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熬夜、臨時抱佛腳反影響成績表現

熬夜、臨時抱佛腳反影響成績表現#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很多學生喜歡考前一個月、考前幾天才開始熬夜念書、臨時抱佛腳。美國睡眠醫學專家認為,這種做法不只沒效,睡眠剝奪、睡眠不足,還會傷害大腦功能、影響成績表現,反而得不償失,建議還是及早準備,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睡眠不足 學習表現衰退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教授大衛‧厄爾尼斯特專研生理節奏,他表示,睡眠剝奪對工作記憶的影響很驚人。每少睡1小時,大腦工作效率就會遞減。多數人的睡眠時間至少需要7到8小時,大腦才能正常運作。如果整晚沒睡、熬夜,睡眠時間不夠,大腦就會感覺很疲憊,此時有些學習、記憶表現就會衰退。 少量累積學習 效果較佳 當熬夜、臨時抱佛腳時,為了快速記憶,大腦只使用短期記憶功能,但如果需要回想、保存這些記憶,就需要用到長期記憶功能。當一個人想快速記住一些訊息,只用到短期記憶功能。但如果沒有「重新運用」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就會在幾分鐘、幾小時內消失。 因此若想提升成績表現,就要讓訊息從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但臨時抱佛腳這種學習形式卻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厄爾尼特建議,想提升成績,以少量累積法學習,最有成效,當然事先準備也是很重要。如果不重複使用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就會流失。 多次學習 反覆記憶 厄爾尼特指出,考試之前,連續花好幾小時讀書、學習,效果並不好。建議先努力學習,在考試前三、四天開始做準備,將學習時間切成20-30分鐘小區塊,每天多次學習。一天分好幾次反覆記憶這些資訊,就能讓大腦將這些訊息化為長期記憶,考試時,回想這些資訊就會比較順利。 熬夜苦讀 效果不彰 事實上,大腦認知表現好壞受生理時鐘控制,當一天過去,大腦也會變得疲累不堪,因此早上、白天的學習、記憶表現,會比晚上來得好,到了深夜,學習、記憶能力就會變差。因此在晚上讀書、學習,大腦表現便明顯衰退,深夜熬夜苦讀,等於是在對抗自然生理節奏,而認知、學習效率最好時段多在白天。建議晚上不要熬夜苦讀,考試那天,早一點起床做準備,效果較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167/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非不治 遵循治療是關鍵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非不治 遵循治療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年32歲的陳護理師,平時全心全意地照顧病人,卻忽視了自身的健康狀況,直到去年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血液中白血球指數比正常值高出4倍!複檢時又多出2倍,最終確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原本夢想著環遊世界的她,在診間潸然淚下,十分哀傷。醫師鼓勵,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良好,只要與醫師良好配合,疾病都能有效控制。如今,陳護理師已成功與疾病共處,也一步步完成自己旅行的夢。 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 腹部、脾腫大要小心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人體中第9及第22對染色體因斷裂錯位,產生費城染色體,導致骨髓及血液中有不正常的白血球增生,好發於中年人,目前無證據顯示與遺傳相關,但因疾病初期多半沒有症狀,許多患者透過抽血檢查,或是出現疲倦、腹部腫大、脾臟腫大甚至是暈眩等症狀就診,才發現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可怕 規律服藥治療成效佳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唐季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國人對於血癌聞之喪膽,認為這是不治之症,過去治療方式除了干擾素外,即是骨髓移植,然而干擾素效果不彰,且骨髓移植配對不易成功,若幸運找到合適的骨髓,可能喪失生育能力、產生急性或慢性的排斥反應,生活品質也受影響。不過,近15年來因標靶藥物的出現,使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成為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症。 張明志醫師補充,隨著標靶藥物問世,國人10年存活率已近9成,口服標靶藥物能阻斷染色體中癌細胞的生長訊息,達到基因完全緩解,許多患者經過半年的治療,已完全觀察不到血液與骨髓中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現象。此外,近年來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除了提供更佳的療效及減緩第一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也更增加病患服藥的方便性,提高治療達標的機會。不過醫師提醒,每位患者身體狀況不同,主治醫師會依照患者特性,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主動與醫師配合 疾病得以控制 唐季祿醫師呼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日新月異,只要患者與主治醫師配合,定期回診追蹤,白血病也能夠像慢性疾病一樣有效的控制。每年9月22日為「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希望病友們能主動檢視自身健康,不要因罹病而憂心,保持愉悅的心情,面對它、接受它,您也可「髓」遇而安,與疾病和平共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175/view/  

