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來場生日派對吧!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來場生日派對吧!#媽媽寶寶

文‧圖/吳品萱 朋友問我該不該幫孩子辦生日派對,因為她認為不但花錢,加上年紀小,長大後根本不會記得。但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要!當然要辦!」 幼兒園生日會.兒子興奮不已 Mitch和Marty所就讀的幼兒園,每個月都會替壽星舉辦生日會。除了老師帶領壽星做小點心分送給同學之外,重頭戲則是家長要替孩子準備全開海報,貼上十到二十張的成長照片,並在生日會上,讓壽星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故事。 我洗出了將近一百張的照片,再來排版刪減,但看著看著覺得每張都好值得紀念,於是決定多花點時間,把所有照片全數放上去。當Mitch跟Marty看到成品時,都興奮極了。第一次急著要上學,想要趕快帶生日板給老師和同學看。在生日會上,他們不只認真解說,往後幾天還常常在生日板前,一站就是十幾分鐘。現在這兩張全開海報,變成了Mitch和Marty最喜歡帶客人參觀家裡的重要景點之一,而且一定會說:「是我媽媽做的!」 改變想法.轉送外婆的超級大禮 兒子們生日的前兩個月,我正猶豫著要不要幫他們舉辦生日派對,當時也是覺得既花錢,孩子也不會記得,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的母親和兒子們的生日只差三天,以往都是一起慶祝,但母親去年初意外離世,我沒有心情也沒有動力。 就在兒子們生日前的兩個星期,我轉念一想,外婆一定希望他們能有個很棒的生日派對,我媽可是最寵他們了!於是臨時決定規劃舉辦,且一定要辦得更用心,邀請更多人,因為這是外婆要送給他們的超級大禮物。 「超級英雄」派對.變成難忘回憶 此次的派對主題是「超級英雄」,從邀請卡、佈置、蛋糕通通是他們最喜歡並且自己挑選的。辦完生日派對到現在將近兩個月,他們不但記得來參加的每一個大人及小孩,也常常提起派對上發生的趣事。也許他們之後會慢慢淡忘,但我相信只要看到照片,一定會想起這個最棒的生日派對。 有意義的生日派對 值得一提的是,好朋友主持人李培禎一月剛為兒子Ian辦三歲生日派對,為了響應環保減塑、不製造垃圾,現場不提供一次性餐具,賓客們自備餐具,大人與小孩一起達到垃圾減量愛地球,還提議把生日禮物改成現金,全數捐助給弱勢兒童。環保和捐助慈善從身教做起,不僅教育孩子,也讓賓客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一場成功的生日派對,除了熱鬧,還有絕對是充滿愛和用心的。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延伸閱讀: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一起當個會「說話」的大人 ※延伸閱讀:小柔媽咪的育兒趣.原來小孩要的並不多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柔媽咪的育兒趣:照顧三個孩子.其實很幸福

小柔媽咪的育兒趣:照顧三個孩子.其實很幸福#媽媽寶寶

文‧圖/黃小柔 很多人問我怎麼有這麼大的勇氣生三胎?說真的,我一開始只想生兩胎,老三其實是個意外!聽過很多人的經驗,老三通常都是意外來的。 犒賞之旅.意外懷上老三 剛生完女兒小桃,我跟先生安排了香港之旅,希望能好好犒賞我生孩子的辛苦,也因為這個犒賞之旅蹦出老三。這一個突如其來的驚喜,改變我們原本的計劃。才剛卸貨不到兩個多月就又懷孕,我必須要再承受10個月的孕期,所有安排好的工作跟計畫全部要變動;而兩個孩子的教育費用,也因為老三小米的到來,必須重新安排。再來,孩子的房間安排跟照顧者的時間配合也令人感到棘手,到底該怎麼做才好?面對所有的改變,心臟一定要夠有力,我只能邊生、邊忙、邊安慰彼此「一切都是最好的祝福!」 對於孩子的擔憂是多餘的 老三誕生之後,我們才發現到所有的擔憂都是多餘的,還好當初堅持把他生下來。