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疾病‧預防

代謝症候群是西醫新的名詞,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認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不能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其病變模式如下: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多種代謝和生理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96年1月18日公告實施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中醫對代謝症候群的病機應該從病因下手尋找其基本病機。臨床實踐觀察出,過食和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發病的兩大主因。過食是熱量攝入過多,一是因為食量過大, 一則是吃過多油脂甜食。而少動是活動減少,脾臟主四肢、肌肉,因此,活動的減少必然影響脾臟的機能。既然氣機和運化是病機的根本,就要涉及肝。當然過食少 動也會導致肝氣的鬱滯,形成了肝脾鬱滯的核心病機。縱觀代謝症候群的發展演變,可以用“鬱、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從未病到已病,因鬱而熱,熱耗而 虛,由虛及損,形成代謝症候群發生、發展的主軸。代謝症候群的早期即鬱、熱階段,應以開鬱、清熱法來治療;代謝症候群的中期,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 更有痰、濁、瘀的標實,治療自當標本兼顧;代謝症候群的後期,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對目前臨床工作中代謝症候群的中醫治療,應以下的原則:預防為主,主要在於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綜合調控,既要把握其核心病機,又要針對各種代 謝的異常,個個擊破,防治合一,藥食結合,中西合併。中西互補,各取所長。尤其要善於利用中醫中藥的優勢,比如改善體質,緩解症狀,調暢情志等,西 藥療效確切,機理明確,要正確應用。

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下)

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下)#疾病‧預防

■ 免疫戰場與「賓拉登」注射三劑HPV疫苗後,人體內產生足夠保護力量的免疫球蛋白(IgG),通常注射計劃是隨意注射第一劑,两個月後第二劑,六個月後第三劑,經監測人體內的IgG高出保護需要濃度持續五年以上,資料顯示有希望達到七、八年,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好,很理想才對,但真正的問題在於 IgG是體內循環性免疫球蛋白,「轄區」是全身有血液循環的地方,皮膚和粘膜(包括子宮和陰道),並非IgG的「地盤」,這些地方是由另一種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所管轄,所以廠商資料是有點「文不對題」的感覺。用生活的例子,海巡官兵管海域治安、警政署管國土(陸地)治安,現在海上走私猖獗(皮膚HPV感染),假如此時此刻政府保證陸上警察數量大增(IgG足量),卻絕口不提海巡署的員額(IgA),大家心裡是不是充滿問號和疑慮呢。所謂「疑慮」是綜合目前醫學界所有證據,可以說HPV疫苗無疑是個「好東西」,但是絕對沒有到達廠商「主打」的訴求,藥商幾乎把HPV疫苗「打扮」成子宮頸癌和菜花的「終結者」。「好東西」始終不是「終結者」,其間的落差是HPV的生物特性造成的,原來HPV生活範圍嚴格地設地自限在表皮細胞,同時不破壞,不殺死宿主細胞,不與人體血液循環接觸,「低調有節制」的生活仿如人世間的賓拉登,據傳「賓兄」避居深山,簡單飲食,不用手機,與凡塵無直接接觸(仿如HPV不跟血液接觸),九一一後美國與盟國的軍警情報等全員出動監測而亳無進展(仿如人體的抗HPV免疫球蛋白IgG無法管轄表皮和黏膜),幾年過去了,美國總統布希下台了,「賓兄」還在位哩!HPV疫苗有「可以期待的效果」,語意仍有「保留」是因為學理上仍有疑慮,這個疑慮是廠商們沒有主動提出,醫學界目前亦未大聲質疑的盲點,我們基於純粹學術探討的精神提供讀者們參考,個人立場仍認為HPV疫苗是好東西,以期待和樂觀其成的心態對待。■ 球蛋白不等於防疫實效在疫苗科學領域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免疫反應不等於保護效力(Efficacy),某些疫苗可能引起驚天動地的反疫反應但接種者稍後仍然罹病,某些疫苗打過後「靜靜地」保護當事人一輩子免於這個病,注射疫苗的最終目的是保護效力,體內免疫反應僅供參考。現在的HPV疫苗的確引起明顯免疫球蛋白反應(足量並持久的IgG),雖然這個反應無法說明效用原理(IgG不能保護表皮),不過臨床試驗結論是保護效力(Efficacy)接近百分之百,這裡所說的百分之百保護效力是有前題、有條件的,大家要弄清楚,以免被 嗁弄。目前資料顯示針對身體檢查HPV的DNA陰性,抽血確認抗HPV免疫球蛋白陰性,年青(二十五歲以下)女性,亦即是從未感染過HPV及未有性生活或性生活很少的女性,接種後六年內有百分之百的保護效力,在臨床實驗的期間完全免於HPV感染,這裡的「百分之百」是經過統計學運算的數據,同時據數學模型的運算推測,針對HPV 16型可以期望超過三十年或甚至終生保護。從這裡我們又引申出兩個疑慮。一、數學模型運算可能與實際結果有很大落差,例如大約2008年夏天,華爾街的大師們「運算」後宣佈石油價格上看每桶三百美元,實際上2009年油價是多少?二、HPV超過一百五十種,常見的接近三十種,各有不同習性,像 16型和 18型的免疫反應就有很大差別,不是所有品種都能持久有效的,下面會進一步交待。相關文章閱讀: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上)HPV疫苗的名與實

