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胸悶、咳嗽老症頭 少婦就醫竟肺癌晚期!

胸悶、咳嗽老症頭 少婦就醫竟肺癌晚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胸悶、咳嗽千萬別以為拍拍胸部、喘口氣就相安無事!一名40餘歲的家庭主婦,長期胸悶合併有咳嗽症狀,原以為是更年期或太過操勞所導致,說服自己稍作休息即會有所改善,未料,胸悶、咳喘症狀持續加重,才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罹患肺癌,後續再進行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已腦轉移,震驚之餘也百思不得其解,老症頭怎成肺癌晚期! 十大癌症之首 肺癌確診多轉移腦骨 收治此名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吳子卿醫師指出,肺癌長期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十萬人就有39.9人死於肺癌,驚人的數字威脅的不僅是吸菸以及受空汙影響的民眾,更多的是人在家中坐也中標的家庭主婦。而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患者確診時多已是肺癌晚期,並轉移至腦部或骨頭,此時,不但無法進行手術治療,也加重後續治療的難度。 第一線治療選擇 生活品質逐提升 吳子卿醫師進一步指出,該名患者在與醫療團隊評估治療計畫後,第一線即採以不可逆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一年半下來腦部癌細胞近乎消失,肺部腫瘤也持續縮小,期間也未有嚴重副作用,甚至維持每半年出國一次,前往美國照看在學的兒子,逐步恢復生活品質。 不可逆標靶藥物 延長存活期、降低惡化 近年,隨著不可逆標靶藥物加入晚期肺癌治療選項,患者的存活期表現已大幅改善;吳子卿醫師強調,不可逆標靶藥物在治療上可直接鎖定癌細胞,治療效果也較強;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發表全球第一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標靶治療研究「LUX-Lung 7」,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可進一步降低27%腫瘤惡化或死亡風險,讓長期抗癌的病患倍增。 標靶常見副作用 緩解藥物可改善 此外,吳子卿醫師提醒,標靶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腹瀉、甲溝炎、皮膚疹,患者不必過於擔心,一般在使用緩解藥物後,多數能獲得改善,治療期間,醫療團隊也將會同皮膚科醫師協助指導病人照護,以確保肺癌患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309/

免疫力不足恐奪命!營養補充增「抗癌力」

免疫力不足恐奪命!營養補充增「抗癌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50歲的林姓婦人,在定期健檢時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癌第四期合併肝轉移,同時還有黃疸的情況。原本身體就虛弱的她,罹病後體重更是掉到35公斤,也因為全身性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導致食慾降低,瘦弱的身軀讓她沒有體力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下,除了配合調整標靶化療藥物治療的種類和劑量,她也積極攝取「全植物萃取完整營養素」營養品補充體力。經過一個多月後,她的元氣恢復,體重也逐漸回升,氣色也有好轉,待身體狀況穩定後才進行切除手術。 為何會得癌症?85%是偶發性所造成 收治這位中年婦女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表示,腫瘤本身即是細胞不正常增生造成,其造成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基因、病毒及飲食習慣等。臨床上統計顯示,有85%是偶發性所造成,其中最大的主因與攝取的食物有關,當食物進到體內後,加上身體免疫力下降、抵抗力變差時,就有可能導致癌細胞的產生。 病從口入 精緻糖恐讓癌症生長? 現代人的三餐老是在外,外食又充斥著高油高糖的精緻化食物,那些空有熱量的「單醣」或「雙醣」,若是攝取過量恐會使血糖飆升、胰島素劇烈反應,更可能會造成癌症的形成。對此柯道維主任解釋,癌症本身就是發炎反應,短時間過量攝取高糖食物,並不會直接導致癌症發生,但長期累積這樣的飲食習慣,身體恐會出現交互作用,就有可能加速身體發炎情形。對於癌友們,更需要注意這些後天加工的精緻糖,過量的攝取會導致人體分泌更多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但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更會抑制癌細胞的凋亡,促使腫瘤惡化。 免疫力戰勝癌症!營養補充有方法 柯主任提到,癌友在抗癌期間,應於治療前、中、後不同階段,隨療程提供身體足夠營養,藉由營養品補充來修護身體機能並且增強抵抗力。在營養品補充方面,適合人體的植物性蛋白質因易於消化吸收,且含豐富的麩胺酸、精胺酸、離胺酸,這些成分可增強免疫力並預防肌肉流失及阻斷 NF-kB 使腫瘤細胞凋亡。此外,在大腸癌治療期間,腸道黏膜容易受損,患者常會發生食不下嚥、無法進食的情況,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進而免疫力下降,此時可選擇含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來提升腸道免疫力。 關鍵營養補體力 減緩副作用不適 臨床顯示,有四成的癌症病患死於營養不良,雖然上述案例中的林姓婦女最終仍不敵病魔離開人世,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從未放棄治療,積極地配合醫師的療程與建議,也藉由營養品補充體力,讓她在治療過程中大幅減緩副作用的不適。 最後柯主任提醒,對抗癌症,除了飲食均衡、充足睡眠、保持規律運動,更要有正面與愉快的心情面對病魔,並且遵照醫囑,治癒率與存活率才能大幅提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310/

