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兒童也有「開學症候群」!

兒童也有「開學症候群」!#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成年人有「星期一症候群」,對於工作都不免有倦勤時刻;小朋友們剛放完暑假,你知道他們也有「開學症候群」嗎?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或多或少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不適應情形;往往以焦慮表現,甚至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家長們能否適當地讀出他們的心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表示,所謂的「開學症候群」,其實正是在兒童身上非常常見的適應障礙。六年級的小畢最近發生寫功課拖拖拉拉、上課總是遲到、很容易緊張恍神等狀況;在開學不到兩星期的下午,一臉無辜的被媽媽帶進診間,告訴醫師許多最近發生的事情。蔣立德說,這其實是典型的開學症候群表現,在孩童行為反應上,往往看到許多分神、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行為,可以明顯見到和以往表現不同,或是比原有情形更加嚴重。年紀小一點的孩子或許根本說不清楚自己究竟發生什麼事。如果反應在生理,可能會有頭痛和腸胃道症狀往往伴隨焦慮出現。其他包括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冒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也絕非罕見。蔣立德提醒家長,一旦孩子出現類似以上的表現,應該要同理孩子當下的感受,試圖了解孩子心理面的問題,給予支持陪伴,並適時與老師洽談。建議可以擬訂可行的開學目標,父母在擬定計畫的同時,也應該以身作則一起執行。最重要的還是要適度運動、保持輕鬆心態,運動除了有益身體健康,也能幫助平日情緒放鬆,穩定面對時空轉換時容易產生的不安情緒。

兒童事故傷害死亡 為幼兒死亡原因第1位

兒童事故傷害死亡 為幼兒死亡原因第1位#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家長往往認為,對孩子而言「家」是最安全的處所,卻忽略居家環境中潛藏的許多不安全點。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兒童事故傷害死亡率已多年高居幼兒死亡原因的第1位;而「居家環境」常常是最容易發生嬰幼兒事故傷害的場所,幼兒最常發生的事故傷害種類為跌倒、跌落、墜落;最主要發生時段為下午,晚上居次;發生地點則以家中客廳為主,其次是運動場或遊戲區、使用或離開椅子、沙發、或床以及上下樓梯。此外,大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都會影響自己對「居家環境不安全點」的認知。例如室內設計的動線、家具的挑選和擺放、室內佈置的陳設,是否有注意避免相關危險;此外,物品使用完畢後是否有馬上收好?錢幣、鈕扣、螺絲釘等小物是否有收納在小朋友拿不到、看不到的地方?其實只要平常就保持安全第一的生活習慣,自然就能降低居家事故傷害的發生率!提供民眾幾點「降低居家事故傷害發生穿的注意事項」:除地面材質濕滑或高低不平外,樓梯與夾層屋的欄杆間隙過大,家具放置的地點影響行走動線等,都是造成跌墜、碰撞受傷的原因。廚房的爐火、熱鍋、熱油、浴室的熱水、餐廳的電鍋、微波爐、臥室的電熨斗、未使用的插座孔及電線外漏等,都曾造成嚴重的燒燙傷及觸電案例。家中許多小物品如硬幣、釦子、玩具的小零件、小電池等常被幼兒吞食或塞入身體各種孔道如口鼻而造成梗塞或窒息,窗簾繩及密閉的空間如烘衣機也都曾造成兒童的窒息死亡。家中的設備用品或工具類用品也不乏有尖角銳邊者,稍一不慎就容易 被刺傷或割傷,而門樞、抽屜、桌椅縫隙也常是家中成員手被夾傷的地方。家中的藥品、化妝品、殺蟲劑、清潔劑等,如未放置妥當就有可能被幼兒誤食而中毒;瓦斯燃燒不全加上門窗緊閉而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也在每年冬天中出現。基隆市七堵衛生所提醒所有家長,對充滿著探索環境之熱情與活力的幼兒來說,如何規劃活動空間並且預防事故傷害的發生、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才是幼兒安全最大的保障!

