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愛露營.提醒事項別忘記!

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愛露營.提醒事項別忘記!#媽媽寶寶

文/星願樹職能治療所負責人暨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現代人生活步調過快,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過得非常緊繃。上班整天面對著電腦、手機和電子郵件,下班後漫無目的看著電視播著令人擔憂的社會新聞,每天也被3C產品給綁架了。大人是如此,小孩也是如此。因此,有許多人會利用假日的時光,選擇一個遠離塵囂、放鬆心靈的休閒活動,讓自己和家人充電一下,其中一個非常棒的選擇就是「露營」。 擺脫3C枷鎖.享受美好露營 露營期間,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接近完全遠離3C產品的狀態,但為何說「接近完全」呢?別忘了,當然是要攜帶相機,留下美好的回憶囉!暫時脫離了3C魔掌的掌控,在露營前不妨可以先規劃一下,當沒有3C產品圍繞在身邊的時候,全家人可以做些什麼呢? 寶寶適合露營嗎? ​有許多家長擔憂,寶寶還小適合帶著一起去露營嗎?會不會不方便?會不會對寶寶的健康有影響?萬一寶寶突然生病該怎麼辦?這些擔憂讓許多家長對露營望之卻步,或者想等寶寶上幼兒園發展穩定一些後再來規劃。難道寶寶就真的不適合露營嗎?其實,只要準備萬全與妥善規劃,帶著寶寶也可以開心、放心度過露營的美好時光。 1歲前露營.特別提醒事項 1.寶寶睡眠已經規律(約6個月左右),且已經有外出過夜(室內)的經驗。 2.當然,平時安撫寶寶情緒與幫助入睡的玩具、衣物或奶嘴也不能忘唷! 3.如果寶寶喝的是配方,泡奶與清洗奶瓶的基本用具與用水,記得要自備。 4.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可以選擇方便準備的食材(以蒸煮為主、容易研磨),如:地瓜、南瓜、蘋果、香蕉等;如果寶寶已經可以吃較多元化的副食品,則可以先在家中先做好或做成半成品,使用攜帶式冰箱或冰桶妥善保存,要食用時再加溫或簡單烹調即可。 5.露營不像一般旅行行程較多且搭車時間多,通常都只是在定點活動,對於寶寶而言,相對比較不會影響到規律的生活習慣。 1歲後露營.特別提醒事項 1.因為露營場地通常是戶外場地,周遭的環境可能會出現寶寶從未遇過的動植物,因此安全相關事項可以在平常透過遊戲的方式,融入戶外安全教育的相關元素,例如:利用動物玩偶來教導寶寶接觸陌生小動物時的正確行為與因應方法。 2.平時多帶寶寶到住家附近自然生態相對豐富的公園散步、玩耍,並藉由寶寶在戶外的親身經歷當作題材來練習在戶外可能遭遇的狀況,使印象更加深刻,效果加倍。 3.在露營前,可以邀請寶寶一起參與規劃露營行程,讓他們對於露營有期待的感覺,減少不安。 4.平時玩遊戲時,可以融入露營相關的元素,例如:在家中搭帳篷模擬露營的情境。   ※原文刊載於2018年10月號《媽媽寶寶》380期。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音樂饗宴.培養bobo學習好能力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P值最高的自費產檢.「高層次超音波」值得一做

C/P值最高的自費產檢.「高層次超音波」值得一做#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育禾婦幼中心院長蘇河仰 在眾多自費產檢項目中,若說高層次超音波的C/P值最高,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收費數千元,能從頭到腳把胎兒「看」一遍,若有重大異常,至少有8到9成的機會可檢測出,這樣具體的結果,讓父母對於胎兒狀況有更多的掌握程度! 