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鼻形重修門檻高 許英哲:像雕刻一件藝術品

鼻形重修門檻高 許英哲:像雕刻一件藝術品#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每年約有20萬人進行隆鼻手術,但是鼻子如果受到前次手術的破壞或是傷害,對愛美朋友的心情往往產生很大打擊!顏面整型醫師許英哲表示,人的五官就像一件藝術品,不同的美都有不同的特性;鼻子位於臉部正中央,又是特別突出於臉上的部位,掌管五官比例的協調性,因此一旦受到損傷,唯有尋求專業修復專家的幫助,才能獲得良好比例改善。 隆鼻手術失敗 接受重修手術不計其數 許英哲表示,愛美人士做微整形或是隆鼻手術,但手術失敗或出現缺陷,需要接受二度重修手術者,也是不計其數。臉上的鼻子是不能換一個新的給求美者,因此必須明白一旦手術過後,就再也不可能回復到沒有手術的原始狀況。許醫師指出,二度重修手術的目標是只能比現況更好,但是不能與初次手術相提並論;此外,能達到什麼程度也與天生條件有很大的相關性。 每種療程都有風險 感染與併發症恐使鼻組織受傷 許英哲醫師強調,並非人人都適用於同一種療程或手術,每種療程手術或是隆鼻材料多少還是存在著風險,像微整形可能只能改善局部、人工材料隆鼻一旦發生感染與併發症,就有可能使鼻子組織受傷等;又肋軟骨隆鼻固然有其優點存在,但手術門檻要求較高,經驗不夠的醫師做肋軟骨隆鼻,並不見得比使用人工材料甚至微整形來的有美感。 鼻形重修手術需6到12個月 甚至還需要做微調 修復手術常常不是一次就能達到最好,許醫師形容鼻形重修,就像雕刻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或是一幅名畫,也往往不是一次就馬上完成,必須由藝術家的巧手歷經幾次修改才能完成最後作品。許醫師提到一般修復手術,合理情況是先重建鼻子主要結構支撐,然後等皮膚型態能夠跟得上鼻軟骨的支撐結構,並且等待皮膚的軟化,通常會需要6到12個月的時間甚至更久,再看恢復的型態決定有沒有需要做微調。有些多次手術者,會在第一次的大重建手術之後,需要幾次的微調整,讓整體鼻型表面獲得更好的型態。 技術經驗與美感是成功關鍵 民眾術前要多做功課 許英哲醫師提醒,整形手術從術前仔細評估選擇,到術後保養、生活作息都要注意,醫師的執刀技術經驗與美感,則是手術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許醫師建議想要改頭換面的民眾,術前一定要多做功課,深入研究比較,找出服務與技術都值得信賴的醫師操刀,才能做出最適當的手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17/

