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雙眼老是淚汪汪?當心乾眼症找上你了

雙眼老是淚汪汪?當心乾眼症找上你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隨著3C的盛行率愈來愈高,除了肩頸、關節疾病外,眼睛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不少人因緊盯螢幕,導致雙眼痠澀,甚至眼睛還紅紅的,經閉目養神、人工淚液等仍無法舒緩,甚至明明雙眼淚汪汪,但還是覺得眼睛乾巴巴的;當心!你可能已成為乾眼症的受害者之一。 淚液出問題 乾眼症悄悄找上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表示,眼睛組成淚水分成油脂層、淚水層與黏蛋白層,負責維持眼睛濕潤,而正常眼睛表面會覆蓋淚液層,再由眨眼使其均勻分布,形成保護膜;一旦其中一層出問題,就會引起乾眼症。 乾澀為主徵 這些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蔡景耀副院長提到,乾眼症患者除了會感到眼睛乾澀外,眼睛也容易出現異物感、紅,甚至因眼睛為保護自己,而分泌出更多淚水,進而使人看起來淚眼汪汪。而近年來因3C產品使用普及加上空氣汙染,使乾眼症的人數攀升,其他如患有風濕免疫疾病、糖尿病、油性肌膚、酒遭性皮膚,甚至長期戴隱形眼鏡、藥物作用都為乾眼症的高危險族群。 乾眼症難根治 置之不理恐致失明 蔡景耀副院長說,一般民眾若出現眼睛乾澀,除可透過點人工淚液舒緩外,亦可採冷敷、熱敷的方式,讓眼睛的交感神經放鬆、平衡,達到循環眼周的效果,同時加上按摩即可緩解不適;但在按摩時,應避免直接按壓眼球,造成眼睛損傷。而乾眼症是一種需要長時間治療的疾病,雖其無法達到根治,但若忽略則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更嚴重恐影響視力,進而導致失明發生,大幅降低生活品質,不得不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76/

守護孩童視力 從「護眼123」做起

守護孩童視力 從「護眼123」做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 高度近視一直是亞洲地區嚴重的健康問題,高度近視容易提升罹患眼部疾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在亞洲,近90%的20歲以下青少年患有近視,而近視的成因眾多,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也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型態改變息息相關,長時間的室內活動、缺乏自然光、數位產品普及使用等,都是重要因素。有鑑於此,國健署推動「護眼123」一起守護孩童的視力發展。 高度近視易產生眼睛病變 一成恐失明 依據教育部106學年度執行之「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與前一次99年調查資料相比,國小二年級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從28.3%上升到為38.7%、國小六年級已達70.6%,到國中三年級學生則高達89.3%;在高度近視比率部分,小六已佔10.3%、國三為28.0%、高三更高達35.7%,而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甚至有10%可能會導致失明。 重視孩童視力發展 預防近視從小做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表示,兒少時期近視學童度數是以每年百度飆升,也因此兒童的視力管理是一迫切的待解決問題。家長要重視孩童視力發展,預防近視要從小做起,若是已經近視,更是要提早管理近視發展,配合國健署的「護眼123」,一起守護未來的主人翁的清晰視線。 護眼123這樣做 避免使用3C產品 「護眼123」包括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2.未滿2歲別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勿超過1小時,3.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應避免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產品安撫孩子情緒,避免孩子因近距離用眼過度,導致早發性近視或度數增加。 配戴合適眼鏡 根據孩童眼睛構造設計 另外,若是孩子已經近視,配戴合適的眼鏡也很重要!有業者專為孩童推出近視管理解決方案的鏡片,採用「週邊視力管理」理論,以符合成長中孩童所需,以及採用「調節遲緩管理」理論,優化鏡片的光學性能,最佳化孩童視線的成像品質,皆是特別根據孩童眼睛構造考量而設計,能夠更貼近成長中孩童的生理構造以及視覺需求,以期使未來主人翁擁有更美好的璀璨未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912/

