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頭好壯壯!寶寶健康體質從小調養

頭好壯壯!寶寶健康體質從小調養#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全德中醫診所中醫師暨《跟著中醫爸爸調小兒體質》作者劉宗翰 從孕期到孩子青春期之前,體質變化深受許多因素影響,雖然寶寶的先天體質在出生前已大致決定,但後天的培養與累積,仍有機會為寶寶未來的基礎體質加分。 孕媽咪自我照顧方式將影響胎兒體質 寶寶的體質在精卵結合的那一刻即決定了一半,另一半則可在孕期、甚至出生後到青春期之前,持續加強。因此,除了均衡飲食、作息規律、時常散步或運動對胎兒體質打造有幫助之外,媽咪保持愉快與輕鬆的心情,也會比充滿壓力與憂慮的心情,更有助於胎兒健康。 體質虛弱出生後易觀察 寶寶出生後,若體質狀況較虛弱,有些症狀會比較容易在早期顯露,例如:若是呼吸系統較敏弱,可能才剛出生沒多久就有流鼻涕或比較容易喘的徵狀;或是若腸胃系統(中醫所指的脾胃)比較弱,可能食欲不佳或吐溢奶的情況比較嚴重等,都可在出生後輕易觀察出來。 若寶寶出生後的不適症狀影響到飲食與作息,建議爸媽可以先接受西醫的診斷與治療,若需要中醫輔助強化體質改善,可於寶寶4~6個月大左右,開始吃副食品後再讓中藥介入。4個月之前,若想積極協助寶寶改善症狀,也可透過由媽媽服用中藥,經由哺乳使藥效影響寶寶來調整,或是藉由讓嬰兒床周邊充滿蒸煮相關中藥的蒸氣等方式溫和達成。 穴位按摩‧舒緩不適 月齡4個月之前,為寶寶進行穴位按摩,也有助改善不適症狀或加強體質,例如:針對脾胃問題,可按摩寶寶膝蓋外側下方的足三里穴道,或是呼吸道問題,可按摩寶寶的上背部。 劉宗翰醫師解釋,因為孩子的經絡反應非常敏銳,因此每種症狀大多只需要針對一個主要穴道按摩即可。且因為寶寶的身體比較嬌小,爸媽的手掌幾乎可涵蓋寶寶背部的大部分穴位(背部穴位幾乎為所有內臟的投影),若能經常按摩寶寶的背部,也有助促進孩子的健康與內臟發育。 心情愉快‧助發育無阻礙 除了透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當的運動與充足睡眠照顧寶寶的體質之外,心情愉快也是孩子成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劉宗翰醫師解釋,心情愉快與孩子的肝氣有關,肝氣一方面主宰情緒,另一方面也與生長發育相關,如果孩子情緒總是不好,體內用於生長的能量會分配到情緒發作上,便會干擾身體的發育,因此應儘量避免親子關係緊張。 如果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希望能透過中藥額外強化孩子的體質,建議要把握第二性徵發育前的時間,合格中醫師會依據孩子當前的體質狀況、體弱徵狀給予合適的中藥搭配,調理的時間視孩子的體質基礎,從3周至數年不等,且仍必須與生活習慣相搭配。 針對小兒的中醫治療,科學中藥粉通常已能協助緩解多數症狀,而為了確保服用藥物的安全,建議可選擇信賴的中藥鋪、醫療院所,或善用檢驗機構送檢購買的中藥材,讓中藥服用更安心。 強健寶寶體質‧從生活做起 1)飲食均衡:讓孩子多元攝取不同種類的食材、每日顧及6大類食物的供給。同時,農作物在符合條件的季節與產地生長,能量最為豐沛、農藥最少、也最能對應人體該季節之所需(如:夏季解熱、冬季溫補)、價格也最便宜,建議可為寶寶增加更多當季與當地生產的農作物選擇。 2)規律作息:中醫認為人體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與早晚節律、四季節氣相呼應,寶寶出生後,雖然睡眠時間長,仍必須儘早讓他熟悉早上與晚上的分別,早晨打開窗簾讓陽光灑進,晚上睡覺時則保持室內昏暗,讓寶寶盡可能在夜間持續睡眠。 3)充足睡眠:睡眠是人體以自然方式,「養陰」的最重要程序,睡覺時,體內能量會對身體臟腑進行調養,若長期睡不夠,養陰不足,就容易讓體內產生火氣,影響情緒、睡眠、注意力與排便,甚至導致發育問題,不可不慎。 4)適度運動:避開中午的豔陽時段,帶著孩子經常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活動大肢體與運動,有助強壯孩子的體格,且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助安定孩子睡眠、促進食欲,也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寶寶看中醫.中西併用最周全 ※延伸閱讀:媽媽有過敏體質就一定生出「過敏兒」?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孩慎防中暑‧更要小心另一種熱傷害!

