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跨年好激情! 這招讓你「性」福不被套牢

跨年好激情! 這招讓你「性」福不被套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一名20多歲的女性,在一次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事後至藥局購買避孕藥服用,而事後避孕藥雖於72小時內服用,服藥之後再發生性行為卻無採用任何避孕措施,月經期開始長時間滴滴答答出血,沒有減緩的現象,就診後發現居然是子宮外孕。原來她服用一次事後丸,卻誤以為整個月都能有避孕效用,之後發生性行為沒有再採取其他措施,才造成憾事。 正確服用避孕藥 效果優於其他方式 避孕方法五花八門,除了算安全期、體外射精、保險套、避孕藥之外,還能在體內放置避孕器或直接結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陳鴻昇表示,保險套主要目的是阻隔精蟲進入陰道及避免感染,但若未全程使用或有破損,都會大幅影響避孕效果;口服避孕藥相較於其他方式屬最直接、簡單的方式,若認真服藥不間斷,幾乎可達到完全避孕效果。 每日服用一錠 忘記也勿吃兩顆 口服避孕藥的成分主要為雌激素與黃體素,藉由抑制排卵、子宮頸黏液變濃稠使精子無法順利和卵子受精來達到避孕效果。陳鴻昇主任說明,口服避孕藥最常見的是21錠單相型,可從月經第五天開始服用,兩盒藥之間可停藥七天讓月經來潮。另外有28錠每日型,從月經第一天開始服用,經期會落在服用其中的安慰劑或鐵劑之時來。如果期間忘記服用,在隔日服藥時間前想起可以補吃,但若己到了計劃服藥時間,則無需服用兩錠,但若連續兩日未服,當月避孕效果已打折扣,需自行加做其他避孕措施,例如戴保險套。 新型避孕藥副作用低 還有附加價值 副作用常見的有頭暈、噁心、血壓上升、食慾增加等,但每個人體質不同,反應也不盡相同,只要有不適,都可與醫師討論,搭配其他藥物或調整劑型來改善。另外目前也已有新型避孕藥將藥量減半,可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口服避孕藥也有額外的好處,如調節經期、避免子宮內膜異位復發、改善經血過多、改善痛經,甚至可以降低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機率。 高危險群不宜服用 恐會造成血栓 而曾發生血栓病史、肝功能異常、年紀太大、抽菸、高血壓者都不太適合使用口服避孕藥,尤其需長期臥床休息者,如重大手術、腳部受傷,期間應該停止服藥。陳鴻昇主任提醒,因避孕藥會提高血栓的風險,若長期行動不便,很可能造成血栓,若導致肺栓塞,就可能導致死亡,必須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不想當小媽媽 青少女該怎麼避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689/

