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疲勞?過勞?如何傾聽身體的警訊

疲勞?過勞?如何傾聽身體的警訊#壓力

近幾年,台灣上班疑似過勞猝死的新聞事件頻傳, 使得越來越多人重視職場過勞議題。根據台灣市場調查公司波仕特日前發佈一項「台灣上班族工作、加班狀況」調查,發現台灣上班族的平均工作時數,每月平均約為180小時,其中更有超過30萬名的受雇者,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遠遠高於一周平均42工時的法定標準。事實上,相較於歐美,甚至日本,台灣的工時平均高於這些國家20~50%,台灣基本可以說是一個過度疲勞的社會。過勞致死的真相當人心惶惶,唯恐自己成為下一次新聞事件的主角時,康聯預防醫學副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雖然工時長是一個考量因素,但還必須視工作的性質及負荷量,甚或是短時間內是否承受巨大壓力來判斷該工作是否導致過勞。例如,醫師、科技業工程師、司機、廣告業者、媒體記者等,這些都是在工作上需要極大專注力,以致產生壓力,進而累積顯現出各種疲勞症狀。陳皇光醫師強調,一個人是否因為過勞而死在工作岡位上,往往不容易從表面上來界定其因果關係;並且,因為過勞而併發其他疾病致死,往往是在五年十年後才顯現出來。然而,所謂的過勞,往往是由之前累積的壓力或疲勞狀態,而衍生出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然後在瞬間造成中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而瞬間死亡。「過勞」的定義,除了發生時間點是關鍵因素之外,長短期工作負荷過重、工作的特殊壓力或在特殊環境下(高溫、低溫或噪音環境)工作時間過長,都會造成上述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瞬間爆發。然而,工作環境與性質僅是造成這些事故的外在原因,我們其實還需要注意的是發病者本身是否就有潛在的危險體質跟生活習慣,例如剛剛所提的三高疾病、肥胖、抽煙、酗酒、使用避孕藥及濫用提神飲料等。而,民眾需要知道的是「疲勞」不能與「過勞」畫上等號,如發高燒、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甚至情緒低落時,都會使人感到疲倦。但如何分辨「過勞」與「疲勞」的差異?陳醫師舉例說明,一般人平常工作五天,當偶爾因為工作量增多而超過六天,只要充分休息就可以馬上恢復體與精神;然而,如果在你休息後仍然感覺嚴重疲憊,就必須提高警覺了,這表示你的身體可能有腎病、肝病、特殊感染,甚至是腫瘤的可能性,不能完全用過勞來解釋。因此,過勞其實潛在幾個重大問題:累積造成猝死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忽略自己本身的重大疾病(未經由健康檢查及早期疾病警訊)及過度勞累造成注意力及體力不能負荷而發生意外。陳醫師呼籲大家,如果察覺到身體疲勞狀態持續未獲得改善,應儘早尋求醫師諮詢,否則因為忙碌而忽略自己身體的健康,使長期潛在的重大問題突然在一天爆發,可能導致身體殘障或猝死這類令人遺憾的事。什麼樣的疲勞狀態提醒我們該看醫生了?陳皇光醫師指出:當你在充分休息後,疲勞狀況依然無法獲得改善的時候,可能是身體出現生理疾病或是情緒問題。發現工作負荷隨著增加,而休息後體力恢復的能力逐漸下降,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慢性疲乏」。陳皇光醫師解釋,原因是初期的壓力來臨時,我們的腎上腺會大量分泌皮質醇,使我們注意力集中、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來應付緊急狀況。但一再的壓力及長期工作,最後會造成腎上腺分泌的枯竭,所以產生了「腎上腺衰竭」導致嚴重的「慢性疲乏」及長期血糖、血壓及快速心跳帶來的危害。很多人經常會混淆疲倦與肝病之間的關係,陳醫師特別提出說明,肝臟嚴重發炎會導致嚴重疲倦,但是長期過勞並不會導致肝病,這是民眾經常倒果為因的結果。人們常聽到的「猛爆性肝炎」其實最常見的原因是A型、B型肝炎及藥物引起的肝炎,其中以B型肝炎帶原為最重要。而且多數人的肝病卻往往是因為下班後還忙著周旋應酬,暴飲暴食因為酒精跟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或者是濫用藥物的結果,根本跟過勞無關。由於過勞累積的壓力、最後引起血管堵塞、心臟病或中風等猝死事件,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累積,這使得過勞死的認定更加困難。但與其擔心自己是否為過勞的高危險群,不如事前落實預防的功夫。用保健食品快速充電反而使血管堵塞?為了恢復身體疲勞的狀況,現在便利商店或藥妝店架上可以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包括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增強記憶力、各種提神飲料等,彷彿每個人自己都可以成為藥師一般。陳醫師表示,這些食品的成分,多含有咖啡因、維他命或胺基酸,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疲勞,然而,身體卻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腎上腺一再受到刺激,並且因為體力獲得及時復原、工時加長,而使得血壓、血糖升高,心跳加速,最後造成體內血管堵塞、破裂或導致心律不整情形更形嚴重。此外,過勞伴隨壓力的問題經常被忽略,例如胃潰瘍、慢性腹瀉、甲狀腺機能異常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因此,陳醫師建議,大家不要對補品存在過分的迷思,只要把這些補品當作日常生活飲食不均衡而補充的養分即可。最後,陳皇光醫師給您以下建議:尊重上下班的時間,把工作與休息切割開來,獲得充分的休息。適度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或快走,能為身體補充氧氣,減緩疲勞狀態。平時注意「血壓、血脂、血糖」,或安排定期健康檢查,把個人容易引起猝死的危險因子先抓出來,就能透過事先預防的功課而避免慢性疾病或猝死。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壓力