小孩慎防中暑‧更要小心另一種熱傷害!#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 夏日高溫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因此,外出千萬要注意預防中暑,同時,留意中暑的徵兆,感覺不舒服時,可別硬ㄍㄧㄥ,避免熱出問題來!特別是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千萬別讓孩子置身在高溫環境中。 雖然環境溫度是導致中暑的危險因子,但也取決每個人對高溫的忍受能力,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在夏天應避免接觸熱的環境」,這些易發生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心肺功能不佳者、BMI大於28或體重超過80公斤者、老人、孕婦、急性病患者與來自寒冷地區國家者。另外,他提醒,水喝不夠者,從事劇烈運動超過體能負荷者,也要小心容易中暑。 小孩更容易中暑 朱柏齡醫師強調,「孩童比大人容易中暑」,原因如下: 1)基礎代謝率較大人高,單位公斤體重產熱量比大人多。 2)體表面積╱身體質量比率比大人高,同樣熱之環境由皮膚吸收之熱比大人多。 3)全身絕對血量比大人少,將體能由身體核心運送至體表的能力較大人差。 4)小孩排汗率較大人低,散熱速率較大人差。 5)小孩熱適應期比大人長。 因此,家有小孩的父母,務必了解嬰幼兒中暑有哪些徵候,避免出現狀況卻不自知,延誤處置時間。若察覺有異樣時,應先幫孩子進行降溫措施,並同時安排就醫,進一步釐清是疾病或是中暑所致。 另一種熱傷害‧父母要小心! 還有一種「熱傷害」,需要父母提高警覺!一直以來,在夏天,總不時傳出大人將小孩遺忘在車上,隨著車內溫度的快速升高,而把孩子活活熱死的悲劇。朱柏齡醫師提出一個驚人卻也真實的數據,「美國自1997年起,平均每10天有一位兒童在車內中暑死亡,其中有54%為父母或照顧者將其遺忘在車上」。他也曾經實測車子熄火後,車內溫度升高的情形,「停20分鐘後,車內溫度可上升至50℃」,這也足以說明為何小孩會被熱死了。他不捨地說,「想像發燒時的不舒服,再想想被遺忘在車內的小孩,如何在高溫環境下受盡煎熬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正值炎炎夏日,朱柏齡醫師提醒父母或照顧者,為避免讓兒童在車內中暑,甚至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下車時,務必關心孩子是否也已經下車了,他指出,可透過以下事項加以防範: 1)當汽車不使用時,務必上鎖,以免兒童獨自進入車內後意外上鎖。 2)勿將兒童單獨留在車內,即使一下下也不能,往往事情就在父母以為的「一下下」,其實是比預期還久的時間發生。 3)兒童走失時,先從汽車內找起。 4)必須讓孩子清楚知道,車內不是用來玩躲貓貓、遊戲或睡午覺的地方。 5)沒有開冷氣的車內,很容易達到「溫室效應」,造成短時間內溫度升高。 6)父母要有提醒自己「小孩在仍在汽車後座」之方式:如擋風玻璃下放洋娃娃時,代表小孩在車後座,若先送完小孩才去上班,可先把公事包放在後座小孩旁邊,才會記得打開後車門;下車上鎖前,養成先看後座是否有小孩(Look before you lock.)的習慣。 7)建立托育機構缺席兒童標準作業程序:當兒童未按時送到托育機構時,老師必須打電話與父母確認。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小心!熱過頭會出人命 ※延伸閱讀:防曬五大法寶!熱天外出別忘帶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媽媽寶寶

文/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少動」似乎是現代幼兒所面臨的「文明症」之一。在台灣,發現3~5歲兒童過重的比率高達 23.9%(與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標準相比較)。 「少動」的問題不僅引起健康方面的隱憂,也可能對幼兒的感覺統合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並衍生出相關的動作問題,例如:兩側肢體動作不協調、肌肉力量與張力偏低、平衡能力不佳、力道掌控不佳等問題。