血友病新藥健保給付 可望降低出血次數

血友病新藥健保給付 可望降低出血次數#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2歲少年與50歲的男子,兩位同為台灣重度A型血友病患者,命運卻大不同。少年幸運的生於近代,從小確診便採取例行預防療程,現在能像一般人正常跑跳;反觀50歲男子,因過去只在出血時用血漿補充,使其在早期關節受損,走路需小心翼翼。隨醫療進展,目前血友病預防療程,讓30歲以下的患者,都能恢復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  超標近7倍!A型病友年出血次數達13次 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提到:「在台灣約有1000名血友病患者,過去病友只有血漿製劑可以使用,效果差,而現在有凝血因子製劑,從一般型到長效型,是醫療一大進展,跟上國際趨勢。」 血友病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異常,易產生自發性出血,引起關節點反覆出血,嚴重甚至需更換人工關節。根據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2016年資料統計,台灣A型血友病年出血次數平均達13次,高於國際建議每年2次以內,已超過近7倍,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認為:「原因在於過去台灣起步比較慢,不鼓勵預防性治療,不過目前新加入治療患者,出血次數甚至比國際低,未來很有機會超越更好。」 定期預防療程 維持凝血防止出血 過去血友病病友通常都是出血後才做補充血漿治療,由於需要大量輸注且效果有限,大多病友往往採取「聽天由命」的消極治療。 而基因重組凝血因子藥品的出現,使得給藥相對便利,從過去因定期輸注不易,而導致出血才接受需求性治療的觀念,轉變成以定期注射固定劑量凝血因子的預防療程,來維持體內凝血功能,防止自發性出血造成關節的傷害。 「長效第八凝血因子」健保給付 每周兩針提升用藥意願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已核准了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製劑的健保給付,11月給付生效,這種長效型製劑為基因重組人類全長第八凝血因子,與一或多個聚乙二醇分子形成共價結合,可暫時替補先天性 A 型血友病病患所缺乏、有效止血所需之第八凝血因子,比起未經修飾的抗血友病因子,其作用能在血液中保持更久、用藥時間間隔更長,大幅提升用藥的便利性。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說:「對患者來說,可以維持給藥間隔中因子的血中濃度,以確保不出血,是接下來新藥治療的重點。」 過去健保給付的凝血因子屬一般型製劑(Standard Half-Life;SHL),而一般型製劑因為容易被肝臟代謝掉,所以病友的預防療程每週需施打三次,才得以維持體內第八因子的正常濃度。另外,也由於需頻繁接受施打,使得病友接受例行預防療程的意願較低、醫囑順從性較差,可能造成保護力不足。 而長效型製劑(Extended Half-Life, EHL),因為藥物結構式經過修飾,使其半衰期時間比起一般型製劑來得更久,大約可延長1.5倍,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急診科中心主任王建得表示:「病患每週施打頻率可以減少至兩次,有利預防治療的環境,減少施打的次數,進而提高患者的意願。」長效型的藥物加入,最終期望達到每年出血次數1.9次的目標。 新藥問市 降低出血次數、改善生活品質 血友病病友對於使用藥物的概念,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定時定量施打,以維持保護力,才不會病情惡化。目前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製劑之健保給付已生效,期望大幅減少台灣病友的出血次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95/

