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

外傭肚大以為懷孕 原來是罕見「寄生性肌瘤」

外傭肚大以為懷孕 原來是罕見「寄生性肌瘤」#子宮肌瘤

一名26歲印尼籍女子4年前來台灣工作,原本身形纖瘦的她,腹部卻漸漸脹大,就醫後才知道是長了子宮肌瘤。署立嘉義醫院婦產科主任施宏明表示,這顆肌瘤原本是與子宮相連,但它與其他組織依附後,獲得更充足的養分,久而久之就斷絕與子宮的連結,醫學上稱為「寄生性肌瘤」,在醫學文獻的例子少於20例,而且如此大的相當少。這名印尼籍女外勞日前由雇主送到嘉義醫院看診,原因是肚子脹大,就像懷孕了,醫院為她照超音波,顯示她腹中長了一個超大的多發性子宮肌瘤,馬上為她安排開刀,一剖開肚,就發現一顆長在子宮外擴靭帶的肌瘤,大小如同像小孩的頭部。施宏明醫師表示,該印尼女子4年前來台後,就覺得肚子慢慢漲大,但月經正常、也不會痛,到上個月肚子已像懷胎6月的孕婦,開刀取出這顆扁圓形肌瘤,量它的直徑約18~20公分,秤重達1.75公斤,約三台斤,不過患者未切除子宮,尚保有生育的能力。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有月經量比較多、經痛、性交痛與慢性骨盆腔不舒服或壓迫感,也 容易頻尿、引起月經週期不正常,甚至大量出血;但施宏明醫師指出,該女子的肌瘤長在子宮外,月經都正常、身體也不會覺得不適,所以拖到如此大才就醫開刀。子宮肌瘤是肌肉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據統計,35歲以上之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患有此瘤;在婦產科子宮切除手術中,絕大多數皆因此瘤所致。而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長有肌瘤,但是沒有經血過多、腹痛或是頻尿等等症狀,所以患有無症狀子宮肌瘤的婦女,通常不會因此去找醫師,往往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髮量變少原來是子宮肌瘤引發缺鐵性貧血所造成˙子宮肌瘤需不需要開刀

