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7大飲食建議.改善懷孕初期胃口不佳、想吐

7大飲食建議.改善懷孕初期胃口不佳、想吐#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陳敬軒 懷孕初期腸胃不適幾乎是所有準媽咪都會碰到的問題,諸如孕吐、噁心、沒食欲、口苦等,這些反應多因荷爾蒙變化所致,難道準媽媽只能忍受嗎? 多方嘗試.改善腸胃不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敬軒表示,門診中有很多孕婦因為孕吐或噁心,以致成天提不起精神,甚至無法專心於工作上,除了鼓勵準媽咪多休息之外,飲食的調整可以從下列幾個大方向為原則開始嘗試,達到自己最舒服的狀態。 1.少量多餐.自己定義 少量多餐並沒有一餐一定要吃多少,有些人可能只吃平常1/3的分量就開始覺得噁心,建議準媽咪可以依照自己身體的反應,拿捏每次用餐的分量,可準備一些蘇打餅乾、全麥麵包、堅果、水果等,當做餐與餐間的小點心,別空腹太久。 2.口味清淡.不容易 口味比較重的料理,特別是油膩的食物容易造成噁心感。但為減少腸胃刺激或進一步造成不適,清淡飲食相對較理想,若準媽咪無法只吃調味清淡的料理,不妨吃一些自己吃得下的東西,唯須注意會不會有噁心感加重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另外,若是懷孕前的體重已經過重,孕期體重控制也相當重要,攝取高熱量或高油脂的食物,還是要適度節制。 3.無法喝水.從其他食物獲得水分 懷孕初期真的可能連喝口水都會誘發噁心感,除了喝水補充水分之外,蔬果、湯品等食物都含有水分,這些都可以做為水分補充的來源。關於飲料、茶、果汁或咖啡等飲品,其中多含有糖分與咖啡因,準媽咪應適量飲用,也要注意是否會造成身體不適。 4.試著改變用餐順序 水分容易造成胃部膨脹,造成飽脹感,易引起噁心嘔吐。雖然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如果習慣一邊吃飯、一邊喝湯,可試著先以乾食為主,最後再喝點湯,改變用餐順序,或許能舒緩噁心感。 5.甜食攝取要節制 通常甜食與重口味的料理一樣,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較容易出現想吐、噁心的感覺。當嘴巴覺得苦苦的、酸酸的,也可以含顆梅子、嚼口香糖,讓自己舒服一點。但若準媽咪發現吃點甜甜的東西比較可以改善不適,建議以天然水果為優先選擇。 6.冰涼食物別過量 不少準媽咪表示,吃冰或在嘴裡含顆冰塊對改善噁心感很有效。冰涼的食物可以暫時讓食道和胃的活動減慢,進而緩和嘔吐、噁心感。但吃太多冰不利身體血液循環,也容易造成子宮收縮的問題,原則上不鼓勵大量食用。 7.早起攝取醣類食物 大部分的孕吐經常發生在早上起床時,這可能是因為荷爾蒙濃度較高,以及累積了一個晚上的胃酸所影響。建議準媽咪可在起床時,吃一些屬於醣類的食物,例如:蘇打餅乾、白吐司、饅頭等,可以稍微吸附胃酸,有助減緩晨吐發生。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懷孕了!!準媽咪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延伸閱讀:最新調查,懷孕初期腸胃問題多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破水.落紅.陣痛,出現這「3大產兆」代表即將臨盆?

