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擺脫壞「孕」氣 多囊性卵巢的她這樣享好孕

擺脫壞「孕」氣 多囊性卵巢的她這樣享好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用超音波搜尋孩子心跳聲,孕媽咪迫不及待想一探寶寶輪廓,但不孕女性可就沒那麼順利如願以償。張小姐結婚六年,想自然受孕,但是都沒消息,就醫檢查後發現有多囊性卵巢,人工受孕兩次失敗,醫療團隊勸她不要輕易放棄,最後終於以試管嬰兒懷孕得子,目前迎來試管第二胎。張小姐在每一次的期待到後來的失望收場中發現,懷孕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她說,因為中山醫院婦產科很有名,所以才決定到這裡的生殖中心做第一次的評估。她回憶起第一次成功懷孕時,聽到寶寶的心跳聲時,夫妻二人內心都很激動,終於夢想成真。 人工生殖做比較 試管嬰兒有如快速通關 不孕夫妻想要好孕,最主流的治療方式就是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相比花費較低,成功率約有一成五,試管嬰兒因為程序複雜,費用較高,成功率有五到六成,就像是不孕患者懷孕的快速通關。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醫師表示,患者年齡、家庭背景壓力、有沒有開過刀、子宮狀態:是否長瘤、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排卵功能等等本身的條件,都是他在諮詢患者時會提出協助他們進行考量選項的依據。 不孕病灶處理隔科如隔山 生殖中心首重維護生殖功能 不孕症有些問題出自男性,例如精子品質差、輸精管缺損,女性不孕的常見問題則有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瘤等等。台北中山醫院生殖中心副院長李世民醫師說,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腫瘤,不孕科不會採取電燒治療,因為電燒是範圍性灼燒,對卵巢造成破壞後,卵巢細胞受損就不會再增生復原。而腫瘤科針對子宮內部腫瘤開刀時,只重腫瘤的去除,但不孕科會以生殖功能的維護為優先,所以對子宮內膜保護、肌瘤的處理會更為謹慎。 不孕者應求助專科 一站式生殖中心省時顧隱私 男性及女性遇到不孕問題,求助不孕專科是最好的選擇,但礙於隱私,大多不孕患者都想迴避人多的門診區。生殖中心負責人黎惠波醫師指出,不孕症病人很需要隱私,若跟產科的病人混在一起,不只環境較開放,有的病人帶著小孩來,對他們更是一種二度傷害。所以中山醫院整合生殖中心門診,專看不孕症,提供病患很寬敞、明亮,隱私性較好的環境,在這裡諮詢,做超音波、抽血、取卵、植入、人工受孕都在同一個地方,希望替病人節省時間,在半小時內就把行程完成。 一條龍正夯 盼縮短不孕夫妻求子路 繁複的不孕檢查、治療,不騰出一天半天通常很難完成檢查及治療,不僅耗時,還要流連於各科之間,耐心排隊候診,求子路漫漫苦不堪言。近年崛起不孕求子潮,讓各大醫療院所看見這股趨勢,紛紛整合一條龍服務,希望能為台灣少子化社會帶來緩解,也替許多夫妻點燃求子的曙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31/