小米剛出生時,最擔心的就是孩子間會不會吃醋,除了年紀相仿還不太能溝通之外,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沒想到是我們多慮了!小桃非常愛小米,把他當做自己的小寶寶一樣愛護著,可能是因為習慣有哥哥的存在,再多一個弟弟好像也沒造成太大影響,老大小橘也因為妹妹的出生,他發覺自己不再是孤獨的一個人,對他而言,小米的到來更是令他開心。 但我開始擔心著,到底能不能照顧好這三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我是不是有這樣的耐心能因材施教?有人說「老大照書養,後來的隨便養」,這句話還說得一點也沒錯!剛生小橘時,全家待命;生了小桃,全家就比較沒有那麼緊張;而小米的出生,則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什麼叫熟能生巧,該經歷、該了解的都已經明白,所以老三特別好照顧,只要吃飽睡飽,生活作息跟狀態都比哥哥姊姊還要精準,可說是個天使寶寶。 彼此互相陪伴.家庭幸福美滿 前些日子小米剛滿一歲,就開始努力想學走路,果不其然,超前哥哥姊姊的進度,媽媽感到非常的欣慰。我覺得寶寶都是上帝給的祝福與禮物,現在的家裡很熱鬧,看著他們互相陪伴,一起起床、睡覺、吃飯、玩耍,不用擔心沒有玩伴,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因為我們一家五口full house相當的美滿幸福。所以想生的姊妹們不要再猶豫,只要能力足夠,多生幾個絕對不會後悔。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延伸閱讀: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媽媽的教養挫折 ※延伸閱讀:小柔媽咪的育兒趣.原來小孩要的並不多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乳房變化正常嗎?哪些是病變徵兆?

孕期乳房變化正常嗎?哪些是病變徵兆?#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王文科 懷孕因荷爾蒙的影響,通常生理會出現許多不同以往的變化,像是常見的孕吐、容易疲勞、皮膚暗沉等,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症狀的輕重程度不一,而乳房變化幾乎所有女性都非常有感,哪些乳房變化可能是病變的徵兆? 很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或經期時會感到乳房脹痛、敏感,甚至覺得摸到硬塊,其主要是受荷爾蒙影響所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王文科指出,懷孕時乳房脹痛、變大,主要是受雌激素與黃體素刺激,使乳房乳管及乳葉增生。 孕期乳房常見變化與原因 女性在懷孕時期對身體變化會特別敏感,有些日常不曾留意的細節,孕期察覺難免會覺得緊張,王文科主任指出以下8種孕期乳房常見的變化與原因,說明如下: 1.乳房變大 懷孕時乳房變大是很常見的改變,但罩杯升級多寡因人而異,多數孕婦在懷孕初期約增加1/2個罩杯,到了懷孕中後期變大兩個罩杯,甚至更大也有可能。 2.乳房脹痛 通常懷孕6~8周就會漸漸感受到乳房脹痛,疼痛感類似月經來潮前的不適,因乳腺持續增生,整個孕期都可能不時感到脹痛。 3.血管明顯 通常肌膚較白皙的女性,很容易看見一條條青綠色的血管,王文科主任表示,懷孕時發現乳房皮膚上的血管變得明顯,主要是血液循環增加,加上乳房脹大所致。 4.乳暈、乳頭顏色變深 黑色素沉澱讓許多孕媽咪聞之色變,懷孕時因荷爾蒙影響,黑色素細胞會變得更活躍,尤其是腋下、脖子、胯下、乳暈、乳頭等處黑色素細胞較多,就會明顯出現膚色暗沉、變黑。 5.乳暈皮脂腺增加 乳暈上的「小疙瘩」為皮脂腺體,有些媽咪在懷孕時會發現乳暈上的小疙瘩變多,王文科主任指出,孕期乳暈上的皮脂增加,能幫助滋潤皮膚,不需過於擔憂。 6.