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低調」終結亂齒人生 牙齒矯正治療方式有這些

「低調」終結亂齒人生 牙齒矯正治療方式有這些#健康醫療網

2019-12-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因為一口亂牙,總是讓你不敢露齒笑嗎?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因為笑容可以展現一個人的自信與親和力,更能帶來正能量,排列不整的牙齒除影響咬合之外,容易造成咀嚼功能不佳、易於蛀牙、牙周病,進而影響腸胃功能。所以整齊的牙齒不僅提升外貌及氣質,更在健康與功能上多一分保障。 牙齒矯正還自信 分傳統和隱形矯正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生活水平提升與醫療資訊普及,加上隱形牙套的問市,牙齒矯正的話題始終是熱搜。矯正專科蘇明圳醫師說明,一般牙齒矯正可分為兩種工具,一種是以托架及金屬絲線構成的傳統型牙套,又可細分為金屬牙套、透明陶瓷牙套、舌側牙套等;另一種則是採用透明塑料製成的隱形矯正器。 投入齒顎矯正專科治療領域超過三十年的蘇明圳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矯正是將矯正器黏在牙齒表面上,再以金屬線固定,過程雖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或清潔不易等問題,但因固定式配戴,患者無法隨意取下,對於牙齒矯正來說,這種強迫式「連續移動力量」的固定式矯正器,在醫師治療上較能確保有更完全的表現。 而隱形矯正除了在矯正期間比較美觀之外,同時具有配戴方便、舒適、容易清潔等優點,牙齒表面也沒有固定式矯正器和金屬線的阻礙,加上數位隱形矯正器為塑膠材質,不易造成刮傷口腔黏膜及舌頭的問題,對於害怕牙齒痠軟及疼痛感的患者來說,隱形矯正牙套確實提供較為舒適的選擇。 隱形矯正非適用所有人 需成人、兒童矯正專科整合團隊 但蘇明圳醫師提醒,雖然隱形牙套以嶄新的3D立體電腦技術,來量身定製適合患者的透明牙套,讓牙齒在無形中默默進行矯正,但成果的展現取決於患者必須要有高度的配合力及自發性,除吃飯、刷牙之外,每天應乖乖配戴牙套達20至22小時,定期換套配戴,才能在設定的治療計劃內順利完成矯正,使牙齒歸位到正確位置,最後讓口腔能長期維持在一個健康、穩定的狀態。 蘇明圳醫師補充,隱形矯正有時並不一定適用於齒顎問題較嚴重的患者,由於這些族群可能需要更為複雜的方式來改善顎骨不正常的關係,因此可能需要同時有兒童矯正專科、成人矯正專科的整合性專業團隊,才能進行更密集深入的治療,對於需合併手術治療的牙齒矯正患者,也才能同時進行完整治療計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23/低調終結亂齒人生 牙齒矯正治療方式有這些  

小病小痛不用赴醫? 省時省力「這樣做」也能健健康康

小病小痛不用赴醫? 省時省力「這樣做」也能健健康康#健康醫療網

2019-12-13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小感冒、過敏、皮膚瘙癢、喉嚨發炎等疾病,走進藥局,在藥師指示下用藥緩解症狀,這就是「自我藥療」。食藥署2015年起,參照美日英等國家政策,推行「自我藥療」,民眾的輕微病痛到藥局就有藥可醫。藥師公會全聯會黃金舜理事長表示,小病的自我藥療,藥費可能比掛號費還便宜,民眾不用花時間開車到院就醫,也能在專業藥師指示下自我藥療,用藥發生危險的可能性非常低。 社區藥局發揮功能 有助提升整體醫療 台灣8000多家藥局林立,小病小痛能在這裡解決,有助於緩解醫院看病人潮,減低醫護人員的過勞狀況,也加強病患的看診品質,健保更有機會照顧重大傷病,因為健保配額有限,治了太多小病,就會擠壓大病額度。 黃金舜理事長舉例,醫生本來每天需要看診100位病患,連吃中餐的時間都沒有,若是能形成完善的分流系統,讓看診數從變成50,健保收入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看病品質提升了,這是創造醫、病、藥的多贏局面。 憂藥師醫療診斷? 藥師公會:不符自我藥療絕對轉介 藥師能開的藥,只有成藥及藥師指示用藥,處方藥只能根據醫師處方箋開立。部分醫界擔心,自我藥療會衍生藥師執行醫療診斷的疑慮,黃金舜理事長說,病患到社區藥局,如果症狀經藥師研判不適用自我藥療,一定會建議轉介,並且藥界與醫界應該積極合作,找出對病患最好的平衡點,而非彼此猜忌。 藥師好朋友深入社區 盼政府完善配套措施 每個家庭都該有個藥師好朋友,藥師公會也鼓勵藥師走出藥局,深入社區關懷病患。黃金舜理事長指出,一些高年紀、弱勢的病患,跑了不同醫院,同時領了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藥物,常有重複用藥問題,透過藥師介入,能幫助整理重複用藥,避免發生危險,也由此讓藥師與民眾慢慢變成好朋友。 提醒民眾,穿白袍不一定是藥師,一定要認明藥師執照,期盼政府完善自我藥療的配套措施,讓台灣超過4萬名受專業養成訓練的藥師,也能充分發揮所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64