3顆大如芒果! 星婦來台摘除子宮肌瘤

3顆大如芒果! 星婦來台摘除子宮肌瘤#子宮肌瘤

從事汽車代理的新加坡43歲陳太太,2007年健檢發現罹患「多發性大子宮肌瘤」,期間遍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婦科名醫,皆因需完全切除子宮,讓尚未生育的陳姓夫婦打消念頭。後來透過友人介紹,特地來台求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經劉偉民主任評估後進行「微創子宮肌瘤摘除術合併雙側子宮動脈阻斷術」,成功摘除體內20多顆大小不等肌瘤,其中有3顆大如芒果,約9~10公分大。陳太太術後復原良好,擺脫困擾多年問題,如願保留子宮為生育留下一線生機。劉偉民主任表示,陳姓夫婦向他求診時,即表示因結婚20年尚未生育,希望可以保留子宮,劉偉民評估狀況後認為患者不必切除子宮,即可藉助微創手術摘除所有肌瘤。經北醫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協助安排下,患者於7月5日入院、7月6日進行手術,由劉偉民帶領的醫療團隊順利摘除20餘顆大小不等的肌瘤,其中包含3顆約9~10公分大肌瘤。因為手術中同時綁住子宮雙側動脈,所以手術中失血僅20㏄,順利達到術中不輸血的原則,也因為能殘存的肌瘤缺失養份供應而萎縮,降低未來子宮肌瘤的復發率。對於手術結果,陳姓夫婦都相當滿意,對於北醫附醫國際醫療團隊給予高度肯定。陳先生表示,因為事業關係平時都旅居世界各國,從發現太太得到子宮肌瘤後,即透過他在世界各國分公司人脈,遍尋當地各大醫院婦科權威,諮詢治療的可能性,但獲得的答覆都令人失望,因為必須拿掉子宮。後來透過友人介紹,特地來台求治北醫附醫劉偉民主任。陳先生感謝地表示,北醫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在第一時間即派專人主動與他們夫婦聯繁,從確認手術日期、病房安排、協助入院相關手續辦理、術後照護、以及與護理團隊的溝通,甚至家屬的特殊需求等,都很熱心親切地幫他們打理妥適,讓病人得以專心接受治療休養,家屬也可以安心陪伴照顧,讓他們十分感動。陳先生說:「以我旅居世界各國多年,接受各地醫療服務經驗,北醫附醫團隊在國際醫療服務上,不論是醫療專業、設備以及整體服務品質,都是世界一流水準!」。 北醫附醫陳振文院長指出,醫療水準高、具備高度服務熱誠、收費合理,是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的優勢。來自歐美各地或大陸的客人及病人,會來台灣就醫或做健檢、醫學美容等醫療服務,大多看上台灣優越的醫療專業品質、舒適環境,及相對便宜的收費價格。北醫附醫的生殖醫學、婦科腫瘤、中醫針灸、醫學美容皆頗受國際病人及國外駐台使節肯定和青睞。除了口碑相傳之外,國際客人會選擇台灣的醫療院所就醫或從事醫療服務的重要條件之ㄧ,就是看該醫院是否通過美國JCI國際醫院評鑑,以及相關的國際認證例如:品質管理、環管流程、資訊安全等,而北醫附醫皆已通過上述評鑑和認證。劉偉民進一步補充,2001年他就以「微創子宮肌瘤摘除術合合併雙側子宮動脈阻斷術」獲得世界婦科微創手術大會論文獎(Kert Samm Award)第一名佳績,十年來也實際操作超過5000例病患,相關論文發表已超過20多篇。期間世界各地醫學中心陸續前來交流學習,但該手術技術難度高,因此尚未普及。北醫附醫婦科團隊在劉偉民主任的帶領下,這項技術業已達純熟之境,堪稱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的代表作。

星婦長22顆子宮肌瘤來台求救 順利摘除保「生」機

星婦長22顆子宮肌瘤來台求救 順利摘除保「生」機#子宮肌瘤

一名43歲新加坡籍馮姓婦人日前被檢查出子宮中長了22顆子宮肌瘤,尋遍星、馬及各國名醫,得到的答案都是必須將子宮完全切除。但馮姓婦人結婚20多年來尚未有子嗣,希望保留子宮以後可以繼續生育,直到友人介紹來到台灣,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手術後成功摘除所有肌瘤,且保住子宮及生育功能,讓馮姓婦人及其先生非常感激。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有九成是良性,30至50歲婦女發生率將近三成。這名馮姓婦人罹患多發性子宮肌瘤,子宮中布滿大大小小肌瘤共22顆,其中有3顆甚至有10公分大,貿然進行手術可能會出現大出血的情形,所以大多數醫師都傾向將子宮整個摘除。北醫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微創子宮肌瘤摘除術」配合「雙側子宮動脈阻斷術」,在手術時先將子宮雙動脈綁住,減少出血。醫師手術時先將子宮深處後腹膜腔部位肌瘤切除,再依序清除直腸、子宮附近的大肌瘤,其他的小肌瘤也因動脈被阻斷而萎縮,不但出血量極少,同時也降低往後的復發機率。馮姓婦人手術後復原良好,對台灣的醫療技術感到相當驚豔,也非常感謝醫療團隊為她保住了子宮,留給她和先生一線「生」機,以後得以繼續生育。

星婦跨海來台求救 摘22顆子宮肌瘤保「生」機

星婦跨海來台求救 摘22顆子宮肌瘤保「生」機#子宮肌瘤

一名43歲新加坡籍馮姓婦人日前被檢查出子宮中長了22顆子宮肌瘤,尋遍星、馬及各國名醫,得到的答案都是必須將子宮完全切除。但馮姓婦人結婚20多年來尚未有子嗣,希望保留子宮以後可以繼續生育,直到友人介紹來到台灣,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手術後成功摘除所有肌瘤,且保住子宮及生育功能,讓馮姓婦人及先生非常感激。