乳頭分泌物 懷孕中期時,母體就會開始分泌初乳,此階段孕媽咪會發現乳頭上出現白色或偏黃的微量分泌物,甚至出現細微血絲,王文科主任提醒,孕期尚無哺乳需求,儘量別刺激乳頭或乳暈,若分泌物顏色出現改變或持續有血樣分泌物,建議應至乳房外科評估是否有其他病變的可能。 乳房病變徵兆 王文科主任表示,若是孕前就存在的良性腫塊,像是罹患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在孕期有3%的機率會面臨纖維腺瘤受雌激素刺激而變大,一般增大幅度可至20%左右,甚至約有2%的纖維腺瘤在孕期或哺乳期可能於短期內快速變大,超過5公分,所以若腫塊增大幅度超過20%,建議接受進一步的切片診斷。 他提醒,孕期荷爾蒙改變,乳房有可能因為乳腺組織增生,而出現暫時性的硬塊,如果硬塊持續兩周,甚至有變大的跡象,最好至乳房外科檢查。此外,當乳頭持續有血樣分泌、分泌物顏色改變、乳房皮膚凹陷凸起、乳頭變形或出現乳房不對稱等情況,可能是乳房病變的徵兆,應立即安排相關檢查。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4639 ※延伸閱讀:孕期乳房檢查不輕忽 ※延伸閱讀:孕期乳房照護大小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專題報導】副食品階段.關乎寶寶身心發展

【專題報導】副食品階段.關乎寶寶身心發展#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曾雅鈴 從抓取食物到使用餐具,對寶寶來說不只是練習使用餐具而已,背後更包含著上肢肌肉與關節運用的熟悉,看似簡單的練習,對寶寶的動作發展來說卻意義重大。 寶寶學吃飯.從模仿開始 寶寶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甚至對於自己具有軀幹與四肢都尚未有認知,隨著月齡增加,對軀幹與四肢的存在逐漸有感覺,即會開始練習並學習運用身體與四肢的肌肉,以完成各部位動作的發展。對於吃飯這件事也是,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曾雅鈴表示,寶寶對於「吃飯」的認知,也是透過學習而來,從寶寶隨著大人同桌吃飯或是經常看到大人吃東西,寶寶會逐漸開始建立關於「吃飯」的認知,例如:食物放進嘴巴,嘴巴會動、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很開心等,同時,寶寶也會開始模仿大人的口腔動作。 堆疊動作經驗.從基礎到進階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指出,寶寶的副食品時期,大致可分成3個階段,分別為家長餵食、寶寶抓食與使用餐具餵食自己,此3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動作發展進程,一一分述如下: 1.家長餵食 從出生後看著大人吃飯,會逐漸開始建立「吃飯」的概念,口腔動作也持續發展,從單純吸吮到練習上下唇閉合,以及後來的牙齦咀嚼能力。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當家長將食物靠近寶寶嘴巴,寶寶會認知要張開嘴巴、接受食物,其中「看」到食物、對準食物張開嘴巴,也是寶寶發展視動整合的部分過程。 2.寶寶抓食 約於孩子7個月大左右,寶寶坐在餐椅上,開始會想抓食物往嘴巴塞,啟動的是手眼協調、手口協調與全掌抓握的動作練習,其中,全掌抓握的動作,包括用手指將碗中的食物抓進手掌後握住。而隨著抓握的動作逐漸熟悉,「放手」的動作也會逐漸出現,孩子在該階段,經常會出現抓起東西又放下的動作練習,因此,日常生活中,可為孩子多準備一些安全的手掌玩具,讓他練習全掌抓握與放下的動作練習,同時,也可以慢慢開始給予較小塊的食物或米餅,讓寶寶練習以2~3根手指頭拿取食物。這些動作經過重複練習後,寶寶手部近端關節(肩膀與手肘)的穩定度也會隨之提高。 3.使用餐具 透過使用器具來獲取食物(約1歲左右),這對寶寶來說,算是比較高階的動作練習,其中,使用湯匙可練習手腕和手指的靈活度,喝水時,雙手抓握水杯,則可達成雙側整合的動作練習。