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熬夜、工作壓力大 熟齡女吞B群仍狂掉髮

熬夜、工作壓力大 熟齡女吞B群仍狂掉髮#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有位40多歲從事服務業的黃小姐,習慣晚睡晚起,以為每天睡足7-8小時,睡眠時間即正常。但幾年前發現頭皮油膩、掉髮量變多,無論是換洗髮精、生髮水、服中藥、吞B群,甚至頭皮針治療,掉髮問題仍未改善,頭皮紅癢,且又硬又痛。就診時劈頭就問醫師「我是雄性禿嗎?」 異常落髮原因多元 壓力大荷爾蒙易出包 收治該病患的中心綜合醫院外科頭皮門診張祺璋醫師表示,異常落髮通常是多方原因引起,尤其壓力大時,皮質醇會增加(又名壓力荷爾蒙)。如果人體一整天都處於高壓狀態下,皮質醇將會一直處於高濃度,高濃度皮質醇雖可幫助應付壓力,但對人體不利,恐造成血壓、血糖及胰島素升高,性荷爾蒙下降,使人提早衰老。 熬夜晚睡補不回 頭皮油膩膩 至於熬夜晚睡也會影響異常落髮。張祺璋醫師解釋,夜間10點至凌晨2點,是人體肝臟功能、免疫系統、皮膚修復及頭髮生長的時間,「所以未能於此時間就寢,即使睡眠充足,長時間下來對荷爾蒙分泌仍造成一定傷害。」最先是表現在頭皮上,如油性增加、頭皮癢、頭皮屑、掉髮量增加、頭髮稀細等,嚴重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飲食不均衡又熬夜 小心更年期提早報到 另外,習慣熬夜晚睡或經常吃油炸、含糖飲料,都會讓男性荷爾蒙變得活躍。長時間下來,易造成頭皮油性增加,其來自皮脂腺分泌過多的脂肪,或者皮膚毛囊角質異化的角質素;而過多油脂的環境,細菌、黴菌容易滋生,頭皮進而出現紅疹及頭皮屑、頭皮癢,掉髮量自然增加。 醫師說黃小姐因為長期熬夜晚睡、作息不正常,再加上飲食攝取不均衡,除了造成掉髮量增加;頭髮變細,甚至引起荷爾蒙大亂,更年期提早報到。 預防異常落髮 作息正常、多吃蔬果 至於要如何預防異常落髮?張祺璋醫師建議,應避免熬夜晚睡,飲食則多攝取十字花科類、蔬果、堅果等食物,並減少攝取甜食及油炸;並戒菸酒,以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如打太極拳、瑜珈等活動。 對於熟齡或經常外食,及夜間工作輪值需熬夜者,可由門診專業醫師依個人體質,提供營養素調理,來緩解身體慢性壓力,和荷爾蒙減少所造成的身體不適。 每日落髮百根 盡速求助頭皮特別門診 張祺璋醫師呼籲,若每日落髮量超過100根、頭皮屑變多、頭皮油膩、頭皮發癢及每日需洗頭二次以上,只要有上述症狀之一,都建議盡速至頭皮特別門診就診;以免頂上不敢見人,甚至還傷害了健康。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36