破水.落紅.陣痛,出現這「3大產兆」代表即將臨盆?#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新莊天給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周佳謙 隨著預產期的到來,在孕婦身上發生產兆的機率也愈來愈高。然而,對於初次生產的準媽媽來說,又該如何得知產兆的特徵及出現時間點呢? 產兆,指的就是「生產前的徵兆」,發生在懷孕後期到開始分娩的這段期間。產兆猶如指標般,提醒孕婦「寶寶即將出生」,以便於孕婦、家人及醫護人員等趕快做好相關準備。 新莊天給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周佳謙說明,常見的產兆包含破水、落紅和陣痛(腰酸、規則宮縮),沒有一定的出現順序;而一般健康且計畫自然生產的孕婦,原先處於穩定的懷孕狀態,只有等到產兆的出現,才會進展到分娩階段。 產兆1:破水 對於身處在子宮內的胎兒來說,羊水和外層的胎膜是重要的保護屏障,在正常狀況下,如果胎膜破裂、羊水流出而演變成「破水」,即是指胎兒已經發育成熟,將要出生的狀況。然而,這同時也代表胎兒失去了保護膜,身處在高風險狀態中。 產兆2:落紅 周佳謙醫師表示,懷孕期間,接近子宮頸口的內側會產生一種「黏液栓子」的分泌物,主要目的在於阻擋外來細菌進入子宮。當子宮開始收縮時,子宮頸會擴張、變軟而薄化,使裡面的黏液栓子排出;此種分泌物為透明黏性的液體狀態,有時會帶點血絲,即成為「落紅」的現象。 產兆3:陣痛 陣痛來自於子宮收縮,而且必須是「規則陣痛」,才能讓子宮壁和子宮頸變薄、子宮頸口擴張,進而使胎頭下降,邁入生產過程。 小心!異常的產兆 如果產兆的狀況「不尋常」,則需特別小心,更要立即就醫,以免危害母體和胎兒的性命。 破水過久‧母胎易感染 有時候,破水的跡象不是很明顯,或孕婦的警覺性不夠,都可能讓破水的情形持續發生而不自知。從破水開始,母胎即陷入感染風險中,而且時間拖得愈長,風險愈大。 落紅過多‧胎盤問題大 正常來說,落紅僅會有些許血絲。然而,如果明顯有出血狀況,甚至出血量多到比自身第2天的月經量還多,代表母體或胎兒有風險,勢必得馬上就醫檢查。 陣痛嚴重‧擔心大失血 雖然規則陣痛令孕婦不適,但仍可透過轉移注意力、按摩或生產球運動等方式,舒緩疼痛程度。然而,如果孕婦感覺到下腹部像充飽氣體的籃球一樣特別緊繃,且極度疼痛到無法緩解,則要小心是否有「胎盤早期剝離」的可能;若有,同時還可能出現大出血,甚至可能引發母體凝血功能的異常。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我什麼時候要去醫院? ※延伸閱讀:真的要生了嗎?好痛…我不想被醫院「退貨」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掌握如廁要領,寶寶放心上學去!

出生開始學教養:掌握如廁要領,寶寶放心上學去!#媽媽寶寶

文/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每當到了幼兒園新學期前後的時間點(約莫每年6月至10月),有許多家會開始詢問:「寶寶什麼時候適合開始上幼兒園小班?上小班前需要學會些什麼?是不是等比較會說話再去?還是等抵抗力強一點再去呢?」 幼兒園課前先修班 面對這些問題,我通常只會給一個大原則,那就是寶寶上幼兒園前必須要「先學會照顧自己」,尤其是「吃飯」與「上廁所」這兩件重要的事。因為從事早療相關工作的緣故,經常接觸幼兒園的老師,透過這些機緣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幼兒園老師的工作狀況,他們經常會跟我說:「有些孩子,經專業評估後發現發展沒有問題,但依賴性很強,吃飯、上廁所都還需要老師大量的幫忙,讓我們徒增許多工作量,這些不是在家中就應該開始學習的嗎?」甚至有些老師也說:「部分剛上小班或中班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甚至連上廁所也不會表達,包著尿布上學,在學校我們必須從頭教起,還得幫他們換尿布。」 