操作機械手臂做手術!王毓淇醫師:像阿凡達

操作機械手臂做手術!王毓淇醫師:像阿凡達#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以前有一個電影叫《阿凡達》,大家可能都看過,電影中軍人們坐在機器人裡熟練地操作,只要手一動,機器人的手就跟著動、動動腳,機器人的腳也會動。三軍總醫院婦瘤科王毓淇主任說,這就跟現在的機器人手術一樣:把機器人架到病人身上,而醫師進入操作台,控制機器手臂幫病人做非常精細的微創手術。 AI、機器人蓬勃發展 台灣手術領先國際 王毓淇主任指出,這幾年一直在講的AI、機器人產業,包括家裡機器人、各種工業機器人等都在蓬勃發展,其實手術室的機器人早已做了超過18年了!美國在大約西元2000年就已經核准機器人手臂的微創手術,在美國尤其像前列腺手術,已有80%是以此方式執行,另外還有30%左右的婦科手術也都透過機器人手臂來施行。 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在2005年引進台灣,所以目前已經執行了13、14年,早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而未來的手術,基本上都會慢慢往微創的方向邁進,機器人手術的進行勢必也是未來的趨勢。 執行近500例 過來人給年輕醫師的話 王主任分享,越來越多醫師都會慢慢往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方向跟進,像他自己就已經執行了將近500例。他常跟更年輕的學生或年輕的醫師們分享,其實機器人手術、微創手術是傳統手術的延伸,還是要做好基本功,就像去少林寺練功夫,做好蹲馬步、挑柴、打水的動作,是最重要的。 王主任補充,施行傳統手術的人,必須對人體解剖很了解,當對傳統手術非常了解後,才能跨步進入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一步一步來,絕對不能躁進,才能把傳統手術、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都開好。 機器人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隔天拔尿管! 機器人手術含括在微創手術的範疇之內,經年累月已經得到了驗證,只要傷口越小,病人恢復一定就更快,隔天就可以拔尿管、行走。傳統大傷口的粘黏程度一定會比較厲害,失血量也較多,疼痛感更大,恢復也比較慢。以整體而言,手術費雖然較高,但相較於傳統手術,微創治療對需儘速返回職場的人絕對有幫助,這是一個世界的趨勢,也是世界的潮流。 【延伸閱讀】 *泌尿外科好助手 達文西手臂精準下刀 *AI人工智慧 達文西機器手臂誰與爭鋒?! *婦癌手術新進展 達文西機器手臂厥功至偉 *摘膽不留疤! 達文西機器手臂神乎其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36/

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苦於共病 生物製劑保生活品質

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苦於共病 生物製劑保生活品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 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 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 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 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 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33/

癌友術後強化體力 「藻」出免疫關鍵

癌友術後強化體力 「藻」出免疫關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48歲的老張經營一間貿易公司,成就不錯頗為富裕,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邁入中年後追求健康,砸下許多錢在保健食品及營養品上,常常白天打一些高額的營養針、維他命補充針、補充高蛋白,前腳神清氣爽地步出診所,後腳馬上去應酬熬夜到半夜才回家,隔天感到頭痛、昏沉,又返回診所找醫師協助。收治案例的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羅仕寬表示,其實這樣是本末倒置,除了保健食品之外,更應均衡飲食、作息正常才能替健康加分。  腸道保健好 穩住免疫基本盤 很多民眾都認為常感冒就是免疫力不好,甚至常頭痛、拉肚子、膝蓋痠痛等病痛都是免疫力低下所造成。事實上,免疫力是抵抗疾病入侵的一種機制,由免疫系統辨識出病毒,產生殺手細胞去攻擊入侵者,羅仕寬醫師說明 ,免疫力很好的人也會感冒,只是他們免疫系統反應很快,即使不吃藥,感冒也很快痊癒。有70%左右的免疫細胞住在腸道中,若能保健腸道健康,就已經做到加強免疫力的基本盤。 癌症治療後虛弱 重建免疫是關鍵 而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基本原理即是利用技術強化自身免疫細胞,幫免疫系統升級去抵抗癌細胞,但所費不貲,不是人人負擔得起,目前大眾化的趨勢還是以調節免疫力為主。羅仕寬解釋,癌症病人在經歷過化療、電療等大規模通殺之後,體內的免疫細胞必須先藉著建設腸道組織中的益生菌,靠「植菌、養菌、滅壞菌」三步驟來重建。尤其要提升食慾,才有能量供給體內細胞活動,避免體重下降、肌肉流失,惡病質上身。 褐藻醣膠提升免疫力 小分子可快速吸收 羅仕寬醫師指出,人體只要修復細胞間的傳遞物質,免疫系統就能快速反應派出軍隊,對抗入侵的病毒,加快恢復健康。 因此,除了藥物之外,癌友們也會從保健食品下手,希望能補充病後營養增強免疫功能,最常聽到的就是要攝取富含多醣體的食物。多醣體扮演了人類生理運作的重要角色,是細胞之間辨識彼此、傳遞訊息的媒介,如靈芝、巴西蘑菇中的葡聚醣。而含有岩藻醣的褐藻糖膠更是近期興起的生力;褐藻醣膠能提升免疫力,喚醒免疫細胞重新上工。在日本,褐藻醣膠已應用多時且成效甚豐,台灣本土更研發出全世界最小分子的褐藻醣膠,能被人體快速吸收,讓癌友有新的武器提升免疫力。 重啟術後免疫力 補充好油降低體內發炎 癌症已經是身體呈現終極發炎的狀態,除手術移除病灶之外,也需要多補充營養來調解免疫力,羅仕寬醫師提醒,癌友可以多補充富含Omega-3的好油來降低體內發炎,還可以多吃不甜的水果,如藍莓、檸檬、芭樂等好菌食物,想要維持健康,最重要的還是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從飲食、作息中來配合治療,若能加上合適的保健品來幫助修復身體,就能達到最佳效果。 【延伸閱讀】 *癌症不可亂補!? 這些營養攝取是關鍵 *不必再忍受化療之苦 配合醫囑這樣做戰勝副作用 *面對化療 瞭解越多越不害怕 *糖尿病新研究 登上國際期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27/

