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精準醫療是萬靈丹嗎?

精準醫療是萬靈丹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目前在醫學界,「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風潮正夯。但精準醫療真的是治療癌症、預防疾病的萬靈丹嗎?國外學者對此提出不少質疑。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刊載哈佛學者投書,文章指出,精準醫療建立在一連串的假設,當生物標記、檢測與藥物研發過程任一個環節出錯,便會導致巨額研究資源浪費,患者就醫權益也大受影響。 傳統醫療 療效發揮不到60% 傳統醫療多講究「標準療程」,患者治療用藥、療程大同小異。美國統計出這類傳統治療方式發揮療效機率不到百分之六十。目前基因體學蓬勃發展,「精準醫療」不只挑戰傳統藥物治療方式,也讓醫界、藥界更了解為何某些藥物只對特定族群有反應。精準醫療擁護者更希望透過精準醫療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畫,以提升治療反應率。 根據台灣醫學會資料,「精準醫療」是根據腫瘤基因型、個人基因表現、個人健康狀況,以及臨床資料等資訊,量身打造、選擇最適合患者的療程、藥物,或根據這些資訊擬定預防策略,透過這種治療方式,希望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並讓藥物副作用風險降至最低。 精準醫療 研究品質良莠不齊 然而,國外學者質疑,現今許多生物標記以開放科學模式進行,讓參與門檻大幅降低,在提出假設方式、實驗方式沒有一定標準的情況下,研究品質良莠不齊,研究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 以2004年美國食物藥品管理署核准的爾必得舒注射液(Cetuximab)為例,這種藥物主要提供給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陽性(EGFR-positive)的患者使用,許多健康保險給付將EGFR陰性患者排除。後續研究卻發現,此項藥物對EGFR呈陰性的病人同樣有效,這表示這款藥物與EGFR之間並沒有生物標記、藥物反應率關聯性,這結果不只造成金錢浪費,也讓許多原本可以接受治療的病人,因不符合給付條件而無法用藥。 精準醫療研究 需有一致規範 生物標記檢驗標準不一的問題則在乳癌基因HER2檢測過程浮出檯面。這些檢驗多以檢視細胞表面特定蛋白有無為目標,但不同實驗室對陽性、陰性判斷臨界值卻沒有統一標準。另外,國外33份研究以肺癌標靶「核?酸切除修複交叉互補組基因蛋白1」(ERCC1)為重點,但因診斷方式、測量方法的許多差異,導致結果出現歧異。以上兩個例子都顯示,相關研究若沒有一致的規範、評估機制,便會大幅增加臨床應用的難度。 在今年,美國國家醫學院生物標記、精確醫療相關委員會所發表的文章中,列出十項規範,釐清政府與法人單位的權責,以及衛政、藥檢、保險、臨床與研究機構等相關規範,透過這些規範,希望讓患者不至淪為「不準醫療」的犧牲品。 台灣精準醫療發展腳步遲緩 需更多整合以利進展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理事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在精準醫療領域當中,從基因檢測、基因定序,到臨床應用,往往需要投資大量人力。台灣精準醫療發展上,腳步有點遲緩。舉例來說,像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與健保資料可以相互比對,但目前兩個資料庫沒有連結,這些都需要政府進行跨部會、跨領域整合,才能有所進展。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 翻譯人員/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助理吳懷玨 2) 參考文獻/ Imprecise research threatens precision medicine 3) 精準醫療/ 讓療程客製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3000085-260204 4) 參考文獻/ FDA, Enrichment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Trials to Support Approval of Human Drug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5) 參考文獻/ Jeff Shrager, Jay M. Tenenbaum, Rapid learning for precisio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1, 109–118 (2014) doi:10.1038/nrclinonc.2013.244 6) 參考文獻/ HIT Think How precision medicine will support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http://www.healthdatamanagement.com/opinion/how-precision-medicine-will-support-population-health-management 7) 資料出處/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507/view/

