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壓力一來就貪嘴 小心「腰腹肥胖」

壓力一來就貪嘴 小心「腰腹肥胖」#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旦到了中年,代謝率因身體老化而變慢,體重就會開始失控,進而對身心健康產生威脅!日前,一名43歲的小蝶(化名),自20年生完兩個寶寶後,體重就持續維持在55公斤,直到去年,因工作壓力的關係,暴飲暴食,使得她體重開始直線飆升,突破60大關,經過健康檢查,也發現自己膽固醇偏高、輕度脂肪肝等問題悄悄找上門。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 使熱量轉成脂肪對抗壓力小蝶因覺得健康開始受到威脅,便至診所尋求中醫減重,初診時,發現她體重高達62.3公斤,體脂肪高達35.9%,且脂肪多分佈在腰腹部,是「腰腹中廣肥胖」型身材。收治這名患者的廖婉絨中醫師表示,個案因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況之下,讓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而這種壓力荷爾蒙會發出訊號讓吃進去的熱量迅速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以對抗壓力。壓力大嗜吃辛辣炸烤 腰腹肥胖恐易找上門以中醫觀點來看,壓力會導致身體氣機阻滯,使得「肝氣鬱結」,一旦肝疏泄功能異常,影響到胃腸,加上經常靠吃來紓解壓力,尤其嗜吃辛辣、炸烤等重口味食物時,胃火就會變得旺盛。所謂「胃熱則消穀」,也就是胃火越大,越容易飢餓,吃進更多東西,無法控制食慾,導致暴飲暴食,久而久之造成肝胃鬱熱型肥胖體質,這類體質的人,脂肪易堆積腰腹部,形成中廣身材(蘋果型)。肝胃鬱熱型體質 可用玫瑰、決明子調理針對肝胃鬱熱型體質者,廖婉絨中醫師建議可利用玫瑰、炒決明子等中藥來進調理,像是個案小蝶在第一個月時,就減掉了4.2公斤,兩個月就瘦了7公斤,順利回復到生完第二胎時的55公斤,之後漸進式地在200天後達到50公斤,共減掉12公斤,體脂肪也從35.9%變成27.6%,甩掉了8.3%的脂肪。其實像肝胃鬱熱型體質者很普遍,因為現代人壓力大、應酬多,情緒煩躁抑鬱時,常用吃來紓解壓力,如喝酒、吃辛辣炸烤油膩的食物,長期下來容易導致壓力肥,讓肥油堆積在腰腹部,形成蘋果型身材。

