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早期療育需家長共支持 走進家庭更有效率

早期療育需家長共支持 走進家庭更有效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身心狀況需要扶持,家長若能及時發覺較嚴重狀況,利用早期療育進行協助,有助於未來成長。不過,許多治療課程及項目並無考量家庭狀況及需求,不僅降低其協助改善生活本意,更產生家庭生活的困難。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陳偉明設計由家長參與討論的課程,更能協助孩子自然進步,亦降低家長壓力。 早療過程辛苦 個別家庭狀況亦受忽略 剛滿 2 歲的睿睿,因為流口水、脾氣暴躁和不會說話至醫院就診,經評估後,診斷為全面性發展遲緩,且可能伴有自閉特質,轉介至早期療育單位接受服務,從週一至五每天排滿各式治療課程,儘管積極治療,但卻相當密集而辛苦。 對此,陳偉明指出,其實睿睿和媽媽這樣接受早療的家庭模式已是常態,所有資源針對孩子提供,但卻忽略了家長和家庭需求,反而無助於孩子在自然家庭情境中成長。 融入醫病共享決策概念 家長共論課程有效助童 有鑑於此,近年來國際積極討論「以家庭為中心」、「於自然情境中促進發展」、「作息本位」等議題,希望能讓早療領域更有效協助孩子。 因此陳偉明以「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理念,讓家長共同加入治療課程,並依據個別家庭需求,與家長共同構思每週居家練習計畫;再透過療程中的家訪時間,期望能將早療成效確實呈現。 針對個案設計學習計畫 居家練習提升早療成效 目前針對數個家庭施行此療育模式之後,陳偉明指出,提升了家長對於早療的正確認知,更能自發性幫助孩子在日常自然環境學習;另外也將這樣「家長增能」的早療課程發展出「社會性溝通親職引導技巧」課程,透過共同討論方式,制定出孩子及家長的雙方目標,也教育家長如何居家練習,提升療育效率。 陳偉明呼籲,早期療育充滿挑戰,每個家庭都需要支持、喘息及健康照護,若是讓課程進入家中,必能更有效。而家長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引導者,需要與孩子一同努力。 【延伸閱讀】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導管內視鏡深入膽胰精準診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36/

父子接連得腸癌 醫:家族史提早30歲篩檢

父子接連得腸癌 醫:家族史提早30歲篩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20幾歲大學生,卻被發現罹患第四期大腸癌。經醫師治療11個月後,該患者40歲父親竟然也被診斷出第四期大腸癌,讓家屬母親欲哭無淚。該案例醫師、北醫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指出,20多歲大腸癌多是基因遺傳,然而隨飲食西化推波助瀾,腸癌也有年輕化趨勢。 大腸癌年年奪冠 漸有年輕化趨勢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長年奪得國人好發癌症之首,大腸癌人數由95年1,0248人,上升至105年1,5374人,標準化發生率由37.9增加至41.3;標準化死亡率雖沒太多變化,但隨著罹癌人數變多,死亡人數11年內,由3,911增加至5,722人。 雖然90%以上大腸癌幾乎發生於50歲以上患者,但大腸癌也呈現微幅年輕化趨勢。在大腸癌罹病人數中,95年40歲以下大腸癌人數佔3.56%,105年該數字微幅上升至4.28%。 腸癌病因多元 飲食加上基因 大腸癌為何有年輕化趨勢?李冠德受訪時表示,大腸癌病因多元,基因是原因之一,然而隨著民眾攝取過多煙燻食品、紅肉、高油脂等食物,加上肥胖,多重因素影響造成罹患大腸癌的年輕人(20-30歲)有變多的趨勢。他不免也要問,「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幾乎要世界第一,難道台灣人是容易罹患大腸癌的民族嗎?」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則補充,許多臨床研究都顯示,糖尿病或肥胖等慢性病患者,也都和大腸癌脫不了關係。 預防大腸癌 健康吃也要篩檢 如何預防大腸癌?陳鴻華提出3大預防策略,首先是積極治療罹癌病人;至於一般人應積極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後則要教導民眾正確飲食,煙燻食品、紅肉、高油脂食物少吃,蔬果等高纖維食物則要多吃;另外,應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增罹癌風險。 李冠德強調,早期篩檢是關鍵,因為90%大腸癌來自息肉,只有10%是非息肉原因,這些少數人通常是家族遺傳。他呼籲40歲後應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糞便篩檢。如果有異常,須進一步做大腸鏡,將息肉拿掉。至於家族遺傳高風險患者,篩檢時間需更提早,建議提早至30歲開始做。 【延伸閱讀】情緒起起伏伏?! 每月「針」服躁鬱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24/