肌膚水嫩透亮自拍不用開美肌

肌膚水嫩透亮自拍不用開美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耶~來拍照囉!」白皙女孩怎麼拍都有自然蘋果光,黑肉底女孩就是整個暗沉無光啊,於是每拍必躲!但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只想追求白皙肌膚,好還要更好,肌膚水嫩雪亮才是最高境界,自拍才不用開美肌。但怎樣才能讓肌膚水嫩雪亮呢?試試喝的熊果素吧,連喝2週很有感,輕鬆就能達到全身雪亮的效果喔! 什麼?老化及日曬是肌膚兩大殺手! 您知道嗎?肌膚老化、日曬可是美麗肌膚的兩大殺手喔!皮膚科診所院長莊盈彥指出,每個人天生都擁有嬰兒般的水嫩雪亮肌膚,但隨年齡增加、陽光曝曬、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讓膚色愈來愈暗沉、愈來愈蠟黃,而膚況也從水嫩肌膚變得粗糙沒有彈性。「誰來還原我的嬰兒般水嫩肌呢?」 醫療科技進步 美白肌膚方法多 別擔心,醫療科技進步,想要肌膚變白有許多方式喔!莊盈彥院長舉例,包括果酸換膚、雷射美白、注射美白針,效果較快速,不過費用也較高;其實,肌膚自然代謝周期為28天,避免日曬並做好防曬工作,包括塗抹防曬產品、穿著遮陽衣物,完全杜絕紫外線就能明顯變白,但效果也較慢。想早點見到美白效果要怎麼辦才好? 這個強! 越桔含熊果素可阻斷黑色素 秘訣來了!除了外用美白的方式,用吃的、用喝的,美白效果更加成。許多食物都含有美白成分,例如越桔是一種杜鵑花科的莓果類植物,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群,以及熊果素等抗氧化物,中和自由基、還原黑色素同時,並阻斷黑色素形成,雙效方式可以更快達到肌膚美白的效果。 美白雙管齊下效果好 此外,熊果素與對苯二酚相似,是常見的美白成分,主要用來淡斑、退斑治療使用,可抑制酪胺酸酶活性作用,阻止轉變形成為黑色素,進而達到美白淡斑的效果。人們每天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陽光,想要美白一定要還原黑色素,而喝的熊果素就是不錯的選擇喔,短短2週內密集飲用,可有效抑制黑色素形成,雙管齊下美白效果才能維持! 補充2營養 肌膚紅潤好氣色 然而肌膚不只要水嫩透亮,還要有好氣色才是無敵。但女性有月經本就容易貧血,想要有好氣色更難!建議可補充易於人體吸收的甘氨酸亞鐵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肌膚看起來就會比較紅潤、氣色好。另外,麩胺酸GABA是一種胺基酸,能抑制神經傳導物,讓人比較好睡,肌膚自然美麗囉! 美女醫師分享3秘訣 肌膚水嫩透亮so easy 本身也是白皙美女的莊盈彥醫師不藏私,特地分享她的肌膚保養秘訣。她說,首先要有充足的睡眠,少眠導致自由基增加,晚睡則容易長痘痘,肌膚容易暗沉無光澤、有痘疤;第二,保濕一定要做好,除了使用精華液補水,乾性膚質者最好再塗抹乳液、乳霜為肌膚加油,肌膚含水量高自然看起來雪亮透明;第三,防曬要做確實,不論天氣陰晴都要擦防曬乳液。愛美無極限,跟著我們這要做,下次搶著拍照的人就是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485/view/

