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一不小心就骨折?!可能是乳癌細胞惹禍

一不小心就骨折?!可能是乳癌細胞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常態性跌倒骨折,竟然跟癌症有關?!一名婦女今年初因多次摔傷,大腿與左手接連骨折,到院檢查才發現,元兇竟是轉移到骨頭和小腦的癌細胞,原來這名患者早已罹患乳癌。 轉移性乳癌第四期 七成為骨轉移 「腫瘤本來就有喜歡去的地方,而乳癌腫瘤本身就是偏好往骨頭發展。」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醫師表示,統計發現,轉移性乳癌第四期的患者中,七成病患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的現象,即使是在早期癌症階段,還是有兩、三成病人會出現癌細胞轉移,而其中高達七成,會發生骨轉移。 臨床上,其實大部份初期的骨轉移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通常感覺痠痛才前往骨科求診。還有病患拖到骨頭劇痛甚至骨折後,這才發現,其實是骨頭已經被癌細胞侵蝕。 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 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易增骨折風險 為什麼乳癌病患尤其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呢?羅若玲醫師解釋,是因為雌性荷爾蒙本身具有保護骨質的作用,而大部份轉移性乳癌的病人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在治療乳癌時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會導致女性病患可能進入停經等低荷爾蒙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骨骼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如果再加上骨轉移,就會大幅提高骨折風險。 人體骨骼細胞分為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癌症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現象,藏在骨頭中的癌細胞會刺激蝕骨細胞活化,吃掉骨骼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骨骼痠痛、甚至是骨折的現象。 「保骨針」可抑止蝕骨細胞活性 每月一次注射助保骨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骨轉移的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保骨針」,每28天注射一次,可以抑止蝕骨細胞的活性,改善患者骨骼健康及生活品質,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羅若玲醫師補充,保骨針主要分為雙磷酸鹽類以及抗體類兩種,雙磷酸鹽類需輸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抗體類則是採取皮下注射方式,在臨床使用上,更加簡易省時。針對女性病患,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婦女健康中心,整合婦產科、乳房外科等各科資源,也讓女性病患就診時,不但保有隱私,也省去了在各科間來回奔波的麻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48/

硬皮症竟與肝肺都有關聯 中醫治療從養肝著手

硬皮症竟與肝肺都有關聯 中醫治療從養肝著手#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知道很多疾病都與肝臟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嗎?西醫所說的硬皮症,是以微血管病變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失調導致皮膚與內臟器官的纖維化與失能。而依據中醫理論,硬皮症使皮膚硬化、血管硬化、肺纖維化,都與肝臟有關,就是因為肝的功能不強與變亂導致,所以要從肝臟治療,培養肝的消化酵素,促進新陳代謝,就能治療硬皮症。 即使保護很好 動作仍然很困難 中醫師李深浦曾經治療一位在紐約生活的硬皮症病人,這位病人的手腳與臉皮都硬了,無法笑,因而回台來治療。李深浦醫師指出,這位病人在冬天時皮膚會變得更硬,即使保護很好,動作仍然很困難,手指頭都無法動,伸屈困難。 額頭長硬皮症 治療好氣色都變好了 還有一位是從南非回台接受治療硬皮症;李深浦醫師說,這位台灣人住南非二十多年,治好了硬皮症,還特別送了一個駝鳥蛋給我。另有位女生額頭有個五公分凹陷的硬皮症,皮膚下不會長肉,一層皮很暗,且在擴散,經治療後不只那裡好了,整個人氣色都變好了。 肺纖維化、肝硬化 用藥治療救回一命 不只是皮膚的硬皮症,甚至肺纖維化也是肺的組織硬化,肝硬化也是。四、五年前就有位肺纖維化病人已嚴重到插管,肺功能已衰竭,結果被李醫師救回,目前還可以騎車。還有一位被宣判換肝都無效的病人,猛爆性肝炎發作還有癌指數,經由李醫師用藥治療一週就回轉,而被救回一命。 疲勞、肝功能上升、肝纖維化 及早做治療 李深浦醫師強調,肝硬化病人會出現吐血與腹水,若是出現腹水就已很嚴重;所以,發現有肝纖維化,或是人很疲勞,肝功能上升,就要保護肝臟來治療,不要等到有腹水就不容易治了。 治療硬皮症 要使肝新陳代謝 李深浦醫師解釋,硬皮症是因為新陳代謝衰退,基礎代謝都不行了,主要是肝無法將營養分解,蛋白質有吃但不代表有吸收;因此,肝的新陳代謝能夠運作很重要。治療硬皮症要使得肝新陳代謝,是要使長出新的細胞,老細胞代謝掉,硬皮症就能依此自然機制退化。 先生緣主人福 好藥是利器 「醫生有智慧,好藥是利器!」李深浦說,有醫生雖然知道硬皮症,但是要有好的藥這利器來治療更重要,所謂先生緣主人福,人海茫茫,要找到能夠治病的,有好醫生也要有好藥方。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35/