兒少性虐待 7成5多是近親、熟人所為

兒少性虐待 7成5多是近親、熟人所為#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ㄧ名9歲的小美,近一年以來,在家中被父親酒後性侵好幾次,直到出現陰道分泌物及尖形濕疣(菜花),才被送到急診求診。醫師警覺小美可能被性虐待,通報社服並緊急會診婦產科驗傷取證,醫師發現小美除了有陰道分泌物及菜花外,處女膜也有撕裂傷;另外,媽媽也表示,小美一年來除了學業表現下降外,還有失眠、焦慮、遠離人群,甚至有自我傷害的情形。 平均每天有5.3件兒童性虐待發生 男童發生比例逐年增 根據衛福部統計,過去10年來,全國平均每10萬兒童人口便有41位兒童遭受性虐待,相當於1,935位兒童遭受傷害,也就是每天約有5.3件兒童性虐待發生。其中女童受性虐待是男童的6倍,但是男童性虐待案件10年來增加了3.25倍。 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葉國偉主任表示,在這群遭性虐待的兒童中,有許多其實像小美的案例,不僅是兒童遭到性虐待,更為反覆被性虐及延遲通報的兒童性虐待問題。而兒童性虐待係指加害者以權威、暴力或金錢,引誘脅迫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與其發生性活動;性活動包括猥褻、性侵害、性交易、性器官接觸、發生性行為、給孩子看色情圖片、使用兒童製作色情產品以及利用兒童從事色情表演等。 根據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回顧性分析,從2001年至2010年這10年間,求診遭受性虐待的18歲以下91例個案中,遭反覆性虐待者佔32例,比例高達35.2%,其中被虐者多為女生,佔96.7%,施虐者多為親人或熟識的人,佔75%,施虐地點則多為家中或熟悉的地方,佔83.3%;而性虐待發生1星期以上才通報的延遲通報的兒童性虐待,比例為31.4%。此篇論文已發表於2018年4月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反覆性受虐兒童 急性精神問題高達5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胡美華醫師強調,與無反覆性受虐的兒童相比,反覆性受虐兒童之急性精神問題比例高達59.4%、企圖自殺比例達28.1%、甚至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比例高達21.9%。 正向神經心理治療 助受虐兒重新強化自我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黃文怡臨床心理師表示,當不幸遭受性虐待兒童進入醫院的兒少保護體系,首先會提供跨專業團隊的身心評估,後續則接受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專業心理治療。兒童臨床心理師在治療上採取「正向神經心理治療」概念,協助受虐兒童理解自己的處境,重新調整對於事物的看法,讓受虐兒童找回自信,強化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優勢,成為接納自己、成長復原的人。 施虐者多為近親、照護者 勇於舉報免憾事發生 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呼籲,兒童性虐待案件高達75%比例是近親或身邊照護者所為,為了保護每位兒童能安全愉快的長大,一旦發現周遭有疑似兒少被性虐待案件,一定要勇敢面對並通報處理,勿因覺得是不名譽的事情而隱匿,造成受虐兒一生巨大的陰影和身心障礙,徒留憾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93/

染HPV恐致菜花 醫讓兒打疫苗防感染

染HPV恐致菜花 醫讓兒打疫苗防感染#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預防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HPV)感染是維繫男女感情的關鍵!一名25歲妙齡女子,因外陰部長了奇怪東西就診,檢查後發現是感染HPV所導致的菜花,由於男友身上也有相同「異物」,進一步就醫後確診同樣是菜花,兩人深厚的感情也因此而生變。 陰道或口腔粘膜有傷口極易染HPV 「HPV主要透過性行為接觸傳染。」收治這名個案的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目前已知HPV型別有將近200種,包括導致菜花等疾病的低致癌性第6型及第11型,還有高致癌性的第16、18型病毒等,一旦身體反覆感染發炎、人體又無法自行清除病毒時,就很容易增加罹癌風險,像是一般人熟悉的子宮頸癌、陰莖癌等,都是高致癌病毒型別引起。尤其與HPV帶原者發生親密性行為時,若伴侶的陰道或口腔粘膜有傷口或破皮,就很容易感染HPV。 無論男女都要防範HPV入侵 美國「內科醫學年鑑」研究指出,男性口腔感染HPV的盛行率約是女性3倍,尤其口腔感染第16型高致癌風險病毒型比率更是女性的6倍,只是多數男性感染後不一定會發病、出現症狀,容易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把病毒傳染給另一半,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無論男女都要徹底防範HPV入侵。 有性經驗也可施打HPV疫苗 「施打HPV疫苗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另一半。」吳榮良醫師透露,自己也讓兒子以及親戚的小孩都打了HPV疫苗,它除了能預防HPV感染,還能避免成為HPV帶原者、傳播病毒。另外,吳榮良醫師也表示,已經有性經驗的人仍可以施打疫苗,因有過性行為未必感染過HPV,即使已感染一種或一種以上HPV型別,疫苗還是能幫助預防其他涵蓋型別的感染。疫苗價數越高則預防病毒型別越多 目前衛福部核准的HPV疫苗有三種,包括二價、四價、九價疫苗,價數越高,所預防的病毒型別也越多。二價疫苗主要預防16及18型病毒,四價疫苗還多防範6及11型的菜花,至於九價疫苗除了前述4型外,還增加31、33、45、52、58型等其他五種高風險病毒型別,對於預防HPV感染的保護更廣。 醫籲男女都應接種HPV疫苗 吳榮良醫師指出,目前政府有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測,抹片能檢查出細胞病變,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目的,但男性並無定期相關HPV檢測,因此建議男女雙方應維持安全性行為並接種HPV疫苗,有性行為後的女性也應搭配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完整預防HPV。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99/