其中肢體動作不協調更容易影響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校活動表現,例如:體操、帶動唱、丟接球、跳繩或跑步等。 律動對於幼兒的好處 親子律動是當前最熱門的親子活動之一。透過親子律動可以對幼兒帶來許多正向的效益,包括: 1.促進感覺統合發展,例如:兩側肢體動作的協調性、平衡能力、動作力道的控制能力等。 2.能促進體適能,提升肌肉力量、肌耐力、柔軟度與心肺功能。 3.培養幼兒的肢體動作表達能力,可促進社交互動。 4.透過肢體動作,也可以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例如:模仿動物的動作可以更容易記住動物的特徵、運用身體表演數字或英文字母,也可以提升對於字形的記憶。 5.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身體圖像概念,更能準確掌握肢體動作,並建立良好的空間概念(身體與周遭環境相對位置的掌控度與方向感等)。 6.有許多臨床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增加大腦中與專注力相關區域的血流量,並促進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7.搭配音樂或樂器伴奏,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8.親子律動的過程中,藉由肢體的接觸可以促進親子更親密的連結,也可以透過合作性的律動活動培養彼此的默契。 「律動」並非「訓練課程」.遊戲結合幼兒律動效果加倍 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3個條件:(1)內在動機;(2)能自我控制;(3)富涵想像。 ‧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融入律動活動之中,例如:卡通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 ‧「正向」且明確的回饋,可以讓幼兒了解自己表現得如何,進而自我進行調整。 ‧盡可能增加幼兒成功與快樂的經驗,讓他們有自信可以決定如何參與律動,不用過度擔心失敗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律動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將他們自己、環境、夥伴或整個活動都融入自己的想像。 ‧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多閱讀繪本、接受多媒體刺激或外出旅遊皆可以增加幼兒的想像力,貼近現實生活的想像更能讓幼兒在律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動作元素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促進雙側肢體動作協調能力.善用「律動」活動設計原則 身體兩側的協調並正確表現動作的順序,簡單來說,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跨中線動作的能力 跨中線動作即是身體一側的眼睛、手或腳,跨過人體的中線,在身體另一側做動作。人體主要有三條中線,分別將人體分為對稱的左右、前後和上下。 (1)跨左右兩側的動作:例如:左手摸右邊的肩膀、以右手碰觸左側膝蓋等。 (2)跨前後兩側的動作:例如:走路時手腳前後擺盪、將身體重心往前或往後移動等(如向前或後跳、向前撲或向後倒等)。 (3)跨上下兩端的動作:例如:彎腰用手去抓腳指頭或撿東西等。 2.兩側肢體不對稱動作的能力 兩側肢體同時分別從事不同型式的動作,例如:一手放頭上,另一手插腰、單腳站立時,一腳屈起,另一腳站立或一手趴在地上撐起身體,另一手做動作等。 3.兩側肢體對稱動作的能力 即兩側肢體同時從事相同型式的動作,例如:用雙手將衣服甩乾、划雙槳的船、跳繩時雙手甩動繩子或游蛙式時手腳的動作等。 4.兩側肢體交替式動作的能力 即兩側肢體分別做相反、不對稱的動作,且具有規律性,例如:雙手交替打鼓、踩腳踏車、走路時手與腳的擺動或雙腳交替打拍子等。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掌握如廁要領.寶寶放心上學去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守護你我的未來!bobo地球防衛隊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有一種友情叫做「林志傑和田壘」!男孩‧奶爸進化史