憂鬱症不是轉念就好 規律服藥是關鍵

憂鬱症不是轉念就好 規律服藥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 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為一談! 別把精神病與凶嫌化等號 汙名化恐使精神病成社會隱憂  中華忘憂草身心健康促進協會創辦人、林耕新醫師表示,廣義的精神病人是大家一眼即能看出,如喃喃自語、精神狀態不佳等精神狀況,其往往不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出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潛在我們生活周遭最大的隱憂。而當社會事件發生,常常將事件與精神疾病作連結,不僅將精神病人汙名化,同時也讓更多看不出有精神疾病者,找到可循的方法,進而產生模仿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時,應呈中性且客觀,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且民眾平時應多關心身旁親友的情緒,才能預防憾事發生。 貿然停藥恐致戒斷症 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 社會新聞案件中,即常有家屬不願讓憂鬱症患者持續服藥,使疾病因未受控制而造成憾事發生。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患者多因無病識感、不曉得藥物作用,或者因藥物產生頭暈、噁心、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作用,部分甚至因感受不到藥物效果,所以導致服藥順從性差;另外,病人自認狀況穩定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的例子更時有所聞,林耕新醫師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應把握黃金90天,若中斷治療是件非常嚴重的事,其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且容易產生血清素戒斷症,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直到病人跑遍各科別遲遲不癒,再度回到身心診,就得重頭開始治療。 新型抗憂鬱劑通過健保給付 助減緩生理不適、降低認知功能障礙   林耕新醫師指出,過往使用抗憂鬱劑,病人不僅容易出現頭痛、失眠、噁心等副作用,也易引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憂鬱劑即能減緩生理不適,並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 林耕新醫師分享,他曾收治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一開始也是服用傳統的抗憂鬱劑,因長期飽受身心理的不適,使其病況加劇,經友人介紹而至診所就醫,在服用低劑量新型抗憂鬱劑後,再度回診時,該名女性自述其腦袋變得更清楚,且病況改善效果相當顯著,現在每周也規律的前來回診,病情控制相當得宜。 不說鼓勵的話 陪伴就是最大的協助 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是罹患憂鬱症者,我們總會以「你要加油」、「你不要胡思亂想」、「要正向積極」、「你就是太閒」等來激勵他們;然而,林耕新醫師說,很多憂鬱症病人都已經過於努力地勉強自己,因此當我們自以為是鼓勵、關愛為出發點,告訴對方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的耳裡,其實都是指責及要求,進而使其更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情緒裡;因此在門診中,他不會問病人情緒低落原因,因為心理健康促進比憂鬱症防制更重要,而會詢問「你的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好事?」,來協助他們換個角度面對問題。 規律服藥+快樂指數量表 治癒憂鬱症關鍵                                                                     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儼然是現今社會的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快樂指數量表,讓病人每天早中晚做一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並且將其記錄下來,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治癒自己;而身旁的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且不需要立刻擺脫憂鬱,對憂鬱症病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協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79/