扁桃腺發炎別輕忽 醫舉這些情況要開刀 低溫電漿刀恢復期快、少疼痛

扁桃腺發炎別輕忽 醫舉這些情況要開刀 低溫電漿刀恢復期快、少疼痛#健康醫療網

2019-1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民眾都有扁桃腺發炎的經驗,輕則發燒、喉嚨劇痛不適,重則可能需要以手術摘除扁桃腺來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臨床上,較傳統電燒刀先進的治療方式,是採用「低溫電漿刀」,可降低組織「熱傷害」、縮短恢復期,並大幅減輕術後疼痛感,不少患者選用此法都獲得不錯的滿意度。 扁桃腺慢性發炎 壯年男呼吸道全塞住   一名30多歲男性,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因害怕開刀,而選擇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後來卻開始出現扁桃腺慢性發炎,呼吸道完全塞住,造成白天也會呼吸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經醫師建議選擇「低溫電漿刀」,摘除雙側扁桃腺,並進行軟顎整形後,呼吸狀況獲得大幅改善,甚至連睡眠呼吸中止症都降為輕度,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扁桃腺要摘除嗎? 醫師舉這幾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黃子晏說,扁桃腺具有免疫功能,但其實過了15歲以後,其在頸部所佔的免疫力就已經不足10%,因此對於有慢性發炎症狀或急性發炎的患者,通常會強烈建議將雙邊扁桃腺摘除(詳見下表),避免發生嚴重感染症的風險。 黃子晏進一步指出,一般扁桃腺炎常見出現咽喉腫痛、高燒、畏寒、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初期會先以口服抗生素藥物為主,但若經常性反覆發炎,感染就不易被控制,尤其有些患者可能因反覆性使用藥物,而出現抗藥性,一旦藥物失效,恐引發敗血症或感染性心內膜炎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能致命,不如手術摘除扁桃腺,以防後患。 低溫電漿刀 降低手術熱傷害 傳統扁桃腺手術是使用電燒刀,利用200℃左右高溫將扁桃腺切割、分離,但對組織「熱傷害」相當大,導致患者術後必須承擔巨大的疼痛,且難以吞嚥,得吃上一週類嗎啡口服藥止痛,恢復期長達一至兩週;而近期較新的「低溫電漿刀」溫度則只有60-80℃,能更精準地做切割、止血,對周圍組織傷害性小,大大降低了術後結痂及撕裂傷的疼痛程度,相對也增進了術後傷口癒合速度,令患者接受度及滿意度都高。 減少組織破壞性、降低術後疼痛感、減少併發症、縮短恢復期等,均是「低溫電漿刀」的優點,對於本身有糖尿、心血管等問題的病人,也可因此受益,前者可因癒合速度快,而提早恢復正常飲食,後者可避免過強的疼痛刺激,造成血壓上升、產生併發症。黃子晏建議,有這類疾病之高齡族群可優先考慮選用「低溫電漿刀」。 使用「低溫電漿刀」,術後恢復期約一週,醫師提醒,在此期間由於傷口有縫針,必須避免做過度吞嚥及倒吸口水的動作,飲食也要盡量選擇涼、軟的食物(例如冰淇淋),避免吃過燙、酸及油炸物,並多喝水。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92

瘋跑馬拉松 當心低血鈉症引致命危機!

