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感冒、空汙咳不停? 7旬伯肺部驚傳「連續爆裂音」

感冒、空汙咳不停? 7旬伯肺部驚傳「連續爆裂音」#健康醫療網

2019-12-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天氣逐漸轉涼,周遭的咳嗽聲此起彼落,不少民眾紛紛至診間報到;然而,如果咳嗽一直沒有好,小心可能是「菜瓜布肺」在作怪!根據一項全台對症就醫行為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者即使咳嗽、喘不過氣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仍認為是一般感冒,進而忽略其他肺部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後背下肺葉」出現連續爆裂音 肺功能急轉直下 澄清醫院胸腔內科劉杜鎮主任即以診間一名70餘歲伯伯為例,本身有抽菸習慣,長期以來咳嗽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咳了超過半年仍不見好轉。直至一次呼吸喘不過氣被送進急診,醫師為其進行前胸、後背聽診時,後背下肺葉竟傳來像是撕開魔鬼氈的連續爆裂聲音;進一步全面檢查,才發現是菜瓜布肺急性惡化所致,當時伯伯肺活量已不到正常值的70%並住進加護病房,經過抗纖維化標靶藥物的治療後,咳嗽、喘不過氣的情形逐漸好轉,也順利地離開令人心慌的加護病房。 抗纖維化標靶藥物 爭取最長存活時間   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的肺功能會持續下降,並有很高的風險會發生急性惡化,進而導致呼吸衰竭;在台灣,確診的患者平均存活期僅8到10個月。 劉杜鎮主任表示,過去菜瓜布肺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導致診斷與治療不夠普遍,被視為預後不佳的嚴重肺部疾病;所幸近年抗纖維化標靶藥物問世,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延緩菜瓜布肺的惡化,減緩肺功能下降近五成,並減少近七成急性惡化發生風險,有助於緩解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更重要的是,治療期間能降低近五成的死亡風險。呼籲患者及早發現與治療,減緩症狀和肺功能喪失,避免急性惡化的發生。 不明原因咳嗽超過2個月 速就醫聽診「後背下肺葉」 此外,劉杜鎮主任強調,菜瓜布肺的嚴重性被低估許久,高危險群如有抽菸習慣、職業暴露;包括經常處於耕作、養鳥、美髮、石材切割與拋光以及接觸家畜和植物性與動物性粉塵等工作環境、容易胃食道逆流或有家族病史者,應更加注意。若是不明原因咳嗽超過兩個月,走幾步就會喘又容易感到疲倦,應儘速至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由專科醫師進行前胸、後背全面性的聽診,以利菜瓜布肺及早診斷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81

