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微整風潮 「除皺複合治療」讓妳眉開眼笑

微整風潮 「除皺複合治療」讓妳眉開眼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醫學美容」已經成為僅次於航空以及汽車的全球第三大產業。醫學美容市場逐漸移向亞洲地區;台灣每年也創造出百億商機,被視為是極具發展醫學美容的潛力國家。過去的美容手術恢復期長,傷口又明顯,價格昂貴門檻高,許多人只能望之而卻步;而近期由於醫美科技進步,微整形恢復快速、安全又具備價格親民的特質,遂成為一種流行新趨勢。 微整技術日趨成熟 恢復期短 醫學美容開業診所院長劉麗琳醫師表示,醫學美容市場微整形的趨勢,從以往的單一部位治療,如淚溝、法令紋,到現在更注重愛美女性整體感覺的改善,以達到更年輕、更迷人的效果。隨著醫學美容進展,也從外科手術進入到非侵入式或是微侵入式的治療,傷口修復時間更短,且現代人生活繁忙,民眾都希望治療修復期能夠越短越好,效果趨於自然尤佳。 傷口小修復期短 OL瘋「午休美容」 劉麗琳院長進一步說明,目前諮詢的消費者,大多是想要解決老態問題,包含臉上的紋路、鬆弛及下垂等,其次是希望臉部五官更加立體,而醫學美容療程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消費者容貌改變,因此注射肉毒桿菌素或是玻尿酸等微整形療程,是步調繁忙的現代人保養的新選擇,也是近年來的熱門項目,不用全身麻醉,傷口小且幾乎不需要修復時間,安全性也相對提升。 「除皺複合治療」老態Out 讓妳五官更立體 以老態問題來說,劉麗琳院長表示,許多女性常為皺紋、眼袋、魚尾紋或是木偶紋所擾,此時則可以「除皺複合治療」來改善;先以肉毒桿菌素處理像是眼周的皺紋或是魚尾紋這類的動態紋路;再搭配玻尿酸,來填補皮膚組織的不足,可用於改善下巴、蘋果肌,以及凹陷的淚溝、法令紋、臉頰、額頭等,來增加臉部的立體度。 術後叮嚀要留意 保養工作少不得 劉麗琳院長最後提醒,平時女性應注意清潔問題,並做好防曬措施,保濕修護的部分也千萬不可忽略,才能將肌膚保養得宜。另外若有進行微整的民眾,要特別注意施打的針孔還是會有感染的風險,務必要遵從醫囑,配合術後用藥,也要避免用手觸摸傷口,此外也盡量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足夠的睡眠,切勿大力按壓或是按摩治療部位,才能維持術後的最佳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301/view/

出門運動 防曬乳用量足夠才有效

出門運動 防曬乳用量足夠才有效#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很多人以為出門運動、騎腳踏車,防曬乳有擦就好。皮膚科醫師施懿玲指出,這種想法並不正確,運動、出門時想做好防曬,擦防曬乳的時機點、劑量,以及慎選防曬產品種類,都很重要。 運動前中後都要防曬及修護 施懿玲醫師強調,如果防曬乳的用量不足,便無法達到防曬效果,出門流汗時,每一小時補擦一次防曬乳,防曬效果才會好。不只運動前、運動中需要擦防曬乳,經過日曬後,曬後修復也是非常重要。當皮膚經日曬後急性期,可進行冰敷、濕敷,預防皮膚脫水,或直接使用曬後修復乳,是修復舒緩肌膚很好的方法。 防曬乳劑量要足夠 才能發揮效果 民眾在運動前、出門前十五分鐘,就要開始擦防曬乳。施懿玲醫師解釋,有些防曬乳化學成分需要一點作用時間,才能產生防曬效果。擦防曬乳時,平均每平方公分皮膚需要擦2毫克防曬乳,以整張臉來看,大約需要一個花生米量防曬乳,民眾可以以手指小指頭最後一節為測量標準,臉部防曬乳需要這麼多劑量才能發揮阻隔紫外線效果;其他部位則依此比例塗抹防曬乳。 UVA、UVB對皮膚造成不同傷害 施懿玲醫師分析,UVA為長波紫外線,屬於長波長,可以穿透玻璃,影響部位靠近皮膚真皮層,UVA不只會造成皮膚老化,也會引起皮膚癌。UVB(中波紫外線)則會引起皮膚急性曬傷,皮膚曬傷後就會產生發紅、脫皮症狀,若長時間接觸UVB,也會造成皮膚老化、增加皮膚癌風險。 選擇防曬係數有學問 一年四季都有紫外線威脅,特別是靠近玻璃、水面地方,一般人更容易忽視紫外線危機。在秋冬季節,若是一般上班族,防曬乳防曬係數在SPF15以上即可,SPF15可阻隔94%紫外線;如果艷陽高照、本身為易長斑體質,防曬係數就要在30以上,SPF30則可阻隔97%紫外線。 不同膚質 慎選適合防曬產品 選購防曬乳時,若膚質較為敏感,建議選擇低敏感性、較溫和的物理性防曬乳。如果膚質容易長青春痘,可考慮選擇有「不致粉刺配方」標示的產品,盡量選擇不油膩產品。 防曬乳若有保濕功能更佳,常見的保濕成分有玻尿酸、天然神經醯胺,也有產品含深海離子等成分。建議皮膚比較乾的族群,可選擇保濕功能較好的產品;若是容易過敏的人,可以選擇物理性防曬產品;除了擦防曬乳,也要記得穿長袖、戴帽子,脖子更要記得防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091/