在這個階段,也常見寶寶雙手捧著點心碗,雙手一舉、仰頭就把碗中的點心撒了滿臉,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解釋,寶寶雙手捧碗是在練習雙側整合的動作,撒了滿臉則是因為遠端關節(手腕)的控制尚不成熟,因此是運用近端關節主導行為所導致的結果。 寶寶的動作發展由近而遠,原則上會先練習雙側一致的動作,之後才會進階到雙手各自做不同的事,例如:一手拿碗,一手拿湯匙餵食自己;而近端關節(肩膀與手肘)的力量控制穩定後,才會逐漸開始練習遠端關節(包含手腕與手指)的穩定度與靈活度。因此,透過副食品階段,提供寶寶大量的練習機會(自己抓取食物、使用餐具),能幫助他更順利地學習控制與熟悉身體關節的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384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4613 ※延伸閱讀:搞定孩子的胃!從副食品開始 ※延伸閱讀:換掉餐盤內容,解決寶寶「過胖」或「過瘦」的困擾!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莫慌張莫擔心!與寶寶共度洗澡時光

莫慌張莫擔心!與寶寶共度洗澡時光#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台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長馮鈺婷 幫寶寶洗澡,對於新手爸媽而言不是件簡單的事。台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長馮鈺婷表示,若爸媽能清楚了解寶寶洗澡的環境準備及步驟,提前留意可能存在的危險因子,多少能減少心裡的緊張及擔憂,進而與寶寶度過一段美好的洗澡時光。 步驟.確實做好不慌張 1.抱好寶寶:先將衣服脫下,包上包巾並以橄欖球式的抱法,將寶寶夾在腋下,之後手托住其脖子跟頭部,避免寶寶洗澡時雙手揮動。這時媽媽也能沾點水在寶寶身上,並說聲「我們要洗澡囉!」避免寶寶驚慌失措。 2.先洗臉部:接著,利用小方巾的四個角,分別擦拭寶寶的眼睛、耳朵及臉。切記擦拭眼睛時,擦過一次即可,不需來回反覆擦。 3.清洗頭部:用虎口將寶寶的耳朵壓住,避免洗頭時耳朵進水。先用水打濕頭部,使用清潔用品搓洗,動作儘量放輕,避免寶寶眼睛進水,沖洗乾淨後,記得將頭部擦乾。 4.清潔身體:脫下包巾,並確保已抓穩寶寶。在清洗的過程中,注意像是脖子、腋下、鼠蹊部等皺摺處要確實清潔,避免長出濕疹。翻至背面繼續清洗時,膝蓋後的皺摺處、腳趾頭也要加以搓揉,才算清潔完畢。 5.穿好衣服:清洗乾淨後,利用大毛巾將寶寶身體各處及皺摺處,確實擦拭乾淨,之後在屁股塗上厚厚一層的護膚膏,並穿上尿布,避免突然大、小便。 利用臍帶護理包消毒肚臍時,消毒範圍約50塊硬幣大小即可,依序穿上衣服就完成清洗步驟。 洗澡危機.不讓寶寶離開視線 新生兒的皮膚又嫩又滑,對於環境任何刺激物都很敏感,若是水溫控制不當,寶寶就可能燙傷,馮鈺婷護理長提醒,要記住「先放冷水再加熱水」的原則,將溫度控制在37℃~40℃。若無法準確掌握水溫,在將寶寶放入洗澡水前,爸媽可利用觸覺較敏感的手肘試水溫。 而體型較大的寶寶,馮鈺婷護理長建議爸媽一起洗較妥當,避免抓握力道不足,造成寶寶滑落受傷。另外,她也提到,市面上所販賣的洗澡網架,部分爸媽認為短時間把寶寶放在上頭很安全,殊不知一個揮手、踢腳的動作,寶寶就會翻覆、溺水,馮鈺婷護理長強調,即使洗澡網架方便,但將寶寶放上去後,不要輕易的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爸媽要做其他事情之前,都要先將寶寶抱到安全的地方,避免遺憾發生。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4477 ※延伸閱讀:幫寶寶洗澡囉!但你有這些疑難雜症嗎? ※延伸閱讀:寶寶皮膚保養原則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聽說產後脹奶很痛?孕期可為哺乳做的5大準備!