磷蝦油超夯 探索海功號遠赴南極真相

磷蝦油超夯 探索海功號遠赴南極真相#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近日坊間流傳有助於控制血脂與三高的「南極磷蝦油」超夯,加上保育團體不斷呼籲「別跟企鵝搶食物」,促使「磷蝦油」一詞在網路聲量急遽上升;其實,早在1975年,台灣就打造海功號試驗船前往南極,當時有些專家認為,海功號設備不足以應付南極惡劣環境,沒想到海功號不僅成功遠赴南極,並捕獲百餘噸南極磷蝦順利返回,最終完成「極地任務」,創下許多傲人的紀錄。 磷蝦油具有抗氧化作用 有助於心血管保健 藥師王新元曾經撰文指出,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磷蝦油針對心血管益處為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與預防腦血栓,且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健腦益智、預防老年癡呆;他也說明,南極磷蝦漁業每年產值10萬噸,目前全世界有3億人在服用南極磷蝦油,皆因具有強力抗氧化作用與對心血管功能之改善。 高科技生態捕撈技術 符合CCAMLR規定 現今南極磷蝦主要撈捕國家則為挪威、加拿大、以色列及大陸等國。據文獻資料指出,捕撈磷蝦的國家中,挪威是利用高科技生態捕撈技術,目前已打造二艘整合移動式破冰船,可現撈活磷蝦接送至船上工廠進行保鮮處理;此外,其過程符合CCAMLR(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育委員會)之規定,透過生態捕撈技術,捕撈磷蝦以1%為上限以維持生態保育,在擁有合法捕撈許可證的條件下,能持續捕撈磷蝦來製作相關產品供消費者食用,並維護地球環境確保生態之持續性。 新鮮優質磷蝦油 「製程」極為關鍵 由於南極磷蝦的生活條件過於特殊,至今無法人工養殖,科學家也發現海洋變暖有助於磷蝦孵化,但是海洋冰層減少也讓磷蝦棲息處減少,這些或許是磷蝦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許多研究指出,捕撈與保存南極磷蝦的「製程」極為關鍵,新鮮優質的磷蝦油,聞起來是新鮮的海鮮味、非腥臭味並呈紅色透亮的色澤,若是有摻雜其他油質甚或是添加劣質的油,色澤就不是透紅清澈。 優質磷蝦油具有這四成分 補充保健食品應諮詢營養師 但是磷蝦油究竟含有什麼樣的成分?營養師吳佳靜解釋,好的磷蝦油產品主要有四個成分:Omega-3、磷脂質、蝦紅素與膽鹼。其中Omega-3的作用機轉有抑制發炎、降低三酸甘油酯的合成、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2017年美國心臟科學會建議,處方藥等級的Omega-3可以應用在心衰竭和冠心病,作為心肌梗塞的二次預防。 營養師也提醒,國人應遵循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但現代人多因生活習慣而做不到,所以正確適時的補充保健食品是需要的;不過,每種營養素都須適量攝取,但也因個人狀況而有所差異,若食用過多,人體可能無法吸收利用,不僅沒有保健到身體反而增加體內負擔,所以須謹慎挑選,並諮詢專業營養師的建議使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20/

腰痠背痛好不了?恐是肺癌骨轉移作怪

腰痠背痛好不了?恐是肺癌骨轉移作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我有很多病人都是關節痠痛跑去看骨科,照X光發現骨頭有問題跟腫瘤,知道是肺癌後,才來到我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醫師何明霖說,肺癌病人通常都要等到腫瘤長到四公分以上,才會出現咳嗽、咳血跟胸痛等症狀,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反倒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先出現骨頭疼痛等症狀而就診,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罹患肺癌。 肺癌晚期五成骨轉移 X光與骨骼掃瞄可確診 癌症發展到晚期,幾乎都可能成為轉移性腫瘤,也就是癌細胞從原本位置擴散到另一個部位或器官。以肺癌來說,約有三成病患的癌細胞會轉移到骨骼,若到晚期,甚至超過一半的病人都會發生骨轉移,侵蝕骨骼組織,且大多集中於胸椎、腰椎或是大腿骨部位。癌細胞若轉移到胸椎或腰椎,剛開始症狀其實並不明顯,等到病患因為壓迫性骨折而感到腰痠背痛,還容易誤以為是年紀大造成的骨質疏鬆,直到局部痠痛難耐就醫,經X光與骨骼掃瞄後,才確診為肺癌。 健保給付骨轉移標靶藥 保護骨骼減緩疼痛 「我們以前給骨轉移病患施打高劑量嗎啡,但是都無法有效止痛,患者還會感到噁心、嘔吐、便秘,而且昏昏欲睡,副作用很大。」何明霖醫師表示,以前肺癌病患如果發生骨轉移是不易控制的,但現在經過健保給付的骨轉移標靶藥物治療,抑制骨轉移的病因,可有效保護骨轉移病患的骨骼,並能幫助減緩疼痛感。 四週施打一次保骨針 治療容易又簡單 何明霖醫師補充,肺癌骨轉移,當發生骨折時,隨著患者骨折部位不同,生活受到影響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只是感到局部痠麻痛而已,並不是每個病人的狀態都那麼差。但如果疼痛無法受到控制,或是骨轉移造成大腿骨骨折,病患臥病在床,活動力影響心理狀態,就容易喪失求生意志。 因此,何明霖醫師強調,現在透過骨頭掃描確診肺癌骨轉移是很容易的事情,只需一天就可以知道報告結果,而且保骨針的治療也非常簡單,只要每四個禮拜施打一次即可,「肺癌骨轉移診斷容易、治療也容易」,呼籲患者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34/

