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常常聽到心律不整這個名詞,但你知道到底什麼是心律不整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安寧表示,其實心律不整有時候是不會有症狀的,但有些嚴重時卻可以致命!其實心律不整分為很多種,不光只是心跳速度快慢,還有像是心跳怎麼發生、規不規則、常不常有此症狀發生等,都是心律不整的因素。人體每分鐘的心跳為60至100下,一天心跳8萬多至14萬上下都是正常,而什麼是心跳?就是血液經心臟內血管傳輸到心房,再從心室把血液傳送到全身,心臟收縮到舒張的過程,舒張時間越多,就會造成心跳越快。不過記得,每分鐘60到100的正常心跳可不等於正常速度,想要瞭解到底有沒有心律不整的問題,還是要找醫生進行專業檢查。馮安寧說,血液從心房傳到心室,造成心跳有脈搏,形成心臟收縮、舒張,其中,心室的收縮,又比心房收縮顯得重要。一般來說,心房纖維顫抖為心房收縮不穩定的狀況,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尤其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發生機率更是高達十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卻又無症狀,因心房無法將回流血液有效的打入心室,就會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造成中風的機率可是會增加5倍,若是有其他危險疾病,死亡率更是添增2倍,但這種症狀不會立即致命;另外一種心室纖維顫抖,就會造成立即致命的危險,也是心臟病、心肌梗塞死亡中最常見的原因。醫師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心臟也易產生病變導致心律不整的問題出現,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更容易使心臟老化,因此隨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方法。另外,馮安寧也指出,人們常見的心悸問題,在各個年齡層可能都會發生,它是一種心臟跳動異常的不適感,但不一定會造成危害。心悸並不等於心律不整,不過,若是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還是要到醫院經由醫師詳細檢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

手麻為中風前兆? 腕隧道症候群作祟

手麻為中風前兆? 腕隧道症候群作祟#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常常會手麻嗎?一名60歲陳姓婦女抱怨最近兩個星期雙手會麻,尤其是一到半夜,常常麻到醒過來,而且騎機車時也會很麻,擔心手麻不是中風的前兆,就是血中膽固醇過高,因此到神經科就診。經過神經傳導檢查之後,發現手兩側的正中神經有被壓迫的現象,符合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經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藥物的治療後,手麻漸漸改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周秉箴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首重休息,沒有適當的休息很難痊癒。腕部使用護木避免手腕過度彎曲可以減輕手麻的症狀。藥物方面,手腕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是口服類固醇都有療效,如果藥物及復健治療都無效,或是拇指肌肉萎縮就需要考慮手術。周秉箴指出一些會造成手麻原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跟重複性的動作或是搬重物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適當休息十分重要;糖尿病如果血糖沒控制好,時間久了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也會手麻; 頸椎神經壓迫,會伴隨頸部痠痛或是手無力的現象,改變頸部的姿勢可能會引起手麻;酒精性神經病變,在酗酒的患者常見到,酒精具有神經毒性,長期會造成神經病變;中風通常是單側手腳麻,很少雙側,同時可能會有單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歪的症狀;再來就是姿勢不良,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壓迫神經就會發生。因此,膽固醇高或血脂肪高和手麻並無相關性。周秉箴說,手麻的原因相當多,建議民眾若是有相關的症狀,最好還是找神經科醫師詳細診治。

天氣忽冷忽熱 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

天氣忽冷忽熱 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冷熱交替頻繁,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腦血管疾病死亡原因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全國平均每月有30人因中風而死亡。而更多中風病人,即使從鬼門關救回來,也可能會有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養成按時量血壓及服藥的習慣,並學習辨認中風徵兆,以早期察覺、迅速送醫,把握「急救黃金三小時」。國內民眾之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然而,分析中風患者到院時間發現,卻僅有28.7%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晝夜溫差大要注意保暖,並提供維持健康6秘訣:1.每週運動150分鐘;2.體重維持正常;3.不抽菸,不過量飲酒;4.定期量血壓;5.定期健康檢查;6.依醫囑規律服藥,以降低中風發生風險。並提醒三高患者及市民請牢記「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FACE)就是觀察臉部表情是否受控制。A(ARMS)是抬高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支撐。S(SPEECH)是請患者回答或複誦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T(TIME)是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素食是否真會導致中風?