追趕跑跳碰撞斷牙!門診鎮靜讓孩子不怕治療

追趕跑跳碰撞斷牙!門診鎮靜讓孩子不怕治療#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小朋友多好動,經常會追趕跑跳碰,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撞斷牙齒;但是,由於小朋友對於看牙科都很畏懼,一坐上診療椅,就開始大哭,往往使得治療過程非常不順暢。其實,目前可藉由兒童牙科門診鎮靜(舒眠麻醉),讓孩子輕鬆的做治療,致使門診鎮靜在兒童牙醫領域比重漸增。 以流動水沖洗牙齒塞回去 或放在冰牛奶中送醫 牙科醫師趙文表示,小朋友最容易在2至4歲以及7至11歲時撞斷牙,這時期的孩子活動量大,一不小心就會撞斷牙齒,有的是乳牙,也有的是恆牙。家長應盡快在2小時內將孩子送醫,若是恆牙,則應該以流動的水將撞斷的牙齒沖洗後塞回去,或是放在冰牛奶中立即送醫。 在安全環境下做治療 會與專門兒科麻醉醫師配合 而對於撞斷牙的治療上,則要看牙根是否已形成,趙文醫師指出,由於牙根成形與治療相關,若是牙根尚未形成,就不需要抽神經。而且由於小朋友在治療牙齒時多會躁動不安,因此會安排在安全環境下做治療,並會與專門兒科麻醉醫師配合,經由給藥進行舒眠麻醉,以及全程做互動與調控,調整用藥劑量。 鎮靜操作時間越短越好 可避免麻藥劑量過大 麻醉科醫師蘇百川指出,通常兒童牙科會使用鎮靜以2至6歲兒童居多,操作時間盡量不要過長,以減少麻醉劑量使用,一般是以2至4小時為限,若是原始預估超過4小時,則會分兩次治療。也因此兒童牙科鎮靜建議由專門的兒童牙科專科醫師搭配上熟悉兒童鎮靜的麻醉科醫師進行,在最佳的團隊運作下可縮短治療的時間。使用藥物包括有鎮靜藥物及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等,並以點滴注射方式進行,而為了預防局部疼痛,還會塗抹局部麻醉使打針沒有感覺,或是喝鎮定藥水,就不會感覺到打針疼痛。 睡著過程是否會抑制呼吸 須做好監測 在門診鎮靜的過程中,還會評估病童在治療時的狀況,蘇百川醫師進一步指出,麻醉可分為輕、中、重度鎮靜以及全身麻醉,門診鎮靜舒眠麻醉是屬於重度鎮靜,最重要的就是呼吸及呼吸道的情形,鎮靜中仰賴麻醉醫師的經驗判斷、精密設備的評估、完整麻醉團隊的運作,以便鎮靜下的牙科治療可以繼續安全地進行下去。由於任何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因此必須要注意小朋友在睡著的過程中是否會抑制呼吸,得要做好適當的監測措施。 過敏、感冒、心臟病與癲癇病史都不宜做 趙文醫師強調,門診鎮靜和一般牙科麻醉以及開刀全身麻醉不同,一般牙科麻醉只是局部止痛,門診鎮靜的特色是會讓小朋友睡著,就好像大人在做大腸鏡檢查時做的麻醉,可以自己呼吸,不用像全身麻醉得要插管呼吸;而在進行之前會與家長先溝通,並且要確認是否有過敏或是嚴重感冒,以及有心臟病與癲癇病史沒有控制好,也都不宜做門診鎮靜。為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兒童鎮靜前還是須遵守有一定的禁食規則。 有完好的牙齒 才能正常發音及吃東西 趙文醫師指出,最近就有一名2歲4個月小朋友因為撞斷牙,由其家長帶來,這名小朋友不但撞斷二顆門牙,其中一顆還被食物給塞住,甚至旁邊還有蛀牙,而在經由門診鎮靜後,就一次都治療好,將乳牙門牙裝上牙套,補好蛀牙及補好溝隙,讓小朋友能夠在恆牙長出前,有完好的牙齒,可以正常發音及正常吃東西,使其能正常成長發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481/view/