四價疫苗vs.兩價疫苗

四價疫苗vs.兩價疫苗#疾病‧預防

目前台灣有兩種合法的HPV疫苗,一種是兩價,包含16和18型,另一種是四價,包括 6、11、16和18型,這樣子保障夠不夠?感覺上好像是不夠,目前已知的HPV超過一百五十種,但是臨床上許多是「百年一遇」的有品種,個人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做HPV的DNA檢查工作,八年來有紀錄的HPV共有二十九種,出現最多的是6型,其次依序是11型、16型、52型。所以從品種型號來看,四價疫苗涵蓋率大約只有七分之一,但如果以臨床實際發現機率來看, 大概可以涵蓋八成的病例,雖然是有一個兩成的「漏接率」,但從「實用性」來看,這個涵蓋率是差強人意,可以接受的喇!人類乳突病毒超過一百五十種,門診常見的約三十種,每種HPV的「生活習性」不同,這是很合理的推斷,市面上供應的四價疫苗每一劑疫苗含6型殼蛋白二十微克(十萬份一)、11型四十微克、16型四十微克和 18型二十微克。依照計劃打完三劑,在第七個月時人體內產生最高量的免疫球蛋白IgG,6型約六百單位(mMu /mL)、11型約七百單位、16型約達四千單位、18型約為八百單位,的確是起跑點就不一樣,之後四型的抗體逐漸下降,大約滿三年時穩定,三年至六年間抗體濃度變化不大。這又彷彿是另一種龜兔賽跑,起跑點表現不同,在滿三年時情況又略有改變,體內抗原濃度6型和11型約九十微克、16型五百微克、18型僅剩六十微克,正是路遙知馬力,假如拿自然感染者來比較(一般HPV感染病患),持續感染無法掃除病原者大約在十八個月內可能產生免疫反應,可測量的IgG約為二十至四十微克之間,可以說打疫苗產生的抗體,6、11、16還是遠高於自然感染者,但是18型則與自然感染者差距不大,失去了原來高濃度的優勢,有可能「保護傘」不再可靠了。或許大家可以從媒體獲得來自廠商的訊息,「暗示」四疫苗可能對其他型號的HPV也有跨型號保護效果( CROSS  PROTECTION),但是產品仿單(原廠說明書、負法律責任)白字黑字寫明「該產品並不能預防疫苗中未包含的HPV型別所引起的感染」,因為在整個跨國實驗中就發生過其他型號HPV感染。 從四價疫苗的抗體反應各自不同的「際遇」,我們大概不能妄自猜測,萬一不久將來有「三十價疫苗」面世後,「結果」如何?「好與壞」、「有沒有效」,必須靜待事實的發展決定。相關文章閱讀:HPV疫苗的運用