過年溫馨和樂的家族團聚氣氛,是許多婆婆媽媽們辛勤付出的結果,如果說,過年強調的是中國人家族為重的傳統,到了婦女節,則該是關懷家族中女性個人心靈幸福的時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表示,綜觀不同文化、國度與種族之間,女性罹患輕度憂鬱幾乎都是男性的2倍。舉凡臨床與學術界皆共識認為憂鬱的發生,是生理失衡與社會心理壓力的共同交互影響結果。在臨床上也見到女性的憂鬱常發生於長年未解的婚姻生活困境,這也常要女性個人與家庭付出痛苦的代價。董秀珠指出,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小孩的母親患有憂鬱,那麼通常他們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在成年期後出現心理不適應與精神疾病困擾。董秀珠認為,婚姻困境應被視為公共衛生議題,但傳統針對女性憂鬱的治療,較缺乏患者這些社會心理壓力的促進排除,婚姻家庭治療有助於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人際壓力,甚至其做為減緩有婚姻困難個案的憂鬱症狀及複發性治療方式,其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載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治療指導中。雖然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幹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核心家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此變遷中,傳統家庭組織的孝順、奉養父母仍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她指出,家庭核心化使原來婆媳同住的情況下降,但在此不得不的變遷中,已婚兒子與其媳婦仍盡力維續對父母孝順、情感連結的傳統規範,而研究顯示,媳婦和自己丈夫間經常存在究竟趨向於遵從「夫妻軸」或「父子軸」的價值不謀合,於是身處變遷中的媳婦們,也將實質面對在傳統(孝順與遵從丈夫)與現代文化(自我與小家庭發展)匯流中的抉擇與自我定位困境。美方(化名)服用抗鬱劑已一段時間,當醫師將美方和先生志成轉介到家庭治療門診,美方一直固著於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上,而這固著的擔心令人百思莫解!因為當與志成接觸,很容易發現他是照顧妻子與家庭的男人,自從美方患了憂鬱症,志成在忙碌工作外,還包辦所有家務,甚至在美方病到只能鎮日躺床時,志成會中午溜班、回家送便當,難道美方看不到丈夫對她的投入與用心?還是擔心丈夫會另結新歡比較反映了一位弱勢妻子的心理狀態?原來在十年前,夫妻為了對於家族該付出多少,比如該多常探望志成的父母,或志成父母來台北時該如何款待而爭吵不休,美方因認為志成以自己的父母為優先、犧牲小家庭,志成則以為美方無法與他同心擔負家族長子長媳的責任,雙方針鋒相對,私下又都覺得不被了解而受傷痛苦。接著美方得憂鬱症、弱了下來,於是也順理成章的美方不再需要探視公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是「美方病了,沒有辦法了」,近十年來夫妻之間不再爭吵,但在許多躺床的時光裡,美方卻像永久失去內心的平靜,似乎選擇了捍衛小家庭該有之界限的同時,她卻深深為自己不是稱職媳婦、不是體諒體貼丈夫之妻子的自責侵蝕,對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也著實油然而生於在困難的價值折衝當中,所感知自己的動輒得咎、以及猜想丈夫不會再愛她等。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近年所進行120位女性婚姻生活調查研究結果中,「有小孩、未就業」一組的妻子,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妻子,或許因為更直接面對這些傳統規範的約束、挑戰,而容易有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也發現,生活中較缺乏自我實踐與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容易感知較高程度的憂鬱。另外,如果妻子個人有較強的自我勝任感(一種相信自己終究會克服困難的信念)、或是面對困境時採取主動性、溝通性的因應策略等,縱使面臨壓力與困難,但仍較少受到憂鬱的威脅。因此,唯有不斷在生活實踐的勇於嘗試與問題解決中,發掘自己的能力與建立自信,女性才有更多減緩憂鬱威脅的自我保護。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自民國84年4月成立以來,在所有服務過的、與正進行中的約200個(婚姻困境)夫妻與(親子困境)家庭中,上述家族與小家庭困難折衝導致妻子憂鬱的情況相當普遍,證明這並非十分病態性,反而是許多現代台灣女性都要面臨的親密關係與文化議題。家庭治療門診希望透過家庭或婚姻會談、與促進婦女自我勝任的成長團體,並配合所需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提供女性在關係促進過程中,發展強有力的自我敘事,而遠離憂鬱病症所帶來的危害。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壓力