飲食與青春痘有關嗎? 醫:因人而異

飲食與青春痘有關嗎? 醫:因人而異#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許多人明明飲食清淡、作息正常,卻仍有痘痘困擾,甚至還被親朋好友嫌棄「鹽酥雞吃太多」,究竟飲食真的會影響青春痘嗎?英國皮膚科學會的專家思維塔.瑞(Sweta Rai)指出,這種影響因膚質而異,飲食或生活型態與痤瘡的關聯仍沒有科學證據。她建議,若民眾吃特定食物易引發痘痘,應盡量少吃。 青春痘因毛囊堵塞 影響8成人口 根據英國保健署,皮膚上有許多稱為「毛囊」的孔洞,當毛囊堵塞就會引起痤瘡。皮膚下還有一種稱為「皮脂腺」的腺體,常與毛囊連通,其功能是分泌皮脂來防止毛髮和皮膚過於乾燥。過多油脂會與死去皮膚細胞形成混合物,堵塞毛囊,形成粉刺。當粉刺被皮膚細菌感染,就是痤瘡。 《病人》報導,痤瘡影響了80%的人,20-40歲人口中有40-55%受青春痘困擾。瑞指出,已知造成痤瘡的因素,包含賀爾蒙不平衡、壓力、基因,以及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飲食引發痘痘 未有科學實證 然而,坊間也常將青春痘原因歸咎在食物上,常見如高糖、高油脂食物。瑞表示,當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分解時,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會升高,進而造成毛囊皮脂腺阻塞。然而這項假設還未受到證實,因為許多人即使吃了一堆垃圾食品,仍然不會長痘痘。 至於傳言說乳製品易生痘痘,她說,除非牛奶殘留賀爾蒙,因為已知服用含有黃體素避孕藥的婦女,容易產生青春痘,但乳製品本身並沒有被證實。實際上,台灣只會使用賀爾蒙治療生病的乳牛,健康牛乳中不太可能殘留。 飲食影響因膚質而異 嚴重患者應求醫 瑞進一步指出,要證實飲食與青春痘有關連非常困難,因為每個人皮膚狀況不同。有些人皮脂腺過度旺盛或數量較多,皮膚性質較油,吃某些食物或塗抹特定物質在臉上時,確實較可能長痘痘。英國皮膚科學會建議,若懷疑特定食物引發痘痘,可以不吃該食物6週來判定。 醫師建議,可以寫飲食日記來抓出可能兇手,但她也強調,對痘痘而言,食物沒有好壞,但為了保持健康,應避免飽和脂肪、高糖食物,並保持規律運動和無壓力的生活方式。瑞說,對於痘痘嚴重患者,她很少建議只透過飲食來治療痘痘,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痘痘也影響心理 勿以飲食習慣批判患者 英國皮膚科醫師安加利.馬托(Anjali Mahto)則向《BBC》表示,痘痘也和焦慮、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有關,許多人忽略基因等其他因素,擅自批判痘痘患者的飲食習慣,可能會更傷害他們的心靈。她鼓勵患者壓力過大時,可向好友訴苦,或求助跨科醫師。 參考資料: 1.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diet and acne? 2.英國保健署 3. More and more patients are cutting out foods in an attempt to clear spots. But could this do more harm than good? 【延伸閱讀】情緒起起伏伏?! 每月「針」服躁鬱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16/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導管內視鏡深入膽胰精準診療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導管內視鏡深入膽胰精準診療#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55歲的王先生,過去有胰臟水泡多年門診追蹤,夜裡因腹部疼痛送進急診室,超音波懷疑胰臟水泡有變化。使用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將「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伸入胰管內,發現胰臟水泡內已有絨毛狀腫瘤產生,在直視下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已有惡性變化。胰臟癌可說是「無聲殺手」病灶來得快又兇猛,所幸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精準診斷,讓王先生能提早手術治療。 導管內視鏡直徑僅3.5毫米 深入胰管輔助診斷 臺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秀伯解釋,大多的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都是間接的影像,診斷的過程只能臆測腫瘤是惡性抑或良性,但「看圖說故事」,並非病理診斷的黃金標準。相較之下,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因直徑僅有3.5毫米,能夠深入膽胰管腔進行直視診斷及病理組織採樣,讓患者免於誤診或是在決定手術與否之間掙扎,提供患者一個更精確的診斷建議。 頑固結石難解決 靠雷射碎石解決疼痛困擾 王秀伯主任表示,一般造成膽胰管疾病的原因,除了死亡率極高的膽胰癌外,也可能是膽胰結石所引起的。膽管因結石阻塞,膽汁無法順利由膽道排出而造成黃疸,進而感染發燒與敗血症。傳統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雖然也可以成功取石,但也會遇到頑固的結石,像是73歲的李女士,去年年初因膽管結石導致腹部疼痛送進急診室,當時醫師使用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為她取石兩次,但因結石堅硬卡得又緊,醫師改以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直視下用雷射將結石擊碎清除,才解決了李女士的疼痛困擾。 尋求專業認證醫師 解決膽胰疾病問題 王秀伯主任補充說明,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為一次使用拋棄式的自費醫材,不可消毒重複使用。目前健保規範的適應症下,仍需在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無法達到治療或診斷的情況下,才會建議患者接受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診治。而目前能執行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術式的醫師,必須是具有膽胰治療內視鏡認證醫師來執行,對於患者來說較有安全上的保障。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18/