A肝感染創新高 逾5成有性病

A肝感染創新高 逾5成有性病#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A肝感染人數創新高!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9月29日止,國內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累積病例數為845例,為歷年同期最高,其中約有56.3%曾通報HIV或梅毒、淋病等性病。為此,該署宣布高危險族群可免費接種A肝疫苗。 新北市感染人數最高 進一步分析發現,A肝合併HIV感染個案中,以男性為多,年齡集中於18至39歲,居住地多在北部和中部都會區。以新北市最高占33.8%,其次為台北市25.3%、台中市13.7%、桃園市8.9%。 不安全性行為易染A肝、性病 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強調,不安全性行為是感染HIV的主要風險因子,更會提高病毒性A肝的罹病風險,且A肝主要經由糞口傳染,肛吻、肛交等性行為也可能染病。若出現發燒、倦怠、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A肝疫苗擴大接種 因應近期國內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合併HIV感染疫情,楊靖慧組長表示,10月1日起實施「擴大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試辦計畫」,新增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針對確診HIV感染或新確診梅毒、淋病,且為1977年1月1日以後出生者,提供1劑公費A型肝炎疫苗,估計約有2萬5000人符合公費接種條件,個案可自費接種第2、3劑。 【相關文章】口肛交染A肝 突發猛爆性肝炎恐致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296/

需要開刀 該如何選醫師?

需要開刀 該如何選醫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家人、民眾需要開刀,多半會透過關係、網路搜尋、爬文,做一下功課,打聽哪位醫師技術較好,事實上,這有客觀指標可供參考。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發表研究指出,與其觀察一名醫師的「手術量」,還不如深入了解這名醫師的手術「專精度」,從醫師的手術「專精度」更能精準預測手術結果好壞。 何謂手術「專精度」? 舉例來說,甲醫師一年執行100台手術,其中30台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另外70台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瓣膜置換術、腹主動脈修復術等其他手術,若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看,「專精度」只有30%。相較之下,乙醫師一年執行30台手術,但全部都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代表乙醫師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專精度」為100%。 醫師手術專精度高 對患者較有利 這項研究含括25152名醫師、695987名66歲以上患者,研究聚焦於八種手術,結果顯示,以瓣膜置換術來說,若醫師手術「專精度」高,患者死亡風險約下降46%。類似現象也出現於腹主動脈瘤修復術、膀胱切除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肺部切除術、冠狀動脈繞道術等手術,醫師手術「專精度」高時,患者死亡風險減少42%至15%不等,依不同手術而有差別。 研究學者認為,醫師重複執行同樣手術,自己的肌肉、動作就會產生記憶,動作越來越熟練,患者自然得以受益。 國內學者的建議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郭年真助理教授近期在《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政府相關單位或許應考慮制訂政策,幫助醫院、醫師維持手術品質穩定。這類「手術處置集中化政策」通常著重於心臟手術處置、癌症手術、兒童相關手術等高風險或罕見手術,建議將政策介入重點放在「設定最低服務量閾值」、「指定轉診中心」。 像美國有些州、醫療保險公司,便設立醫院、醫師某類開刀數門檻,如果醫院、醫師很少執行某類手術、沒有達到某類手術開刀數門檻,便會建議病患轉診至其他間手術專精度較高的醫院。 手術專精度資訊 應公開、透明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周穎政教授認為,手術集中化容易影響民眾就醫可近性、方便性,實際執行也會遇到很大阻力。國立成功大學公衛研究所呂宗學教授則主張,應將這些手術量、手術專精度資訊公開,供民眾、醫師參考,這比起強制性做法更理想。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 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助理李若綺 2) 參考文獻:Sahni, N.R., Dalton, M., Cutler, D.M., Birkmeyer, J.D., Chandra, A. (2016) Surgeon specialization and operative mortality in United Stat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BMJ, 354, i3571。 3) 參考文獻:陳靖怡、鍾國彪、郭年真(民105),高風險手術集中化政策之探討,台灣衛誌,35(4),376-390。 4) 參考文獻:周穎政(民105),評論:高風險手術集中化政策之探討,台灣衛誌,35(4),391-392。 5) 參考文獻:韓佩軒、李昇暾、許明暉、呂宗學(民105),台灣政府衛生福利開放資料現況及利用率分析,台灣衛誌,35(4),395-405。 6)  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7)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234/  