降低乳癌再復發 重視荷爾蒙阻斷療法

降低乳癌再復發 重視荷爾蒙阻斷療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104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每年新診斷案例破1萬2000名,好發年齡位於40-69歲間;醫師提醒,我國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建議女性應提早關注自我健康。 乳癌確診先分型再治療 治療成效不打折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沈陳石銘教授指出,早期乳癌在手術切除病灶後,通常會再視須要搭配後續輔助性治療以預防復發,現今提倡個人化治療,治療時建議依病理診斷區分患者類型,包括HER2陽性、管腔A型、管腔B型及三陰性,唯有針對患者情況做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 沈陳石銘教授分享,一名30多歲的張小姐(化名)在觸診時發現乳房有硬塊,雖確診為乳癌,所幸發現的早,順利透過手術先將腫瘤清除。此外,考量到張小姐有家族病史且年紀較輕,屬於相對復發高危險族群,透過術後檢體偵測了解其病理分型,讓後續治療更為精準有效。 降低乳癌復發 阻斷荷爾蒙增生是趨勢 沈陳石銘教授補充說明,我國荷爾蒙陽性患者(管腔A/B型)比例近7成,若透過抗荷爾蒙療法阻斷體內雌激素荷爾蒙的作用,進而抑制荷爾蒙陽性癌細胞增生,將有效降低癌細胞轉移或復發,加上其副作用相較於化療藥物低,不僅提高患者治療的遵從性,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更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 停經針+口服抗荷爾蒙藥物 斷絕荷爾蒙更徹底 臨床上,常有許多年輕乳癌病人,面臨未來生育問題,沈陳石銘教授則建議,可考慮選擇停經針搭配口服抗荷爾蒙藥物的雙抗荷爾蒙療法,暫時阻斷荷爾蒙的生成及作用,除了可抑制乳癌細胞的生成,且停藥後卵巢功能相對較易恢復,對於患者來說,未來成功受孕機會可能較高,進而提升治療意願。上述案例張小姐術後便透過雙抗荷爾蒙治療,不僅療效加乘,也保護卵巢功能,目前病情控制十分良好。 遵從醫囑保療效 定期篩檢保健康 現今乳癌治療已愈趨成熟,沈陳石銘教授呼籲患者配合醫療團隊的規劃與治療,保持正面心態,通常多能有效治療與控制疾病。另外,沈陳石銘教授更提醒,成年女性應定期進行理學檢查及超音波篩檢;35歲以後可以考慮加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變,有效治療和控制乳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73/

異位性皮膚炎多年 他痛苦抓破皮膚只求好眠

異位性皮膚炎多年 他痛苦抓破皮膚只求好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有位三十多歲的小林,受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纏身多年,範圍幾乎覆蓋全身,伴隨嚴重紅腫和皮屑病灶,睡覺時一動就其癢無比,甚至為了止癢,故意抓破皮膚才得以讓疼痛替代癢感不適;2年來,他幾乎沒好好睡過覺,嚴重的外在皮膚症狀也讓他備受異樣眼光,悲觀到覺得自己不是常人,備受歧視也是理所當然。 夏日炎熱汗直流 異位性皮膚炎難斷根 進入夏季,濕熱的天氣,容易流汗對皮膚造成刺激,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情惡化的夢魘。坊間常誤解只有小朋友才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但根據統計,台灣20到59歲的成年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實高達20萬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因為病患本身的過敏體質,加上皮膚屏障保護力較一般人弱,加上各種外在過敏源刺激造成免疫不正常活化,結果皮膚炎狀況反反覆覆,難以根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第一個可以用外用藥膏減少皮膚的發炎,但若面對中重度的患者,皮疹面積至少超過20%到30%,較難每天大範圍擦藥者,就會用口服免疫調節的藥物,或是照光治療,來調節病患身體跟皮膚免疫不正常的活化,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 新型單株抗體面世 抑制免疫不正常活化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國外已有新型單株抗體生物製劑,透過抑制免疫不正常活化,有效治療成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情。賴柏如醫師說,新型單株抗體專一地抑制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定因子,並不會抑制其他免疫系統,所以少有副作用產生,是一個相對安全,且較有效的治療藥物。 新藥需自費 勤擦汗漬降刺激可緩解病情 目前台灣已引進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藥,但患者需自費,每月價格約5萬元。醫師表示,國外發表的新藥治療成效報告優良,未來健保給付有望。要減輕病情,除了勤擦低刺激乳液,每2到3小時,可以用濕毛巾擦拭皮膚,再以乾毛巾吸乾水分,減少汗漬帶來的刺激,除去惡化因子,降低癢感,也能減緩病情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77/

