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預產期「將近」沒產兆?催生常見6原因

預產期「將近」沒產兆?催生常見6原因#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敬軒 預產期將近或過預產期仍無產兆,媽咪內心一定既期待與寶寶見面,又擔心等待的日子裡,胎兒會不會長得太大?抑或需不需要催生等問題。其實預產期只是參考值,何時會出現產兆?我需要催生嗎?因人而異,本文將提出6項催生常見原因,可做為是否需要催生的參考。 預產期的意義 預產期不僅意味著「寶寶可能誕生的時間點」,產檢時,醫師可藉由預產期了解「胎兒生長狀況是否與妊娠周數相符」。懷孕滿37周時,胎兒各器官發育已足夠支持其生存於子宮腔以外的環境,而妊娠超過40周可能會有比較多問題,例如:胎盤老化影響胎兒營養吸收,或是胎兒過大不利自然生產等。此外,也有相關研究指出,相較妊娠40周,妊娠44周胎死腹中的機率高出5倍。 預產期將近沒產兆?我要催生嗎? 雖說預產期只是一個參考值,但超過預產期未生產仍然具有一定的風險,足月後預產期將至,若母體與胎兒的狀態良好、適合自然生產,通常會等到40~41周左右。至於是否需要催生,主要仍以胎兒生長狀況與母體狀態來評估,相關說明如下: 1.胎兒過大 以亞洲女性的體型來說,若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易增加自然產的風險,例如:肩難產。 2.胎兒太小 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因素有很多,若因胎盤血流供應不佳,影響胎兒營養的吸收,必須視妊娠周數與胎兒器官發育狀況,評估是否要讓寶寶先出生。 3.胎心音與胎動不理想 胎心音與胎動是觀察胎兒健康與生命跡象的重要指標。 4.母體高血壓 懷孕後期若媽咪血壓太高,不但可能影響胎兒養分供給,也可能使母體出現嚴重併發症。 5.子宮感染 子宮感染可能會導致宮縮,若收縮強度過大可能造成破水,而增加胎兒感染風險。 6.胎盤老化 胎盤老化屬於漸進式過程,最初可能只有部分胎盤出現異狀,隨著妊娠周數增加,再擴展到整個胎盤,甚至出現胎盤鈣化。 預產期將近或超過預產期時,應多注意產兆與胎動,如媽咪有高血壓的症狀,要特別留意血壓控制,或是有無合併頭痛、頭暈等不適。把握定期產檢,掌握胎兒與母體狀況,若必須面臨催生,孕媽咪不用過度緊張,因為不論生產方式為何,最重要的是媽媽寶寶都能平安健康。   ※原文刊載於2019年4月號《媽媽寶寶》386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4922 ※延伸閱讀:預產期快到囉!什麼是催生? ※延伸閱讀:雖然產程瞬息萬變,但可以不要「吃全餐」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網紅醫師心裡話.10分鐘看見白袍底下的鐵漢柔情

網紅醫師心裡話.10分鐘看見白袍底下的鐵漢柔情#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彭曉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大安婦幼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楊為傑‧星願樹職能治療所負責人暨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陳宜男職能治療師‧高雄市葉乙力小兒科副院長徐嘉賢 當了爸爸後,才開始知道為人父母是什麼心情、真的面對孩子後,才知道教科書的理論還少了實務面的掙扎。3位天天花大量時間與幼童面對面的暖心兒科醫師、職能治療師,專業之外,下班後仍不忘抽空在網站上為新手爸媽加油打氣,在深夜中撫慰無數睡不著覺的憂心父母。 「白袍旅人」楊為傑醫師.以專業協助父母不在資訊海中迷失 當了6、7年的兒科醫師,才升格為父親的楊為傑醫師,自嘲這是「從理性到不理性」的歷程,即使憑藉醫師的專業知道疾病是怎麼一回事,但身為父親,看到孩子生病就是無法不緊張,因為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心情,無論自己是多麼專業的兒科醫師,也無法將父親的成分抽離! 