八「肝」子打不著的頭痛?

八「肝」子打不著的頭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很多人都以為「頭痛」是因為大腦組織發生痙孿,或是受傷了。但是,其實大腦組織跟頭骨,是沒有痛覺接受器的,也就是當你發生頭痛時,大腦並不痛,而是頭部其他的部位在疼痛。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譬如供應血液到大腦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就具有痛覺接受器,頭皮以及頭部肌肉也含有對於疼痛很敏感的神經纖維。雖然到目前為止,頭痛的確實機制仍然存有許多未知,但是已知圍繞在頭部的血管、肌肉與神經組織,因為受到某些刺激,而引發疼痛的出現。 肌肉型頭痛 與肌肉過度使用有關 不同的原因導致不同類型的頭痛。除了因外傷造成的頭痛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肌肉型頭痛、血管型頭痛。依據疼痛的特徵部位,又可再細分出許多亞型,譬如壓力型、鼻竇型、聚生型以及偏頭痛等(圖1)。壓力型、鼻竇型與聚生型等三種頭痛,屬於肌肉型頭痛,起因於姿勢不良,持續緊縮肌肉,包括眼球肌肉等過度使用(眼睛疲勞),使得位於肌肉中的痛覺接受器釋放訊息,引起疼痛感覺。 血管型頭痛 易擴散蔓延 劉婷婷博士指出,如果肌肉型的頭痛像是中了小惡魔的詛咒,那血管型的偏頭痛就是惡魔本尊!通常都是由頭部的某處開始疼痛,然後慢慢地擴散或移動,併發暈眩、噁心或是懼光。偏頭痛是腦部的特定活動引起血管的緊縮與擴張,細胞會釋放導致發炎的物質,刺激纏繞在血管旁邊的神經,神經細胞接著就猛烈地發射出痛覺訊號,沿著血管,竄流著閃電般的疼痛。 肝臟負荷大 亦會頭痛 通常,我們都認為頭痛是頭部的問題,跟肝臟機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實上,在體內扮演著解毒角色的肝臟,負荷不了工作的時候,會間接引起劇烈的頭痛。劉婷婷博士進一步說明,來自飲食或環境中的脂溶性毒素(農藥、藥物、食品添加物、細菌毒素)以及體內的賀爾蒙(性賀爾蒙、壓力賀爾蒙),都需要在肝臟經歷無毒化之後,經由糞便或是尿液排出體外。當外來與內生毒素過量,肝臟無法順利運轉,會產生許多有害的中間代謝產物。這些中間產物大多是氧化物,會與血液裡面的一氧化氮(NO)作用,減弱一氧化氮舒張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進而引起血管緊縮與擴張的反應(圖2)。所以有時候,頭痛可能是因為肝臟機能低下,或是突然有很多的物質需要在肝臟進行解毒,但是肝臟負荷不了所引起的。 生理期頭痛 請注意肝臟機能 譬如女性在生理週期會出現的頭痛,可能是因為高低起伏的女性賀爾蒙需要被解毒代謝,但是肝臟機能不夠強大,解毒機器運轉不順時,產生的代謝物累積導致腦部血管緊縮、擴張,引發劇烈疼痛。劉婷婷博士說,急性或慢性壓力所造成的壓力賀爾蒙升高,也是類似的狀況,肝臟無法及時代謝高濃度的賀爾蒙,產生的代謝物也會間接促發腦部血管緊縮、擴張的反應。 緩解頭痛 從「護肝」開始 如果你也有週期性發作,讓你頭痛的頭痛現象,何不試試從「護肝」開始做起?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減少毒素攝取,降低壓力,盡可能提昇肝臟機能,讓毒素可以順利地代謝排解,或許讓你頭大的疼痛就不藥而癒了。 「肝壯頭好」小秘笈 1) 攝取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 2) 補充營養素(B群、葉酸、磷脂質、鐵) 3) 避免接觸毒素以及藥物濫用 4) 限量攝取酒精 5) 健全腸道(益生菌、益生質) 6) 紓壓、安靜(降低壓力賀爾蒙) 7) 減少3C產品使用,眼睛多休息 8) 端正姿勢,舒展肌肉 (本文諮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 劉婷婷博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249/  