蛋蛋的哀傷!男人40歲易受「鳥事」所苦

蛋蛋的哀傷!男人40歲易受「鳥事」所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七夕度春宵,但對四十歲以上的熟男來說,若小老弟不給力,不僅沒有為感情加溫,還可能演變成婚姻危機。一名約莫40歲男性,上個月被太太拖著到醫院看診,太太對醫師抱怨,「老公的小弟弟慘變睡美人,怎麼喚都喚不醒」;原來該名男子長期受勃起功能障礙所擾,兩人都希望改善親密關係的品質,但卻礙於面子問題,遲遲不願就醫。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先服用低劑量口服藥物,不到半年時間,每次男子與太太回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明朗,及時挽救婚姻「性」福。 台灣男性不願面對的真相 兩大共病問題應先處理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主任表示,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及最新人口統計,全台四十歲以上男性中,逾155萬人有「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也就是說,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深受兩大共病困擾,但由於亞洲文化較保守,導致四十歲以上台灣男性中,承認有勃起功能障礙的比例,僅為實際人數的一半。 想讓「性」福增值加分 治療連一拉二密不可分 耕莘醫院外科部廖俊厚主任透露,七夕情人節前,男性因勃起功能障礙,自主就醫明顯較為踴躍,但男性共病的治療與照護就如同慢性病,長治久安才能真正改善,短視近利並不會對於「性」福增值加分。 廖俊厚主任進一步指出,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與勃起功能障礙,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根據德國研究發現,「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與不「性」福指數,從30幾歲僅有2.3%,到40幾歲有9.5%,比例成長幅度達4倍,年紀到了7字頭,更高達53.4%的男性無法順利勃起;同一研究指出,有勃起功能障礙的30幾歲男性,近四成有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而50幾歲患者更高達有七成,男性共病常伴隨同時發生。目前已有口服低劑量藥物治療,定時定量,可同時改善兩大共病。 誤觸假藥 嚴重恐致命 近來偽藥風波不斷,尤其是男性性功能藥物更是氾濫,甚至有部分偽壯陽藥含局部麻醉劑,藉由延緩男性生殖器的敏感度,延長勃起時間,長期使用恐造成「命根子」搔癢、起疹子,甚至可能出現腫脹疼痛,若是本身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服用,更有可能因此致命。廖俊厚主任提醒,民眾在用藥前應諮詢藥師,若是處方用藥,不要自行上網網購,建議要就醫問診,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再開立適合的藥物,才能享受幸福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08/

爬樓梯、走路喘不停 小心菜瓜布肺上身

爬樓梯、走路喘不停 小心菜瓜布肺上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以前可能可以爬三、四層樓的人,發現現在只能爬一、兩層樓;以前可以走五百、一千公尺才需要休息,但現在走一、兩百公尺就需要停下來,上氣不接下氣,且乾咳、呼吸困難、運動喘等狀況越來越厲害,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這些都有可能是因為肺部纖維化引起的,是罹患特發性纖維化的菜瓜布肺常見症狀。台灣目前有1500到2000位菜瓜布肺患者,但因為症狀容易被忽略,可能還有很多潛在患者沒確診。一旦確診晚期菜瓜布肺,平均存活期只有7到9個月,比肺腺癌存活期還要更短。 菜瓜布肺潛在風險多 胃食道逆流也上榜 空氣污染、長期抽菸、基因遺傳,甚至胃食道逆流,都可能導致菜瓜布肺,但明確成因尚有待研究。鄭世隆主任解釋,胃食道逆流有時候會慢性地嗆到肺部,這種狀況進展緩慢,而且不嚴重,但隨著時間越來越久,這樣吸入性的胃酸可能會影響到肺部產生慢性發炎、纖維化的變化。 抗肺纖維化新藥成主流 只需早晚服用 菜瓜布肺曾一度只能透過類固醇保守治療,但是副作用及併發症多,療效不理想,反而造成病患每況愈下。2017年3月起,健保已通過給付抗肺纖維化新藥,帶領病患重見曙光,是目前治療的主流,這類藥物無需打針,只需早晚服用。 鄭世隆主任表示,抗纖維化藥物透過減少纖維化細胞進入肺部及抗發炎為作用機轉,延緩肺部持續纖維化。據臨床治療病患觀察,新藥不僅可以延緩肺功能惡化及纖維化進展,有些病患甚至在用藥後,肺功能也有所提升。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是關鍵。越早期介入治療,菜瓜布肺的疾病狀況會越好,肺部纖維化就能受到更好的控制。 減少纖維化+抗發炎 慎防肺部感染勤復健 鄭世隆主任表示,少數菜瓜布肺患者在服用抗纖維化藥物後,可能會有拉肚子等腸道不適及肝指數升高等肝功能異常的症狀,但透過積極追踪及調整用藥,可有效緩解副作用持續治療。空氣品質不佳及流感季節時,菜瓜布肺患者應該慎防肺部感染,並建議積極到醫院進行肺部復健運動,對生活品質及存活狀況都能有更好的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09/