摘膽不留疤!達文西機器手臂神乎其技

摘膽不留疤!達文西機器手臂神乎其技#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現代人飲食西化,膽結石的發生率也不斷攀升,必須將膽囊切除,變成無膽之徒者不在少數。過往的手術傷口大,不僅對身體的傷害大,術後恢復時間長,對愛美的女性更是相當困擾;而隨著醫學科技的精進,目前已可經由達文西機器手臂以單孔微創手術,達到體表無疤的效果,減少病人疼痛與心理恐懼,也縮短重返日常生活的時間。 膽結石初期無症狀 4F為高危險族群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外科微創手術中心主任童恒裕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膽結石平時並無明顯症狀,所以不易被發現,直到上腹劇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狀出現時,到醫院透過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才會發現是膽結石。而除了高油、高脂等飲食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外,體質或遺傳也是ㄧ大因素。若為女性(Female)、體型豐滿(Fat)、40歲左右(Forty)、曾生育過(Fertile),此4F皆是膽結石的高危險群。 膽囊切除不影響健康 延誤治療恐致敗血症 不少人對於切除膽囊會心生畏懼,害怕影響器官功能運作,童恒裕醫師說,膽結石患者並不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但若出現腹痛,膽囊有大於1公分的瘜肉,或結石大於3公分,此時就會建議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否則將有機會併發急性膽囊炎、腹膜炎、膽囊癌,甚至引發敗血症等;若沒有出現症狀或高齡者、慢性疾病者,則通常會採追蹤觀察的保守治療方式。 童恒裕醫師強調,若經評估有切除膽囊的必要,病人也無需過度擔心,因總膽管會自動取代膽囊功能,除短期可能對高脂食物消化不良外,對於健康及術後的日常生活並不會有影響。但若因害怕而遲遲拒絕接受治療,恐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增加之後治療的困難度。  體表無痕不是夢 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切膽囊免留疤 童恒裕醫師指出,若以傳統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需在患者肚皮上開3到4個洞,再置入腹腔鏡攝影鏡頭及器械操作,不僅會留下多處疤痕,對於部分患者還可能增加蟹足腫發生機率。而達文西機械手臂最大的特色就是能以3D立體的方式將影像放大,讓醫師的視野更清晰,加上其器械相當穩定、靈活,不僅能達到切除、修補和縫合等精細的動作,就算在狹小的空間也活動自如,讓手術能夠更加安全且精準的執行;更重要的是,達文西機械手臂能以單孔的方式,由肚臍進入體內將膽囊取出,讓患者肚皮外觀幾乎看不到疤痕,美觀度大幅提升。雖然須付些額外的費用,但對不少愛美的年輕女性而言,接受度也相對較高。 達文西機器手臂應用範圍廣 病人滿意度高 童恒裕醫師分享,接受達文西微創手術的病人,對手術結果都相當滿意,不僅免去手術的疼痛和不適,恢復期也大幅縮短,病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膽囊切除後,童恒裕醫師強調,術後的飲食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但在手術後初期,若食用高油、高脂類的食物,有可能會造成腹脹、腹瀉等情況發生,因此建議手術後短期內還是應以較輕淡的飲食為主。 目前達文西機械手臂除可應用在肝膽手術上,還可治療疝氣、甲狀腺腫及腸胃腫瘤。只要內視鏡可執行的,達文西機械手臂亦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32/

寶寶胎動異常減少 小心胎死腹中!