血癌不再可怕 新標靶藥物與病共處

血癌不再可怕 新標靶藥物與病共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黃軍瑋報導) 血癌曾是令人聞之喪膽的疾病,發生時完全沒有徵兆,過去一旦罹癌只能等待骨髓移植,就算使用傳統干擾素治療,患者平均壽命也只有7到8年的時間,死亡率高得驚人。 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隨著標靶藥物問世,患者現在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藥物,就能與白血病和平共處,如同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一樣。近幾年已有第二代口服標靶,除了方便服用外,同時減緩第一代口服標靶的副作用。 每年9月22日為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因體內第9對以及第22對染色體轉位而訂定,也提醒患者每年該回診追蹤了。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台大醫院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醫師呼籲,罹患白血病不要輕言放棄,只要與醫師良好配合,都能獲得有效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176/  

不怕秋老虎!肌膚保養秘笈出爐

不怕秋老虎!肌膚保養秘笈出爐#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炎熱的夏天之後,秋冬緊接著來臨,尤其是秋天的艷陽仍然熾烈,素有秋老虎之稱,但是卻又開始有些冷風,早晚稍有涼意,這種早晚溫差大的氣候,肌膚的保養可就與夏天大不相同。醫師建議,尤其要注意肌膚的修護與調理,採取「洋蔥式」肌膚保養法。 秋冬換季肌膚乾燥 不保養細紋爬上臉 開業皮膚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指出,秋冬換季之際,乾冷氣候加上肌膚皮脂分泌減少,再加上年齡增長,肌膚的新陳代謝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緩,在油水不平衡的情況下,不僅保水功能變差,皮脂分泌也會變少,久而久之,角質層也會變淺薄,容易產生乾燥、過敏、發炎,甚至加速老化而細紋爬上臉。 「洋蔥式」肌膚保養法 換季肌膚很簡單 究竟秋冬要如何做好肌膚保養,皮膚科醫師都有一套肌膚保養秘笈。徐常捷院長分享,夏末秋初天氣變化大,肌膚保養要有靈活有彈性,建議採取「洋蔥式」肌膚保養法,將保養品一層層塗抹於肌膚,根據膚質不同增加肌膚滋潤度,包括化妝水、精華液、乳液、乳霜等,先擦清爽不油膩的化妝水、精華液,再擦油脂比例較高的乳液或乳霜。 秋冬保養肌膚抗老 醫師推薦這些成分 上了年紀的人,最怕肌膚冒出細紋,看起來顯得更老。徐常捷院長推薦適合秋冬保養的抗老成分,例如艾地苯是Q10的衍生物,分子小、抗氧化能力較高,可減少自由基產生,延緩肌膚的流失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紅花苜蓿為植物荷爾蒙,作用類似雌激素,使肌膚光滑細緻,加強肌膚保護屏障;胜肽是類肉毒桿菌,可以減少肌膚細紋,達到緊實的效果;乳果油萃取自乳木果,含有豐富植物油,且為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維生素A、E,具有滋潤保濕,以及修復受損角質的功效。 秋冬保養迷思 天氣涼爽防曬仍應注意 徐常捷院長提醒,一般人以為天氣炎熱時,太陽強烈比較強烈,而秋天的氣候涼爽就沒有紫外線的問題;其實秋天的雲較少,太陽光少了遮避,紫外線可能更強烈,忽略做好肌膚防曬,保養只做對了一半,建議秋冬也要使用防曬產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089/view/  

