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媽媽共和國」這個名稱雖帶有負面意義,但是就像「韓國的教育熱忱」一樣,我們必須重新賦予正向的意義,導向正確的方向。只要能夠幫媽媽們重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就有更大的空間能夠去超越猶太人媽媽或北歐風格媽媽(Scandimom),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媽媽共和國本身,而是在於她們採取的路線。當我們讓猶太人,或包括芬蘭在內的教育先進國家的父母們,看到韓國對嬰幼兒所施行的早期教育以後,他們的感想,是「震驚」一詞,因為這些才五歲的孩子,既要會讀、會寫,還要練習簡單的算數問題,甚至要學習外語,讓他們看了備受衝擊,有些人還用「虐待」來形容這種早期教育。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先進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主要都是讓孩子和老師一整天待在戶外跑跳玩耍,只會教孩子基本的社會規範與問題解決能力,頂多是以藝術類型的活動為主。所有認知學習的課程,都是在進小學以後才開始,所以看到韓國的嬰幼兒教育後,會感到震驚也是極其理所當然的。現今韓國的社會,陷入了「學習中毒」的狀態,韓國的父母因為恨不得能夠讓年幼的孩童多學幾樣東西,持續焦慮不安,讓小孩學韓文、學英語、學怎麼看書、告訴他們所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教訓或啟示,誇張的程度簡直就像遊戲或賭博上癮一樣。韓國人自己因為處於韓國文化的氛圍之中,無法理解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然而學習中毒的現況,正引領著我們孩子的大腦,走向註定毀滅的道路。韓國教育開發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KEDI)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幼兒課外補習教育實況暨影響分析」,當中指出全國家裡有滿三歲到學齡前幼兒,共2527戶當中,有99.8%正在接受補習教育,代表幾乎所有家庭都讓嬰幼兒補習,是一份相當具衝擊性的統計資料。不僅如此,從幼兒專門英語補習班的增加狀況來看,也可以發現正在逐漸成長的趨勢,從2008年的505個,一直到2011年的915個,三年之間增加率足足有80%,由此可見,補習教育已經形成了一股流行風潮。嬰幼兒補習教育的起跑線,正在逐漸往下延伸,關於這點,其中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從育兒政策研究所在2008年三月對出生嬰孩所做的追蹤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出生一年後,原本全職家庭主婦的托兒所使用率,只有微不足道的1.1%,在一年六個月以後變成7.9%、兩年以後24.8%,兩年六個月以後,竟激增到44.9%。現今的國家政策,讓親子之間情感關係逐漸疏離,對家庭與社會來說,也是沒有助益的事情,因此為了讓父母充滿喜樂的養育子女,確實有必要將育兒輔導政策,導往能夠真正幫助父母的方向。最近翰林大學洪賢周教授率領的團隊,以軍浦市的五所小學為對象,針對「課外補習對孩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調查,從結果可以得知,包括學科和才藝課程在內,一天補習四小時以上的孩子,有高達30%顯露出憂鬱症症狀。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小孩罹患憂鬱症比成人還危險。因為年幼時期罹患的憂鬱症,具有慢性病的性質,即使長大成人,也有復發的可能,加上這段期間是人格形成及人際關係基礎建立的關鍵,如果這時罹患憂鬱症,也會嚴重影響成長發育。首爾大學的徐有憲教授主張,過度的先行教育會阻礙大腦正常發展,人類的大腦必須要「階段性」的接受適當的教育,才可以正常發展。三歲之前是擔任旺盛精神活動的大腦皮層所構成的部分,也就是額葉、頂葉和枕葉均衡發展的時期,必須注意孩子情感和情緒上的發展。三到六歲,是調節人類大腦綜合管理思考、創造力、判斷力和情感部分的額葉,集中發展的時期,所以要注意孩子的禮貌和人格教育。徐教授也強調,早期教育中常出現的韓文或英語等語言學習,應該要在六歲以後,也就是擔任語言與聽覺功能的顳葉,及擔任立體空間思考功能的頂葉,開始快速發展後再正式實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若讓孩子負擔過多的早期學習,有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大腦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本文摘自/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