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新型態止血劑 凝住中高齡頸椎手術大出血

新型態止血劑 凝住中高齡頸椎手術大出血#健康醫療網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據統計,60歲以上民眾高達8成5的人都有脖子疼痛僵硬等頸椎退化問題,多數都跟高齡、身體機能老化有關。不少人容易輕忽老化或不當使用而引起的肩頸痠痛、僵硬等症狀,如果放任頸椎問題持續惡化,嚴重者還得手術治療。許多人擔心頸椎手術過程可能發生大出血風險,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表示:「台灣引進一種新型態含有止血酶的止血劑,能加速止血時間,有效預防術中大出血,讓頸椎手術變得更安全。」 頸椎前路手術  最怕術中出血來攪局 3C產品普及,讓「低頭族」因長期姿勢不良導致椎間盤提早勞損,頸椎病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簡院長在骨科的臨床觀察發現,椎間盤退化、突出或椎節不穩而壓迫到頸椎神經的患者,有逐年增多且年輕化的趨勢。大部分病人容易出現肩頸酸痛、手臂疼痛、麻刺、無力等局部性、典型的神經根症狀;有些患者則以頭痛眩暈、胸悶心悸、視力模糊等全身性、非典型的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表現為主,兩者都可影響行動與生活品質甚鉅。 門診經常見到許多患者長期飽受頸椎問題所苦,為了緩解痠疼痛麻等不適症狀,不少人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放鬆等藥物,或嘗試牽引、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以及推拿按摩等民俗療法,但效果常常並不理想;如果考慮透過頸椎手術來根除病灶止痛,卻又害怕術中神經損傷或出血不止引起的一連串併發症,常讓患者或家屬左右為難。 手術順利 術中止血是關鍵 傳統止血方式中,止血棉最為常用,但止血的時間越長,患者承受的傷害就越大。在手術中若光靠機械性的紗布、棉片擠壓等傳統止血方式,不但耗時、費力,還不能確保完全止血。如果使用傳統止血方式時力道過猛,或長期擠壓,更可能造成病患脊髓神經損傷。雖然目前頸椎前路手術的技術十分成熟,但術中的視野範圍極小,附近又富含鼓漲又極脆弱的靜脈血管叢,一不小心碰觸就可能造成大量快速失血,醫師必須在短時間內控制出血,以免造成血塊壓迫脊髓神經、休克或其他併發症。 簡醫師分享,幾年前曾經處理過一位長期洗腎同時又合併肝功能異常的頸椎退化患者,凝血機能很差,幸好使用了新型態止血劑,有效地在很短時間內完全止血,順利完成手術,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傳統止血方式雖然能止血成功,但對於患者來說,術中風險較高,而醫師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壓力也會較大。 新型態含凝血酶止血劑 黃金90秒快速止血利器 醫師如果可以辨認出血點,此時只要透過雙極電燒將血管加熱封住,並透過紗布、止血棉等方式直接加壓止血即可;但術中更常發生無法辨認出血點且又發生大量出血的狀況,一旦紗布及止血棉片擠壓無效,且凝血藥物無法發揮立即效果。簡瑞騰分析:「含凝血酶的新型態止血劑,質地類似流體冰沙,將它覆蓋於出血點,能完全伏貼在傷口表面吸收液體、抑制血流,讓止血劑進到傳統止血法無法到達的任何細小角落。其中凝血酶成分模仿人體凝血機制,可於90秒鐘達成止血,面對凝血功能異常的病患也能發揮效果,被醫界認定是現今能快速達到止血的醫療產品。」 含凝血酶止血劑不止能迅速降低患者出血量,還能保持醫師手術過程中的視野清晰,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術中發生血塊壓迫神經機率或術後傷口腫脹,加速術後的恢復,堪稱是頸椎手術的止血輔助一大利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290

細胞殺手「自由基」 氫是人體「抗氧化劑」?