醫療科技的進步,提供了許多產前檢查的項目,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自費檢查,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以C/P值評估自費檢查的價值 若真要用大家常說的C/P值(性能和價格比價)評估,育禾婦幼中心院長蘇河仰表示,「高層次超音波可說是C/P值最高的自費檢查,值得一做」,因為以收費2,500元至5,000元來說,將胎兒的構造從頭到腳全面系統性地掃描一遍,針對重大的結構異常,約有8成的檢測率。排除重大的結構異常,對父母而言,多少可放下對於胎兒健康的擔憂。 滿足了解胎兒狀況的期望 以往,高層次超音波不算是普及的檢查,主要用於醫師建議高危險妊娠的族群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不過,隨著大家對胎兒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孕媽咪愈來愈主動詢問各項自費檢查的必要性,蘇河仰醫師表示,「高層次超音波可說是最常被大家詢問的項目,個人也認為是非常必要且需要的檢查,畢竟產檢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並無法滿足父母想多了解胎兒狀況的期望」。 他說,高層次超音波對胎兒從頭到腳的構造進行完整而全面的評估,包括:胎兒內臟器官、形態外觀,或成長發育中的評估檢查,有效地篩檢出80%以上的結構異常(缺陷或畸形)。 面對異常狀況做最好的準備 值得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胎兒沒有結構異常的問題,讓父母可以安心;至於不幸有結構異常的胎兒,父母也未必一定要做出終止妊娠的決定,他解釋,「異常有程度之分,有的異常在出生後,可透過手術獲得治療,事先了解胎兒的狀況,為出生做最好的準備」。 蘇河仰醫師表示,「以現代醫療的水準,有更多的能力解決或改善以前束手無策的問題,事先充分掌握狀況,讓有異常狀況的胎兒出生後可立即接受妥善的醫療照護,依然有機會跟其他健康的寶寶一樣,擁有美好的人生」。 必須及早預做安排 蘇河仰醫師指出,「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主要在20至24週進行,因為這時候的胎兒大小剛剛好,結構發展幾乎完整,羊水量也適中,基本上可看清楚大部分的構造,提醒要做檢查的孕媽咪,請務必於第一次產檢(約11至13週)時詢問產檢醫師,院內是否有提供這項服務,如果沒有,請產檢醫師轉介至其他有提供檢查的醫療院所,避免錯過最佳檢查時機」。 整個檢查時間至少需要20分鐘,孕媽咪以躺姿受檢,為了讓檢查更順利進行,有時會請孕媽咪起身走動一下或吃點甜食,讓胎兒有機會呈現配合檢查的姿勢。 最後,父母會拿到超音波照片,和一份由婦產科醫師簽名的報告,為此次檢查畫下句點。   ※原文刊載於2018年10月號《媽媽寶寶》380期。 ※延伸閱讀:帶你搞懂孕期超音波! ※延伸閱讀:【Doctors call in】需要照高層次超音波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媽媽寶寶

文‧圖/伊萊媽  前陣子,我跟伊萊上了「不可思議的媽媽」第二季實境秀,當中有一集的環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可以用膽顫心驚來形容!節目裡設定的環節是要測試孩子的安全意識,看看孩子是否會輕易地相信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是否會因為小禮物或小糖果就被陌生人拐走! 其實從伊萊兩歲開始,我就請他背下爸爸媽媽的全名、電話號碼、家中的地址!我也跟他模擬過,如果外出時真的走失該如何應對、能夠找誰幫忙,其實測試開始之前,我還蠻信心滿滿的! 接受檢測.同時機會教育 當天的狀況設定是--我帶著伊萊去服飾店挑選他跟妹妹的衣服,然後我要找個理由離開,留下伊萊獨自在店裡等我。 我其實聽到這個設定,就覺得蠻緊張的,因為從伊萊小時候到現在,我沒有單獨把他留在某個地方。雖然緊張,但同時也覺得這是個機會教育,我可以馬上知道之前對他耳提面命的叮嚀,他是否全部都有聽進去! 果然我人一離開,節目安排來誘拐伊萊的人立刻出現,而且竟然是個講英文的外國爸爸,還帶著一個混血的男寶寶。他們假意問路,想要伊萊帶他們去別的地方。