情緒起起伏伏?! 每月「針」服躁鬱症

情緒起起伏伏?! 每月「針」服躁鬱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田柏升報導】 如果您有段時間很high很有幹勁,過一段時間又突然很憂鬱低沉,當心可能是躁鬱症上身。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張維紘表示,躁鬱症和憂鬱症都是情緒的疾病,躁鬱症最大的特徵,是大部分躁鬱症患者會同時合併躁期和憂鬱期,而憂鬱症則以憂鬱期為主。在躁期的時候,患者會有情緒起伏比較大,易怒,思緒和跳躍式思考,甚至可能會做出讓自己及別人受傷的行為和活動。 躁鬱症擅自停藥 恐讓症狀再復發 躁鬱症正式的病名是「雙極性情感疾患」,張維紘醫師指出,大部分躁鬱症患者在30歲左右發病,容易影響工作和生活,但可以透過服用藥物來獲得控制。他進一步說明,絕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在穩定期時,腦部功能是可以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卻也容易造成患者掉以輕心,降低服藥的順從性和持續性,甚至擅自停藥,引起疾病再度復發。 治療新選擇 每月一針抗躁鬱症長效針劑相對穩定 想要減緩躁鬱症困擾,除了口服藥物外,對於服藥順從性低的患者,其實還有長效針劑這項新選擇。對於不便每日服藥的患者,可增加用藥便利性。張維紘醫師解釋,長效針劑最大的優勢,是在於注射後的有效期限內,病友體內的藥物濃度相對較穩定。目前根據不同的劑型,注射頻率從兩個禮拜到每月一次,可提升患者對於藥物順從性,對於治療的穩定度、降低疾病復發率,有很大的幫助。 勇於接受治療 面對躁鬱症不可怕 張維紘醫師提醒,無論是任何針劑或藥物,只能降低復發風險,不能保證絕對不會復發。而躁鬱症是許多人都會面對的困難,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患者勇敢面對、接受治療,都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06/