異膚患者告別火燒皮 生物製劑療效亮眼

異膚患者告別火燒皮 生物製劑療效亮眼#健康醫療網

 2019-12-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入秋之際忽冷忽熱,常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苦惱的時節。一名二十歲男大生,自幼稚園始就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折磨,其紅腫熱痛等病症竟達皮表面積八成以上,皮膚脆弱且極癢難耐,也因其病症屬頑固型控制更加困難。今年九月剛入秋時,又因為症狀惡化,住院治療近一個月。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併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的疾病,與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是台灣民眾常見的疾病。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醫師說,可能因為現代人的免疫系統越來越差,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台灣約每十人就有一人罹病,且多半在小時候就開始發作。 消極治療竟導致疾病惡化 患者病灶蔓延全身 劉懿珊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孩童專屬,仍有不少患者病況未隨著年紀增長而減緩,且疾病對成人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劇烈。部分個案因為病灶發作於特殊部位,包括私密處生殖器、乳頭等,導致密關係受限,還可能併發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相關疾病。 劉懿珊醫師指出,該名男大生小時候確診異位性皮膚炎時,病灶約佔體表面積五成以上,但當時卻因病情不嚴重而消極治療,導致長大後一遇到氣候變化、壓力大或感染時,病灶惡化容易,也曾演變成全身紅皮症。最嚴重時,其病灶約佔體表面積八成以上,也常出現流滲出組織液、化膿等病灶。 劉懿珊表示,該名男大生為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過去曾透過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治療等。但照光治療每週須進行三次療程、每次需數分鐘,患者因課程安排難以配合治療;後雖以免疫調節劑治療,但相對會造成免疫力低下,也可能會有肝、腎毒性等副作用,需要定期抽血監測。 生物製劑療效突破 一個月病灶縮小至一成 該名男大生最後選擇新型生物製劑作為治療,用藥一個月後,全身病灶即縮小至體表面積一成,病灶僅剩手掌、腳掌有部分紅疹、搔癢感也大幅降低。劉懿珊醫師說,新型生物製劑可精準控制發炎反應,且不具部分現行療法的副作用,尤其癢感可大幅降低,患者睡眠品質有望恢復。而使用生物製劑出現的眼睛癢或乾澀副作用,透過點眼藥水、補充眼睛營養素,做好眼睛保濕可漸漸獲改善。 劉懿珊醫師呼籲,千萬別再輕忽異位性皮膚炎,它是全身性系統的發炎反應,若長期未治療,不僅影響身體外觀,還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今日的治療已日益多元,透過藥物的選擇,患者也能精確抑制異位性皮膚炎致病因子。此外,自12月起,健保開放給付新型生物製劑,重度患者若經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治療後病灶改善不顯,有望可申請給付。 為鼓勵異位性皮膚炎的成人病友們勇於追夢,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舉辦「『異』氣相挺、『異』外人生——勇敢追夢 『異』起挺你」病友圓夢計畫,募集適當治療後的中重度病友,以活動報名表簡述自我夢想,入選者可獲得圓夢金,即刻起至十二月底,歡迎病友們勇敢起飛、放膽追夢,報名表及報名方式詳見「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網站https://reurl.cc/nVREkn。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90

健保新制 「腸」保健康

健保新制 「腸」保健康#健康醫療網

2019-1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正值秋冬交替,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腸胃敏感容易有腹痛、腹瀉或脹氣的情形發生,若上述症狀每天持續四週以上都無緩解,甚至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燒、血便,就得格外留意,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揪出「腸」出狀況者! 反覆腹痛、腹瀉、血便治不好要小心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病因是腸道免疫功能和腸內微菌叢的共生平衡出現問題而導致持續且具有破壞性的腸道發炎,症狀以腹痛、頻繁腹瀉及血便為主,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緊急手術。初次發病時,一般民眾容易將其誤會為較常見的大腸激躁症、痔瘡或吃壞東西造成的拉肚子。 台大醫院內科部凃佳宏醫師表示,根據一般民眾的就醫習慣,通常出現反覆性腹瀉、腹部脹痛,體重減輕和血便等症狀時,多數會先到基層醫院或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等到疾病反覆發作、長期無法得到緩解時,才會轉介至大醫院接受高階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平均得耗費一至三年的時間。確診時間拖得越久,發炎就越嚴重,併發症就越多,當然也越不容易治療。 僅有腸道症狀緩解 不代表可停止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有非常大的進步,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凃佳宏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過程中,患者對疾病的感受與疾病本身的實際病狀通常會有極大落差,最常出現的就是患者自覺症狀有緩解,就以為痊癒而自行決定停止治療。「不是沒感覺就代表疾病已好,治療目標要達到腸黏膜深層癒合,才能避免腸炎反覆發作,降低未來手術及併發症的可能性。」 凃佳宏醫師呼籲,未接受良好追蹤治療而長期多次腸炎復發,有時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或手術,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如腸阻塞、瘻管、膿瘍、嚴重貧血,或全身性合併症例如關節發炎、皮膚炎及紅眼(虹彩炎)等等,等於是同時集結多種慢性病於一身,甚至能導致死亡。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需要病患與醫師互相配合,長期的合作和耐心才會成功。 從「腸」計議 持續治療 避免復發 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選擇,包含5-ASA類抗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等。傳統上醫師在較為嚴重的發炎期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發炎,但持續使用會引起多重副作用,而且不少患者使用類固醇無效,此時則可選用最新的生物製劑是來取代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運用最頂尖的生物技術製造出來的注射藥物,是對抗腸內各種引起發炎反應的分子的單株抗體,有較好的療效、深層癒合、個人化精準醫療、更高的安全性和持續預防復發的功效。 然而生物製劑在運用上的困難點在於其昂貴的藥價,儘管不同種類價格有所差異,但每一位患者一整年的花費皆達到數十萬元之譜。健保署在預算許可範圍內逐步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例如近日潰瘍性結腸炎健保給付治療時間從原本的38週延長至54週,且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在病患停藥後,若疾病復發再重新申請用藥的時間間隔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凃佳宏醫師提醒患者,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發作性疾病,具有累積破壞性,即使現在有好的治療藥物,也需要患者從長計議,持續配合,不停藥,定時回診、才可真正永久控制、重拾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76