案例分享15歲的小何在媽媽的叫喚下,拖著沉重走進門診。170公分高瘦長的身子,有著細長的腿。臉上有幾顆紅色的青春痘,下顎也有幾跟鬍渣。他面無表情,眼睛一直盯著牆上的海報,對於醫師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相較於小何的疏離,媽媽則是焦慮的訴說,小何在進入青春期後種種變化。媽媽描述小何在兒童時期非常乖巧聽話,對於大人的要求很少回嘴。課業表現雖然不是頂尖,但也中規中矩的上課。但是上了國中後,慢慢出現一些變化。情緒非常暴躁易怒,常常一不順心就對著家人大吼大叫。回到家也常常把自己關在房裡打電動,除了吃飯,很少跟家人互動。假日也常常要跟同學出門,不喜歡參加家庭聚會活動。對於父母的關心,常常顯示出一種不耐煩的表情。媽媽擔心他的情緒狀況,所以帶他來門診求助。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表示,家有青春期的小孩,對於父母來說可是一大挑戰。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心出現巨大轉變。在身體方面,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展明顯。女生開始有初經、胸部發育、身材變化。男生也有變聲、長高大、鬍鬚等。在這段時間,荷爾蒙大量分泌,情緒的起伏較大。對於性也會出現好奇心和探索。在心理方面,葉怡寧說明,由過去對於家庭父母的認同和依戀,變成向外探索,為未來離開原生家庭,更加社會化做準備。可能將由對父母的認同轉為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時候因為要在心理上跟過去做一區隔,而對父母出現不耐煩的態度。若父母在教養時,習慣使用對高壓權威的方式,往往會造成青少年的抗拒,甚至產生親子衝突。父母會發現,一向乖巧的小孩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又煩又躁。青少年也會嫌家庭活動沒意思,比較喜歡和同年齡的朋友一起遊玩。在外在環境方面,葉怡寧解釋,因青少年時期剛好是學業最繁重的時期。在中學時期因為有課業壓力,許多大小考試,攸關未來升學,甚至事業人生的方向。青少年因為對於自己的理解不夠,往往陷入懵懵懂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是若有可以了解青少年個性、長處、發展潛力的師長幫忙,或許可以幫助青少年決定方向,減少迷惘和焦慮。葉怡寧提醒家長另外要注意的事,青少年時期雖然情緒起伏大,但在父母師長的了解和適度的支持下,選擇適當的舒壓方式,如:運動、正當休閒、培養興趣等,應該可以順利度過危機。若是持續出現易怒、憂鬱、失去興趣、疲累、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要考慮評估是否有情緒調適不良造成的憂鬱症,須及早尋求協助和治療。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壓力

「醫生,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心中的惡夢,根據大規模研究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怎麼樣算是失眠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賴虹均醫師表示,失眠的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而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有不良的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的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生理疾患或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賴虹均提醒不要只看到失眠,卻忽略其他潛藏的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賴虹均提供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你不可不知: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固定睡眠的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我們的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的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的作息,切忌在此段時間以外的時間補眠。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掉晚間睡眠的時數,造成夜間睡眠的惡化。一般來說,若非得要午睡,建議是在早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4點),恰當的午睡長短為半小時,最長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間規律的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做運動則會干擾睡眠。注意睡前的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在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還沒到之前就不要去躺。倘若躺在床 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的時候,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覆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是多長,並避免白天躺床。進而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珈、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賴虹均說明,遵循以上八大要訣,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可幫助擺脫「失眠」惡夢,讓你愈睡愈養生,愈睡愈有活力。