聽說產後脹奶很痛?孕期可為哺乳做的5大準備!#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祝怡麟 孕期受荷爾蒙影響,女性在生理與身形外表多會有所改變,尤其是乳房變化幾乎是所有孕婦都有的深刻體會。在孕期中了解哺乳的正確觀念,做好心理建設並與家庭成員達成共識,或尋求母乳哺餵團體的支持,能讓哺育母乳之路更加順利。 產後常見哺乳問題 哺乳是女性與生俱來的天賦,卻有許多媽咪為了這件事傷透腦筋,像是:奶量不足、發現脹奶乳房已經硬得像石頭、乳頭破皮流血、乳頭痠痛,甚至造成乳腺炎等,木生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祝怡麟指出,產後脹奶以致乳房疼痛,多因哺餵時間不夠頻繁、半夜停止餵奶等,未適時將奶水移出乳房所致,而乳頭破皮或痠痛,主要是因為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所致。 祝怡麟醫師表示,產後媽咪學習如何餵奶,同時新生兒也正在適應如何透過吸吮喝到奶水,而媽咪能給寶寶最大的幫助是以正確的餵奶姿勢,讓寶寶學會正確含乳,再來就是依照其生理需求,頻繁哺餵。或許這對產後身心俱疲的媽咪而言是一大挑戰,過程中,需要相當大的耐心、堅定信念與旁人的支持與鼓勵,因此,為了避免哺乳可能遭受的困難與挫折,建議媽咪能夠在孕期,多了解哺乳相關知識。 為產後哺乳順利.孕期可做5大準備 產檢時,護理人員多會詢問孕媽咪產後是否有哺乳計畫,但對於怎麼餵、有什麼技巧等相關事宜,還必須等到產後面臨哺乳問題時,才能依狀況給予實質幫助。祝怡麟醫師認為,為產後哺乳需求,乳房受荷爾蒙影響會自行做好準備,如何幫助孕媽咪產後哺乳能更快上手?她提出從孕期即可開始準備的5大重點。 1.吸收哺乳相關知識 通常孕媽咪可透過醫療院所或民間相關單位舉辦的媽媽教室,預先了解哺乳的生理機制、脹奶怎麼辦、哺乳姿勢、如何幫助寶寶正確含乳等知識,在實際面臨哺乳,加上護理人員的協助,勢必能事半功倍。 2.尋求另一半支持 祝怡麟醫師指出,哺乳諮詢門診中,大部分的媽咪並非用錯方法哺乳,而是與另一半或家庭成員沒有共識,像是:奶量太少寶寶喝不飽、妳就是天生沒有奶的體質等話語,增加媽咪心理負擔,進而懷疑自己該不該繼續哺餵母奶。她建議,孕期可邀請另一半參與媽媽教室,共同了解哺乳相關知識與技巧,才能在實際面臨到問題時給予支持與協助。 3.調整心理狀態 當胎兒與胎盤分娩後,媽咪體內的泌乳激素分泌會開始增加,祝怡麟醫師表示,雖然產後3天奶量少,但寶寶剛出生胃的容量就像彈珠一樣,媽咪不用過度擔心寶寶喝不夠;產後約3~5天,可明顯感到母奶量變多,只要「依照寶寶需求並勤快哺餵,奶量會漸漸與寶寶的需求達到平衡」。 4.準備好哺乳用品 對有哺乳計畫的媽咪而言,哺乳內衣、哺乳衣、哺乳枕、溢乳墊、吸乳器等物品,幾乎是孕期購物清單中的必備項目,預先準備好,產後才能更加專注於身體調養與寶寶照護。 5.乳房按摩 部分媽咪在懷孕後期會開始感到乳房有脹痛感,祝怡麟醫師建議,產前6周起為舒緩乳房脹痛不適,可在沐浴時以指腹輕柔地按摩乳房,或使用蓮蓬頭,以力道溫和的水柱沖乳房。此外,還要注意沐浴水溫不宜過高,避免洗去過多皮脂,造成乳房肌膚乾燥、脫皮、搔癢等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4544 ※延伸閱讀:產後哺乳不用怕! 4步驟教妳預防乳腺炎 ※延伸閱讀:孕期哺乳的安全性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從伸展台到尿布台,名模「詹乃蓁」甜蜜育兒不喊苦!