天啊,這樣的組合,別說是小孩了,我覺得蠻多更大的孩子都有可能上當受騙,況且伊萊也才剛滿五歲! 發現漏洞.媽媽上了一課 沒想到伊萊告知對方「我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請你去問別人。」之後,完全沒有再搭理他們,甚至一直在店裡快步走,試著與他們保持安全距離,但就是不離開我請他等我回來的店家。 當時躲在遠處觀看的我,早已熱淚盈眶。最後伊萊順利地通過測試,而我也發現之前對他的安全教育有漏洞。之前我曾經跟他說過,如果不小心走失了,可以找警察或是在那個場所裡有穿制服上班的員工,抑或是有帶著小孩的爸媽,但後來我才了解,有些人蛇集團就是安排有帶小孩的假爸媽來拐騙小孩,我也因為這次的測試,上了一課! 教會如何保護自我 當然我們不能教導孩子說,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壞人,但在他們還小、還無法那麼明確的辨別時,至少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準則要告知孩子:成人即使需要幫忙,在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會找小朋友幫忙的!也不可能要求孩子跟著他去任何地方!分享給各位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起用心來守護他們。   ※原文刊載於2018年10月號《媽媽寶寶》380期。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讓孩子不吃糖跟不看電視?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We are a team!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透過身教讓「打招呼」成自然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透過身教讓「打招呼」成自然#媽媽寶寶

文.圖/王以路 關於小小孩打招呼這個問題,爸媽們一定都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說不要逼孩子叫人,等他想叫了就會向別人問好,然後等到天荒地老,也等不到孩子願意叫人,有的爸媽是一定要逼孩子見人就打招呼,孩子不願意叫人時,爸媽就尷尬或不滿的罵孩子沒禮貌,並說「這樣不乖喔!」 不強迫孩子.透過身教重複教導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孩子當然也是,有的孩子天生氣質就害羞慢熟,一直逼孩子叫,只會讓孩子更挫折害怕,但是如果一直都不教導孩子看到人或長輩要打招呼,真的會讓人覺得孩子沒家教、不禮貌,之後孩子在社交上也容易吃虧,這都讓當父母的又擔心又為難。 我自己的做法是:我們父母必須要先身教,看到長輩我會先打招呼,看到朋友先問好,然後跟孩子一一介紹:「婆婆、爺爺、叔叔、阿姨。」只要孩子叫對了稱呼,我們都會鼓勵她,說:「妳好棒叫對了哦!」 孩子不會叫時,我先不強迫,但是每一次我都還會重複教導,如果蛋妹害羞,我會跟長輩朋友說孩子慢熟,但是等蛋妹與長輩或是朋友相處熟了之後,要道別時我也會再請蛋妹跟大家說再見,這時她通常會很開心的說叔叔、阿姨再見呦!然後我會再鼓勵她,妳好棒!有跟阿姨叔叔再見,他們也會很高興喔! 近親幫忙.打招呼從熟悉成自然 等孩子都了解基本稱呼後,我會請她在稱呼後面加上好,例如:爺爺好、婆婆好、叔叔好、阿姨好等等,當然我也會請自己的近親幫忙身教,比如:我會請我的哥哥看到蛋妹時,也要跟蛋妹打招呼,然後我、媽媽、婆婆、哥哥這些她最常看到的長輩都會互相問好,大家一起幫忙身教,因為都是她熟悉的親人,所以蛋妹不會有害羞怕生的問題,很快地在大家的幫忙之下,她打招呼就從熟悉成自然,慢慢的蛋妹開始會對初次見面的叔叔阿姨問好打招呼了。 慢慢來多鼓勵.取代當眾責備 很多有小孩的朋友跟我說:妳家孩子都不怕生會叫人,但其實我從還不知道蛋妹個性怕不怕生時,就開始身教了,聽久了,孩子真的會比較容易上口。她害羞不願意時,我不數落,讓她慢慢來,然後多鼓勵,這絕對比當眾唸孩子沒禮貌、不乖,讓孩子在陌生人的長輩前受到挫折傷害來的好。