細胞殺手「自由基」 氫是人體「抗氧化劑」?#健康醫療網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產生的產物,也可能來自環境,其活性極強,容易攻擊其他物質,並形成連鎖反應造成大破壞,若累積過量自由基,與老化和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近來,根據日本的氫氣抗自由基的研究,發現氫氣有助於細胞和實驗動物緩解自由基毒性,在日本掀起一陣添加氫的「水素水」熱潮,更延燒來台,究竟氫分子真有這麼神奇嗎? 過量自由基破壞大 身體各處都受害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自由基是一種活性很強,且對細胞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其中,帶有氧的自由基最為常見,又稱作活性氧化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美國國家替代醫學研究中心》指出,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壓力與人類疾病有關,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 自由基可預防嗎?美國知名醫學中心梅約診所提到,抗氧化物質可以對抗自由基的傷害,常見天然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C和E,以及類胡蘿蔔素等,而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劑來源。 氫氣可抗氧化嗎? 有科學實證基礎 至於氫氣也能抗氧化嗎?根據第一篇太田成男教授2007年發表在《Natural Medicine》論文,透過將氫氣添入培養液中培養細胞,以及吸入氫氣以後對於小鼠大腦氧化損傷的緩解,證實氫氣可能有緩解氧化壓力的功效。 後續更有許多氫氣的研究(Y HONG, 2010),無論是直接吸入氫氣、或是喝入氫水(富含氫氣的水),顯示氫氣對於許多患者有助益。日本也已經將氫氣用於糖尿病、血液透析的患者。然而大部分氫氣的研究,多來自於不健康的患者或是實驗動物,對健康人體的益處還並不清楚。 對此,太田成男在2019年最新發表在《加拿大生理學和藥理學期刊》論文,做了一項雙盲對照組實驗,發現運動前喝500ml氫水(0.8-1.0 ppm),能幫助普通人或運動員,緩解運動後的肌肉氧化壓力,可有助減少疲憊感並增加耐力。不過,該論文並無法提出確實分子機制。 喝氫水有益健康? 實證仍不足 而在台灣,素有水博士之稱的呂鋒洲教授,因發現一種自由基「腐植酸」也可能是烏腳病的兇手,展開自由基的研究,發現電解還原水與降低急性胰臟炎病人血液中的自由基有關,間接幫助了日本水素水產業的發展。 所謂水素水是日本氫水的意思,基於氫氣的研究,預期有助緩解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傷害,成為熱門保健品。然而,各研究利用氫氣的方式不同,可以吸入、口服氫水或靜脈注射氫水,且取得氫水的方式也不相同,可以直接加壓氫氣溶於水中,或使用化學法產氫氣,而電解法是氫水產生機最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喝氫水不等於吸入氫氣,想姑且一試的人可注意。 氫水不易氫過量 患者諮詢醫師 究竟喝氫水是否有益健康,是否有吸入氫氣的效果,目前沒有完整研究證實,目前氫氣的研究已超過170項動物實驗、40項臨床試驗,未來還有更多研究將揭開謎底。 然而喝氫水有害嗎?根據Y HONG, 2010指出,目前沒有有關喝太多氫水或吸入氫氣有害的案例,不過,腸胃道或腎臟等有疑慮的患者,應諮詢醫師意見。 1.Antioxidants and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antioxidants-fact-sheet 2.Antioxidants: In Depth https://nccih.nih.gov/health/antioxidants/introduction.htm 3Antioxidants: Why are they important?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multimedia/antioxidants/sls-20076428?s=1 4.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et al.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Nat Med 13, 688–694 (2007) doi:10.1038/nm157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1577 5.Hong, Y., Chen, S., & Zhang, J.-M. (2010). Hydrogen as a Selective Antioxidant: A Review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38(6), 1893–1903. https://doi.org/10.1177/147323001003800602 6.Toshio Mikami, et. Drinking hydrogen water enhances endurance and relieves psychometric fatigu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9, 97:857-862. https://doi.org/10.1139/cjpp-2019-0059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40

中國附醫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 吹一口氣看你肺功能!