炸雞、飲料4大類食物 恐成情緒殺手

炸雞、飲料4大類食物 恐成情緒殺手#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吃進以下列舉的食物後,會感到昏沉疲倦、腸胃脹氣、胃酸過多,或容易鼻塞、過敏,這些食物可能就是造成你情緒低落的慢性殺手。1)麩質食物避開原因/小麥是日常飲食中麩質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麵粉的主要原料。幾乎所有以麵粉製成的食物,包括麵包、蛋糕、餅乾、包子、饅頭、餃類、燒餅、油條、義大利麵、披薩、啤酒、三明治等,都含有麩質。許多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想將耳朵自動關上,因為這樣不能吃的食物太多了。「麩質」是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一般穀類胚乳中的蛋白質。由於麩質蛋白在腸道內不能被完全分解成胺基酸,因此會引發人體的免疫排斥反應。不論你對麩質的過敏來自天生或後天,都會造成沮喪、煩躁等症狀。替代品/對麩質過敏的人可用米類、豆類、堅果、蔬菜等食物代替,或者選用標示「無麩質」的食物。2)乳製品避開原因/乳製品中的酪蛋白常是引起過敏的主因。因為酪蛋白在腸胃中不易被分解,當分解不完全的分子被腸壁吸收後,就會變成過敏原,過敏原隨著血液輸送至全身器官,造成不同的過敏症狀。發現自己對乳製品過敏的人,除了牛奶之外,起司、優格、奶油、冰淇淋都最好避免攝取。替代品/牛奶的替代品其實有很多,包括:豆漿(黃豆豆漿、黑豆豆漿)、糙米漿、米豆漿、椰奶、堅果奶(杏仁奶、腰果奶)等,其中又以新鮮自製的品質最好,可用豆漿機或是料理機協助完成。你可以使用室溫浸泡四小時以上的糙米、五穀米、紅藜、小米,搭配黃豆、黑豆做成的米豆漿,這可提供人體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與不飽和脂肪酸,而且黑豆的蛋白質是肉類的兩倍、雞蛋的三倍、牛奶的十二倍,又不會含有酪蛋白、抗生素、生長激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你也可以喝種籽奶(南瓜籽奶、亞麻仁籽奶),並依照個人口味與需求,搭配冷壓亞麻仁油或冷壓芝麻油,做成美味的拌醬或是點心。3)氫化油、反式脂肪、油炸食品避開原因/氫化油、反式脂肪、變性油脂(過度加溫的脂肪)對人體都是不營養的,長期食用會成為健康負債,引發身心病變。氫化油是部份用氫化處理過的植物油,其耐高溫可重複油炸、久存不變質、口感不油不膩,可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讓食物比較酥脆、提高賣相,但在製造過程中,容易產生「反式脂肪」,增加對人體的危害。氫化油常見於各種包裝袋中的麵包、薯片、餅乾、人造牛油、速食麵、奶球中的植脂末、珍珠奶茶中的奶精、甜甜圈、爆米花、餅乾、冷凍披薩、冷凍甜點(蛋糕、幕斯、肉桂捲、罐裝食材)、炸雞、炸豬排、炸薯條、鹽酥雞、油條、洋芋片等食物中。反式脂肪則是「部分氫化植物油」所產生的非共軛反式脂肪。食用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的壞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脂TG,也會降低好膽固醇HDL。此外,還會影響嬰幼兒與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誘發氣喘、糖尿病、過敏等疾病。但衛生法規是以人體能夠正常代謝的標準訂定,只要反式脂肪不超過百分之零點三就可以標示為零。這意味著,當你喝下標示「零反式脂肪」的一百毫升罐裝飲料,實際上卻可能喝進零到三克的反式脂肪。所以,惟有少吃經油炸、烘焙過的食物,或上述零食,才是降低反式脂肪攝取風險的根本之道。至於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症的人,本身代謝力就比較差,吃進反式脂肪更容易影響代謝功能。孕婦、哺乳中的母體、嬰幼兒,更不宜接觸到反式脂肪。我們身處高污染的環境中,生活壓力又大,本身代謝、免疫、自律神經系統都承擔著比祖先更沉重的負荷,而因為現代栽種方式的演變,天然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又逐年下降,造成消化系統與肝膽代謝系統的負荷過重,較西化的飲食方式更增加了這一代人罹患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大腸癌、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的比例。即使現行法規仍標示某些油脂耐高溫、可用煎、炸、烤等方式料理,但高溫料理後的食物成分難消化,最好減少食用的次數,以免吃進一堆美食,卻對身心帶來潛在的病變。替代品/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4)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避開原因/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添加物食品,例如:醬油、罐頭、高湯塊、鹹味零食等含有味精;飲料、糖果、蜜餞、酸梅等含有糖精;標榜無糖的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酒類、脫水蔬果等含有亞硫酸鹽;醃肉、熱狗、火腿等含有亞硝酸鈉。因此,飲料、零食、速食、罐頭、調味醬、醃製品都最好少吃。替代品/這些零食的最佳替代品以冷壓植物油、天然海鹽或玫瑰岩鹽、新鮮香料等自製拌醬的食物,輔以正確的食用方式,如:細嚼慢嚥,讓消化系統可以分泌足量的消化酵素與輔助因子來吸收營養成分。另外,有機栽培的天然食物既營養,也能滿足視覺、嗅覺與味覺的享受。(本文摘自/我也曾憂鬱/三采文化出版)

3大不良姿勢恐傷身!快來檢測你是哪一種?

