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隱形殺手糖尿病! SGLT2抑制劑降低腎病變風險

隱形殺手糖尿病! SGLT2抑制劑降低腎病變風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糖尿病又稱隱形殺手,身體泡在糖水中,腎臟、心血管、視網膜等各部位泡久也會出問題,根據國健署統計,糖尿病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血糖升高沒感覺,當併發症出現時,進展往往很嚴重。 糖尿病藥物新選擇 SGLT2抑制劑排尿控糖 2015年起,衛福部核准SGLT2抑制劑用於二型糖尿病治療,透過減少腎臟對葡萄糖的吸收,讓糖分經尿液排出,為二型糖尿病治療提供不同的選擇。徐愛婷藥師指出,SGLT2抑制劑有ABC三個功效,A的用HbA1c降血糖;B是降Body Weight,就是可以幫病人達到微減重的效果;C是降CVD,也就是心血管的風險。 SGLT2抑制劑臨床實證 可減少糖尿病腎病變惡化風險 糖尿病最怕腎病變導致終身洗腎,過去的降血糖藥物要搭配病人減重及回診追蹤來治療,對腎病變沒有更積極的保護措施,不過最近核准的新型SGLT2抑制劑,發現對延緩腎臟病變有幫助。 徐藥師說,新型SGLT2抑制劑除了上述ABC功效之外,還有D第四個功效,D代表DKD,也就是延緩糖尿病的腎病變,換句話說,它有腎臟保護的功效,可以延緩2.5倍腎病變的時間。假設是40歲的糖友,慢性腎病變第三期,使用這個藥物治療,他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下降的速度,可以從原本每年超過2的速度,減緩到每年下降1.8,這樣推算起來,他的腎就可以延長使用到2、30年。 台大醫院內科部王治元主治醫師補充,除了血糖之外,SGLT2抑制劑可能在於細胞的活化或細胞的存活上,對於腎臟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對病人來說,可能讓病人的洗腎時間或腎功能的維持的時間比較長久。 腎功能不好也能用?! 確定A級證據有助初級預防 醫界原本認為,SGLT2抑制劑不適用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不過今年澳洲世界腎臟大會中,一項針對腎絲球過濾率eGFR介於30至90的糖尿病患研究發現,腎功能較差時用藥,居然也能延緩腎臟病進展。 王治元主治醫師說,美國糖尿病學會將這項研究結果,納為A級證據。當研究結果為A級證據時,是表示有足夠的證據,建議病人這樣做:當病人腎絲球過濾率(eGFR)在30-45以上的個族群,都可以使用,也預期病人長期的預後能有改善。這個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因為它在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中,發現初級預防有一定的效果存在。 糖友用藥治療 要注意這兩件事! 醫師表示,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友,轉用SGLT2抑制劑時,不要一次性把胰島素降得太低以免酮酸中毒;另外也要注意泌尿道清潔,避免因排出糖尿,照護不慎導致感染。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06/