顧好秋冬保養 美逆就靠它

顧好秋冬保養 美逆就靠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小螞蟻勤做工,冬天好過冬。」為冬天做準備,是螞蟻也懂的道理!跟夏天比較,秋天氣候明顯來個180度大轉變,日溫差大,風起乾燥,皮膚水分容易流失,加上台灣空氣污染嚴重,變得敏感搔癢,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入冬緩衝期,強化內在健康,進行抗旱大行動,好好過冬! 角質層屏障 護膚品的表面光環 每年秋季,大量保濕滋潤護膚品推出市面,聲稱有去細紋補水功效。首先,消費者要弄清楚一件事,皮膚吸收可分為兩個程序:「角質層穿透」及「細胞滲透」,即護膚品要先通過細密的角質層,才可以進入皮膚,再滲透至細胞內。角質層吸收佔皮膚吸收的90%,能夠被肌底吸收的,其實少之又少。 人體皮膚在秋天時的新陳代謝會開始轉慢,老化的角質層無法正常脫落,附著在肌膚表層,讓角質層變厚,阻礙養份吸收,影響肌膚細胞更生,形成惡性循環。以為去角質就有效?但秋冬皮膚相當脆弱,去角質護理容易傷害肌膚,引起敏感,況且去角質沒法解決皮膚代謝問題,因此光靠外塗,較難為肌膚在秋冬提供養份。 羊胎盤美逆 科研界內服護膚品 在老化角質層下,細胞更生顯得有心無力,想激活細胞,最有效的是內服滋養,透過吸收,將養份帶到身體每一個角落。近年,全球美容業界近年積極發展羊胎盤精華內服「護膚品」,概念由諾貝爾科學家卡爾教授(Professor Karl)的研究啟發,卡爾教授曾指出:「羊胎盤精華可活化衰退細胞,令器官恢復活力。」研究發現,羊胎盤精華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膠原、免疫因子,及鈣、鐵、鋅等營養,其幹細胞組成跟人體最為接近,比其他動物胎盤容易被人體吸收,提供美麗逆齡的功效。 膠原蛋白 極旱下的必需品 由於秋冬肌膚的水分及營養流失嚴重,影響膠原蛋白的合成,在乾燥的環境下,女生們一定想到要補充膠原蛋白,冀能令肌膚回復彈性,但原來膠原蛋白還有一個副功效,就是協助身體吸收羊胎盤精華,故日本這數年流行在秋冬時一同進食羊胎盤精華及膠原蛋白粉,視之為生活必需品,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下,增強身體的修復功效,為肌膚張開防護網。 秋收冬藏,這道理不只適用於農家,是人類面對四季轉變的應變方法,假如今天你已感到皮膚暗啞,乾涸欠彈性,無論用什麼護膚品也沒用,就是肌膚向你發出求救訊號了,讓肌膚吃飽羊胎盤精華的膠原蛋白粉,儲足能量,在寒冬綻放美逆光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465/

秋涼食慾大增 小心三酸甘油脂找上你

秋涼食慾大增 小心三酸甘油脂找上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進入秋涼時節食慾大增,過量進食小心恐使三酸甘油脂上升,且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嘴饞愛吃又怕三酸甘油脂上身,怎麼辦?根據研究顯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並預防心臟病。 大啖零食糖飲 血脂飆升引爆心臟病 家醫科診所院長楊淵琪指出,不少民眾在夏秋換季之際,特別容易飢餓而感到食慾大增,但須注意要少吃零食、糕點及含糖飲料、酒飲等,因為這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量高,容易導致脂肪堆積肝臟。為了分解多餘的脂肪,肝臟將脂肪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釋放到血液中;當血中三酸甘油脂超標,長期大於150mg/dl,會造成新陳代謝失調,引發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是發生心臟病、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 魚油富含EPA、DHA 有效降三酸甘油脂 如何降低三酸甘油脂呢?楊淵琪院長強調,魚肉中的魚油含有EPA及DHA,屬於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調節血脂代謝的功效,透過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合成,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亦可減緩血液凝結速率,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藉由日常飲食攝取。根據歐美國家建議,每天攝取1至2公克的魚油,約300至600毫克的EPA及DHA,就可以有效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但若攝取過多,可能增加出血的副作用。 魚油來源的EPA及DHA功效明確 但EPA及DHA的來源,除了魚類,還有如藻類或鱗蝦等。楊淵琪院長解釋,魚類的來源較多而容易取得,EPA及DHA的含量高,且功效明確,已有多項文獻證實;藻類雖然DHA含量高,卻完全沒有EPA,而鱗蝦EPA及DHA的含量也比魚類低,且其安全性及文獻,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坊間魚油保健品非常多,選購魚油保健品,可得要張大眼,建議選擇通過食品安全認證,SGS檢驗不含重金屬、西藥、有機溶劑殘留,且有c-GMP藥廠把關最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459/view/

三酸甘油脂飆升 如何擺脫油血人生?