羊膜腔內注射MTX成功治療子宮頸懷孕案例報告

羊膜腔內注射MTX成功治療子宮頸懷孕案例報告#子宮肌瘤

子宮頸妊娠是一種罕見和異常形成的異位妊娠,懷孕發生率估計為1:2400至1:50000,如果不及早發現和治療,往往因為棘手的出血問題,必須進行子宮切除手術。「Methotrexate廣泛用於治療滋養細胞疾病,最近可被用來成功的治療輸卵管間質和宮頸異位妊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有一成功案例,這位孕婦在懷孕7週時被診斷出子宮頸妊娠,並接受在羊膜腔內注射Methotrexate藥物治療,以抽血測β-HCG濃度來追蹤病情變化,於注射後72天β-HCG濃度回復正常(< 10mIU/ml)。治療後13個月再度懷孕,足月剖腹生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醫師陳英傑指出,子宮頸妊娠發生的條件,例如以前有接受治療性流產、Asherman症候群、前胎剖腹產、暴露在己烯雌酚(DES)、有子宮肌瘤和行體外受精者易發生。診斷標準:例如月經週期延遲後的無疼痛性子宮出血、一個比子宮底部還大的柔軟子宮頸(簡稱「沙漏」子宮)、懷孕胚胎牢固附著在宮頸管、一個密閉的子宮頸內口、一個半開的子宮頸外口。超音波診斷方式:子宮腔無內容物或假的胚胎囊、子宮內膜蛻膜轉化與結構緻密迴聲、瀰漫性子宮壁結構、沙漏形子宮、子宮頸管膨脹、子宮頸管妊娠囊、胎盤組織在子宮頸管、密閉的子宮頸內口。鑑別診斷法:正在流產狀態、子宮頸癌、子宮頸或粘膜下子宮肌瘤脫垂、滋養細胞腫瘤、前置胎盤、低位性胎盤。治療方式:外科治療例如Shridokar環紮術、子宮頸內插入一條30毫升導尿管、血管造影動脈栓塞術、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結紮術、子宮切除術。內科治療例如於羊膜腔內或肌肉注射MTX治療,羊膜腔內注射氯化鉀注射液等。陳英傑說,治療子宮頸妊娠成功的策略,為避免子宮切除及讓孕婦生育能力得以保存。