寶寶如廁發展里程碑 大部分的寶寶約在2歲至2歲半之間開始訓練如廁,並且在3歲至4歲之間(幼兒園小班)逐漸達到獨立(僅有擦屁股或穿著較難穿脫的褲子時需要協助),以下為寶寶如廁發展的里程碑: 年齡 發展概況 1歲~1歲半 當大小便在尿布上時,會表現出不舒服的樣子。 1歲半~2歲 在引導與監督下,可自行坐在小馬桶上。 2歲~2歲半 有較長的時間維持尿布乾燥,並開始對如廁訓練感到興趣與成就感。 2歲半~3歲 大小便時間已逐漸規律,可以表達想上廁所。 3歲~4歲(小班) 可以自己到廁所或小馬桶如廁,僅有擦屁股或穿著較難穿脫的褲子時需要協助。 就讀幼兒園前的準備:掌握訓練要點,鼓勵寶寶自己上廁所 ★如廁訓練要點★ 1.首要原則:「少逼迫,多鼓勵,勿心急,逐步慢慢來」畢竟如廁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須有耐心慢慢來,多給予寶寶正向的回饋。 2.正式進入如廁訓練之前,可以利用繪本或遊戲的方式,帶領寶寶認識廁所與便器(如: 小馬桶),並逐步教導寶寶如廁的正確觀念與步驟,讓寶寶的心理做好健全準備。坊間有許多教導寶寶如廁的繪本,例如:《我會用小馬桶》、《露露上廁所》、《我的小馬桶》、《跳著去噗噗囉,我的小寶貝!》都是既有趣又富含如廁學習意義的繪本。另外,也可以透過巧虎的如廁系列影片搭配巧虎娃娃一起跟寶寶玩一場角色扮演的遊戲。 3.如廁訓練期間,可固定時間讓寶寶坐在便器上,一開始可包著尿布坐在便器上,待寶寶習慣後再試著脫掉尿布。 4.固定的如廁時間須搭配正常且規律的飲食習慣,養成排便的規律性。此外,食物的類型也可能影響寶寶的排便,例如:寶寶不喜歡吃蔬菜水果、也不喜歡喝水,此時可能導致纖維質和水分攝取不足,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和糞便的軟硬度,進而引起便祕,如廁的習慣也可能因此而改變。 5.當寶寶坐在小馬桶等便器上時,可以陪著他們一起玩玩具、說故事,等待尿意或便意出現,並覺得上廁所是輕鬆愉快的,可以增強對於如廁的正向連結。 6.每當寶寶成功在便器大小便時,都應給予正向回饋,增加他們的成就感。 7.當寶寶不小心尿在地上時,別責罵他們,若非尿在需緊急處理之處(如:地毯等),先別急著清理,可以來場機會教育,先與寶寶討論尿濕的感覺(增加濕濕且不舒服的感覺連結),接著引導寶寶將弄濕的衣物脫掉,並放到洗衣籃裡,再來換上乾淨的衣物,最後一起回到現場清理乾淨,清理完畢後,可以向寶寶說明如果不小心尿濕褲子、弄濕地板,會影響到玩玩具、玩遊戲的時間,萬一把玩具弄濕,壞掉了就少一樣玩具可以玩了。 8.如廁訓練期間,儘量讓孩子穿著容易穿脫的褲子。 9.可以趁著夏日期間訓練,一方面穿著衣物較少,穿脫容易,另一方面就算弄濕了,清理也方便,也不怕著涼。 10.可先從戒白天尿布開始做起,由短時間逐漸進入長時間,由單一時段逐漸增加到2個、3個時段(時段建議可以安排在早上起床至中午吃飯前、睡午覺起床至晚餐前、洗完澡至睡覺前);而夜間的部分則不用過於勉強,一般的孩子平均在4歲至5歲之間可以成功戒掉夜間尿布,而在醫學定義上,孩子到5歲以上仍頻繁出現夜間尿床者,才符合「兒童夜尿症」,此時可以尋求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寶寶如廁訓練不心急 ※延伸閱讀:寶寶如廁訓練有技巧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兩胎孕期比一比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兩胎孕期比一比#媽媽寶寶

文‧圖/伊萊媽  高齡產婦的我終於在今年二月初卸貨第二胎--伊菲,回想起這次懷孕跟5年前的孕程,我覺得是有蠻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第一胎處處忍忍忍‧飲食小心翼翼 5年前懷伊萊,因為是第一次懷孕,所以飲食超級小心翼翼,所有孕前我愛吃的垃圾食物,舉凡巧克力、可樂、咖啡等,一夕之間全部戒斷,甚至在飲品方面我只喝水跟無糖豆漿,任何有含咖啡因的飲品我全部都不碰!這對可樂跟甜食上癮的我真的是挺痛苦的,但是為了伊萊我真的整整忍耐了40周(他剛好是預產期那天生),不得不說我那時候的忍功真的好強大! 