醫訊/甜食吃多 兒童齲齒率高

醫訊/甜食吃多 兒童齲齒率高#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署調查,國人兒童蛀牙情形嚴重,84~85年間12歲和5~6歲兒童的齲齒率皆高達8~9成。為改善兒童口腔健康,國民健康局結合牙醫界、教育部等積極推動口腔保健工作,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仍需要家長及兒童照顧者共同來努力。依據衛生署調查,12歲兒童齲齒率已由85年的85%,分別降至89年、95年的66.5%及37.3%;同期間齲齒數也由4.22顆降至3.31顆、再降至2.58顆,逐漸接近世界衛生的目標值2顆,為豐富民眾健康資訊,林口長庚醫院也特別邀請兒童牙科部胡宥瑄醫師主講「預防兒童齲齒」,活動開放互動及有獎徵答時間,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23(四)上午10:00~11:3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大樓1樓大廳講座洽詢:(03)3281200轉5176,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劉恩慈小姐

想醒卻醒不來 夢遊者多有家族史

想醒卻醒不來 夢遊者多有家族史#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朋友常夢遊,衛生署台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指出,其實夢遊症在國際睡眠障礙分類中屬覺醒障礙之一,也就是想要醒卻醒不過來的睡眠疾病,而夢遊容易發生在4~12歲兒童身上,至15歲後會慢慢消失,只剩下0.5%成人會偶發性的發生,無男女差異,但常有家族史。夢遊症狀是患者在深度睡眠中會不自覺的自床上坐起、離床四處走動,通常夢遊者的眼睛是張開的,面部表情呆滯或茫然,行走良好,且患者通常是安靜的做著某件事情,完成後就會自己再回床睡覺,並無需喚醒患者,但夢遊者在警覺度和反應性上會較差,可能因此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如果患者想開門出去,可想辦法讓他出不了門,如果覺得可能有其他危險舉動時,便可以溫和的方式叫醒患者。但是為什麼會夢遊?林政佑醫師表示,夢遊的原因尚未被完全釐清,目前比較認為夢遊的發生是因為意識狀態產生解離的現象,部分腦區在深睡的狀態,而部分腦區則醒來而主導了身體活動,可能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安眠藥及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但在兒童身上則較可能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或是因為外在原因(如聲響、光源)或是內在原因(尿意等)的刺激反應,不能將他們自沈睡中完全喚醒,處於半睡半醒狀態,而產生夢遊的症狀。另有一說即是兒童的深睡期比較多,所以發生夢遊的機會也較多。針對治療方式,林政佑醫師表示夢遊需先排除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是藥物的副作用,應慬慎評估繼續使用此藥物的必要性,針對因壓力而發生夢遊的患者可以從生活習慣上先作改變,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睡前讓自己放鬆,調整生活步調以減少誘發因子出現,睡前也不從事刺激性的活動:如看恐怖片、打電腦遊戲等。如果對患者或家人造成壓力困擾,也可求助醫師。