瘋跑馬拉松 當心低血鈉症引致命危機!#健康醫療網

2019-1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瘋路跑 嚴重運動傷害恐致命! 近年來台灣馬拉松及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盛行,每年舉辦的場次超過百場,甚至許多人開始參加國外的馬拉松路跑,卻也導致運動傷害頻傳。根據台灣最大的跑步社群網站資料顯示,高達8成跑者曾經在跑步過程中受傷,無論對新手、進階或菁英跑者來說,運動傷害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脫水導致的熱傷害與低血鈉症更是常見,嚴重恐造成致命危機! 脫水及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耐力運動的二大殺手 台北醫學大學楊明達助理教授表示,脫水及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是耐力運動的二大殺手。人體在運動時會使體溫升高,並藉由增加排汗達到散熱目的,當水分流失2%時,人體就會明顯口渴、開始感到疲憊,最大攝氧量能力也會逐漸下降,水分不夠時就容易發生脫水造成傷害。 電解質更是在體內水分平衡、肌肉收縮及神經傳導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跑一場馬拉松大約會流失1,300-6,000毫克的鈉 (約相當於市售35-165顆鹽錠或是7-35瓶345ml運動飲料),如果發生電解質不足時,輕則會出現抽筋,嚴重可能因低血鈉症造成橫紋肌溶解或產生猝死風險。因此如何有效且快速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甚至提高身體保持水分及維持電解質的平衡,對運動員或喜歡長跑者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補充運動飲品 慎選保水效益佳及維持電解質濃度產品 為了補充電解質,許多人會在跑步時補充運動飲料,關於如何補充適合的電解質,台北醫學大學針對十九位健康男性採雙盲交叉、平衡次序之設計,實驗參與者分別於力竭性耐力運動測試的前、後一個小時內各飲用600 mL的電解質液 (ORS-SH) 或安慰劑 (純水),並採集血液樣本,以測量血液中的「電解質」、「滲透壓」及「腎臟功能」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電解質液(ORS-SH)能有效地增加力竭性耐力運動後的保水效益、維持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且對腸胃道舒適度及腎臟功能沒有負面的影響。 生技業者結合教學醫院 共推運動員醫學支援照護計畫 國內生技業者與教學醫院合作,共同推廣專業運動員的醫學支援照護計畫,整合醫院的復健科、營養科、動作分析及血液健檢、甚至心理科等資源,替運動員做全面性的檢測與評估,發展出一套適合運動員的健檢計畫,不只照顧他們的身體,更要照顧他們的心理狀態,幫助他們面對高壓的競爭環境。生技業者表示,本次醫學支援照護計畫初步以專業運動員為照護對象,提供醫學的專業建議,並加強回診追蹤及調整建議,透過持續性的管理與照護,期待讓運動員降低運動傷害,進一步提升運動表現。 周庭印加入醫學支援照護計畫  期許再創運動佳績 台灣知名長跑運動選手周庭印表示,睡眠、身體肌肉放鬆及營養補充是身體恢復的三大關鍵,因此自己除了在訓練及比賽時會飲用電解質液幫助維持身體機能正常以外,也會在日常生活裡補充維生素D+E,期待身體修復地更快更好,有助於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達到提升運動表現的目標。過去雖然長時間投入訓練,但對於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及運動醫學知識都比較缺乏,現在有機會加入運動員支援照護計畫,除了能獲得較完整及專業的身心照護外,也能獲取正確的運動醫學資訊,讓他對未來的運動職業生涯更有信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47

肺癌標靶藥長治久安 一腳入安寧病房挽回一命

肺癌標靶藥長治久安 一腳入安寧病房挽回一命#健康醫療網

2019-1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有位罹患肺腺癌的陳媽媽,腫瘤已壓迫肺部令她呼吸困難,經歷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病程走到晚期,連走到廁所都喘到不行,氧氣筒如影隨形,醫師與家人都準備要將她轉至安寧病房,因帶有特定抗藥基因突變,剛好遇到適用的新一代標靶藥物於國內獲得核准,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使用,一週後病情好轉,兩週後就出院,還能自己進行簡單日常生活,甚至可以帶孫女出門上學,陳媽媽與主治醫師都沒料到。 肺腺癌大宗 EGFR基因突變 收治案例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葉育雯說明,肺腺癌當中有50-60%為EGFR基因突變,因為找到特殊的基因標記,便能以標靶藥物治療;反之,不是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使用標靶藥物成效就有限。陳媽媽因帶有特定基因突變,藥物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原本要進入安寧病房的她又多活了好幾個月,而且不再上氣不接下氣,可以正常生活。葉育雯醫師表示,在標靶藥物問世之前,傳統化療對於晚期患者平均壽命是1年左右,第一代標靶藥物初上市時則又延長了一年,且副作用較低。   晚期肺腺癌的治療目標是長治久安 意即延長生命提升生活品質 早期肺癌的患者,多以手術、放療治療,以期移除腫瘤;晚期患者因腫瘤多、大,甚至轉移、侵犯至其他部位,較難根除,治療目標則為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治療追求長治久安。診斷出罹患肺腺癌的晚期患者,葉育雯醫師表示會先進行基因檢測,若有特定基因變異便能使用標靶治療,無適宜標靶藥物則建議使用免疫療法或化療,放射治療多用於局部的腫瘤控制。 適用於EGFR突變 第一線治療的標靶藥 目前晚期肺腺癌存活期大突破,慎選一線用藥是關鍵。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平均一年後會產生抗藥性,病人整體存活期約2年,第一二代整體存活期沒有差別。根據國外最新第三期大型研究顯示,第一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平均整體存活期分別可延長至2年半及 3年以上,因此國外治療指南中適用於EGFR突變第一線治療的標靶藥物不只第一二代,也包含第三代,可以不用等到第一、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後再轉換。第三代藥物雖然也有副作用,但大多可耐受。只是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需由患者自費,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案減輕負擔。 癌友最擔心的是現有用藥失效;葉育雯醫師強調,因目前資訊發達,大眾們都知道肺癌為癌症頭號殺手,反而造成年長患者害怕治療,想到化療的種種不適便直接放棄治療,或服用來路不名的藥物及偏方造成憾事。事實上相較於化療的嘔吐、掉髮等副作用,標靶治療的副作用,如起疹子、腹瀉或甲溝炎等較輕微,患者的接受度普遍提高。只要延長存活期間都有可能會有新的療法或藥物出現,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用藥,一定要與醫師討論,追求治療的長治久安,千萬不要失去信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17