出血腫痛好困擾 新型口服藥防「痔」有一套

出血腫痛好困擾 新型口服藥防「痔」有一套#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一名年約60歲的婆婆,痔瘡經常性腫痛與出血,聽了親友建議做了痔瘡結紮手術,半年後仍反覆發作。原本擔心是大腸癌導致出血,就醫進一步檢查發現沒重大問題後鬆了一口氣。在醫師建議下,改善了嗜吃辣、不運動的不良習慣,也接受多吃蔬果的提議;醫師同時給予藥物治療,令出血與腫痛症狀獲得改善,至今已一年餘未再復發,銀髮生活也更輕鬆愜意。 痔瘡雖是很普通的疾病;不過,胃腸肝膽科醫師曾建森特別提醒,嚴重的痔瘡雖與大腸癌無關,但因出血、便秘症狀與大腸直腸癌類似,容易混淆,若病患將出血症狀視為痔瘡復發,未做進一步檢查,恐延誤治療時機。 痔瘡雖小病 出血腫脹困擾多 會發生痔瘡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或久站、運動量不足、水分攝取不足等,加上飲食精緻與工作壓力,都容易導致痔瘡發作,尤其是年輕女性,便秘情形很普遍,是好發痔瘡的一大族群。 雖說痔瘡的嚴重性不大,但發作起來卻腫腫脹脹的、甚至會大量出血,令人不堪其擾。曾建森醫師說,治療痔瘡,通常是先行做到飲食控制、水分補充、纖維質攝取與多運動等調整,或者也可搭配藥物治療,如藥膏、塞劑或口服藥等,絕大部分病患經過調整,都可獲得有效的改善。 痔瘡分內外 治療大不同 對於痔瘡出血嚴重的病患,醫師則會安排腸鏡檢查,以確定嚴重度且區分出內外痔;曾建森醫師指出,比較嚴重的內痔,一般建議採取痔瘡結紮手術或雷射治療,並搭配口服藥物,降低手術後的腫痛。而外痔則多建議透過非手術治療,如塞劑、藥膏、口服藥物等。 坊間目前推出新型口服痔瘡藥,內含天然類黃酮苷萃取物,具有抗氧化效果,作用為促進靜脈血液循環,可讓痔瘡腫痛情況獲得改善,病患使用後口碑頗佳。曾建森醫師表示,現代醫學進步,消痔方式多元,雖說痔瘡非大病,但若有出血、便秘症狀時,仍建議就醫進一步確認非嚴重疾病如大腸直腸癌、慢性發炎性疾病或慢性出血等,最好不要自行購藥,以免延誤治療,危害生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092/

心悸當沒事 當心中風隨時引爆

心悸當沒事 當心中風隨時引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 有位76歲的李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時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但由於早已習慣而延誤就醫,直到近期回診時再次心悸發作,醫師立刻為他安排24小時的心電圖,結果發現,一天當中居然有高達七成的時間,心跳都是不規律的,透過心臟超音波更顯示,左心耳內已出現血栓;所幸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一個月後,左心耳內已無血栓現象,目前仍持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與中風的發生。 心房顫動患者75%沒症狀!恐因習慣成自然 收治該名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心臟內科葉勳龍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悸、暈眩、胸悶,但卻有高達75%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然而,嚴格來說,並非無症狀表現,而是患者已習慣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不適,因此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忽略心房顫動 腦中風發生率高5倍! 葉勳龍醫師說明,心臟跳動需仰賴體內電氣傳導,但若心房內電氣傳導不規則,使心跳紊亂,便是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引發亂流,可能會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液流向左心室通往大腦時,就可能會引發腦中風,也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5倍;因此,可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來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患者的專一守備之力 反轉劑可恢復凝血功能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顧名思義就是對抗血液凝結,當血液不易凝結,便不易產生血栓,藉此預防中風發生;但患者面臨意外時,卻可能因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流不止而失去寶貴性命!所幸,目前已有健保給付通過的專一反轉劑,能短時間內與抗凝血劑中和,即刻恢復凝血功能,讓患者能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接續下一步緊急治療,成為危及時刻的最佳守備之力。 預防心房顫動 每天測量脈搏與血壓 最後,葉勳龍醫師提醒,預防心房顫動可透過定期量血壓及心跳,並觀察每一次的心跳是否規律,同時控制三高、戒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冬天則要注意保暖,上班族則要避免過勞,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也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生,預防心房顫動與中風從日常做起,但倘若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074/