貪方便易釀禍!兒童乘車別忘安全措施

貪方便易釀禍!兒童乘車別忘安全措施#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繼今年二月起,汽車後座大人必須繫安全帶的規定上路後,下周三(8月1日)開始,4歲至12歲以下兒童於後座必需繫安全帶的規定也即將開始施行。不過,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發現,開車帶孩子出門的家長,有七成曾沒有使用安全措施,換算下來約77萬名的孩子經常曝露在不安全的行車環境中;進一步分析沒採安全措施的原因,有三成五的家長認為「路途短暫」,貪圖方便未採安全措施,若因此釀禍發生災害,得不償失!兒福聯盟指出,根據衛生署99年死因統計,國內14歲以下兒少事故傷害死亡人數為187人,其中就有73位是在機動車交通事故中死亡,約佔四成左右。因此,兒童乘車時所需的安全措施,更顯得重要。不過根據調查發現,家長未採用安全措施的原因,最多是因為「車程短暫」佔35.6%、因「乘車人數多而無空間放安全座椅」佔33%、因「小孩不肯或不喜歡使用」而未採安全措施佔31.3%。此外,兒盟也發現,有5.8%的0至4歲孩子的家長以為「法令未強制規定」坐安全座椅,但事實上,0至4歲幼童需坐安全座椅的法令早已在民國93年就開始實行,可見政府相關政令宣導需要再加強。針對此情形,兒盟建議,為保障兒童乘車安全,家長應全面檢視現有安全措施,務必讓12歲以下孩子坐在汽車後座,並且依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採用安全帶、安全座椅等適當的安全措施,且不論是否只是短程行車,堅持每次都要使用。兒盟也呼籲政府,日後應加強宣導相關規定,盼在道路交通新法令於8月1日開始上路後,研擬如何推廣落實,別讓兒童乘車安全再次淪為口號。圖:兒盟建議,為保障兒童乘車安全,家長應全面檢視現有安全措施。(照片/資料照片。)

三餐在外隨便吃 兒童健康亮紅燈!

三餐在外隨便吃 兒童健康亮紅燈!#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上班族經常外食,就連家中的孩子也因配合大人的作息,成了小外食族。根據兒福聯盟調查發現,61.4%孩子的早餐經常外食,較六年前增加一成左右;另外有31%孩子的晚餐經常外食,進而出現「把零食當正餐」、「怕胖而少吃」、「省錢而不吃」、「偏食而亂吃」及「吃下不該吃」五項危機,調查也發現,有六成三孩子已出現外食問題行為,其中近一成更已達高度危險級。根據兒盟調查發現,當孩子沒有大人陪伴購買餐點時,有三成六的孩子曾經選擇他們喜歡吃、卻不一定營養的零食,四成二的孩子曾經把爸媽給的餐費拿去買零食、飲料吃,甚至有一成孩子經常如此,長期下來令人擔心。此外,五成二的孩子曾把錢省下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成三經常如此,對還不懂得金錢的規劃與使用的孩子來說,實在令人擔心孩子真能如大人期待將錢用在「吃」的項目上。由於媒體、偶像所傳達「紙片人」風潮下,孩子也逐漸出現「瘦才會漂亮」、「少吃才會瘦」的迷思。調查發現有七成的孩子曾經買低熱量的東西吃,二成四總是或經常如此;除此之外更有四成四的孩子曾經為了怕胖而少吃一點或沒吃,實在令人擔心是否會對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造成健康威脅。有七成的孩子曾經在買東西時,只選自己愛吃,不管有沒有營養,二成三經常如此;若以孩子於早餐店購買的飲料為例,六成八的孩子會選擇較無營養成分的紅茶、奶茶,而不是營養的豆漿、米漿或牛奶。 在食品安全部分,調查發現近兩成孩子不會注意乾淨衛生,近三成很少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也難怪潛在衛生問題較高的小吃店,會是兒童最常外食的地點。對於孩子長期下來令人擔憂的外食問題,兒福聯盟提出三大營養危機,值得家長注意。依照衛生署所給予的飲食建議,每天應該吃五份的蔬菜水果。但檢視孩子晚餐的攝取情形時,會發現有高達七成五孩子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水果,四成三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蔬菜。一般外食吃到蔬菜水果原本就較為困難,超商賣的價格又相對較高,難怪孩子在衡量其金額後,會放棄攝取維生素和纖維質了。進一步比較外食兒童與其他兒童喝含糖飲料、吃油炸食物的狀況,會發現外食兒童吃垃圾食物的比例,明顯較其他兒童高。三成的外食兒童每天喝一瓶以上的含糖飲料,較非外食兒童高出許多;三成的外食兒童每周吃一次以上的油炸食物,也較非外食兒童高。此外,隨機調查孩子當天早餐與前一天晚餐吃了什麼,發現近一成的孩子沒吃早餐、4.8%孩子沒吃晚餐。無論是為了怕胖不吃、省錢想買其他東西或是來不及吃等原因,都令人擔心,外食兒童長期不正常的三餐飲食習慣會導致營養缺乏,影響孩子成長發育。因此,兒福聯盟建議,透過陪伴孩子購買外食,可以協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一起用餐更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家長可以利用較為空閒的週末煮2餐,平日煮1天早餐,透過這些「餐桌時間」,為孩子補足平時缺乏的營養,並累積親子間的更多互動瞭解。也建議家長常購買新鮮蔬菜、水果放置於家中,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更容易地攝取纖維質,達到「一日五蔬果」的需求,並教導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自己購買外食時,才會更容易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圖:兒盟調查發現,有六成三孩子已出現外食問題行為,其中近一成更已達高度危險級。(照片/兒福聯盟提供)