有一種友情叫做「林志傑和田壘」!男孩‧奶爸進化史#媽媽寶寶

文╱郭珮綺 時間歸零,哨聲響起,脫下球衣,他們不再是我們熟悉的籃球明星,他們只是孩子眼中最愛的爸爸。 2015年,有「野獸」之稱的林志傑,擁抱一對調皮可愛的「小野獸」,隔年再次迎來第3個新成員;2016年,田壘家的暖心小王子「田甜圈」報到。他們用體諒和愛灌溉家庭,繼續用熱情打出一場永不結束的育兒經典賽。 良師益友‧家人般的存在 拍攝當天,志傑一家先到了攝影棚,一如大家對他的印象,沉默寡言地坐在一旁滑著手機,但當田壘一到達現場,這兩個高大的大男孩,立刻揚起笑容,話匣子也打開,直接從更新近況一路聊到如何駕馭自己的小孩,原本安靜的現場氣氛很快地被這兩個真性情的大男孩感染,讓大家彷彿重新回到SBL(超級籃球聯賽)的賽場上──兩人用精采表現讓大家熱血沸騰的年代! 一直以來,志傑和田壘兩位明星球員總是被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很難想像原來私底下的他們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在球場上,他們是敵人;球場下的他們像是家人般,有著密不可分的感情。田壘提到,對於他而言,在不認識以前,志傑就像是自己的一個目標,想著哪天在球場碰面,一定要好好較勁一番;認識時間久了,便發現志傑是一位良師,也是一位益友,而現在則是把對方當成像家人一般的存在。志傑也是如此看待田壘,可以從朋友晉升為如同家人,他認為是一段很棒的關係,雖然現在各自有家庭,很多時候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說約就約,有時就算出門,身邊還伴隨著「電燈泡」的吵鬧,但他們並不會因為很久沒連絡而使感情變淡,正因為是家人,所以不管在哪裡、多久沒見面,心裡還是會惦記著對方。 是負荷卻也是最甜蜜的禮物 談起寶貝來到家庭的過程,志傑說,得知老婆懷孕時,只覺得自己即將成為人父,並沒有想像中激烈的反應,但是當自己走進產房,護理師將寶貝交到他手中,他才第一次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感動原來是這種感覺。提到最大的感觸,志傑臉上露出難得的溫柔,因為當時大半年在CBA打球,從老婆懷孕到產後照顧小孩,沒有幫上什麼忙,也錯過不少孩子成長的時刻,是他感到最抱歉的事情。 相較於志傑,田壘則是有著不同的心情,他說,老婆懷孕時充滿期待,當看到田甜圈時,他像個大男孩一般,直說自己當時興奮的快要飛起來,對於成為爸爸這個新角色,除了是一種責任,更多的是喜悅。升格為爸爸後,跟大家一樣,自己的時間變少了,開始想要花時間陪兒子,不想錯過他成長的重要時刻。談起某天晚上,原本跟老婆約好要出門享受兩人時光,但田甜圈卻哭著想要他們陪睡時的情景,雖然嘴巴上說著無奈,嘴角卻揚起了一抹微笑。 互相學習‧尊重彼此想法 他們分享在教養上如果夫妻不同調時,會用什麼方式化解之間的衝突。田壘提到,每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本來就會有所不同,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互相尊重,舉例來說,他和老婆之前就有共識,如果遇到田甜圈哭鬧不停的時候,會選擇避免責罵,而是以溝通的方式去了解他的需求。 志傑家則是會互相嘗試看看對方的教育方式,看哪一個最適合小孩,而且小孩也能接受,行不通就繼續嘗試,志傑夫妻認為,這些在孩子成長中都是很重要的過程,而他們也會藉由溝通,互相學習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 採訪時,問起運動員的角色和家庭會不會有衝突,志傑和田壘不約而同的表示完全不會有這種困擾。他們說,除了剛開始難免會擔心壓縮和小孩相處的時間,讓孩子對於爸爸這個角色感到陌生。幸好老婆扮演了很重要的橋樑,不僅給了他們很大的空間,也常常透過視訊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爸爸還是時時刻刻關心著他們,儘量避免他們在球員和爸爸的角色上出現兩難的情況。他們也強調,陪伴小孩最重要的就是熱情,不管是在玩樂或是學習,當你投注不同程度的熱情在小孩身上,相對地,他也會給你不同程度的反饋,只要你花時間在他們身上,就可以很直接從孩子的表現感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Egan來了!Janet&George全面接招 ※延伸閱讀:蔡阿嘎x二伯.分享歡樂分享愛的懷孕日記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培養「孕」動習慣.好孕順產跟著來

