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經期來潮就要輸血 竟是8公分子宮肌瘤引起

經期來潮就要輸血 竟是8公分子宮肌瘤引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43歲婦女,最近一年來月經行經天數比以往拉長,一旦月經來潮,經血量卻很驚人,造成貧血問題,長期需服用鐵劑甚至有時嚴重到要去急診輸血;進一步檢查發現,其子宮長了一顆8公分大的肌瘤,經過使用藥物治療3個月,血紅素回到正常,子宮肌瘤也縮小至5公分,順利用微創手術方式開刀切除,不但避免手術前因過度貧血需要輸血的狀況,目前生活也已不再受到貧血的後遺症所苦。 子宮肌瘤成因不明 好發生育期女性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蔡景州指出,子宮肌瘤好發於30至45的生育期女性,目前真正的成因不明,大部分與遺傳、體質、荷爾蒙失調有關,當受到過度女性荷爾蒙刺激,容易造成子宮肌肉層增生,進而形成子宮肌瘤,且因生長位置、大小,會產生不同症狀:長在肌肉層、黏膜下層者,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不良,造成經血量過多、貧血等問題;漿膜層的子宮肌瘤,由於會壓迫骨盆常引起腹部脹痛、頻尿、便秘等生活不便;若長在黏膜下層合併內膜層,則可能會影響胚胎著床,造成不孕的機會增加。 治療方式多元 根據病患需求選擇 若罹患子宮肌瘤,該如何進一步治療呢?蔡景州醫師說明,大部分的子宮肌瘤不需要處理,但要每3至6個月定期婦科檢查,如果有上述臨床症狀才需接受治療。以子宮肌瘤所導致之經血過多或貧血為例,治療方式根據病患需求而不同,大致分為藥物及手術方式兩種。首先會進行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癌症的可能性後,若確定臨床症狀為子宮肌瘤引起的問題,通常會先使用避孕藥、止痛藥改善經血量多等症狀,缺點是治療效果相當有限;而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腹、微創腹腔鏡、海扶刀、達文西機器手臂等方式。此外,醫師會根據病患是否有生育需求進行評估,若有生育計畫,則建議選擇只切除子宮肌瘤,保留子宮生育機能;如已完成生育計畫,則可選擇子宮次全切除或子宮全切除的處置。 新型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口服藥物 有效縮小子宮肌瘤 蔡景州醫師強調,除了上述手術方式之外,近來已有新型口服藥物可供使用,是一種具有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功能的口服藥物,能夠有效阻斷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的作用,造成肌瘤細胞的凋亡,使肌瘤縮小,提供手術之外的治療新策略,可以達到減緩臨床症狀的功效進而延後手術期程,避免緊急手術的風險,是罹患子宮肌瘤婦女的福音。根據臨床經驗,服用3個月後肌瘤約可縮小2至3成,服用6個月後體積大致可縮小3至5成,有效改善經血量多、貧血等問題,有些病人甚至因為藥物治療反應良好,肌瘤體積控制得宜而不需接受手術治療。然而在服用藥物後,若子宮肌瘤長在黏膜下,突然發現自己經血反而變多的情形,可能是肌瘤縮小但尚未完全從子宮中脫離,卡在陰道或子宮頸口所致,建議回診使用子宮鏡檢查,利用子宮鏡微創手術即可順利將肌瘤取出。 預防子宮肌瘤 首要避免肥胖及高脂飲食 蔡景州醫師提醒,預防子宮肌瘤首先要避免肥胖,而要養成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及正確的運動等習慣,並且避免攝取高熱量、高脂肪的動物性食物,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相信無臨床研究證據的偏方及廣告。一旦有經血量多、貧血問題,建議應即早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617/

