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夏天快速塑身有辦法! 體外減脂解決局部肥胖夯

夏天快速塑身有辦法! 體外減脂解決局部肥胖夯#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進入夏天,單薄衣物將身型全都露,粗胖的手臂、厚實的腰間肉無一倖免。平常不運動,等到發現變胖才想要在短時間內消滅脂肪的民眾越來越多;醫師提醒,愛美女性在短時間內挑戰激烈塑身,需多加留意評估身體是否負荷得了,別為了貪快而讓身體過度痠痛,嚴重恐造成肌肉拉傷等問題。 短時間甩肉塑身 科技減脂可輔助 開業醫美診所黃承翔醫師表示,夏天一到,尋求醫美幫助雕塑身材的患者也不少,在炎熱高溫下,要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健身達到塑身效果確實不簡單。民眾若想在短時間內甩肉雕塑身體線條,除了運動、飲食管理下,也可搭配科技雕塑體態的方式進行局部雕塑,讓運動塑不到的地方由科技減脂來輔助。 高能量聚焦超音波 減脂效果備受青睞 黃承翔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上體外減脂儀器有許多,其中以高能量的聚焦超音波(HIFU)減脂較受討論,結合冷凍減脂冰晶探頭以及電波減脂兩樣特點,在接觸肌膚表層時不會受到熱傷害,並以隔山打牛的方式,精準破壞皮下脂肪細胞,使治療區域脂肪細胞碎片隨淋巴及血液循環代謝排出體外,治療過程無須進行麻醉,可針對局部脂肪囤積部位加以治療,療程時間短,術後也能立即亮麗現身。除此之外,高熱能的效果能引發膠原蛋白增生,可幫助肌膚緊緻增加彈性,也不用擔心雕塑過程後皮膚鬆弛的問題;因此,新一代聚焦超音波減脂較受青睞。 治療前確認醫師專業 儀器須有衛福部認證 最後,醫師也提醒,減肥、雕塑體態並非一兩天即可達到理想效果,還須視自身體質條件狀況,循序漸進的達到目標。特別想要在短時間內雕塑曲線,還得仰賴三項自主管理「飲食忌口避免辛辣、補充足夠水分維持新陳代謝、充足睡眠時間避免影響代謝系統」,再搭配適當的運動、健康的飲食以及科技減脂的輔助,即有助於趕在夏天來臨前恢復理想身材。 此外,民眾在進行治療前,也建議再三確認執行醫師是否具有專業資格,儀器是否為原廠設備,以及使用儀器是否具有衛福部認證,將風險管理降到最低,才可避免愛美不成反付出慘痛代價。 【延伸閱讀】 *臉上乾癟顯老! 選對利器才能對症下藥 *鼻形不是複製貼上! 陳世翰醫師:符合整體美感這樣做 *年後體態大失控 新一代非侵入減脂輕鬆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28/