口渴、頻尿不堪其擾? 小心高血糖上身

口渴、頻尿不堪其擾? 小心高血糖上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糖尿病前兆? 小心高血糖上身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提升,現代人經常性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又缺少運動,就容易出現慢性病症狀,根據2018年衛福部統計國人慢性病盛行率顯示,平均每四人至少有一人有三高的徵兆,相較十年前有明顯提高的跡象,三高之中的糖尿病則有越來越年輕化的傾向,除了缺少運動之外,飲食不健康更是引起高血糖主因之一! 台中開業醫江瑞田院長說明,高血糖分為廣義高血糖及狹義高血糖兩種情況。所謂廣義高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血糖過高的現象,而狹義的高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與糖尿病之間數值偏高的這個狀態,如果以空腹來說,一般正常血糖值為100以下,那空腹血糖值若在126以上就是糖尿病,數值介於100~125中間稱為高血糖,也是俗稱糖尿病前期,需開始注意飲食、持續規律運動,否則就有極大的機率晉升成糖尿病,終其一生需與糖尿病共存。 高血糖產生? 慢性病併發症前兆 江瑞田院長說明,一般糖尿病患者會引起高血糖不外乎是飲食、運動和藥物三者沒有搭配監控,若長期性忽略這點,造成高血糖狀況持續發生,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後果不堪設想!江院長指出,高血糖除了是糖尿病的病況之外,若患者本身可能有心肌梗塞、中風的病況但徵兆不明顯,有時候就會以高血糖來表現,作為初期的病兆,若病患本身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告訊息,持續性的讓症狀產生,就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狀況產生! 飲食、運動和藥物 三者搭配監控是關鍵 江瑞田院長指出,糖尿病友要有效預防高血糖的狀況發生,飲食、運動和藥物三者搭配缺一不可,在飲食上要控制熱量,避免醣類過度攝取,在運動上除了從事以消耗熱量為主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透過肌力訓練可以增加全身的肌肉,當肌肉越多代謝越快,血糖容易維持在正常的數值上,而胰島素分泌的敏感度相對也較高,更能有效達到穩定血糖,另外再搭配醫生建議、規律定量用藥,保持正確的觀念,定期自我監測血糖,才是有效穩定血糖、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自動記憶血糖機 穩定血糖有依據 江瑞田院長提醒,眾多醫師不斷呼籲,對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要素是定期監測血糖,養成良好的測量血糖習慣是穩定血糖的關鍵,因此挑選準確的血糖機最為重要,精準度需符合ISO15197:2013國際標準認證,使用上需簡易方便好操作,並擁有自動記憶功能,方便記錄血糖值變化,就診時可提供數據給看診醫師作為參考,讓醫師更準確的掌握病情,來達到有效控制糖尿病。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79/

CCCE城市盃電競賽開打 醫師教你舒緩肌肉不適

CCCE城市盃電競賽開打 醫師教你舒緩肌肉不適#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電競產業發燒,2019年城市盃校園電子競技邀請賽(CCCE)即將開打,各個選手卯足全力準備,希望能在賽事中拿下好成績。由於電競選手需長時間同一姿勢坐在電腦前,聚精會神緊盯電腦螢幕,常見肩頸痠痛、手指或手腕不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醫師建議,選手可在比賽前做手部肌肉鍛鍊,比較不容易因為長時間使用,導致發炎。 適度休息使肌肉放鬆 伸展動作有助舒緩緊繃 周立偉醫師表示,比賽選手長時間使用電腦,需長期精神專注、維持同一姿勢,導致上背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肌筋膜疼痛症。以往建議看電腦螢幕的方式為正坐,眼睛平視點往下15度,能夠讓脖子比較放鬆,但現今電競都使用大螢幕,會讓視角微向上,為避免脖子肌肉一直處於收縮的情況,建議適時讓肩膀放鬆,周立偉建議「即使是幾秒鐘也好,比賽過程中若無法起來走動,最簡單方式為,肩膀往前、往後繞圈,有助肩頸肌肉緩解。」 周立偉醫師說明,上肢動作主要是運用手腕跟手肘,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過度使用,容易出現網球手肘、高爾夫球手肘、媽媽手或板機指等,都是因為手部肌肉一直在處於僵硬的情況,以及手指頭肌肉一直按鍵盤、過度使用,容易導致肌肉發炎。因此希望選手能在練習中,儘量找時間適度休息,避免肌肉過度緊張、僵硬,造成頸部轉動不舒服,或者偏頭痛的情況出現。他建議,每次練習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另外搭配手部拉伸的運動,例如左手手心向下,右手拉左手,往下拉伸,可以達到伸展手部肌群的效果。 長時間使用肌肉易發炎 平時應鍛鍊肌力 周立偉醫師表示,傳統運動的概念是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後應做拉筋的緩和動作。但電競選手長時間保持同一動作所造成的痠痛,應冰敷5至10分鐘,會有助改善痠痛,尤其電競賽所導致的痠痛不是急性扭傷,不需要一次冰敷太久。而肩頸不適的舒緩方式,則為用毛巾熱敷或是沖熱水澡,都能夠讓頸部、肩部的肌肉放鬆,並搭配頸部肌肉拉伸的運動。一般來說,運動或比賽完,休息一下或者冰敷5至10分鐘,身體不適感就能大幅減輕,表示身體可以行修復、緩解,若睡一覺起來,疼痛感還是持續的話,建議至醫院尋求醫師診斷。 周立偉醫師提醒,電競選手大部分都是短時間密集且大量讓手指、手腕、手肘活動,若肌肉力量不夠,瞬間大量運動,較容易產生傷害。平時應加強手部肌肉力量的鍛鍊,以手指為例,可以用軟式網球,練習握力,或是利用黏土,做指力訓練,肌肉力量鍛鍊好,就比較不容易受傷。 在此次城巿盃的參賽學校中,一直致力於電競教育的能仁家商,為避免選手因密集訓練而受傷,會讓參賽的同學在每場練習後起身走動,更在體育課時特別鍛鍊選手的肌力,希望能在賽場上有更專注的表現外,維持孩子們的健康才是校方最重視的。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77/