挑對醬油萬家飄香 這些關鍵絕對不能少

挑對醬油萬家飄香 這些關鍵絕對不能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 一道料理要好吃,除了食材本身外,其精髓更在於調味,舉凡沾水餃、滷肉、火鍋,或是替料理增添色澤,好醬油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隨著食安問題層出不窮,食藥署更依製程把醬油分成三種標示,若有標示不實者最重罰400萬元。究竟家家戶戶必備的醬油該如何挑,才能讓佳餚香味飄千里呢? 醬油依製程分3類 化學醬油致癌風險高 釀造醬油是先將黃豆或黑豆蒸煮、小麥經過焙炒,豆麥原料混和後,加入醬油菌種,在嚴格控溫的專業麴室中麴菌會分泌酵素;製麴完成後,原料加入鹽水輸送至發酵槽中經數月發酵熟成,期間利用現代化設計的發酵桶槽內的通氣設施及攪拌設備,讓黃豆及小麥被酵素作用,再利用壓榨的方式將汁液瀝出,最後經過調煮、殺菌、充填包裝,經品管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銷售。 張益堯營養師提到,醬油以製作方式分成速成醬油、混合醬油以及釀造醬油。速成醬油俗稱化學醬油,使用化學鹽酸分解黃豆蛋白,只需幾天即可製作完成,接著藉由添加焦糖色素和其他調味料,增加色澤及風味,製程僅需兩周,製程中會產生單氯丙二醇,若處理不當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醬油含鈉量高 2大族群食用應當心 醬油除了增添食物風味外,張益堯營養師說,黃豆是很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經分解發酵後,不僅富有胺基酸及微量元素,因此若是使用天然釀造的醬油,同時也可攝取到天然的營養價值。 張益堯營養師補充,以一般健康成年人而言,一天建議攝取的含鈉量為2000毫克,而10毫升的醬油就有約500毫克的含鈉量,因此患有高血壓、痛風者,在食用含有醬油等重口味的料理時,應特別注意。 天然釀造醬油這樣辨別 品牌、標示、原料及國際認證 在選擇醬油上,張益堯營養師強調,除選擇使用非基改黃豆的天然釀造的醬油外,也要注意其品牌、商標內容物標示、還有是否有國際認證,添加物的種類及含量越少越好。最直接的方法是以品牌業者的信譽、及產品標籤上是否如實標示「純釀造」做篩選,另外也可以請醬油業者出具果糖酸檢驗報告,果糖酸是鹽酸與醣類作用產生的化合物,唯有果糖酸零檢出的醬油才是100%純釀造醬油。 有機醬油如何挑選 一起認識USDA有機認證 有機食品注重天然安全且保護環境的理念,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認同,而美國乾淨的空氣、土壤、水源非常適合有機耕作,農地面積規模大,少有困擾台灣有機農民的鄰田汙染防範問題。 在美國,取得有機認證(USDA)之前,要先經過三年過渡時期,不得使用法規禁止的肥料和農藥。取得有機認證後,耕作過程不僅要將汙染降至最低,還要持續保養及嚴格管理土壤品質,追求自然資源永續及維持生態環境平衡。 曾任釀造公會理事長的吳仁春表示,在嚴謹的控管下,有機產品要符合美國農業部USDA有機標準,取得國際驗證機構QAI的有機認證實屬不易。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有機醬油時,可以認明經過驗證機構、標有高標準檢驗的有機標章產品,多一份保障,吃得更安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062/

