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氣溫變中風患者增 應監控血壓數值

氣溫變中風患者增 應監控血壓數值#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今年冬天為暖冬,氣溫容易忽冷忽熱,導致中風高峰比往年提早報到。臺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發現,不少三高病患總以為「有吃有保庇」,會固定按時吃藥,卻忽略監控血壓、血糖,指數異常也不在意,醫師強烈建議,高血壓病患早上起床還沒有吃藥前量血壓,讓醫師能控制血壓,同時早晚也要注意保暖,避免中風找上門。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江俊廷醫師指出,忽冷忽熱的天氣正是造成中風高峰期提早報到的原因。 進一步了解這些病患生活史,江醫師發現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忽略監控血壓指數。他說,一位才五十歲出頭的高血壓病人,第一次中風後,都在住家附近追蹤,長期服藥,偶爾量血壓,收縮壓高達170多、舒張壓將近100,比起國民健康局收縮壓135、舒張壓85的標準相距甚遠,家人關心詢問,自覺沒有不舒服的病患,反而叫他們少囉嗦,這位病患最近二度中風住院,雖然努力復健,但效果不如預期,他很擔心再發生第三次,十分沮喪。「不是有吃藥就代表有控制,很多病患固定按時服藥,表面看來服從醫囑,卻未固定監控血壓,即使量出來的血壓值異常也不在乎,根本是抱著『有吃有保庇』的心態,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江俊廷醫師提醒高血壓病患,藥物必須適合每個人當下的狀況與體質,才能有效控制血壓,透過天天量血壓監控數值變化,才能確保服藥效果。患者若出現類似嘴歪眼斜、口齒不清、單側手腳麻木、走路不穩等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爭取最佳的治療時機,以降低腦中風的後遺症。江俊廷醫師強調,有控制血壓的人,應該天天都要量血壓,知道自己服用藥物後的結果,很多中風的病患都是在凌晨發作,那時已經沒有藥效了,建議高血壓病患早上起床還沒有吃藥前量一次血壓,那時的血壓值是前一天藥物最末期的作用,可以幫助醫師了解病患藥效空窗期的狀態,以適時調整藥物。

現世報?惡男搶中風老翁自己也中風

現世報?惡男搶中風老翁自己也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難道真的有因果輪迴、現世報?高雄一名五十三歲湯姓男子,於今年八月行搶一名因中風行動不便的老翁,警方日前循線逮人,竟發現嫌犯也中風臥床!對此,醫師表示,中風其實無時無刻都有可能發生,此案件的時間點只是純屬巧合;不過醫師也提醒,秋冬是腦中風好犯的季節,若出現相關症狀務必馬上就醫。醫師解釋,中風型態大致可分成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兩種。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體內的血栓循著血流進入腦部,引起腦血管堵塞;或因為腦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而硬化、狹窄,造成局部組織缺氧壞死。出血性腦中風多半因為陳年高血壓引起,為腦部急性出血形成血塊,血塊壓迫到不同區塊的腦組織就會對身體不同部位造成傷害,且出血性中風的病人往往比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病情變化更急遽、更危險。醫師提醒,秋冬是腦中風好犯的時節,民眾可以「辛辛那提到院前中風指標」(The 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cale)為疑似中風患者進行快速、簡易的評估。首先,可先請患者微笑,觀察臉部是否有歪斜、不對稱的情形;再來請患者說出自己的名字、電話,觀察表達能力是否有異;最後請患者兩手平舉、雙眼微閉,看是否有單側肢體無力的情形。醫師說,這三項指標,若有其中一項符合,就有約72至75%的機率為中風,必須盡速送往有神經內外科、電腦斷層設備及設有加護病房的大醫院救治。