三酸甘油脂飆升 如何擺脫油血人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多大魚大肉,尤其是很多人喜歡吃燒烤,高油脂的食物吃太多,很容易造成三酸甘油脂飆升,致使心血管疾病上身!而想要使三酸甘油脂指數正常,其實是有方可循,除了少吃高油脂食物,平常若是能夠吃些清血與活血中藥,也能幫助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恢復正常,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喝酒也會使血管卡油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血管會卡油不只是吃肉容易造成,喝酒也會使血管卡油;因為任何油必須經由膽汁乳化,肝才會將其分解成高級油到其他器官。例如若三酸甘油脂過高,眼睛得到乾眼症機率大,而眼睛有乾眼症,就是因為體內劣質脂肪的關係;若頭髮太油或是臉太油,都是體內油的品質有問題,營養分解出問題;假如膽汁分泌正常,代表肝功能好,所有的營養化學也較好。 除了服中藥調理 還要多運動 就有一名五十多歲婦人,三酸甘油脂飆高到3600,所抽出的血液中都是油,經由李深浦醫師以清血與活血的中藥治療後,三酸甘油脂降到36,而其母親的三酸甘油脂也高達500多,母女兩人可能有遺傳;李深浦醫師建議這對母女要多運動,而且要忌口,不可吃燒烤,雖然吃素有助於健康,但是若能配合吃中藥才有更佳的體力去運動,因為吃中藥能幫助肝分泌膽汁,肝功能才會比較好。 血濁血脂肪高 會出現脂肪肝 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過高,脂肪肝也易降臨,李深浦醫師強調,中醫所稱的血濁就是血脂肪高,會出現脂肪肝,膽汁分泌不足,肝疲勞,也會使體能不好,眼睛容易疲勞,腦昏昏,手腳不愛動,而且會使得膽經僵硬;所以,膽汁如果分泌足,體力會好,肝代謝脂肪能力會增高,骨頭關節也可得到潤滑,就有能力去運動。 愛吃肉、油炸物、冰水 很難改善 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很多老人為了降三酸甘油脂,結果營養不夠,雖然很想去運動,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體力去運動,這時就應該提供有足夠能力的中藥,不只是消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而且可以有體力去運動。此外,還應該要忌口,少吃油炸物與燒烤,因為所有營養化學都是肝的問題,尤其是肝不只是B、C肝炎會造成肝硬化與肝癌,由於肝在發酵、分解、燃燒、電解食物時,都要有安定的溫度,若是愛吃肉與油炸物和冰水,就很難改善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394/view/

糖尿病治療關鍵在消除胰臟毒害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助穩糖

糖尿病治療關鍵在消除胰臟毒害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助穩糖#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已步入老年化社會,罹患三高等慢性疾病人數逐年攀升,其中糖尿病人數已突破200萬大關。愛胰協會理事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游能俊醫師表示,全台糖尿病病患數推估已達227萬人,18歲以上成人約每9位中有1人罹病,年紀越大罹病率越高,75歲以上約3人中即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 糖友胰臟受高血糖毒害 積極控糖很重要 游能俊醫師指出,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很多,但不論為何,一旦罹患糖尿病後,患者的胰臟功能就會開始遭受高血糖之毒害,導致胰島素對於血糖變化之感應能力變差,分泌量也會減少。雖然糖尿病無法痊癒,但可透過及早之積極治療而控制血糖,保護胰臟功能。游能俊醫師強調,提升糖尿病的治療成效,關鍵就在於必須盡早消除高血糖對於胰臟的毒害,除了透過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外,也須輔以有效的藥物介入才能達成。 第一時間以高劑量胰島素治療 半數可擺脫用藥 游能俊醫師分析,目前醫師多會以二甲雙胍做為第一線口服治療,但因口服藥物降糖化血色素之能力有限,故若仍無法控制血糖時,即應積極考慮使用胰島素,因為胰島素可說是消除葡萄糖對胰臟毒害最有效的利器。游能俊醫師提到,國外曾進行以胰島素作為剛確診患者之第一線治療試驗,在不輔以口服藥物的情況下,以高劑量胰島素治療2周,試驗結果發現許多患者成功降低血糖,甚至於試驗結束兩年後,有一半的患者在不使用藥物下,仍能維持血糖值正常,這正是因為以胰島素治療及時保護胰臟機能所致。 初期三個月 搶救胰臟功能黃金期 游能俊醫師表示,確診糖尿病後的頭三個月,是「搶救」胰臟功能的黃金時期,但台灣民眾長期對於胰島素治療存有迷思,往往容易因此錯過時機,非常可惜。游醫師說,當糖化血色素大於8,或是空腹血糖值高於200時,就代表胰臟功能正遭到累積的葡糖糖毒害中,因胰臟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故應盡早轉換胰島素治療,才能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 長效基礎胰島素 助血糖更穩定 針對有些患者顧忌轉換胰島素後,容易造成體重上升,游醫師建議可考慮以長效基礎胰島素進行轉換,根據臨床試驗與門診經驗來看,使用長效基礎胰島素的患者,不僅體重的增加十分輕微外,同時與傳統胰島素相比,其對於血糖控制的穩定度也較高,能減少夜間血糖不穩的情形,幫助患者平穩地達成降血糖目標。游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用藥外,飲食控制也不能輕忽,唯有從根本改善生活型態,才能減輕胰臟負擔,與糖尿病長期共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439/view/