肺癌晚期能多活3年? 新一代ALK抑制劑助延命

肺癌晚期能多活3年? 新一代ALK抑制劑助延命#健康醫療網

2019-1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近七十的男性,九年前確診為肺癌,起初接受化學治療,4年後因身體產生抗藥性,透過基因檢測確定為ALK陽性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即開始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劑,雖有穩定控制病況,但在最近的例行檢查時發現腦部有腫瘤轉移,隨即改以日本研發的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使用後3個月內腦部的腫瘤明顯縮小,腫瘤指數也有下降,目前肺部的腫瘤也受到良好控制。 肺癌型態多 確認基因突變類型才能精準治療 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張晟瑜醫師指出,癌症是台灣民眾第一殺手,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占5至6成,目前發現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約佔5成,ALK基因突變佔百分之5。縱使ALK陽性突變較為罕見,但目前醫學進步ALK陽性突變已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新一代ALK標靶藥物 肺癌二線治療新選擇 張晟瑜醫師進一步說明,今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最新發表研究指出,日本研發的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用於第一線治療ALK陽性基因突變的患者,5成患者無病存活期長達34.8個月,相較於過去藥物,可延長患者無病存活期約2年。此外,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的特殊分子結構,更容易穿透大腦屏障,能有效進到大腦內控制腦轉移腫瘤,使症狀獲得穩定的控制,對晚期轉移的患者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肺癌新藥副作用少 長期使用安全性佳 張晟瑜醫師補充,癌症治療中患者最擔心的無非是副作用,同一份研究也指出,與過去藥物相比,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發生嚴重副作用比率更低,更顯示出該藥安全性更具優勢,能長期有效控制病情,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 定期篩檢 遠離癌細胞威脅 張晟瑜醫師最後呼籲,如是抽菸超過30年的癮君子、有肺癌家族病史或是長期暴露於污染工作的民眾,應主動接受低劑量斷層掃描,及早發現肺癌及早處理可以大幅提高存活率,若為晚期肺腺癌,目前針對ALK陽性患者,已有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能有效控制腫瘤,能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性,與治療團隊良好配合,遠離癌症的危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79