玩VR輔助血友病病童治療降低恐懼! G4A加速醫療新創

玩VR輔助血友病病童治療降低恐懼! G4A加速醫療新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血友病需要長期注射凝血因子,每一次治療對年幼血友病孩童都是挑戰。就有新創團隊參加醫療領域的創業加速器,打造VR遊戲融合治療,讓血友病孩童體驗一場海底尋寶,一邊遊戲,一邊分散治療注意力,降低病童治療的恐懼及壓力。 四大醫療主題 新創團隊一展身手 許多疾病都有病患的隱形需求難被滿足,2013年,拜耳德國總部啟動G4A(Grants4Apps)數位醫療加速器,引領各國新創團隊提出各類醫療需求解決方案。2018年,G4A也來到台灣,以血友病、眼睛健康、婦女健康及心血管健康為四大主題,從數十個新創團隊中決選四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加速環節。 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朱麗仙指出,拜耳致力於舉辦這樣的創新挑戰計劃,透過加速器為新創團隊媒合企業內部及外部夥伴資源,協助他們孵化新概念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G4A的足跡遍布全球,最初從柏林開始,後來到包括波哥大、布達佩斯、新加坡、東京都有,而現在來到了上海、香港及台北。 台灣拜耳總裁林達玲則表示,四個團隊進入到加速器之後,就會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一對一的業師的輔導,如果有特殊的一些挑戰,還會跟他們做更深度的討論。 G4A Demo Day 百位專家共襄盛舉 日前G4A舉行成果展示,近百位專家學者親臨現場,外部夥伴H.Spectrum也一起共襄盛舉。除了VR體驗,當天另外3組團隊也展示了不同的新創方案:包括提高心房顫動檢測率的檢測貼片、便於眼部病變攝影的手持數位眼底鏡以及應用於婦科癌症檢查的生物標記檢測。 林達玲說,參與作品其實都非常具有潛力,他們都從病人的需求面出發,想出一些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在作品研發過程中,也會考量到客戶需求,還有在未來產品上市的競爭性,非常具有全面性思考的能力。 產官學合作傳承 造福病患 民間新創團隊及企業與醫藥大廠的合作,催生優秀醫療解決方案,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醫界的輔導傳承,滿足本地醫療需求,造福更多病患之餘,也讓有志團隊能有大展身手的舞台。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18

輕熟女小心!脖子出現腫塊 恐是甲狀腺癌

輕熟女小心!脖子出現腫塊 恐是甲狀腺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三十二歲的黃小姐,平日會計工作忙碌,去年初偶然摸到脖子出現腫塊,原以為工作壓力大或感冒所致,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甲狀腺有一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節,進一步細針穿刺檢查發現是良性。但今年初再次穿刺檢查,結節長大至四公分疑似發展成惡性,醫院替她進行甲狀腺切除及頸部淋巴取樣,確診為「乳突型甲狀腺癌」合併淋巴轉移。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醫師諶鴻遠說,甲狀腺癌一年新診斷案例約有三千多人,其中女性罹癌人數占七到八成,男女發生率約為一比四,在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名,女性癌症排行則為第五名。主要分成「分化型甲狀腺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及「髓質型甲狀腺癌」,其中分化型(包括乳突與濾泡型)則佔了九成五以上,目前推測與性別、遺傳、飲食及頸部輻射有相關性。 甲狀腺癌預後佳 新型口服抗癌標靶藥物助患者一臂之力 諶鴻遠醫師表示,雖然甲狀腺癌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年輕族群,但甲狀腺癌也是最有機會治癒的癌症。一般癌症分期多以腫瘤大小、是否侵犯鄰近器官與遠端轉移來判定,但甲狀腺癌是以年齡做修正分期,最新分期標準訂為五十五歲以下僅有第一及第二期(以有無遠端轉移區分),十年存活率約九成;但五十五歲以上則可分為第一至第四期,其中第四期包括鄰近器官侵犯與遠端轉移,十年存活率低至四成左右。但所謂分期與存活率還是與治療是否適切有關。 以黃小姐為例,諶鴻遠醫師解釋,因為甲狀腺癌病程進展緩慢,年紀越輕治療效果越理想,黃小姐雖發生鄰近器官侵犯與淋巴轉移,但因為年輕就開始進入治療期,修正分期為第一期,經手術切除病灶後,目前已準備接受放射碘治療,估計應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諶鴻遠醫師指出,「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方式較為單純,以手術切除、放射同位素碘131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為主,但若癌細胞已「去分化」無法再吸收碘,則治療起來較為棘手,死亡率偏高,所幸目前有新型口服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可選擇,患者可與醫師好好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選項。 「目前分化型甲狀腺癌已有全新標靶藥物,對於部分病人可提高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降低腫瘤大小,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且為口服膠囊,服藥相當便利。」諶鴻遠醫師說明,根據臨床醫學研究,新型口服抗癌藥可作為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時的標靶治療藥物,針對放射碘治療反應不良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之分化型甲狀腺癌成人患者,可達到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腫瘤生長及癌症惡化,且有顯著反應率為65 %,相較於對照組延長14.7個月的無疾病惡化時間。 「推、吞、觸」三步驟自我檢測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諶鴻遠醫師提醒,甲狀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可依照「推、吞、觸」三個簡易步驟,自我檢測。第一步「推」,自我檢查甲狀腺大小,用大拇指與四指輕推頸部,並注意是否有腫脹的感覺;第二步「吞」,於鏡前稍抬高頸部,然後用力吞口水,觀察喉骨附近是否有不尋常凸出物隨氣管上下移動;第三步「觸」,藉由兩手觸診沿著後頸檢查甲狀腺的對稱性及腫瘤的性質,如腫塊的大小、形狀、硬塊等等,亦可評估兩側至前頸部是否有淋巴結腫大情形。 諶鴻遠醫師說,民眾體檢時須注意是否涵蓋甲狀腺檢查,若已知脖子出現結節,一定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如果合併有聲音沙啞、呼吸不順或吞嚥異物感更要迅即就醫,而病友曾經做過甲狀腺手術者,則需固定期回診追蹤,有些患者以為手術切除等於痊癒,千萬別因為怕麻煩,而忽略持續追蹤、錯失治療的契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01/

