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壓力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於下週99年9月26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共同舉辦「世界心臟日」衛教園遊會活動,現場提供「心臟風險評估」讓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並以「護心10步驟」健康生活型態攤位的有趣闖關體驗,增進健康生活型態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觀念,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強調以「職場健康,用”心”工作」。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臺北市民平均餘命延長,臺北市97年底已達81.87歲,男性平均為79.66歲,女性則為84.11歲。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情形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98年臺北市死因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9%、7.6%、2.6%,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1%,亦即北市將近每4至5名死亡個案中,有1名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醫師表示:「除了年齡、家族史、性別、抽菸、三高疾病等已知危險因子,研究顯示 ,工作壓力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壓工作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低壓工作者的2.2倍!」。2010世界心臟日特別針對職場健康提出「護心10步驟」,除呼籲民眾養成良好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外,也要增加減壓時刻提醒,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步驟如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少吃飽和脂肪,少吃再製品,少吃鹽。規律運動:要有足夠的運動,養成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習慣。拒菸和戒菸:只要戒菸滿一年,心臟病危險性就大幅降低。保持適當體重:維持理想體重(BMI 18至24)應從小時候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有恆的運動是最佳的途徑。記住你的健康密碼:包括血壓,體重,BMI,腰臀比,血糖值,血脂值。少喝酒:男生一天兩杯,女生一天一杯。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支持環境戒菸:真正做到時時刻刻無菸害環境。把運動習慣帶進辦公室:早晚走兩站去辦公室,多走樓梯,工作中間起身活動,自己作也鼓勵你的同事這麼作。主張並要求健康的食物:推薦給你的同事到辦公室附近提供健康食物的餐廳用餐。短暫的舒壓時刻:走出去吃午餐,工作中間出去走走,做5分鐘伸展操,一天6次累積運動30分鐘,也可達運動效果。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壓力

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小玲照顧中風臥床的婆婆已經一年了,常常覺得壓力大,身心俱疲。先生因金融風暴,失業在家,夫妻倆常有口角。最近照顧婆婆時,小玲會有胃部緊縮,胃痛的情形,食不下嚥,體重直直落;常常覺得身體疲累,全身痠痛,胸悶氣喘,看過許多醫院的內科和胃腸科,吃了藥有些好轉,但一段時間後症狀又會復發,效果有限。接受一連串抽血,胃鏡等檢查,也沒發現特別問題,醫師建議轉介到到身心科就診。小玲覺得奇怪,自己並沒有憂鬱的情緒,只是身體不舒服,為何要看身心科?但在嘗試使用身心科藥物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精神變好,也不需要常常跑醫院拿藥,小玲感謝醫師的幫忙,也學會適度調適壓力,讓身心更健康。「隱性憂鬱症」又稱「非典型憂鬱症」或「身心症」,「隱性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患者有些不一樣,「憂鬱症」核心症狀為長期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愁眉苦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但卻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也常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等。這些身體不適,甚至會使患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不治之症(慮病症狀),而到處就醫,看病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治療效果也有限。患者往往因為重複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最後才被醫師轉介到身心科來。這些患者幾乎都有一些社會心理壓力,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壓力,患者往往會將身體症狀當作生活重心,因為情緒症狀沒有解決,身體的不適就會持續,患者並非裝病或詐病,但他們潛意識的確期待能喚起其他人的之注意及關心。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憂鬱症?其實憂鬱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集合所造成的疾病。在憂鬱症的生理成因部分,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憂鬱症病人生理症狀如下:腦部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下降、神經系統失調、代謝的改變,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營養失調等。這些腦部內分泌會影響管理身體感覺的腦部神經,造成不明的疼痛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臟器官運作,所以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不適,但症狀模糊,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隱性憂鬱症」的治療,跟一般憂鬱症相似,但有以下這些重點:仍需排除一般身體疾病造成的問題.需要作一些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某些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疲憊、疼痛,若當成憂鬱症治療,可能無法減緩疾病,反而延誤治療,所以診斷相當重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腦內的荷爾蒙(主要是血清素)含量,建議一次療程至少為三個月,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七八成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效果良好,症狀可以馬上得到緩解。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建設,家人的支持、陪伴和了解,可以減輕壓力,安排適度的減壓運動或喘息時間,可以讓患者學習調適身心,面對壓力。「隱性憂鬱症」因為較難發現,常常引發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擾,並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若發現親人有久病不癒,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還是建議要到身心科就診,以維持身心平衡健康。