青春年少染C肝苦等十年新藥救命

青春年少染C肝苦等十年新藥救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十年前,一名年僅20歲的小陳,健康檢查時發現竟感染C肝,因此開始了干擾素治療,但一年過後,肝功能指數卻無明顯改善,宣告治療失敗,當時並無其它方式治療,僅能定期回診追蹤。所幸醫療的進步,十年後終於有C肝全口服新藥上市,且健保也開放給付,符合資格的小陳便立即申請用藥,24週療程結束後,肝功能指數成功恢復正常,終於不再為肝臟問題而擔心害怕。 C肝可治療應把握 時機錯失難挽救 開業診所院長洪才力醫師指出,台灣C肝患者需接受治療約有55萬人,若不及早治療恐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及生命。有別於傳統的打針治療,我國現已引進多款C肝口服新藥,在台灣治療的成功率甚至可達98%,不僅副作用低,且政府已核准健保給付,呼籲患者積極治療,對抗體內C肝病毒,減少肝臟病變危機。 目前健保給付C肝口服新藥的限制須達肝纖維化F3以上,但症狀輕微的患者仍應及早治療。洪才力院長說,臨床上曾收治一名患者,過去干擾素治療失敗,追蹤時肝臟持續惡化演變至肝硬化,在新藥引進時建議應立即治療,礙於新藥昂貴,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以致患者最終放棄治療;目前雖健保給付,但患者肝硬化程度嚴重,也不適用新藥治療。為此,洪才力院長特別提醒C肝患者,應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旦錯失就可能使疾病惡化,而無法接受良好治療,相當可惜。 先瞭解再治療 注意事項勿輕忽 為正確評估適合的C肝藥物,患者在治療前必須先進行相關檢測,如基因型、病毒量、病毒突變檢測等,且目前符合健保條件之患者大多為50歲以上,患者通常合併服用其他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藥物,療程前須告知醫師完整病史,以避免發生藥物交互作用。 洪才力院長提醒,國人C肝患者中約有6成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建議民眾及早篩檢,了解自身健康;另外,C肝患者應定期追蹤,進行超音波及抽血等相關檢驗,若符合治療條件則務必把握治療時機。由於C肝有群聚感染的風險,當您確診罹患C肝時,為守護家人健康,患者應通知身旁家人至醫療院所進一步篩檢,以確保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67/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乳癌長年位於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醫師表示,歐美國家乳癌好發於55~75歲,而台灣則好發於45~69歲,相較之下非常年輕,幾乎是全球第一。 乳癌術前雙標靶 保留雙峰降低復發率 乳癌分為許多類型,其中Her2陽性復發率高,若非及早確診者,延宕病情恐需切除乳房,對許多年輕女性患者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患者寧願放棄治療。杜世興醫師表示,最近有2位年齡不到40歲的Her2陽性局部晚期乳癌患者來台求診,原本需要切除乳房,後來在接受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化療下,腫瘤逐漸縮小、甚至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術後保留雙峰、完全沒有腫瘤,且原本轉移的淋巴結也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 杜世興醫師表示,近1年,院內至少有10位年輕乳癌案例,透過術前雙標靶藥物、化療的合併治療方式成功縮小腫瘤,而得以保住乳房。研究顯示,術前雙標靶比起單標靶,可提升近2倍病理完全反應,亦即手術時已經完全檢測不到癌細胞,且可降低46%復發機率。另外,研究也顯示,雙標靶藥物並不會帶來更多副作用,因此也成為近年來乳癌治療的新趨勢。 一站式就診服務 1週知檢驗結果 不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就診品質都相對重要,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為例,為體諒患者檢查、等待檢查報告的忐忑心情,特別設計一站式的患者就診服務,將過去動輒需2~3個月才能確診罹癌的時間,大幅縮短至1週就能確認。杜世興醫師表示,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握治療時機,尤其是高惡性的癌症種類,更要分秒必爭,一站式的就診服務對於患者的治療更有幫助;因此,近年來院內的乳房外科門診就醫量上升2-3倍,乳癌手術量也翻倍成長,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由於乳癌每年以8%的速度新增患者,杜世興醫師也提醒,年輕女性要多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過去傳統印象認為乳房X光攝影較準確,其實這非絕對,而是應該根據年齡、乳房結構、病史等,再加以判斷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亦或是兩者皆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74/

