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身體狀況佳 老年人也可動手術

身體狀況佳 老年人也可動手術#腫瘤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楊銘棋醫師表示,一位87歲的老先生,平日務農,身體狀況不錯,但近2個月來,總覺得食慾不振,吃了東西就肚子脹,體重也因此掉了6、7公斤,兒女們覺得不對勁,將老父親帶來檢查,胃鏡檢查赫然發現老先生胃的下半部長了一個約10公分大的潰瘍,經病理切片檢查証實是惡性腫瘤。所幸腫瘤並沒有轉移到其他部位的跡象,醫師建議手術治療,但家人們都很猶豫,擔心老先生的身體會挺不住,所幸老先生還滿樂觀的,告訴家人說,「醫師認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於是老生先接受了標準的「二級淋巴清除次全胃切除手術」。術後老先生恢復順利,約20天後出院,目前仍定期回門診追蹤中。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像老先生這種超過80歲的病患愈來愈多,適不適合手術,主要決定在於病患的身體健康狀況,而不是單純的年齡問題,身體狀況良好,心肺功能尚可,則大多數的高齡患者都可考慮接受標準的治癒性手術。

男聲、女聲 傻傻分不清楚?原來是甲狀腺病變

男聲、女聲 傻傻分不清楚?原來是甲狀腺病變#腫瘤

在自由時報的健康醫療文章中,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李岳聰提到,一名20歲的女子,原本擁有嬌滴滴的聲音,但半年來愈來愈沙啞,朋友關心她是不是感冒了,原本她也以為是感冒咳嗽未痊癒,直到就醫後才發現甲狀腺長了腫瘤,開刀後確定是甲狀腺癌。在高醫醫訊的文章中表示,甲狀腺腫瘤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大部份的甲狀腺疾病症狀都會有甲狀腺腫大的情況。通常醫院會給甲狀腺腫瘤的患者主要會採用超音波和細胞抹片檢查,另外也會用手指觸診,若觸診下發現有硬塊,加上有聲帶麻痺或頸部淋巴節腫大等症狀,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患者的甲狀腺腫瘤懷疑是惡性腫瘤或腫瘤超過4公分時,最好接受切除手術,只要接受完全的手術切除,大多數的病人都可得到痊癒。在甲狀腺關懷網的衛教文章也提到,甲狀腺患者在手術後的一年內,應該要每3個月定期檢查一次,也追蹤是否復發。另外,也要配合低碘飲食的控制,實行時也要盡量避免食用海鮮、醬油、麵包、乳製品、巧克力等的食物,以減少干擾放射性碘的吸收。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 也可能是惡性腫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93甲狀腺機能亢進者 避免吃海帶、貝類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94碘攝食過高 當心甲狀腺機能亢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094

別絕望!胃腸道基質瘤可靠標靶藥物控制

別絕望!胃腸道基質瘤可靠標靶藥物控制#腫瘤

依據99年全國十大死因統計顯示,癌症已29年蟬連十大死因的第一名,國人罹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均快速成長!近年來分子醫學的快速發展,讓部分致癌基因逐漸被發現,進而發展出針對基因治療的抗癌標靶藥物,開啟了癌症治療新頁。其中,c-kit腫瘤基因的發現,讓患有「胃腸道基質瘤」的病患得以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也是標靶藥物治療的受惠癌症之一。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蘇裕傑說明,胃腸道基質瘤並無特殊的症狀表徵,早期不易察覺,常因其他因素進行內視鏡檢查,或因大便異常、腸胃道出血、慢性貧血問題、腸胃道阻塞等問題至醫院求診時才發現病灶。臨床上,當醫師透過內視鏡發現腸胃道有可疑組織時,可於檢查的同時取出切片,送至病理科醫師加以診斷,但腫瘤常因生長部位較深層,有時內視鏡無法取到切片,這時則需透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取得更詳細的腫瘤相關訊息。蘇裕傑醫師表示,目前全球醫界共識,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視為為惡性腫瘤,外科手術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若為中高復發風險的患者,術後再給予分子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但針對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則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是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基利克是一種蛋白質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主要是透過阻斷c-Kit基因的信號,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是目前健保補助的第一線標靶藥物,但部分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發現效果不佳,或是多數病人在持續吃藥後產生抗藥性,以致造成復發或是腫瘤轉移等惡化現象時,醫師則會考慮加重基利克藥物的劑量加倍至800mg,蘇裕傑醫師表示,由於台灣人體質關係,若加重藥物劑量,常會造成更嚴重的副作用發生,導致病人身體無法負擔,為避免此種狀況發生,則建議改用第二線標靶治療利器紓癌特。「紓癌特」主要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同時亦能幫忙阻止新生的血管形成,避免提供氧氣及營養,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蘇裕傑醫師叮嚀,雖然標靶治療可有效治療胃腸道基質瘤,但不表示使用標靶治療就能輕鬆的控制腫瘤與疾病發展,標靶治療跟傳統的化療一樣,都會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基利克容易出現白血球降低導致出血、貧血甚至水腫等副作用,而紓癌特則會出現手腳破皮等狀況,但這些副作用通常在1~2個月內會得到改善,需耐心配合醫師指示及用藥,若有任何不適也要立即回診。標靶藥物的發明能有效延長病患之生存時間,同時病患若能持續保持正面的態度,配合醫師的醫囑與治療,有效抗癌,癌症絕對不再是不治之症。延伸閱讀「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714