3大不良姿勢恐傷身!快來檢測你是哪一種?#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良姿勢大致分成三種。分別是「腰椎過度前彎的姿勢」、「駝背的姿勢」、「左右傾斜的姿勢」。前來我的診療室的人,即使明顯都有以上這些不良姿勢的特徵,但是有相當大比例的人都認為「自己的姿勢還不錯」。或許是即使稍有自覺,也不想承認自己的姿勢不好。想當然爾,也有人是在沒有自覺的情況下,讓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成為不良姿勢的原因。那麼,各位讀者又是如何呢?首先請客觀地檢查自己的姿勢有什麼不良的習慣,這點很重要。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如何進行自我檢測,方能分辨這三種不良的姿勢。自己的姿勢是哪一種呢?請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項目打勾。不良姿勢的自我檢測1)腰椎過度前彎姿勢的自我檢測吃飽飯後,肚子會圓滾滾地凸出來。從腰部到骨盤一帶常常會覺得很沒力。覺得骨盤的寬度(屁股的寬度)變寬了。在選購牛仔褲的時候如果照腰圍來選,屁股就會塞不進去。穿上窄管褲的時候,股關節前面會產生皺褶。大腿內側和屁股下方的橘皮組織令人心煩。會想要提臀。2)駝背姿勢的自我檢測坐的時候把骨盤往後傾會比較輕鬆。在意臉部的線條。脖子和背部很容易僵硬。肚子整體往前凸出。走路的時候覺得步伐不大。經常會被提醒姿勢不佳。覺得好像看不到天使的翅膀(肩胛骨的線條)。3)左右傾斜姿勢的自我檢測裙子或褲子的皮帶會繞向左右兩邊的其中一邊。襪子的腳踝部分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跑掉了。在拍攝證件照片的時候一定會聽到「把下巴抬起來」「把肩膀提起來」的指示。覺得腰圍的左右凹陷處不在同一個高度。走長距離的路以後,肯定會有其中一邊的腿比較痠。左右腳的鞋跟磨損程度不同。總覺得臉的左右兩邊不平衡(歪歪的)。在這三種自我檢測中,勾選項目最多的,就是妳的不良姿勢種類。如果勾選項目的數量相同時,說是不良姿勢的混合型也不為過。如果已經確定在這三種不良的姿勢中「自己肯定是這種類型」的話,請實際站到鏡子前面,進行全身檢查。看鏡子就可以大概知道自己從正面看起來的姿勢。不過,即便是側著身體全身入鏡,也不見得分得清楚是腰椎過度前彎的姿勢、還是駝背的姿勢。像這種情況,不妨請家人或朋友用數位相機幫妳把站著的姿勢拍下來。屆時請穿上可以清楚表現出身體線條的衣服,從正前方、側面、正後方拍攝。(本文摘自/1分鐘打造會瘦的姿勢/出色文化出版)

脂漏性皮膚炎狂復發 最怕疲累、壓力大

脂漏性皮膚炎狂復發 最怕疲累、壓力大#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皮膚油油的、脫屑、起紅疹、紅色斑塊,有些人甚至會覺得特別癢,當心是脂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成因不明,一般認為和遺傳體質有關,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及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有關,很容易在季節交替、身體感覺疲累、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時會有反覆發作的情形,所以許多病人都會覺得怎麼治療一直都不會好,其實是曾經好了又再復發。脫屑紅疹惱人 好發嬰兒、中老年人衛福部南投醫院皮膚科李瑜芬醫師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是皮膚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嬰兒期以及中老年人,常見的部位有頭皮、眉毛、鼻側、嘴邊、耳朵及耳後,有時在眼皮、胸前也會發生,外觀上可以看見明顯的紅色斑塊,紅色斑塊上有發黃及油膩的皮屑覆蓋,嚴重時也會有組織液滲出的情形。李瑜芬醫師指出,脂漏性皮膚炎不易根治,症狀有時很輕微、有時很嚴重,它是一種反應生理與心理的皮膚病,整體性的治療是藥物與保養並重,皮膚症狀明顯時,可以局部塗抹薄薄的藥膏或藥水,頭皮結痂或頭皮屑很多的時候,可以考慮選用含有焦油、Zinc pyrithione等成份的洗髮精,通常每星期洗二到三次就夠了,另外也可以搭配含有ketoconazole的藥用洗髮精,能降低頭髮中皮屑芽孢菌的數量。防復發 日常保養要做好李瑜芬醫師提醒民眾,在日常保養上,盡量作息規律、足夠的睡眠、注意均衡飲食,減少工作壓力及焦慮不安,適度的運動,常保健康的身體,可以降低脂漏性皮膚炎再復發的機會。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人生的道路中,總是會遇見許多挫折、壓力、徬徨、痛苦等經驗,但這樣的負面情緒,若適時的抒發,長久累計下來恐怕就會引發自殺的念頭、意圖或行動。特別是壓力,因為生活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由生活事件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壓力感與個人特質有關,壓力所帶來的後果也因人而異。躁動、失眠 皆是情緒波動直接的表現青少年面對壓力調適困難時,情緒波動是最直接的表現,容易以衝動、煩躁不安、強烈憤怒來表達;睡眠和飲食的變化也相當常見;對原本有興趣之事提不起勁、覺得無望無助、甚至想傷害自己。一般調適壓力的方法有運動、肌肉放鬆、時間管理、評估壓力情境與思索可行的因應方法、善用身邊資源、培養情緒的出口等,其中,健走是老少適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憂鬱情緒超過1個月 應尋求他人協助宜蘭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發現自己心情不佳時,除了找朋友聊聊之外,如果發現有心事不曉得可以向誰說,或是憂鬱情緒及身心壓力反應已經持續超過1個月,應尋求協助,例如: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會(1995)和救國團張老師(1980)等,以免累積過頭,造成憾事發生。