年後體態大失控 新一代非侵入減脂輕鬆塑

年後體態大失控 新一代非侵入減脂輕鬆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年假期間飲食沒節制,日夜作息不正常,過完年,驚覺肚子多了一大圈!醫美診所謝詠欣醫師表示,每到年後看診,時常聽見門診患者後悔自己在年假期間太過放縱,毫不忌口的飲食與顛倒作息,稍不注意體態已悄悄發福。仰賴醫美科技的進步,告別脂肪已非難事。 腹腎肌肉量少 易養大脂肪細胞 醫師指出,年後患者大多以腹部、臀部為肥胖部位,因多半在飽餐一頓後躺臥沙發久坐聊天,同時又一手零食飲料塞嘴邊,不知不覺中飲食份量較平常大一倍多,加上年節零嘴多為加工製品熱量高。在吃多少動的情況下,使得腹部、臀部沒有足夠的肌肉量可幫助燃燒熱量,促使大吃大喝後脂肪細胞易被養大,脂肪體積又比肌肉大3倍,在視覺上就更加容易出現胖一圈的困擾。 抽脂傷口照顧不易 恢復期較長 謝詠欣醫師表示,過去若想要告別頑固脂肪,大多依賴侵入性開刀的抽脂手術,但術後修復期長,傷口照顧更需費心,無論天氣多熱,還需長時間穿著塑身衣才能看見效果,無法在短時間達成塑身目標。對於講求效率的族群則有另一種選擇非侵入式超音波聚焦減脂,可針對脂肪加以破壞,改變細胞大小及數量,以達到雕塑曲線的效果。 超音波減脂免動刀 適合效率上班族 在眾多體雕治療方式「新一代非侵入式超音波減脂」,有別於其他手術療程中,會有疼痛感較大、恢復時間較長的缺點,超音波在治療時體感較為舒適、因免動刀修復期大幅縮短,治療探頭是以恆溫5℃冷卻系統,能有效減緩過程中表層肌膚不適、降低熱傷害,加上治療時間短,讓許多上班族只要抽出空檔即能安排療程,就能簡單地有效減脂。相較於汗如雨下地運動,帶來一股少一點狼狽、多一點優雅的塑身風氣。 減內臟脂肪 需控制飲食加運動 謝醫師指出,非侵入式減脂針對皮下脂肪肥胖問題效果尤佳,若為內臟脂肪則建議再搭配飲食及運動達到內外兼具的調節方式,更能有效地達到塑身減脂目的。最後醫師強調,要能維持理想中的完美體態,少吃多運動仍是最佳減肥的不二法則,而運動較不容易雕塑的部位,則可經專業醫師評估後選擇適合的輔助方式來幫助改善。 【延伸閱讀】 *年前為肌齡守歲 駐顏青春迎新貌 *「享瘦」新趨勢 科技減脂「局部瘦身」! *隆乳、私密處整形 產後求診比例增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308/