HPV疫苗的名與實

HPV疫苗的名與實#疾病‧預防

■ 浪得「虛名」 HPV疫苗在台灣上市也好幾年了,經過媒體的反覆報導,讓它變身仿如癌症的救星,原來這都是文字的魔力,因為HPV疫苗竟然有意無意地被誤譯成為「子宮頸癌疫苗」,不單是台灣地區如此、港澳、大陸、星馬等地區,只要是以華文出現的,都稱為子宮頸癌疫苗,這當然就是錯誤,因為原文清楚明白地寫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雖然說高危險品種的HPV與子宮頸癌有密切關係,但絕對不是HPV就「等於」子宮頸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 CDC ) 在2006年提交國會的HPV防治計劃書內容指出,假如全美國對所有初經少女(假定尚未有性行為)全面接種疫苗,最理想的狀況是若干年內完全阻斷所有HPV的散播,則預計十年內子宮頸癌病例可下降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可是子宮頸在美國並非主流癌症,目前每年因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約在四千五百人左右,全面防堵HPV散佈後預估每年死亡人數下降到三千人左右。「下降百分之三十」,看數字比例好像很可觀,但每年實際死亡人數減少一千五百人,實質效益卻很低,可能比不上把經費用在推動交通安全,反而可能挽救更多生命,所以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並不熱衷去推動全民(女性)接種HPV疫苗計劃。我們持平地看待「子宮頸癌疫苗」這個美麗但錯誤的名字,往好的方向想,它能提高民眾接種的意願,畢竟子宮頸癌是東方婦女的主流癌症,病例數遠高於歐美,四分之一到三分一的「防禦率」可以挽救不少的生命與家庭,假如名字是HPV疫苗,民眾比較陌生,缺乏明確目標與誘因,推展不易。往壞的方向看,這個名字給民眾一個錯覺,疫苗是防止疾病的,既然子宮頸癌有了疫苗,只要按表操課,打完疫苗,就高枕無憂,永遠不怕子宮頸癌了,更甚者認為有了疫苗的保護傘,更勇於投入性愛而無所懼,則後果堪虞。如何拿捏,廠商與主管機關宜三思。這個美麗的錯誤是利弊參半,就科學角度來看,錯誤就是錯誤,不能因為謀求其中的些許「利益」而有所「將就」,否則繼續唬弄,成為愚民的幫凶。■ 實在是「好料」雖然中文名字不正確,HPV疫苗卻是個好東西,而且是高科技的產品,屬於基因重組疫苗,原來是它的製造過程必須使用生物化學方面的高科技,我們用比較簡化的「版本」來說明。首先科學家先提取HPV的 6、 11、 16、 18型(現在針對四價疫苗說明)的L1基因,原來一般HPV全身上下只有八個基因,其中的L1基因是操控主要殼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HPV的外殼是由兩種蛋白組合成的,就是上述的主要(Major)殼蛋白,相當於房子的鋼筋水泥結構,另一種是次要(Minor)殼蛋白,相當於房子油漆粉刷。科學家把L1基因抽取出來,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把L1基因插入酵母菌的基因裡,當酵母菌按照平常的起居生活作息,新陳代謝自然順帶地製造出HPV的主要殼蛋白,我們再把酵母菌去除,把主要殼蛋白收集、純化,便成為HPV疫苗。這樣子製造出來的疫苗特點是「純」。只有一種物質,就是殼蛋白,完全不含HPV其他成份,所以完全沒有「因注射疫苗反而造成感染」的疑慮。也許大家沒有注意到,在林林總總的各種疫苗中,有很多是減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就是把活生生的病毒或細菌用種種「酷刑」,例如酒精、紫外線,加熱等等物理化學方法處理,讓它們喪失了原來的致病能力。再經過幾個世代繁殖,確定不能在人體致病,但又保留原有抗原特性,所以注射入人體後不致於生病,卻又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特定的免疫球蛋白(抗體),當人體真的碰觸到同樣的細菌或病毒時,這些抗體馬上殺滅入侵者,保護人體。最典型的是以前的牛痘就是減毒疫苗,不過有時候「減毒」減得不夠徹底的話,的確是有「注射疫苗反而造成感染」的事件發生過。HPV是基因重組,「委託」酵母菌代工製造,完全免除減毒疫苗的疑慮。相關文章閱讀: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上)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下)

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上)