第二胎什麼都吃‧開心最重要 懷妹妹的時候可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前期孕吐嚴重,等過了前3個月特別容易害喜的階段,我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想要吃辣,任何食物都想來點辣椒,這是我在懷第一胎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除了吃辣之外,聽醫生說孕婦適度的攝取咖啡因是可被接受的,所以偶爾我也會解禁喝個半杯左右的咖啡,當時只想著孕婦開心最重要嘛!(果然人家說第二胎照豬養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一胎動動動‧努力跑步瑜伽 第一胎懷伊萊時,我每天都會很認真的在跑步機上走40分鐘到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一直持續到生他的前一晚,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的意志力好強大喔!除了每天走跑步機之外,我從懷孕5個月開始每周都上2次的孕婦瑜伽,想確保生產的時候可以更順利,所以從我被推進產房到生伊萊出來,大概是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吧! 第二胎放輕鬆‧散步即為運動 第二胎懷伊菲時,因為工作更忙碌,而且還要照顧伊萊,加上高齡比較容易勞累,所以第一胎有做的運動我一項都沒做!只有傍晚時間抓著伊萊爸跟伊萊去公園散步走個幾圈,就是我當天的運動了,我以為這次的生產會因此沒有那麼順利,殊不知伊菲也大概就是我被推進產房後半小時左右出生! 最有趣的是第一胎我極力控制飲食跟運動,第二胎我放鬆飲食跟只有以散步為運動,兩胎在孕期增加的體重竟然一模一樣,而且伊萊與伊菲出生時的身高一樣、體重也只差了40公克!是不是太奇妙了! 綜合這兩胎的經驗,我覺得孕婦把握「吃得好、吃得巧」的原則(偶爾可以解個禁),加上適度的做些運動,不需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畢竟有開心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健康快樂的寶寶嘛!以上伊萊媽的個人經驗分享給你們參考囉!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小孩才藝課選擇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如何與孩子理性溝通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封面故事】Egan來了!Janet&George全面接招

【封面故事】Egan來了!Janet&George全面接招#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熱愛自由與探險的Janet,走入婚姻、生下寶寶後,冒險與有趣的生活並未因此停止,兒子Egan不但帶給她全新的生活體驗,與老公George一起克服的育兒挑戰與嘗試,更讓彼此的日常生活增添無限樂趣。 George是滿分爸爸 Egan出生前,Janet與George對「寶寶」這種生物做了不少功課,Janet坦言,除了餵奶的時間,照顧Egan的工作,目前幾乎都由George與媽媽包辦,George在她眼中,簡直是滿分的好爸爸。 但雖然George是個完美爸爸,在Janet眼中卻有點過於緊張,除了Egan剛出生的幾個月經常想對家中每樣物品做消毒之外,Egan開始吃副食品後,George也因為擔心兒子可能嗆到,而決定重新複習心肺復甦術(CPR)的相關知識,這些行為雖然讓Janet感到有趣又無奈,但卻也同時讓Janet對於把孩子交給老公這件事非常安心滿意。 持續說服老公帶兒子去非洲 夫妻兩人一個謹慎、一個大而化之,不同的想法還好都能因為互相理解與充分溝通而達成共識,Egan雖然好帶,但目前半夜仍需要起床喝奶,為了兒子半夜醒來要哭多久再擁抱,George和Janet曾經激烈討論,到目前都還沒有明確共識。