素食是否真會導致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之前有報導有關吃素與中風的新聞,引起素食者恐慌或被質疑,對此,台灣素食營養學會邱雪婷營養師指出,至今沒有任何研究證實素食導致中風,如果有什麼新發現,頂多還在懷疑階段,怎麼可能和其他已實證的抽菸、喝酒、高血壓、體重過重同被列為預測中風的危險因子呢?且素食者膽固醇較低,對阻塞型中風有保護作用!邱營養師表示,可能導致媒體在採訪時,注重如何報導得更聳動,而非對可疑的說法提出質疑。此外,其他的危險因子都是高危險的中風因素。但這些媒體可能不會報導,溫教授真正需要宣導的「多運動」 也可能不被重視。邱營養師分享,學會常分享吃素營養資訊及研究,但擔心影響力不夠。素食者如果平常只吃垃圾食物,不重健康,有天研究報導真的發現吃素者健康出問題,這也不值得驚訝。但這不能怪「素食」,因為這是因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所引起的!邱營養師舉例,健康的人很多都是吃素。國家地理曾報導某素食教會許多教友都吃素且常運動,注重身心調和,這些素食者,在這樣的高齡,還保有驚人的活力,可當素食者榜樣。希望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素食者能成為健康典範,把這樣的健康典範發揚光大。(資料提供/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童年常流的眼淚、常發的脾氣,可能會提高中年心臟病發、中風風險,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表示,孩子若是常發脾氣,到了中年時期,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較高。一項研究指出,那些在孩童時期經常生氣的人,在約莫40歲時,會出現更顯著更高的心臟病發、中風風險,且女性又更明顯;相反地,小時候若常處於冷靜和專注的狀態,在以後的生活中此類的風險較低。若在童年時,經歷較多煩惱、困擾較嚴重的時光,成年後女性會有31%心臟疾病方面的風險增加,男性則是17%。哈佛醫學院阿利森阿普爾頓博士領導這項研究,測試337名兒童情緒行為,然後將這些結果與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控制因素考慮進去,進行風險比較評分。發現對於40多歲的婦女,若她們的童年是哀傷的,那麼心臟病、中風風險就可能在未來10年從3.2%上升到4.2%,男性則會從7.3上升到8.5%。團隊現在致力於進一步研究,是否跟生物機制基礎,「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失調的應激反應」有關聯。2012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早期的童年逆境中可以引發,孩子的身體和大腦中的毒性應激反應,使他們終其一生的學習、行為和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同時,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父母衝著孩子砸東西或大吼大叫,對於孩子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哮喘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行為就跟嚴重的虐待、創傷一樣,對長期的健康有影響。行為醫學雜誌發表這個爭論的研究,表示這關聯可能是由於父母因為他們的壓力,導致打小孩、對孩子大吼等行為出現。研究負責人,教授邁克爾‧海蘭德說,此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體罰童年會促使孩童有壓力,就會產生壓力源,說明了體罰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會導致不良後果。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台灣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越全部人口數的7%,達到所謂的「高齡化」國家,也讓國人的死亡原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者都在其中,可見慢性疾病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全民健康保險不只提供民眾基本的醫療照護,更積極地推行預防保健。目的就是讓民眾養成「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其中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服務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項目,是參考歐美國家保險給付常規性健康檢查項目所訂定,不但是所需的基本健康檢查項目,同時也是初步的健康篩檢。成人預防保健確實有其必要性,因為40歲至50歲的成年人正值壯年期,身體如果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通常很少會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是許多疾病在早期時是沒有症狀的,如果能藉由全民健保所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的健康檢查,就可以達到及早檢查出健康問題並得到及早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思豪呼籲,許多的慢性病除可藉由成人預防保健早期發現外,還可獲得很好的控制,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民眾能藉此了解成人預防保健的內容及重要性,並能定期至醫院為自己的健康加值。