培養「孕」動習慣.好孕順產跟著來#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愛群中西醫診所婦產科副院長吳劭穎.癒健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謝妮芸 運動對生理心理都大有幫助,對孕婦來說,荷爾蒙及胎兒生長所造成的生理變化都會造成身體負擔,透過適當的運動,能提升體能、強化肌力、降低妊娠併發症發生機會、幫助順產,好處多多。 改善孕期不適 相信媽咪在經歷懷孕時,才能真正體會懷孕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在懷孕初期,多數人會有噁心、頭暈、容易疲勞等狀況,隨懷孕周數增加,子宮與胎兒的重量也漸漸壓迫體內其他器官組織,而造成下肢水腫、腰痠背痛等不適便隨之而來。 愛群中西醫診所婦產科副院長吳劭穎指出,面對這些生理改變,孕婦能做的就是多休息或透過物理方式舒緩不適,若某些不適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可尋求婦產科醫師開立適合服用的藥物。癒健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謝妮芸則表示,像是孕期常見的腰痠背痛,多因腹部重量增加,導致肌耐力無法負荷所致,可藉由適當的肌力訓練得到舒緩。此外,運動能增加身體新陳代謝,自然對消除水腫也有一定的幫助。 控制體重.降低妊娠疾病發生率 孕期必須控制體重的觀念已逐漸受到重視,因為控制體重不但有助媽咪維持身形、增加自信心,還能降低因肥胖而產生的併發症,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紋等。除此之外,還能降低胎兒早產、流產或體重異常等風險。吳劭穎醫師表示,除了重視均衡飲食、不暴飲暴食,儘量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高熱量,以清淡飲食為原則之外,如果搭配運動還能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燃燒多餘的脂肪!尤其是禁不住零食、甜食或高熱量食物誘惑的孕媽咪,更應重視透過適度運動,維持體態。 孕期運動原則 謝妮芸物理治療師指出,孕期運動與培養運動習慣的原則大同小異,首先要確認自身的健康狀況與體能是否適合運動,不論有無運動習慣的孕媽咪,建議可先詢問婦產科醫師,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再來,如果有運動習慣的媽咪,可依照自己的體能,規劃運動計劃,但最好先減輕運動強度,慢慢適應正在改變的生理狀態。 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咪,更要注意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循序漸進不但是為了讓身體漸漸習慣,也是避免運動傷害並減少運動者挫敗感的重要關鍵。此外,懷孕時因荷爾蒙的影響,關節處也會變得較鬆,相對較容易因為不當的姿勢或動作而受傷,尤其手腕與腳踝要特別注意。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4動作.培養孕動習慣好處多多 ※延伸閱讀:7招孕婦瑜伽.教你舒緩孕期不適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便便「嗯不出來」怎麼辦?改善孕期便祕有方法

便便「嗯不出來」怎麼辦?改善孕期便祕有方法#媽媽寶寶