而對於想帶Egan去度假的第一個國家,Janet想去非洲的桑吉巴,因為那邊有許多種類的動物、有漂亮的海景,堪稱非洲的馬爾地夫,但George只想帶Egan去感覺各方面都相對安全的馬爾地夫,和兒子好好的享受親子共游,拒絕「長得像」的馬爾地夫。Janet笑說,目前大概就是睡覺和帶寶寶去非洲這2件事需要時間說服老公了。 與Egan一起哭 Egan出生後,Janet選擇親餵母乳,選擇的理由很簡單,只因為這是最自然、原始的哺育方式,所以她不願意輕易放棄,對她來說,哺餵母乳的壓力,不是餵不順或奶不夠,因為她知道餵不順可以調整、奶不夠只要持續讓寶寶吸吮,奶水就會逐漸趕上,但最難克服的是初期奶頭破皮的疼痛,這個疼痛讓她覺得餵奶只是一個工作,無法真的享受其中的樂趣,好在後來疼痛終究過去,與Egan之間培養的哺餵默契也終於穩穩建立。 哺餵母乳初期帶來的疼痛,不是Janet印象中的第一個育兒挫折,她想起產後復出工作的那個月,她因為工作耽誤了餵奶的時間,回到家後,她的胸部已經變成石頭奶,非常疼痛,Egan也因為肚子餓哭泣,但卻因為Janet胸部太脹太硬無法順利吸吮;為了緩解胸部的疼痛,Janet跪趴在Egan面前,希望Egan順利吸出奶水,她忘不了那天跪著跟Egan一起哭泣的經驗,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那是她第一次感到育兒挫折的時刻。 有孩子後‧生活一樣值得享受 也許因為從小在國外長大,Janet沒有太多來自亞洲女性對母職印象的沉重包袱,她分享產後坐月子時,看到一位媽媽為了提升母奶量,將大部分時間埋首於擠奶,忽略了與孩子的實質相處,她覺得有些遺憾。Janet成為媽媽後,最想與新手媽媽分享的是:不要比較、不要在乎數字,帶養小孩不是比賽,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陪伴孩子,與其在乎奶瓶上的刻度,與孩子之間實質的相處其實更為重要。 Egan出生後,Janet依然享受目前的生活,她認為,Egan出生後,也許某些旅行計畫需要暫緩,或是心目中的優先順序有所調動,但都不影響她享受生活的宗旨。孩子出生前與孩子出生後,每個改變都有它可貴之處,尤其成為父母後,Janet對於與George和Egan共同組成的「家」有更深刻的認同感,且George成為爸爸後,在兒子面前展現的那一面,無論是無比耐心或不計形象的逗Egan笑,都讓Janet想到就感到幸福,有重新再次愛上老公的錯覺。也許,順應人生的每個改變,尋找每個改變帶來的樂趣並享受它,就是Janet與George對生活可以永遠這麼樂此不疲的原因吧。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Janet人生大冒險 ※延伸閱讀:混血萌娃的幸福家庭生活-伊萊媽x伊萊x伊菲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吃飯」怎麼這麼難!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吃飯」怎麼這麼難!#媽媽寶寶

文‧圖/王以路 如果要問我蛋妹目前最讓我苦腦的事情,應該就是吃飯這事。我家的小娃兒從小就不愛吃,嬰兒時期的時候,100c.c.的奶她可以喝一個半小時;吃副食品時期,只要她不喜歡吃的食物泥,她會直接吐出來絕對不要再吃第二口。在生長曲線偏低的狀況下,當媽的真的很傷腦筋! 每當親朋好友時不時關心的說:「哎呀!你的小孩怎麼那麼瘦啊!」這句話真的會一秒惹怒媽媽,因為自己明明很認真餵食,食物也一直變換花樣,但蛋妹就是不賞臉。現在又有人懷疑是廚藝大有問題,以至於孩子不愛吃。唉!媽媽真的很無奈,因為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小孩瘦得像火柴棒一樣呀! 堅持手做零食 相信很多媽媽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困擾。因為蛋妹都不吃正餐,所以我不會主動給蛋妹吃市售零食,因為怕她有吃零食的習慣後,反而更不愛吃正餐。如果真的要讓她吃零食,我會自己烤吐司布丁讓她享用,既營養又健康。