父母該怎麼做,小孩才不會覺得偏心

父母該怎麼做,小孩才不會覺得偏心#壓力

平日常會聽見家長大聲的斥責手足之間的爭吵,大部分家長的處理模式多半是要年長的讓年幼的或者是一視同仁通通有獎,以平息糾紛,其實不論是用那個方式,多半只能短暫的平息爭吵,可能沒有多久又再次發生,常會導致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感,而家長的情緒又會造成小孩的不安與恐懼,反而又會引發下次的衝突,所以家長常會想要知道是否有更有效的處理方式。為恭醫院 兒童精神科主任   吳四維醫師表示,手足間的爭吵與其說是爭吵倒不如說是競爭,而爭的便是父母比較疼誰;其實手足之間的競爭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這種競爭常是由遊戲開始,年幼者聽年長者指揮與分配東西,覺得不公平便開始爭吵,之後達到彼此妥協,其中就包含有遊戲、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建立,對於任何學齡前兒童來說,那是一種必經且重要的過程。吳四維說明,爭吵是遊戲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當弟弟覺得為何哥哥有我沒有,或者本來是哥哥的卻被弟弟拿走,因此就容易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感,如果向父母抱怨,無法得到公平的回應,可能就會以動作來爭奪;羨慕通常自出生後一個月開始就會出現,是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的一種期待,這種現象在2-3歲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終其一生這樣的感覺不會消失,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修正想法與作法,也就是長大了。減少手足間爭吵有些技巧吳四維建議家長,不要怕他們爭吵,雖然當下會很煩,但儘可能先觀察與等待,不要立即介入或者回應,你讓你的小孩先「自行」處理,反而有助於建立其容忍、獨立與慷慨大方的特質;但是當衝突擴大已有肢體暴力或者危急安全之時,立即停止其暴力衝突是必須的,不一定要聽其爭辯或者判定誰對誰錯,告訴他們「暴力」方法不好,讓大家都不愉快,建議應以其他的方式解決;因為現實生活並沒有完全公平的處理方式,強行介入判斷是非,即使家長覺得再公平不過,但是一方總是覺得你比較偏袒另一方,所以「你與其說為了公平才這樣做,倒不如說我愛你們才這樣做」,因為通常小孩的競爭,常是看誰能獲得媽媽多一點的疼愛。吳四維提醒家長,若是覺得你的小孩仍完全無法管教,即使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千萬不要灰心,因為不是父母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只是方法還沒有找到,可以從書本上、網路或者朋友中試著找方法或答案,若經過六個月以上的努力,仍無法改善,建議可向兒童精神科醫師或者教育單位尋求協助。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232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壓力

根據內政部統計98年9月底止底全國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之慢性精神障礙者高達10萬5,810人,18至65歲者的可工作人口群高達91.30%。此年齡正處於個人組成家庭及工作養家的階段。然而,精神疾病的發生除了衝擊個人的社會角色之外,也使得家庭角色重整,進而成為家屬的照顧責任、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楊延光醫師說明,照顧罹患精神病友時,家屬可能面對的問題,包括有五點:情緒上的影響:從否認、憤怒、憂鬱到接受的過程。並伴隨有絕望、恥辱感、自怨自艾、無助、挫折、自責及矛盾焦慮等情緒反應。工作表現受影響:為了照顧精神障礙者,工作的穩定度受影響。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帶來不安。經濟及其他負荷:經濟困難、社會歧視、身心過度疲累、家庭關係摩擦、與鄰居親友的衝突等。因著精神病友疾病的進展,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帶來家屬照顧時的心理壓力。在漫漫的照顧歲月中,家屬付出許多心力,有時因為不放心病友獨自在家,而不敢外出,時間久了,自己也快崩潰了。曾有家屬說:「陪伴精神疾病家人的過程就像是練功,也像是長期抗戰,需要好的方法,一步一步來,靠自己是不夠的……。」因此,如何調適與因應,就顯得相當重要。首先,必須試著了解自己需要面對的壓力,一一寫下自己的壓力清單,再就急迫性或是重要性排列處理的順序。接下來,是要合理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受報章雜誌片段嗜血的報導所影響,如果自己或是病友做得的地方,就要適度地鼓勵肯定一番。再者,試著參加醫療機構、康復之友協會所聚辦的活動,與有經驗的家屬或是醫療團隊討論。更重要的是,適當處理自身的情緒,先學會照顧自己,才會更有力量照顧病友。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師室  梁秀青

如發現兒童青少年精神狀況異常 該何時求助?