先天性心臟病須定期追蹤 小心肺動脈高壓恐猝死

先天性心臟病須定期追蹤 小心肺動脈高壓恐猝死#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20幾年前,一名父親帶著1歲多的小朋友來找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吳俊明看診,劈頭就說「小孩的症狀和媽媽很像」。經醫師詢問後發現,媽媽竟是全台因肺高壓接受肺臟移植的首例,他才驚覺原發性肺高壓會遺傳。憶及這個深刻回憶,吳俊明提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也容易併發續發性的肺動脈高壓,即使開刀治療後,仍然要定期追蹤,否則可能惡化為不可逆的肺動脈高壓,造成猝死。 5-10%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會併發肺動脈高壓 根據統計,約5-10%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後續會併發肺動脈高壓。吳俊明醫師解釋,因為心臟缺陷,血流會從左心流向右心的先天性心臟病會因流向肺動脈血流持續增加而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例如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房室內墊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容易併發續發性肺動脈高壓。 正常的左心室應將血液打向主動脈,但是上述疾病通常會出現因心室中膈或心房中膈有破洞,或者某些血管沒有正常關閉,造成血液分流至右邊心臟增加,讓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流量大增,可能損傷肺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肺動脈高壓。如果久不治療,血管內皮細胞在高壓下產生病變,造成肺小血管增生而造成血管阻塞,恐惡化成不可逆的肺動脈高壓。 注意「喘、咳、血、腫、暈」 及早診斷治療 肺動脈高壓與心肺疾病的症狀類似,包括喘、運動耐受力差、暈厥、胸痛、腹水、肝脾腫大、下肢水腫、以及咳血等,但很多人一開始症狀不明顯,而容易延誤病情。尤其心房中膈缺損的孩童,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吳俊明醫師指出,心臟病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的時間依不同心臟病都不同,但醫師若由理學檢查發現患者肝脾腫大,聽診有第二心音變大,就會高度懷疑肺動脈高壓。接著,再進行心臟超音波,預估肺動脈高壓的程度,最後需仰賴右側心導管確診。經過詳細檢查後,就要決定治療方向。 「如果發現肺高壓不嚴重,可以嘗試經心導管關閉手術或外科手術,將破洞阻塞或修補。」他表示,如果肺高壓嚴重,貿然進行手術,恐會併發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此時可以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降低肺高壓,再視情況手術或者持續藥物治療。至於難以控制的嚴重肺動脈高壓,則需考慮持續標靶藥物治療,甚至需要肺移植或心肺移植。 肺高壓存活率大增 治療可改善生活品質 20年前對於肺高壓治療方式不發達,上述小病人最後不幸離世,令醫師不捨。但吳俊明醫師提到,多虧現代療法多元,「目前續發肺動脈高壓的5年存活率可達65%,比大腸癌57%還要好。」雖然肺動脈高壓無法治癒,但只要持續追蹤治療,壽命、生活品質都可以大幅改善。 尤其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只要關閉不正常血液分流,其續發性肺動脈高壓通常為可逆。如果不治療,演變成不可逆肺動脈高壓,造成右邊心臟血打不出去恐會猝死。 心臟病手術後 醫籲一定要繼續追蹤 吳俊明醫師呼籲,現今心導管手術先進,爸媽務必讓孩童接受治療;此外,患者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經關閉手術後或開完刀後,常以為心臟病已經恢復,而不再回診追蹤;其實仍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肺動脈高壓復發,建議仍遵照醫師建議回診追蹤。另外,此類病童的活動量,應遵守醫師叮嚀的適當運動量,才不會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自體免疫患者不控制這病 躺在床上都會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70/

