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中午熱細菌活躍 冷飲久置生沙門氏菌

中午熱細菌活躍 冷飲久置生沙門氏菌#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歲張姓男童天熱愛喝冷飲,外出遊玩時喝了擱置過久的手搖杯飲料,返家後連續兩日高燒不退達39度,腹痛且糞便帶有黏液,送醫經問診且進一步糞便培養後,確診為沙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住院幾天後順利出院。高溫下食物保存不當 沙門氏菌感染風險增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潘品合表示,雖然現在已進入秋天,但氣溫有時仍偏高,依然是沙門氏桿菌感染活躍時節,尤其常見於孩童身上。炎熱的天氣會使細菌大量滋生,若孩童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引發感染。感染後6至48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狀況。沙門氏菌感染與一般病毒性腸胃炎不同,沙門氏桿菌感染者的糞便可能帶有黏液或血絲。沙門氏桿菌亦會感染人類以外的動物,包括家禽、家畜、爬蟲類等,經由蒼蠅或直接接觸糞便或分泌物後傳播,接觸蛋殼或未煮熟蛋液亦可能被沙門氏桿菌感染。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沙門氏桿菌快速滋生,高溫下若食物保存不當,傳染率更高。高齡長者、幼童抵抗力弱 應特別小心大部分感染沙門氏桿菌的病人會在數天後自行痊癒,少數病人則可能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尤其高齡長者與幼童抵抗力較弱,屬高危險族群,家長需特別注意。如果病患抵抗力不足,沙門氏桿菌入侵血液後可能引發敗血症、菌血症,或感染其他部位成腦膜炎、骨髓炎、肝脾膿瘍等併發症。潘品合醫師呼籲,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洗手。用餐時則應盡量避免食用生食,雞蛋及肉類一定要煮熟,手搖杯等冷飲也需儘早飲用避免置放過久。如果家中兒童高燒3至4天持續不退,就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導致嚴重併發症。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秋冬季節,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的小病患越來越多。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祐祐因嘔吐、腹瀉問題,令祐祐媽媽感到煩惱。祐祐班上已經陸續好幾個學童都因嘔吐腹瀉問題而請假,到小兒科門診看病也看到許多同是急性腸胃炎的小小孩。秋冬季節輪狀病毒 孩子感染病例增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洪瑋勵表示,嬰幼兒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時序進入秋冬季節,門診與急診逐漸出現這類因為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而前來求助的小病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病毒性腸胃炎資料說明,幾乎每一個已開發國家中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經由糞口路徑傳播,藉由接觸到病童的手、或是病童接觸過的物體表面來傳染,且可能經由呼吸路徑傳染。出生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 當心脫水等嚴重症狀洪瑋勵醫師說明,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一開始多半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約2至3天後轉為拉肚子水瀉,稀水便可能長達5天,甚至3周。大部分的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嬰幼兒腹瀉引發的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抽搐甚至死亡。最嚴重的症狀常發生在出生6個月到2歲的小孩,及有免疫缺陷的小孩。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6歲以前98%已感染,5歲以下2人中有1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醫,住院率約為2%。目前輪狀病毒無特效藥可醫治,只能依靠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因此預防遠重於治療。除了接種疫苗,家長照顧上要注意,幫小寶寶備餐前、進食前、更換尿布前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建議新生兒餵哺母奶,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許多家長帶嬰幼兒到小兒科門診接種預防疫苗時,會順便諮詢醫師輪狀病毒自費疫苗。洪瑋勵醫師表示,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可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引起嚴重腹瀉、減少醫療花費及家長的照顧成本,提升生活品質,家長可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

防家中寶貝腸胃炎 飲食需知5重點

防家中寶貝腸胃炎 飲食需知5重點#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歲大的孩童,高燒腹瀉4天,明顯腹脹。X光發現腸子明顯漲大,疑似併發毒性巨結腸症,糞便培養亦發現沙門氏菌,經積極輸液治療、肛管引流、抗生素治療之後病情才逐漸穩定。避免食用未熟的雞蛋、肉類、奶類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鍾寧說明,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最常發生於5歲以下幼童,尤其是7至10月氣候溫暖的季節。主要因為吃進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例如生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家禽肉類等。臨床症狀常以急性腸胃炎表現,如腹瀉、發燒、腹痛、血便等,少部分病人會併發菌血症,甚至發生轉移性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感染的血清型別、食入的菌量及宿主因素有關,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為高危險群。預防沙門氏菌感染,有以下5個重點:1)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雞蛋或肉類,牛奶及乳製品經過滅菌才食用。2)接觸過生肉或禽類的烹調器具及工作檯面需充分清潔,並確實洗手。3)避免嬰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或間接接觸禽鳥、寵物糞便或爬蟲類動物。4)勿同時處理生食及嬰幼兒食品。5)母乳哺育嬰幼兒亦可預防腸胃炎。3個月以下新生兒 須小心急性腸胃炎是否染沙門氏菌鍾寧醫師提醒,大部分兒童感染沙門氏菌亦以急性腸胃炎為主要表現,少數產生併發症或轉移性感染,例如毒性巨結腸症、菌血症、敗血性關節炎、腦膜炎等。3個月以下新生兒及嬰兒、免疫不全患者、惡性腫瘤患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營養不良者是高危險群。一般兒童得到沙門氏菌腸胃炎大多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但新生兒、免疫不全患者,或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則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使用第3代頭孢子素或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兒童急性腸胃炎若合併高燒、血便、發炎指數上升,則很有可能是沙門氏菌感染,必要時就近尋求小兒科醫師協助,嚴重感染時則需要抗生素治療。