溫差大當心中風 發現徵兆立即就醫

溫差大當心中風 發現徵兆立即就醫#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秋冬早晚溫差大!而季節轉換也讓一些腦血管疾病的病友們又擔憂了起來。中風一旦發生,對病人本身和對家庭都是一大衝擊。民眾應認識中風的危險因子、臨床症狀、醫療處理,以及復健恢復。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毓倩表示,中風常見的徵兆為口齒不清,意識障礙,單側肢體麻木或無力。這些狀況也可能單獨發生,也同時出現。應掌握黃金治療時間,就近送到有能力處理的醫院治療。一有中風的症狀,送至醫院,經醫師的診查後,通常先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再決定治療方針。就缺血性中風而言,「打通血管」的藥物--血栓溶解劑,因容易有腦出血的併發症,在治療時效上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即所謂「黃金時間」:於中風發生三小時內才能使用!年紀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除了年紀之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律不整、心衰竭、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抽菸、不運動等,也跟腦中風相關其他口服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是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除了藥物外,血壓血糖以及體溫的控制,輸液(水分)的量也跟治療息息相關,不可過高也不可太低,依每位病人的狀況做適宜的調整!此外,中風的藥物也是要一直服用,就像心肌梗塞過的病人一樣,病情會好,但長期服用藥物以避免下一次的發生是很重要的!醫師會根據每位病人陸續追蹤的情形適時調整藥物,但千萬不要自己認為好了就不服用。急性中風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愈早治療,復原的機會愈大。但畢竟中風是「一手一腳」的失能,神經一旦受傷,要恢復便是需要一段漫長的復健之路。中風發生後,病情相對穩定時,建議復健盡早介入。一般復健黃金期約是6個月。當然每個病人恢復速度各有快慢,就算一開始進度緩慢,只要保有恆心耐心繼續認真復健,恢復程度就會越佳!

搶救中風分秒必爭 謹記口訣「FAST」

搶救中風分秒必爭 謹記口訣「FAST」#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世界腦中風組織將每年的10月29日訂為「世界中風日」,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腦中風學會、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臺灣神經學學會以及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上週六在市民廣場聯合舉辦「搶救中風分秒必爭」嘉年華。副市長侯友宜表示,腦中風常來得突然,所以,當你發覺有中風的徵兆,包括嘴巴歪斜、單側手腳麻木、突然說話不清楚、視力模糊、步伐不穩和眩暈等,就要趕快到醫院急診,也就是「搶救中風分秒必爭」千萬不要誤信偏方,而延誤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抽菸習慣的族群,以及家人有中風病史的人,更不能輕忽。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雪蓉也表示,腦血管疾病常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單就去年,就奪走新北市民將近1400條寶貴的生命。而更多的病人,即使從鬼門關救回來,也通常會有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林雪蓉強調,腦中風雖然號稱「閃靈殺手」但依舊有徵兆可循。有個口訣很好記「FAST」中文是「快速」的意思。Face-臉-嘴巴歪斜、Arm-手-單側手腳麻木、Speech-說話-突然說話不清楚以及Time-時間-趕緊就醫,讓病患得到及時治療,減少造成終身殘障的遺憾。衛生局表示,高血壓是國人中風原因的第1位,且國人20歲以上民眾,平均約每4個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千萬不要仗恃著年輕,就輕忽。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以及遵從醫囑規律服藥,是控制好血壓的不二法門。