自體免疫患者不控制這病 躺在床上都會喘

自體免疫患者不控制這病 躺在床上都會喘#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20幾歲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確診3年後懷孕生子成為媽咪後,竟開始喘個不停,經診斷後發現,竟因「肺動脈高壓」引起。最初喘到只能在家裡走,經風濕免疫科、心臟科等跨科團隊治療後,症狀改善很多,回歸職場、照顧小孩都不成問題。殊不知,她因為沒有確實回診,2年後需插管治療,但肺部功能已無法恢復。 肺動脈高壓 嚴重容易猝死 診治該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解釋,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可分成供應全身的「體循環」,和肺臟的「肺循環」。一般的「高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大動脈血壓過高;而肺循環的肺動脈壓力過高時,就是「肺動脈高壓」,心臟會較難將血液打至肺部,造成人體氧氣不足,也使心臟漸失力量。 肺動脈高壓按照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因不明,而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常因結締組織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和自體免疫疾病引發。患者容易出現喘、暈眩等症狀,後期嚴重甚至會突然猝死。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易併發肺動脈高壓 其中,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免疫系統異常過程中,容易吸引免疫細胞聚集至血管周圍,造成血管壁變硬、變窄,血壓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蔡文展醫師指出,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的患者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尤其台、日、韓等以紅斑性狼瘡引發為主,與西方人以硬皮症為主不太一樣。 根據患者心肺功能,可將肺動脈高壓病情分成四級。第一級通常無明顯症狀,但肺動脈壓力超過標準;第二級則是從事較費體力的活動,會有呼吸困難、胸痛、疲倦感或暈眩等症狀;第三級患者,一般性活動就有症狀,第四級甚至躺在床上都會喘。 早期篩檢超重要 80%初期控制良好 臨床上篩檢肺動脈高壓的方式,會先詢問患者有無症狀,並照射X光、抽血、六分鐘步行距離等檢查,又以一氧化碳擴散力檢測最為重要,可以檢測患者肺部氣體交換的能力,若肺動脈管壁越厚,其表現越差。一旦懷疑肺動脈高壓,可透過心臟超音波評估肺動脈高壓程度,最後再執行右心室心導管,除測量肺動脈壓力,並可確診是否為肺動脈病變引起的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如何治療?蔡文展醫師介紹,最初常以鈣離子阻斷劑和勃起功能障礙類藥物第五型磷酸二脂酶去治療,但效果不佳時,還得合併其他藥物,例如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前列腺環素類藥物等。但他強調,「就像高血壓只能控制,無法治癒,肺動脈高壓也一樣。」 80%的1-2級患者,都能控制良好,但如果是第3-4級肺部或心肌膜積水等危險因子多,會影響預後需更積極治療。 跨科專業團隊合作 迎來最佳治療品質 肺動脈高壓的診斷與治療,必須仰賴風濕免疫科、心臟科、胸腔科、小兒科、影像科和復健科的醫師共同照護。蔡文展醫師說,心導管檢查仰賴心臟科醫師,肺功能檢查由胸腔科醫師負責,風濕免疫科醫師則需早期揪出患者異狀,若是先天性患者發病較早,則需小兒科醫師協助。另外,為減少不必要侵入性檢查,影像科醫師也同等重要。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動脈高壓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並增加猝死風險,要非常小心!蔡文展醫師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若會喘、頭暈,一定要就醫檢查;而確診肺動脈高壓患者,治療後應定期回診,如果擅自停止治療,病情恐惡化。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21/

先進國家對抗糖尿病靠這個! 尋找控糖良醫照過來

先進國家對抗糖尿病靠這個! 尋找控糖良醫照過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六十歲的陳媽媽,確診糖尿病三年多,本想透過飲食、運動控制血糖指數,成效卻不佳。後來轉介至衛福部認證通過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診所諮詢,才發現原來她長期少量多餐,少吃肉、多吃水果的飲食習慣,才是血糖高居不下的元兇。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需要學習全方位的自我控制,包括體重與飲食控制、運動、正確服藥、自我血糖監測,還有定期回診、檢查,這些都需要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病人學習。」收治陳媽媽的診所醫師葉柏綸表示,傳統治療糖尿病患,大多只由醫師看診並開藥,因醫師也忙,較難抽出時間細心衛教,因此控糖達標率低。 糖尿病整合照護 共照網已成先進國家主流 目前許多先進國家治療糖尿病的主流,都已改採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多科別整合照護的『共同照護網』制度,組成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藥師、臨床心理師及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團隊為守護患者健康,提供客製化管理、人性化的健康教育。葉柏綸醫師指出,陳媽媽後來經由診所共照網的團隊照顧,接受完整飲食衛教,調整用餐習慣,改成一天二至三餐,飲食先吃蔬菜、魚、蛋再吃澱粉,儘量每餐吃飽,中間不吃其它零食、水果,兩週後陳媽媽的血糖值就逐漸恢復正常值,一個月後服用藥量也跟著減少。 葉柏綸醫師分享,曾有一名六十五歲糖尿病患者,以賣甜點、湯品為生,常吃當天賣剩的產品,導致血糖值飆高,加上三餐時間不固定、常常忘記吃藥,血糖值控制差,甚至出現機能代謝異常而體重減輕。 胰島素對症下藥降血糖 上網搜尋控糖良醫最簡便! 葉柏綸醫師說,當時建議該患者之療程,應改以胰島素施打為主、口服藥為輔,血糖控制才能有所改善。但原本老先生很抗拒打胰島素,直到至糖尿病共照網的診所就診後,才瞭解到胰島素治療優點,也在其他病友鼓勵下,主動接受胰島素治療,不久血糖果然恢復標準值。葉醫師提醒,口服降血糖藥物雖便利,但對於高血糖狀態的病友,基礎胰島素仍是最佳的選擇,治療效果顯著,而且一天一劑也十分方便,建議越早開始越好。 「要治療糖尿病,病人必須學會對自己負責,因為醫療人員絕對無法替你代勞,透過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按時服藥並搭配血糖監測,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發生。」葉柏綸醫師也建議糖友,可上網搜尋『糖尿病找共照』的網站,善加利用網站內「搜尋糖醫師」的功能,快速搜尋離自己最近的糖尿病共照網認證診所,透過共照網診所所提供的優質醫療服務,包括定期檢查、衛教追蹤、營養諮詢、不定期舉辦病友衛教與支持活動等,有效掌握病情,及早血糖達標。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114/      

