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常見6種頭暈症狀,醫警告「這1種最嚴重」恐中風前兆

常見6種頭暈症狀,醫警告「這1種最嚴重」恐中風前兆#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頭暈是一般民眾常見的症狀,但在神經內科門診因頭暈來看診的病患,每個人形容自己的感受是各式各樣,不僅昏昏的、脹脹的、頭重腳輕、天旋地轉,甚至有走路不穩、地震般晃動、噁心嘔吐等現象,且各個年齡層皆會有頭暈症狀,尤其是在長輩族群。   頭暈症狀大不同,眩暈最常見 原因:眩暈症 症狀:搖晃如天旋地轉、冷汗想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最常見的是眩暈,常是陣發性的,患者感受有如天旋地轉,或是突然感覺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可能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等現象。 原因:梅尼爾氏症 症狀:視力模糊、耳鳴 若有時還感覺視力模糊,其實是因為眼睛出現規則的跳動,也就是神經學所謂的眼震,表示內耳、腦幹及或小腦病變。常見原因是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如果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有時因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 原因:腦幹病變 症狀:走路不穩講話不清楚 如果走路不穩更勝於暈的感覺,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小腦的灌流不足。如果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中風。 原因:焦慮、細菌感染、慢性疾病 症狀:常感頭痛、悶脹沉重 沒有天旋地轉的頭暈,常常讓人覺得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的感覺,比較少是因為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引起的。這種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原因:自律神經失調、降血壓藥物 症狀:頭昏眼花又瞬間恢復 若是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這種情形最常是因為姿勢性低血壓。這種頭暈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或是降血壓的藥物,使得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血液回流減少,引起腦血流不足造成頭暈。 原因:受強烈刺激、心血管疾病 症狀:恐誘發迷走神經性暈厥 另外還有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情況,但少數心血管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治療頭暈醫建議前庭復健法 周友芳指出,頭暈的治療,除了針對頭暈原因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慢性頭暈也可以藉由「前庭平衡復健」(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來改善,是透過簡易的眼球動作控制、重複性頭部運動等動作,來加強平衡能力的訓練,可增進生活品質,預防跌倒。研究指出,同時並用前庭復健與藥物治療,比單獨服用前庭神經抑制藥物效果較好。雖然,對中樞前庭神經病變不是主要治療方式,卻仍有相當程度的療效。 前庭復健有許多方式,一些新的科技如虛擬實境、任天堂Wii系統,也有設計前庭平衡的復健,但是簡單的自我訓練也可以達到相當效果。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20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雜耍拋球、旋轉雨傘等遊戲復健方式。 周友芳提醒,頭暈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因為跌倒外傷,引起生命危險。找到頭暈的原因,予以適當治療,並配合前庭復健運動,改善因為頭暈引起的步伐不穩,除了減少跌倒,期能重拾信心走向戶外,享受生活。

愛愛後肚子痛?下腹痛、頭暈想吐當心「黃體囊腫破裂」

愛愛後肚子痛?下腹痛、頭暈想吐當心「黃體囊腫破裂」#頭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倩今年32歲,某日與老公發生性行為後,突然下腹部劇痛不止,原本以為是進行房事時太過劇烈,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想到3小時過去了,小倩的下腹痛竟轉移到兩側,腰背疼痛難耐,呼吸急促伴隨著噁心感,連走路震動都會覺得疼痛;老公趕緊將她送醫,經醫師用超音波掃描後,診斷為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合併腹內出血。 黃體囊腫,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到底什麼是卵巢黃體?又為什麼會破掉出血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醫師賴宗炫表示,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每個月卵巢都會排卵一次,排卵後,濾泡會形成黃體,用來支持子宮內膜的成長,以利胚胎的著床,如果沒有懷孕,黃體則會約維持10~14天,最後,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 正常成熟的黃體直徑約為2~3公分,但某些女性容易因為體質問題,或是荷爾蒙不平衡的情況下,黃體受到刺激或出血,導致黃體持續增大,形成內部出血的黃體血腫,當血液完全吸收後,就轉變為直徑超過3公分以上的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多因外力破裂,常見9大症狀黃體囊腫破裂原因,多半與過度運動與外力碰撞有關,一旦黃體囊腫破裂,若只是輕微的出血,女性可能會突然間的下腹部悶痛,甚至沒有不適感,但過一段時間後,等待出血被人體吸收(約1~3個月),腹部悶痛感則會慢慢消失。 