中國附醫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 吹一口氣看你肺功能!#健康醫療網

2019-12-02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吸飽一口氣,一次用力吐出,使用肺量計檢測是常見的肺功能檢查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月18至22日,舉辦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邀社會各界一起了解呼吸氣道疾病。活動為期一週,上、下午時段分別有專家帶領民眾做體操、打太極,還請來胸腔科醫師、營養師及中醫師針對胸腔科,進行10場衛教座談。 中國醫藥大學內科部胸腔暨重症系陳家弘主治醫師表示,活動當天設有許多不同環節,包括肺功能篩檢、血氧濃度量測、專家現場衛教講座等,供民眾檢測、闖關換取精美禮品,還有專門衛教師與胸腔科醫師在場與民眾互動,希望讓呼吸疾病高風險群,特別是每天一包菸超過10年、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或有「喘、咳、痰」症狀的民眾早期篩檢,提早就醫。 肺部交通阻塞了嗎? 「喘、咳、痰」要警惕 台灣最常見的呼吸氣道疾病之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稱為肺阻塞,據台灣胸腔重症加護醫學會推估,台灣發生率約有6-8%,受空汙、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影響,很多人就算「喘、咳、痰」還是毫無病識感,一定要當心。 陳家弘醫師解釋,肺部就像高速公路,呼吸的氣流就是行駛的車輛,高速公路沒有堵車,車輛就能運行無阻。高速公路若出現大石、柵欄等障礙物,就會導致交通運行出問題,就如肺部因為患者抽菸、外在刺激等,導致痰液增生,或是氣管異常收縮,讓原本通暢的氣管出現阻礙,導致病人呼吸不順暢,久而久之影響肺部功能日愈惡化。 肺活量25歲後年年降 罹肺阻塞儘速治療 正常人肺活量在25歲時達到巔峰,約4000-4500cc,隨後每年下降30-60cc,抽菸族下降速度是常人的兩到四倍,若是罹患肺阻塞生活品質更會大受影響。 陳醫師解釋,肺阻塞以氣管擴張劑協助排除痰液、緩解氣管異常收縮為主要治療,以往只有短效型氣管擴張劑,現有各種不同的長效型氣管擴張劑,還能彼此混合成複方劑型使用。針對反覆急性發作的病人,也有吸入式類固醇治療,許多病人可能對類固醇存有迷思,但研究發現,吸入500至1000口才等於2顆口服藥的劑量,且經肺部吸入排出,不影響肝腎及荷爾蒙變化,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醫師曾收治一名江西老兵,自從開放大陸探親後,一直想回家看看家人,但上了年紀又罹患肺阻塞,日常活動都會喘吁吁,有時甚至需要戴著氧氣筒才能行動,導致他無法搭乘飛機。在一次嚴重急性發作送急診後,醫療團隊替他採取複方氣管擴張劑治療,為了能回老家,他也積極配合,持續了6個月的療程及規律運動,肺功能從38%回復到53%,狀況穩定後,終於有機會踏上回家的路。醫師用這個例子鼓勵民眾,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 正常作息規律運動 自在呼吸不是夢 醫師建議,預防疾病可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持續規律運動,每天一萬步保持良好肺功能,因為呼吸是一件正常而簡單的事,希望透過活動參與,讓每個人都可以自在呼吸。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17