小兒缺益生菌 長期便秘八大後遺症上身

小兒缺益生菌 長期便秘八大後遺症上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小孩坐在馬桶上半天,怎麼樣就是大不出來,一直哭喊著肚子痛;這樣的情景是不少父母都有的經驗。對於剛換副食品、不愛喝水也不愛青菜的孩子,到底該怎樣才能改善便秘窘境呢? 根據日本研究發現,腸道中無法排出的糞便會分泌糞便毒素,而長期累積下,將導致口臭、睏倦、臉色黯沉、兒童免疫力下降、酸性體質、營養素無法正常吸收、代謝下降,睡眠品質差等八大後遺症發生。 正視孩童便秘 益生菌攝取不易可藉保健食品補充 小兒科醫師李俊豪表示,孩童大多偏好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若食物缺乏足夠膳食纖維,自然容易引起便秘問題,父母應正視孩童便秘問題根源,從飲食習慣、運動量著手解決。 李俊豪醫師指出,長期便秘會使身心都受影響,尤其腸道是全身最大的免疫器官,長期便秘會影響免疫功能調節。根據研究顯示,日本在益生菌的研究與製作技術上,在亞洲相對較純熟,如家長評估兒童益生菌攝取不易,建議可選擇日本出品益生菌保健食品進行補充。 三層包覆確保益生菌存活 挑選老牌兒童保健大廠較安心 李俊豪醫師建議,挑選兒童益生菌保健食品時,應重視其益生菌是否有特殊三重包覆技術,能有效確保益生菌本身能通過胃酸並抵達腸道有效繁殖,加強整體腸道吸收,並抑制壞菌生成與便秘的發生,並需選擇菌種多元共生含十株菌株以上的產品,打造良好菌叢生態。 李俊豪醫師提醒,也可挑選含有木寡糖的產品,因其被公認為是對人體很有助益的益生質,且無法由人體酵素分解,必須經由腸道細菌發酵或代謝,能夠選擇性的助長腸道有益健康,在預防便秘上有很好的功用。此外,李俊豪醫師建議,挑選兒童保健食品時,最好選擇有SGS認可、無添加重金屬、色素及七大塑化劑的老牌、專做兒童保健食品大廠,會較有保障。 李俊豪醫師也提到,要讓益生菌發揮作用,得注意保存技巧及飲用時機,除了高壓密封確保品質外,存放得在攝氏二十五度以下,最好置於冰箱內保存;飲用時千萬別搭配咖啡、茶類,因為部分菌種不耐酸,建議在飯後、睡前搭配冰涼飲品服用。 喝的是糖還是益生菌 優酪乳中益生菌存活率僅一成 李俊豪醫師指出,益生菌可從日常生活飲食上攝取,常見食品包括加工過後的乳製品,如優酪乳、優格,以及乳酸飲料、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為主。不過,李俊豪醫師也提醒,欲藉優酪乳來達到兒童益生菌攝取量,每日至少需喝掉一公升,而優酪乳為了中和酸度常常加了過多的糖及添加物,大量攝取會造成含糖量及熱量過高,間接造成孩子身體負擔,而其益生菌無特殊包覆技術,經過胃酸後,存活率不到一成,幾乎無法安全到達腸道並吸收。 李俊豪醫師呼籲,改善便秘得從根本開始,最根本改善的方式,還是正常作息、多吃蔬果、多喝水、不偏食,並多運動促進腸胃道蠕動,最後以益生菌為輔助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改善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32/

晚期肺癌治療精準化 基因檢測選對標靶藥

晚期肺癌治療精準化 基因檢測選對標靶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肺癌,發生人數持續增加,超越肝癌成為台灣新一代國病。由於肺臟沒有痛覺神經,初期並不會感到明顯疼痛,僅少數患者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不過,隨著肺癌治療的快速進展,提供給晚期肺癌患者更多樣的治療選擇,不同細胞形態、基因型態及臨床表現的患者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近年,又有不可逆標靶藥物的加入,更增強了晚期肺癌患者治療的信心。 不可逆標靶藥物不脫靶特性 更勝第一代標靶藥物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劉杜鎮醫師表示,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是現今肺癌的治療趨勢,醫師會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與基因檢測結果等各種面向進行評估,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劉杜鎮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標靶治療可分為針對EGFR與ALK兩種不同突變基因的藥物,若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即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此外,標靶藥物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不僅臨床成效佳,副作用也較輕,其中,不可逆標靶藥物改變了與腫瘤細胞的鍵結方式,可以完全咬合表皮生長因子的四個接受體家族且不易脫靶,效果優於第一代標靶藥物。 劉杜鎮醫師說,臨床試驗證實,第一代標靶藥物僅能改善生活品質,但是對於整體存活期無顯著的提升;而第二代不可逆標靶藥物不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更是證實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期的標靶藥物。 良好副作用控管 提升生活品質 劉杜鎮醫師也提到,肺癌治療期間必定會伴隨著副作用,醫療團隊會透過衛教說明,協助患者提前做好因應措施,減輕副作用發生時的傷害,在治療期間也會密切追蹤患者身體狀況,呼籲患者定期回診,按照醫囑服藥,若是於治療期間感到身體不適,都應主動與醫療團隊聯繫,副作用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45歲以上肺癌高危險群 應定期健康檢查 劉杜鎮醫師補充,有吸菸習慣、長期處於油煙環境與家族有肺癌病史者皆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45歲以上具上述危險因子的民眾,應每隔3至5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而確診肺癌的患者也不需過於悲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相信在患者與醫療團隊的努力下,症狀與生活品質都能獲得改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15/