寶寶胎動異常減少 小心胎死腹中!#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察覺胎動異常就醫 阻止胎死腹中危機 有位28歲的王小姐是新手媽媽,懷孕已滿31週,每日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先生觀察肚子的胎動,期待迎接寶寶的新生。一天晚上休息時,突然察覺肚裡寶寶異常安靜,胎動次數也不如平日頻繁,隔天就醫檢查,才發現胎兒腦部缺氧,需緊急進行剖腹產手術搶救,在接生過程中,發現原來是臍帶過度纏繞,阻礙母體輸送給寶寶的養分與氧氣。醫師表示,若媽咪沒因察覺胎動有異就醫,極有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的遺憾。 關鍵28週孕期 從胎動觀察寶寶健康狀態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婦產部副主任鄭博仁醫師表示,一般懷孕週期從16到24週,媽媽會開始感覺到胎動,直到懷孕32週時為最高峰,並會持續維持到生產分娩前。因此建議孕期滿28週的媽媽,均應養成固定監測記錄胎動的習慣,因為胎動次數「明顯減少」或「突然改變」,很有可能是胎兒健康產生異常的重要警訊。且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在胎死腹中的個案裡,有55%的孕婦曾有胎動減少的經歷。 胎動型態多變 媽咪「自我感覺」最重要 鄭博仁醫師指出,目前胎動的正常次數並沒有一定標準。臨床觀察,胎動普遍會隨晝夜週期、胎兒睡眠規律性、孕婦姿勢、環境等變化,最長胎動間隔時間平均為50至75分鐘。而隨著媽咪個人體質、生活作息不同,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胎動型態,故媽媽應熟悉且熟記每天的正常胎動,才能在有異狀時警覺求診治療。鄭醫師強調,目前預防胎死腹中僅能靠孕婦己身的警覺性,如媽媽懷疑胎動有減少或停止現象,需立即尋求醫師專業意見,切勿抱持再觀察的心態而延誤就醫治療。 監測胎動、接種疫苗 用心守護寶寶健康 鄭醫師提醒,孕期滿28週的媽媽需養成每日測量胎動的好習慣,此外也可參閱由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發行的「28孕週,關鍵時刻」衛教手冊,透過填寫胎動紀錄表格,更加了解頻率型態,產檢時也可作為醫師參考數據。此外,因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兩個月後,才會陸續接種疫苗,在此之前,則是寶寶最脆弱,病毒容易入侵的免疫空窗期;建議媽媽可於孕期28至36週時,接種減量三合一百日咳疫苗(Tdap),預先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抗體,進一步守護寶寶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33/

78歲奶奶勇敢抗癌 家人支持是最大動力

78歲奶奶勇敢抗癌 家人支持是最大動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一名78歲的老奶奶長期背痛,起初以為是老化導致的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胰臟癌晚期,僅能以化學治療控制病情。然而,在治療初期病況不見好轉,還發生血球數量下降的副作用;所幸,老奶奶的女兒仍抱持著正面態度,鼓勵奶奶繼續接受治療。經醫師評估後,改採第二線新劑型化學藥物治療,老奶奶在家屬的陪伴下按照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治療迄今將近一年,腫瘤指數順利下降,症狀獲得緩解,過程中也未出現嚴重副作用,因而建立治療信心,且改善了生活品質。 胰臟癌晚期手術機會有限 化、放療提供一線生機 烏日林新醫院腫瘤內科林增熙主任表示,若是胰臟癌患者早期確診,首先會判定能否手術開刀切除腫瘤;然而,臨床觀察有機會接受手術的患者不到兩成,國內患者大多中、晚期才確診,或是癌細胞發生轉移,此時會採用化學藥物治療或輔助放射治療減輕症狀,爭取延長患者存活期。過去胰臟癌治療選擇有限,若患者對第一線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是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副作用時,便會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值得慶幸的是,現今胰臟癌在第二線治療有了突破,患者可以選擇第二線新劑型藥物作為抗癌新選擇。 台灣胰臟癌治療大突破 列入第二線治療指引 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由台灣研發,以微脂體技術包覆藥物,增加治療成效,並減少副作用,已列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及美國國家癌症資訊(NCCN)2017治療指引,成為FDA及NCCN胰腺癌第二線治療的標準療法。林增熙主任表示,胰臟癌患者普遍身體虛弱,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符合臨床高療效低副作用的期待,並可依患者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胰臟癌非絕症 不要放棄就有機會 林增熙主任說,胰臟癌患者只要不輕言放棄,就有延長生命的機會,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過去治療棘手的胰臟癌,也有了更好的治療方法;除了用藥的進步,家人的照護也是患者治療成效良好的關鍵,建議家屬多多陪伴,鼓勵患者以正面的心態面對治療,與醫療團隊配合,提供給患者最佳的治療環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1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