#腫瘤

胃部長腫瘤 種類病情大不同!

胃部長腫瘤 種類病情大不同!#腫瘤

阮綜合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阮東光表示,其實胃腫瘤有良性及惡性腫瘤,理論上,胃壁上每一層內的細胞都可能出現腫瘤,發生在黏膜層腺體是腺癌,黏膜內的淋巴球即為淋巴癌,肌肉層為平滑肌瘤,胃腸基質瘤。阮東光主任說,最普遍的胃部良性瘤是胃黏膜長出的瘜肉,其中一種較常見的是增殖性瘜肉,形態和正常黏膜相同,這種瘜肉通常很小,而且幾乎不會轉變成惡性瘤,另一種較大的是腺瘤性瘜肉,這種瘜肉很有可能會從良性變成惡性,瘜肉小時可以內視鏡切除,但若太大就必須要採用外科手術切除。最常見的胃惡性腫瘤是胃腺癌,也就是俗稱的胃癌。胃腺癌會發生在任何年齡人身上,多數發生在中年以後,但最近幾年,臨床上發現胃癌的發生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胃癌的最佳治療方式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胃病變,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若所罹患為胃良性腫瘤,可以用腹腔鏡或是傳統方式切除;如果腫瘤位置適合,或是就如同瘜肉一樣,可以透過腹腔鏡直接夾掉。但若瘜肉長的部位有胃神經通過,就必須切胃。如果不切胃,胃排空能力容易變差,而腹腔鏡也可以用來切胃,腹腔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恢復快,大約住院七天就可以出院;傳統的治療方式則傷口大、恢復較慢,大約要住院十到十四天。但要注意的是,依據全民健保規定,良性腫瘤患者若是使用傳統手術,需要部分負擔,如果不幸是惡性腫瘤,則不用部分負擔。目前所知,應用內視鏡進行胃部腫瘤手術的五年存活率,並不比外科手術差,卻可避免大手術的風險及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隨著技術的成熟,不但為更多早期消化道癌(包含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已取代手術,成為早期消化道癌的標準治療。

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 成功救94歲老翁

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 成功救94歲老翁#腫瘤

94歲的林老先生幾個月前在嘉義某地區醫院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腹部有一個巨大腹主動脈瘤,被轉介至嘉義基督教醫院就診,情況相當危險,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歷經十小時的奮戰,術後林先生恢復情況良好,目前持續追蹤中,病情穩定。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陳建彰形容,一開始看到電腦斷層影像,看起來就好像是肚子裡就像裝了一個隨時會爆破的炸彈般,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必須動刀,不過考量林老先生曾因肺癌接受了肺葉切除手術,加上林老先生年紀很大,若以傳統手術,傷口太大,恐導致術後因怕痛不敢咳嗽而併發肺炎與呼吸衰竭,因此建議傷口較小的支架血管手術。不過陳建彰主任表示,林老先生的主動脈瘤並不單純,不但直徑長達8.7公分,動脈瘤頸部非常彎曲達130度(一般超過60度就算過大)且因動脈瘤主體的壓迫導致其頸部非常狹窄,而且腹主動脈瘤本身還延伸到雙側總髂動脈,因此並非一般簡單的支架血管手術就能解決。在仔細評估後陳建彰主任決定採用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也就是必須先做右側的髂內與髂外動脈繞道手術,再做左側髂內動脈的栓塞治療,然後再對主動脈瘤本體施行支架血管手術,最後再將兩側股動脈做繞道手術。陳建彰主任說,主動脈瘤其實指的是主動脈不正常的擴大,超過正常直徑的150%,並非如一般所說的腫瘤,因此並沒有所謂惡性轉移的問題。造成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尤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最常見,而主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性是破裂導致大出血而死亡,其它還可能導致主動脈腸道瘻管引發腸胃道出血、主動脈感染致敗血症、胸主動脈肺部交通致咳血、神經壓迫致聲音沙啞與進食易嗆,不過雖然主動脈瘤在還未破裂之前不一定有症狀,但民眾不應該掉以輕心,倘若拖延至破裂時才想要接受治療,其手術困難度與死亡率會很高。陳建彰主任表示,當胸主動脈瘤直徑大於6公分、腹主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或動脈瘤迅速擴大時,就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或支架血管手術治療,現任何問題,最好馬上就醫、與心臟科醫師請教為佳。