台灣治療經驗--懷孕婦女合併子宮肌瘤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台灣治療經驗--懷孕婦女合併子宮肌瘤登上國際著名期刊#子宮肌瘤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內視鏡科劉偉民主任,以台灣治療「懷孕婦女合併子宮肌瘤」經驗,5年的研究結果受國際重視,2006年8月登上婦產界重要的醫學期刊 Fertility & Sterility,向國際展現台灣的醫療技術與研究水準。懷孕婦女同時合併子宮肌瘤的機會大約是2%,但隨著現代婦女晚婚,發生機率也逐漸上升。對於有子宮肌瘤的婦女進行剖腹產時,以往顧慮可能造成大量手術失血以及術後併發症,除了極少數長在子宮表淺處的肌瘤可在剖腹產時輕易摘除,多數醫師不建議在手術中同時摘除子宮肌瘤,而選擇繼續觀察或日後再安排肌瘤切除手術。劉偉民主任以嚴謹的研究,證實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剖腹手術同時將子宮動脈綁住,可以使肌瘤體積減少45%,並且不影響再次懷孕。研究方法:收集五年間(1999年3月到2004年3月),65例懷孕個案,其中剔除17例合併早產、前置胎盤、或肌瘤體積小於5公分等案例,以48例個案進行研究,其中26例(佔54%) 為研究組,最大肌瘤平均8.2公分(226立方公分),剖腹產同時立即將雙側子宮動脈以細絲線綁住;另外22例(佔46%) 為對照組,最大肌瘤平均8.5公分 (237立方公分),僅依慣例實施剖腹產手術。研究主旨在評估當剖腹產的同時,若將兩側子宮動脈以絲線綁住(剖腹產時在後腹膜腔尋找子宮動脈,並以細絲線綁住動脈,和治療 "產後出血 (PPH)" 相同,5分鐘內即可完成),預期可達到的三大好處:減少剖腹產手術後的失血減少日後再接受手術摘除肌瘤或子宮的風險和折磨子宮肌瘤因子宮動脈阻斷後,缺乏養分供應“餓死”後變性,肌瘤會進一步萎縮變小。研究結果: (1) 追蹤時間12-60個月(平均 38.5個月),研究組均未產生任何手術的併發症。 (2) 研究組手術後第二天血紅素11.2,略高於對照組的10.4,可見將子宮動脈綁住發揮了 減少術後出血的效果。在追蹤期間,研究組中有2位 (佔7.7%) 患者,後來接受子宮摘除手術,取出的16 和11公分肌瘤因為缺乏血液供應都已嚴重變性 "餓死"。 對照組中有9位 (佔40.9%) 患者,7位接受了子宮肌瘤摘除手術,2位接受了子宮切除手術。證明子宮動脈阻斷的確減少了再次接受手術的必要性。 追蹤時間,研究組的最大肌瘤縮小為6.7公分(125 立方公分),換算後肌瘤平均體積縮小45%。 對照組的最大肌瘤成長為9.2公分(317立方公分),換算後肌瘤平均長大34%。可見子宮動脈阻斷可"餓死"肌瘤,同時抑制它的成長,防止它造成經血過多或壓迫的症狀。 再次懷孕兩組比較:研究組中有4位患者(佔15.4%)、對照組中3位患者 (佔13.6%) 又接受了第二次剖腹生產,研究組中未因子宮動脈阻斷而有任何的差異。與劉偉民醫師過去研究以及國外的研究報告相吻合。結論:自從2000年劉偉民醫師發表了世界第一篇論文討論 "腹腔鏡子宮血管阻斷術" 治療子宮肌瘤的成果,榮獲國際婦科內視鏡大會論文獎第一名後,世界不同國家的醫師也陸續根據此治療技術,在國際重要期刊和會議中發表他 (她) 們的正面肯定成果,至今相關論文篇數已多達150篇。 劉偉民主任於2001年再度發表 "合併子宮動脈阻斷術和肌瘤摘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再度獲國際婦科內視鏡大會論文首獎殊榮,論文刊登婦產界重要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受到國際媒體的高度重視。由於劉偉民醫師在學術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英國倫敦的國際傳記人物中心 (IBC) 任命為2006年國際醫療衛生100大專家( TOP 100 HEALTH PROFESSONALS, 2006) 和登錄 2006年亞洲名人錄 ( WHO'S WHO) 。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 內視鏡科劉偉民主任)