女患「肢端肥大症」 雙頰突出、嘴唇變肥大

女患「肢端肥大症」 雙頰突出、嘴唇變肥大#腫瘤

身材嬌小的沈女士,手指突然腫脹到戴不下戒指、穿不下鞋子,像懷孕似的,雙頰明顯突出、嘴唇向外肥大,鏡中的自己「愈變愈醜,簡直像鬼一樣」,手痛、牙痛看遍群醫也都查不到原因,幸好聆聽一場演講時看見曙光,經核磁共振發現腦下垂體附近0.8公分的腫瘤,確定是「肢端肥大症」作祟。 沈女士今年六十歲,身高一百五十公分,體重一直維持四十幾公斤,生就四肢纖細的他,到了五十幾歲,還被稱讚有雙秀氣的嬰兒手,但兩年多前發病時,手指頭脹到連戒指都戴不進去,鞋子也越買越大,面對彷彿吹了氣的身體,他的心情當然不好,但總覺得人上了年紀變胖,好像也很自然。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林英超醫師說,當腦下垂體後天長腫瘤,不斷刺激分泌過量生長激素,就會引起皮膚及骨骼異常增生,導致稱為「肢端肥大症」的罕見疾病,台灣平均每百萬人,有四十到六十人可能罹患此病。目前第一線治療的方式為切除腦下垂體腫瘤,用內視鏡從鼻腔進入,後續追蹤沈女士的情形,一切都很好。沈女士也開始接納自己,有信心的面對疾病。延伸閱讀「肢端肥大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186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腫瘤

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是治療關鍵對於口腔癌及咽喉癌,該如何有效的預防其發生及避免其為害?首先需定期的自我篩檢口腔和頸部、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及運動、並戒除檳榔、菸和酗酒的不良習慣。其次若有以下的症狀,則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包括: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連景峯表示,一旦發現在口腔或咽喉有惡性腫瘤,需盡速就醫,因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治癒率就越高,且造成顏面醜形、吞嚥障礙和語言障礙等殘障的機率就越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公佈民國97年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發生個案數5,78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人數的7.24%,而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2,420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5.88%。其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死亡率排第五位,僅次於肝癌、肺癌、腸癌及乳癌。解剖學上,口腔包括上下唇、頰黏膜、齒齦、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底和臼齒後三角區域。口咽則包括軟顎、腭扁桃腺、口咽壁及舌後三分之一。下咽又稱為喉咽,上從舌骨下達環狀軟骨下緣所形成,包含梨狀窩、下咽後壁和環狀軟骨後區。喉頭則上從會厭頂下至環狀軟骨下緣,內部細分為聲門、聲門上區及聲門下區。其中,下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承接由口咽下來的食物,經由梨狀窩導流至食道。喉頭的功能包括呼吸、發聲和保護下呼吸道,然因喉頭與下咽相鄰,致使下咽疾病影響喉頭的功能。對台灣男性而言,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已躍居第四位,且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這對家庭及社會的生產力,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民國97年,咽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575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的0.72%,而死亡人數24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59%,其發生及死亡人數遠低於口腔癌。從民國70~97年間,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個案發生人數,已由470人攀升到5,781人,達12.3倍;而喉癌僅由207人升至575人,僅達2.8倍,同時間台灣人口僅從一千八百多萬增加到兩千三百多萬人。其中,口腔癌死亡率最高縣市分布在中南部與東部,這與台灣紅唇族人口的分布似乎呈正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於民國92年將檳榔視為一級致癌物,可見嚼食檳榔的戒除已是刻不容緩。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切除原發腫瘤,並保留安全距離1~2公分,部分病人需要頸部淋巴廓清手術和自由皮瓣重建手術,由術後病理報告所呈現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輔助療法,五年存活率早期多在70%以上,而晚期則較差約40%以下。咽喉癌的治療較為複雜,早期可以部分(咽)喉切除手術、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晚期則需全(咽)喉切除、頸部廓清、氣管造口及部分病人需要的咽部皮瓣重建手術,加上術後放射或術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晚期的咽喉癌也可直接以保留喉功能的合併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另一種療法。因全喉切除後,日後的發聲需仰賴的包括:氣動式的人工發聲器、食道語、裝於氣管食道間似鈕扣的Brom-Singer prosthesis、或新喉部所留下的肌肉黏膜發聲組織。咽喉癌的預後中,早期的咽喉癌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的喉癌可達50%,下咽癌則只有30~40%。預後的結果,由好到壞分別是喉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由存活率和功能保留的觀點來看,晚期的癌病人明顯較早期的癌病人有較差的5年存活率,且喉功能的保留也明顯較為困難,日後的生活品質影響極大。故為了提高存活率及保留喉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預防癌症的發生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策略。