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上)#疾病‧預防

■ 疫苗「選料」HPV疫苗就只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它被有意無意間誤譯成為子宮頸癌疫苗,以長遠觀點來看是弊大於利的,我們可以躲開錯誤的翻譯,直接採用原文的名稱「HPV疫苗」。HPV疫苗屬於最新技術的基因重組疫苗,它的優點是「純萃」,科學家可以挑選任何已知微生物個體中的任意一個成份來製造成疫苗的主要標靶,通常選取原則是微生物身體的比較外層物質,如此比較有大量接觸的機會,另外這個被選物質必須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一旦被疫苗引發的抗體攻擊,微生物便一命鳴呼。HPV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一個外殼,由兩種蛋白質組成,殼內包括DNA在內僅有寥寥六種物質,所以科學家選定了HPV外殼主要蛋白為標的物,萃取主要殼蛋白的L1基因,用OEM方式委託酵母菌,製造出一批單純的HPV空殼,成為HPV疫苗,絕對安全(指不會因為注射疫苗反而染病)和可以期待的效果。■ 免疫反應 免疫球蛋白與細胞免疫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兩大派系。一、免疫球蛋白。二、細胞免疫。遇到細菌感染,應對的主力是免疫球蛋白,細胞免疫僅在旁邊幫忙而已。當遇到病毒入侵時,主要「責任」落在各種白血球組成的細胞免疫部隊上,各種方免疫球蛋白在旁邊「跑龍套」,搖旗吶喊而已,責任歸屬與分工合作十分明確。也許大家都能接受「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的確如此,對於許多疾病,預防是事半功倍的,病發了治療的工作是事倍功半的任務。 HPV病毒感染發生後,抵抗與殲敵主要責任在細胞免疫,此時免疫球蛋白是「靠不住」的,假如 HPV尚未入侵,「預防」的工作比較「輕鬆」,交給免疫球蛋白負責是 可行的,目前很多病毒類感染症的疫苗,就是依照這個原理的,最重要的是免疫球蛋白彷彿是有「記憶」的,接種疫苗後,身體「記住了」,免疫球蛋白穩定的「供應」很長的一段日子,五年、十年、甚至有些是終生不缺,真的達到「預防」的目的。細胞免疫不一樣,各種白血球都是活細胞,壽命大約一至三個月左右,就算接受最良好的訓練,歲月不饒人,頂多幾個月,老兵凋零,也是無可奈何,通常半年左右白血球全部換新,「往事」早已不復記憶。免疫球蛋白包括 IgG、 IgM、 IgA和 IgE四大類, IgG是身體內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保護範圍是血液循環能及的地方,也涵蓋所有皮下組織, IgM是快速反應部隊、戰力強、反應迅速,但戰力不持久,保護範圍與 IgG相同。 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意思「風瀟瀟兮」一去不回,從血液中出任務,主要範圍是各種黏膜和皮膚表面,處理各種表皮的感染,任務完成後也不能回收的,就此「壯士別了」。 IgE則是莫明其妙的角色,它的出現是引發組織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可以致命的,例如喉嚨過敏,無法呼吸,真的會危害生命。HPV疫苗接種後理論上可以引發各種免疫球蛋白, IgE應該是非常輕微而短暫的, IgM是快速反應,不會太持久,通常不超過六星期便「歸零」,近年的跨國臨床試驗已經證實了 IgG可以維持在很高的濃度五年以上,最可惜 的是IgG保護範圍不包括表皮,而各種 HPV感染則僅限於表皮,從來不深入皮下組織或有血的區域,與 IgG是沒有交集的,所以最最關鍵的是 IgA,它才是皮膚和黏膜的衛戍部隊,到底 HPV疫苗接種後IgA的實況如何?疫苗都已上市很久了,廠商尚未填補這片空白。相關文章閱讀:HPV疫苗必須從免疫反應說起(下)HPV疫苗的名與實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疾病‧預防

