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食用放室溫2天肉粽 婦感染沙門氏菌

食用放室溫2天肉粽 婦感染沙門氏菌#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1歲的鄭媽媽因嚴重上吐下瀉,且高燒不退前往急診,經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後續糞便和血液培養均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之下,原來她在發病前吃了放在室溫兩天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和點滴補充,一星期後順利康復出院。吃剩食物應保鮮膜冷藏 食用前再次加熱煮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宿鴻表示,沙門氏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民眾常因吃到受污染的食物進而感染,尤其易好發在天氣炎熱的時節,而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高燒不退等症狀,且糞便中常夾雜著黏液和血絲,民眾突若有腸胃炎表現時,不可輕忽。最常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例如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食用時務必注意食物是否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經過滅菌過程;在調理時,建議生食和熟食要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也要加熱煮熟。夏日急性腸胃炎 沙門氏菌35℃左右最易存活王宿鴻說,一般症狀較輕微者,感染時可以支持性療法,多補充電解質水分,但需注意不能太甜,腸胃發炎時則可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也沒有辦法的話,就應儘速就醫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產生。王宿鴻也呼籲,台灣的夏天尤其炎熱和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室溫35℃左右的環境,因此食物若放在室溫太久,會大大增加受到污染的風險,民眾務必多加注意。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林春吉醫師指出,上述患者為克隆氏症患者,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才導致肛門附近瘻管生成,讓直腸分泌物及排泄物亂竄、滲漏。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肛門等整個消化道,發炎的深度擴及腸道的整層腸壁,若長期發炎未控制,甚至可能導致周遭器官的侵犯形成瘻管。超棘手腸炎!全消化道是地雷區,恐提高罹癌風險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齡族群,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與腹瀉,容易與急性腸胃炎和腸躁症混淆,但是克隆氏症的症狀較持久且反覆發作,還可能伴隨血便、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狀況,而腸胃炎的症狀常是急性、短時間發作,兩者成因與治療方式大有不同。林春吉醫師進一步解釋,克隆氏症病程複雜,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出現跳躍性病灶,若未及時控制會延伸多種併發症,除了瘻管外,還可能導致腸道狹窄、穿孔、膿瘍等,甚至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膽道炎、骨質疏鬆等。隨著罹病時間愈久,腸道發炎愈嚴重,各種腸道或腸道外症狀也會越惡化,甚至提高未來罹癌風險。柯先生求診時,肛門附近有多處瘻管,這些瘻管像是小隧道般與直腸連通,因此直腸分泌物和糞水藉瘻管滲漏,再加上組織的發炎,進而導致肛門膿瘍,患者才會感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要是導致嚴重感染,恐進一步導致發燒、畏寒甚至敗血症等症狀。林春吉醫師也說,面對這類併發瘻管膿瘍的克隆氏患者,治療十分棘手,針對膿瘍,需進行適當的清創、引流並用藥治療,以逐步緩解疼痛、感染症狀,並要避免後續反覆發作,否則可能再度形成更複雜的瘻管,不可不慎。除了治療肛門膿瘍與瘻管的同時,也要控制克隆氏症,藉雙管齊下以穩定病況。因此,當時評估柯先生的狀況,針對他肛門膿瘍及克隆氏症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並協助申請生物製劑,經過治療後,肛門瘻管及腸道發炎情形皆獲得緩解,生活品質明顯改善,讓他得以重返職場、重拾人際關係。治療短、中、長期達標,與病同行不煩惱克隆氏症現有治療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近年來問市的生物製劑,可幫助緩解腸道發炎,降低未來因併發症而手術的機會。醫界目前將克隆氏症治療目標初步區分為短、中、長期,短期緩解症狀,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為主;中期希望發炎指數回復正常,及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黏膜癒合;長期則期望避免疾病復發,甚至達到病理緩解,也就是在病理切片下,黏膜沒有持續發炎狀態。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疾複雜且棘手,對患者身心、工作、社交都帶來巨大衝擊,被歸屬為重大傷病之一,對患者而言,疾病控制像是場長期抗戰,但絕對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把握「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規律治療」,讓病況持續獲得穩定控制,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住院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爸媽注意!幼兒得腸胃炎別再補充運動飲料