「長效抗精神病針劑」副作用低 協助病女重返職場

「長效抗精神病針劑」副作用低 協助病女重返職場#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輕女子從大學時開始,不斷出現妄想安症狀,總覺得有人要陷害她,也有聽幻覺及怪異的言行,就醫時確定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初期接受口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雖然藥物的反應佳,但是卻一再擅自停藥。因為缺乏精神病識感,導致疾病反覆復發,甚至惡化。經過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暨精神醫學部邱南英醫師建議後,決定施打長效抗精神病針劑每個月一劑,治療迄今,精神狀況穩定,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逐漸步上軌道,職場表現也已恢復以往。 幻聽、妄想、怪異言行 為「思覺失調症」的典型症狀 邱南英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可能發病的原因包含遺傳、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個人的體質、環境的壓力、感染病毒、使用毒品…等因素,具體的原因迄今仍尚不明確,好發於青春期和成年的早期,常見「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 「正性症狀」為腦內邊緣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出現感官知覺的異常,像是聽幻聽,聽到別人在談論、嘲笑或批評、命令自己,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要害他、跟蹤、監視或控制他等;「負性症狀」為多巴胺在大腦前額葉的功能過低所引致,如面無表情、社會退縮、懶散、消極、被動、不願睡、出席活動、變得沉默寡言等;「情感症狀」可能是因為幻覺的恐嚇、威脅聲音及妄想,導致很焦躁、緊張、恐懼、沮喪、情緒低落;「認知功能障礙」則是腦部功能退化,如記憶力變差、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能力、判斷力和執行力差等。 「長效抗精神病針劑」 副作用低便利性高  邱南英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病識感通常不佳,不認為自己罹患精神疾病,一旦未能及時接受診斷治療和持續治療,恐怕會造成各種功能的持續退化,最後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過去治療思覺失調症時,使用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容易出現錐體外徑的症狀,如手抖、僵硬、動作緩慢、坐立不安等,也可能增加體重,或是升高泌乳激素,導致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此外,有些患者害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病,因此未能按時就醫回診、不規律服用藥物甚或拒絕用藥,導致藥物順從性差,病情因此惡化。 所幸現在已有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療效佳,不只是改善正性症狀,也能緩解其他的症狀。其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也已經上市,並且健保能給付,透過每個月注射1次,藥效相對的穩定,安全性佳,副作用也較少,患者能更便利用藥,改善病情。同時也能夠去除疾病的污名化,改善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促使他們返回社會和職場,重拾健康和生活。 親友適時的瞭解傾聽 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 最後邱醫師呼籲,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的親朋好友應該認真瞭解疾病,適當給予患者關懷、仔細傾聽,對於患者的預後影響很大。彰化基督教精神醫療體系提供這類病患完整的醫療,除了門診、急診、急性住院和慢性住院及日間住院診療、社區關懷以外,還持續執行思覺失調症的居家照護治療,定期訪查、診療,期盼透過專業的協助照料患者,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29/