耳鳴沒藥醫? 醫破除迷思:治療可改善

耳鳴沒藥醫? 醫破除迷思:治療可改善#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耳鳴沒藥醫」、「耳鳴是腎虧的表現」是許多民眾對耳鳴的迷思。2019年第12屆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熱烈展開,台灣成第一個舉辦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的亞洲國家。幕後主要推手,台灣耳鳴學會學理事長劉殿禎表示,坊間常誤傳耳鳴是腎虧的表現,耳鳴久了會聽損,或耳鳴醫不好等,導致患者誤信偏方、延誤就醫,實際上耳鳴是一種可診斷、治療而改善的疾病。 破除耳鳴迷思 化耳鳴醫療 2019年第12屆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於5月17日至5月19 日間,邀請全球超過3百位專家,預計發表超過1百個耳鳴相關醫學主題,其中多篇來自台灣團隊。 這次醫學會除了學術上的發表,會更期許提升台灣耳鳴衛教,增加台灣耳鳴早期醫療的介入,提升耳鳴醫療的正確認知。劉殿禎指出,台灣耳鳴的盛行率與國外並沒有顯著不同,假設台灣耳鳴盛行率為 14 % 的話,就約有三百二十二萬人可能有耳鳴困擾。 耳鳴不是治不好 恐是疾病警訊 劉殿禎調,耳鳴可透過診斷、治療來改善。耳鳴病徵,如果是單側耳鳴、病徵出現短,可能是因疾病而造成耳鳴,可說是疾病的警訊。例如近期研究證實,耳部積水而造成耳鳴,有6-8%發現與鼻咽癌相關。 但若是雙側耳鳴、病徵持續長期發生,可能是退化而產生的耳鳴,可能伴隨聽損出現。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於2014年公布慢性耳鳴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助聽器選用評估,挑選適合助聽器能改善耳鳴與聽損。除了持續就診、定期觀察退化情況,選擇有耳鳴模式的助聽器,能夠改善聽力,降低退化性耳鳴對於生活的影響。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有最高的耳鳴風險 最新的耳鼻喉科國際性期刊研究指出,為釐清耳鳴與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的風險關係,從2000-2012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比對台灣中老年人(平均年齡60歲,男女比例相近)中1,798位耳鳴患者,與(年齡及性別皆相符)的108,990位沒有耳鳴症狀的患者,進行對照組研究。 研究顯示,有耳鳴問題的患者相較於無耳鳴問題的患者,有較高的睡眠障礙問題(1.13倍);而睡眠障礙中,有耳鳴問題的患者相較於無耳鳴問題的患者,有較高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1.36倍)。所以,有睡眠障礙患者,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有較高的耳鳴風險。 正壓呼吸器治療 睡眠障礙者改善耳鳴 不過,有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後,耳鳴的情況已大大改善。劉殿禎補充,對於有睡眠呼吸障礙的人來說,耳鳴扮演著忠貞的警衛角色,提醒他們去尋求醫師援助。 研究也發現,患者在睡眠時可採取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治療,改善呼吸中止的狀況。患者經適當治療後,腦部得到足夠的氧氣,大腦不再缺氧,就能改善耳鳴、頭暈等問題了。 【延伸閱讀】SGLT2抑制劑控三高 二型糖尿病找回『腎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82/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63歲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害怕步上父親心肌梗塞的後塵,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更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   穩壓刻不容緩 王宗道醫師指出,台灣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三到五成之間。 如果血壓控制不良,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王宗道醫師強調,一般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若經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SABCDE(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則應用藥治療。 血壓就是降不下來 導管治療助達標 不過,許多民眾吃藥後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只有四成左右患者正常服藥,或者因副作用所苦。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發表治療共識,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 mmHg(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RDN)」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應湘曾遇到一個男性患者,才四十幾歲、已經兩度中風,雖然用到五、六種藥物,但是血壓就是控制不下來。 李應湘解釋,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則是從患者鼠蹊部,以導管進入腎動脈後,用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黃先生分享,術後幾乎血壓都能維持在130、120,「在睡得比較差、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會變高,但頂多就到150毫米汞柱。」至少術後每三個月門診,幾乎都能過關。 老人血壓高就是不正常 定期量血壓保命 王宗道醫師提到,「網路上說老人血壓高是正常的,完全是錯誤資訊,高血壓標準對任何年齡層都一致,正常標準就是120/80毫米汞柱。」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補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抽菸,控制好這「四大寇」,活到一百多歲絕對沒問題。 王宗道、李應湘和黃瑞仁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測量、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可以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診斷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SGLT2抑制劑控三高 二型糖尿病找回『腎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81