賴宗炫提及,若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出現下腹部疼痛、悶脹、噁心、想吐、頭暈、眼花、血壓下降、昏厥,甚至休克,建議應及早就醫。 治療黃體囊腫以臥床為主,出血量大時須開刀止血一般治療措施是要求病患臥床多休息,輔以止痛消炎藥物為主,避免傷口再次破裂出血,靜待腹腔自行吸收少量的內出血。 若出血量大於250c.c.,尤其血液堆積在腹膜或骨盆腔量大時,腹部會突然間劇烈疼痛,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內出血、甚至有休克的生命危險,這時需要緊急開刀,將正在出血的黃體囊腫燒灼止血並切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體囊腫破裂不一定非得開刀治療,症狀輕微時只需藥物治療就會有成效,但若是在藥物治療後,下腹部疼痛症狀一直沒有消失,就要懷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例如卵巢長腫瘤的可能性,建議進一步接受檢查。 黃體囊腫易致卵巢扭轉 嚴重可能導致不孕另一方面,黃體囊腫的病患,很容易引起併發症「卵巢扭轉」,賴宗炫指出,原因是卵巢在身體裡是浮動的,而超過5公分的黃體囊腫有一定的重量,若接觸不當外力,可能會讓卵巢根部發生扭轉;卵巢扭轉的症狀表現為持續性急性腹痛,若沒有及時開刀處理,長時間的扭轉恐會造成供應卵巢的動脈阻塞,進而促使卵巢組織壞死,而有不孕的可能性。 20~30歲女性最常發生,6種情況是高危險族群只要女性處於生育年齡,就有可能出現黃體囊腫破裂的問題,其中,又以正值20~3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活動量比較大,導致黃體囊腫破裂的可能性較高。賴宗炫提醒,以下是黃體囊腫破裂的高危險群: 1、性活動頻繁:性活動頻繁的女性,容易因為過度的陰道撞擊,導致黃體囊腫破裂,是臨床上黃體囊腫破裂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2、常搬重物:因為搬重物會讓腹部用力,當腹部壓力變大,很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3、喜愛激烈運動:例如跑步、跳舞、體操等運動,過於激烈動作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4、愛吃補品:進補過度時,卵巢受到的刺激較大,濾泡也會較多,黃體囊腫形成機率也較大。因此,有黃體囊腫的女性,飲食應保持清淡,過於溫補的食物則要小心攝取,像是薑母鴨、麻油雞、當歸鴨,或者加酒的料理,應適量攝取。 5、吃排卵藥物:因卵巢在排卵後才會形成黃體,因此,有固定使用排卵藥物的婦女需注意。 6、吃抗凝血藥物:比如心臟有問題的患者,必須吃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物,一旦發生黃體囊腫破裂,恐會有血流不止的狀況,使用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黃體囊腫應追蹤治療,避免破裂釀成嚴重後果統計發現,女性從月經第一天算起,黃體囊腫在第20天至第26天為最容易破裂期,因此這段期間,應避免下腹部劇烈運動;此外,若已知有黃體囊腫的女性朋友,生活上一定要留意,避免骨盆腔與下腹部受外力撞擊,進行性行為時,也要請性伴侶配合不要過於激烈。 雖然大部分病患出現黃體囊腫,大約1~3個月後會隨著月經週期自行消失,但應該要警惕的是,囊腫一旦破裂就會引起內出血或急腹症,所以,萬萬不可寄望於囊腫會自行消退而忽略治療,一旦檢查出有囊腫問題,一定要立即配合醫師持續追蹤治療,以免釀成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愛愛後出血是太激烈? 小心是癌警訊!醫師曝「潛藏症狀」不可輕忽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愛愛後肚子痛?小心是黃體囊腫破裂!下腹痛、噁心想吐是前兆,醫師點名6種人最危險)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民眾為了取暖想採用各種方式,但近日苗栗一對陳姓夫婦因天冷,竟異想天開在房間燒炭取暖,由於門窗緊閉導致室內通風不佳,兩人陸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等症狀,才驚覺狀況不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確認為一氧化碳中毒,經高壓氧治療後,夫婦倆的不適症狀才得以改善。一氧化碳結合血液恐致身體缺氧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由於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侵入人體時不易被察覺,且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力高,造成血紅素無法攜帶氧氣而導致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症狀依嚴重程度如下:輕度症狀: 頭暈 頭痛 噁心 嘔吐 視力模糊嚴重症狀: 呼吸脈搏加快 語言及意識障礙 重度昏迷蔡建宗特別提醒,如一氧化碳中毒未即時接受治療,可能導致缺氧性腦病變,或在意識恢復後,發生智能減退、大小便失禁、表情呆滯、肢體異常或僵硬等遲發性神經後遺症,因此不可不慎。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民眾常使用取暖設備或加溫工具來增加暖度,加上屋內大多呈現門窗緊閉的狀態,這時若使用燒炭取暖的方式,容易使室內一氧化碳濃度變高、氧氣不足,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因此,蔡建宗建議,民眾天冷時務必要使用檢驗合格的電暖器或暖暖包等物品,千萬不可貿然以燒炭方式取暖。除了避免於室內燒炭取暖之外,蔡建宗也指出,民眾在平日使用熱水器時也要特別留意,不可安裝在室內、要定期檢修排風系統、保持良好通風,如此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有中風病史的78歲老先生,最近因泌尿道感染,被鼓勵多喝水,以避免再度發生泌尿道感染。但老先生連續多日頭暈、倦怠、沒有精神,而且四肢無力,常常有噁心想吐的感覺,以為只是感冒需要休息,結果因為活動能力受到影響,走路不穩而跌倒,被家人送到急診。