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魚油價錢差異大!原來是這些原因

魚油價錢差異大!原來是這些原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國際臨床實驗越來越多顯示魚油內的Omega-3對人體的助益甚大,如:抗發炎、降低心血管問題、腦部記憶提升、提高眼睛抗氧及視覺神經保護作用,以致有很多人開始服用魚油。不過,營養師簡韶妤提醒,魚油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也相差懸殊,想要購買魚油保健,可得要做足功課。 哪種魚油吸收率較佳? 營養師簡韶妤指出,TG 型式(Triacylglycerols)是天然魚油不飽和脂肪酸的分子結構,而EE 型式(Ethyl esters)則是魚油萃取後再加工酯化,由於結構改變,因此吸收率也會受到影響。 研究指出,TG型魚油(第一、三類)由於分子結構和人體內三酸甘油脂相同,因此身體吸收利用率高;而EE型魚油(第二類)下肚後則須多一道轉化步驟,吸收利用率則會下降許多。所以,魚油的形式和有效成分濃度、身體吸收率的不同,會有價格上的落差,消費者不得不知。  市面上的魚油大致有三種: EE 型式和TG型式的Omega3魚油吸收率有差別 簡韶妤營養師表示,當魚油到達小腸時,必須要仰賴胰臟分泌脂肪分解酵素,把Omega-3的TG或EE經消化作用而分離,此時,Omega-3會化為小分子的游離脂肪酸,就能經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當中。而這個「消化分離」的過程,則因人而異,老人或消化系統差的人,轉換率低,吸收率自然就低,因此才會有人覺得吃了有效,有人卻覺得沒差。根據研究Omega-3的吸收率顯示,TG form的DHA約為57%,而EPA為68%;但是EE form的DHA為21%,EPA20%;這也是為何有些魚油會標榜是高劑量魚油,因為這類型的魚油多半為EE form,吸收率較差,所以要量多一點。老人家及小朋友消化功能較弱,就會影響到吸收率;因此,吃TG型式的魚油,會有較好的消化吸收率。 Omega-3 組合成分為計算基礎較精準 Omega-3 除了含有DHA 及EPA 外,還有其它不同結構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簡韶妤營養師解釋,一般魚油通常會以「總Omega-3」做為檢驗計算基礎,而衛福部則以EPA+DHA做為檢驗標準(標準從嚴)。當一般魚油號稱含300 毫克Omega-3,而標準事實上可能只有200 多毫克的Omega-3(EPA+DHA);,所以,廠商能提出魚油全部的脂肪酸組合成分, 就能百分百確定你吃下的EPA+DHA真正含量,這是最公開、公正的作法。 加越多成分越有效嗎? 目前坊間有很多魚油商品添加有紅麴、納豆、芝麻明衣…等,對於此類魚油產品,簡韶妤營養師認為無非都是為了增加賣點以及降低魚油成本,因為綜合國內外臨床實驗與論文,發現其實只要選擇高品質、高濃度的單方魚油即可,以免有成分過量、或破壞魚油穩定性的疑慮,更且添加物也會降低魚油當中EPA和DHA的比例,更可能讓魚油的安定性受影響而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08/