中風年輕化!搶救中風分秒必爭

中風年輕化!搶救中風分秒必爭#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2歲的王先生,已有高血壓近8年了,有抽菸習慣,但因為工作繁忙,且自己也無感覺身體不適;某天下班回家洗完澡後,家人覺得他突然的說話不清、步伐不穩,便立即送到醫院急診。到醫院後發現右手和右腳無力,並且說話困難,經診斷後確定是腦中風隨即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送至加護病房。經過一個月的調養,王先生目前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醫師表示,王先生非常幸運在黃金救援期間就送至急診室,在三個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使受損範圍縮小並提升治療效果,所以復原良好沒有任何併發症;提醒民眾只要出現突發臉歪、說話不清、單側手無力,要趕緊送醫,只要把握黃金三小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多數患者症狀可改善。但要是出現症狀超過3小時,就不適合施打血栓溶解劑,可能會產生出血。連立明指出,美國最近一項研究顯示,20歲至54歲首次中風的病人飆升,占中風人口的比例從1993年的12.9%上升至2005年的18.6%。其中非裔美人,中風比率更從每10萬人83人增至128人;而白人則由每10萬人26人增至48人。和老年人的中風類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抽菸習慣大概占年輕型中風發生原因的一半以上,年紀輕輕就有這些慢性病的患者要小心了。戒菸、飲酒不過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低鹽低油高纖維的飲食控制、與規則的藥物治療是最重要的預防中風之道。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陳威宏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全世界資料,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二位,全球每6秒就有1個人死於中風,每個人一生中將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台灣的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也高居第三位。中風亦為成年人殘障之第一主因,不同於其他疾病,存活的患者與家人常因殘障,帶來後續醫療與經濟之重大負擔。萬一發生中風,目前也有可能及時治療,減少造成終身殘障之機率。其實腦中風是可預防與治療的疾病,但一般民眾仍普遍缺乏對中風症狀之認知,也不曉得一旦發生中風應該在最短時間內,透過緊急醫療系統立即送到具有緊急醫療中風能力之醫院就醫。

眼皮跳 到底是中樂透還是中風前兆?

眼皮跳 到底是中樂透還是中風前兆?#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人家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眼皮狂跳,到底是要中大樂透還是其實是中風的前兆?老婆睡覺不閉眼,不是偷看你做壞事,可能是眼睛出了問題。羨慕別人有紅臉頰蘋果臉嗎?你要慶幸你的肝很健康!所以,我們眼皮一直跳是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有甚麼疾病?家醫科賴彥輝醫師指出,眼皮跳是腦神經,甲狀腺過高,吃藥喝咖啡,或是現在很流行的低頭族(用眼過度)所造成的。因此別忽略眼皮跳,嚴重的話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曾有案例是眼皮跳月餘,最後發現原來是顏面經麻痺。那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眼皮跳是哪邊出問題?中醫師彭溫雅醫師也說:可能是你的胃筋上揚,肝腎出了問題,或是腸胃不好。你有發現周遭有些人他們睡覺時,眼睛好像無法完全閉起來。到底眼睛閉不起來是哪裡出問題?彭醫師表示,這個算是上眼皮的肌肉經攣。眼睛閉不起來會造成角膜的受損,因為一直會接受到光線的刺激,所以小孩子如果是有這樣的話會長不高,老人的話會睡不好。這樣子的人是天生就會眼睛閉不起來嗎?還是後天造成?賴彥輝醫師解釋:這算是後天的,但是也會是遺傳。而腦神經控制眼睛的肌肉,所以有可能是腦神經有點疾病。有些人一年四季都臉頰紅紅如蘋果般,讓人好羨慕。但你可知道臉頰紅通通,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彭溫雅醫師指出:恐是你的肝腎出了問題,而且左右兩邊不一樣,左邊紅是肝,右邊紅是肺。 如果你的雙頰是紅的話是偏熱,青色的話是你的肝有問題,白色的話是氣虛,黑色的話是淤血。如果不管它,可能會牽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小孩子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大人的話有可能是高血壓。建議平常小孩子可以吃一些蓮子,大人可以吃苦瓜來做改善。

奇特「毛毛病」 小朋友也會中風?