隱眼族福音 兩性離子鏡片新選擇

隱眼族福音 兩性離子鏡片新選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隱形眼鏡配戴不正確 恐造成眼睛不適 現代人喜愛追逐流行時尚,平時十分注重個人形象與穿搭,此時無框架束縛,使用起來也相當便利的隱形眼鏡,便成了不少人首選。但是隱形眼鏡若配戴不正確,也容易造成眼睛不適。 隱眼配戴舒適 首重含水量與透氧度 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表示,軟式隱形眼鏡的材質通常含有水份,如此氧氣才能藉由鏡片儲水的地方滲透至眼睛表面提供養分。因此,當隱形眼鏡太過乾燥、缺水,導致氧氣無法順利進入鏡片,就可能造成眼睛表面缺氧,出現視力模糊、眼周充血等症狀,嚴重時還會產生刺痛、乾澀的不適感。 兩性離子鏡片添加藻元酸 守護雙瞳水潤新選擇 王孟祺醫師說明,一般傳統水膠的軟式隱形眼鏡,含水量較多、材質柔軟,戴起來較舒適;而矽水膠材質的隱形眼鏡,其透氧度比傳統水膠更高,但因為質地較硬,所以戴起來較有異物感。而目前市面還有兩性離子鏡片材質,添加藻元酸,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諮詢專業醫師 選購合適鏡片保護靈魂之窗 儘管隱形眼鏡的選擇越來越多元、時尚,民眾在選購眼鏡時,除了需驗配正確的度數外,建議仍需諮詢專業醫師,再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隱形眼鏡,才能有效矯正視力,保護最重要的靈魂之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30/

未來重症恐沒醫師可看?胸腔內科3困境鬧人荒

未來重症恐沒醫師可看?胸腔內科3困境鬧人荒#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遮口拍胸、久咳不癒,除了耳鼻喉科、家醫科你還能看胸腔內科。一般民眾迷思胸腔科只看重症,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表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癌等,是胸腔科常與別科重疊治療的疾病,其實都是胸腔內科的強項,也確實是這方面的專家。眼看胸腔內科責任重大,2017年的報考人數卻只剩下19人,若情況持續惡化,醫院重症醫療恐將停擺! 胸腔內科年僅19人報考 重症醫療面臨嚴重斷層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門診就診1,500萬人,但只有不到1%求診胸腔內科;12萬相關疾病住院病患中卻有1成轉診胸腔內科醫治。看似需求低靡,令人擔憂的卻是胸腔科未來人才斷層。根據統計,年平均報考胸腔內科人數約80人,2016年突然砍半只剩38人,2017年更是創下新低只有19人。 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胸腔內科醫師發出的問卷調查中,即可嗅出端倪。200餘份有效問卷明確指出,「壓力大、所得少、工作量大」是年輕醫師怯步的主因。 健保點值不合理 年輕醫師紛紛止步 林孟志理事長表示,胸腔內科醫師需面對處理重症病患,獲得的健保點數給付卻無法反映醫師辛苦。以侵入性檢查為例,胸腔科支氣管鏡檢查耗時長,半天只能操作4到5名病人;胃鏡則可以操作好幾十人,操作時間相差好幾倍,健保點值卻分別為1,600點及1,500點的些許差異。林理事長補充,並不是想比較,而是希望在胸腔科有限的檢查中獲得適當的調整。 去年,雖政府曾針對重症醫療給予補助,但經學會調查,僅26%的醫師實質薪資有增加。林孟志理事長呼籲,胸腔內科為台灣重症後盾,健保給付應如實反映醫師辛苦,建議健保重症點數給付能落實到醫師個人,否則對現況改善仍無明顯幫助。 呼吸相關疾病都能看 醫籲給付調整留人才 根據調查,多達5成的胸腔內科醫師仍需輪值病房夜班,再加上近年老人醫學、睡眠、空汙等問題與日俱增,胸腔內科治療範疇越來越廣,工時長、壓力大,在在都影響著年輕醫師意願。眼看未來胸腔科醫師越來越重要,無奈新血少之又少,林理事長呼籲,醫界及政府應共同重視這個現象,調整健保給付、改善工作環境,讓年輕醫師回流胸腔內科,才能改變台灣重症醫療人才斷層危機,提升醫療環境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05/