一鞭炮轟天響氣喘來報到? 醫師教三招不發病撇步

一鞭炮轟天響氣喘來報到? 醫師教三招不發病撇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元宵節即將到來,屆時各地會有蜂炮活動或施放鞭炮,民眾也多會燒香拜拜,同時又處於季節轉換之際,恐致氣喘發作。 一名六十多歲婦女,因粉塵及懸浮微粒影響,導致嚴重氣喘,胸悶、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難等症狀頻繁發作,勉強堅持兩週後狀況未見好轉,就醫住院治療後才恢復穩定。 收治患者的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林鴻銓醫師表示,該名病患本身有氣喘病史,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回診時才發現她擅自停藥多時,加上接觸大量過敏原,刺激支氣管黏膜發炎造成急性氣喘發作,目前加重藥物劑量暫時控制病情,後續還得再觀察。 氣喘擅自停藥 小心演變成「嚴重型氣喘」 林鴻銓醫師指出,氣喘常見原因包括氣溫驟降、季節交替、燃香拜拜、放鞭炮等環境中的過敏原增加,誘發過敏性氣喘發作機率變多,呼籲過敏性氣喘患者,千萬不要擅自停藥,小心因而演變成「嚴重型氣喘」。 林鴻銓醫師解釋,嚴重型氣喘的人一動就會喘、走一下就得停,甚至需要氧氣治療,連出門很可能都是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少患者還因此伴隨焦慮症狀,更嚴重者可能致命。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的氣喘流行率約在十二%上下,約有五%患者是「嚴重型氣喘」,其中約有七成「嚴重型氣喘」患者源自於過敏性氣喘。過去氣喘多半與先天過敏體質有關,但近年來因為都市化、工業發展,空污問題日益嚴重,長期接觸過敏原而導致鼻塞、鼻涕流不停、打噴嚏等反覆發作,久而久之演變成後天誘發的過敏性氣喘案例也越來越多。 從根本阻斷過敏反應 有效「棄」喘 林鴻銓醫師指出,過敏性氣喘發作原因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簡稱IgE)有關,當過敏原進入身體後會與IgE抗體結合,進而引起發炎過敏反應,造成支氣管內膜黏液增加、黏膜水腫,導致呼吸道收縮、狹窄,甚至痙攣等狀況,相較於典型氣喘,過敏性氣喘還附帶了鼻塞、打噴嚏、流眼淚、皮膚紅疹搔癢等症狀。 林鴻銓醫師提醒,預防氣喘發作不外乎三招,第一是遠離過敏原,天氣改變時注意保暖,出門戴口罩、圍圍巾,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照護及保養;第二是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不可自行擅自調整劑量,才能降低發作機率。 最後一招,則是固定使用氣喘控制測驗(Asthma Control Test,ACT)自我評估,ACT使用起來簡單快速,受全球最多專家認同且被廣泛使用。測驗共有五道題目、每題各五分,二十五分為控制良好,二十至二十五分建議可視情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需做調整,二十分以下則建議儘早回診。 林鴻銓醫師呼籲,氣喘是支氣管慢性發炎性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需長期控制,只要做好自我控制、按時服藥、遠離過敏原,一定能與氣喘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73/

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延命更顧生活品質

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延命更顧生活品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近年來,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逐漸被重視,積極治療的同時,也要保有自理生活的能力!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胸腔內科專科醫師林慶雄表示,癌症治療若延長了存活期,卻生活品質不佳,如長期臥床,對於患者來說苦不堪言,因此治療上,藥物選擇相對重要,在幫助改善症狀、穩定病情時,更要兼顧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長期胸悶頻咳嗽 胸部早已繁星點點  林慶雄醫師即以一名56歲的男性患者為例,因長期胸悶與不自主的咳嗽,進而嚴重影響所從事的警衛工作,他在旁人建議下前往就醫並確診為晚期肺癌,當時,胸部X光片上「繁星點點」,也讓家人憂心忡忡。 所幸,經基因檢測後,患者屬EGFR基因突變者,第一線即接受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不僅咳嗽、胸悶症狀大幅改善,甚至兩周後即重返工作岡位,治療迄今三年,完全看不出曾是名晚期肺癌患者。 林慶雄醫師進一步表示,長年位居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咳嗽、喘甚至吐血等症狀時,通常已是晚期,過往,僅能以傳統化學治療,不僅成效不大也讓患者較難以承受。不過,現今已有標靶藥物可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腫瘤進行治療,不但療效更佳,也減少對身體正常細胞的傷害。 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生活品質不受疾病控制 此外,根據在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所發表,全球第一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兩種標靶藥物的療效比較的「LUX-Lung 7」研究結果指出,相較第一代標靶藥物,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EGFR突變肺癌,能進一步降低27%腫瘤惡化或死亡風險。林慶雄醫師也強調,對於患者最擔心的副作用,也可透過劑量調整與緩解藥物來改善,生活品質也較不受疾病所控制。 善用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 林慶雄醫師提醒,台灣人罹患肺癌不僅止與吸菸有關,更多的是長期暴露在致癌的環境中,包括二手菸或職業相關環境,同時,也需考量家族肺癌病史。對於已確診肺癌晚期的患者,也無須過度擔憂,肺癌的治療已相當精進,在接受基因檢測,確認腫瘤是否帶有EGFR等基因突變,再搭配正確的標靶藥物,精準用藥,就能同時延長存活期並兼顧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9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