3歲前學習 恐阻礙大腦發展、變笨

3歲前學習 恐阻礙大腦發展、變笨#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媽媽共和國」這個名稱雖帶有負面意義,但是就像「韓國的教育熱忱」一樣,我們必須重新賦予正向的意義,導向正確的方向。只要能夠幫媽媽們重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就有更大的空間能夠去超越猶太人媽媽或北歐風格媽媽(Scandimom),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媽媽共和國本身,而是在於她們採取的路線。當我們讓猶太人,或包括芬蘭在內的教育先進國家的父母們,看到韓國對嬰幼兒所施行的早期教育以後,他們的感想,是「震驚」一詞,因為這些才五歲的孩子,既要會讀、會寫,還要練習簡單的算數問題,甚至要學習外語,讓他們看了備受衝擊,有些人還用「虐待」來形容這種早期教育。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先進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主要都是讓孩子和老師一整天待在戶外跑跳玩耍,只會教孩子基本的社會規範與問題解決能力,頂多是以藝術類型的活動為主。所有認知學習的課程,都是在進小學以後才開始,所以看到韓國的嬰幼兒教育後,會感到震驚也是極其理所當然的。現今韓國的社會,陷入了「學習中毒」的狀態,韓國的父母因為恨不得能夠讓年幼的孩童多學幾樣東西,持續焦慮不安,讓小孩學韓文、學英語、學怎麼看書、告訴他們所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教訓或啟示,誇張的程度簡直就像遊戲或賭博上癮一樣。韓國人自己因為處於韓國文化的氛圍之中,無法理解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然而學習中毒的現況,正引領著我們孩子的大腦,走向註定毀滅的道路。韓國教育開發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KEDI)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幼兒課外補習教育實況暨影響分析」,當中指出全國家裡有滿三歲到學齡前幼兒,共2527戶當中,有99.8%正在接受補習教育,代表幾乎所有家庭都讓嬰幼兒補習,是一份相當具衝擊性的統計資料。不僅如此,從幼兒專門英語補習班的增加狀況來看,也可以發現正在逐漸成長的趨勢,從2008年的505個,一直到2011年的915個,三年之間增加率足足有80%,由此可見,補習教育已經形成了一股流行風潮。嬰幼兒補習教育的起跑線,正在逐漸往下延伸,關於這點,其中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從育兒政策研究所在2008年三月對出生嬰孩所做的追蹤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出生一年後,原本全職家庭主婦的托兒所使用率,只有微不足道的1.1%,在一年六個月以後變成7.9%、兩年以後24.8%,兩年六個月以後,竟激增到44.9%。現今的國家政策,讓親子之間情感關係逐漸疏離,對家庭與社會來說,也是沒有助益的事情,因此為了讓父母充滿喜樂的養育子女,確實有必要將育兒輔導政策,導往能夠真正幫助父母的方向。最近翰林大學洪賢周教授率領的團隊,以軍浦市的五所小學為對象,針對「課外補習對孩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調查,從結果可以得知,包括學科和才藝課程在內,一天補習四小時以上的孩子,有高達30%顯露出憂鬱症症狀。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小孩罹患憂鬱症比成人還危險。因為年幼時期罹患的憂鬱症,具有慢性病的性質,即使長大成人,也有復發的可能,加上這段期間是人格形成及人際關係基礎建立的關鍵,如果這時罹患憂鬱症,也會嚴重影響成長發育。首爾大學的徐有憲教授主張,過度的先行教育會阻礙大腦正常發展,人類的大腦必須要「階段性」的接受適當的教育,才可以正常發展。三歲之前是擔任旺盛精神活動的大腦皮層所構成的部分,也就是額葉、頂葉和枕葉均衡發展的時期,必須注意孩子情感和情緒上的發展。三到六歲,是調節人類大腦綜合管理思考、創造力、判斷力和情感部分的額葉,集中發展的時期,所以要注意孩子的禮貌和人格教育。徐教授也強調,早期教育中常出現的韓文或英語等語言學習,應該要在六歲以後,也就是擔任語言與聽覺功能的顳葉,及擔任立體空間思考功能的頂葉,開始快速發展後再正式實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若讓孩子負擔過多的早期學習,有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大腦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本文摘自/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大是文化出版)