手肘摸到不明硬塊竟罹患罕見皮膚癌「默克細胞癌」

手肘摸到不明硬塊竟罹患罕見皮膚癌「默克細胞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默克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的侵略性皮膚癌,較黑色素瘤更為惡性、病程進展更快速。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醫師說明,默克細胞癌在台灣一年大約新增10-15位案例,他曾收治一名50歲的案例,先前在手肘摸到不明硬塊,覺得不對勁而至皮膚科就診,檢查後確診是默克細胞癌。因為發現的早,僅使用手術切除,目前控制良好,只需定期回診檢查,故謝燿宇醫師提醒病友,雖然默克細胞癌為惡性腫瘤,但只要能及早發現,還是能有較好的疾病控制,故民眾若發現身體有不明的痣或是紅紫色硬塊出現,請儘早至醫院就診。 默克細胞癌病程發展快 易與其他腫瘤混淆 謝燿宇醫師表示,根據研究,只有30-64%的默克細胞癌患者(不論期別為何)能夠存活5年以上;若為轉移性的默克細胞癌病友,超過5年存活率則低於20%(備註1.2)。其危險因子包含: 1.長期照射紫外線且皮膚白皙的民眾 2.曾感染HIV、接受器官移植受體及罹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3.年齡大於50歲以上的民眾 因為默克細胞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病程進展很快,導致多數病友發現癌細胞時,已轉移到淋巴結或其他器官,且罹患默克細胞癌後的復發率及致死率高,除局部復發外,也容易發生淋巴腺轉移甚至是全身性的擴散轉移至肝臟、骨頭、腦部及其他器官。另外,因為默克細胞癌在病理切片下,呈現圓形藍色的小細胞腫瘤,與其他廣泛被認知的腫瘤,如:轉移性內臟神經內分泌癌腫瘤、肺癌、淋巴癌的腫瘤相似,故國外研究指出,超過4成默克細胞癌,容易與其他淋巴癌或神經內分泌癌症混淆(備註3)! 因此,醫師需要進一步替病友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驗(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否則較難診斷,而早期默克細胞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若腫瘤過大或病友年事已高不宜手術,可以使用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控制病情,但也會產生較多的副作用。但謝燿宇醫師表示,病友的病識感還是最關鍵的。民眾若發現身體有不明痣或硬塊出現,應及早就醫,才能及早控制病情。 醫師建議透過A.E.I.O.U 口訣初步辨識臨床特徵 謝燿宇醫師也希望皮膚科醫師,若接到病理報告顯示為轉移性皮膚神經內分泌癌症,記得請病理科醫師做CK20染色,若為陽性,則有高機率為默克細胞癌。醫師也可以透過以下A.E.I.O.U口訣初步辨識臨床特徵: ●Asymptomatic:無明顯症狀 ●Expanding rapidly:腫瘤迅速擴張(≤3個月大幅增長) ●Immune suppression:曾感染HIV、接受器官移植受體及罹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Older than 50 years age:年齡50歲以上 ●UV­exposed area in a fair­skinned individual:長期照射紫外線且皮膚白皙的民眾 參考資料: 1.Lemos B et al. Pathologic Nodal Evaluation Improved Prognostic Accuracy in Merkel Cell Carcinoma: Analysis of 5,823 Cases as the Basis of the First Consensus Staging System for this Ca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0;63:751–761. 2.NCCN Merkel Cell Carcinoma Guidelines Version I. 2017. Available from: 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mcc.pdf. Accessed August 2017. 3.Christopher K. Bichakjian, MD; Thomas Olencki, DO; Sumaira Z. Aasi, MD; Murad Alam, MD, MBA, MSCI; James S. Andersen, MD; Rachel Blitzblau, MD, PhD; Glen M. Bowen, MD; Carlo M. Contreras, MD; Gregory A. Daniels, MD, PhD; Roy Decker, MD, PhD;Jeffrey M. Farma, MD; Kris Fisher, MD; Brian Gastman, MD; Karthik Ghosh, MD; Roy C. Grekin, MD;Kenneth Grossman, MD, PhD; Alan L. Ho, MD, PhD; Karl D. Lewis, MD; Manisha Loss, MD;Daniel D. Lydiatt, DDS, MD; Jane Messina, MD; Kishwer S. Nehal, MD; Paul Nghiem, MD, PhD;Igor Puzanov, MD, MSCI; Chrysalyne D. Schmults, MD, MS;Ashok R. Shaha, MD; Valencia Thomas, MD; Yaohui G. Xu, MD, PhD; John A. Zic, MD;Karin G. Hoffmann, RN, CCM; and Anita M. Engh, PhDMerkel Cell Carcinoma, Version 1.2018 4.Author Patricia Tai, MB, BS, DABR, FRCR, FRCPC.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Merke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115/