七旬婦長期尿失禁不就醫 致泌尿道反覆感染

七旬婦長期尿失禁不就醫 致泌尿道反覆感染#健康醫療網

2019-12-0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由於女性天生尿道較短,各年齡層的女性可能都有經歷過尿失禁的困擾,其中,不少經歷過生產或動過骨盆腔手術的婦女,可能會在打噴嚏、提重物時或如廁前憋不住而產生漏尿的情況。 年長女性更要注意漏尿的情形,隨著年齡增長,膀胱肌肉支撐力降低,尿失禁的情況可能會比年輕女性還嚴重。臨床一名七十五歲的婦人長期患有尿失禁,卻擔心旁人會聞到尿騷味便足不出戶,即便子女苦勸也堅持不就醫治療,再加上婦人個性節儉,漏尿只用衛生紙吸附,且久久才更換一次,積年累月下來導致會陰皮膚潰爛、泌尿道反覆感染,且因社交封閉,更有憂鬱以及失智症,讓家屬心疼不已。 尿失禁難啟齒 不敢喝水恐致泌尿道感染 收治該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教授暨泌尿科主治醫師鄒頡龍對此表示,尿失禁分為應力性尿失禁與急尿性尿失禁兩種,皆能透過凱格爾運動、藥物、手術或復健治療得到改善。臨床上經常看到許多尿失禁患者,堅持不肯就醫,或是對於就醫感到羞赧,一拖再拖使病況加重。 其實,尿失禁與泌尿道感染息息相關,許多尿失禁患者因害怕漏尿而不敢喝水,水喝的少又會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此一來便踏入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惡性循環中,而這類患者通常也因擔心旁人異樣眼光使得畏懼社交,恐加速憂鬱症及老年失智。 各年齡層皆可能泌尿道感染 提升正確疾病觀念很重要 鄒醫師指出,任何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會造成泌尿道感染,其中最常發生在性行為較頻繁的女性,以及停經邁入中老年的婦女。年長停經後女性因缺少雌激素,泌尿道上皮萎縮,若同時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會提高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國人可透過《請教鄒醫師,女性必知的24個婦女泌尿問題》的書籍中,了解更多婦女泌尿道相關知識。 鄒頡龍醫師提到,泌尿道感染與抵抗力、年紀息息相關。預防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就是攝取足夠的水分,保持尿液清澈。 國際文獻證實 D-甘露糖與抗生素治療效果相當 如果持續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也可考慮使用泌尿道相關保健食品增強抵抗力。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文獻指出,D-甘露糖能夠減少泌尿道感染發生的機率,並且2014年世界泌尿學雜誌提到,服用D-甘露糖改善反覆泌尿道感染與抗生素治療結果相近,以保養方式達到治療的效果,避免服用過多藥物,對於年長者是一個新選擇。最後也提醒,若遇到相關症狀,應盡早尋求專科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除改善生活品質外,也可以讓家人更加放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27

輔仁大學舉辦友信影展 醫病關懷播種醫療學子

輔仁大學舉辦友信影展 醫病關懷播種醫療學子#健康醫療網

2019-11-29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大體老師啟用前,林先生每每思念發作,都從嘉義開車北上來看看妻子。透過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帶觀眾一起走過大體老師家屬的路。 回想紀錄片的拍攝歷程,大體老師丈夫林惠宗先生說,開心的事情,是想要看老婆就可以來見見她;當大體老師要啟動,開始讓學生學解剖課的那一天,是他最滿懷不捨的時候。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表示,學生本來解剖的是完全不認識的人,後來在教授安排下,要家訪大體老師的家人,讓他們更認識這位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成為他們第一個病人,開始了第一次的醫病關係,從紀錄片希望讓學生深切感受生死議題,懷抱感恩、關懷的心看待往後的醫學生涯。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全台巡映 傳遞生命教育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隨著「友你為伴 信福影展」,在友信醫療集團推動下,巡迴全台14間校園,感恩節前夕,回到初心發源地輔仁大學,傳遞生死議題的生命教育,讓醫療學子心存關懷,思考醫病關係。 輔仁大學神經解剖學蔡怡汝教授也是參與紀錄片主要被攝者之一,她說,大體老師是學生們求學過程中的第一位病人,也是用身體教導他們知識的無語良師,透過這個紀錄片,想讓學生思考及反省,他們曾受過很多人的幫助,任何醫病關係緊張的背後,還是要回到關懷病人的初心,或許這樣對他們情緒的緩解也是有幫助的。 友信醫療集團站台 盼醫療學子「醫路初心」 醫療是以人為本,輔仁大學從大一開始就規劃一系列生命教育,配合這次影展,與友信醫療集團一起特別舉辦「醫路初心 We care about life」感恩活動,向現場600為醫學院新生分享生命教育的重要。 友信醫療集團鍾元輔經理指出,希望能夠透過推動這樣的人文教育、醫學人本教育,傳遞出醫療技術再好,面對生命仍需要一顆柔軟的心。在學生未來所有職涯發展過程中,一定會碰到迎生、送死,透過紀錄片讓他們正視死亡,能夠在他們心中種下生命關懷的種子。 紀錄片主角林惠宗呼籲 社會大眾應正視大體捐贈 友信醫療集團今年邁入第65年,以「We care about life」為信念,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在醫界莘莘學子心中播下關懷的種子。主角林惠宗先生也期盼透過紀錄片的傳播,讓台灣社會正視大體捐贈的議題,讓醫療學子在無語良師指導下,貫徹醫者仁心,造福社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20