切除子宮肌瘤 未必要動刀

切除子宮肌瘤 未必要動刀#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三十歲到四十歲以上婦女子宮都可能長有或大、或小的肌肉瘤。子宮肌瘤的成因一直未明,只知道一定和雌激素有關,因為青春期之前不會有子宮肌瘤,停經後通常也不會新長出來,中醫則多認為和月經排出不順暢有關。北醫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 - 鄭丞傑醫師表示,醫學上早已發現大部分體積較小的子宮肌瘤沒有臨床症狀,即使是因有症狀或體積較大而手術,開刀下來發現是惡性的機率也只有千分之二、三左右。過去曾統計過7878例子宮切除或只切除肌瘤的病例,發現只有16例為惡性,和國外的研究結果相近。因此,醫界的共識是只有下列幾個狀況才需要開刀:(一) 出現明顯的壓迫症狀,尤其是頻尿。(二) 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導致貧血。(三) 在追蹤過程中快速長大。 (四) 停經後反而長大。(五) 不孕且子宮腔內有肌瘤。針對子宮肌瘤,不管只切除肌瘤、切除整個子宮、保留子宮頸或切除子宮體,都是要挨一刀,即使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得多,也還是要上手術台。因此婦女朋友們引頸期盼的是「難道沒有不必動刀的方法嗎」?其實現在出現一種「磁振導引聚焦超音波」(MRgFUS)的新儀器,是200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的新儀器。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治療超過四千人次,安全性沒有問題。鄭丞傑醫師指出,這種最新的科技使用磁振造影(MRI)定位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周邊狀況,再以強力的超音波把子宮肌瘤加熱到攝氏80度左右,但肌瘤以外的地方卻不會被熱熔掉。一次治療需要花上一個小時定位,兩個小時超音波治療,因此患者必須趴在磁振造影的機器上三小時左右;它主要是針對出血或壓迫的控制,肌瘤只縮小一半,而不是讓肌瘤完全消失,但多數人症狀加以改善,生活品質提高,對不想動刀的人而言,仍是一大福音。但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身上不能有任何金屬裝置、腹部沒有開過刀、肌瘤最好少於四顆、肌瘤不超過10公分、體重不超過110公斤,同時也最好不打算再生育。鄭丞傑醫師說,因為這種療法會不會影響日後的受孕及生育,目前還缺乏大規模的研究。另外,目前肝癌、前列腺癌、肺癌等,也已應用不少的氬氦刀來使子宮肌瘤縮小、改善症狀。相較於超音波是加熱,氬氦刀則是冷凍。用探針刺入子宮肌瘤中,急速冷卻到零下數180度,同樣可使肌瘤消溶。因探針不可穿刺過平常覆蓋在子宮上面的腸子,因此必須靠磁振造影導引或者腹腔鏡導引之下操作才安全。這種冷凍療法視肌瘤的大小、數目而定要花一到兩個小時,價格大約是超音波的一半,健保同樣不給付。這兩種新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都屬於肌肉溶解(myolysis)的方法而非切除肌瘤,所以沒有組織檢體可送病理化驗,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是惡性的肌肉癌,則不宜採用。 延伸閱讀:別怕癌症

子宮肌瘤免開刀 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

子宮肌瘤免開刀 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一般女性最常見的生殖器腫瘤,約40%生育期女性患有子宮肌瘤,其中約有25%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症狀,這些病患一旦需治療時,通常都是使用開刀方式來處理,但現在對於不想動刀的女性朋友們則有了新選擇─「磁振導航超音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引進「磁振導航超音波」,從今年一月至五月,已有12例初步治療,4例完成三個月首次追蹤,其中一例幾乎已恢復至正常生活品質。北醫附設醫院今年引進免開刀的子宮肌瘤治療方式「磁振導航超音波」,讓肌瘤治療進入無創新境界。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此治療方法是由磁振造影MRI觀看影像,精準地針對子宮肌瘤進行定位,同時監控高效能聚焦超音波治療溫度,再採用高效能聚焦超音波,將能量聚焦在病灶上使病變組織壞死,來達到治療目的,療程中可與醫師隨時遘通,具備治療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與目前治療方式的差別在於不需麻醉及剖腹手術,只需以短效鎮靜劑靜脈注射,治療時間約需三小時,治療後即可返家恢復日常生活。放射診斷科李志明主任表示,磁振導航超音波治療療程為六個月,治療流程首先先做磁振造影篩檢,確定適合做治療後再安排治療時間,並讓患者做生活品質及症狀之問卷以了解未治療前的狀況。開始治療後的第三個月做首次磁振造影追蹤,並再做問卷已確定治療後的初步效果,六個月後,做最後一次磁振造影追蹤及問卷,以對照病患改善之程度。北醫附設醫院自一月至五月,有12例已做初步治療,4例完成首次追蹤。其中一例三個月已明顯改善者為39歲女性,因出血、頻尿症狀發現有子宮肌瘤,其中頻尿症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因而進行治療。此病例肌瘤有3個,總體積約377c.c.,為影響頻尿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此最大肌瘤做治療,其治療體積約60%,經三個月後首次追蹤檢查,發現總體積已縮小為約247c.c.,治療體積縮小約35%,由問卷結果得知症狀從40.6改善至21.9分,生活品質自51.7改善至75.9分(正常人約為70幾至80幾分),幾乎已恢復至正常生活。子宮肌瘤治療已由藥物、開刀、微創,演進至無創的新境界─「磁振導航超音波」,為子宮肌瘤患者提供多一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