腎性貧血症狀不易分辨 切勿輕忽快治療

腎性貧血症狀不易分辨 切勿輕忽快治療#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60多歲賴先生臉色總是看來蒼白,整個人經常懶洋洋的,提不起勁,一走就喘,注意力難以集中,最近食慾變差,一吃就飽,到醫院檢查,抽血結果發現,血色素只有4g/dL,還不到正常男性14g/dL 的三分之一,嚴重貧血,導致毫無血色。 「不是女生才會貧血?」對於超乎異常的貧血,長期洗腎的賴先生難以置信,不停地問著醫師。經過醫師解釋,才了解因為自己的腎功能不佳才會導致腎性貧血,而種種不適症狀,均是因為貧血所造成。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腎臟科曾裕雄主任指出,通常腎性貧血的嚴重度也和腎功能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在成人洗腎患者中,約有八成罹患腎性貧血;同時,第四期與第五期的慢性腎病病友貧血比例相當高,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影響預後,加速惡化,產生致命風險。 慢性腎病病友易貧血 影響生活品質 腎臟跟貧血看似兩件事,為何兩者息息相關?曾裕雄主任解釋,骨髓負責造血,生產紅血球生長素,腎臟則能刺激骨髓紅血球細胞,如果分泌數量不足,無法有效刺激骨髓,就可能造成貧血。 曾裕雄主任比喻表示,骨髓有如生產工廠,而腎臟則會發出訊號,提醒骨髓造血,如果沒有腎臟「下訂單」,骨髓就會忘了造血,長期下來,就會造成洗腎患者貧血。 「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是全球第一名。」曾裕雄主任說,台灣慢性腎臟病患多達2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人數眾多,卻僅有3.5%的人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患依病情嚴重程度可分五期,第三期慢性腎臟病患腎性貧血比例約一成多,到了第四期,則大幅增加至近六成,第五期則超過九成罹患腎性貧血,其中近一半屬於重度貧血。 曾裕雄主任指出,在剛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中,高達八成罹患腎性貧血,容易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四肢無力、怕冷、疲勞、呼吸急促、運動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慾不振等症狀。 腎性貧血適時施打補血針治療 延後洗腎 以賴先生為例,因為嚴重貧血,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偏低,心臟打出的血液數量不夠,以致心臟功能變差,長期下來,全身各器官功能均退化下降,稍微一動,就喘個不停,終日無精打采。由於病程緩慢,賴先生從沒想過原因竟為腎病所引起的貧血,由於情況危急,醫師先幫他輸血兩袋500CC鮮血,緩解不適症狀,為求徹底改善病情,持續施打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三個月後才解除貧血警報。 曾裕雄主任指出,目前治療腎性貧血,以補充紅色球生成素(俗稱補血針)為主,劑型可分為短效、中效以及長效等三種,長效型補血針一個月一次,相當簡便,提高患者就醫意願。透過補血針,可以讓讓患者血色素維持在11-12g/dL,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吃得下、睡得好、願意動,研究證實,還能延後未來開始洗腎時間,降低患者心衰竭死亡率。 補血針治腎性貧血 健保給付第五期慢性腎病患者且嚴重貧血者 最近健保修改紅血球生成素給付規定,第五期腎臟病患者、血色素低於9g/dL的嚴重貧血腎臟病友均能獲得給付,近一半的第五期腎臟病友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包括長效及短效皆有給付,可供患者選擇。 曾裕雄主任提醒慢性腎臟患者,如果自覺走路沒力、容易頭暈、喘個不停,就應主動告知醫師,如果已經貧血,此時即使攝取含有豐富鐵質的食物,助益不大,應在醫師評估下,接受補血針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401/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