注重養身子宮肌瘤仍上身? 陳保仁醫師幫你解惑!

注重養身子宮肌瘤仍上身? 陳保仁醫師幫你解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混血藝人雷艾美4月19日在IG上PO文,公開自己驗出子宮肌瘤,她表示對她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熱愛戶外運動的她,平日也相當注重身體健康及養身,萬萬沒想到子宮肌瘤會找上門,讓她內心充滿問號。台灣婦產身心學會理事長陳保仁醫師解釋,子宮肌瘤發生與飲食、生活作息沒有直接關係,與女性荷爾蒙則相對有關,呼籲民眾定期婦科檢查,較為實在。 子宮肌瘤大多無症狀 鼓勵定期婦科檢查 陳保仁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多半沒有症狀,大部分的民眾是在健檢或是臨時的婦科檢查,才發現長子宮肌瘤,且普及率頗高。一般年輕女性,約三、四十歲,大約每三到四個就會有一個有偵測到子宮肌瘤的機會。另外陳保仁醫師也指出,若是出現莫名出血多、痛經或是肚子摸到硬塊,以及不容易懷孕或是流產、排便習慣改變等,可能就是腹部有腫瘤或子宮肌瘤。應定期做婦科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另外子宮肌瘤到底要不要治療?也是許多婦女的疑問。陳保仁醫師解釋,須先分到底要不要治療,再選擇治療種類,治療的原則是依大小、症狀、成長速度為準,一般5cm之內的子宮肌瘤,如果患者不在意且不想治療,是可以持續觀察的。而5cm以上通常建議治療;症狀部分,除了有經血多、痛經、不孕症、流產或是壓迫症狀,導致膀胱容易頻尿、便秘及腰痠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也會建議治療;另外是成長速度,成長速度沒有絕對,舉例來說年初大小3cm,年尾變成6-7cm,此類快速成長型會建議積極治療;但是如果更年期後才快速成長的肌瘤,更要積極治療,因為惡性機會是增加的。 孕媽咪遇上子宮肌瘤 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當懷孕期間遇上子宮肌瘤怎麼辦?陳保仁醫師表示,應靜觀其變,首重安心養胎。懷孕期間因荷爾蒙大量滋養,有三分之一在過程中會變大,三分之一不變,三分之一反而會變小。不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生長位置,有些子宮肌瘤生長位置會造成孕媽咪的不舒服、有壓迫感,但通常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媽媽不用擔心寶寶變小或是畸形的狀況。 陳保仁醫師也提醒,因為肌瘤的壓迫常常會胎位不正,或者是阻礙到自然生產的出口,剖腹產的機會偏高;同時有一種疾病稱為肌瘤退化,肌瘤退化在懷孕期間相當常見,因大量荷爾蒙刺激會造成肌瘤快速成長,快速成長後因血流不夠而無法供養肌瘤造成退化,此時會產生急性疼痛,最常見是在懷孕五到六個月期間。不過幸運的是,孕婦遇痛就醫,醫院給予止痛藥劑、簡單的安胎措施,等三天急性期過了,多數狀況都會改善。因此,不管是想懷孕、不孕或正在孕期的媽咪,陳保仁醫師都建議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最適合治療方式,不被子宮肌瘤所打敗。 子宮肌瘤來找碴 名婦產科醫生直播解答 究竟遇上子宮肌瘤該怎麼面對?該不該做手術還是與之共處?5月10日(五)中午12:30-13:00健康醫療網邀請到台灣婦產身心學會理事長陳保仁醫師至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為各界朋友解答子宮肌瘤迷思,以及教導大家面對子宮肌瘤的正確觀念。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由陳醫師為您解惑,帶給您最專業的衛教知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095/      