定期修修臉卻老化更嚴重?原來都是抗體惹的禍!

定期修修臉卻老化更嚴重?原來都是抗體惹的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醫美產業在台灣正蓬勃發展,就算沒接觸過也一定聽過「肉毒桿菌素」這五個字,眾多女明星都期望能藉由它的幫助下永保青春,它的原理是藉由阻斷神經肌肉間的聯繫來放鬆肌肉、撫平動態皺紋,早已是非常普遍的微整形美容。但過去市面上合法的肉毒桿菌素,其實有可能使身體產生免疫反應,跟藥物一樣是會產生抗體的!也就是說,消費者花一樣的價錢,想要的美麗效果卻逐漸遞減! 反覆施打更無感 活性物質注射量決定免疫反應 開業診所院長翁書賢表示,越來越多客人反應,施打肉毒桿菌素的效果、維持時間不如預期,那是因為其中成分含有與肉毒桿菌素作用無關的其他細菌蛋白雜質,又稱為「複合式蛋白質」,身體在接受到外來物質後會自行產生抗體,造成往後的肉毒桿菌素注射作用不佳。當過去發生類似事件時,通常會建議暫停施打肉毒桿菌素二至三年,讓體內抗體的濃度降低,或施打更多的劑量以維持原有預期的效果,但抗體問題嚴重的人,難道就無法選擇肉毒桿菌素抹滅掉歲月所帶來的痕跡嗎? 解決抗藥性 源自德國的肉毒桿菌素 來自德國的新一代肉毒桿菌素今年在台灣正式上市,通過歐盟、美國FDA及台灣TFDA三重認證,標榜成分為「純化神經毒素」,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因抗藥性而影響治療效果,讓高度依賴肉毒美容卻又對肉毒產生抗體的消費者看見一道曙光。於美國核准的適應症包括皺眉紋、魚尾紋,也是第一支於歐盟獲准抬頭紋適應症的神經毒素,不含複合蛋白且異物蛋白含量低,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注射異物性蛋白是引起治療失敗的原因,新一代肉毒桿菌素解決了這個問題,純度、效果、準確度都較過往的肉毒桿菌素表現亮眼,消費者可以更加安心。別再誤會是老化症狀越來越嚴重而讓施打效果不佳了,選擇專業有經驗的醫師替您診斷,才能對症下藥、持續抗皺。 自然當道 醫師施打技術最重要 無論是什麼樣的微整形療程,都最怕因個人的貪心而形成「變美不成反走針」的現象,開業診所院長翁書賢提醒愛美民眾,雖然新一代肉毒桿菌素不必擔心免疫原性的問題,但無論什麼針劑,只要施打的部位、劑量及位置深淺不正確,不僅治療效果差,還可能造成明顯的生硬不自然,甚至影響到其他正常臉部肌肉的收縮功能,建議施打前多加留意,選擇經政府立案合法的醫美診所及領有醫師執業執照、微整經驗豐富的醫師,免得一個不小心成為眾人的笑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206/  