如發現兒童青少年精神狀況異常 該何時求助?#壓力

經歷重大創傷後,是否會罹患創傷壓力疾患,與先天氣質、後天環境、創傷事件前的身心狀態、先前的創傷經驗、以及該創傷事件的衝擊程度、創傷後的社會心理支持等因素有關。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說明,創傷後壓力疾患通常會在創傷事件後三個月內出現,也可能在數月或延至數年後發作。若症狀持續一至三個月,屬於急性;持續達三個月或更長,則屬慢性;若在壓力事件至少六個月後才初次發生,屬延遲初發。這些時間點提醒我們觀察、留意兒童在創傷事件後的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做好預防與介入工作。在適當的照護、支持下,大多數的創傷後壓力症狀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黃蓉蓉表示,但若出現下列三點情形,應將兒童轉介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診,接受醫療與諮商:1. 創傷後出現上述三類症候之若干症狀持續達一個月以上,未有明顯改善並已影響其學習、人際關係、生活自理等功能。2.症狀持續未超過一個月,但在兒童的認知、情緒、行為呈現嚴重異常,像是出現失去定向感、失去日常生活基本功能、傷害自己或他人、有自殺傾向、情緒過於激動、重複的行為無法停下來等。3.父母師長自覺無法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或是自覺討厭孩子、諷刺孩子、對孩子發脾氣,在照顧孩子時感到身心俱疲、需要求助。

創傷後,該如何自我調適?!

創傷後,該如何自我調適?!#壓力

在許多重大創傷事件中,家長或兒童生活週遭的其他成人,同樣也是受害者,很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創傷後壓力症狀。即使是家長並不在現場(特別像是性侵害、校園意外事件等),也會因為事後處理醫療、法律等事宜,而造成身心壓力,或是複雜的心理歷程。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說明,像是先前發生兒童才藝班不慎造成酒精爆炸事件,現場學童嚴重燒傷,許多家長不約而同地出現罪惡感、自責,不應選擇該才藝班等想法,也表現出憤怒、擔心、焦慮、無助等情緒,不僅要承受自己內在的傷痛,還要打起精神照顧兒童與其他家人,家長的心力交瘁可想而知。        黃蓉蓉表示,在創傷後,家長、成人的穩定與冷靜,能給予兒童身心最大的支持。在此提供下列幾項提醒,作為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在陪伴兒童度過創傷時期的自我調適的原則:1.了解自己在生活中並無法完全保護孩子免於意外,也不是自己的無能導致孩子受創,避免過度苛責自己、放大自己的罪惡感。2.了解兒童創傷後可能的反應,視其為過渡的情形而非問題行為,協助自己與孩子的身心穩定下來,以避免亂了陣腳。3.允許自己可以有情緒,避免壓抑自己的感受,若在孩子面前失控,也不宜再自責。藉由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對孩子來說亦是一種示範,引導孩子也表達自己的感受,面對傷痛。4.了解即使是大人,也有無助的時候,需要支持、求助,自己若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也需要正視。能依實際需要主動求助專業人員、社會資源,或參與支持性團體,協助自己走過困境。