麻醉於手術中扮演要角 麻醉知識報你知

麻醉於手術中扮演要角 麻醉知識報你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一般民眾對於麻醉的了解有限,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表示,沒有麻醉,手術沒法進行,一個好的麻醉是手術成功的先決要件。且麻醉醫師並不是在手術過程中麻醉而已,包括了術前的前置作業及評估,以及術中麻醉,更重要的是維持病人在麻醉的過程中,生命跡象維持穩定。麻醉藥退後的術後恢復期,甚至回到病房、回家,需處理術後疼痛,同樣是麻醉科主要的工作。所以,麻醉包含整個手術前、中、後期,麻醉科都有參與,一個手術要成功,是不可能缺少麻醉醫師的。 麻醉前置作業不輕忽 助醫師精準診斷 面臨接受手術,許多患者對於麻醉通常充滿疑問,甚至是焦慮、恐懼。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說明,目前各大醫院麻醉科都設有麻醉諮詢門診,包括了評估麻醉風險、擬定麻醉計劃、需特別注意、配合事項以及告知解釋,最後完成麻醉同意書的簽署。有些心臟病病人會服用抗凝血劑,因與麻醉相關,所以考量到手術狀況會要求停藥。民眾一定要事前告知醫師,包括了疾病史、手術及麻醉經驗、目前用藥及藥物過敏史,對於醫師於術中精準判斷,會更有幫助。 楊承憲醫師同時也破解「酒量太好麻不倒」的迷思,雖說酒醉跟麻醉名義上都是醉,也有民眾認為肝臟代謝酒精,麻醉也是經由肝臟代謝,擔心酒量好代謝很快因此麻醉不容易。但就藥理學上來說,兩者完全不同,不用擔心麻不倒的問題。但若是因酒量好,長期喝酒,甚至有酗酒習慣,對肝臟是很大的損害,可能會導致肝功能不正常。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麻醉藥反應比較激烈,更容易麻倒,對麻醉醫師在臨床麻醉的用藥量會有影響,因此在前置作業也要記得告知。 麻醉藥進步 免驚心麻一半醒來 除了麻不倒的疑慮,也會有民眾擔心,會不會在手術過程中醒來。楊承憲醫師解釋,在早期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確有可能發生,但目前醫院用的麻醉藥比較進步,藥效很快,代謝也很快,因此作用時間比較短,麻醉醫師可以更精準去調控麻藥的濃度。另外,還可以搭配監測麻醉深度的儀器,來設定麻醉深度,讓病人能夠維持在一定的麻醉深度進行手術,所以民眾不用擔心麻不倒、中間醒過來的事件,基本上很少發生。 楊承憲醫師提醒,病人在麻醉之前,特定期間內請勿進食,目的在於減少胃中的食物量,避免在麻醉過程中嘔吐,甚至將食物吸入肺內。不過,有別於以往要求空腹8小時,為了降低病人的不適,目前的作法是避免過度禁食,甚至希望患者在麻醉前補充水分及醣類。另外,門診手術也應有照護能力的親友陪伴同行,不可由病人開車或騎機車離院,且詳閱衛教單,留意手術或麻醉相關事項,將麻醉風險降至最低。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58/