她21歲擊退思覺失調幻聽 每月一針助重拾精彩人生

她21歲擊退思覺失調幻聽 每月一針助重拾精彩人生#健康醫療網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21歲的小芳在大三那一年突然向家人提起學校的同學都竊竊私語說她壞話,起初小芳的爸爸憂心是校園霸凌,後來發現小芳就連身邊路過的汽機車也懷疑是跟蹤者,使她的內心感到恐懼不已,爸媽發現狀況不對,趕緊協助小芳就醫。起初小芳因對思覺失調產生的妄想、幻覺深信不疑,不認為自己生病了,父母親在督促小芳服藥經常衝突,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每月施打,幻聽與妄想狀況明顯改善,現在的她持續穩定治療,順利完成學業並穩定就業。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林志堅主任表示,像小芳這樣正值青春年華就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不是少數,規律持續治療、恢復身心健康、重新擁抱人生,是對醫療人員最大的鼓勵。 思覺失調好發年輕人 疾病影響人生發展 思覺失調症起因為腦神經功能失常,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覺等;負性症狀則會出現缺少幹勁、對於有趣的活動沒有愉悅感、思考動作遲緩等。林志堅醫師指出,未規律治療將導致反覆復發病,將造成大腦退化,甚至出現類似早發性失智的認知功能缺損,疾病的好發年齡為青少年到成年早期,人生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可能因生病蒙上陰影。 擺脫服藥夢靨 新一代長效針降低住院機會 即使有病識感清楚持續治療的必要性,仍然有需要面對的困境,林志堅醫師觀察,「好好吃藥」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來說,一直都是個艱鉅的挑戰。現在有了長效針劑,讓患者只要每月回診施打,藥物即可在血液中維持穩定濃度,幫助恢復身心健康。林志堅醫師也提醒,傳統針劑較容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等副作用,且對於負性症狀的改善效果較差,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可以同時改善正性與負性症狀,且副作用低也讓患者治療意願提高許多,降低了病情復發住院的可能性。 正向面對疾病 持續治療精彩人生不是夢 「不治療的一年復發比例高達8成,穩定治療復發比例會小於1成。」林志堅醫師呼籲,思覺失調症不是絕症,有效持續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重拾精彩人生。每月固定施打長效針劑是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平時不必擔心忘了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保持身心健康重新回到人生正軌,繼續精彩人生旅程,千萬別因為生病就輕易放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52

心房顫動患者難題:如何預防血液凝結 又要緊急恢復凝血功能?

心房顫動患者難題:如何預防血液凝結 又要緊急恢復凝血功能?#健康醫療網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73歲的林先生在家不慎摔倒,失去意識被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硬腦膜下出現血腫,必須要緊急處置!然而,急診醫療團隊根據過去病史發現,他因心房顫動正在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若無法於短時間恢復凝血功能,手術中可能因失血過多死亡,因此急診不敢貿然開刀。但是,若無法及時進行緊急治療,恐怕也會因為出血壓迫而導致死亡或傷殘的危機,面對這兩道難題,是否有緊急救援的助力呢? 「快速恢復凝血功能」 心房顫動患者救命關鍵 收治該名案例的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林茂仁主任表示,對於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而言,一旦遭遇危急出血狀況時,關鍵就是必須先恢復凝血功能,此時反轉劑就是非常重要的助力,可以短時內快速恢復並接續治療;過去患者的凝血功能若是異常,外科團隊無法貿然進行手術,若貿然執刀,恐怕會引發更大量的出血,手術中出血過多,將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林先生所服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可以使用,施打約15分鐘後確認腦內停止出血,甚至不需要開刀,進行觀察後當日晚間便轉入普通病房觀察,兩天後出院,目前仍持續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劑之必須 預防高出人常五倍的中風風險! 林茂仁主任解釋,林先生之所以需要服用抗凝血劑,是為了預防因心房顫動所造成的中風,這些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的五倍,不得不謹慎。而心房顫動是指心律不整,當心房因快速且不規律的跳動,無法有效收縮時,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便容易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可能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因此,林茂仁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患者應聽從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中風的發生。目前,全台推估約有超過23萬名的患者,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其中,65歲以上的發生率為5%,80歲以上就提升至10%,除了高齡族群外,甲狀腺亢進、高血壓、糖尿病或曾有心臟疾病相關的患者,這些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每年應定期至心臟內科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用藥,預防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50