99年臺北市死因統計 惡性腫瘤、肺癌蟬聯十大主要死因及癌症榜首

99年臺北市死因統計 惡性腫瘤、肺癌蟬聯十大主要死因及癌症榜首#腫瘤

99年臺北市民十大主要死因惡性腫瘤仍居榜首,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擠入第10名,事故傷害則退出。十大主要癌症死因肺癌續居首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進第8名,食道癌則退出。99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5,047人,較98年增加177人(1.2%);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575.8人,亦較98年增加7.2人(1.3%),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3.7歲,較全國70.3歲為高。如依WHO編布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38.8人,較98年下降8.5人(2.4%),並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55.6人低,在全國22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附註:99年 臺北市民平均壽命(0歲平均餘命)尚未產生。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成5惡性腫瘤仍居首位。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敗血症。高血壓性疾病。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與98比較,除 6、7名死因順序互換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第6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7名,以及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擠進第10名、事故傷害退至第11名以外,其餘名次不變。99年臺北市十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者有6項,分別為糖尿病(減11.0%)、腦血管疾病(減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減9.9%)、心臟疾病(減8.2%)、敗血病(減2.0%)、惡性腫瘤(減1.0%);增加者有4項,分別為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增6.1%)、高血壓性疾病(增3.8%)、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增3.6%)、肺炎(增1.8%)。依性別觀察,男女十大主要死因第1至第3名順序皆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男性十大主要死因除高血壓性疾病擠進第9名,自殺退至11名外,其餘死因與98年相同;標準化死亡率與98年比較,除高血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增加5.3%、2.4%外,餘均較上年減少,減幅最多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4.5%,糖尿病13.3%次之。女性十大死因與98年同,惟順位上亦略有變動;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幅最多為腦血管疾病14.6%,糖尿病9.0%次之,增幅最多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2.7%。依年齡層觀察,99年臺北市15~24歲青年主要死因前3項為事故傷害占34.1%、惡性腫瘤占22.0%及自殺占18.3%;奪去壯年25~44歲生命之主要死因為惡性腫瘤占32.4%、自殺占14.7%及事故傷害占10.0%;45-64歲中年則為惡性腫瘤占46.7%、心臟疾病占10.1%及腦血管疾病占5.4%;65歲以上老年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占26.9%居首,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2.0%及腦血管疾病占7.8%。99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為4,632人,占總死亡人數約3成1,平均約每1小時53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7.3人,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9歲,較全國67.3歲高;死亡率若經標準化後為110.1人,較98年減少1.1人、1.0%,並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31.6人低。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1.肺癌、2.肝癌、3.結腸直腸癌、4.女性乳癌、5.胃癌、6.攝護腺癌、7.胰臟癌、8.非何杰金氏淋巴瘤、9.口腔癌、10.子宮頸癌;與98年比較,前7名癌症死因順序相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各後退1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入第8名,食道癌則退為第11名。99年臺北市十大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者有6項,減幅較多者為胰臟癌(減11.8%)、胃癌(減8.7%);增加者有4項,增幅較多者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19.1%)、女性乳癌(增11.4%)。若依性別觀察,99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因除口腔癌前進1名、胰臟癌後退1名外,其餘死因及順位皆與98年同;男性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增加,其中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加20.3%最多。女性十大癌症死因除女性乳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各前進1名、結腸直腸癌及白血病後退1名外,其餘死因及順位亦與98年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其中以胰臟癌減少18.7%最多,結腸直腸癌減少18.2%次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降低市民死亡率,辦理了多種疾病篩檢與服務,對於惡性腫瘤推出肝癌、直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5項好發癌症篩檢;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等,則有三高篩檢;在自殺防治方面,臺北市政府更於9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府級的「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勞工局等12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衛生局希望藉由前述之服務及措施,除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將健康管理的概念傳達給市民,締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