醫師檢查發現老先生血中鈉離子濃度才只有116 毫摩爾每升 (正常值為 135 至 145 毫摩爾每升)。因此,給予高濃度鹽水靜脈注射,血中鈉離子濃度逐漸回升。急性低血鈉症恐陷昏迷一般人每日喝水多達2000 cc的喝水量,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但在中風病人卻可能會造成血中鈉離子濃度過低。原因是中風病人的抗利尿激素會分泌過多,也稱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造成腎臟持續回收水分到體內,若再加上額外補充過多水分,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就被「稀釋」過低,也就造成低血鈉,因而引起很多不適症狀。醫師提醒 有中風史病人須留意喝水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鄭暉騰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除了在中風病人很常見,一些抗憂鬱藥物或精神科用藥也會造成這種症候群。治療的原則是不能飲用過多水分,一般而言,每日限制在1500cc,如果像這位病人有其他醫療目的需要飲用一定量的水分,必要時可以在每日的食物中加入鹽分,「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的病人也有促進腎臟排出水分而不會排出鈉離子的藥物可以選擇。以往建議運動員、軍人或其他戶外活動者(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等),在酷熱環境下運動,經常是揮汗如雨,應該多喝水以保健身體,如果沒有適度地補充水分,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急性熱傷害)。但近年來卻衍生少數因「多喝水」而造成的「急性水中毒」(運動型低血鈉)的案例。因此各個運動醫學會都提出相關呼籲及飲水建議,提醒教練及運動員重視及預防此一可能發生的嚴重病症。低血鈉常見原因包括:1)鈉鹽攝取不足/過度飲食控制、市售流質飲食含鈉量較低。2)經消化道流失/嘔吐、腹瀉、腸胃道引流。3)經腎臟流失/使用利尿劑、某些腎臟病。4)鬱血性心臟病。5)腎上腺素不足。6)肝硬化合併腹水。7)甲狀腺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8)腦部滲透壓受器重新設定。9)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急性低血鈉會出現腦水腫、頭昏、頭痛、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抽搐、嗜睡、記憶力喪失、反應緩慢、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現象。慢性低血鈉則會造成失智、便秘、憂鬱、情緒緊張、骨質疏鬆、及肌肉萎縮等狀況。當有這些症狀時,要小心可能是低血鈉造成,找出真正原因加以治療,才不致於嚴重到癲癇或昏迷,或發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外傷或腦出血的嚴重後果。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小姐的暈眩症狀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覺得沒有緩解。輾轉找到神經內科診斷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慢性頭暈持續3個月 當心是否為PPPD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3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她描述3年前第一次眩暈時,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感舒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表示,經過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張醫師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0分鐘以上復健運動,1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病人主要症狀:1) 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重重、浮浮的、走路飄飄的,精神不太好。2) 頭暈嚴重程度隨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3) 「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往往暈得更厲害。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往往來自先前曾發生嚴重眩暈症張滋圃醫師表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是國際眩暈醫學會於2014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分類疾病,同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PPPD在不同科別可能會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這也是李小姐遭遇的情況。歐美多年研究顯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敏感有關,往往來自一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後來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對暈特別敏感,或因此對眩暈產生恐懼,愈擔心眩暈愈容易感暈,陷入惡性循環。「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易發在焦慮病人 但並非精神疾病張滋圃醫師表示,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就很大。