奇特「毛毛病」 小朋友也會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9歲小女童去年10月因為突然神智不清、左側肢體無力且有無法說話的中風症狀,到署立豐原醫院求診,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女童罹患罕見俗稱「毛毛病」的先天性腦血管畸型,經過二次顱內血管重建手術,目前復原情況良好。豐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正一表示,這名女病童去年10月因為突然神智不清、無法說話、左側體無力等中風現象而送醫入院治療,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奇怪,難道小朋友也會中風?經由臨床理學檢查及顱內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小女童罹患先天性腦血管畸型,去年10月接受左側顱內血管重建手術 於今年8月再次接受右側顱內血管重建,肢體及語言功能已大幅進步。張正一說,此類腦血管畸型在疾病分類上,屬於一種特殊罕見的血管疾病,醫療上的診斷名稱為moyamoya disease,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由於顱內大血管閉塞不全,導致小血管代償性的雜亂成長,異常成長的雜亂毛細血管形成一種煙霧的形狀。此外,血管攝影可看見內頸動脈的血管有多出來的側支循環,X光片看起來很像毛玻璃,所以又稱為「毛毛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種先天性雙側腦血管疾病,發病年齡多為15歲以下兒童或30~40歲之間的成年人。診斷方式除了臨床理學檢查,經由顱內血管攝影檢查可以確立診斷,通常需要進行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治療,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可能會反覆不斷中風、意識不清、肢體無力,嚴重時會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張正一也呼籲,生長期的兒童,腦組織受損後的神經組織重建及代償能力都比成人好,如果兒童不幸罹患此類先天性腦血管疾病,建議仍應接受醫師評估,尋求適當的治療方式。

影音/心肌肥厚易遺傳!嚴重竟使年輕人猝死

影音/心肌肥厚易遺傳!嚴重竟使年輕人猝死#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年輕人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而署立雙和醫院心臟內科日前收治了一名37歲罹患有心肌肥厚症的男子,就差一點因為心肌肥厚症的併發症猝死。對此,心臟內科醫師賴志泓提醒,心肌肥厚症屬於家族遺傳的疾病,更是造成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建議家族中有過猝死的案例,或常覺得心悸、有肢體無力、運動容易喘等情形的民眾,及早至醫院檢查。賴志泓醫師解釋,心肌肥厚症的盛行率約為0.2%,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致命的危險。導致心肌肥厚的原因有二,除了先天的基因異常外,後天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瓣狹窄等,都有可能造成心肌肥厚。醫師說,一般人的心臟約為一顆拳頭般的大小,正常的厚度約為一公分,只要出現肌肉異常增厚,就會使心室空腔變小,血液輸出出問題,引起一連串的併發症。賴志泓醫師指出,最常見的併發症有左心室出口阻塞、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及左心房擴張三種。當心臟肌肉變厚,心室空腔變小,血管出口處就有可能被阻塞,血打不出去,會出現頭暈、暈倒等症狀。當左心室已經出現舒張功能不全時,會造成肺水腫,患者常比喻「只要一動,就會氣喘如牛」,此外,更有活動力下降、肢體無力,嚴重甚至會心衰竭。第三種情形是因為心肌肥厚導致左心房擴張,此併發症最為嚴重,會導致患者心悸、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嚴重就會猝死。此外,若在心房產生血塊,血塊隨血流到腦部,就會導致患者中風、失能。在治療方面,賴志泓醫師表示,會先就患者的症狀給予藥物治療,包含治療心肌肥厚的β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及避免血塊增生的抗凝血劑等,幫助心臟擴張。如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可採取心肌切除術,或以心導管進行心中壁酒精栓塞術,透過注射酒精讓異常增厚的心肌壞死。不過醫師提醒,在治療的過程中,還是必須嚴謹評估患者是否有猝死的風險。賴志泓醫師提醒民眾,由於心肌肥厚症是家族遺傳的機率比較高,因此建議若家族曾有人因不明原因猝死,或親人有不明原因昏厥的情形,最好到醫院心臟科進行檢查。醫師說,心肌肥厚症的患者壽命與常人無異,但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像是無法從事運動等等,只要及早發現、早期治療,並持續追蹤,就能有良好的預後。圖:紅圈處為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之異常肥厚心肌,該名患者心肌已達2公分厚,約為常人的兩倍。(照片/賴志泓醫師提供超音波影像,記者陳茂軒翻攝)影音新聞網請參閱 http://youtu.be/3uWSuh27xT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