晚期乳癌積極治療及早使用雙標靶可延命

晚期乳癌積極治療及早使用雙標靶可延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0多歲賴姓婦人於兩年多前,洗澡時摸到乳房裡面有硬塊,驚覺不對勁,儘管不痛不癢,還是立即尋求治療,檢查結果為早期HER2陽性乳癌,腫瘤約四公分,但未擴及淋巴結,經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仍保留局部乳房。 醫師建議賴姓婦人術後持續接受化療、放療、標靶藥物等治療,但她一聽到「化療」二字,臉色大變,直說,「好幾個朋友接受化療後,頭髮掉光,嚴重噁心嘔吐,期間無法工作」。之後,她並未依照醫師指示時間回到診間,因為被嚇到不敢回診。  一年六個月後,賴姓婦人回到診間,整個人憔悴消瘦,掀開上衣,乳房皮膚潰爛,露出紅白相間的突出物,且散發出異味,模樣有點嚇人,影像檢查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骨頭,已進展至晚期乳癌。 「沒有想到會這麼嚴重」,賴姓婦人哭著說,之前因為擔心化療副作用,在親友介紹下,接受民俗療法,吃了不少中草藥,以為可以代替化療,但事實證明這一點用都沒有。 哈佛研究:雙標靶合併化療 延長患者存活期 童綜合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于家珩表示,在乳癌患者中,約有五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原本缺乏有效藥物可供治療,存活率偏低,但在標靶藥物問世後,配合化療,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 2012年哈佛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化療合併雙標靶,有助於延長HER2陽性晚期乳癌患者的存活期。于家珩主任解釋,兩種標靶藥物的作用機轉均一樣,不讓癌細胞表面受體活化。 標靶藥如鑰匙 轉開後縮小腫瘤生長 于家珩主任以鑰匙孔來比喻癌細胞表面受體,標靶藥物就像是鑰匙,只要符合基因表現,鑰匙插入後,一轉就開,不讓受體活化,進而阻斷癌細胞生長訊號的傳遞,抑制腫瘤生長,並使其縮小。 于家珩主任指出,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已經成為癌症治療原則,乳癌患者於確診後,先接受生物標記的確認,如果癌細胞表面受體過度表現,就可採用標靶治療、雙標靶治療。研究證實,雙標靶可雙效拮抗HER2/HER2,以及HER2/HER3,抑制腫瘤生長傳遞訊息,增加控制腫瘤的效果,降低近四成惡化風險。  雙標靶不會增加副作用 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依據國際乳癌治療準則,已經將雙標靶列為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于家珩主任說,賴姓婦人在接受化療合併雙標靶治療後,腫瘤明顯變小,轉移至骨頭、肝臟的腫瘤幾乎不見了,「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于家珩主任指出,雙標靶治療,能將疾病無惡化時間再延長近半年,且不會增加病患的副作用,大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新藥問世,可用抗癌武器越來越多,乳癌患者千萬不可放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23/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近日,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先生因心肌梗塞猝逝,此噩耗震驚商界。醫師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心肌梗塞高危險群 建立正確生活習慣降低發生率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葉宏一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動脈硬化所致。通常心肌梗塞會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會不斷的增加,50歲以上較可能發生,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 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葉宏一醫師指出,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早發性動脈硬化、遺傳性家族史、肥胖、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因此,避免精神緊張、疲勞,以及要體能鍛鍊,和定期接受血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 心肌梗塞有前兆 胸痛、盜汗別輕忽 葉宏一醫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因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噁心、嘔吐等典型的病徵,但一般大眾對這些症狀並無自覺,甚至會以為是其他病徵而忽略,導致發生心肌梗塞時都措手不及,耽誤就醫時機。 葉宏一補充,一旦心肌梗塞發作,最好把握6小時的黃金救援時機,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挽回寶貴生命。 預防遠勝於治療 平時應定期檢測及防治 即使平常身體硬朗,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葉宏一提醒,預防心肌梗塞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若有相關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此外,飲食方面應多攝取高纖蔬果,採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方式,搭配規律運動,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平常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如有不適千萬別硬撐,應儘速就醫,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悲劇發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40/

不只是小感冒!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恐致命

不只是小感冒!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恐致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31週齡出生,體重僅有1500公克的早產兒小佑(化名),在出生兩個月大時,某日上午出現輕微咳嗽、鼻塞等感冒症狀,因沒有明顯高燒,媽媽以為只是小感冒沒多注意,孰料到了傍晚,小佑臉色與皮膚出現青紫色,發紺現象,緊急送往急診治療後,雖即時挽回一命,卻留下一輩子需與氣喘共存的遺憾。 一歲內嬰兒感染RSV 罹患氣喘機率增3成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許瓊心醫師提及上述個案時,神色仍難掩沉重;她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簡稱RSV)是一歲以下新生兒頭號敵人,尤其極低體重早產兒,一旦不幸感染,嚴重時可能致命或有腦部損傷等後遺症。統計指出,一歲內嬰兒若感染RSV,日後罹患氣喘機率比未感染者高出30%,不可掉以輕心。 高危險族群 易呼吸衰竭 台灣因為人口密集、溫度與濕度都高,一年有10個月時間都是RSV流行期,等於一年四季都有威脅性。由於這隻病毒喜愛侵犯呼吸道黏膜細胞,會導致細支氣管發炎、水腫、呼吸道受阻塞,呼吸須更加費力,且由於RSV感染初期與一般感冒症狀雷同,很容易被忽略,但其病程又較一般感冒快,倘若孩子本身又是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童、免疫不全或有神經肌肉疾病等高危險族群,更容易導致呼吸衰竭而住院,甚至必須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月齡越小早產兒 後遺症越大 許瓊心醫師指出,胎兒生長發育約在36週之後肺部才會趨於成熟,而月齡越小早產兒因為呼吸道未成熟,免疫系統還在發育中,一旦受到感染,病毒留在身上的時間越久、後遺症也越大。「況且,目前並沒有具療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在沒有很好的治療方針下,預防顯得格外重要。」 有疫苗可預防RSV 早產兒仍應「防獨洗戴動」 依據國外研究指出,懷孕32週前出生的早產兒若注射RSV單株抗體,可降低住院率與加護病房的風險,目前日韓等國的健保已給付35週以下早產兒接受預防注射。而國內也在2017年4月1日放寬健保給付範圍,一歲以內且出生時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0週(+6天)的早產兒,都可以回診施打;但許瓊心醫師提醒,疫苗保護並非百分之百,仍要靠家長有所警覺才能完全杜絕病毒的侵襲,建議家有未滿一歲的早產兒家庭,務必要做到「防獨洗戴動」:定期接受預防針注射、儘量獨立照顧幼兒、勤洗手、戴口罩、少去密集的地方活動,才能降低寶貝被感染的機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95/