天氣忽冷忽熱 血管拉「緊」報!

天氣忽冷忽熱 血管拉「緊」報!#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只有冬天需要注意血壓控制嗎?時序進入秋天,早晚日夜溫差大,加上白天持續高溫頻繁進出冷氣房,血管急速收縮使血壓急遽攀升。若患者已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恐造成血管阻塞、破裂,某天將可能突然引起腦中風發作!因此,高血壓患者平日就應積極控制血壓,勿忽略秋天潛藏的危機。 高血壓發生腦中風機率比常人高3倍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陳廷耀醫師根據院內臨床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倍,且有近7成的腦中風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顯見高血壓是腦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腦中風的發生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常有患者睡前還好好的,一覺醒來就腦中風送急診。尤其是天氣忽冷忽熱,高血壓患者應提高警覺,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回診,並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量血壓的良好生活習慣,以防發生腦中風甚至危及性命安全。 未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 50歲男子急性腦中風 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腦中風發生率,且有中風病史者更應積極控制血壓以預防二次中風。陳廷耀醫師表示,常遇患者控制血壓態度消極,或血壓穩定後便自行停藥。臨床上曾收治一名50歲男性患者,因長期疏於控制血壓,也未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不料某天早上突然暈倒送急診,診斷為急性腦中風,至今仍需仰賴家屬照顧生活起居,無法回到工作崗位。 陳廷耀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高血壓治療藥物以單錠複方為主流;臨床觀察,一天只需服藥一次的患者,其服藥順從性明顯優於一天需服藥二次以上的患者,建議患者可根據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 對藥物有疑慮切勿自行停藥 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前陣子高血壓學名藥採用含動物致癌成分的原料藥,導致一連串回收下架事件,不但引發民眾恐慌,甚至有患者因此貿然停藥。陳廷耀醫師解釋,許多患者其實並不清楚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別;但是即使學名藥與原廠藥成份、劑型、劑量皆相同,藥品是否安全仍牽涉原料藥品質、藥品製程、製造產線的品管等面向,而原廠藥有豐富臨床試驗佐證安全性與療效,相對而言更有保障。因此尤其像高血壓患者需長期服用降血壓藥,除了增加醫療相關知識,當對藥物有疑慮,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選擇安全有保障的藥物,切勿自行停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806/

開顱手術開到一半被喚醒 他竟能快速心算?