諾羅病毒好發至過年 上吐下瀉險脫水

諾羅病毒好發至過年 上吐下瀉險脫水#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8歲的上班族鄧小姐出現間歇性腹部絞痛,以及反胃、嘔吐、腹瀉、畏寒症狀,掛急診發現開始略微脫水,經靜脈輸液、針劑治療改善。抽血檢驗呈現白血球略低、C-反應蛋白略微升高現象,可能是「諾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冬季急診最常見諾羅病毒肆虐,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罹患,好發期將延續至過年、初春,千萬不能大意。諾羅病毒致嘔吐、腹瀉 需注意脫水症狀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黃克孝說明,諾羅病毒傳染途徑是藉由被汙染的食物或水,由腸胃道進入人體,即糞口傳染。諾羅病毒傳播力極強,即使病毒數濃度不高,也可能在某些氣霧化的環境中汙染食物、食器而侵入人體,常造成大規模感染。諾羅病毒侵入人體,有24至48小時潛伏期,發病後常見噁心、強烈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部分患者會發燒、頭痛、倦怠、肌肉痠痛、頸部僵硬。症狀通常在2至3天內緩解,但若瘋狂嘔吐、腹瀉嚴重,須留意脫水電解質失衡,尤其是嬰幼兒、老人或免疫力低弱患者,可能會帶來生命威脅。進食前勤洗手 破壞病毒結構避免感染預防方式以勤洗手為重點,尤其是進食前一定要洗手。諾羅病毒缺乏酯質構成的包膜,肥皂加清水洗手,便可阻絕諾羅病毒傳播。很多人以為沒有接觸到病患及其分泌物,就不用洗手、逕行進食,但其實很多器皿、桌椅、扶手等可能被病毒汙染,一不留意很容易就會感染。黃克孝主任提醒,若要進行環境消毒,可用1:10稀釋的漂白水清洗沾過病患糞便、嘔吐物的衣物、器具,以及1:50稀釋的漂白水清潔消毒居住環境。大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生飲、生食。諾羅病毒患者可先在家休養,杜絕引起群聚感染的機會。儘管諾羅病毒少造成生命威脅,一旦出現類似症狀,盡速治療為上策。

天熱病從口入 防腸胃炎上身這樣做

天熱病從口入 防腸胃炎上身這樣做#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不耐高溫炎熱,食慾不振就吃涼麵、涼丸或刨冰消暑,前日無預警大規模跳電,到院就診的腸胃炎患者增加,原來是突然跳電造成冰箱食物變質,導致腸胃炎就診人次增加。近日有姊弟分食涼麵導致上吐下瀉,也有民眾在路邊攤享用晚餐與冷飲結果腹部絞痛狂跑廁所,導致虛脫掛急診的案例也不少。高溫環境食物容易壞 小孩、長者要當心南投醫院感染科及兒科主任廖嘉宏醫師表示,高溫環境下食物保存不易,若民眾吃下遭病毒或細菌污染的食物,易出現腹部絞痛、腹瀉、嘔吐症狀,若是小孩或年長者的症狀恐更嚴重,可能併發脫水、電解質失衡。廖嘉宏主任表示如果民眾有症狀需就醫診治,病毒性或毒素引發腸胃炎在治療上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注意水分的補充,症狀大多在幾天內可獲得緩解。洪弘昌院長也強調應從自身衛生習慣和避免生食等習慣做起,才能有效防範腸胃炎。飯前便後、調理食物都應徹底洗手蔡玉思營養師表示,購買涼麵後應立即使用,或者將其冷藏保存在低溫環境下,才不會誤食不潔的食物而引發腸胃炎等問題。蔡玉思營養師表示,高溫潮濕的環境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為防範不潔食物引起腸胃炎發生,日常飲食要留意食物須煮熟,食物要存放冰箱保鮮避免滋生細菌,且飯前便後、調理或接觸食物前後都應使用徹底洗手。