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稍微爬樓梯就喘個不停,動起來容易氣喘噓噓,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氣喘或自己肺活量差,但這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根據統計,全球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2,500萬人,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而且許多患者延遲診斷,往往活不過三年。 四肢水腫、藍唇 肺動脈高壓要小心 肺動脈高壓好發於40到50歲中年族群,尤其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常見症狀還包括四肢水腫、嘴唇泛藍,症狀與許多胸腔及心臟疾病類似。 肺高壓病友許築晴分享,童年時母親因為肺高壓離世,後來哥哥也被診斷出罹患肺高壓而離世,醫師懷疑可能有遺傳因子,請她做詳細檢查評估,才發現自己也是病患。所幸早期發現,能及早開始控制病情,現在的她生活與常人無異。 病情難確診 喘、咳、血、腫、暈要當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委員會主委黃偉春指出,這個病症平均要看診4次以上才能確診,若是發現親友常常顯得疲倦,不明原因喘,多多留意『喘、咳、血、腫、暈』,這些症狀出現最好儘速到醫學中心心臟科、胸腔科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心臟分流出問題 一成先天心臟病童可能發病 肺動脈高壓如果不獲積極治療,5年平均存活率只有3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吳俊明理事長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約有5%-10%會續發為肺動脈高壓,因為心臟分流出了問題,肺動脈血流壓力增加,提醒家長特別留心。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風險群 需跨科別治療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文展理事長也指出,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燥症病患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能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唯有跨科別共同治療,由心臟科、兒童心臟科、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診斷科等綜合評估,才能妥善協助病友控制病情。 活不過3成過去式 新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表示,以往肺動脈高壓治療以心肺移植為主,當時有一半的病人活不過3年;而現今不斷更新的治療策略,讓患者預後有所提升,只要病人全力配合醫師控制病情,維持原有生活品質不是問題。 『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 獻給病友滿滿愛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別在5月發起『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_真愛騎跡活動,邀民眾一起在有愛心的景點合照,或是比出愛心手勢拍的照片,上傳到關愛藍唇臉書粉絲專頁,加上一句為肺高壓病友加油打氣的話,給病友滿滿的關愛與支持。 疾病控制要持續 親友體諒最暖心 肺高壓病友往往是家中主要支柱,病情不易確診又得終身服藥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症狀,多給予病友體諒與關心。 【延伸閱讀】顧眼之前先顧肝 養肝權威教您護肝顧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091/            

臉上乾癟顯老! 選對利器才能對症下藥

臉上乾癟顯老! 選對利器才能對症下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性30歲後開始進入初老時期,一旦身體機能開始老化,肌膚就是最容易讓人看出老化的器官,隨著皮脂腺分泌下降,兩頰和眼周處變得乾燥,細紋悄悄出現,毛孔開始變得粗大,再加上膠原蛋白逐漸流失,影響皮膚彈力,使得臉部線條向下鬆垮,這時候一般人會選擇在保養品上加強,盡可能地維持膚質狀況。 老化問題對應的外觀變化 當邁入熟齡,身體缺乏女性荷爾蒙,老化急速發生,外觀上的改變尤其明顯!如皺紋加深、臉頰凹陷等,單靠塗塗抹抹的保養似乎無能為力,主因在於這些就是身體逐漸老化的象徵,比如臉部骨質流失產生位移,深淺層脂肪萎縮形成凹陷下垂、真皮層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的生成受阻,使得皮膚失去彈性缺乏支撐力。綜合以上臉部組織的老化動向,凹陷、皺紋、鬆弛也就成了顯著衰老的面容。 老化重建利器-自體脂肪移植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倪宗聖指出,在臉部老化問題中,以凹陷為多數人求診困擾,因脂肪萎縮後即很難再增加,且凹陷的範圍較大、填補的需求較多,相較起微整針劑的注射,自體脂肪移植有相對高的性價比,因此成了多數人會選擇的改善方式;此外,年齡增長,身體上代謝功能也會退化,導致脂肪易囤積,但這些多餘的脂肪若是透過自體脂肪移植手術加以運用,就能同時達到減少身體脂肪數量的問題,又能解決凹陷問題,找回豐盈澎潤的臉蛋、提升年輕感,可謂兩全其美。 倪宗聖醫師進一步說明,脂肪移植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是提升脂肪存活率,關鍵點有三,一、抽取脂肪時需以低破壞性的方式進行,二、過濾純化步驟,三、填補手法能精確且穩定地移植,掌握了這三個關鍵點,縱然有部分注入脂肪細胞被吸收,依然能使填補手術達到不錯的改善效果。 雖然自體脂肪補脂技術雖已相當成熟,但過程及手術效果仍取決於手術醫師的經驗、專業與美感;因此,想要維持年輕而自然的面貌,尋找受過專業訓練的整形外科醫師,以及擁有較完善的醫療服務團隊的院所,如手術團隊含有麻醉醫師全程照護,才能確保手術品質與降低風險。   【延伸閱讀】 *鼻形不是複製貼上! 陳世翰醫師:符合整體美感這樣做 *年後體態大失控 新一代非侵入減脂輕鬆塑 *年前為肌齡守歲 駐顏青春迎新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991/

