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乙型鏈球菌找上門 益生菌助孕婦脫離感染威脅

乙型鏈球菌找上門 益生菌助孕婦脫離感染威脅#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有位33歲雙寶媽咪陳小姐,3年前第一胎因未進行乙型鏈球桿菌篩檢,寶寶剛出生就須住在保溫箱內治療,讓她心疼不已!隨著篩檢意識抬頭,在懷第二胎寶寶時,聽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何銘醫師的建議,除了在產程時注射抗生素治療外,更提早於孕期第28週搭配口服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預防生產時新生兒產道垂直感染乙型鏈球菌的風險,最終第二胎寶寶平安健康地出生,讓陳小姐與丈夫放下心中大石,開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注重孕期保健 預防寶貝感染風險 何銘醫師指出,台灣懷孕婦女約有18-20%產道帶有乙型鏈球菌,在產前若無經抗生素治療,其新生兒有50%的機率於出生後檢出身上具乙型鏈球菌,其中又有5-10%的新生兒有嚴重感染的風險,可能導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重大併發症,嚴重甚至喪命。 產前注射抗生素 難達確實預防效果 目前預防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有兩種方式,一是於產前四小時注射抗生素,二是懷孕後期服用GR-1和RC-14益生菌。何銘醫師表示,第一種注射抗生素的方式仍存在許多限制,由於許多孕媽咪會因抗藥性、過敏反應或急產而來不及注射,導致效果不彰,因此若是希望達到更有效的預防,於孕期時補充益生菌為較好的方式,且根據先前發表於國際期刊TJOG的臨床文獻指出,針對100位懷孕35-37週且患有乙型鏈球菌的孕婦,以雙盲、隨機方式口服安慰劑或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發現服用益生菌可以顯著減少孕婦40%-50%產道感染乙型鏈球菌的風險。 孕前預防要做好 媽咪生產不再心驚驚 根據此臨床研究成果推測,孕婦於懷孕後期可藉由補充GR-1及RC-14益生菌,維持陰道菌叢平衡,可預防和改善細菌性陰道炎與黴菌性陰道炎外,更能有效預防孕婦及寶寶感染乙型鏈球菌的風險,不僅減輕了孕期的擔憂,也讓孕媽咪能夠安心生產。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602/

T細胞淋巴癌健保新藥 在台研究成果佳

T細胞淋巴癌健保新藥 在台研究成果佳#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T細胞淋巴癌為一種罕見的惡性淋巴瘤,疾病惡化較快、復發率高,故通常患者在治療緩解後會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作為鞏固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淋巴瘤工作組召集人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科王銘崇醫師表示,針對T細胞淋巴癌治療,去年底甫獲健保給付的新一代化療藥物打破傳統化療困境;同時,該藥物近期在台灣也完成了頗具指標性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反應率高達7成,平均1.4個月即可看到治療效果,成果振奮人心,對台灣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台灣之光!反應率達7成以上 展現優異治療成績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血液科柯博升醫師說明,以往治療復發或頑固性T細胞淋巴癌時,常需合併多種化學藥物,毒性高但治療效果卻不顯著,亦有可能直接傷害到自身的造血幹細胞,導致後續無法接受自體移植。 此次在台灣進行的本土臨床試驗,有包括台大醫院、高雄長庚、台北榮總、成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國醫藥附醫等11家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此藥物在復發或頑固性病患反應率高於7成,與在日本(4成5)與中國(5成2)發表的研究數據一致,展現出優異的治療成績,甚至有更佳的趨勢。7成以上有反應的試驗者在一個半月左右即可看到明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東亞常見的鼻型結節外NK/T細胞淋巴癌,台灣更是第一個證實該類型病患用藥後效果佳,多數成功接受移植的研究。 因T細胞淋巴癌全台患者人數稀少,收案相對不易,本次研究結果,除了驗證新一代化療藥物的治療成效外,更證明台灣的醫療實力十分堅強;研究結果剛發表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的第24屆歐洲血液學會年度大會。 打破治療困境 施打快速毒性低 提升生活品質 王銘崇醫師分享其一名參與研究的案例,該患者曾接受化療及放療,後來再度復發時健保尚未給付此藥品,有機會加入此研究,僅施打一個療程後,病灶竟完全消失,顯示癌細胞快速受到控制,且在兩個療程後,就成功收集足夠的自體幹細胞,直接進行移植手術,令整個治療團隊都感到為之振奮。 新一代化療藥物在使用上也便利許多;注射時間僅需5分鐘,在診間即可施打,打破傳統對於化療藥物需長時間滴注的認知,毒性亦較低,無須擔心會對心臟或腎臟造成永久傷害,讓患者對生活品質能有更多掌握,也減少家屬照顧上的負擔。 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健保僅核准適用於接受化療失敗後之復發或頑固性周邊T細胞淋巴癌患者,作為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之銜接治療,且僅給付兩個療程;醫師呼籲健保能放寬給付條件,以造福更多T細胞淋巴癌患者。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82/