以「白袍旅人」經營部落格的大安婦幼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楊為傑說,未為人父前,只「知道」病兒的父母很緊張;但為人父後,方能「理解」那份緊張正是來自父母育兒的不捨心情。回憶女兒得腸病毒時,因為懂得腸病毒是怎樣的病,更加擔心出現抽搐症狀演變為重症,他徹夜未眠守候照顧! 陪孩子成長與玩遊戲的好朋友.兒童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他不是醫師,但他是兒童職能治療師;他沒有孩子,但他比任何人都更愛孩子,而他是誰?他是陳宜男。從事兒童職能治療師已經15年,未來也將憑著熱情,繼續努力下去,並且希望透過Facebook粉絲團提供育兒資訊,包含育兒文章、遊戲分享、教具介紹及線上諮詢等,希望對父母有所幫助。 陳宜男職能治療師每天至少會協助10個個案進行復健,15年下來累積個案至少超過5,000人,雖然密集接觸,但孩子對他來說依舊是「充滿謎樣的生物」,因每個孩子天性不同,與不同治療師都會擦出不同火花,在孩子0~6歲的發展黃金期,每天、每周、每個月所呈現的樣貌及個性特徵都不盡相同,藉著探索他們的心情與想法,來設計出不同的遊戲,面對50個個案,必須設計出50種不同的玩法。透過這樣的腦力激盪,不僅幫助他成長,而且看到孩子玩得開心的模樣,也讓他更有成就感,孩子就是他最好的靈感來源。 黑眼圈奶爸.兒科醫師徐嘉賢 在社群媒體上擁有13萬粉絲的醫師奶爸徐嘉賢,因著一份愛孩子的心,將翻遍所有育兒照護文獻後的心得與筆記記錄於部落格中,卻也同時發現自己在育兒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大多數爸媽心中所疑慮的問題類似,自此開啟了黑眼圈奶爸部落格的育兒經分享,期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焦慮的爸媽有所依循。徐嘉賢醫師坦承,即便每日與無數孩子於診間相遇,但在升格爸爸後,他才能真實體會診間無數家長焦慮的心情從何而來。 開始親力親為照顧自己的孩子後,徐嘉賢醫師開始明白當孩子生病,家長遇到的並非是單純的疾病問題,以腸病毒來說,不只要認識病程、擔心孩子什麼時候好,還要處理家中大小物品的消毒問題,且看著孩子持續不舒服,揪心的感受也無法忽略。因此當他回到診間,面對家長的不安,徐嘉賢醫師開始能以「照顧」的角度與家長溝通、同理家長的感受並給予提醒,而非只是針對疾病交付醫囑。   ※原文刊載於2019年3月號《媽媽寶寶》38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special/articles/14787 ※延伸閱讀:「白袍旅人」楊為傑醫師,以專業協助父母不在資訊海中迷失 ※延伸閱讀:兒童職能治療師陳宜男.陪孩子成長與玩遊戲的好朋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23數一數.bobo開心玩數學

123數一數.bobo開心玩數學#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遊戲設計/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園長陳澤佩 日常生活中,數學與你我共生存。不論是隨處可見的數字、容器盛裝的容量、以及物品的形狀等,這些都能算在數學的範疇內。學齡前的孩子,爸媽可透過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遊戲,以培養bobo「玩」數學的興趣,進而解答生活上的大小事。 孩子的認知進程 數學其實囊括許多面向,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園長陳澤佩表示,數學可分為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等,而對於孩子來說,數字屬於抽象的意義,是孩子最不容易懂、也是最後才會學習到的,在幼兒園裡,老師大多會運用遊戲,如:邊吃水果,邊認識數字字卡、認識月曆等方式,以幫助孩子理解數學的涵義。