34歲男子每天烈酒3瓶 發現已食道癌3期

34歲男子每天烈酒3瓶 發現已食道癌3期#腫瘤

喝酒傷身又一血淋淋的例證!一名34歲的年輕男子菸酒不離手,有時甚至每天灌3瓶烈酒。去年因吞嚥疼痛到光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罹患了食道癌第三期。原本他以為生命堪虞,但在接受完引導式放療、化療療程後,未開刀癌細胞就已完全消失,患者感動得說,這次自己撿回一條命,以後絕對不再碰菸酒!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郭集慶主任敘述,這位34歲的張先生外型酷帥,因為年少時際遇坎坷,因此國中時代就開始抽菸、喝酒。出了社會以後,這些不良習慣更是變本加厲,幾乎可說是菸不離手,有一陣子甚至每天喝下3瓶以上的烈酒。這樣折騰自己健康,就算是鐵打的身體也禁不住。去年9月起,張先生吃東西時開始有吞嚥困難,食道疼痛的感覺,到光田醫院癌症中心檢查後,竟於食道中發現一顆直徑已5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確定是食道癌第三期。這對年輕張先生來說真是晴天霹靂,也對於過去不健康的惡習感到悔不當初。光田腫瘤科團隊立即針對患者的病情擬定通盤的治療計畫,先透過化療合併放射腫瘤科動態式弧形刀的放射線治療,讓腫瘤縮小範圍,通常之後必須再施予外科手術,才能將病灶切除。在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張先生放療與化學治療的結果非常順利,腫瘤居然在還沒手術的情況下就完全消失。醫療團隊為求謹慎,仍透過手術再將原本病灶的位置清除乾淨,以避免癌細胞復發。光田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進一步指出,通常食道癌3期的患者都必須手術切除後,才能清除癌細胞,但張先生接受完引導式化學合併放射線治療後,腫瘤已完全消失,病理切片也證實沒有癌細胞存在,讓原本對病情悲觀的張先生非常驚喜。其實,在專業癌症團隊的治療下,縱使是已合併有酒精性肝硬化的病人(對藥物的代謝差),也有機會得到病理性完全緩解(病理切片已無癌細胞),所以醫師建議病人不要輕易放棄治療。而張先生除了再三感謝醫療團隊的診治外,也相信是上天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他定期回診檢查時也向醫護人員承諾以後要當個「乖寶寶」,絕不再碰菸酒檳榔、糟蹋這失而復得健康了。

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是致命的良性腫瘤

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是致命的良性腫瘤#腫瘤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劉建良表示,一名50歲的吳先生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偶有突發性頭痛、頭暈、冒汗、容易緊張且血壓不易控制,已經吃了三種以上的抗血壓藥,血壓仍然忽高忽低。某天晚上在睡夢裡,然被劇烈的左腰疼痛痛醒,緊急送醫,在急診測出血壓高達214/111 mmHg,而且左腰持續劇烈疼痛,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有一3.5公分的腎上腺腫瘤,以及左腎有一10公分的血管肌肉脂肪瘤破裂合併大出血。劉建良解釋,患者身上同時有兩種腫瘤,左側腎上腺腫瘤是嗜鉻細胞瘤,是平時血壓不穩定的元凶,左腎血管肌肉脂肪腫瘤則因為突然的血壓飆高,造成血管破裂,產生足以致命的大出血。經過輸血、止痛藥物、口服利脈(Dibenyline)來控制血壓,並在3個月後再追蹤電腦斷層,確定腎血管肌肉脂肪瘤血塊已經吸收,再次住院接受後腹腔鏡手術,同時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與腎血管肌肉脂肪瘤。劉建良說明,在使用四個不到1公分的小傷口將兩種腫瘤切除,再擴大傷口將腫瘤完整取出體外。吳先生在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喝水慢慢進食,術後第六天出院。目前持續在追蹤,血壓116/77mmHg恢復正常,並且不需要任何抗血壓藥物。劉建良提醒,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率為10萬分之1,佔高血壓病因的0.1~1%。90%以上的患者可經手術治癒。但是臨床上症狀變化多端,有些患者一直到了致命併發症產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一旦有懷疑這類疾病就應該積極及早就醫診治。延伸閱讀「嗜鉻細胞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8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