爸媽注意!幼兒得腸胃炎別再補充運動飲料#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發生腸胃炎,最焦慮者無非是父母了,這時應該怎麼照護?食藥署邀請小兒科醫師陳俊仁為民眾說明。陳俊仁醫師指出,當嬰幼兒得到腸胃炎時,腸道中代謝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可能被破壞,所以會出現暫時性乳糖不耐症,情況甚至會維持數周。因此在急性期時,有些醫師會建議將沖泡奶粉稀釋以降低乳糖,但養分與電解質也會被稀釋掉,所以不適合長期飲用。兒童腹瀉時不禁食如果持續腹瀉,可換成無乳糖奶粉(又稱止瀉奶粉,實際上只是不含乳糖,並無止瀉成份),而且不需稀釋。它的營養成份跟一般奶粉相同,經實驗比較,長期喝一般奶粉跟無乳糖奶粉,小孩的身高跟體重並無明顯差異。當小孩腸胃炎時,有時吃得愈多,拉得情況也會變嚴重,因此有些醫師可能會教導暫時禁食,因為不吃就比較不會拉肚子。但是新的觀念是愈早進食,腸胃炎的病程反而比較短,也就是好得較快!除非吃東西後,肚子會痛或是嘔吐很厲害,否則並不需要特別要求孩子禁食。選用電解質補充液 而非運動飲料腸胃炎需要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因此有些人會喝稀釋的運動飲料。但運動飲料的糖份高,可能會加劇腹瀉,加上稀釋後電解質含量不足,反而達不到補充電解質的目的。正確做法是到藥局購買電解質補充液,而且不需稀釋即可飲用。嚴重嘔吐先禁食 避免脫水最重要當兒童腸胃炎時,通常腸胃道功能不佳,有時候進食反而會全吐出來,甚至連藥品都無法吸收(此時可使用止吐塞劑)。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脫水,會不斷鼓勵喝水或進食,結果反而造成嘔吐增加,體內電解質失衡與脫水現象惡化。因此,當兒童有嚴重嘔吐時,要先禁食(時間不定,約2至8小時),口渴時用水漱口或沾濕嘴唇。禁食後若還是一吃就吐,合併脫水症狀,就需要施打點滴。有家長認為小兒科醫師開立的止瀉藥不太有效,這是因為強效止瀉藥會減緩腸道蠕動,讓病菌留在體內的時間更久,可能出現毒性巨結腸症、腸道破裂等嚴重副作用。因此,食藥署特別強調,接受醫師的建議與治療、生活上妥善照顧,才是最佳因應之道。

戴口罩呼吸道感染減少 小兒腸胃炎卻升溫

戴口罩呼吸道感染減少 小兒腸胃炎卻升溫#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民防疫戴口罩,冬季常見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小兒科醫師發現小兒腸胃炎卻增加了!提醒家長,放寒假與春節期間,聚餐機會大增,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安全。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觀察,往年每到冬季,來看診的十名病童,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近六人。今年最特別的是,腸胃炎病童變多,跟呼吸道病患比例呈現五五波,甚至有時腸胃道的病童還超過呼吸道感染人數。孩童與父母共吃火鍋 蛋、肉未煮熟感染分析小兒呼吸道感染減少的原因,李敏駿表示,應是全民依新冠病毒疫情規定戴口罩,使得小朋友的呼吸道保護力大增。而腸胃道感染疾病發生率上升,則與寒流一波接一波報到,吃鍋禦寒脫不了關係。李敏駿指出,一名4歲女童發燒逾38℃且上吐下瀉,經收治住院檢查,在摻雜血液跟黏液的糞便中檢驗出沙門氏菌,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腸胃炎。同時,孩子的爸媽也有腹痛腹瀉症狀。追問發現,原來是氣溫太低,全家人共吃火鍋,可能是吃到沒有完全煮熟的肉、蛋,隔天就出現不適症狀。病童腹瀉嚴重,家人在清理他的排泄物時沒有做好清潔消毒,相互傳染,結果變成一家人都感染。許多人愛吃半生不熟蛋黃 幼兒腸胃道未發育完全應避免許多人愛吃半生不熟的蛋黃、微微帶血的肉,認為鮮嫩有口感。李敏駿表示,三分、五分、七分、八分熟度對大人可能沒問題,但學齡前的幼兒腸胃道還沒有發育完全,所有食材都必須清洗乾淨,而且不能只涮個兩下,還半生不熟就讓幼童吃下肚,就容易產生細菌腸胃感染。李敏駿也提醒,寒假與春節期間,飲食與生活作息都跟平時不一樣,糖與含糖飲料吃太多,不只正餐吃不下,含糖飲料會抑制生長,造成肥胖,未注意口腔清潔還會有蛀牙風險。另外在家玩3C手遊,適量即可,一定要讓孩子至少每天睡足八小時,避免作息不正常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及生長發育。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歲的簡小姐是位職業婦女,不僅天天加班,回家也一刻不得閒,在公事家事兩頭燒情況下,壓力經常瀕臨表邊緣,近一個月,還突然肚子拉個不停,原以為一般的腸胃炎,但自行服用藥不僅無效,還惡化出現血便,體重爆瘦五公斤,這才在家人的督促下就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並申請重大傷病卡。血便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壓力是惡化因子小港醫院胃腸內科謝孟書醫師指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介於20到40歲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近十年來,國內發生率逐年上升,且不同於一般腸道發炎,會導致持續性腹瀉達四個星期以上,如腸道黏膜發炎受損出血,還會引起血便症狀,一旦久拉、血便,當心腸炎拉警報。謝孟書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已知可能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有關,如現代人抽菸、高糖高鹽高熱量飲食及高壓力等也可能是誘發因子,一旦免疫系統與外界的細菌、病毒失去平衡時,則可能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臨床上就曾收治因課業壓力沉重、工作高壓、家事壓力大的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等患者,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免疫力失衡的狀況。礙於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有些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而延後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排毒,往往耗費多時才得以確診。星火足以燎原 腸炎失控蔓延全身謝孟書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其中,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可能讓免疫力下降,以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如類固醇雖效果明顯,但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及水桶腰,也容易提高高血壓、血糖風險或睡眠障礙,因此,急性期治療過後,也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長期控制病情。生物製劑是目前研究證實對腸道潰瘍癒合有效的藥物,且副作用也比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少,長期治療可改善腸道發炎狀況,讓腸道功能恢復,越早使用,長期來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約有三成患者有「腸道外症狀」,以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等共病最為常見,若能持續穩定控制疾病,減少反覆復發,就能減低腸道外症狀的風險。從「腸」計議 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發炎性腸道疾病現階段無法治癒,必須長期追蹤控制,因此最忌「自療」,臨床上不少患者誤以為腹瀉次數減少,即代表病情好轉,自行中斷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反而導致反覆復發讓治療更加棘手。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觀念及目標,除了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更要持續治療發炎的腸道,追求腸道黏膜癒合,也就是在內視鏡下,腸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發炎。因此,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適時反應切身感受,提供醫師參考,並轉換心態將疾病當成慢性病長期治療,如此才能與之共存。另外,在生活上,也提醒患者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處於高壓緊張狀態。飲食方面可選擇偏向地中海飲食法,多吃蔬果與優質蛋白質,減少攝取漢堡、牛排、起司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出門在外,也可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應急,如隨身攜帶衛生紙、濕紙巾、替換衣褲等,萬一有狀況時,可以取用更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腸胃炎喝運動飲料 恐加重腹瀉