迷思恐害死人!她拒打胰島素 兩度從鬼門關前走一遭

迷思恐害死人!她拒打胰島素 兩度從鬼門關前走一遭#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糖尿病患都存在著一種迷思,總是認為施打胰島素會傷腎,但其實這種錯誤的觀念,很可能讓你命喪黃泉!日前,一名54歲的女性,患有20多年的糖尿病,因不願接受施打胰島素,長期都以口服藥物組合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且多次因藥物副作用住院,甚至還有2次引起全身水腫、心臟衰竭,差點喪命。服藥效果佳 僅針對早期糖尿病患收治這名患者的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該名女子因對胰島素存有迷思,不管如何勸說,心理就是相當抗拒,直到某次糖化血紅素已逾10.9%就醫時,才接受了接受胰島素,不過,從此之後便不再回診。但提到抗拒胰島素,該名患者並非第一例,在台灣還有很多人都以為吃藥比較安全,事實上並不然!對於早期糖尿病患而言,因血糖比常人稍高一點,所以,還能藉由藥物、運動以及均衡而定量的飲食來控制,一旦服藥效果變差,無法有效穩定血糖時,就得施打胰島素。早期打胰島素,不僅不會造成洗腎,還可以減緩慢性病併發症、減輕末期肝病、老人痴呆症、胰島素阻抗等,且部分主動治療的病人,在控制良好後,有可能停用胰島素,所以,提醒民眾別在陷入錯誤的迷思中了。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壓力大腸胃老是出問題?一位40歲的陳先生,從年輕時一旦遇到工作壓力,就會感覺肚子不舒服,剛開始並沒有特別介意,但長期腹瀉及胃潰瘍症狀並無好轉,讓陳先生開始警惕,至醫院進行檢查後,醫師告知陳先生罹患的是不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長期胃潰瘍、急性胃穿孔、出血,或是腹部疼痛久治不癒,應警惕罹患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性。」臺北榮民總醫院腸胃內科侯明志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一般腸胃道症狀相似,因為無特異性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上的患者大多是因為腹瀉、腹痛等不明原因到醫院就診,當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或者更加嚴重時,通常胃腸科醫師才會建議做影像學的檢查,以進一步尋找病因。診斷有其挑戰性 須賴專業醫師確診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人體胸腔及腹腔器官,可能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包括胰島素瘤、胃泌素瘤等;有些神經內分泌細胞會產生癌病變,甚至轉移到身體各處。侯明志醫師提及,部分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有早期症狀,例如胃泌素瘤會有腹痛、腹瀉或反復發作的消化性潰瘍;而胰島素瘤,則會表現低血糖症狀,早期的症狀取決於神經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造成的影響。不過,絕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早期都沒有症狀,多數是透過進階健康檢查如胃鏡、大腸鏡、超音波等發現腫瘤或轉移後才診斷出來。因此,臨床上要及早診斷對於醫師有其挑戰性。若要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侯明志教授認為,需要醫病雙方通力合作,包含民眾及醫師對症狀的警覺,也就是說當出現腹痛、腹瀉、反覆性消化潰瘍、出血、低血糖、臉潮紅、心悸,或氣喘等無法解釋的症狀時,建議可至醫學中心抽血檢測CgA值,或藉由影像學、內視鏡等診斷工具輔助確診。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