寶寶吃飯好慢!切勿養成「邊吃邊玩」的習慣

寶寶吃飯好慢!切勿養成「邊吃邊玩」的習慣#媽媽寶寶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親職教養專家王瀞儀 雖然每個家庭的用餐習慣不同,但相信爸媽無不希望孩子能夠安靜、守秩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跟著家庭成員,好好把碗裡的食物吃光,如碰到孩子總是吃兩口就跑掉,又或是眼睛直盯著電視看,不專心吃飯等狀況,拖延用餐時間,很容易讓照顧者失去耐心,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親職教養專家王瀞儀認為,寶寶8個月大左右,進入爬行階段後,手腳發育會更為成熟、有力,當爸媽發現寶寶能將手上的物品「快速又精準」放進嘴裡時,就可以考慮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此時讓寶寶練習用湯匙將食物送進嘴裡也會較順利。 儘早讓寶寶自己學會吃飯 孩子總是對環境充滿好奇與探索欲望,尤其是成功學會新技能時,會顯得特別有興趣、特別願意做,王瀞儀老師表示,當寶寶具備能夠自己吃飯的能力時,儘早放手讓他嘗試,比起同齡「被餵」的孩子,更能注意到食物的顏色、形狀、味道之間的關係,有助於訓練觀察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她建議,照顧者可多花點心思,陪著孩子一起在愉快的環境中練習吃飯,不但可以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沒有壓力、負擔的氛圍下,也能幫助寶寶累積成功經驗,增加自信心,自然而然,吃飯就會成為日常生活裡簡單又輕鬆的事。 強迫餵食恐影響寶寶生理心理 如欲改善寶寶吃飯吃得慢,就應找出「問題根本」,而不只是拚命追求「照顧者認為寶寶應該要吃完」的分量,王瀞儀老師提醒,當寶寶覺得吃飯是件痛苦又討厭的事情,能不吃就不會想吃,日後也可能對食物感覺到莫名排斥與恐懼感,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討厭強迫餵食的照顧者,而經常出現情緒不穩定的哭鬧,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營養吸收或腸胃健康。 切勿養成「邊吃邊玩」的習慣 讓寶寶邊吃邊玩的吃飯方式,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讓爸媽覺得可以加快吃飯速度,但若因此養成「無法專心吃飯」的習慣,或甚至讓寶寶以為「必須吃得慢、才能玩得久」,就會讓吃飯所需時間,陷入愈來愈慢的惡性循環,此外,邊吃邊玩也可能增加危險性,像是被食物噎到、嗆到,甚至窒息等 王瀞儀老師建議,讓孩子從小習慣每次只做一件事,像是吃飯時專心吃飯、玩耍時盡情玩耍、睡覺時專心睡覺,千萬不要為了「方便照顧」而任意組合養育方式,避免孩子養成不專心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她提醒,當落入「交換條件」的餵養方式,很容易演變為日後孩子不開心、不能玩就不吃飯,照顧者可能要一直以新玩具、開電視或以玩手機為交換,才能讓孩子乖乖吃飯,一再哄玩的餵食方式,相對也較容易讓爸媽失去耐心,便無法以更適合的方式教養孩子。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媽媽心好累之「吃飯」怎麼這麼難! ※延伸閱讀:讓孩子胃口大開的8個妙招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讓孩子不吃糖跟不看電視?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讓孩子不吃糖跟不看電視?#媽媽寶寶