縮時攝影這樣用! 助好孕一「試」就中

縮時攝影這樣用! 助好孕一「試」就中#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傳統試管嬰兒培養 難掌握胚胎完整動態  隨著現代生殖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先於體外受精,培養成囊胎後再植入母體的「試管嬰兒(IVF)」,因受孕率較高,已然成為許多不孕症夫妻治療的首選之一。傳統培養胚胎的空間是一個模擬母體子宮環境的溫室,其溫度、濕度、氣體濃度與酸鹼度均須嚴密監控,以確保胚胎在最佳環境下成長。每日醫療團隊為觀察胚胎發育與分裂過程,都需將胚胎取出培養箱一次,置於顯微鏡下觀察,以辨別胚胎優劣,然而每次打開的過程,都可能造成培養箱內恆定性的改變,且僅能觀察到胚胎的外觀型態,無法掌握胚胎先前發育的動態過程,增加培養過程的不確定性。 「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 24hrs記錄動態變化  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黎惠波醫師表示,為了提升胚胎優選率與植入懷孕率,今年12月院內引入具AI人工智慧的「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Time-lapse Incubator)」,採用每10分鐘為胚胎拍照的縮時攝影系統,並使用連續5日都不需開箱更換的one step培養液,使胚胎得以在恆定的環境中生長,不受外界影響。透過24小時不間斷的縮時攝影製成影片播放,醫師可在電腦上觀察,因而擁有豐富的資訊,可判斷胚胎分裂速度快慢、細胞數目是否正常、有無碎片等「動態」變化,是一套可以持續觀察胚胎分裂,以及早期發育的裝置。 提升試管受孕率 降低流產可能性 黎惠波醫師說明,針對無法進行PGS(胚胎植入前染色體篩檢)的高齡患者、卵巢功能不良、卵巢刺激反應不佳與取卵數較少的不孕婦女,就可用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這種非侵入性的方式,來挑選最優良的胚胎植入,縮短達成懷孕目標的時間;而對取卵數較多、欲進行PGS的婦女,也可挑選分裂發育正常的胚胎來進行檢測,不需送檢每一顆囊胚,減少可觀的檢測費用。如此一來,除了大幅提升受孕率,也降低流產的可能性。 生殖醫學新趨勢 縮時攝影監控三大特色 黎惠波醫師分析,胚胎縮時攝影監控箱具三大特色:第一是絕對穩定的生長環境,利於胚胎分裂發育;第二則能藉由縮時攝影評估胚胎的「動態」變化,而非單純觀察靜態的外觀,提供了相對豐富的研判資料;第三則是附有AI人工智慧的縮時攝影培養箱,可收集並參考大數據,使評估標準化,進而篩選品質最好的胚胎植入。 目前歐洲、以色列與新加波等國家的試管嬰兒中心,已普遍使用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並成為「人工輔助生殖醫學」的一個新趨勢,因此國內多家生殖醫學中心也已將此工具納入不孕治療療程,希望能協助更多不孕夫婦提高懷孕率及活產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695/