醫療在地化 台東馬偕乳癌存活率9成以上

醫療在地化 台東馬偕乳癌存活率9成以上#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乳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約1萬1769位女性罹患乳癌。台東馬偕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魏銓延表示,台東地區每年新增一百多位乳癌患者,其男女比例約1:100,好發於中年肥胖婦女,另外嗜吃高油、高糖飲食以及嗜酒的民眾也要特別留意。 多專科團隊合作 8成乳癌患者選擇在地醫療 魏銓延醫師指出,早期多數患者轉往外縣市求診,不過乳癌治療需費時1至5年,奔波往返容易降低治療意願,影響治療成效;如今台東馬偕醫療資源充足,結合多專科團隊共同制定治療計畫,選擇在地診治的乳癌患者已提升至8成,乳癌存活率也提升至9成以上。 魏醫師以一位60歲婦女為例,她右側乳房有一個3.5cm的腫瘤,經由多專科團隊討論後,先做3次前導性化療(手術前化療),沒想到腫瘤不但消失,術後也沒有殘留癌細胞,成為台東第一位病理完全緩解(pCR)的個案,順利完成乳房保留手術。 勿信偏方 遵循醫囑掌握黃金治療期 外科手術仍是治療乳癌的重要方式,但許多人對於手術有莫名的恐懼或是不正確的觀念,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魏銓延醫師補充,臨床上一名陳太太(化名),確診二期乳癌後因畏懼手術,仰賴吃草藥等偏方,再回診已是末期,且併發全身多處感染,到院不到2天就過世,相當惋惜。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有許多治療方式可減低手術不適感,台東馬偕於今年引進「低溫電漿刀」進行切除手術,術後疼痛感低,疤痕不易形成,還能保住乳頭的完整性;相較於傳統電燒可降低手術熱傷害,及術後脂肪凹陷、皮瓣壞死,傷口血清腫等後遺症風險,是乳癌患者的另一項選擇。 確診乳癌不要慌 台東馬偕與您一同戰勝乳癌 魏銓延醫師鼓勵民眾多關心乳房健康,若發現乳房有異狀請盡快至乳房外科門診諮詢,經醫師評估後可安排相關乳房檢測,也提醒有家族史的民眾,30歲後應每年定期檢查乳房。台東馬偕引進最新治療技術,擁有一群優秀及專業的醫療團隊,呼籲民眾切勿畏懼篩檢與治療,遵循醫囑也能戰勝乳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39/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台灣人工時長、節奏快,生活型態改變,獨自在外用餐的人口逐年攀升,對外食為家常便飯的族群來說,快速省時,便成為日常飲食的首要訴求;但是,均衡的飲食才能供應每個人每日活力來源,如何辨別自己日常飲食切合自身所需,已成為大家所關切的課題! 飲食資訊透明化為首要關鍵 近年來,民眾對於飲食認知需求高漲,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於象徵台灣食育元年的2017年,舉辦良食脈動多場系列講座,推廣倡議「透明飲食」,包含生產與消費者資訊透明化、識別食營養成份與標示、認識食品製造過程與加工技術等等;為求接軌國際,更於11月14日邀請美國、英國及台灣在地推動飲食透明化的意見領袖齊聚一堂,在「透明飲食,饗有真實」國際論壇上,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副局長大衛.艾奇森(Dr. David Acheson),將分享美國推行的經驗與具體做法。 飲食教育有效改善飲食資訊不對等 飲食資訊透明化知識更有賴從小扎根飲食教育,此次論壇更邀請到首度來台的英國食育顧問亨利.丁博比(Henry Dimbleby),分享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推廣方式、教孩子認識食物的過程,作為校餐革命關鍵人物的丁博比,曾拜訪過50多所校園校長、教師,以校園飲食教育培養下一代正確的飲食觀念;另外,並邀請到致力在臺灣推動新創食育祥圃實業吳季衡營運長,從生產與消費者兩方,看產業走向與消費選擇如何透過健全的發展機制產生正面影響。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將於11月14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該基金會邀請民眾共同實踐透明飲食,加入全球飲食教育行列,落實健康飲食生活態度,進而培養下一代對台灣成為「良食島」的自信! 《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有意參加可上網查詢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41/