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也提到,對於孩子學習數字這方面,一開始是「唱數」,孩子聽著大人唱1〜10,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跟著記起來並照著念,再來才是「數量」,最初階會先認知到「多」與「少」的差別,或是聽指令拿東西,另外還會點數物品,如:數數看桌子上有幾顆糖果等,等到年齡大一點,也會進行數字的辨認跟書寫,進而漸漸會有數字順序的概念。 不同年齡層孩子認知數學的概念,發展如下: .1〜2歲:這階段的孩子,懂得「數量不夠」的概念,若發現自己拿得不夠多,會主動跟爸媽說出「還要」!也很喜歡玩像是利用杯子裝水等的容器遊戲,過程中會去探討多寡的概念,也能知道「小杯子裝得比較少」。雖然無法真正了解「量」的概念,也無法聽指令拿取相對應的物品,但能理解多與少的差別。 .2〜3歲:透過爸媽長時間的訓練,2〜3歲的孩子,能了解「1個」或 「2個」的數量概念。以傳統的發展進程觀察,孩子到了3歲,才能慢慢念出數字,但根據現今多數的臨床經驗,因長時間聽爸媽念數字,多數孩子在1〜2歲就能完整念出1〜10,但還是不懂數字的意思。 .3〜5歲:3歲是個重要的里程碑,開始對於數字與數量之間的連結有所了解,因此若在3歲前,孩子能熟練唱數的能力,這時就能教學點數物品,而數量大約在5以內為主。到了4歲,大多數的孩子能點數10〜20的數量,也能唱數20〜30。 .5〜6歲:前期發展穩定且練習足夠的孩子,唱數的數字能到100,這時也能培養其書寫能力,大多可寫出1〜9的數字,經過教導過後,也能有數字順序的概念,懂得從1排到10。   ※原文刊載於2019年3月號《媽媽寶寶》385期。 ※延伸閱讀:培養數感.從小做起 ※延伸閱讀:寶寶學數數.我會數1到10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走入婚姻與求子階段的女王,「成為母親讓我更勇敢」!

走入婚姻與求子階段的女王,「成為母親讓我更勇敢」!#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影片→https://youtu.be/8MZKnS7m2Ew 對於勇敢,妳的定義是什麼呢?知名人氣作家女王分享,「年輕時的勇敢比較逞強,但其實逞強不是勇敢,只是在催眠自己,硬逼自己去做,後來才發覺勇敢是一種生活的磨練,讓妳變得更加堅強,我覺得再怎麼勇敢,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人要學會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才有辦法讓自己更堅強。」進入婚姻與求子的階段,讓她對勇敢的定義更加明確。 看出婚姻的現實面 結婚至今已4年多,女王踏入婚姻才知道,原來要幸福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婚前比較會看到婚姻美好的部分,婚後才猛然發現,原來婚姻有許多現實面,看著很多離婚的朋友,才慶幸於自己的幸福。她認為,要成就幸福的婚姻,夫妻必須要為對方著想,因為婚前單身是為自己而活,結婚後無法在吵架後說走就走,所以既然要結婚,就要跟對方有長長久久的打算。 女王笑著說:「我自己改變最大就是脾氣更好,婚後覺得婚姻像修行,一開始有磨合期,但近兩年幾乎沒有吵架,另一半的脾氣也變得很好,因為當自己不亂發脾氣,對方也就不會對自己兇,兩人間就會有正向影響。」女王建議,身處於婚姻中,有時候就是要各退一步,不要爭輸贏,若贏了對方,但感情變差,反倒得不償失。 訓練老公成為好隊友 很多女性有小孩後,老公就變成豬隊友,女王告誡所有女性,千萬不能寵壞另一半,在尚未有孩子前,就應讓對方有分擔家事的能力,即便做不好也要讓他做,因為願意做家事,未來才會願意帶小孩。女王更說訓練好隊友要有智慧,男人的人生關鍵字是「自尊」,對老公要以鼓勵取代責罵,讓他心甘情願地去做,所以說話的藝術很重要,女人也必須要懂得尋求幫忙,千萬不要將任何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因為委屈不能求全,如果你不快樂,最後全家都不會幸福。 