晚期乳癌莫放棄 新治療提供多樣選擇

晚期乳癌莫放棄 新治療提供多樣選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每4人就有1人屬於HER2陽性乳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林季宏表示,HER2陽性乳癌為高惡性度,分化快速,癌細胞容易轉移、復發,最常轉移的位置為骨頭、肝臟、肺部及大腦,治療棘手,常讓患者難以承受。 治療武器增 助翻轉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成效 HER2陽性乳癌轉移機率高,但並非轉移就等於無法治療。林季宏主任表示,自第一個抗HER2標靶藥物問世後,患者的存活機會便開始翻轉,抗HER2標靶藥物能阻斷HER2癌細胞的訊息傳遞及生長,同時標靶藥物能藉由與癌細胞表面的HER2接受體結合後,啟動免疫機制,讓人體自然殺手細胞得以辨識出癌細胞,進而殺死癌細胞。HER2陽性乳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後,預後甚至比HER2陰性患者好。 隨著藥物進展,目前臨床上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已有多種武器,從過去的單標靶搭配化療,進展到雙標靶藥物搭配化療,整體平均存活期已從三年大幅提升至將近五年。而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如果再復發,仍有其治療機會,包括持續使用抗HER2標靶搭配化療、口服標靶搭配化療,仍有延命、改善病情的機會。 晚期再復發仍有新治療方法 降低副作用、助延命 晚期乳癌患者怕復發,但更怕化療。過去採用抗HER2標靶搭配化療做為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第一線標準治療,治療成效佳,但仍有一半患者接受治療一年內病情惡化。由於晚期乳癌患者惡化後體力已每況愈下,患者或許因為難以承受化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生活品質低落,而因此中斷治療或甚至放棄治療,相當可惜。 林季宏主任指出,目前有新治療方式,例如使用抗HER2標靶抗體嵌合化學治療,這種藥物可以較為精準地將化療藥物送達腫瘤細胞,因此其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小,安全性高,大幅降低化療副作用及治療的辛苦,讓晚期乳癌患者生活品質提高。目前雙標靶藥物及抗HER2標靶抗體嵌合化學治療藥物健保尚未給付,因此使用上仍需病人與主治醫師討論如何在兼顧抗癌療效、副作用及經濟負擔上進行治療。 醫學進展帶來新生機 籲患者勿輕言放棄 林季宏主任提醒,雖然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但在各種新藥進展之下,患者如能積極治療,存活期可顯著延長,生活品質改善,醫師及患者的治療信心也能因此大增。隨著醫學進步,未來仍有更多乳癌治療武器,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機會,呼籲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對抗癌一定要保持信念,不要放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129/view/  