從伸展台到尿布台,名模「詹乃蓁」甜蜜育兒不喊苦!#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QodTALTD9aE 帶養兩個年紀相近的寶貝雖然辛苦,但成長與珍貴回憶也是加倍收藏。從伸展台到尿布台,詹乃蓁對每個過程都抱持著享受與感謝的心情,這樣的心情一路支持她在各角色間自在轉換,並在面對育兒路上的各種挑戰時,仍能甘之如飴。 老公的貼心是最務實的浪漫 孩子相繼出生後,為了維繫彼此感情,詹乃蓁和先生很有共識,認為不應該為了孩子分房或是為了孩子放棄兩人獨處的空間,因此兩個孩子出生後,都各自擁有自己的房間,晚上睡覺時,透過監視畫面,詹乃蓁可以隨時觀察到寶寶的狀況,雖然初期不免隨時要在兩個房間來回走動,但長期下來,保留了孩子睡著後,與先生聊天獨處的時間,讓夫妻間的感情在每日各自忙碌後,仍能適時加溫、繼續分享彼此生活中的點滴。 詹乃蓁坦承自己與先生都很務實,是否過節或贈送昂貴禮物等,她並沒有很在意,如果真要列舉兩人相處的浪漫事蹟,她認為老公在工作忙了一天之後,回到家二話不說、挽起袖子幫忙洗碗與處理家務的身影,讓她覺得特別浪漫。她想起當新手媽媽的那段時間,每天照顧孩子又忙又累,老公雖然也是忙碌了一整天,但回家後卻陪著她做家務,兩個人一邊晾衣服、一邊聊天,想起那時的場景,她仍然覺得十分感動。 愛護地球.為孩子更努力 一直很重視環境保護的詹乃蓁,平常出門都會隨身攜帶環保餐具、水杯、玻璃吸管,有了家庭後,也不例外地幫老公小孩各預備一份,如果需要外帶食物,也會儘量從家中帶容器盛裝,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孩子出生後,她愛護環境的心意更篤定,同時也是因為孩子,讓她想為他們做得更好。她認為:地球只有一個,如果以後烏煙瘴氣,孩子怎麼生活?而且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如果持續做,也會累積效果,不應該因為覺得個人力量渺小就放棄保護環境。 年紀相近.不免瓜分關愛 打從弟弟出生後,為了手足的和諧共處,詹乃蓁為弟弟創造了許多「愛姊姊」的證據,例如:買了禮物說是弟弟送的,或是經常幫弟弟表達愛姊姊的心情,讓小艾莉也會常常把「愛弟弟」掛在嘴邊。談起兩姊弟,姊姊2歲3個月,弟弟6個月大,詹乃蓁覺得兩個孩子年齡太近,是帶小孩最辛苦的地方,「一個是勞動體力,一個需要鬥智,兩個都還是需要全心全力照顧的階段,一起帶真的很累。」 不過,辛苦雖辛苦,她認為孩子的成長一輩子只有一次,再辛苦都是甜美的回憶,詹乃蓁想起女兒曾經大便在她手上,當下可能覺得哭笑不得,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讓人會心一笑。只是隨著兒子出生,女兒該階段(1~3歲)的可愛與兒子現階段(0歲)的可愛,她雖然都想珍藏,但照顧弟弟的時間卻不免瓜分了她參與姊姊這階段的可愛時間,讓詹乃蓁覺得很可惜,不免對姊姊感到有所歉意。 媽媽狀態好.就是孩子的最佳身教 「媽媽這個角色,真的會讓人瞬間長大,過程中可能很辛苦,但一路走來都會讓人覺得很值得,所以真的就是好好享受這個過程」,除了改變心情、學會享受過程之外,她認為「放輕鬆」也很重要,以老公、家人協助照顧孩子為例,許多媽媽會糾結於應該要用特定的方法照顧孩子,並希望所有協助的家人都完全比照,她則覺得如果在家人幫忙時,媽媽都無法放心放手,壓力就無法真的卸下,累的還是媽媽自己。 「家人或老公其實都是愛孩子的,而且一定會維護孩子的生命安全,如果老公不熟練,就給他點時間,讓他慢慢練習,如果家人習慣用其他方式照顧寶寶,只要孩子是健康安全的,就不需要擔心太多,才不會天天都必須提心吊膽、無法放鬆。」詹乃蓁覺得媽媽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非常重要,因為媽媽是孩子的榜樣與模仿對象,如果媽媽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與身心狀態,對孩子也一定會有正面的影響。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mom-tv/celebrity/momtv_articles/403 ※延伸閱讀:「只要跟妳們在一起,我就會笑!」梁又琳與孩子的甜蜜相處之道 ※延伸閱讀:狄志杰&顏嘉樂喜迎龍鳳胎,歡迎伊哥、伊姐來報到!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老斯聊教養.0~6歲的心智發展