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期相繼有演藝圈及醫界人士病倒,都和心血管有關。因此豐原醫院於1月份推出顧腦月活動,每週二、四安排10位民眾進行檢測,截至28日止,共55位民眾參與,異常率達4成,神經內科黃紫英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保養好腦部的血管,對於預防失智症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平凡的62歲家庭主婦,照顧中風失智的先生多年,本身也是醫院志工,看多了病痛殘疾,自己也深知健康的重要,不抽菸、不喝酒、身材適中、偶爾運動是她的保養方式。此次也參加了顧腦月的義診活動,包括極早期失智篩檢及頸動脈內膜厚度的檢測,檢查發現頸動脈內膜厚度異常,再次安排完整的頸動脈影像檢查及血流測定,發現右側頸動脈有60%的狹窄,左側頸動脈也有50%的狹窄,所幸在中風前即早發現,是不幸中的大幸。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血管,若有狹窄,中風的機會將會增加。頸動脈狹窄通常肇因於血管的動脈硬化,可能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關。一般而言,頸動脈狹窄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只有在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頭暈、黑矇或暫時性的肢體麻木、無力等現象,大多數的情況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直接發生中風。在神經內科,造成失能的疾病,除了中風,最常見的就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的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有記憶力不佳,容易迷路、上當、被騙等現象,由於患者及家屬對此疾病缺乏警覺性,一般常被誤認是正常的老化,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黃紫英說,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身不由己的被推趕著向前,有時也該刻意停下腳步,傾聽身體與心靈的聲音。曾有文獻報導,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如果您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有抽菸、年紀大於65歲,建議可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的健康檢查,以評估血管的健康狀態。豐原醫院將結合成人健檢與極早期失智篩檢,為55歲以上來院健檢的民眾,免費提供量表測試。(圖片來源:豐原醫院提供)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每4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由於症狀不明顯,竟有高達四成患者渾然不覺,一發病就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傷害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兼台灣高血壓相關心臟疾病臨床試驗聯盟江福田教授表示,高血壓、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建議民眾養成定期監測血壓及心房顫動的好習慣,進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中風發病機率。台灣醫學研發出全球專利的「心房顫動血壓計」,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根據BBC新聞報導,若65歲以上民眾使用心房顫動血壓計進行檢查,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可大幅降低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 不怕高血壓,就怕找不出高血壓患者,國內有健保給付之後,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比例已經高達9成;為了提升全民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防治,宣導民眾主動透過篩檢,預防腦心血管疾病,醫界專家特此共同成立「腦心血管疾病防治雲端大聯盟」,期盼結合政府、醫界、企業等各界力量運用雲端技術,於全國廣佈雲端血壓量測站,共同推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新竹縣衛生局表示,新竹民眾只要持「健康樂活卡」就可以免費測量血壓,並可測心房顫動,無須奔波往返醫院,只要在臨近生活圈即可自我檢測,已在竹北市、湖口鄉、新埔鎮、關西鄉、竹東鎮等鄉鎮市正式發行。量測站系統更會將每次量測的血壓狀況自動儲存於「個人健康管理平台」的私人帳號中,民眾不僅能在家上網查詢過去的檢測數值,長期追蹤;並與多家在地醫事機構的系統整合,持卡民眾於就診時,醫師更能直接透過電腦調閱血壓紀錄報表,以提供更妥適的診斷處方建議。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源表示,要讓台灣成為腦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鎮,更想透過雲端血壓量測站,提升民眾對於高血壓及心房顫動的自知率,建立正確量測觀念,做到「量血壓、測房顫、顧心臟、防中風」健康四要訣,確實量測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才能預防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