打造AI健康測謊機 創新健康管理模式好吸睛

打造AI健康測謊機 創新健康管理模式好吸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顛覆傳統健康管理模式,有新創團隊集結全台健康領域專家,自2013年9月起,歷時五年完成「雲端大數據亞健康平台」建置,並於2019正式加入長庚大學執行的科技部計畫「醫護多元激創聯盟」,與工學院賴朝松院長攜手將該系統導入偏鄉、享有更便利完善的照護資源,通過物聯網量測儀器、搭配手機App「健康快篩」及雲端專家理論演算法,每次量測一分鐘,即自動產出個人健康狀態、健康促進建議,打造AI健康管理模式。 自動統計歷次量測資訊 發出看診建議提醒 根據2018年衛福部統計處公告,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九項屬於慢性病,截至2018年底,台灣慢性病患者已達1020萬人,除部份先天遺傳外,後天慢性病往往由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經年累月而造成的;因此,該新創團隊以快速、方便、有效的準則來研發,透過光學科技結合雲端演算技術,量測完就能獲得個人專屬健康報告,包括:水份攝取、睡眠品質、壓力排解、生活作息、營養素、食物攝取建議,搭配健康影片教學完整呈現;系統會自動統計歷次量測資訊,主動詢問使用者是否有相關不舒服症狀,發出看診建議提醒。 「健康快篩」手機App 已獲台灣、中國專利認證 該新創團隊創辦人戴承宏表示,健康的維持要透過營養攝取及運動來搭配,一般人因為不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想改善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因此我們結合目標管理概念,再根據現代人使用習慣,透過「健康快篩」手機App,記錄每次量測結果、前次量測結果比較、近期量測趨勢分析,搭配手機生活提醒通知,達到健康管理的目標。該服務已獲得台灣、中國專利認證,目前已有多家健檢機構、診所、企業導入該項服務。 想了解更多資訊,民眾可於6月27日至6月30日,前往世貿一館1F所舉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攤位號「B1013」,親身體驗AI智慧科技的神奇!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80/