臺中榮總免疫風濕病友會推廣衛教 照護病友更周全

臺中榮總免疫風濕病友會推廣衛教 照護病友更周全#健康醫療網

2019-1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自體免疫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的「疾病群」,比較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急慢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癬與氣喘等,如沒有妥善治療,嚴重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 菸害危機!「抽菸」成免疫風濕疾病惡化新禍源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謝佳偉強調,眾所皆知「抽菸」會危害健康,除引起心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多醫學研究發現,抽菸也會導致諸多免疫風濕疾病惡化,尤其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有抽菸的患者,自體免疫疾病進展比較快,並有機會引起全身性更厲害發炎反應;因此呼籲,患有「免疫風濕」疾病者應儘速戒菸,才有助於讓疾病獲得更好控制。 免疫風濕疾病治療多元 首重達標治療維護生活品質 此外,謝佳偉醫師表示,如果沒有妥善治療自體免疫疾病,還可能危害多種器官,而引發致命的危險性;然而,現代醫療技術發達,針對「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疾病群,已不再難治療,最新研究出多種「達標治療」新藥物與新技術,可針對不同「免疫風濕疾病」所引發關節、器官和組織損害,進行更有效的治療,減緩發炎惡化、進而控制,以維護生活品質;謝醫師進一步強調,只要能早期發現致病因子,早期接受正確治療,疾病都有機會控制良好。 一年一度中榮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盛大舉辦 促進全民健康 為積極宣導「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疾病,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將在12月21日(週六),協同台灣免疫風濕疾病關懷協會,於臺中榮總研究大樓一樓盛大舉辦「2019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邀請多位過敏免疫疾病專科醫師,透過兼具知識與生活化的講座、分組研討會與多元又趣味互動式活動,讓國人更瞭解免疫風濕疾病,邀請民眾前往共襄盛舉,報名專線(04)23592525轉3354。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26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 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 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健康醫療網