高科技數位設備+牙科美學認證 打造完美全瓷牙冠

高科技數位設備+牙科美學認證 打造完美全瓷牙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現代人重視外貌,有一口美齒能夠讓人更有自信。當有美齒的需求,患者最擔心的,往往是假牙美觀與心中的期待不符合的狀況;如今透過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搭配數位全口掃描設備,將可以量身訂做完美的全瓷牙冠,解決患者的顧慮,讓你也能擁有明星般的笑容。 數位微笑設計門診 前牙美觀由患者自己決定 DSD數位微笑美學設計國際認證醫師沈志容表示,過往若想要讓牙齒更美觀,多數人會直接到牙醫診所報到,但因無法預知假牙完成的樣子,所以就像賭注,若成品不喜歡但已經黏死就只能勞命傷財;而現在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是當患者前來諮詢時,先由牙醫師評估口內狀況後,讓患者參與醫師設計,討論如何改善牙齒美觀問題,接著替患者拍攝全口及人像照片及影片進行模擬,運用數位微笑設計(DSD)將假牙外觀模擬在照片上,再將製作完成後的3D列印模型,在口內進行實際試戴模擬,讓牙齒在還沒做任何修磨之前,就先看到未來完成的樣子,使假牙成品可以更容易達到患者理想的牙齒外觀需求。 前牙美學認證醫師 讓牙齒更美觀 沈志容醫師指出,近年來除了牙齒健康外,對於牙齒美觀意識也跟著抬頭,看牙不再只是單純的治療,同時也需兼具顏面整體的美感,讓患者的牙門面更美觀,正因患者對牙齒美觀需求變大,所以目前也有愈來愈多牙醫師會到國外取經,經由一連串的訓練後,再回台灣造福更多有牙齒美觀需求的患者。 數位高科技設備 一天就能打造完成 因應對於美齒需求者愈來愈多,沈志容醫師說,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搭配數位設備,像是全瓷牙冠研磨機,其不僅精準度提升,且約10分鐘內即可完成單一全瓷牙冠研磨,省去過往需花費大筆時間的工作天,而數位全彩口腔掃描儀則能取代傳統印模,不僅能減輕患者的不適,同時能將病患口內的牙齒狀況以3D畫面清楚呈現,客製化出適合患者牙齒牙冠的形狀,如美觀區多顆牙貼片需求約一天時間就能完成假牙製作;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其他特定需求者等看診時間較少的民眾而言,相當適用。 顧好全瓷牙冠 清潔+定期追蹤是不二法門 不少患者在換上假牙後,總會詢問醫師還能咬硬物或是還會蛀牙嗎?沈志容醫師強調,雖然現在材料與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一般可正常咀嚼食物,但仍不建議咬太硬的東西,如螃蟹殼、骨頭、冰塊等,否則仍可能提高損壞全瓷牙冠的風險;而全瓷牙冠的保養與真牙的保養兩者無異,利用刷牙及牙線將全口牙齒徹底清潔乾淨,並定期追蹤檢查,才能保持一口乾淨又健康的好牙!  【延伸閱讀】 *3D數位植牙新技術 植牙服務再進化 *牙科數位新技術 打造一日全瓷美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12/

視力瞬間「日全蝕」險意外 他決心將白內障散光老花一併矯正

視力瞬間「日全蝕」險意外 他決心將白內障散光老花一併矯正#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66歲的李先生,白內障嚴重到無法測量度數,極度畏光,甚至在明暗交界處會瞬間出現視力「日全蝕」現象,嚴重影響視力及行車安全,一次差點因此發生嚴重意外,就決心進行白內障合併矯正散光及老花手術,術後視力恢復1.0,開車不再膽顫心驚。 七成長者散光 合併白內障視力雪上加霜 台灣65歲以上散光人口比例高達74%,可能會造成頭暈、頭痛、噁心、遠近都看不清等,若長期忽視散光問題,最後合併白內障,視力就會雪上加霜。 眼科診所賴威廷醫師解釋,白內障的型態有很多種,有些人可能原來近視五、六百度,突然跑到八百度、九百度、一千度,這叫核性白內障;另有一些人碰到強光就看不清楚,例如開車時太陽一來就看不清,戴上墨鏡才看得到,叫後囊性白內障;另外有些人是看東西總覺得有一層煙霧感,則是皮質性白內障造成的。簡單來說,視力越來越不清楚,配眼鏡也很難解決就要小心,可能就是白內障已經形成,一定要找眼科醫師做檢查。 白內障手術後還戴眼鏡?精準醫療一併處理 若有散光,白內障術後視力就可能仍然不清晰,初估只有6%患者會在白內障手術是合併矯正散光度數,所以許多患者術後仍因散光配戴眼鏡,所以如何將白內障手術做得更精準是醫界一直關心的課題。近年興起白內障手術「精準醫療 」趨勢,能一併矯正散光老花等屈光問題,讓術後視力更進階。 眼科中心張正忠院長表示,現在3C產品盛行,很多患者的用眼需要一直調節遠、中、近的焦點距離,如果視力不清就會造成生活上諸多的不便,尤其更會有行車上安全上的隱憂。現在出現的新科技——SMART人工水晶體晶體,植入後可以針對患者需求量身訂做的動作。 張院長進一步說明,像是在看智慧型手機、還有平板或電腦時距離會一直換,傳統的科技的人工水晶體雖然也有多功能,但強調在遠、近兩中距離角度,而現在新型科技透過光導技術,把光線分配得更均勻,加強中近距離,也保留了遠、近距離的清晰視力,所以在患者能在生活上有更便利。 新技術讓中近距看得更清晰 白內障治療新選項 進階多焦點結合散光矯正的人工水晶體新技術的面世,讓白內障患者在治療上也有了新的選擇。但老來想擁有清晰視野,平常的眼睛保養還是一樣不可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57/