變臉成風潮!年底聚會得預約

變臉成風潮!年底聚會得預約#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歲末將至,輕熟女除了趕週年慶以外,也開始悄悄預約變臉計畫,讓年底各大小尾牙聚餐活動可以亮麗出席。醫師指出,許多醫美療程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隆鼻與墊下巴的需求,一直在前幾名。 五官立體 更加有精神 台南市開業醫美診所王俊堯醫師說明,因為台灣人普遍鼻樑較低、下巴較短且直,如果鼻樑變挺也會拉近兩眼距離,看起來不但五官立體也會更加有精神;所以,不論男女,都可以藉由玻尿酸注射的方式達到理想效果。最近流行的海鷗線鼻,也可以經由玻尿酸的方式來形塑。下巴則是希望向歐美明星一樣,除了拉長變尖,還要稍微往前微翹,整臉側面的弧度就可以達到令人稱羨的立體感。 大分子玻尿酸 立馬有型且維持久 在材質的選擇上,王俊堯醫師分析,要能撐起山根和鼻珠,以及向前向下增加下巴的容量並維持較長久,必須要較大分子的玻尿酸,來矯飾塌陷的鼻山根及後縮短淺的下巴,不然無法維持立體感;不只立馬有型,更能維持常久。平均來說可以維持一到兩年,而臨床經驗上,甚至有超過三年都不用再施打的案例。 王俊堯醫師以多年來的經驗分析各種合法的填充物,發現只有玻尿酸同時能讓人賞心悅目,並且隨時可以作調整,十分彈性。他建議想要擁有適合自己臉型的鼻子和下巴的民眾,一開始接觸可以少量施打,除了可以跟醫師完整討論自身需求,也可以美得不著痕跡,不容易被身邊的親友發現。 王俊堯醫師同時提醒,玻尿酸施打前必須注意是否在合格醫療院所與合格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並且使用針劑前核對是否原廠完整無拆封痕跡,再進行施打。 施打後注意事項: 1) 注射後一周內應避免臉部按摩。 2) 注射後不需特別冷敷或熱敷。 3) 局部發紅是玻尿酸隆鼻後常見的現象,生理性的發紅會在1-2天內消失。若3天還不消失,應到醫院檢查和及時處理。 4) 少量多次勿貪便宜,注射玻尿酸應少量多次、均勻施打,施打過量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且不均勻的顆粒現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86/

陰道沒感染卻癢不停!恐心因性陰道搔癢症惹禍

陰道沒感染卻癢不停!恐心因性陰道搔癢症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明明沒有感染,陰道卻不停搔癢,到底怎麼回事? 一名40歲單身企業女主管李小姐,平常保養有術,外表看起來大概只有三十出頭。半年前透過網路交友結識已婚男子,並發生了性關係,每次性愛前男子總會與李小姐抱怨跟老婆的性事如何的不和諧,讓她每次性愛時都享受到征服的快感。奇怪的是,只要幾天沒做愛,李小姐就覺得陰道悶悶的癢癢的,會想要去抓,而且渴望做愛,事後搔癢感就消失。 後來男方覺得有愧家庭,開始避而不見,讓李小姐相當焦慮、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失眠;而且陰道搔癢感愈來愈嚴重,到婦產科檢查並沒有感染陰道炎或相關婦科疾病,於是婦產科醫師建議她向精神科求診。 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 較神經質且易有精神壓力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案例李小姐的狀況並不常見,在排除陰道發炎的情況下,經過問診及加上心理評估後,診斷李小姐的症狀屬於「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罹患此症的患者,臨床上會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患者通常個性較為神經質,容易有精神壓力;另外若有憂鬱症、焦慮症等家族病史的人,由於情緒比較敏感,容易鑽牛角尖,也比較容易罹患身體症狀障礙症。 心因性疾病 需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 楊聰財醫師說,心因性疾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患者會覺得身體出現如疼痛、搔癢等生理症狀,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就醫檢查往往查不出器質性方面的問題。案例李小姐因為單身太久,突然遇上很談得來的對象,性愛過程讓她充滿征服感,只要不做愛就不舒服,加上當小三的罪惡感,多重因素讓她出現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狀。 楊聰財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莫名不適時,應盡快就醫檢查,若超過兩位非精神科醫師都檢查不出生理病因,就有可能是心因性疾病,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接受正確的評估與處置;治療心因性疾病也需要耐心,通常要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才能慢慢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81/