「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而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予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經過3到6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張滋圃醫師提醒,40、50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有在控制三高,但是近一個月常常覺得心悸、頭暈,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震顫,吃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近來甚至走一小段路就開始變喘。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先生一整天下來,陣發型心房震顫發作次數高達5千多次,超音波也顯示左心房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功能下降,約只有40%。選擇心房震顫冷凍氣球燒灼治療,術後回復狀況良好。經半年以上追蹤,24小時心電圖沒有任何復發現象,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左心房開始縮小,左心室功能回復。心房震顫中風風險增為3至4倍、死亡率為2倍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重大的一種類型。心房震顫的中風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3至4倍,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因此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族群,會開立抗凝血劑使用。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速度控制部分,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減輕病患不適感;節律控制部分,則可利用藥物、電燒灼手術,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常見治療心房震顫2種方式 一冷一熱黃鼎鈞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電燒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2種:一熱一冷。熱指3D電燒灼手術,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機器及軟體,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搭配電訊號的判斷,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冷指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特殊的氣球,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差別僅在手術時間。電燒灼手術約3至4小時,冷凍氣球約2小時。

咖啡害頭痛?這些食物促前庭性偏頭痛

咖啡害頭痛?這些食物促前庭性偏頭痛#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常頭暈,會不會是中風前兆?27歲的王小姐擔任經理,近半年來常感到頭暈目眩,腦袋像有顆定時炸彈般隱隱作痛,感覺每次都持續好幾小時,甚至2、3天才稍微好轉。想喝杯咖啡提神,頭痛暈眩卻因此加劇!周邊性偏頭痛與內耳前庭失調有關王小姐診察發現中耳及外耳並無感染或任何病灶,聽力檢查評估也正常,耳石頭位測試也沒有出現暈眩眼振;但進一步詢問發現王小姐最近工作壓力大,已連續熬夜好幾個月,本身也屬於容易暈車的體質,頭痛暈眩的情況在生理期前後更加明顯。綜合以上病徵,王小姐應為前庭性偏頭痛,給予前庭抑制劑及偏頭痛的藥物,亦囑調整生活作息,眩暈及頭痛因而顯著改善。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苡潞表示,眩暈分為中樞性、周邊性2種類型。中樞性主要是腦中風、暫時性缺血或顱內腫瘤導致,常嚴重到無法行走、肢體偏癱、口齒不清,建議趕快掛急診處置或看神經內科;周邊性則與內耳前庭系統失調有關,即俗稱「內耳不平衡」,會伴隨聽力減退、耳鳴等症狀,但相對沒有立即危險性,一般建議看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治療。好發族群為年輕女性、易暈車或暈船者前庭性偏頭痛,是僅次於耳石脫落症的第2大常見周邊性眩暈。李苡潞醫師表示,特徵是單側(亦可能雙側或後腦勺)、搏動性、中重度的頭痛,加上眩暈症狀,每次發作時間可能數分鐘至2、3天不等。少部分人會出現暫時性聽力減退、耳鳴、耳悶等聽覺症狀,或發作前會有畏光、怕吵等前兆。好發族群是年輕女性及平時容易暈車、暈船的人,第一次發作的高峰期在20、30歲間。前庭性偏頭痛的成因與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朗,可能跟大腦皮質的過度興奮、誘發三叉神經—腦血管擴張反射,進而造成前庭系統的過度活化有關。除了使用藥物做即時症狀控制,針對急性發作使用止暈、止吐、止痛藥緩解症狀;嚴重且頻繁發作的患者,則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來預防發作外,降低前庭系統的過度活化也是重點。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等食物也是常見誘發因子李苡潞醫師提醒,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加上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容易引起前庭性偏頭痛;起司、巧克力、柑橘類、酒精、咖啡、茶、人工代糖、香腸及味精等食物,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適度紓壓以保持心情愉快、作息正常不熬夜,並記得睡前少用3C產品,不要讓大腦太興奮,及避免接觸上述誘發食物,是根本預防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