準人妻脖硬塊腫大 經口甲狀腺手術助成最美新娘

準人妻脖硬塊腫大 經口甲狀腺手術助成最美新娘#健康醫療網

2019-11-29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北市一名30歲女性,一個月後即將成為人妻,卻在準備婚禮的前夕摸到脖子上有莫名硬塊,嚇得趕緊至醫院檢查,原以為是壓力過大,但經檢查後發現,在甲狀腺內有一顆約3公分的腫瘤。在醫師評估後須進行手術,但患者提出因日後有婚禮宴客需求,不希望留下疤痕,幾次討論後決定以「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切除腫瘤,不僅手術花費時間少,術後外觀也無任何疤痕,讓她順利成為最美新嫁娘。 甲狀腺疾病易忽略 恐錯失黃金治療期 收治該患者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陳瑞裕醫師表示,甲狀腺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腺體,藉由製造甲狀腺素來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生長速率等,主要位在氣管前,是蝴蝶狀的內分泌腺體,若甲狀腺功能異常,將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影響。 據統計,大部分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是結節性的甲狀腺腫、良性或惡性腫瘤,並且近年在台灣的發生率也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事實上,由於初期症狀不易被察覺,許多民眾都會忽略甲狀腺疾病,因此患者常等到脖子腫大、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時,才會主動就醫,此時多半已錯失治療黃金期。 傳統手術影響美觀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不留疤 甲狀腺醫學中心陳瑞裕主任指出,傳統的甲狀腺腫瘤治療,術後會在脖子前方留下一道長達6-7公分的疤痕,可能也會有相關不適及併發症,若是患有蟹足腫的患者,也容易影響美觀。所幸,近年來醫療水準的逐漸提高,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問世,其中搭配的的醫療器材如能量儀器、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儀器等,雖患者須額外自費器材,但術後不留疤以及傷口復原好的特點,都讓患者有另一種手術的新選擇。 若發現身體有異 應積極就醫治療 最後,陳瑞裕醫師進一步補充,近年因醫療科技的進步,甲狀腺腫瘤治療有很多的方式,當確診是甲狀腺腫瘤而需要開刀時,請務必與醫師一起討論評估,決定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另外,對於想要避免有頸部傷疤的患者,也可以考慮經口甲狀腺手術,除傷口小外復原也快。同時醫師也呼籲,若民眾發現身體有異狀,請盡早就醫看診,更強調即使經檢查後是良性腫瘤,也須持續定期追蹤,如是惡性腫瘤須遵循醫囑,避免轉移或復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273