左側陰囊「精索靜脈曲張」 恐致不孕莫輕忽

左側陰囊「精索靜脈曲張」 恐致不孕莫輕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不只會發生在下肢造成下肢靜脈曲張,也會出現在肛門附近形成痔瘡,甚至還可能發生在男性陰囊,而造成「精索靜脈曲張」。民眾可別小看「精索靜脈曲張」,它還可能是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臨床一名中年男性,因為睪丸悶痛有下墜感而求診,主訴曾經開過痔瘡、也曾對小腿的靜脈曲張做過治療。李嘉文醫師查看其左側陰囊時發現,陰囊已經呈現左右不對稱、且有如蚯蚓狀的曲張現象。細問之下,發現該名病患有多年不孕困擾,找不出原因。在被告知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惹的禍時,才真相大白。 陰囊包著一袋蚯蚓 不孕也與它有關 李嘉文醫師指出,精索靜脈曲張是因為精索靜脈的瓣膜功能不好,導致靜脈血流逆流,多發生在左側陰囊,「一般來講是用手,或用超音波檢查是否在陰囊有粗大的血管,病患有時會覺得腫脹與悶痛,如果久站或用力時,症狀就更加明顯。」 由於精索靜脈曲張會令血液滯留且堆積,導致陰囊的溫度上升,這將會導致睪丸製造精蟲的能力受到影響,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是造成男性不孕的原因之一。李嘉文醫師說,臨床確實有病患經過治療完成後,順利懷孕的案例,「能幫助病患增產報國,對泌尿科醫生來說,這是最快樂的手術了。」 一次治療三種病 口服藥可少動好幾刀 李嘉文醫師表示,目前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的原則,會依照病患的需求處理。一般來說,若未達生育年齡,通常不建議積極處理,可追蹤觀察;等到結婚生子時,遇到不孕情況下,再積極處理,「治療的方式除了開刀外,現在也有口服藥能減輕症狀,改善靜脈瓣膜不全的狀況。」 這名患者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口服靜脈活化劑後,一次解決「精索靜脈曲張」、「痔瘡」及「靜脈曲張」的問題,像上述案例,一次有三種問題的病患,就能少動三刀,李嘉文醫師說,「可提供害怕手術的人,另一治療選項。」 穿著通風、不久站 若有悶痛時請就醫診斷 李嘉文醫師提醒,精索靜脈曲張常見於年輕男性,民眾可自我檢測於陰莖上是否有如蚯蚓般的條狀物,或左側陰囊是否經常悶痛情形。若同時有不孕現象時,可藉由矯正精索靜脈曲張而達成受孕。他也建議,男性想要保持精蟲活動力,除了少穿緊身褲外,也不宜久站。若是有需久站的工作,可搭配高腳椅隨時稍作休息。此外,有悶痛或下墜感時,可尋求泌尿科協助進一步診斷,降低不孕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88/