針灸合併西藥治療 改善失智患者認知能力

針灸合併西藥治療 改善失智患者認知能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80多歲阿嬤,一年多來因罹患失智症,常有情緒不穩定,且嘴巴一唸就停不下來等情況,家人帶其赴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經中醫科醫師採三個多月密集性針灸治療後,症狀已逐漸改善;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主任康鍾禧指出,許多醫學研究已證實,失智症的常規治療,若能再以針灸治療輔助,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及日常生活等能力。 人口老化 失智症人口有增加趨勢 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成長,臨床上,罹患失智症的人口也有逐漸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80歲以上,每5人中有1人;康鍾禧主任表示,尤其苗栗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高,更不得忽視失智症重要性。 罹退化性失智症最多 占所有失智症60% 失智症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其中常見的失智症就屬於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占所有失智症的60%;康鍾禧主任指出,若為腦血管發生疾病後導致的失智症,則為血管性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而可逆性失智症,則是因營養失調等因素導致,治療上,目前中醫療法確實能有助於改善病症,且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包括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若能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在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上,都有明顯效果;康鍾禧主任提醒,雖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病程的發展,但仍無法治癒病症,因此預防更勝於治療,若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除了可多鼓勵參加團體活動,也可幫忙患者做穴位按摩,像是百會穴、四神聰穴等,有助減緩腦部退化,並養成規律生活作息,才能避免病症加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45/

快樂夏出遊!足踝扭傷這樣做

快樂夏出遊!足踝扭傷這樣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到了歡樂的暑假時期,藍天白雲底下各種休閒活動如水邊游泳戲水、登山露營、球類競技,乃至於出國訪勝都讓人躍躍欲試,但在玩樂休閒時,一個不小心,因為地面不平或踩空扭到腳實在很令人掃興,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足踝內外側受傷 影響行走和運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符民意說,足踝內外側都有韌帶固定關節,但外側韌帶沒有內側韌帶強壯,所以常會因為足踝內翻而受傷,特別是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足踝扭傷若沒有及時正確處理,疏於照顧卻繼續遊玩,很容易造成病況加重,長期反覆扭傷,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行走和運動表現,更得不償失。 足踝扭傷分三級 嚴重可能骨折脫位 足踝扭傷可分成為三級,第一級扭傷是輕微紅腫及壓痛,但仍可行走,韌帶僅輕微創傷未撕裂;第二級扭傷是明顯的紅腫及壓痛,雖然仍可行走,但活動功能已經受限,此時部份韌帶已發生裂傷;第三級扭傷則是嚴重的紅腫痛而無法行走,韌帶可能已經發生嚴重裂傷。 符民意提醒,若是嚴重扭傷或懷疑骨折脫位,應遵照PRICE原則處理:protection(保固患處)/ rest(休息避免使用患處)/ ice(冰敷消炎、消腫、止痛)/ compression(壓迫包紮患處)/ elevation(抬高患處避免腫脹),並盡速就醫確認傷勢及後續治療。 輕微扭傷可冰敷 3小時關鍵期 若只是輕微扭傷,符民意建議,可在初期3小時休息冰敷後,參考MEAT原則處理:mobilization(在可忍受的疼痛度內輕微地活動關節,可以幫助消腫)/ exercise(盡早在專業醫師指示進行關節韌帶強化訓練)/ analgesics(使用非消炎性的止痛藥,避免影響患處自主修復)/ treatment(詢求專業的檢查及治療)。 依照此兩大原則,就可以即時有效率也有效果的初步處理腳踝扭傷的不適,更能盡早回歸正常的生活及娛樂活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82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