抱持樂觀‧面對上天給的考驗 女王夫妻倆都很喜歡小孩,但工作都很忙,加上公婆也沒有給予任何壓力,所以就抱持隨遇而安的心情面對,反倒是常常被陌生人逼問「為何不生小孩」?還好她生性樂觀,不會被這種問題打倒,但對於求子心切或求子失敗不敢說出口的人,如果一直被問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傷人的,她希望大家體諒「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事情,所以請勿逼問」。 後來覺得遲遲4年未懷孕實在太久,決定去「茂盛醫院」檢查,做了3次的試管嬰兒療程。對女王來說,當決定做試管嬰兒,等於必須要克服人生中最難克服的事情,她到國中時打針還會哭,因此當每天早晚都要對準自己肚皮打針,至少打了上百支針,打針打到肚皮瘀青,讓她誠心佩服每個經歷過試管療程的媽媽們。 她更覺得這是上天給她的考驗,讓她去面對人生最害怕的事情,但努力了許久,面對試管失敗的時候,當下真的很羨慕容易懷孕的朋友們,但正面思考的女王,總會轉念想著「老天爺給了考驗,讓我更加前進,學習不去抱怨自己為何就是不容易生小孩,不是每件事情都這麼容易,更要學習面對事情有阻礙、不順時,應樂觀完成,不要讓自己變得悲情。」 小豬寶‧貪吃的小男孩 懷孕後,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的女王,讓她時常忘記自己是孕婦,感謝小孩來報恩,讓她完全沒有任何害喜或不舒服,身心靈都感受到愉快,她更開心能夠看著一個生命的成長,從小黑點、長出身形到有心跳,都讓她對生命的到來十分感動。預產期是5月的女王,即將面臨育兒挑戰,她覺得為母則強,人生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事情,只要積極去面對,終究會收穫甜美的果實。 女王更將腹中胎兒取名「小豬寶」,希望在豬年到來的寶貝,可以開心誕生,她也分享,小豬寶踢她的時候,就表示小豬寶肚子餓要吃東西,所以就會趕快起床準備早餐吃,等到一吃飽,他就安定下來,女王笑著說:「我都無法晚睡,怕會肚子餓,真是非常貪吃的小男孩!」   ※原文刊載於2019年3月號《媽媽寶寶》38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mom-tv/celebrity/momtv_articles/410 ※延伸閱讀:從伸展台到尿布台,名模「詹乃蓁」甜蜜育兒不喊苦! ※延伸閱讀: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丁寧」.努力扮演人生「母親」角色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唸唸書.隨時都是共讀好時機

唸唸書.隨時都是共讀好時機#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閱讀推廣人暨《寶寶聽故事:共讀好好玩,用繪本啟動孩子的閱讀力》作者盧怡方 帶著孩子一同閱讀,不需要技巧,只需要家長全心投入,輕鬆的閱讀、親密的對話,都是提升親子關係與促進孩子大腦發展最無可取代的唯一心法。 3~6歲 書面語言.將優美詞藻帶入幼兒生活 不若0~3歲的寶寶圖書多著重在生活自理與認知學習,3歲後,可提供孩子字彙量與情境描述較多的繪本。多了故事情節,提供孩子更多關於因果關係與邏輯思考的機會,一方面促進孩子的統整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強化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根據研究,日常家庭對話的範疇比較侷限,字彙量增加也有限,但若能透過共讀繪本,將可創造出更多的對話量與字彙量,也比較能接觸到日常生活中較接觸不到的話題。 進階閱讀的選書依據 相較3歲之前的繪本,3~6歲繪本的字彙量增加,除了對話式共讀之外,為孩子逐字朗讀,可以是家長最簡單的唸故事入門方式,只要投入一點情感,或是逐字唸書時帶入一些節奏(特別是句子經常重複的繪本),都可以引起孩子盎然的興趣。對於3~6歲的兒童選書,盧怡方老師提供下列建議。 文字量 對比3歲之前的童書,3歲後的選書可以選擇情節具有起承轉合的故事類型,這意味著字彙量會相較3歲前的選書稍多、情節也較複雜,對孩子來說,增加的文字與故事情節,會增加孩子的推測能力,而閱讀時間因此增加,則可培養孩子的專注時間、培養他「耐煩」的能力。 