癌症治療副作用惱人 皮膚指甲緩解有招!

癌症治療副作用惱人 皮膚指甲緩解有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第44屆年會,將於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18日在台灣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作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型會議,本次還爭取到和國際皮膚科協會共同主辦協會的第六屆大會。本次的會議主題囊括指甲,皮膚美容醫學及外科手術,血管治療和皮膚免疫學,針對目前最新進的治療進行交流。 標靶藥物指甲新療法 大幅改善患者甲溝炎 此次會議邀請多名國際知名學者在會議中進行教學和討論,例如聞名世界的德國指甲大師Haneke醫師以及美國靜脈學會董事會成員Margaret Mann醫師更帶來最新的治療進展。預期可以提升台灣醫學界指甲和血管治療的專業的水平,也可讓民眾接受更好的醫療。 會中也將討論服用標靶治療的病人往往都有皮膚上的副作用,包含皮膚乾燥、濕疹、毛囊炎、甲溝炎等症狀。這其中以甲溝炎最為惱人,甚至會到無法行走的地步,這些病患往往年紀大,因此若是因為甲溝炎而導致不能走路、活動,癌症患者的體力只會每況愈下。目前腫瘤的治療強調醫療團隊合作,林口長庚也曾收治晚期肺炎癌患者,在接受指甲矯正治療後,甲溝炎以及其他皮膚症狀都能在非侵入性治療下獲得很好的控制。 靜脈曲張治療新進展 安全、微創新趨勢 靜脈曲張是一個非常常見,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許多病人腳上有很多彎彎曲曲如蚯蚓的血管,總認為是外觀問題而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皮膚的併發症,如:鬱血性皮膚炎、皮膚脂肪硬化症或靜脈潰瘍,才來求診。過去的醫學亦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治療,僅能以手術的方式將大隱靜脈抽除掉,術後疼痛及併發症都讓病人卻步。 若只是單純的靜脈曲張,皮膚科可以提供病人安全微創又低侵入性的治療,例如硬化劑注射、微創血管內雷射等。但對於較複雜的病人,如合併下肢靜脈栓塞,或是更高位的問題,如骨盆血管問題或心臟衰竭的人,或是動靜脈血管畸形的病人,則需要其他專科醫師介入,才能提供病人最好的治療。 在這場台灣皮膚科界的年度盛會中,也將邀請美國靜脈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lebology)董事會成員Dr. Margaret Mann與台灣靜脈曲張治療的專家楊志勛與張曜宇醫師,教導會員們靜脈超音波評估、硬化劑注射技巧、血管內雷射及最新的靜脈治療進展,希望能為台灣民眾,帶來更新穎、且更安全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65/