為精神科醫師,感受媽媽們的壓力

為精神科醫師,感受媽媽們的壓力#壓力

媽媽們究竟如何釋放壓力?身為男人的有時難以體會。剛剛當媽媽的護士說:『休息!把小孩托給祖父母照顧,讓自己有喘口氣的機會!』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不管生產前有多少期待,當小孩呱呱墜地,許多狀況排山倒海而來,任何人都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小孩這樣子算正常嗎?』這是新手爸媽最常出現的疑惑!此時如果有親朋好友可供詢問,焦慮感便會降低許多。然而現代人生活緊湊,人與人間的疏離感日增,這時專業諮詢便顯得格外重要。這也反應了越來越多人,選擇坐月子中心來度過剛生產完的日子。 獨自撫育四個月大小孩的單親媽媽抱怨:『真想把他塞回去肚子裡!』道出許多無奈!和男友相戀多年,卻來不及在小孩誕生前步入禮堂。懷孕後失蹤的男友突然出現了,男友媽媽也一直打電話說要看小孩,但仍沒有提到兩人結婚問題。每次看到這位單親媽媽,我總是充滿同情。想責備她為何不知如何保護自己?卻又驚訝於她的勇氣與韌性!為什麼人總要把自己逼到死角,才來展現堅韌的意志呢?社會風氣“先有後婚”的觀念,年輕父母身心狀態都沒準備好,小孩就來到了世界。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人有著不安定的童年,混亂的關係,以及不穩定的個性,亦即『人格疾患』或許會成為未來精神科門診病患的大宗。一位中年女性病患正在幫女兒坐月子,四個月後她又要幫媳婦坐月子。望著她憔悴的神情與飆高的血壓,我試圖勸阻她如此折磨自己。『我知道是自己惹來的壓力,但我就是放心不下,女兒又沒有公婆…』!談到她自己的生產經驗,當初一切都自己來,公婆忙著下田,丈夫忙著喝酒,生產完三天就下床做事。『或許是自己曾受苦過,不忍心看下一代也如此!』天下父母心,壓力的來源其來有自。『阮阿母生八個嬰仔,單單我願意照顧她!』七歲時因溺水造成腦部缺氧而智障的中年婦女,被照顧二十多年的姊姊帶來做殘障鑑定!同樣因為小時後意外造成下肢殘疾的姊姊,成了妹妹下半生的貴人。帶著外省口音的姊夫用台語聊起這段日子:「生女兒後就天天以淚洗臉,被父母親視為賠錢貨踐踏一輩子,真是可憐!」。望著殘疾的妻子背負著外人所不知的壓力,照顧小姨子20多年,姊夫心中無限感慨!媽媽們的壓力如何釋放?簡單的玩笑話,就是別當媽媽!如果妳夠勇敢,先生愛妳,背後支持系統強,個性夠成熟,妳才考慮當媽媽這件事。即便如此,媽媽們生產完後的生理變化,還是會讓妳心煩意亂,信心全無!因此,要當媽媽必須先有心理準備,且和另外一半勇敢去面對未來的日子。當媽媽雖然辛苦,但人倫因此而產生,生命也因此而繁衍。( 本文作者 / 奇美醫院 - 精神科 許森彥主任 )

樂活臺中!邀您一同舒緩壓力

樂活臺中!邀您一同舒緩壓力#壓力

由於現代人因長期生活緊張忙碌,常常會面對各種現實的挑戰與壓力,當壓力是長期且持續的存在時,體內的壓力激素會促使生理系統持續維持在高度的運作狀態下,長期下來個體就相當可能面臨緊繃、焦慮、神經質、疲乏、失眠等不適應的徵兆,甚至引起消化系統與心血管疾病,其身體機能也日漸走下坡!有鑑於此,台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擬開辦「舒緩壓力 樂活臺中─抒壓放鬆團體」。希望能透過專業心理師的輔導,讓民眾更了解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並藉著教導民眾學習分辨個人在壓力狀態下的身體反應,以及教導民眾學習放鬆的技巧,讓臺中市民享受活力、健康、快樂的生活,歡迎有意願之民眾參加【舒緩壓力 樂活臺中─抒壓放鬆團體】■ 時間:98年7月13日至民國98年9月28日,每星期一上午9時至11時,每次兩小時。■ 地點: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中市衛生局2樓)■ 方式:以團體輔導方式施行,實施方式為每週進行2小時的團體輔導,實施2週,共計4小時為一梯次,每一梯次團體成員約為8~10人,預計進行6梯次,共計60人次。■ 每一梯次團體輔導內容包含以下3部分:1.應用情緒紓壓訓練儀,協助民眾學習判斷個人於壓力下的身體及生理反應。2.透過示範、演練等方式,協助民眾習得正確的放鬆技巧。3.透過壓力控制卡的應用,協助民眾有效辨別個人於壓力下生理反應的改變情況,以及個人應用放鬆技巧後的生理變化,以期提升個人對抗壓力的方法,免於壓力對個人的身心帶來負面的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