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尿失禁非老人專利!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所公布的「2019 泌尿健康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50%35-54歲世代曾有漏尿問題,且90%以上民眾誤以為漏尿是「膀胱無力」等錯誤認知。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醫師指出,肥胖、便祕等都是尿失禁風險因子,且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他並呼籲嚴重民眾應正確使用漏尿墊。 50%中間世代曾尿失禁 男女類型不同 此次調查共收集1,253份問卷,廖俊厚醫師指出,其中有48%患者曾漏尿,且頻尿、急尿、夜尿和膀胱過動症比例介於28%-22%之間,各年齡層都有泌尿道問題,但隨年齡越大越嚴重,65歲以上超過64%有漏尿症狀。 且男女漏尿類型不同,女性近80%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劇烈運動、打噴嚏就不小心漏尿;男性則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尿急就不小心尿出來;其他還包含「滿溢性尿失禁」(排尿不乾淨)和夜間漏尿。然而,超過3/4患者認為漏尿對生活影響不大,不曾就醫或購買漏尿產品。 85%民眾尿失禁認知不足 這些行為母湯 調查顯示,85%民眾對尿失禁認知不足,70%認為泌尿屬於正常老化,90%民眾誤以為漏尿就是「膀胱無力」。廖俊厚醫師強調,尿失禁病因複雜,不應該都當成「膀胱無力」解釋,膀胱功能異常、老化、肥胖、便祕、懷孕、攝護腺肥大,甚至很多疾病、藥物都可能會造成尿失禁。 廖俊厚說,有些民眾更誤以為,如果尿失禁,應多上廁所、少喝水、減少出門與人接觸、勤換內衣褲、甚至自行買藥服用;但某些患者減少喝水,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減少出門恐影響社交,勤換內褲不治本,而自行吃藥根本無法對症下藥,甚至誤以為尿失禁要看腎臟科、復健科,其實應看泌尿科和婦產科。 尿失禁影響生活應就醫 大多不用手術、吃藥 由於尿失禁令人害羞,許多患者隱忍不治療,反而引發後續治療困難。廖俊厚提到,包含憂鬱、焦慮、害怕與喪失自信等心理上的困擾;且92.8%受訪民眾都認為漏尿丟臉而不願出門,影響人際互動,加劇認知退化,甚至罹患失智症;更提升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經濟壓力。 尿失禁怎麼辦?廖俊厚建議,只要症狀影響生活就應就醫,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另外,也可多做凱格爾運動,或正確使用漏尿墊等尿失禁產品輔助,症狀嚴重或照顧困難的患者,尿失禁產品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 小心感染又發臭 全球失禁照護知名品牌北亞銷售總監劉全益指強調,70%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恐引發會陰部感染、胯下悶濕搔癢、漏尿產生臭味等問題,適當使用專用漏尿墊,便不用擔心因尿失禁而失去行動及社交的能力。 劉全益說明,漏尿專用護墊具有大量高分子吸收體,吸收能力高於一般衛生棉8倍,瞬吸鎖水可避免外漏,也能減少悶濕、胯下搔癢等問題;另外,漏尿專用護墊具弱酸性,可抑制細菌滋生並中和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減少異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72/

你缺鐵嗎? 營養師教你如何補鐵

你缺鐵嗎? 營養師教你如何補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你有以下症狀嗎? 身體易疲倦、臉色蒼白、容易覺得冷等,小心你有潛藏的缺鐵危機!!! 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礦物質中鐵攝取情形,女性1-44歲攝取量均低於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男性則於13-15歲攝取量低於DRIs,其可歸咎於成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生長快速所需鐵量增加、女性因生理期流失鐵、孕期中因血液及紅血球增加,胎盤與嬰兒的組織增加所需之緣故。 攝取足夠鐵質避免產生貧血 營養師陳文君表示,鐵在身體中除了存於血紅素、肌血球素負責氧氣及二氧化碳運送外,負責呼吸鏈中電子傳遞及能量生成,同時也參與免疫功能及擔任酵素的組成分。 為避免因為鐵不足而產生的缺乏症-貧血,一天之中我們需要多少的鐵,也依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   動物性鐵吸收較植物性佳 飲食中的鐵分有兩種形式,陳文君營養師指出,血質鐵(heme)主要來自肉類,其吸收率約25%;非血質鐵(non-heme)來自各種植物性食品,吸收率約5%,易受到飲食中成分、腸道環境等影響。   陳文君營養師說,動物性來源的鐵吸收較植物性佳,素食者可攝取含鐵量較高的食物;此外,攝取含維生素C的食物也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喔!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04/  

少婦求子若渴雙管齊下 醫:中西不宜混戰!

少婦求子若渴雙管齊下 醫:中西不宜混戰!#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打排卵針反應不佳 真相原是中藥混搭干擾 今年32歲的Grace(化名),結婚已近兩年,期間與丈夫沒有刻意避孕卻一直等不到懷孕好消息。後來前往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因連續兩次人工受孕以失敗告終,便開始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奇怪的是,在定期回診過程中,醫師發現卵巢對排卵針的反應開始不佳,即便增加藥物劑量也不見好轉,細問之下才得知求子心切的Grace平時除了打排卵針、吃藥配合療程外,私下還有接受婆婆建議吃中藥調理身體。 試管嬰兒療程混搭中藥 小心求子不成反效果 收治Grace的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暨婦產科主任陳樹基表示,吃中藥、補藥是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對調理身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並不會阻止病人嘗試,但西醫不懂中醫,中西藥混搭會不會有相乘或相剋效果,我們並不瞭解。然而試管嬰兒療程,須先取得男女雙方的精卵,才能進行體外受精、胚胎植入,故女性必須先定期施打排卵針、服用排卵藥;若同時服用中藥合併治療,不但沒有加乘的效果,還可能產生衝突效應,甚至互相抑制影響西醫療程結果。 遠離雙管齊下衝突效應 試管嬰兒順利得子 陳樹基醫師說明,針對Grace的案例,後來便請其停止服用所有中西藥,待休息一個月後再回到醫院重新進行試管嬰兒療程。而此次的卵巢反應與卵泡發育便十分正常,後續體外受精結合為胚胎後,也一次植入就成功著床。目前Grace已是位懷孕滿13週的幸福準媽咪。由此案例分享,陳醫師也再次強調中西不混戰的重要性。 勿信網路不孕治療偏方 遵循醫囑迎來好孕降臨 最後,陳樹基醫師提醒民眾,如想嘗試人工生殖的不孕療程,就診時務必主動告知醫師平日是否有固定使用之藥物,才能協助醫療團隊快速掌握病人狀況,更精準的分析評估不孕原因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陳醫師並呼籲,切勿輕信網路或口耳相傳之偏方,以免求子不成傷財又傷神;只要相信醫師、遵循醫囑,相信每對渴望求子的不孕夫婦,都有機會迎來好孕降臨。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52/