腸胃炎喝運動飲料 恐加重腹瀉#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天氣溫高,食物保存不易,是民眾得腸胃炎的高峰期。一般人認為,腸胃炎的症狀就是拉肚子,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吃白吐司、喝運動飲料,但其實腸胃炎沒有那麼簡單!未了避免腸胃炎來襲,務必落實勤洗手、注重咳嗽禮節及食物煮熟再食用,以防疾病破壞美好假期。腸胃炎顧名思義就是腸胃發炎,原因通常是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水和食物,或被感染者的飛沫或糞便傳染造成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產生腹痛、嘔吐、腹瀉、發燒、食慾減退、疲倦虛弱、哭鬧不安、嗜睡、腹部痙攣等症狀,嚴重者會有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敗血性休克等併發症之情形。容易引發腸胃炎的成因例如去旅遊(其中亞洲、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風險較高)而引發腸胃炎(又稱旅行者腹瀉);免疫低下的老人或是孩童或是慢性病控制不佳者等都需要小心腸胃炎的產生。腸胃炎可以吃什麼?除了醫師所開的處方口服藥,應暫時禁食6到8小時讓腸胃休息減少刺激,若還在急性期,因腸胃道黏膜發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不宜進食,待腹瀉的症狀減輕之後,先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並挑選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麵條、白吐司、清粥,在症狀未完全消失之前,應採取少油、少鹽、少茶、少咖啡的模式,乳製品、酒、可樂、咖啡、辛辣、高油、高糖都請勿飲用,為預防脫水,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搭配適當補充電解質及水分,以及正常的作息,讓虛弱的身體恢復元氣!不可擅自服用止瀉藥 要喝電解質水而不是喝運動飲料若不幸發生腸胃炎,可由藥物治療以及作息飲食調整來緩和不舒服的症狀;藥物治療方面,主要是緩解症狀,例如發燒給予退燒藥(acetaminophen或是NSAIDs)、止吐藥治療病人脫水症狀,必要時給予止瀉藥品,也可以搭配益生菌的補充增加腸胃好菌,若為細菌造成的腸胃炎,則會開立抗生素;病人未就醫前建議不可擅自服用止瀉藥物,若想補充電解質也應至藥局購買電解質水而不是喝運動飲料,運動飲料通常為高滲透壓,反而會加重腹瀉的情形唷!5大招預防腸胃炎感染1)居家環境定期消毒,在處理患者的嘔吐物與排泄物時,需配戴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品。2)生病時在家休息,自行隔離。3)勤洗手使用肥皂搓洗20秒,在如廁後,吃飯或準備食物前,用肥皂徹底洗手。4)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禁止處理食物。5)食物應徹底洗淨及煮熟,不生飲、生食並使用公筷母匙。最後提醒大家要避免腸胃炎,請務必勤洗手、勿生食、重衛生,有嚴重腸胃炎症狀時切勿自行服用藥物應立即就醫治療,一起用健康的腸胃迎接美好的夏日!