盧怡方老師強調,閱讀能力並非天生,必須靠時間累積培養,即便是成人,要好好地看完一本書,也必須靜得下心,並有適當的專注力,才能沉浸於閱讀之中,對孩子來說亦同,從3歲前簡單的圖畫書到字彙量逐漸增多的繪本,過程中也需鍛鍊孩子的專注能力與耐心。 議題 針對孩子現階段具有敏感度的事物提供大量認識,選擇相關的圖書,滿足孩子想更了解該事物的需求,例如:對恐龍充滿興趣時,提供與恐龍相關的繪本,或是選擇貼近孩子生活情境的故事,例如:即將開始上學或看醫生等,讓孩子能夠連結渴望或連結生活經驗。 親子共讀.18歲前都可進行 為孩子挑選共讀的繪本時,建議爸媽可先看過故事內容、了解繪本的特質,再以合適的方式唸給孩子聽,也比較容易在翻頁前,適當丟出可讓孩子預測或推敲的問題來引起親子間的討論,例如:「你覺得如果是你會選擇什麼?」或「你覺得下一頁孔雀會變大嗎?」等問句。盧怡方老師也提醒,親子共讀的時間可以從0歲開始延伸到18歲,如:小學階段,會認字不代表會理解,會拼音不代表會閱讀,因此仍需家長陪著閱讀,待年紀稍大,也許國、高中階段,可以和孩子選擇同一本書,雖然各自閱讀,但仍可以互相討論、創造親子間更多的共同話題,讓彼此間的親密感因閱讀而持續維持。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延伸閱讀:問問題.讓閱讀啟發更多思考 ※延伸閱讀:翻翻書.幼兒身心發展更完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只要餵奶,不要塞奶!讓哺乳不再是產後夢魘!

只要餵奶,不要塞奶!讓哺乳不再是產後夢魘!#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護理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王麗玲 凡是餵母奶的媽媽,莫不擔心發生塞奶的狀況,因為這一塞,除了疼痛難耐,還會衍生可小可大的問題,有過塞奶經驗的媽媽無不視之為噩夢一場!為了不讓噩夢發生,母乳媽媽應該知道如何做有助預防塞奶。 臺安醫院護理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王麗玲表示,「塞奶」是指該移除的奶水未被適時移出,而讓奶水淤積在乳腺管內,漸漸地,滯留的乳汁就會變得黏稠而不好移出。當母奶中的脂肪酸凝結成凝乳塊時,就會塞住出口,使得後面的乳汁無法順利分泌及移出。不論是親餵或瓶餵,都有機會發生塞奶。 塞奶常見5原因 王麗玲泌乳顧問指出,的確有些人的體質很容易塞奶,但除了體質因素外,她提出常見塞奶原因如下: 1.寶寶吃錯位置未能有效移除奶水 若寶寶含乳方式不正確,就只能吸出乳房內少部分的奶水,讓其他的奶水淤積在乳腺管內。 2.奶餵得不夠多 餵奶的時間及次數不夠,沒能讓奶水移出。尤其是在還未供需平衡時,寶寶不吃奶,媽媽又未將奶水移出,很容易就塞奶。 3.穿著衣物太緊或躺著壓到乳房 若媽媽穿著太緊的衣物或胸罩,或躺著壓到乳房,這都會阻塞一部分輸乳管,而影響乳汁的流出。她補充,「媽媽在餵奶時,若以指頭壓住部分的乳房,也會阻塞奶流」。 4.乳房大 由於乳房大且又垂著的關係,會讓乳房下方的引流較差,未能移出的奶水將成為塞奶的元凶。 5.乳管阻塞或乳腺炎導致塞奶 不論是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都會阻礙奶水無法順利流出,塞奶與乳腺炎互為因果,可能是因塞奶而導致乳腺炎,也可能是乳腺炎造成塞奶。 塞奶可先自救 雖然塞奶可能引起大問題,王麗玲泌乳顧問建議,可先以下方法進行自救: 讓「最佳吸乳達人」寶寶不限時間及次數的有效吸吮,可望改善塞奶的情況。 先擠出一些奶水,讓寶寶好含住乳暈 若無法直接餵奶(或嬰兒吸吮不佳),就應該將奶水擠出。 餵完奶或擠完奶後,若仍感到脹奶不適,可冷敷或用冷藏的高麗菜葉敷乳房。 需要就醫的狀況 塞奶往往令人感到疼痛不已,如果自救可解決問題,再好不過,但王麗玲泌乳顧問提醒,若出現以下狀況,請儘快就醫: .奶水被排出後24小時內,狀況仍未明顯改善。 .乳頭破皮皸裂、乳房局部疼痛、皮膚發紅。 .有疲憊感,並出現體溫超過38℃的症狀。 