輸尿管長瘤致血尿 腹腔鏡手術治癒

輸尿管長瘤致血尿 腹腔鏡手術治癒#腫瘤

薛老先生是位71歲病患,平時身體十分健康,也十分注重身體的保養,有一次小便時,突然發現怎麼會變成紅色的,但他並不覺得會疼痛或其他地方不舒服,過了幾天後就又自行好了,也就不在意它,但是過了幾個星期,又發生了一次血尿的現象。在家人的陪同下,老先生到醫院求診,經過檢查,發現右側輸尿管長了腫瘤,原先十分害怕及抗拒,經過家人及醫生的解說及鼓勵下,在阮綜合醫院接受了腹腔鏡右腎及輸尿管切除手術,傷口只有6~7公分,在一個星期後,就順利恢復並出院。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蔡秉儒醫師表示,以血尿來說,最常見的情況包括:泌尿道發炎(包括膀胱炎)、泌尿道結石、攝護腺肥大或是攝護腺癌及腎臟或是輸尿管腫瘤,其中以前兩項佔大多數。1991年,Dr. Clayman 完成了全世界第一例的腹腔鏡腎臟切除手術,從那時開始,全世界泌尿科醫師紛紛開始應用各式各樣的腹腔鏡手術器械,為病患治療,在短短20年期間,不管是在腎臟手術、腎上腺手術、輸尿管結石手術、或是攝護腺癌方面,皆可以用腹腔鏡來完成。也有些醫師是利用單手輔助式的腹腔鏡手術或是更一步利用機械手臂來完成各式的泌尿科手術。

腫瘤卡腦!男眼睛「放煙火」

腫瘤卡腦!男眼睛「放煙火」#腫瘤

一位23歲男性消防員在火災救災現場突然看到爆炸的影像,他下意識地緊急跳開,結果只差那麼一點就跌落高樓致命,驚險到他和其他隊員嚇出一身冷汗,其實當時完全沒有爆炸狀況。自從那次事件後,兩個月來看東西不是很清楚,常覺得有兩個影子,偶有頭痛伴隨噁心嘔吐感。(圖:腦部電腦斷層(白色區域為腦部腫瘤))驗了視力,兩眼均能看到0.9,並非真的視力模糊,直接眼底鏡檢查視網膜,一檢查不得了,兩眼是如同火山爆發的視乳頭水腫、視神經鼓起,周邊散布著火焰狀的出血合併脂肪的滲出。振興醫院眼科許粹剛醫師表示,該男否認任何外傷或藥物的病史,並排除該年輕男性有高血壓、糖尿病可能性,經視野檢查發現有雙側生理性盲點變大情況,是很典型的雙側視神經水腫的視野變化,也抽血排除血癌、甲狀腺疾病、高血脂或二氧化碳中毒及梅毒感染可能性後,於是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檢查發現一個將近3公分大小的腦部腫塊,剛好在第三、四腦室中央,造成腦壓上升,影響到第六對腦神經(外旋神經,掌控眼睛向外側看的能力),因而產生了如鬥雞眼的內斜視症狀,緊急將病患轉至神經外科做後續治療,許粹剛醫師表示,如果再延遲治療,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失明。

瘦子血壓也狂飆?原來是腎上腺瘤作怪

瘦子血壓也狂飆?原來是腎上腺瘤作怪#腫瘤

身材瘦削的呂先生明明生活作息及飲食都很健康,但不知為何血壓卻長期居高不下,看過幾家醫院都控制不好,有時還會下肢無力。後來到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看診,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腎上腺腫瘤作祟,才會導致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主治的腎臟內科王家良醫師指出,腎上腺腺瘤會引發患者高血壓,低血鉀的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腎衰竭、心臟病、腦中風等嚴重後果。過去就曾有患者因太晚接受治療而必須終生洗腎的病例,提醒民眾要特別小心。(圖:腎上腺瘤致血壓飆高)今年42歲的呂先生身高165,體重60公斤出頭,是大家眼中公認的瘦子,原本身體十分健康的他從兩年前卻開始出現高血壓的問題,收縮壓與舒張壓常常飆高到180及100。呂先生跑了很多醫院,甚至服用了三種血壓藥,仍然控制不佳,讓他非常納悶。後來經轉介到光田醫院腎臟內科治療。該院腎臟內科王家良醫師透過檢查發現患者有低血鉀的問題,懷疑與腎上腺腺瘤有關,因此進一步安排斷層掃描,果然確認呂先生高血壓的原兇就是左側腎臟內一顆2公分大的腎上腺腺瘤作祟所致。腎上腺腺瘤的治療方式無他,唯有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才能根治。而呂先生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後,血壓馬上就獲得控制,也不再下肢無力。王家良醫師強調,腎上腺腺瘤除了會造成高血壓外,也會產生低血鉀、下肢無力、心臟無力、腸胃便秘等許多併發症,對健康有長期、不良的影響。