洗腎不扎針? 腹膜透析分期付款「洗肚子」

洗腎不扎針? 腹膜透析分期付款「洗肚子」#健康醫療網

2019-11-2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疾病導致末期腎衰竭,腎臟無法處理體內水分及尿毒素,是透析治療的主因。除了到院「洗腎」,接受「血液透析」,病患也能在家不扎針「洗肚子」,進行「腹膜透析」。 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吳志仁教授表示,在透析院所接受血液透析,是透過病患的血管通路(人工血管或瘻管)洗腎,每週二至三次,每次大約四小時,將二至三天內身體裡的廢物一次性清除;而居家的腹膜透析,是每天都利用腹膜進行清理身體廢物,就像分期付款,相對急性症狀也比較少。長期而言,能在家操作透析,方便性都相對較高。 腹膜透析預先植管 提早準備更安心 什麼時候能開始腹膜透析,植入導管的時機是關鍵因素。一般植管手術,需要大約2週傷口癒合期,這段時間若仍有尿毒症狀,仍同時需要血液透析的治療。末期腎臟病的病患,未來要選擇腹膜透析,可以提早安排預先植入腹膜透析的導管,就可以避免這些折磨。 吳志仁教授指出,預先植管是在還未洗腎前,將導管植入到腹腔內,而導管出口暫時埋在皮下,術後只需休息2、3天就能回家,導管傷口有充分的時間癒合,等到需要透析時(一般臨床評估洗腎的時機,會在植管後的三個月以後)再將導管出口拉出體外即可。 腹膜透析時間更自由 還有雲端資訊供參考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濾除水分及廢物,透析時,廢液經導管排出到空袋,再把透析藥水導入腹腔,手動洗每天換液4-5次,每次約20分鐘;藉由機器自動洗則是在睡覺時把導管接上機器自動執行,白天時間可以自由運用。 吳教授說,自動腹膜透析在病患睡覺時自動換液,多少透析液流入及廢液的排出都有記錄,也都可以上傳到雲端資料庫,在病患、照護者及醫療院所間,能有完整的數據供參考,以追蹤病情及後續治療計畫。 殘餘腎功能維持久 依生活形態選擇透析療法 腹膜透析對生活影響小,更能維持殘餘腎功能,飲食限制也比較少,但要注意蛋白質流失,也跟血液透析一樣千萬得注重預防感染,尤其是腹膜炎。患者面對透析治療選擇時,應多了解不同透析方式的優缺點且與醫護團隊充分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洗腎模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03

隆乳如何仿真、觸感兼具?何于甄醫師:這兩件事最關鍵!

隆乳如何仿真、觸感兼具?何于甄醫師:這兩件事最關鍵!#健康醫療網

2019-11-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隆乳手術詢問度逐漸升高,但術後效果觸感是否自然也讓不少想要手術的女性感到擔憂,害怕效果不自然進而打退堂鼓。然而現今隆乳手術的義乳,已不像早期僅有鹽水袋可選擇,隨著技術進步,義乳材質進步許多,摸起來的觸感與外型也略有不同。 開業整形外科診所何于甄院長表示,想要效果自然、觸感真實,義乳的選擇是一大重點之外,醫師的經驗技術與手術方式,也是影響術後的關鍵因素。 挺胸絕招:義乳選擇、放置位置 皆是大學問 義乳的放置位置,影響術後視覺上與觸感的自然程度。目前常見的義乳放置位置分為,乳腺下、筋膜下、肌肉下、雙面複合式四種,放置位置各有利弊,主要得依個人條件而定,如乳房空間、組織厚薄狀況等,經詳細儀器檢測後,由專業醫師建議適合放置的位置。 醫師進一步解釋,若是本身乳房組織量較單薄不足,植入義乳後較容易摸得到義乳邊緣、或是露出痕跡。這種狀況通常會搭配取部分自體脂肪經離心後移植到胸部,以自體脂肪豐填調整胸型。除了可修飾義乳痕跡,也能提升術後效果自然度,在視覺與觸覺都能有加成的良好效果。 罩杯升級、大就是美? 美感與減少術後風險更優先 在隆乳手術諮詢當中,有不少患者覺得,既然要進行隆乳手術,對於罩杯的升級也就有更美好的想像,希望藉由手術一次提升多個罩杯。何于甄醫師強調,追求成效的同時,也應考量術後風險與手術安全性。選擇大小合適的義乳,遠比追求大還要更大的效果佳。 此外,義乳的大小、放置位置,也會影響術後莢膜攣縮的機率,因此醫師的專業經驗判斷與美感就很重要,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並依據個人先天條件,選擇合適的義乳尺寸及擺放位置,才能兼具擔憂的夾膜攣縮問題與胸型飽滿、自然觸感。 最後醫師提醒,執刀醫師是否受過嚴格專業訓練、是否有豐富的手術經驗與美感,都應在術前再三評估考量。若能選擇擁有完善醫療團隊服務、手術過程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照護,選擇合格安全、品質較佳的義乳,才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提升術後效果,達到理想的傲人美胸。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26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