排便不順 激瘦十公斤竟是腸癌

排便不順 激瘦十公斤竟是腸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上廁所「噗通」的一聲,便便落水的同時可能包含健康警訊,千萬別輕忽!一名年僅18歲的女學生,過去半年以來,肚子常常感覺不舒服,排便也變得不順,但症狀一下子有、一下子又恢復,便不以為意,直到體重莫名越來越輕,一口氣狂掉10公斤,就醫檢查竟已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癌細胞已轉移腹膜和卵巢。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徐鴻智表示,臨床觀察發現,國內大腸直腸癌患者當中,約有2成左右屬於發現已晚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少都是類似缺乏警覺心的年輕人。 輕忽排便異常的警訊,像是把排便時的異常出血,錯當一般痔瘡的出血,或者是把突然急襲而來的拉肚子、狂瀉,視之為吃壞肚子,全因為仗著自己年輕,沒把症狀與大腸直腸癌聯想在一起。 徐鴻智說,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明顯的症狀,加上年輕人的耐受力比較好,這一忍,等拖到症狀加劇、體力承受不了倒下時,往往為時已晚,轉移似乎比老年人更加凶猛,像年輕人的肝轉移就常見腫瘤數量又多、尺寸又大。 即使發現時已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但徐鴻智強調,癌症分期雖是「第四期」卻未必代表著是「末期」,因為所謂的「末期」其實指的是沒有辦法接受治療,或治療之後反應差者。 徐鴻智指出,隨著手術與治療藥物的進步,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存活期已由過去的不到1年,提升到現在的2至3年,甚至更久,即使癌細胞轉移,若轉移僅一、兩處,腫瘤數目不多,只要手術能夠全部除去,存活率會便好。 尤其,健保目前給付有3線的藥物,根據統計,使用標靶藥物加上化療,約有5至6成患者可使腫瘤縮小;即使無法縮小腫瘤,維持腫瘤不再惡化的比率也高達7成。徐鴻智呼籲,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應該積極接受治療。 徐鴻智說,目前標靶藥物以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抑制劑和抑制血管新生兩類為主,存活率差不多,可視個人體力、病況以及基因型別,選擇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徐鴻智提醒,國內大腸直腸癌雖好發在50至70歲,但林口長庚醫院近年觀察,病患不只年輕化,70至80歲年齡層也在增加,只要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有變化,大不乾淨,突然易瀉或便秘,最好提高警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208/view/  

睡得好 慢性疼痛就能緩解

睡得好 慢性疼痛就能緩解#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我痛到睡不著!沒睡飽,疼痛怎麼會好?」醫師在門診中有時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英國華威大學研究發現,如果想讓患者舒緩慢性疼痛,睡眠是重要關鍵,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或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睡眠困擾。 認知行為療法 打破惡性循環 英國華威大學精神學系睡眠與疼痛實驗室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背痛、纖維肌痛症、關節炎等慢性疼痛常讓患者對失眠、疼痛產生負面連結,說不定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打破這種負面連結。 研究學者以斯帖‧阿佛拉盧研究團隊訂出一套評分標準,可針對長期、慢性疼痛患者測量睡眠、疼痛之間的想法關聯性,並了解這些人的睡眠品質好壞,這項評分量表可幫助探索睡眠與疼痛之間的惡性循環關聯性。 睡得好 有助舒緩疼痛 研究顯示,透過這套量表評分,可以預測患者失眠、疼痛程度,患者睡眠品質較佳、睡得比較好,便能大幅減緩疼痛症狀,特別是接受短療程認知行為療法的患者,更是如此,無論是為了疼痛,還是為了失眠接受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都能獲得好處。 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研究提供醫療人員一些方法,幫助了解患者對於睡眠、疼痛的想法,研究也證實,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有失眠困擾的慢性疼痛患者,確實有效。 新評估工具 同時處理兩項問題 以斯帖‧阿佛拉盧解釋,近來精神科、心理師針對慢性疼痛治療,多以疼痛管理為主,很少將重點放在睡眠,但醫界開始發展一些治療方式,可以同時處理疼痛、睡眠問題,這套評估量表可做為臨床診斷工具,幫助醫療人員評估、追蹤患者接受治療後的改善情況。 錯誤想法 反讓症狀加重 研究資深作者妮可‧鄧指出,一個人的想法的確可能對情緒、行為,甚至生理造成直接、間接影響,因此對於睡眠、疼痛的想法,也會影響一個人如何處理疼痛、睡眠問題,根據臨床經驗,病人有些想法很健康,也有助減輕症狀,但有些想法就顯得較固執,還可能讓患者產生迷思、誤解,甚至會讓失眠、疼痛更惡化。而新評估工作可讓醫療人員快速釐清患者想法,進而找到真正問題所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18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