2019-1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血管疾病為全身系統性疾病,在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發生如「不定時炸彈」的主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而在周邊血管這樣的小血管,則會狹窄、阻塞,不及早治療恐致組織壞死、截肢!所幸,台灣微創介入手術進步,治療成功率高,在此基礎下,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更引進「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和「斑塊旋切術」等新技術,使治療再升級。 主動脈瘤如同不定時炸彈 高風險民眾須留意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主動脈瘤和周邊血管阻塞都是動脈疾病,皆因動脈老化使血管病變或阻塞,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抽菸、年老(50歲以上)等。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指主動脈壁的彈性變差,異常膨大如氣球的一種疾病,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陳醫師強調,主動脈瘤破裂之前會伴有胸、背、肩、腹無法忍受的劇痛!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1年內破裂風險逾20%;可怕的是,主動脈瘤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因此呼籲民眾應每年健檢或是積極到醫院進行篩檢。 血管內固定錨釘術 讓微創支架更穩固 現今主動脈瘤治療90%皆以微創支架介入術為主,做法是從鼠蹊部進入血管病灶處放置支架,避免動脈瘤持續受到血流衝擊而破裂。這類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然而,少數案例因主動脈瘤的走勢較特殊,仍可能需要採傳統開放手術以人工血管來修補,傷口大、復原較慢。 微創支架介入術的原理是使用比血管徑較大的支架,透過張力讓支架能貼合於血管壁,但仍有支架滑脫、內漏的風險。陳沂名醫師提到,「目前有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利用小螺絲釘將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起,加強穩固性,有助降低30%的支架脫落、內漏等風險。」此外,發生內漏時,也可將血管內固定錨釘鎖於內漏處,使支架與血管壁密合,排除內漏;例如臺北榮總先前治療了一名88歲老伯伯,考量因年紀大不適合傳統開放手術,後以「血管內固定錨釘術」輔助微創支架介入術,順利完成手術。 打坐竟導致血管阻塞 斑塊旋切術來清除 另外,周邊動脈的血管管徑較小,一旦血管阻塞將造成組織缺血。陳沂名醫師說,其好發於腳部,俗稱腳中風,患者會跛行、傷口不易癒合。民眾若不了解可能誤以為是一般的腳傷疼痛、扭傷,延誤就醫,最後延誤治療只好截肢!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目前有95%以微創手術治療,包含金屬支架和氣球擴張術,恢復血管的管徑避免阻塞。陳醫師提到,「有些血管不適合置放支架,例如關節處,可利用斑塊旋切術,刮除血管內的鈣化沉積物,打通血路。」 曾有一名患者因戒不掉抽菸習慣,使得血管加速老化,加上平日喜歡盤腿打坐讓血液更加不易流通,發現腳趾頭竟然黑掉,才知道是血管堵塞造成的!而膝關節和髖關節這類關節處因會時常彎曲及動作,不適合放置支架,故以「斑塊旋切術」完成治療;而「斑塊旋切術」已發展成可控制刮除方向,未來應會成趨勢,避免置放太多支架在患者體內。 支架非萬能 醫籲控三高 目前,台灣每年檢查的下肢阻塞病例達8萬例,主動脈瘤約2千名,陳沂名醫師提醒,做好支架不代表無後顧之憂,仍要控制三高、戒菸,並多運動,以免動脈疾病再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89

偏鄉C肝微根除計劃 雲林縣口湖鄉先行一步

偏鄉C肝微根除計劃 雲林縣口湖鄉先行一步#健康醫療網

2019-1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對抗肝炎需全民努力!1985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帶原率至今下降到1%以下;然而,C肝卻沒有疫苗,只能找出患者並治療,才能有效滅除。政府積極推行相關篩檢政策,近來更從雲林縣口湖鄉開始,作為偏鄉C肝微根除計劃示範區。 雲林縣衛生局保健科科長陳依君指出,雲林縣40歲以上民眾C肝篩檢率僅有30%,當中發現共有15%罹患C肝,換言之其餘約70%民眾中可預見有更多潛在患者。偏鄉C肝微根除計劃透過到各村設站,邀請村民來抽血篩檢,找出有C型肝炎的患者,再轉介到醫療院所去接受治療。 雲林口湖5級風險區 三個月內篩治重點地區 C肝辦公室繪製全台C肝風險地圖,風險由低到高分為0到7級,口湖鄉位居5級。雲林縣衛生局綜合分析,防治重點地區在北邊下崙、崙東、崙中、青蚶、頂湖等村落,盛行率約20%-34%。預計三個月內逐村安排沒篩檢過的民眾進行篩檢,發現帶原者將按意願轉診到鄰近消化系專科院所治療。 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暨衛福部C肝旗艦計劃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盧勝男醫師表示,4級至7級高風險地區民眾僅佔全國8%的人口,卻佔25%的C肝罹病率。這次計劃在口湖鄉推行,是希望能從少數的人開始,做高效率的篩檢,過濾以前沒有篩檢過的民眾,而以前曾做相關檢查的民眾,醫院會召回陽性個案提供治療。 C肝治癒率高達98.5% 潛在患者站出來 以往干擾素治療C肝,病患多有不適副作用,而今年健保擴大給付全口服新藥,助攻2025年滅除C肝,找到潛在患者才是最大挑戰。 盧勝男醫師指出,全口服藥物,一天吃一顆藥,副作用很少。據今年統計,無法完成療程的病患比率相當低,只有約3%。而口湖鄉中還有一萬兩千人未篩檢,計劃下究竟能造福多少人,得看這些民眾有多少人願意站出來篩檢治療,只要有認真吃藥,治療成功率都高達98.5%。 C肝三大策略 篩檢、治療、鞏固預防 不同於一般「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C肝防治的三大策略,是「篩檢支持治療、治療引領預防、預防鞏固成效」,呼籲各地潛在患者接受篩檢,積極治療,遠離肝炎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40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