手腳不自覺抽動 小心恐是腦瘤引起

手腳不自覺抽動 小心恐是腦瘤引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約40歲女性有一陣子手腳常不自覺抽動,肢體也有點無力,看診時醫師診斷是癲癇發作,深入檢查顯示,她大腦長了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引發癲癇,造成手腳抽動與肢體無力,醫師換了數種藥物,好不容易先把癲癇控制下來,所幸經過腦瘤摘除手術,她的癲癇症狀終於緩解,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為上述患者進行手術的成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戴世煌分析,癲癇是大腦神經系統異常放電、漏電,刺激周邊組織所造成,大致可以分為大發作與小發作。大動作可能伴隨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等,也有患者會暫時恍神、手腳輕微抽動或有肢體無力現象,這些就屬於小發作症狀,臨床很容易受到忽視。 腦瘤、感染、代謝異常、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異常、缺氧...等都可能誘發癲癇的發作。神經外科醫師所遇到的腦瘤患者,就有不少是以癲癇為最早表現症狀。 腦瘤治療與癲癇控制 兩者互有關聯 戴世煌醫師指出,腦瘤若長在大腦額葉、顳葉位置,便比較容易誘發癲癇。不少研究認為,對於出現癲癇症狀的患者,腦瘤的治療與癲癇的控制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關係,兩者互相影響,當腦瘤獲得治療,癲癇就會跟著改善,同樣地,癲癇若得到控制,腦瘤手術預後也會比較好。 目前治療腦瘤以開顱手術為主,手術最大挑戰在於醫師必須將腦瘤盡量清除乾淨,但又要避免手術過程傷害周邊正常腦部組織,甚而造成神經功能損傷,這就得仰賴手術專業團隊的配合。 戴世煌醫師表示,以成大醫院開顱手術團隊來說,手術可運用螢光顯微技術,讓腫瘤無所遁形,提升腫瘤切除的精準度,過程中也能搭配術中即時導航、神經監測系統,隨時掌握神經功能變化,一出現異常,神經監測團隊同仁會立即回報手術醫師,讓手術過程中神經受損風險降到最低,增進病患安全。 正確選擇與使用抗癲癇藥物 減少發作頻率與改善生活品質 至於癲癇控制方面,目前有數種抗癲癇藥物可供選擇,患者若原本就有癲癇症狀,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不只可避免大腦神經異常放電,持續傷害腦部細胞,病患也不用擔心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突然癲癇發作而衍生意外,對生活品質較有保障。 戴世煌醫師也提醒,腦瘤常見症狀也包括頭暈、頭痛、腦壓上升、神經功能受影響...等。當神經功能受到影響時,可能引起手腳無力、語言障礙、視力視野缺損...等症狀,民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55/

剖腹產後痛翻天!長效止痛新趨勢

剖腹產後痛翻天!長效止痛新趨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滿懷期待家中新成員的誕生,但孕媽咪要憂心產前痛還有產後痛!根據統計,有三成孕婦可能因為胎位不正或其他原因剖腹產,但是術後剖腹傷口加上子宮收縮,總是讓媽咪痛得受不了! 婦產科蘇河仰院長表示,現行剖腹產完最常用的止痛就是嗎啡類的針劑,但可能會有成癮性問題,加上如果劑量打得多,可能會噁心、嘔吐,甚至小便解不出。另外一種止痛方式就是非類固醇型強效止痛針,雖然有助緩解子宮收縮疼痛,但它藥效短,媽媽在術後非常疼痛,通常每四小時就需要打上一劑,也可能會造成胃痛、胃潰瘍的困擾。 產後疼痛免驚!新型長效止痛一針耐7天 剖腹產要劃開8層肚皮,術後也需要很長的恢復時間。但一動一笑都在痛,長效止痛用藥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這樣不只能減少痛楚,對孕媽咪身體的恢復也有幫助。蘇河仰院長指出,現有一種長效緩劑型釋放止痛針劑,打了一針之後,可以維持七天,讓產後疼痛降到最低。 蘇院長解釋,產後疼痛會影響術後恢復,比如說剖腹產完之後,會建議媽媽趕快下床行動,因為多走走可以預防腸道沾黏的問題,腸胃的蠕動也會比較好,讓媽咪加速排氣,當吃東西沒問題、不會脹氣時,對傷口的恢復也會更理想。 生殖一條龍興起 媽咪跟孩子一起度蜜月 現代醫療疼痛能免則免,孕媽咪也不例外。近年興起各類婦產科診所與生殖中心提供一條龍服務,為孕婦安排客制化生育計劃、減痛分娩到產後護理。透過悉心照料,把疼痛降到最低,讓媽咪生產成為與孩子的第一次蜜月旅行,快樂地迎接新生命到來。 【延伸閱讀】 *慢性傷患的一片天 安美得起心動念之路 *家中寶貝燒燙傷怎麼辦? 緊急處置SOP這樣做 *別小看皮肉傷 恐引起發炎成大問題 *正確傷口照護步驟 剖腹產不留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4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