文/Tiffany 採訪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劉宥成   便便嗯不出來,相信是許多孕媽咪頭痛的問題。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宥成提到,不用過於擔心便祕問題,可先改變生活習慣,像是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若情況嚴重,醫師也會適時給予藥劑緩解。 懷孕便祕原因多 劉宥成醫師說明,孕媽咪因懷孕所分泌的黃體素,讓身體內的平滑肌收縮頻率減少、動力也會減少,腸道內含有許多的平滑肌亦受到影響,而使蠕動變慢,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增加,等到水分被吸乾了,就會變成硬硬的便便,在不易排出的狀況下,形成便祕。相同情況也會發生在胃,因為胃內部的平滑肌收縮變少,胃排空的速度也會減慢,就像是水管不通的原理一樣,孕媽咪就容易覺得飽、噁心想吐。這樣的情況,在第一、二孕期較常發生,有人甚至會延續到產後大概12個月左右。 便祕可能造成的危險 劉宥成醫師指出,因為懷孕讓下半身的靜脈流動受阻,容易出現靜脈曲張,而痔瘡就像是發生在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一樣,讓孕媽咪感到不適,生活品質也會受影響,他建議,可以透過塗抹藥膏,或是利用溫水坐浴的方式來緩解症狀,若是情況較嚴重,婦產科醫師會給予塞劑治療。 除了痔瘡,劉宥成醫師也提到,當長期慢性便祕,糞便在腸道裡長期停留過度脫水而變成堅硬的團塊,有時突然大量補充水分,反而無法同時排出,而發生水瀉的狀況;服用像是軟便劑、刺激性瀉藥,也可能造成相同的情況,若是過度水瀉,孕媽咪可能會產生脫水、母體水溶性維生素吸收不完全,以及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另外,硬便累積量太多,也容易造成壓迫,甚至出現子宮收縮,對於有便祕困擾的孕媽咪,在產檢時,都會特別注意以上的狀況,減少孕媽咪及胎兒的危險。 改變生活型態.改善便祕困擾 若要改善便祕,劉宥成醫師建議,可先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做起,經由生活型態的改變,大多數的孕媽咪不需服用藥物,就能緩解便秘的困擾。 1.多喝水 水分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物質,改善便祕的第一步可先從多喝水開始做起,讓腸道的便便增加含水量,就更容易排出體外。 2.多吃高纖食物 地瓜、蔬菜水果都算是高纖類食物,多多攝取有助於腸胃的蠕動,劉宥成醫師建議,應減少食用精緻食品,不妨利用改變主食的方式,像是將白飯替換成胚芽米、糙米或其他五穀類,不僅確保每天都攝取到這類的食物,也能達到足夠的熱量。 3.適當的運動 透過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孕婦瑜伽,都能促進腸胃道的蠕動,透過外在的力量改善便祕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孕媽咪「嗯嗯不順暢」?孕期便祕別再來 ※延伸閱讀:4方法.有效緩解「孕期腸胃道」問題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堅持」的重要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堅持」的重要#媽媽寶寶

文‧圖/王以路 當媽媽前,我就一直告訴自己要當個有原則的媽!話說出口就要做到,不可以向孩子的哭鬧低頭,不可以被小孩哭鬧所控制,因爲我觀察到很多親朋好友在教養時的一再讓步,然後被孩子用哭這招達到所有目的。 像是永遠的最後一顆糖,我真的覺得小孩這種生物太厲害了,為了糖大哭大鬧又尖叫,一拿到糖又開心又點頭又滿足,根本是實力派演員啊!我馬上筆記起來這千萬要注意!不要破壞自己訂下的規矩。 一秒變身小浩克 某天早上我在煮早餐,蛋妹跟我要了顆起司球吃,我沒想太多,只覺得大概是她餓了就先給她一顆。沒多久蛋妹又要跟我拿,我說吃完飯後才可以再給2顆,這時女兒一秒變身小浩克,開始大叫大鬧,我停下手邊工作走向前說:不行喔!我說吃完飯才能給,蛋妹依舊哭著大喊,說真的當下我很想再拿2顆給她,但會突然想到這就是破壞規矩。看著她哭花的臉蛋,我只能繼續堅守立場,一直到煮完飯她都還在哭,我請她來吃飯也不吃,又跟我要2顆起司球!真的跟我槓上了耶! 她開始在地上用打滾游泳的姿勢哭鬧,我真的沒想到她會放大招,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但是我又堅守下來了。整個上午蛋妹都不吃飯,到了中午我跟她說如果妳不吃飯,就沒有起司喔!等一下睡覺也沒有奶可以喝!飯沒吃完也不能出去玩,但她竟然鬧了大約6、7個小時,只為了要先吃2顆起司,這真的讓我見識到2歲3個月小朋友的堅持。 到了午睡時間,我就把飯收走,抱她上床後跟她說今天沒有ㄋㄟㄋㄟ,蛋妹非常可憐的邊抽噎邊睡著。