女童臍帶血治療自身癌症 國內首例

女童臍帶血治療自身癌症 國內首例#腫瘤

台中市有一名4歲張姓女童,因為罹患惡性神經母細胞癌,癌細胞發生轉移,狀況相當不樂觀,還好媽媽幫她存了臍帶血,所以經過化療、臍帶血移植的手術、放療及維他命A酸治療後,原本在腹部內的12公分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這起臍帶血治癒癌症病例,也是台灣首例,世界第三例。(圖片為神經細胞經過染色後的結果,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是Nrets。)台中市中國醫藥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表示,神經母細胞癌相當罕見,通常好發於4歲以下兒童,發生時多半也已末期,難以治癒。過去神經母細胞癌的治療方法,只有化學治療跟切除,治癒的成效很差,而且容易復發。張姓女童母親則感動地表示,當初保存臍帶血只是想以防萬一,如果自己用不到,或許也可以救別人,還好做了這個決定,救了女兒一命。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衛教文章表示,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的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當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65%的腫瘤發生在後腹腔,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神經母細胞腫瘤是兒童第4種常見癌症,男生多於女生,50%的兒童會在2歲以前發病,75%在4歲以前發病,90%在10歲以前發病,是屬於相當惡性的癌症。

左腰摸到腫瘤 竟跟南瓜一樣大

左腰摸到腫瘤 竟跟南瓜一樣大#腫瘤

彰化縣一名87歲婦人,二個月前在左邊腰部發現腫塊而且可以直接觸摸到,有感覺腹脹情形長達2週,但並不會疼痛,由家屬陪同到署立彰化醫院就醫,經過詳細檢查,在婦人胃部發現19×14公分南瓜大小的腫瘤,緊急安排手術治療,目前病情穩定已返家休養,待後續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圖:醫師說像南瓜大小的腫瘤在患者的胃部後方實在罕見)署彰癌症中心余明昌主任表示,這名婦人在二個月前,在左邊腰部發現腫塊而且可以直接觸摸到,有感覺腹脹情形,但並不會疼痛,由家屬陪同到本院腸胃內科門診,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在胰臟部份有一個約19×14公分的腫塊,建議住院安排手術治療, 10月7日外科進行末端胰臟切除、脾臟切除合併胃修補手術,術後轉至加護病房採密集性照護,10月15日病況穩定後轉到普通病房繼續照護,10月18日開始緩慢進食,10月20日病理報告呈現為腸胃道基質瘤,病患術後進食情況良好,於10月31日出院返家照顧,目前一般外科門診持續追蹤中。余明昌主任說明,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經研究資料顯示,是罕見的消化系統癌症,在美國每年有大約5,000例發生,在台灣每年有大約300例發生。多數是因為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常發生在消化系統的胃及小腸,少部分病人發生在食道和大腸或腸胃道的任何一處,外科手術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法。這名個案是藉由腸胃內科轉介到外科門診做後續診治,並由院內多專科團隊成員共同討論擬訂治療計畫,開刀手術治療後,透過團隊成員提供優質的整合照護,讓罹患癌症經需積極治療的患者,透過多專科專業人員的整合照顧,讓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得到充分支持,進而有助於疾病的治療與復原。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腫瘤

居住在嘉義的小詩(化名)今年才剛滿20歲,持續鼻塞、耳鳴好一陣子,她當做只是小感冒而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半年來體重驟降10公斤、脖子日漸腫大,甚至經常流鼻血。驚覺有異的小詩,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求診,經黃威雄醫師檢查後,在小詩的鼻咽部位發現一顆7.2公分*5.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整個鼻咽部位幾乎被這顆腫瘤塞滿,緊急轉介至放射腫瘤科,確診為第四期鼻咽癌,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圖:放射線治療師為接受治療的患者放置頭頸部固定模具)放射腫瘤科吳思遠醫師運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治療兩個月後,不但惡性腫瘤完全消失,小詩也沒有口乾舌燥、口腔破洞的不適感,讓花樣年華的她,一掃癌症的陰霾,再次擁抱自己的美麗人生。吳思遠醫師表示,幫助小詩消除腫瘤的最大功臣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近年來,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所謂的強度調控,即是治療醫師以人體能接受的總劑量,並依照病灶及腫瘤位置,彈性分配放射線的區域劑量,在重要病灶上規劃最高劑量,相對的,其他「無辜」區域則設計最低劑量,在不超過人體負荷總劑量的情況下,有效殺死癌細胞,同時,也能將「傷及無辜」的機會降至最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