全方位「基因晶片檢測」 助早期發現胎兒罕病

全方位「基因晶片檢測」 助早期發現胎兒罕病#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好不容易有了愛的結晶,許多父母都會盡最大努力來確保胎兒健康,除了一般產檢之外,還可抽血、採集尿液來作產前疾病檢驗,而現代人普遍晚婚,34歲之後的高齡產婦越來越多,胎兒異常的風險增加,衛福部建議進行羊膜穿刺,檢視染色體是否有異常。過去羊膜穿刺所能檢測出的異常有限,近十年內發展出基因晶片檢測,可找出更多基因異常及罕見疾病,讓父母們能早期了解胎兒狀況。 晶片檢測微缺失 單基因突變全包 傳統羊膜穿刺是取得胎兒細胞,以顯微鏡觀察染色體狀態,但有許多微片段缺失、重複或單基因突變無法被觀測到,造成的疾病有小胖威利症、天使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等;基因檢測公司執行長蘇怡寧醫師表示,基因晶片檢測,像是把染色體攤平在載體上,再以配有多重基因標記探針掃描,可更細微地看到染色體的每一區段,找出微缺失、微複製。而第二代的全方位複合式晶片檢測,還能多找出單基因異常,一次檢測超過一千種以上疾病。 羊穿+羊晶 胎兒健康雙重保障 這種微片段缺失及單基因突變通常與遺傳無關,和孕婦年紀也沒有絕對關係,蘇怡寧醫師說,像侏儒症,以往必須到懷孕28週之後才能觀察到骨骼生長異常,但優生保健法中,24週內才可以合法引產,雖然侏儒症不致命,但目前無法治療,現在可藉由非侵產前染色體篩檢(NIPS)及羊膜穿刺、晶片檢測在早期發現。不過有少數染色體轉位、嵌合的特殊情況,仍須靠羊膜穿刺的傳統染色體分析才能判斷,與晶片檢測不能相互取代,蘇怡寧強調,產檢就像買保險,通常抽羊水的同時也接受羊水染色體基因晶片檢測,就能多一重保障。 事前做功課 醫師不能幫你下決定 以前單一疾病的基因檢測,一種就需要一萬元左右,現今科技進步,基因晶片便能包含上千種,蘇怡寧醫師提到,健康是種相對的觀念,晶片檢測盡可能包含相對嚴重、預後差、致命的疾病,也並非所有異常都會嚴重影響胎兒。醫師只能分析告知所有的結果與風險,他提醒父母們必須事先做功課,清楚將會面對的問題,把握看診簡短的時間與醫師諮詢,才能避免糾紛產生。 【延伸閱讀】 *乳癌復發即時監控 精準抗癌新武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692/

不想戴眼鏡! 雷射術後白內障該怎麼辦?

不想戴眼鏡! 雷射術後白內障該怎麼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近視看不清,有人戴眼鏡,有人做近視雷射手術,但是早期曾經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人,步入中老年可能又要重拾眼鏡了。眼科診所雷射中心葉威毅主任表示,一旦進入中老年紀,不管有沒有做過雷射手術,都會遇到眼部疾病問題,比如像是老花、或度數的改變,可能會造成視力下降,甚至是白內障,導致矯正過的視力越來越不清楚,越看越模糊。 做過雷射 老花、白內障敲門怎麼辦? 做過近視雷射後,如果沒有度數回退,老花找上門時,就需要借助眼鏡矯正;但如果有度數回退,可能會抵消老花,可以不戴眼鏡。不過人人都可能會有白內障問題,假設做過近視雷射手術,又發生白內障該如何處理? 葉威毅主任說,做過雷射手術的人,要做白內障手術不會有太大衝突,因為雷射手術是角膜手術;白內障手術是水晶體手術,唯一的影響,是水晶體公式的計算。因此在白內障手術前,必須提醒醫生曾有接受過雷射手術治療,如此一來,以新一代公式計算水晶體度數,才能有準確的預測性與最低的誤差值。 白內障手術 屈光問題一次矯正也OK 簡單來說,就算做完雷射手術,經年累月視覺逐漸不清晰,出現白內障而看不清楚,影響生活機能時,就是進行手術的好時機。 葉主任解釋,白內障手術是透過置換人工水晶體達到視力矯正的效果,像配眼鏡一樣依據每個人的狀況量身設計。如果想要一次性解決近視雷射後度數回退、殘留度數問題,以及散光、老花等問題,以現在的技術其實能直接藉由白內障手術合併解決所有的屈光問題。 想要延緩白內障 墨鏡、護眼不可少 老來想擁有清晰視野,延緩白內障,日照太強記得戴墨鏡,用眼過度要休息,平常眼睛保養必不可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68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