咬牙忍痛OUT! 戰勝類風濕性關節炎 做到這3件事很重要

咬牙忍痛OUT! 戰勝類風濕性關節炎 做到這3件事很重要#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又是「把自己當醫生」造成的遺憾!一名從事服飾批發工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病時曾乖乖配合治療,一陣子後自覺關節疼痛和腫脹的症狀已獲得改善,擅自減藥甚至停藥,結果再次就診時,已經關節變形,連一般人可以輕易搬動的衣物箱都移動不了,後悔不已!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Rheumatoid Arthritis的縮寫),是一種慢性的發炎性疾病,一旦發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容易因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而受到影響,且隨著病程發展,部分嚴重患者甚至面臨關節變形、行動力和活動力受限,必需動手術做矯正或置換人工關節。 達成3大治療目標 多面向評估超重要 高雄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陳英洲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很多,患者應積極治療,以同時達到「舒緩疼痛、預防變形、控制不發炎」的三大目標。而要確定這三項都達標,必須靠多面向的評估工具,且至少要有以下3項: 1.病患主觀感受和表現症狀:患者若感覺關節紅腫熱痛或僵硬,一定要勇敢說出口,另若發現合併有關節以外的系統性表徵,例如:乾燥症(口乾、眼乾)、眼睛虹彩炎,以及胸部或脾臟腫大等,都需一併告知醫師。而即使病患不說,醫師也應該仔細觀察和主動詢問。 2.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配合國際指標DAS-28(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定期抽血檢測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和CRP(C反應性蛋白)兩大發炎指數,若發炎處於低度疾病活性或完全沒有活性的狀態,代表病症控制良好。 3.醫學影像檢查:X光檢查可看到關節變形的情況,但難以觀察到周邊軟組織的變化。被形容為「醫師的第二把聽診器」的關節超音波,正好可以彌補這項檢查缺口。 高解析度關節超音波可以顯示出關節膜增生、不正常血流、關節腔積水和貝克氏囊腫(膝窩囊腫)等異常情況,幫助醫師在門診快速地發現病症惡化和關節變形的警訊,及時調整治療處方。另一方面,病患也能在每次回診時,馬上透過關節超音波看到當下的疾病變化,心生警惕或治療有感,進而更願意遵從醫囑。 忍痛不說! 小心耽誤治療會加速關節變形 陳英洲醫師指出,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乖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以治療達標。即使是中重度患者,目前也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藥物或針劑生物製劑,可以幫助控制發炎和疼痛,讓腫脹獲得改善。其中,臨床觀察發現口服小分子藥在某些情況有較佳的改善關節腫脹效果,又可以免去打針的痛苦、攜帶方便,普遍較受年輕族群的青睞。 無論是哪一種臨床評估效果不佳,都應該盡快告知醫師,調整藥物處方,幫助病症獲得良好的控制。舉例來說,「關節疼痛」是臨床患者的主訴症狀之一,但也有不少患者善於忍痛、遇痛不說,往往錯失及早治療的良機,結果不但導致發炎和疼痛症狀加劇,加速關節變形的病程;而未能長期追蹤,未來併發惡性淋巴瘤的風險也可能提高。 及早控制發炎和疼痛 保有正常生活不是夢 醫師呼籲,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但患者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及早積極接受正確的治療,讓發炎和疼痛控制得當,患者既可預防或延緩關節變形,也能保有正常的生活,繼續朝夢想中的人生邁進。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97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