皮膚專家:「你可能會錯過的5件美肌小事!」

皮膚專家:「你可能會錯過的5件美肌小事!」#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錯誤的保養比不保養更可怕!」這是皮膚科醫師的座右銘。以皮膚學科作為專業,醫師們對皮膚的保養,一定比凡人更講究吧!這次要報導的,並非針對過萬元的醫學美容療程,而是還原到最簡單、最基本的分享:由國內外的皮膚科醫師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照顧自己,做到這五點,你也可以養成令人稱羨的膚質。 1) 睡不足!膠原蛋白不會多! 不論業務有多忙,每一位皮膚科醫生幾乎都做到早睡早起,紐約Lenox Hill Hospital皮膚科主治醫生Howard Sobel是其中之一,「原因很簡單,長期缺乏睡眠會阻擾身體自製膠原蛋白,減慢細胞更新以及皮膚自我修復的能力,使皮膚看起來缺乏活力又枯乾,皺紋亦會增加。」 2) 吃豬腳!補充膠原不怠慢! Dr. Sobel以睡眠防止膠原蛋白流失,台灣皮膚科醫師就以更直接的方法——進食含膠原蛋白的豬軟骨、豬耳和豬腳,增加體內的膠原蛋白。當然,要烹煮這些食物頗費時間,不少醫師選擇取自豬隻身上的膠原蛋白粉作保養。而要加速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也是有竅門的,醫師們說:「每天都要吸收足夠份量的水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及酵素,可擔任身體的抗氧化劑,更可促成膠原蛋白的製造。」 3) 換床單!寢具衛生沒粉刺! 或許大家都有經驗,就是無論如何保養,臉上總是長滿粉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的皮膚學家David Bank說:「你的寢具(如枕頭)可能是元兇。」我們每天在床上待4至8小時,假如寢具不衛生,皮膚的確會直接「受災」。他表示,枕頭會吸收護膚品、掉落的死皮、細菌以及夜間皮膚分泌的油脂,睡在上面,這些東西會全部進入毛孔。他說:「我至少一周換一次床上用品,有時甚至會換兩次。」 4) 羊胎素!日本女醫師都愛 胎盤素是全球美容業界非常重視的保養成分,日本吉田健太郎醫師更以臨床經驗撰寫《胎盤素的健康.美容神效》一書,分享胎盤素在日本美容界的趨勢。不少日本女醫師均認定胎盤素的效用,皆因諾貝爾科學家卡爾教授(Professor Karl)指:「羊胎精華可活化衰退細胞,令器官恢復活力。」她們每天都會吃一匙來自澳洲綿羊的胎盤精華作保健用途,更表示補充羊胎精華同時攝取膠原蛋白,有助羊胎精華的吸收,可增強自身修復功能。 5) 不沾糖!沾糖愈多老得快! 這個「糖」,是指額外增添的甜味,如砂糖、冰糖等等。以戒糖方式控制體重十分普遍,但跟皮膚護理又有何關係?奉行無糖飲食的美國皮膚科醫生佛瑞克.柏瑞特(Fredric Brandt)指出,攝取過多糖分會使糖分子黏附於細胞蛋白,造成糖化作用(Glycosylation),令膠原蛋白硬化斷裂,皮膚鬆弛。他認為,皮膚出現問題,很多時候是吃出來的,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想有好肌膚也不是一件難事! 5大習慣之中,竟然有4項跟膠原蛋白有關!這是當然的,因為皮膚成份中,有70%是由膠原蛋白組成,要維持皮膚健康,最聰明的方法還是每日吃一匙含羊胎精華的膠原蛋白粉,一起跟上專家的養膚絕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131/view/  

罹患乳癌後少活15年?醫師呼籲:勇於面對與治療

罹患乳癌後少活15年?醫師呼籲:勇於面對與治療#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衛福部公布的2015年最新十大癌症死亡率與相關數據顯示,乳癌仍高居第四名,且一旦罹患乳癌,將少活約15年。民眾對乳癌治療的認知跟理解,不免圍繞著手術切除乳房、化學治療等,許多的想像更造成確診罹癌後的不安及恐懼。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藥物的發展,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乳癌的患者也越來越多,新藥物的出現不僅讓許多患者勇於面對乳癌的治療,也確實降低副作用,讓患者可以維持正常起居與社交活動。 乳癌好發於停經後女性 東方女性有年輕化趨勢 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就算罹患乳癌,還是可以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表示,乳癌病人一直在增加,老化是很重要的一項原因,無論東西方,都有此現象,尤其是好發於停經後55-65歲女性;此外,東方與西方有一不同,則是東方女性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平均年齡會比西方提早10歲,好發於45-55歲女性,而且40歲以下乳癌也比西方人多,而有此現象,原因很多,其中與環境也有相關性,荷爾蒙是其中一項因素。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查 乳癌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 常傳訓主任指出,由於篩檢的普遍,使得乳癌可以早期發現和及早治療,國健署有提供45-69歲女性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而由於亞洲年輕女性乳房較緻密,乳房攝影不易發現病灶,採用超音波檢查可做輔助工具;此外,目前因組織病理學的進步,分子病理學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查,還可以發現乳癌型別,不同型別可導引不同治療方式,是否要先做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使得乳癌治療更朝向精準醫療發展,進展到個人化醫療及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 口服化療藥每天吃 藥效緩和不影響正常生活 所以,乳癌是否需要先手術再化療,或是先做化療再手術,以及是否要使用標靶藥物或是內分泌藥物治療,都可以因為更詳細的檢查而能夠有更多的選擇。常傳訓主任進一步指出,經由乳癌檢測後,就可以選擇哪種幫助大的做治療,例如化療藥物已有打點滴針劑與口服化療藥物的選擇,打針得要每三至四週打一次,因此劑量高,副作用大;而口服化療藥則是可每天吃或是每週吃一次,三週的劑量平均分配在每天吃,藥效較緩和,可以不影響正常生活。 乳癌已有如慢性病 可使全身長期獲得很好的控制 乳癌病人在接受治療後,最怕的莫過於復發,深怕又要面臨化療時掉頭髮、噁心嘔吐及舟車往返的痛苦;不過,常傳訓主任強調,乳癌復發機率大約四分之一,即使是復發,也不代表是末期,若是得到適當的治療也不會影響存活率,並且在此情況下使用口服化療藥物,由於治療的有效性以及方便性,使得乳癌就有如治療慢性病般,可以使全身長期獲得很好的控制。臨床上,就有一名四十歲乳癌病人,因為復發後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長達三年之久,面對每天生活仍然充滿活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122/view/  