嘴巴有破洞嗎?口腔潰瘍與壓力息息相關

嘴巴有破洞嗎?口腔潰瘍與壓力息息相關#壓力

人體免疫功能變差的原因很多,遺傳、年齢、體溫、壓力、營養、疾病、感染、放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其中,沈重的壓力,更是破壞這道重要自然防線的元兇之一。以口腔扁平苔癬患者來說,100%和精神壓力有關,其次是90%以上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其他如口乾舌燥,都和壓力脫不了關係。適當的壓力對人體有喚醒作用,腎上腺會在短期承受高度壓力時,分泌大量皮質醇,刺激身體釋放能量對抗外來壓力。但現代人長期承受過重壓力,腎上腺因此工作過度而疲乏,皮質醇分泌不足,導致人們無法有效對抗壓力,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反應,免疫力降低,進而表現出身心各方面症狀,比如:反覆發作的憂鬱症、失眠、頭痛、經常感冒、消化不良,甚至引發「癌前症狀」。情緒與免疫的關係是許多學者近年來研究的課題,精神緊張等心理因素,可影響「自體免疫性疾病」的誘發、症狀演變、疾病的預後、甚至抵消療效的反應。眾多的事實,使人們相信情緒障礙,特別是緊張刺激引起的負性情緒體驗,可以改變機體免疫功能、而增加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情緒與免疫的研究,還涉及到腫瘤與自體免疫疾病問題。目前不僅證實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女性患者間的心理反應不同,而且一些前瞻性研究也顯示,那些有可疑的子宮頸抹片異常的婦女,經過追蹤觀察發現,有明顯的情緒異常者,大多數發展成為子宮頸癌患者。生活於緊張性環境中數月後,婦女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同樣的現象也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我多年研究扁平苔癬的自體抗體、和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以及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候群)的自體抗體等,也有類似的情形,不當的情緒壓力,會打破免疫平衡,造成免疫失調,使得自體抗體或腫瘤指標濃度升高。情緒與免疫的一些證據,可以從研究中得到證實,比方離婚、是一個較嚴重的生活事件,情緒的變化也較為複雜,因而引起的免疫學變化也很複雜。參加考試的學生,在參加考試的當天與考試前後壓力比較,也是不一樣。病人臨手術前的等待,是一種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手術前的精神壓力,可影響到淋巴細胞對刺激物的反應,尤其是病人個體的敏感性、擔心對手術預後了解與評估的不足,影響關係都是最為密切的。口腔潰瘍,也可算是因生活形態導致的「文明病」,很多患者的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從臨床觀察,多是在過度疲勞後發病的。也就是說,口腔潰瘍最喜歡找上精神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愛抽菸、酗酒、嚼檳榔、體質虛弱和失眠的人。容易罹患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除了對症治療外,也要注意生活規律、該休息的時後就要休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持之以恆的運動,並且保持心情愉悅。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壓力

隨著日前的五都選舉,台灣社會籠罩在紛擾的選戰氛圍中,大眾的「焦慮」「理性」與「對立」情緒也直直上升。由於參與選戰或對選舉過度熱衷,民眾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激情失控,所引發的身心症狀有:失眠、胸悶、心悸、血壓上升、憂鬱、焦慮、憤怒,看事情總是用負面角度,甚至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選前花大錢「下注」者、個性急躁、完美主義、容易焦慮不安者、以及「深藍」「深綠」的支持者,都可能因期待落空而引發情緒起伏。原本就有憂鬱症或躁症患者,因為選後造成的心理失落感,會讓原有的病情加重。這些選前選後的「症候群」,也就是精神科診斷所謂「急性壓力」或「適應障礙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指出,在選舉後,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是否因投入選舉而出現以上的症狀或情緒?或因政治選擇與好友翻臉、夫妻反目、家庭失和,使人際關係陷入緊張與衝突?若是因為敗選所引發的「重大失落」與挫折感,將會陷入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與接受等五個情緒反應階段,之後才會漸漸恢復。相信在「選舉激情」慢慢退燒後,社會與大眾心情就會慢慢恢復平靜。林惠蓉說,有些民眾心理會出現明顯調適不良症狀,例如:情緒持續過度激昂,或低落沮喪、終日無精打采…等。總分在6分以下,表示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請繼續維持,並多與他人分享您處理壓力的心得。林惠蓉指出,調適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它」讓心情「停下來」,睡得飽、放個假、維持健康飲食;「接受它」接受選舉結果與事實,恢復正常生活。「轉移它」減少對選戰的過度關注,以及相關新聞與活動,外出運動踏青沉澱心情。另外,對抗選後症候群良方還有:與支持相同政黨親友談天,抒發情緒…等,若仍是過於焦慮、憂鬱、憤怒,可以致電給生命線或尋求心理諮商。心理學家也發現,強烈負面情緒來自於「不理性」的認知想法,並危及身心健康與造成適應不良,若是有簡單化、善惡二分想法,感受不公、不義、被迫害,或有極度憤怒情緒之民眾,林惠蓉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4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壓力