王麗玲泌乳顧問表示,若不及時處理塞奶狀況,淤積的乳汁將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進展為乳腺炎,嚴重時,可能形成乳房膿瘍,必要時,需要外科手術處理膿瘍部分。 預防塞奶的方法 只要是以母乳哺育的媽媽,人人都有機會在任一時間點碰上塞奶的問題,撇開有些人的體質就是容易塞奶外,還是可依發生原因找出預防方法,王麗玲泌乳顧問說明如下: .產後儘快哺餵 .頻繁地哺餵 .有脹奶就要移出奶水 .不時讓寶寶變換姿勢吸奶 .留意容易造成乳管阻塞的食物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breastfeeding/articles/14650 ※延伸閱讀:哺乳是否存有禁忌?媽咪們從更新思維開始 ※延伸閱讀:4方法.有效維持泌乳量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封面人物】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丁寧.努力扮演人生「母親」角色

【封面人物】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丁寧.努力扮演人生「母親」角色#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第55屆金馬獎,丁寧榮獲最佳女配角獎,得獎感言讓觀眾熱血沸騰;卸下演員身分,丁寧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在台下,丁寧依然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對三個孩子,她各有一套教育方式;面對老公馬修,則是努力維持好感情,她期望,未來花上更多時間,扮演好孩子人生中的「母親」角色。 不斷反思.變成更好的自己 丁寧39歲時,身為演員的她,面對工作需要很大的成熟度,以及能顧及所有層面,丁寧自以為很穩定、很有耐心及包容力,但自從有了孩子,丁寧忽然有種「登大人」的感覺,原來過往的耐心、包容力算不得什麼,雖然帶養孩子的過程很累,卻給了她很多不一樣的學習。 丁寧提到,在「原諒」這件事上,大人的定義比較表面,認為只要原諒了,下次不要再犯就好,但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就是會不斷地犯錯,父母只能一直原諒、一直表現出還是會繼續相信孩子。丁寧漸漸開始思考孩子需要什麼類型的父母,進而去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丁寧發現,透過這樣的反思,自己變得比以前更有同理心,也變得更加柔軟,更能體會他人的辛苦。 良好的夫妻關係.維持家庭穩定的重要基礎 與美國籍老公馬修結婚近10年,剛有第一個小孩時,丁寧很容易將時間花在孩子身上,而現在則是越來越在乎彼此的相處時間。丁寧都會等老公下班回家,一起喝點小酒聊聊天,分享當天家裡及孩子發生的狀況;每個月也儘可能抽出只屬於她與老公的一天,出去看電影或是吃個飯,並在不影響孩子情緒的狀況下,安排在外過夜的小旅行。 對於目前的夫妻生活,丁寧表示與老公有共識「教養孩子是現階段的任務,但也不能把所有時間、力氣都花在裡頭,不然很容易磨損夫妻之間的感情」,她認為夫妻之間的好感情,才是維持家庭穩定的最重要基礎。 挪出更多時間.好好陪伴孩子 對於丁寧來說,2018年是個忙碌的一年,加上老三的出生,身心方面都產生變化,多數媽媽會在乎該如何保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但丁寧表示,其實出外工作很開心,可以不用顧忌他人,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只要是在處理自己的狀態,那就是自己的時間!」 現在的她,反而希望將多出來的時間,用來多陪陪孩子。孩子每天上下學,面對的是不同的阿姨來接送,或是到同學家做作業,不停在適應不同的狀態,由於丁寧的工作型態,讓孩子勢必要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幸運的是,孩子都表現得很好。丁寧藉此提醒各位爸媽,「不需要把孩子打造得多完美,或是替他們規劃出多完整的生命計畫,孩子會順應著父母親不同的狀態去調整學習。」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mom-tv/celebrity/momtv_articles/408 ※延伸閱讀:從伸展台到尿布台,名模「詹乃蓁」甜蜜育兒不喊苦! ※延伸閱讀:狄志杰&顏嘉樂喜迎龍鳳胎,歡迎伊哥、伊姐來報到!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與孩子開口談性好尷尬?幼兒性教育的4大疑問