如何擁有晶瑩剔透雪白肌?由內而外更天然

如何擁有晶瑩剔透雪白肌?由內而外更天然#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所謂一白遮三醜,愛美的女孩都想擁有晶瑩剔透雪白肌;然而,除了靠外表使用美白產品塗塗抹抹之外,由內而外所成就的美白更天然!尤其是目前已有可幫助肌膚美白的飲品,例如具有可以美白的熊果素,再加上賽洛美及特殊GABA成分,使得肌膚更能因此而擁有全面的白。 想使肌膚嫩白 防曬是首要 皮膚科醫師施懿玲表示,想要使肌膚嫩白,防曬是首先要做的,否則光靠吃的、擦的或美白針是無法達到效果的;而且不論是吃的或擦的美白品,得要雙管齊下相輔相成,才能加速肌膚的代謝,也才更有美白效果。不過,想要用吃的來美白,也要看成分、食用濃度,因為用吃的美白成分要經由腸胃道分解、吸收後,才能到達皮膚的角質層,如果是大分子就未必能被腸胃道吸收。 微小分子熊果素與賽洛美 能到達皮膚角質層 施懿玲醫師解釋,食品中所含的熊果素、賽洛美如果濃度夠高,經過腸胃道吸收後到血液中的含量也比較多,因而就能到達皮膚的角質層;雖然是否能有美白效果仍然存疑,只是如果能不斷補充,則還是會有差別。 熊果素能抑制黑色素生成 一般是從莓類所萃取 施懿玲醫師指出,熊果素主要是能抑制黑色素細胞的酪胺酸酶的活性,利用熊果素來達到抑制黑色素生成,進而能夠有美白效果;衛福部有規定外用美白產品的熊果素不能超過7 %,至於用吃的熊果素美白產品則是沒有規範含量,目前市售大多美白保養品都是化學合成的,要天然的熊果素一般是從莓類所萃取而來,目前有越桔精萃取出的天然熊果素,越桔也是一種莓類,而且菁萃純化後的熊果素不但濃度可以提高,效果也比較強。 賽洛美就是神經醯胺 可保濕+抑制黑色素 至於賽洛美就是皮膚科很常用的保濕成分,施懿玲醫師進一步指出,賽洛美就是神經醯胺,主要存在皮膚表皮細胞中,大約佔有百分之四十比例,就有如磚頭中的水泥,可以使皮膚保水,並可防止水份揮發,是一種鎖水劑,而賽洛美可由植物取得,尤其是米糠與米胚芽中萃取出的神經醯胺,也具有抑制酪胺酸酶形成黑色素的效果。 特殊GABA能放鬆身心 可使肌膚具有舒緩作用 特殊GABA主要是失眠病人會吃到的營養品,施懿玲醫師說,特殊GABA由於有安定神經的效果,對於有失眠與自律神經興奮的人,則可減緩緊張與改善睡眠,因為是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因而也能使身心放鬆,進而使肌膚具有舒緩作用;若我們有壓力時,會導致肌膚老化、暗沉、失去光澤,所以若肌膚能舒緩對抗壓力,加上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均可有效的延緩老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06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