五都大選是今年的頭條大事,我們大台中做為重要選區,戰況更是激烈,街頭巷尾不分晝夜都瀰漫著濃濃的選舉味。不過身心科醫師要提醒大家,大選期間過度的激情恐怕將影響身心健康,光是最近幾星期,光田醫院大甲及沙鹿兩院區身心科就暴增將近2~3成因「選舉症候群」來看醫生的民眾。光田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日前院內就接獲民眾參加選舉造勢活動或看政論新聞時,突然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冷汗直冒的情況,連忙就醫後,才發現是連日來熱衷選情,情緒過度激動導致原本輕微的恐慌症突然發作。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選舉的效應會造成無形的壓力,還有許多民眾選戰期間出現了失眠、焦慮、脾氣莫名暴躁、暴力傾向等現象。而原本就有躁鬱症、恐慌症或焦慮症的患者更要小心,因為選舉期間激動的情緒及過重的得失心都可能會誘發病情或是使症狀惡化。醫師也解釋,個人在支持某候選人時,潛意識已對候選人產生認同感,加上支持民眾的情緒天天都跟著選情起起伏伏,這種過度亢奮及過度失落的情緒反應多少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特別是當期待落空,本身期望無法被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憤怒、拒絕承認事實、悲傷等負面情緒產生;若無適時紓解,則可能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事件。為避免選舉所造成的持續情緒刺激,最好的方法便是暫時把電視關掉,出外走一走透個氣,讓自己暫時遠離有關選舉的一切。另外也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休閒娛樂,例如唱歌、運動等活動,都可以有效宣洩不滿情緒與攻擊力。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的情緒已經影響生活及周遭親友,應即時到醫院身心科,接受專業醫師的諮詢與幫助。面臨壓力時,身心科醫師建議可以先使用五字訣,來紓解壓力:放:放鬆、深呼吸(採用腹式呼吸)。離:暫離現場(例如離開室內到戶外走走)。紓:紓解情緒(運動或嗜好)。轉:轉換心境(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正:正向思考(肯定自己)。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壓力

文/高雄凱旋醫院 許琬芝醫師在這個暑假之前,對於單純而活潑的小玲(化名)而言,考上明星高中是小玲唯一的人生目標,其實,對於聰明又認真的小玲,在當時,這是很合理且可以預見的美好夢想。而暑假前的小玲也順利的完成這個夢想,只是,經過了這個暑假,過去的小玲已經不再了…。在同學眼中,是個十足的怪人,開學第一天選座位時,小玲堅持要坐教室最角落自認為最不為人所注意的位置,彆扭的程度令其他同學不敢與之爭搶;當導師開始第一堂講解課程時,在傳遞老師發的行事曆過程時,坐在小玲前方的阿剛不小心碰觸到小玲的手,這是,小玲突然失聲尖叫,一聲一聲淒厲的尖叫,把全班同學以及老師都嚇壞了,經過大約十幾分鐘的尖叫之後,小玲跑離開教室,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廁所一個小時之後,才帶著木然的表情從廁所坐回座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個人經歷或是親眼見到重大創傷事件之後所產生的嚴重及持續的反應,重大創傷事件必須是會危及生命或是嚴重損害身體一部分的事件,像是車禍、性侵害、土石流、海嘯、或地震等等,反應在成人會是極度恐懼或是無助感,而在孩童可能會以混亂或是躁動的行為來表現。而同樣的事件對孩童造成的影響比對大人造成的影響還大。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後,會有三大主要症狀,包含再度體驗,過度警覺,和麻木逃避。當孩童經歷創傷事件之後,影響孩童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因子包含性別、先前人格特質、物質使用、先前的兒童期創傷經驗、創傷事件嚴重度、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給予的支持度等等。如果您觀察到有朋友或是甚至自己經歷的生命中重大事件之後,有以上某些症狀持續長達一個月以上,並且影響到學習、人際互動、自我照顧等等,趕快尋求醫療與諮商團體給予更多協助以及支持,以儘早治療,為人生開啟另一扇窗。延伸閱讀「三大症狀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4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