文‧圖/伊萊媽  伊萊目前五歲半了,但一直到現在,只要有人聽到伊萊幾乎不吃糖或是在家不看電視,就會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彷彿我們是這世上碩果僅存的稀有人種! 讓孩子不吃糖或不看電視,其實不難!主要就在於習慣的養成,一旦建立這樣的習慣,他自然而然就不會想到這件事情,也不會對這些事情產生渴望。現在他比較大了,我採用的方式是跟他分析事情的利與弊,鼓勵他獨立思考再做出選擇,並要他對自己的抉擇負責任。 把關嚴格‧以身作則 在他小時候還沒辦法辨別時,我真的把關蠻嚴格的。因為我非常清楚吃糖果跟看電視對發育中的孩子會帶來的傷害,所以在他三歲之前,完全沒有吃過市售的含糖零食跟看過電視!當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需要花費一番心力了, 因為不鼓勵他做這些事,所以我跟伊萊爸也因此戒掉吃零食跟看電視的習慣(總不好嘴上唸著孩子,自己卻在孩子面前一直做吧!) 增加有趣事物‧拒絕誘惑 不吃糖還算簡單,基本上就是絕不購買,當有人請他吃糖時,堅定立場地拒絕;但不看電視這方面,就需要爸爸媽媽再多花一些功夫了。因為孩子很容易覺得無聊,所以我買了許多有趣的童書、積木跟桌遊,一起陪他遊玩跟閱讀! 久而久之,他在家的習慣就是玩玩具、自發性的閱讀跟邀約我們一起玩桌遊,有這麼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可以做,自然不會想到要看電視。 轉換方式‧培養好習慣 當然,他現在比較大了,也有在幼兒園上課,難免有時候同學間會聊到看電視上的卡通,所以我們現在會開放週末的一小段時間,讓他看篩選過後的卡通,前提是在光源充足跟電視保持適當距離下進行,確保不會對視力帶來傷害。 與其嚴厲禁止孩子做家長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不如換個方式讓他們自然而然的養成好習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共勉之!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We are a team!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兩胎孕期比一比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獨家專訪】幼兒托育新制上路.你一定要知道的權益

【獨家專訪】幼兒托育新制上路.你一定要知道的權益#媽媽寶寶

整理╱李藹芬 台灣106年的整體生育率1.13%,只比新加坡跟澳門高,位居全球第三低。政府將人口危機視為國安問題,期望以務實的對策解決問題! Q:此次的托育補助新制具有何種意義?預期可達到的效益為何?您認為一個可長可久的托育政策應具有哪些內涵? 賴清德院長:人口危機是國安問題,去年的新生兒數目大概19萬多,今年的上半年比去年同期還要少。台灣去年的整體生育率1.13%,只比新加坡跟澳門高,比其他國家都低。如果趨勢不改變的話,大概在2030年,人口就會達到高峰,然後反轉往下。在2045年至2050年之間,台灣的人口數會跌破2千萬人。這將讓未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出問題,因為產業找不到人力。在這種狀況下,誠實面對這個問題,也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這是第一個目標。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兼顧降低家長的負擔,讓大家有意願生兒育女之外,也能達到幾個目標:加速托育公共化、減輕家長的托育負擔、改善教保人員的薪資、穩定教保品質、提高家外的托育率。特別是提高家外的托育率,有助於讓婦女留在勞動市場,因為婦女離開勞動市場,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生兒育女,二是孝順父母。養兒育女用國家的力量來幫助她們,孝順父母也要用國家的政策(長照2.0)來幫助她們。在這麼多的目標中,有最高的願景,就是提高生育率,解決人口危機的國安問題,以維持國家的競爭力並兼顧這些方向。 Q:對偏鄉或部分地區而言,不只公共托育機構不足,私立托育機構也甚為缺乏,對此,政府應如何為這些地區的父母解決托育問題? 