兼顧美觀與便利性 兒童牙齒隱形矯正詢問度激增

兼顧美觀與便利性 兒童牙齒隱形矯正詢問度激增#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國人對牙齒保健的重視,相對於歐美國家依舊落後。據統計,台灣兒童齲齒遠超出世界平均的1.67顆,衛福部也曾公布我國兒童齲齒指數高達2.5顆,三歲兒齲齒率高達61%、六歲童高達79%,齲齒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兒童牙齒矯正問題上更容易被忽視,許多家長總認為等孩子長大後,再進行矯正也不晚;或覺得牙齒矯正時間太長,影響孩子在求學及生活上的不便,但張瀞云牙醫師表示,事實上有一些影響咬合的矯正,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骨性的咬合問題(因骨頭生長差異造成咬合不正),最常見的就是下牙反咬(地包天)的問題。 兒童牙齒矯正建議在小二開始 齒列不整應及早治療 一般來說,幼童的乳齒在六個月左右開始萌發,在三歲時長成,直到六歲開始長第一大臼齒,也就是首顆恆牙,接下來口中的乳牙將陸續替換為恆牙,因此在這段期間的牙齒保健特別重要。張瀞云牙醫師建議,兒童牙齒矯正一般建議在小學二年級時就可以開始,在孩子長牙的過程中,若上排門牙長出來卻不整齊,建議盡速給專業醫師檢查,確認是否先固定追蹤,或直接開始進行矯正。到五六年級階段,通常牙齒已完全長齊,這時就要留意是否需要進行全口矯正治療。 新式隱形矯正美觀便利 不影響孩童身心發展 在兒童牙齒矯正問題上,張瀞云醫師建議,新式的隱適美可大大減低孩子在矯正過程中可能對生活的影響,過去傳統的牙齒矯正是將矯正器黏在牙齒表面,再以鋼線固定,過程中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清潔不易及進食困難等問題,外觀上的不美觀也容易造成孩童社交障礙,而隱形矯正隱適美除了比較美觀之外,牙齒表面也沒有矯正器和鋼線的阻礙,有助於孩童在矯正過程中的身心發展,在清潔上也較傳統矯正器方便,相對能減少在生活上的麻煩及課業影響。 針對牙齒矯正期間害怕牙齒痠軟及疼痛的患者,隱形矯正提供較舒適的選擇。雖說隱形矯正隱適美並無年齡限制,但由於小朋友牙齒移動比較快,設定參數和成人不太一樣,美國原廠的品牌已有建立兒童矯正的資料庫,但仍須考量患者實際配合狀況,通常12、13歲以上,牙齒定位趨於穩定後更適合。值得注意的是,隱形牙套的矯正效力與牙齒接觸面積多寡有關,若患者牙齒長度較短,恐產生脫軌或矯正時間拉長,消費者需與專業醫師密集溝通。 家長應教育孩子 從小建立口腔衛生保健習慣 張瀞云醫師呼籲,對兒童來說,牙齒矯正不僅是健康上的考量,跟所有成人一樣,需要兼顧美觀,畢竟在成長過程中需面對同儕關係,任何瑕疵都可能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都希望見到孩子自信地笑口常開。正因如此,兒童隱適美的詢問度和治療案例正快速成長。此外,也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積極教導孩子從小建立口腔衛生保健習慣,除定時刷牙、少吃甜食外,配合學校進行口腔保健活動,例如牙醫看診、塗氟等,亦可有效降低孩子牙齒問題的風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3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