膀胱癌患者找回新生活!新一代免疫療法建功

膀胱癌患者找回新生活!新一代免疫療法建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70多歲賴伯伯7、8年前發現小便有血,經診斷為膀胱結石,但不以為意;直到得知需摘除腎臟,竟發現罹患膀胱癌,賴伯伯除心情沮喪外,家人也感到擔憂。化療期間,賴伯伯噁心嘔吐、嚴重食慾下降吃不下飯、體重下降、身形消瘦,讓他相當痛苦;妻兒也感到十分心疼與沮喪,所幸後來接受臺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建議,接受新一代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 化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 膀胱癌是台灣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癌症,每年約新增2,000名患者。蒲永孝表示,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食欲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以及脫髮等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BCG)雖治療效果不錯,但很多患者仍然會復發。 蒲永孝進一步指出,台灣膀胱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10幾年來,多數癌症治療都有長足進步,特別是有標靶治療,存活都可延長,但膀胱癌30年來無重大突破,處於無新藥發展的瓶頸,病患的選擇性實在太少。 免疫療法不會產生抗藥性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30年來,膀胱癌治療一直苦無新藥。過去的治療方式,最讓患者不能接受的就是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所幸有新的免疫藥物出現,為膀胱癌治療帶來新曙光。曾接受化療藥物治療,但不願再繼續接受化療治療的晚期膀胱癌病友,有了新的選擇,且免疫療法治療一旦有效果,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會產生抗藥性,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讓醫界引領期盼的是,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應用的範疇十分廣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61/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孩子「一眠大一吋」,是每位家長最大的期望!日前,剛升格為新手媽媽的本土劇女星陳子玄,兒子因出生後罹患喉頭軟化症,半夜一度出現缺氧休克的現象,幸好在緊急施以心臟急救後,順利挽回一命。 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 喘鳴聲為典型症狀 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表示,喉頭軟化症一般和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有關。因為嬰幼兒喉嚨會厭上方結構支持性軟骨較軟,導致吸氣時,造成負壓狹窄,進而產生一些喘鳴聲。多數患有軟喉症的嬰幼兒會在一周內產生症狀,少數可能在數周或者幾個月大後才會出現,但父母不必過於擔心,絕大多數症狀輕微的喉頭軟化症會於1歲左右自行痊癒,一旦痊癒,即無需擔心有其他後遺症發生。 嚴重喉頭軟化症 恐造成生長遲緩 羅玉芳醫師補充,在喉頭軟化症尚未痊癒前,嬰幼兒的餵食與哭鬧,還是需要家長額外費心照料,免得愈趨嚴重,造成吸氣及進食困難。嬰幼兒若長期吸氣量不足,除了引發休克外,對腦部及智能的發育都有極大的影響;餵食困難則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生長遲緩。因此,家長應特別謹慎留心。 新手爸媽若覺不對勁 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羅玉芳醫師提醒,大部分的軟喉症嬰幼兒多屬於輕症,雖然有喘鳴的症狀,但不至於嚴重影響生長,只要確定不是呼吸結構異常,假以時日,支持性軟骨硬了,病徵一般在6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若父母對於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有所疑慮,還是應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診斷,進一步接受治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13/

腎結石超痛!微創治療新選擇

腎結石超痛!微創治療新選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曾經泌尿道結石,患者約半數會在10年內復發,不但讓病人深受其擾,甚至結石卡在泌尿道時,甚至會疼痛萬分。以前在治療腎結石往往要開刀取石,目前則是有體外震波碎石術之外,更可以採用微創方式治療,讓泌尿道結石病人多一項新的選擇。 腎結石主流治療 體外震波碎石術及經皮腎臟碎石術 隨著科技進步,目前針對腎結石的主流治療是「體外震波碎石術」以及「經皮腎臟碎石術」。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陳億聲主任指出,前者無傷口、不用住院,但結石廓清率較低,以及有著萬一結石震不夠碎而堵塞在輸尿管造成疼痛的風險;後者需在腰部有1至2公分的小傷口,經由腎臟鏡直接進入腎盂碎石,結石廓清率較高,但出血量較前者大,術後復原較慢。 一階段迷你經皮腎臟碎石術+數位電子軟式輸尿管鏡 有鑑於此,陳億聲主任改良發展「一階段迷你經皮腎臟碎石術」;此外,安南醫院還引進了一種可折式的「數位電子軟式輸尿管鏡」,使泌尿道結石手術有了更多的武器。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黃韋銘表示,比起傳統的硬式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有著可彎曲的優點,能夠進入腎臟內尋找結石,再利用鐳射把它打碎,安全性與結石廓清率俱佳。 風險小、出血少、疼痛減少、住院天數少 仍維持結石廓清率 陳億聲主任進一步指出,「一階段迷你經皮腎臟碎石術」傷口可降至只有0.5公分以內,對腎臟的傷害也變小;此手術較傳統的經皮腎臟碎石術的風險小、出血少、疼痛減少、住院天數少,而且還能夠維持結石的廓清率,對於年紀大、共病多、高風險、或不想有傷口的患者,提供另一治療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7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