氣管、牙齒都印的出來 3D列印醫療應用夯

氣管、牙齒都印的出來 3D列印醫療應用夯#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氣管、牙齒都印的出來,3D列印成醫師得力幫手!「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6/27-30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台灣有知名3D列印代理商展示光固化3D列印機的醫療運用,其能將胸腔鏡微創手術術前患者的氣管、支氣管等構造,重組為3D影像,醫師在手機就能模擬手術難題,降低手術風險。 3D列印夯 成醫療得力助手 3D列印屬於「積層製造」技術,利用電腦控制一層一層堆疊出各種幾何結構,使生產產品像印表機列印文件一樣方便,使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數位化」時代。 由於其利於製作複雜結構,以及能夠客製化設計出和病患身體相符的醫療器材,在各類外科及醫療輔具等領域應用廣泛,尤其透過3D列印技術可有效縮短工件設計、製作時間與開發費用,提升生產與醫療效率前景可期。 台灣有3D列印代理商引進國際3D列印系統的設計和製造商的光固化3D印表機,一台機器可以放入不同材質的材料,且更換相當簡單,不會原料殘留;另外,其中文介面使用相當方便,不會使用的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從工業、教育,也為多家醫療單位採用。尤其,光固化3D印表機使用便利、快速,非常適合學術或是醫療微量生產,成為「創客」解決問題的工具。 優化外科手術 助牙齒術前評估 國防醫學院日前就曾利用醫用3D列印技術,優化胸腔鏡微創手術。胸腔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胸腔外科執行肺腫瘤切除手術最常用的方式,然而由於腫瘤位置刁鑽,增加手術困難。對此,團隊結合3D列印技術,可將患者氣管、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等邊界定位出來,醫師可事先由重組影像了解患者的器官位置,模擬手術進行時可能遭遇的風險,減少術後時間,增進手術安全。 臨床上,整形外科也以電腦斷層掃描眼眶骨破裂病人患處,透過軟體設計,將預計執行手術的部位,做出3D列印模型便於術前模擬,確定手術施作位置,成功執行多起眼眶重建手術,不僅可以縮短手術過程,且能夠有效縮短病患復原時間。 此外,3D列印技術更廣泛運用於數位牙模口內掃描,根據患者口腔和牙齒排列,牙科助理在不用非常專精的訓練下,也能量身訂做出隱形矯正器。另一方面,牙醫師也能透過3D模擬影像,讓患者在術前得知治療後的模樣,有效提升患者滿意度。 醫療運用廣 醫學教育up 除臨床應用外,3D列印技術也能用於醫學教育現場,結合數位標籤,列印出的骨頭甚至能夠「自我介紹」,讓醫學生更快速吸收知識。 隨著技術進步,未來3D列印技術將朝列印細胞、細胞支架、器官等生物列印發展,或可解決器官供應問題,改變器官移植、癌症治療和新藥開發等領域。 深入3D列印醫療應用 2019台灣國際醫療展 若民眾想進一步了解3D列印的醫療應用,歡迎於6/27-30至台北世貿一館參加「2019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在C0609攤位尋求更多資訊。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5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