黃老斯聊教養.0~6歲的心智發展#媽媽寶寶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黃老斯常被爸媽問的一句話是:「請問我的孩子這樣發展算是快還是慢呀?因為覺得他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 「與他人比較」確實是一個提醒自己的切入點,但發展速度本來就因人而異,同時又受到很多環境教養因素影響!尤其是六歲前的孩子,光是年紀差幾個月就是不一樣的水準了,更何況學籍同一屆的孩子也可能差到一歲!所以,憑感覺、長輩的經驗、與人比較等籠統地判別可能不太適合。 我都建議家長上網查詢孩子的「發展里程碑」,看看該年齡的平均水平指標,再藉由孩子的表現來初步判斷發展狀況,若年齡與能力相差半年或更多,就需要特別注意,甚至在必要的情形下,會建議到醫院接受標準評估來確認。 觀察面向 一般會觀察的發展面向有: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理解與表達)、社會人際(包含語言發展和心理狀態)及生活自理能力(食衣住行與盥洗等),不少爸媽會注意孩子發展狀況的契機常是「語言」,彷彿大家都默認語言能力是一種指標,往往家長發現了卻又想要等等看這隻可愛的大雞何時會啼叫? 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已經是在提醒我們要注意其他方面的發展了;不過,語言方面良好也不代表其他能力都在水準之上,需要全面觀察。這樣說是否會讓爸媽有點壓力?其實,只要按時確認孩子的狀況、調整教養方式與環境刺激、保持警覺就好了,偏偏有些家長或長輩一直抱持著「靜待花開」的觀念,到小學發生適應問題時,才去找專業人士協助,卻已過了能最快速進步的黃金期時間。 關於0到6歲的心智發展和各項發展,老實說,「刺激」實在不可或缺,像是: 感覺統合(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接觸與整合);教養和對待方式(陪伴、遊戲和互動的時間及品質、隔代教養、教育模式);環境中所接觸的人事物(城市或鄉間或國外、電子產品、飲食習慣、同儕與老師、學習不同的才藝);日常生活(運動量、睡眠與作息、所接觸的教具、玩具、書籍)等,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智能力,從上述的內容便可得知,並非每天只是讓孩子吃飽,任由他自己玩耍,年紀到了送幼兒園和小學,就會一切如大人所想的那樣按部就班又順遂。尤其是在腦部與身心正在成長的關鍵期,會根據大人所給予及教導方式與多寡決定未來,若家長與小孩想要更輕鬆地面對人生的每個階段,此時,確實需要面面俱到地把基礎打好! 父母3大困擾 在心智發展裡,多數爸媽常覺得困擾的部分有:遵守秩序、專注力養成、社交人際互動。 我們都是以愛為出發點的家長與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及社會化的第一個地方,也是身心的避風港,希望爸媽們先為自己建立正確心態再教孩子,讓教孩子真的不那麼辛苦,這樣他們才能在健全的環境下開心長大,爸媽也放心。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延伸閱讀:陪孩子玩.跟你想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扮家家酒.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