兒童蛀牙率高 應養成牙科定期檢查

兒童蛀牙率高 應養成牙科定期檢查#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調查,全國5~6歲兒童齲齒率達73.65%,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根據今年曾舉辦「健康101,寶寶一等一」兒童健康篩檢園遊會,參與口腔檢查的幼兒園學童中,發現罹患齲齒人數約佔80%,且約40%學童的齲齒顆數高達五顆以上,由此可見,如何將齲齒率降低,儼然已成為目前急需努力克服的目標。為了建立學童養成每年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台南市衛生局今年起,針對本市所有幼兒園學童發給口腔檢查表,希望能藉此降低孩童看牙醫的恐懼,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且從預防的角度著手,藉由轄區衛生所護理人員進入校園,宣導口腔保健及如何正確刷牙的重要性。根據研究報告指出,使用氟化物可降低齲齒率發生,所以國民健康局針對國小學童已開始實施每星期一次含氟漱口水使用;針對五歲以下孩童健保也提供每半年塗氟一次的服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表示,要知道一個國家健康水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了解該國是否關心該國的孩童健康。所以讓兒童有一個健康的開始是各國政府必須優先關心的施政重點。而牙齒健康也影響到孩童的健康,因此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到牙科診所接受檢查,對於年紀較小孩子要再次檢查牙齒是否刷乾淨及定期帶孩子到牙科塗氟。

兒童越來越早戴眼鏡 長大變高度近視

兒童越來越早戴眼鏡 長大變高度近視#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在3C產品多樣化,不只電腦、電視、遊戲機,手機也常常成為兒童的玩伴,長期盯著螢幕,容易讓兒童提早近視,而孩童視力不良的幾大原因,多半與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問題有關。保護眼睛必須從小做起,尤其幼兒階段的孩子,還不能真正體會、明瞭眼睛的重要,也不懂如何保護眼睛。所以,父母們應該在平日即教導孩子正確的護眼知識,以免孩子眼睛受到傷害。依國民健康局99年調查「台灣地區6~18歲學生近視及其他屈光狀況調查」結果顯出:國內國小一年級學生近視盛行率有21.5%,國小六年級有65.8%;學齡前兒童近視盛行率大班9.4%,中班5.9%。由於愈早發生近視,未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就愈大,故預防措施應提前,並有正確防治觀念及鼓勵戶外活動、以養成良好的視力保健行為,延緩發生近視。 要有良好的視力,需要養成每天充分睡眠、休息的生活習慣;平常要注意眼睛的安全避免遭受碰撞或刺到尖銳、突出的物品;注意視力的保健,如:看書、看電視保持適當的距離...等;如果有異物進入,應立刻閉上眼睛,讓異物隨淚水流出來;千萬不可以用手揉眼睛;眼睛不舒服,一定要去看醫生。新竹市衛生局局長姚克武呼籲,孩童若有視力不良的問題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半能解決,切勿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