無故腹痛、出血埋警訊 小心子宮頸癌悄上門

無故腹痛、出血埋警訊 小心子宮頸癌悄上門#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子宮頸癌為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早期大多沒有症狀,因此容易讓人輕忽它所帶來的威脅,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究竟該如何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遠離危險因子呢? 子宮頸癌早期無徵狀 零期癌治癒率100%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主任董宇紅表示,子宮頸的病變在前病變和零期癌的階段多無症狀,且不能單憑分泌物增加、下腹疼痛、出血等作為是否有癌症的診斷依據,但當這些狀況出現都是警訊,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目前抹片篩檢是很有效的子宮頸癌的篩檢方式,異常的抹片篩檢結果需經組織切片,才能確定是否為子宮頸癌;若在零期癌之前追蹤、診斷、治療,治癒率可高達100%。 子宮頸癌因人類乳突病毒所致 高危險群應當心 董宇紅主任說,子宮頸癌發生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密切的關聯,初次性交年齡過早、有多重性伴侶或有性傳染病史者皆為高危險族群,;然而一般女性在感染病毒後,大多會自行痊癒,但少部分持續感染者,會在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轉為子宮頸癌。然而停經後、離婚後或因老年沒有性生活的女性依然存在子宮頸癌變的風險,還是應定期接受檢查。 6分鐘護一生 定期抹片篩檢是關鍵 董宇紅主任強調,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找出癌前病變的有力工具,癌前病變經過適當治療,能阻斷癌症發生。若能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將可達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目的,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若要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除安全性行為、施打HPV疫苗外,定期做抹片檢查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35/

不可不知!抽菸會造成心肌梗塞

不可不知!抽菸會造成心肌梗塞#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據統計,全世界因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人數超過其他病因。其中,因菸品使用及二手菸的暴露導致心臟病死亡人數約占12%,僅次於高血壓對心血管之危害,菸品使用則是第二大危險因子。菸害對任何人都構成威脅,也造成各國醫療保險沉重負擔,因此自2008年臺灣實施菸害防制法,陸續增加與調整菸捐與菸稅;政府更為挹注長期照護財源及抑制吸菸盛行率,自2018年6月起再調漲菸稅20元,期待癮君子為省荷包而戒菸。 國人多不知!吸菸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菸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害物質,研究已證實,吸菸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國際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於2010年及2015年分析主要健康風險因子,菸害被列為造成男性健康失能、死亡的第一位、第二位高風險因子,因菸害所造成的健康損失中,又以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失能或死亡比例最高;但多數民眾卻不知道吸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找回「心」健康 從戒菸開始   ㄧ名38歲的陳先生分享,其自從14歲開始有吸菸習慣,且維持抽菸習慣有20幾年了,一天需要1-2包菸,曾經靠自己的意志力戒菸,但常常在遇到工作壓力時又復抽。這次因為小孩被診斷有嚴重呼吸道過敏情形,加上自己有輕微心血管問題,而下定決心一定要為了心愛的寶貝及自己的健康努力戒菸。在太太的鼓勵與陪同下,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家庭醫學科戒菸門診諮詢治療,經由醫師和衛教師專業的諮詢與治療,短短4周已成功停菸,並持續接受一個為期8周的治療後,目前已戒菸6個月,不僅體力變佳,心血管風險降低,小孩的過敏症狀也減輕許多。 靠意志力成功率低 配合專業戒菸治療成功率高6倍 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吸菸者在第一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再次梗塞的機率高於已戒菸者的3倍;若第一次罹患心肌梗塞後即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將降低到跟非吸菸者相同。然而單靠意志力戒菸,每100個人中,只有5個人會成功,但是透過專業戒菸治療與衛教,再搭配藥物來克服戒菸引起的身體不適感,並給予心理支持,戒菸成功率則會高出近6倍。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0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