與孩子開口談性好尷尬?幼兒性教育的4大疑問#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高松景 在華人社會中,「性」是私密、長期避談的話題,多數人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性教育,現在要重新學習,教導自己的孩子自然是一大難關。針對家長常見的困擾,我們特邀專家給予精闢解答。 Q1:我希望和孩子健康談性,但覺得好尷尬……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高松景說道,「首先,家長要釐清自己對於性的態度。」很多大人容易將性教育跟「性侵害防治」劃上等號,以害怕、焦慮的心情教導孩子,或者認為是純粹教導生理知識。他強調,性教育即是愛的教育,「性」和情感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若家長理解正確的性教育內涵、意義,更能以輕鬆自在的心情和孩子談性。 Q2:孩子不小心撞見父母親熱時,該怎麼辦? 當孩子不小心看見父母在親熱,可能會感到好奇、或受到驚嚇,以為爸爸在欺負媽媽。當夫妻行房被孩子撞見,許多人因為當下感到尷尬、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解釋,便以各種理由搪塞,例如:做瑜珈、摔角、玩遊戲等等。但高松景指出,不應迴避孩子的疑惑,要用健康的心態應對,告訴孩子事實:「爸爸媽媽很相愛,在做親密的行為。」在孩子3歲以前,不需要談到性交的細節、跟孩子做過度的解釋,重點是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讓孩子在心裡留下陰影,產生錯誤的聯想。 若孩子已經年紀比較大,仍然感到好奇,會進一步追問,家長可以尋找合適的繪本,讓他了解性行為是愛的表現,也能藉機介紹生命的誕生。但他提醒,雖然夫妻之間的性行為是一種愛的展現,但夫妻在做愛時仍不宜讓孩子看見,因為性是隱私的事情。    Q3:小孩很愛玩生殖器,和摸我的胸部,該怎麼辦? 孩子在3~6歲會進入「性器期」,在這個階段,會有很多孩子撫摸自己的性器官,也會想要偷看、或摸別人的身體,但孩子其實並沒有抱持情色的想法,而是感到好奇,想進行探索。家長不應強行禁止孩子摸性器官,否則會讓孩子感到愧疚、產生自卑感。但是要讓孩子有隱私的概念,並且學習尊重、不隨便碰觸他人。高松景說道,孩子聽不懂何謂「隱私」,因此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向孩子解釋,例如說:「這是你的『祕密』,所以不能隨便給別人看,若不希望別人看到你的祕密,也不應該看別人的。」 Q4:哪些時候適合和孩子談性? 性教育和生活息息相關,家長不必很嚴肅的替孩子「上課」,而是抱持自然的心情教導孩子,藉由一些生活情境,自然和孩子提起性。例如:替孩子洗澡時,順道介紹孩子的身體部位;或者當孩子認知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介紹男女生的不同。 學習最大的動力源自於「好奇心」,孩子一出生即會對世界感到好奇,許多事物對於孩子而言都是新奇、新鮮的,因此當孩子開始發問,也是展開性教育的契機。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4649 ※延伸閱讀:用「愛」打造基礎.建立孩子正確性教育 ※延伸閱讀:【與幼兒談性】面對幼兒性教育,你要有的十八般武藝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