生產是人生喜悅的事,但產後的生理不適、哺育嬰兒的壓力、生活習慣改變、夫妻關係…等因素,往往讓產婦出現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或精神症狀,使得產後易於罹患“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比懷孕造成的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更為常見,但當前產後憂鬱症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懷孕期間動情素、黃體素增加以利子宮孕育生命,產後24小時內,母體荷爾蒙發生急劇的變化,身體由妊娠狀態轉變成哺餵胎兒的情形;胎兒分娩過程產婦心理緊張跟壓力以及娩出後身體的疼痛;加上產後面對哺餵胎兒的錯綜複雜情感,以及元氣損傷使得產婦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伴隨失眠、頭痛、多夢、疲倦等或輕或重的症狀。輕微產後憂鬱約在產後第2-3天出現,2-6週內完全恢復;較嚴重會持續半年甚至更久,有一成左右的婦女甚至必須藉助精神科藥物控制,不僅產婦本身受煎熬,胎兒及家庭都跟著受罪。臨床上多用甘麥大棗湯加酸棗仁、百合等讓媽媽情緒平穩,能得到較好的休息,有較多的體力可以處理寶寶及家庭裡調適問題,發現效果不錯,很少有出月子後還回診抱怨睡不好的。產後第三天以後會開始有盜汗的情形,多因產後氣血虛,陰虛出汗,甘麥大棗湯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氣虛者加黃耆,火旺的加黃芩、黃連。因為懷孕期間下腔靜脈壓迫,產後大便秘或痔瘡的媽媽很多,加麻子仁、柏子仁等潤腸多能有效。此外頭痛的媽媽也不在少數,雖然大部分都認為產後洗頭已經不是禁忌,但是臨床仍發現坐月子中間洗頭易造成日後頭痛,因此會加荊芥、防風、薄荷、川芎、白芷等袪風解頭痛。傳統醫家大部分認為產後大虛,不應用寒涼藥物,甚至一般人認為坐月子要吃全酒料理,薑跟麻油更是不可少,但是在月子中心看到的媽媽似乎不是這麼回事,很多人是不能吃這些溫熱食物的。個人推測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營養物質充裕造成體質的改變以及台灣溼熱的氣候影響有關聯。(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陳玉娟醫師)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疾病‧預防

近年來,也發展出一種生物製劑治療(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因為90%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B細胞上會有CD-20表面抗原的表現,所以用一種抗CD-20的單株抗體製劑 Rituximab  (商品名:Mabthera莫須瘤)與CD-20表面抗原結合,以引起體內免疫反應,消滅淋巴瘤細胞。因為這種標靶治療是針對CD-20表面抗原的細胞,所以不會像化學治療一樣傷及正常細胞,病人的用藥後的副作用也會少一些。 淋巴癌分為B細胞與T細胞兩大類,其中B細胞占80%,它又分為高惡性度、低惡性度與中惡性度淋巴癌。 其中,中低惡性度淋巴癌約占70%,而莫須瘤又對中低惡性度淋巴癌有療效,也就是約有六至七成淋巴癌患者會用到莫須瘤。根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合併使用化療與莫須瘤, 約可增加15%完全緩解率,兩年無病存活率增加四至六成,三年存活率至少增加10%。研究報告中指出,傳統化學處方合併標靶治療,可以大幅提高整體緩解率、存活率及延長存活期。在合併使用之下,第一期或第二期淋巴瘤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以有80~90%,第三期或是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有30~50%。健保局2月1日起核准標靶治療藥物-莫須瘤(rituximab)用在「維持性治療」的健保給付,讓更多使用莫須瘤治療有療效的病患,減少復發時間。也就是在化療之後,再進行兩年只有單獨注射莫須瘤的治療,即每三個月注射一次,一年注射四次,兩年共注射八次,病患在門診即可接受注射。而健保給付的部分是針對濾泡性淋巴癌,在第一、二線治療有療效者,給予接續兩年的維持性治療健保給付。有些患者並非屬於濾泡性淋巴癌,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但若是屬於低惡性度淋巴癌,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建議自費使用標靶藥物用在維持性治療,減少復發機率。總之,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是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當您出現「燒(發燒)、腫(淋巴腫大)、癢(皮膚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也應注意是否是「淋巴癌」找上門了。(本文作者/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 - 陳威宇醫師)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上)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疾病‧預防

隨著國民的人口老化,患攝護腺癌的病患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現時的共識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