賴清德院長:這個問題比較極端的是,如果連私立的幼兒園都沒有,就不可能有準公共化,就只有去蓋公立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對此,我的回答是,如果全國的鄉鎮市區沒有公幼,當然要由政府推動公共化,0到2歲可用保母制度,也可推動公共的托嬰中心或托育家園,2到5歲就是推動公幼。 由於每個縣市的狀況不同,在都會地區設立公立的托育家園,在交通上比較沒有問題,可是在數量上也沒辦法滿足。簡單講,都會地區人口多,生育率高,新生兒一定多,需求也一定多,政府推動公共化的速度很難趕得上,因此,單純用公共托育家園是無法解決0至2歲的托育問題,必然要搭配社區保母。我舉台南市的例子,37個行政區中,有山區,有海邊,就有好幾個行政區的人口不到1萬人,如龍崎、左鎮、大內和山上,要私立去開業,根本無法生存,所以要推動公共化,但公共又收不滿,或是有的住比較遠,就一定要用保母制度。台南縣市在合併初期,要很迅速地不分城鄉去滿足家長的托育需求,就是優先推保母制度,公共的托育家園放在比較後面,但也逐步地推動。要解決偏鄉或幼兒教育的交通問題,大概就是用這樣的方式。 Q:整體而言,對於托育機構的品質掌控,政府是否有完整的管理配套措施? 賴清德院長:各縣市政府對這部分都有相關規定,要求0至2歲的保母或私立托嬰中心,或是2到5歲的私立幼兒園,都有一定的規範要求,包括收費價格要送到縣市政府的審議委員會。但我們推動這套制度時,還有一些規定,包括改善教保人員的薪資、對教保的品質有所要求,自然而然就不會有教保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套制度固然要提高生育率以解決國安問題,也希望一併解決現行制度上已經出現的問題。 我們推動補助之後,將對其經營有所幫助。簡單講,0到2歲的家外托育率到111年,從10.57%提高到28.88%,2到5歲的幼兒園入園率從61.7%提高到68%,換句話說,幼兒園收生數會增加,當收生數增加,就有餘力去解決薪資問題。(政務委員林萬億補充:目前幼兒園教保人員薪資仍有很多只24,000元起,期望未來可調整到29,000元,因為學生來源數增加,可望增加營收。) (有的媽媽覺得送出去很貴,寧願自己帶,可是領得又變少了?)沒有比較少,送出去托育的費用本來就比較高,不能與家裡自己帶相比,應該是在一樣的條件下互相比較,過去的0到2歲是領2,500元,現在是延長到4足歲,總之0到4歲通通是每年至少有3萬元(註:每月2,500元╳12個月);再來就是放寬規定,以往在家自己帶不見得可領到2,500元,要看祖父母是否有受過訓練?也要看父母是否都有在上班?現在都取消限制,一個去上班也好,兩個都去上班也好,反正是要降低家庭負擔,就讓你可領2,500元,而且延長領取年齡,就家長而言,自己在家帶孩子,領得比過去多。 制度施行前,費用上有所差別,現在針對每一種制度,我們都有增加補助。另外,希望鼓勵把孩子送家外托育,背後有許多用意,其一是讓父母可持續留在職場上。(政務委員林萬億補充:8月1日之前的舊制是父母一方未就業,留在家裡照顧小孩,才能領取2,500元;如果父母雙方都就業的雙薪家庭,有兩個情況:一是送到托育中心,一是由受過126個小時訓練的長輩照顧,都可領到2,000元。我們現在把父母就業條件取消,也取消祖父母受過訓練才能領取2,000元的資格,因為過去只有受過126個小時的祖父母照顧孫子女才能領到2,000元,若有保母技術士證照者,才能領到3,000元,大家忘記了大約80%的祖父母是領2,000元,而現在不需要訓練或證照,都是領2,500元,比原來的2,000元更高。若有保母技術士證照的祖父母是合格的保母,可以帶其他小孩,其實收入沒減少。) Q:關於「少子女化對策計畫」,還有哪些值得與民眾分享的內容? 賴清德院長:我們為了這個制度假設一套理論,經濟收入多寡是決定是否生兒育女的原因,我們認為這個答案是對的,所以朝這個方向做,就是降低家長負擔,也配合加薪和減稅,特別是減稅,薪資特別扣除額從每人每年12萬8千元變為20萬元,標準扣除額本來是每人每年9萬元,現在變12萬,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從每人每年12萬8千元變為20萬元,所以,月薪3萬元以下的任何一個人,一年領13.5個月,全年不必課稅。