牙齒矯正要趁早 學齡兒童成長黃金期是關鍵

牙齒矯正要趁早 學齡兒童成長黃金期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您家的孩子需要矯正牙齒嗎?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指出,牙齒矯正的黃金時期在7-12歲時,也就是兒童換牙階段開始,以避免長大以後,無可避免的需做更多的整形手術或補牙、植牙、牙周手術花費更高額度的費用。 口腔衛生保健及牙齒矯正 應從孩子求學階段培養正確觀念 齒顎矯正專科醫師蘇明圳院長表示,即便台灣現今經濟發展迅速,但在口腔衛生保健及牙齒矯正教育方面仍顯不足,民眾及家長應從孩子求學階段時期開始培養起正確的觀念;尤其齒顎矯正治療的正確觀念更是重要。 長久以來,國內民眾在牙齒重視程度上不及歐美人士積極。但時代在進步,很多民眾已會主動前往牙科診所進行口腔保健預防,並尋求齒顎矯正諮詢,加上近年來網紅時代來臨,「微矯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蘇院長表示,以前民眾大多都是在牙齒面臨疼痛或嚴重歪斜才會前往就診,但如今已有達半數的人是為了牙齒美觀或是預防蛀牙而來。 隱形牙套材料進步 帶領牙齒矯正進入新紀元 蘇明圳院長說明,以前民眾不願接受牙齒矯正的主要原因,多半來自於心理因素,覺得矯正過程會因外觀不好看、清潔不便、口腔疼痛等原因,對生活造成影響,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但自從有了隱形牙套的誕生,很明顯主動接受牙齒矯正的民眾詢問度大增。 蘇明圳院長強調,隨著隱形牙套在材料上的不斷進步,現在已經達到材料超薄、彈性超好、包覆牙齒力佳,更經過全球牙醫深入研究發展及大數據整合統計發現,隱形牙套確實是相當有前瞻性的發明;對於這項新的治療項目,在幾年前已成立一個團隊投入很多資源,完成幾項計畫,更完成很多非常成功的病例;不過,雖說隱形牙套帶領牙齒矯正進入新紀元,但不可否認仍有許多顎骨發育異常的病例比較複雜,是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來進行「複合性矯正」,才能完成極端複雜的全方位治療。 7-12歲是牙齒矯正黃金時期 正確選擇適合矯正時機 擁有三十多年專業齒顎矯正經驗的蘇明圳院長說明,牙齒矯正的黃金時期在7-12歲時,也就是兒童換牙階段開始,所謂防範勝於治療,有經驗齒顎矯正專科醫師充分了解牙齒與臉部骨頭的成長發育,能正確的診斷與選擇適合的矯正時機,而且能順心應手的選用各種不同的矯正裝置,來治療各種齒顎發育異常的不正咬合,當然隱形牙套肯定也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41/  

思覺「不吃藥」易病發? 長效針劑及早介入可控制

思覺「不吃藥」易病發? 長效針劑及早介入可控制#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集播出後,促使國人探討許多議題,包含應思聰所患的「思覺失調症」,由於他不認為自己有病,不願意繼續吃藥接受治療,導致最後疾病復發,出現無止盡的妄想跟幻聽。 亞東醫院精神科陳秉彥專任主治醫師表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主因,有可能是基因遺傳、環境、神經傳導物質變化、物質濫用或心理壓力等,國內醫界以「提早介入」為治療準則,盼減少未來對腦部的傷害及各種功能的退化;如今治療選擇多元,越來越多患者以「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做為治療首選,每月回診一次,增加患者用藥方便性,醫師也能定期追蹤病情,避免思覺失調症復發。 「長效針劑」持續治療 思覺失調症有機會治癒! 陳醫師表示,過去思覺失調患者在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時,容易出現臉歪嘴斜、肢體僵硬、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因此許多患者不願繼續服藥,使疾病再復發。而新一代長效針劑能避免上述之現象外,也能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而出現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與接受度。 醫師提及一名27歲的女患者,她長期出現幻想、幻覺,連吃飯都覺得被監視。家人逼不得已只好求助醫療協助。起初投以口服藥物,治療後病情雖穩定,但不久後患者擅自停藥。 由於她「不吃藥」,導致3、4個月後病情復發,幻想、被害妄想症更加嚴重,甚至開始胡言亂語。經醫師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改以每月一針「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治療,再持續治療數月後,病情已逐漸穩定,同時接受社區心理社會功能復健,目前只需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與一般人無異。 少一點汙名、多一點同理 助患者回歸社會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段是居民抗議,在社區附近設立照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之家,擔心對社區或孩童安全產生影響。陳醫師表示,「康復之家其實就是介於住院、回家之間的過渡站。」患者從住院治療到復健、回歸社區都是環環相扣的,而「康復之家」是社區精神復健重要的一環,在機構中復健的患者,多半是治療穩定後才轉到康復之家,患者也會定期接受追蹤,再藉由職涯規劃協助回歸社會。因此,陳醫師盼社會多給予患者一些同理心,把患者當作正常人對待,有助重拾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56/