開顱手術開到一半被喚醒 他竟能快速心算?#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現代醫療科技竟能讓病患者接受開顱手術時,還能快速心算!一位數學老師因腦瘤接受開顱手術,術中醫療團隊為了測試大腦功能,手術到一半時喚醒他,並出了好幾道數學考題做測試,沒想到數學老師心算速度驚人,答題速度很快,醫療團隊只好不斷上網找題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副教授暨主治醫師陳品元是這次手術的主刀醫師,他對這位患者印象深刻;他表示,這現象證明手術並沒有破壞老師的專注力與運算、語言等功能。 清醒開顱 幫助手術中精準評估 陳品元醫師分析,當大腦長腫瘤,特別是腫瘤為惡性,或已影響到運動、語言等功能時,就得考慮進行開顱手術和盡快治療。傳統開顱手術過程,病患全程處於麻醉、昏睡狀態,醫療團隊無法即時監測病患的大腦功能是否遭破壞,而清醒開顱手術就解決了這樣的難題,患者可在手術中回答醫師問題,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評估大腦功能。 最近幾年,隨著觀念改變,清醒開顱手術流程有了一些改變,不再讓病患全程保持清醒,而是先讓病患沉睡,等到需要測試時再喚醒病患,測試結束後,病患可以繼續進入深層麻醉狀態。陳品元醫師說,這讓病患壓力減輕不少,但為了讓病患「想睡就睡,想醒就醒」,需要很專業的麻醉科團隊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手術,像該院5年來已進行約200例改良式清醒開顱手術,病患復原狀況都很不錯。 服用抗癲癇藥物 手術前、中、後都有幫助 當醫療團隊執行開顱手術,許多面向都要謹慎評估,陳品元醫師舉例,部份患者有癲癇,或者手術可能誘發大腦癲癇反應,此時醫師就可能讓患者術前先服用抗癲癇藥物,若原本有癲癇病史,手術中也會以點滴方式給予抗癲癇藥物,避免術中癲癇發作導致大腦腫脹、出血。另也有少數人在開顱手術後大腦產生癲癇反應,因此醫師也會運用抗癲癇藥物幫助預防癲癇,減少癲癇對腦組織的影響,而這類藥物也可讓患者穩定情緒,減少術後焦躁不安。 陳品元醫師也提醒,如果病患狀況嚴重,甚至無法言語,無法配合指令,可能就不適合接受清醒開顱手術。另外,當民眾出現走路不穩、言語不清、一邊手腳無力等神經學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接受深入檢查、評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750/

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小心「倦駕」釀大禍

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小心「倦駕」釀大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正常人睡眠能達到深度睡眠週期,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淺眠、睡眠品質差,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睡足8小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還是睡不飽的原因。若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夜尿多、白天嗜睡、容易頭痛、產生高血壓,最好接受睡眠檢測。 57萬潛在呼吸中止症患者 醫學會籲大眾重視 疲勞駕駛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容易發生疲勞駕駛,開車疲勞、精神不濟,紅燈闔眼就秒睡,尤其是職業駕駛,行駛在馬路上猶如不定時炸彈。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約有57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數未被診斷。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學禹教授表示,從交通安全的角度,學會希望能夠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合作,再由交通部指導,所以找了台灣在服務量、司機數最多的台灣大車隊合作,為司機們進行睡眠品質的檢測。台灣大車隊營運長周恆倫則表示,希望透過車隊司機的檢測,了解駕駛的睡眠狀況,若有發現罹病則提醒及早就醫,藉由這樣的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喚醒社會大眾重視疲勞駕駛,減少交通意外傷亡。 睡眠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機率增10倍 據交通部2016年統計,疲勞駕駛肇事傷亡人次破2000人,不只危害駕駛本人,對其他公路用戶更是危險。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組長徐台生表示,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睡眠只有4小時或更少,會比一般有充分睡眠的駕駛人高出10倍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非常值得注意。 睡眠中心僧多粥少 小巧設備讓你居家而測 全台54家睡眠中心大約只有260床提供檢測,排隊要一年半載才排得到,難消化57萬名患者,有鑑於此,業者推出居家睡眠檢測,小巧設備在家就能做,比起夜宿陌生環境,居家檢測較不拘束,也能得出較真實睡眠情況。 呼吸道狹窄導致 醫推非侵入式治療 根據睡眠醫學學會指引,呼吸中止症因呼吸道狹窄影響呼吸,治療方式包括開刀、戴牙套、減重等,但以非侵入式睡眠正壓呼吸器治療最有效。顧及用路安全,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好還是做睡眠監測並積極治療,讓馬路不再是虎口,而是安全駕駛回家的路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78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