如果是四口之家的雙薪家庭,兩個孩子在5歲以下,每年家庭總收入123萬以內不用課稅,意思就是說,夫妻倆的收入加起來平均1個月10萬元,可以不用課稅,這個就是政府所做的事情。為何是5歲呢?因為念小學之前的托育費用很貴。這就是我說的,透過加薪和減稅,讓家庭可支配所得高一點,再加上降低家外托育的負擔,到家戶可支配所得的10%至15%,這樣就有意願或有能力養兒育女,這就是這套制度的理論基礎,我們不是只有降低托育負擔,還有加薪和減稅,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提振生育率。 (有讀者反應,即使家庭收入比123萬高,卻又高不了多少,也是一樣養孩子……)不到免稅門檻但會減少繳稅額度,綜所稅最高稅率是從45%降到40%,課稅比率是5%到40%,當各種扣除額提高時,就會降低繳稅的比率。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獨家專訪賴清德院長】因應公托公幼供不應求.以「準公共化政策」提高效率 ※延伸閱讀:【獨家專訪賴清德院長】2到3歲公共托育空窗期.期望增加公共化空間 ※延伸閱讀:【獨家專訪賴清德院長】完善托育政策.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音樂饗宴‧培養bobo學習好能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音樂饗宴‧培養bobo學習好能力#媽媽寶寶

文/曾任醫學中心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創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音樂」伴隨著許多人一起生活,無時無刻都圍繞在你我的生活之中。早上起床,聽首輕快的音樂、動一動身體,可以讓人充滿活力;工作煩悶時,聽音樂休息一下,有助於紓壓與提振精神;經過忙碌的一天回到家後,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放鬆心情,紓解一天的疲累。 音樂對於大人而言,具有許多的正向幫助,那麼對於寶寶呢?仔細回想,音樂是否也伴隨著你我成長呢?透過兒歌學習英文字母,在帶動唱的活動中學習各種動作技巧,藉由吟唱詩詞輕而易舉將長篇的詩詞背了起來,在學校活動中演奏樂器成為同學崇拜的大明星而充滿成就感……,這些都是音樂伴隨我們成長的鐵證。 接觸音樂對寶寶好 1.提供豐富的聽覺刺激,進而提升對於聲音的敏銳度與判斷力。 2.音樂可以調整寶寶的情緒,許多研究指出,透過歌唱、彈奏樂器、將音樂與繪本故事融合等方式,對於幼兒的情緒調節發展有正向的幫助,此外亦對於感受自我與他人情緒有正向的影響。 3.音樂相關活動提供多感官的刺激(聽覺、視覺、動作覺、觸覺等),有助於活化大腦,進而促進肢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等。此外,寶寶在玩奏樂器時,經常需要手眼並用與雙手並用,因此也可以促進手眼協調與雙手協調能力。 4.音樂有助於寶寶培養專注力。根據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與音樂治療的相關研究指出,讓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接觸結構化的音樂團體,有助於提升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與分散性注意力。 音樂分齡遊戲‧促進寶寶全方面發展 0歲~1歲:提供音樂饗宴,讓寶寶在自然環境中習慣聽音樂,並透過音樂增進與父母的互動與情感連結。 1歲~2歲:透過音樂讓寶寶在歡樂的氣氛中玩遊戲,增加寶寶對於動作與認知相關學習的意願。 2歲~3歲:利用音樂搭配動作與認知相關活動,讓寶寶持續在歡樂、有趣的情境中培養動作能力、協調能力、認知能力與節奏感。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掌握如廁要領.寶寶放心上學去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