慢性咳嗽好不了? 陶啟偉醫師提這幾種病

慢性咳嗽好不了? 陶啟偉醫師提這幾種病#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收治該名台商的振興醫院內科部部主任陶啟偉呼籲,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 久嗽沒好日子過 8週以上沒改善應找出原因 振興醫院內科部暨呼吸治療科主任陶啟偉解釋,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至昏倒、肋骨斷裂,過度咳嗽應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壓藥和血糖藥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鼻涕倒流、氣喘 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 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陶啟偉醫師說明,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 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 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 「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陶啟偉醫師建議,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 除上訴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 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這些警示症狀要注意 陶啟偉醫師提醒,就診時也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或燒心、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直播預告 陶啟偉醫師教你面對慢性咳嗽 若民眾對於慢性咳嗽還有更多疑問,想進一步了解陶啟偉醫師對於慢性咳嗽的建議,歡迎6月20日中午12點30分,至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由陶啟偉醫師親自解惑,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 【延伸閱讀】過敏性氣喘難控制 改變體質是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29/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自體免疫疾病有很多種,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因為患者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組織器官,身體頻頻產生發炎反應。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女性居多;僵直性脊椎炎以男性居多;乾癬性關節炎則男女相當。而發炎情況下的紅、腫、熱、痛,最令病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各種型式的疼痛。 懷孕免疫異常活躍 停藥恐關節變形 女性懷孕時因為胎兒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多多少少她們的免疫系統總會對胎兒產生一些排斥反應,這就構成了媽媽的免疫系統能否適當的容忍這位滿心期待卻又有一半不同於自己的上天禮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對外來基因會異常活躍,更會擔心這個問題。有些孕媽咪因為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或流產而選擇停藥,卻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病情惡化,導致關節變形、無法下床行動等嚴重後果。 生物製劑新劑型 懷孕與治療兩全其美 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必須謹慎使用包含非類固醇型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等等的治療,否則會對胎兒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而近年來生物製劑大量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經研究人員的努力,更出現了適合懷孕患者的劑型,懷孕和治療終於可以兩全其美。 蔡長祐主任指出,懷孕或要生產時,骨盆腔的發炎如果程度很嚴重,會影響胎兒分娩過程,可能會導致難產,是非常大的潛在危險。所以患者骨盆腔的照護要做好,減少發炎情況,再使用較恰當的生物製劑; 因為已有證據證實,新型藥物幾乎不會穿透胎盤,因此胎兒血中濃度極低,使得胎兒的安全性獲得保障。 蔡主任說,傳統治療藥物對疾病治療要滿6個月沒有效,才能申請健保使用生物製劑,但蔡主任認為,生物製劑能越早期使用越好,在嚴重合併症或關節變形都還沒發生前,就可以開始使用更為理想。 乳汁安全不受藥物影響 育齡女性患者免煩惱 英國醫學期刊也有數據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哺乳期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後,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無需擔心懷孕及嬰兒的健康問題。蔡醫師特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最好能及早治療。而關節痠痛、腫脹可能是早期的病灶,千萬別輕忽,如能持續治療、穩定地用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就不再是問題了。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44

「癌王」難防! 化療新藥點亮「胰」線曙光

「癌王」難防! 化療新藥點亮「胰」線曙光#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胰臟癌並不像口腔癌或肺癌,有明確的致癌危險因子,反倒像癌細胞的開關突然就被打開了,其實說不出病因。而且剛開始症狀不明顯,能及早發現都是幸運。」壢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歐偉仁分享,曾有一名女患者每次看診,她年約60歲的先生都會陪同,與醫療團隊相當熟識;直到半年前,發現患者的先生開始雙頰消瘦,看起來精神欠佳,雖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但直覺有異,建議他接受檢查,才發現竟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 胰臟癌診斷不易 素有「癌王」封號 胰臟癌原因不明、診斷不易,「癌王」封號並非空穴來風。「胰臟剛好位於人體軀幹正中央,就算長了腫瘤,超音波也不容易照到,等到發現時,腫瘤通常都已經長得很大顆了。」歐偉仁解釋,胰臟癌的症狀會根據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除非腫瘤長在胰頭,壓迫到鄰近的膽管,引起黃疸,才較可能早期發現;若腫瘤長在胰臟中間或末端,患者只會覺得腹部悶痛,上身只要稍微前傾就能舒緩症狀,因此大多不以為意,發現時已屬晚期。 抗癌武器推陳出新 化療新藥納入健保 歐偉仁說,除了發現得晚之外,胰臟癌治療的困難點在於其復發率高,他經手的不少病人剛開始接受治療時都頗有成效,但經過一定時間後,病情就會復發並急轉直下,因此治療選擇的多元就顯得相當重要。 歐偉仁鼓勵患者,毋須過度悲觀,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且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胰臟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已有長足進步,日前更有化療新藥,經證實在晚期胰臟癌一線化療失效後使用,可延長亞洲患者整體存活期達九個月,且此藥已納入健保給付,為患者爭取一線生機。 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 醫師:不必過於憂心 儘管抗癌武器推陳出新,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化療的印象仍停留在其強烈的副作用。對此,歐偉仁表示,化療副作用表現其實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吐得慘兮兮,而如前述的化療藥物雖可能造成輕微腹瀉,但也有藥物可協助減緩症狀,患者不必過於憂心。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4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