腸胃炎症狀持續一周 巨大肝膿瘍作怪

腸胃炎症狀持續一周 巨大肝膿瘍作怪#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C先生過去並無特別的慢性疾病。沒想到卻在炎熱的7月出現忽冷忽熱、體溫高燒至攝氏38度多,伴隨著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等症狀。C先生原以為是單純的腸胃炎,便自行購藥服用,但症狀持續約1周仍不見好轉,且高燒與身體不適狀況愈嚴重,入院治療後發現原來體內有巨大肝膿瘍。若無即時接受治療,恐引發嚴重敗血症,威脅生命。症狀類似感冒 往往因此延誤就醫衛福部臺南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致毅表示,肝膿瘍並非一個罕見的疾病。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當發炎、產生膿瘍時,患者可能僅出現輕微發燒、頭痛、全身倦怠等類似感冒、非特異性的症狀。目前成藥種類眾多且取得容易,若患者僅僅藉由成藥來緩解發燒、身體不適等症狀,往往會延誤就醫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4原因可能是肝膿瘍產生原因李致毅醫師表示,臨床發現,幾乎6成以上的肝膿瘍患者都具有糖尿病,一般認為與此族群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較低下有關。至於細菌是如何跑到肝臟,常見的幾個原因,包含以下4項:1) 腸道感染而產生過多的病原菌,超出肝臟的抵抗能力。2) 膽道系統發生問題,如結石、腫瘤等因素,造成膽汁鬱積而使得細菌過度生長。3) 經由外傷、手術,病源菌直接被送入肝臟。4) 血行性細菌感染,細菌隨著血流接種至肝臟,並在肝臟進一歩增長。此外,也有一部分的患者,其感染來源並無法清楚地確定。敗血症是主要死亡原因肝膿瘍若無接受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其中敗血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民眾若有不明原因發冷發熱,尤其合併有腹部不適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以免衍生其他無可挽回的併發症與後果。 

氣溫飆升細菌增 7撇步防腸胃炎纏身

氣溫飆升細菌增 7撇步防腸胃炎纏身#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連日大雨過後天氣終於放晴,近日氣溫飆高,今日全台各地溫度甚至超過35度,醫師提醒,民眾在面對高溫時除了注意防曬,更要注意水份的補充,防止高溫引起的熱傷害,加上每年6到8月是台灣的夏季,氣溫動不動就飆破36度以上,民眾防範中暑之餘也要記得防夏季腸胃炎。高溫環境下活動要小心引起熱傷害在高溫的環境下從事戶外活動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熱傷害,熱傷害大致可分成熱衰竭、熱中暑及熱痙攣。絕大多數病患都是因為高溫的環境所造成水分及鹽分大量流失的熱衰竭症狀,少部分會合併熱痙攣。7撇步防範腸胃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提醒,當民眾體溫高於40度、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症狀,即可能是熱傷害,這時應盡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立即就醫。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為防範氣溫飆高導致不潔食物引起腸胃炎的發生,營養師提供以下幾點小撇步:1) 勤洗手/應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調理或接觸食物前後都應使用徹底洗手。2) 廚房用具分開擺放/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3) 避免傷口碰觸烹調的食物/傷口容易感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了食物造成食物中毒。4) 選擇新鮮食材/在食物的選購上需注意是否在保存期限內?是否有妥善的儲藏?肉品是否合有CAS優良肉品認證?海鮮是否新鮮且保存是否適當?食物應煮熟避免生食,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5) 儲存溫度/冷藏室上層的溫度應保持在攝氏5~8度以下,冷凍庫的溫度應在攝氏零下18度以下。冰箱的開啟不宜過度頻繁,會使冰箱無法保持低溫。要定期清潔冰箱內部避免冰箱中細菌的繁殖。6) 勿購買過量食材/若買量較多的食材,應按照一次食用的份量將食品分小包裝好放置冰箱,使用時一次取出一包,可避免反覆退冰所造成的安全風險。7) 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也應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

腸胃炎還手麻頭痛 罐頭肉毒桿菌中毒!

腸胃炎還手麻頭痛 罐頭肉毒桿菌中毒!#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13歲的國中女生去年底曾患急性腸胃炎,恢復後一周卻陸續出現手麻、頭痛、步態不穩等症狀,另還有合併口齒不清、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吞嚥困難症狀,並且出現上半身延伸到下半身的肌肉無力症狀。經過仔細詢問病史發現,病童發病前幾日曾食用玉米及鮪魚罐頭,研判為食因型肉毒桿菌中毒。住院期間出現肌肉無力、吞嚥困難、眼睛閉合困難等障礙。治療2周後出院時,病童雖吞嚥功能未完全恢復,症狀明顯改善,已可自行走動。症狀包含上吐下瀉、合併顏面神經麻痺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任陳錫洲指出,肉毒桿菌中毒可能好發於1歲以下的嬰幼兒食用蜂蜜或糖尿病患跟免疫能力差的病人。陳錫洲醫師強調,肉毒桿菌中毒的神經性症狀通常於受感染後12~72小時間出現,但也可能一周後才發作。食因型肉毒桿菌中毒最為常見,發病的症狀包括疲倦、腹瀉及嘔吐,另外可能合併複視、眼瞼下垂、顏面神經麻痺、講話及吞嚥困難症狀、從上半身至下半身肌肉無力、甚至呼吸困難等相關症狀,但嚴重時會因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若有疑似案例,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以及時提供肉毒桿菌抗毒素,降低患者死亡風險。這個少見卻潛在高危險威脅之疾病,所幸經過醫師仔細詢問病史,才能及時診斷及治療。我們呼籲因為肉毒桿菌毒素不耐熱,若食用醃製及罐裝食品前應先加熱煮熟,以確保飲食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