低腹敏3階段飲食 有效緩解腸躁症

低腹敏3階段飲食 有效緩解腸躁症#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臺灣腸躁症的盛行率約22%,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也比一般人高出2倍,對工作效益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低腹敏三階段飲食」Low FODMAP diet可有效緩解腹脹、腹痛或便秘等症狀。大腸激躁症與腸胃炎不同!腸胃炎指胃、大腸、小腸等器官發炎,通常分為病毒性、細菌性及原蟲感染,症狀大多都是急性的。而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簡稱腸躁症)的診斷標準為,發生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最近3個月每週至少超過1天有以下症狀的其中2種:1.腹痛、脹氣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紓解。2.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或腹瀉。3.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4.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5.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腸躁症與飲食習慣 息息相關腸躁症的成因與壓力、情緒問題、睡眠不正常、腸道菌叢異常、腸道發炎或感染、飲食習慣不佳(高油脂、高精緻糖)等有關,導致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因此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目前臨床上並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緩解腸躁症的3個方法:1.藥物治療:止瀉止痛、抗痙攣、精神科藥物。2.紓解壓力:心理治療、規律運動。3.低腹敏三階段飲食(Low FODMAP diet):少攝取某些高FODMAP食品。FODMAP(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以及多元醇),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FODMAP攝取過多時就可能誘發腸躁症,但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取決於個體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幼兒老人不適宜使用低腹敏飲食療法「低腹敏飲食」必須在醫師、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提出相應之飲食建議,且不建議長期使用。一般健康人、幼兒、老人、飲食不正常者也不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臺灣常見的低腹敏食物有白米、糙米及其製品,以及火龍果、百香果、奇異果、草莓,紅蘿蔔、菠菜、茄子…等。

女娃上吐下瀉 輪狀病毒感染致腸胃炎

女娃上吐下瀉 輪狀病毒感染致腸胃炎#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爸媽注意!許多大人上完廁所後沒有確實執行洗手動作,隨便清水沖一沖。然而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有可能讓您的心肝寶貝食慾不振、上吐下瀉,嚴重甚至脫水住院受罪好幾天!嬰兒期未接種疫苗 感染輪狀病毒腸胃炎上身剛滿3歲初上幼稚園的彤彤(化名),某天放學回家後晚餐不吃飯,入夜更出現發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整個晚上來回跑廁所10幾趟。隔日就醫檢查,確診由輪狀病毒引起腸胃炎,頻繁腹瀉造成輕微脫水,安排住院觀察治療。醫師問診得知媽媽平時有便秘習慣,但這幾天排便卻異常順暢,可能就是感染病毒的罪魁禍首。再加上彤彤嬰兒時期沒有接種疫苗,少了一道保護,才造成這次病從口入。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輪狀病毒是導致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佔全球兒童急性腸胃炎住院率約39%。我國因腸胃炎住院的兒童中,也有12.8%是感染輪狀病毒,逢流行季節還可高達30%。黃瑽寧醫師說明,預防輪狀病毒的最好方式就是接種疫苗,目前台灣有2種疫苗提供選擇,建議父母可於寶寶滿月回診時,先詢問了解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再於第2個月回診時,與五合一疫苗一起接種,讓寶寶及早獲得更完整的防護。越年幼感染輪狀病毒 脫水風險高黃瑽寧醫師表示,輪狀病毒常於秋冬之際流行,家庭傳播是常見的途徑,另外住院兒童也有較高可能暴露於感染風險中。感染輪狀病毒後主要症狀包括:嘔吐、發燒、頻繁腹瀉,若發生在年紀越小的寶寶身上,更有脫水的危險,需住院進一步治療。依據義大利一項家長壓力調查顯示,當一名兒童因輪狀病毒腸胃炎住院治療時,若滿分為10分,平均父母壓力可高達6.6至8.4分。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不僅保護孩子,也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輪狀病毒高傳染性 重視疫苗接種護健康黃瑽寧醫師提醒,大人感染輪狀病毒後,雖然症狀輕微,卻很高的機率將病毒帶給孩子。因輪狀病毒具高傳染性,能長期生存在孩童的玩具、用品上達數天,即使勤洗手、常做環境消毒,防止病毒傳播的效果仍相當有限。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在寶寶體內建起一道自然防線,抵擋病毒入侵。依據資料統計,民國107年輪狀病毒疫苗施打率已達73%,普及率逐年提升,未來也希望民眾重視接種疫苗的重要性,一同守護下一代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