莫輕忽!B肝患者七年未追蹤竟罹肝癌送命

莫輕忽!B肝患者七年未追蹤竟罹肝癌送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0歲的張大哥是B型肝炎帶原者,10年前看診時,醫師就建議要定期回診追蹤,7年前發現其超音波有異常 ,雖經診所護理師多次撥打電話提醒,張大哥卻因忙碌,都置之不理,直到今年1月因肚子痛回診所檢查,才發現已有一顆9公分大的肝腫瘤,短短三個月後便撒手人寰。 B肝服藥可控制 定期追蹤不可少 肝膽胃腸科診所邱汝慶醫師表示,我國B型肝炎帶原率高達15%-20%,相當於六人內就有一人罹患,普遍率高。根據衛福部105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每年約有5千人死於慢性肝病及肝硬化,7千人死於肝癌,而這些肝癌中有6至8成是B肝病毒所致;由於肝炎早期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可察覺,患者不可輕忽定期追蹤和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邱汝慶醫師補充說明,目前B型肝炎已有口服藥物可治療,其抑制病毒的複製長期有效,且抗藥性及副作用低,加上今年健保署放寬給付門檻,不僅取消每位病人一生只能接受2次治療的規定,且HBeAg陽性患者可治療至HBeAg轉陰後,再加上鞏固治療1年,嘉惠眾多患者!此外,為落實分級醫療,邱醫師建議B/C型肝炎帶原者,可至鄰近肝膽胃腸專科診所進行追蹤及治療,可有效降低候診、檢查、領藥的時間。 聽從醫囑正規治療 有效延緩B肝病程 慢性B型肝炎若不及早接受正規治療,病毒將反覆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進而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邱汝慶醫師形容,就好比皮膚反覆遭受割傷,傷口結痂會越來越厚及硬,復原也變得更加艱困。臨床上曾碰到一名長期肝功能異常的B肝肝硬化患者,相當積極規律治療,服抗病毒藥後,7年來肝功能皆維持平穩,在聊天中才了解其弟也有B肝,卻是未接受正規治療,相信草藥可以幫助好轉,即使出現黃疸仍不聽勸,最終不敵肝病惡化而去世,因此特別呼籲慢性B型肝炎患者要聽從醫囑,接受正規治療,才能改善肝炎病程。 邱汝慶醫師提醒,患者為降低肝臟負擔應拒絕菸、酒、檳榔,不隨便吃來路不明的藥品或補肝品,飲食上則盡量避免食用容易含黃麴毒素的食物,如:花生製品、玉米、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醬等;民眾平時應多加注意個人衛生,減少不必要的輸血及共用牙刷、刮鬍刀,並須了解自身是否為B肝帶原,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肝癌危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44/    

產後輕忽妊娠糖尿病 新手媽雙眼險失明

產後輕忽妊娠糖尿病 新手媽雙眼險失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34歲女作業員,半年前雙眼視力逐漸退步,以為是工作疲勞、用眼過度,因而不以為意,持續兩周自覺病況惡化,才至醫院檢查。經問診發現,她在5年前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因產後無明顯症狀,也沒有控制血糖,才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雙眼黃斑部水腫」,就診時視力僅剩0.05,近乎失明;所幸透過新型眼內注射治療後,雙眼視力明顯進步,黃斑部水腫情形也得到改善,重拾工作與家庭生活。 血糖控制不佳 當心「視」界變黑白 負責收治患者的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柳景豑說明,糖尿病患體內血液較黏稠,同時伴隨微血管壁異常,會造成身體微小血管的滲漏,併發症除了神經病變外,大、小血管疾病也要注意,其中視網膜病變就屬常見的慢性併發症。 柳景豑醫師說,「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於視網膜病變的任何階段都可能發生,也是糖尿病患者視力受損的主要原因;因此,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5年後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若血糖控制良好、罹病15年以上的患者,高達8成也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他建議,一旦確診糖尿病,應立即到眼科做檢查,並定期回診追蹤,避免失明危機。 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 藥物治療新選擇 柳景豑醫師表示,早期治療「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選擇少,只能透過雷射治療改善黃斑部水腫,但雷射屬於破壞性治療,會造成視網膜永久性傷害。近年來,出現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雖能改善水腫;不過,卻會增加病患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的機率。目前已有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較無須擔心前者引起的風險,還能提升視力,為較安全的一個治療選擇,目前已通過健保給付,經申請核准後可使用,減輕病患醫療負擔。 控制三高! 預防更勝治療 「眼睛是靈魂之窗」,許多病患都是視力受損才就醫治療,柳景豑醫師強調,平時應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加上適當運動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降低發生機率或減緩病變惡化;患者在家中也能自行單眼交叉做遠距離物體測試,或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測,如有出現視力模糊、影像扭曲缺損、大小改變或顏色不一,須趕緊至眼科做進一步檢查,確保視力的穩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3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