子宮大如籃球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子宮大如籃球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健康醫療網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性朋友若出現腹部莫名凸出伴隨經痛症狀,千萬別輕忽!有位32歲的職業婦女巧巧(化名)長期經期紊亂,兩年半前下腹部莫名凸起,以為只是變胖沒有放在心上,半年後凸起處愈來愈大,伴隨嚴重經痛及大量經血,夜晚難以成眠,甚至情緒不穩常與丈夫爭吵,差點鬧離婚,還跟朋友表達強烈負面情緒。經朋友陪同就醫檢查,婦產科醫師診斷為子宮異位瘤 (巧克力囊腫),伴隨子宮腺肌症,造成子宮體積增至一般正常子宮的三倍大,進而引發相關症狀。 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身心甚鉅 婦女千萬別輕忽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鄢源貴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成因複雜,主因為經血逆流至子宮以外的部位,例如:卵巢、輸卵管、大腸或子宮直腸間的凹陷處,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肛門痛,甚至是解尿不順,如影隨形的疼痛令不少患者心生悲觀,連帶影響日常作息、工作及人際關係,對患者身心影響甚鉅。 鄢源貴醫師補充,像案例巧巧來求診時,除了主訴經痛及經血過多,也不斷訴苦子宮內膜異位症對生活、婚姻造成的嚴重影響,考量到日後仍有生育需求,先以腹腔鏡手術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並建議其術後搭配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服用至今快兩年,不僅有效緩解經痛等症狀,回診追蹤時也沒有復發跡象。 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 有助減少復發風險 鄢源貴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很容易復發,即便透過手術治療,若術後未搭配藥物長期治療,仍有兩年內20%的高復發率。就像幫房間大掃除一樣,開刀後想要永保子宮整潔,建議術後應長期用藥治療,預防復發。過往常用的停經針劑藥物雖然可大幅緩解疼痛,但易產生如熱潮紅、失眠、骨質疏鬆的更年期症狀,療程至多半年。相比之下,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適合長期使用,兩年復發率甚至接近於零,已成為長期治療的用藥新趨勢。 留意症狀及早治療 定期回診追蹤有助疾病控制 鄢源貴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謂終身的慢性疾病,除了要有長期治療的觀念外,每三個月定期追蹤。此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杜絕過度進補,保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都有助於控制疾病、避免復發,為自己找回幸福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349

妙齡女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免當藥罐子

妙齡女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免當藥罐子#健康醫療網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常感覺手指疼痛、腫脹、僵硬嗎?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台中一名粉領族10多年前感覺手指腫痛,28歲即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遵循醫囑服藥控制,每天得吞10來顆藥物,2年多後病況仍持續惡化,她改接受第一線生物製劑治療,10年來病情穩定,每天只要吃2顆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女性 「晨僵」症狀勿忽視 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國書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人體免疫細胞激素不協調、錯亂引發的疾病,最常導致關節發炎,甚至可能侵害軟骨、硬體及韌帶等關節組織,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終身功能性障礙,多數症狀出現在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晨間僵硬」是其病症判別重點。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到50歲女性,且女性罹患率為男性的3倍,其主要治療在於抑制發炎,目前醫界仍未找出發病原因、也無根治辦法,早期多使用類固醇控制,但只能改善腫脹、疼痛,抑制發炎有限,且易出現皮膚變薄、骨質疏鬆或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副作用。 止痛合併低劑量抗癌藥 日服十多顆「光吃藥就飽」 隨著科技進步,醫界合併使用原為抗癌藥物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陳國書醫師說,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可改變病程並抑制發炎,臨床上約有5成患者可獲得良好控制,但劑量與病況的監控很重要,且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化療的副作用,甚至曾有名患者服藥後白血球指數下降到300、少數肺部有疾病者則可能引發肺纖維或肺炎。 以這名28歲粉領族為例,陳國書醫師說,她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每天得吃上類固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止痛等10多顆藥,但2年後出現抗藥性,手指開始變形且手肘無法伸直或彎曲,連開門、摺棉被都相當困難,改申請生物製劑並施打3個月後症狀大幅改善,現在也不必吃止痛藥了。 生物製劑瞄準細胞作亂因子 有效治療免再當藥罐子 生物製劑是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治療方式。陳國書醫師介紹,其可抑制人體內錯亂的免疫激素、幫助減緩發炎情況,也是一種標靶藥物,且對頑固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相當效果,讓病程不再進展、避免關節持續遭破壞,只要配合風險預防管理,幾乎不會造成患者身體傷害。 「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效果更佳!」陳國書醫師強調,國外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規定只要是中重度患者、經兩種以上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3個月無效即可使用生物製劑。醫學研究並發現,早期使用生物製劑者,有半數使用1年以上,病症即獲得長期緩解,台灣也有患者在罹病初期自費施打、之後5年都沒發作,顯見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或許可幫助免疫反應獲得相當程度的反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3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