午睡起來後可能因為真的太餓了,沒多久就吃完飯,去了公園玩,回家後還記得要跟我拿2顆起司,我就稱讚她說,她真棒! 堅持自己的教養原則 看著蛋妹吃得香又滿足的笑臉,我真的懂了很多爸媽爲什麼妥協,這真的太磨人耐性了,三不五時理智線還會斷掉,爸媽一定都會想不如給她吃算了,但是爸媽們要加油,給了一次就是無止境的給了,重點是還會讓小孩認為爸媽說話不可靠,大人的沒有原則也會讓小孩無所適從,讓孩子變成用哭鬧勒索一切,我們真的要努力堅持,放棄教養原則的結果,只會在一開始嚐到甜頭,後來吃苦的是父母自己。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不是我不想.是孩兒不肯!媽媽心好累之「吃飯」怎麼這麼難! 這場比賽沒有輸贏!但是,寶貝~妳可以先停止尖叫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親子同室」不怕不怕!媽咪也能輕鬆上手

「親子同室」不怕不怕!媽咪也能輕鬆上手#媽媽寶寶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是否需要「親子同室」是許多產後媽咪的困擾,若是選擇親子同室,會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休息;如果不選擇親子同室,又擔心回家後帶養小孩是噩夢的開始,該如何從兩者間做出平衡,是許多產後媽咪的一大困擾。 STEP1:破解「親子同室」 親子同室的定義源自於:懷孕時胎兒在媽媽肚子中成長,胎兒視自己與媽媽為同一個個體,生產後媽媽與寶寶變成獨立的兩個個體,因寶寶出生後無法適應,便促成醫院建議從出生開始親子同室,不僅方便媽媽哺育寶寶,也能降低寶寶來回病房及嬰兒室的感染機率;且透過以家庭為中心的照顧方式,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日後寶寶適應家庭生活模式,也能幫助爸爸媽媽更加了解寶寶的狀況及生理需求。 STEP2:主動事先了解 建議在產前開始參與親子課程,以臺安醫院產後護理之家為例,每季都會有母乳支持團體開課,教導媽咪產後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順利哺餵母乳,及支持母乳哺餵的相關資訊;媽媽也可以上網透過專業的網站教學影片學習換尿布等技巧,或是透過其它媽咪的育兒經驗事先了解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減少產後一接觸寶寶產生的緊張、焦慮感。 STEP3:採用漸進式 由於多數醫院會建議採24小時親子同室,因此目前該議題具有諸多爭議。臺安產後護理之家林思妤護理師提到,如果媽媽願意嘗試親子同室,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式。例如:有些媽咪產後第一天傷口疼痛,就建議可以等傷口或精神狀況較良好的時候再開始;換句話說,親子同室並非強制規定一定要採24小時,而是可以依照媽咪的身體狀況做調整。 許多媽咪擔心若在產後立即開始親子同室無法好好休養,但其實不用過於擔心,漸進式親子同室不但可以讓媽咪產後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在母嬰親善醫院出生的寶寶,醫護人員會於出生後30分鐘內,協助寶寶與媽媽的第一次肌膚接觸,且讓寶寶進行產檯哺餵的動作,使親子同室期間,媽咪也能透過該方式順利哺餵母乳,且即便在哺餵的過程遇到困難,也可以立即請教護理人員提供協助。 3優點‧了解親子同室 ‧依據需求哺餵母乳 可以讓媽咪更加了解自己的寶寶有什麼需求,一有徵狀出現就可以立即反應,也能從中找到適合寶寶喝奶的習慣及頻率,避免造成母乳哺餵的挫折感。 ‧建立親子關係 透過親子同室,能促進寶寶和父母之間的親子互動關係,讓寶寶的情緒更加穩定。 ‧即時發現問題 親子同室讓新手爸媽更快進入狀況,透過直接參與照顧寶寶,讓新手爸媽更快發現問題,並可以透過專業護理人員的教導改善,更能掌握寶寶的需求,建議新手爸媽能在醫院發現問題時,就多加利用時間詢問專業護理人員熟悉照顧寶寶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及早練習與及早發現問題,回家帶養小孩就能更加得心應手。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母嬰同室好嗎?尊重媽媽選擇 ※延伸閱讀:透過產檯接觸&親子同室,讓你更快了解寶寶!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