或許是因為從小不給蛋妹吃零食,所以當哥哥、姐姐拿給她吃時,她會先觀察再決定要不要吃,有時她只會在手上拿著拿著,就拿來給我,這點倒是挺令我訝異的。 多次嘗試不同的料理方式 一般如果是食物不是食品的話,我很少限制她,因為我希望她可以多多嘗試。在蛋妹不滿1歲時,她就吃過螃蟹、蝦子、魚肉、蛋類等多種海鮮,等她再大一點,有的時候以前不吃的食物她又突然開始吃,這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讓她不想吃,而是因為料理方式,影響她進食的意願;像是她可能不願意吃食物泥,但若是換成食物丁她卻吃的很開心,所以現在我都會讓她再嘗試那些她以前不願意吃的食物。 「拒絕零食」要有決心 其實孩子不吃飯這件事情,就真的只能讓她餓!但是媽媽必須堅持不能給零食、飲料。尤其像我們家蛋妹,可以在我每次做完飯吵著要吃香蕉,不吃我的愛心餐,吃飯時候花招百出,有時候甚至只吃4~5口,不餓就不吃。 媽媽們必須要有決心,把所有的水果、牛奶、起司等,她愛吃的東西都收起來,告訴她要吃完飯才可以吃,如果沒吃完就不行。日子久了,蛋妹就會知道她只能吃正餐,這餐沒有吃就會餓,然後下一餐就會吃得比較多,慢慢的胃口就會越來越好,而且在這樣的堅持下,看著女兒長高、長壯,身為媽媽真的倍感欣慰。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這場比賽沒有輸贏!但是,寶貝~妳可以先停止尖叫嗎?! ※延伸閱讀:以路蛋妹教養經.不讓孩子當低頭族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生產好痛!帶妳認識減痛分娩

生產好痛!帶妳認識減痛分娩#媽媽寶寶

文/Tiffany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阮仲豪 減痛分娩,可降低媽咪生產時的疼痛,生產前,適當了解與評估是否採用,也有助降低媽咪對生產的恐懼。 減痛分娩是什麼? 減痛分娩就是以前大家常聽到的「無痛分娩」,阮仲豪醫師解釋,這是能讓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減輕疼痛的方式,也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緩解產痛的方法,而施打位置分為脊椎/脊髓鞘內(spinal anesthesia),以及硬脊膜外腔(epidural anesthesia),後者是目前最主要的分娩止痛方式。施打方式主要是從產婦的背部,利用硬針放入一根軟管後給予止痛藥。放入軟管的目的是可以根據產婦不同的產程狀況,給予不同劑量的藥物,減痛的成功率可超過9成。 適合施打的產程時間 阮仲豪醫師提到,減痛分娩以往會在第一產程的後期(活動期),子宮頸開到3至4公分且產程較穩定時,才能開始施打,但因為現在藥物進步和對減痛分娩有較多的了解,只要經過醫師評估過後,就可提前施打,讓產婦早點舒緩疼痛。 減痛分娩的優點 1、減輕疼痛、保存體力 減痛分娩能夠有效減輕生產過程的疼痛,因產婦在待產過程中,可能緊張、疼痛,導致發抖緊繃,流失不少能量,施打減痛分娩則能保存較多的體力,讓生產過程更加順利。 2、良好的生產經驗 根據研究顯示,有些產婦因為生產過程太痛,導致產後憂鬱,若使用減痛分娩,能降低產婦對於生產過程的恐懼,也能不害怕再次懷孕。 3、必要時可做剖腹產麻醉 萬一產婦在自然產的過程中,需要緊急做剖腹產,醫師可直接透過放置好的軟管,給予麻醉藥。如同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需要時也會先在背後放好給藥軟管,若是發生緊急狀況,就能馬上施打藥劑進行剖腹生產。 減痛分娩的缺點 1、具有風險性 減痛分娩採用半身麻醉,具有侵入性、風險性。但因為藥劑濃度較低,藥物對於產婦及胎兒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2、器械幫忙 半身麻醉會讓下肢肌肉較無力,因此些許產婦會需要器械幫忙分娩,例如:產鉗或真空抽吸。 非所有產婦皆適合 減痛分娩能讓產婦有個愉快的生產過程,但並不是每位產婦都適合,阮仲豪醫師提到,對於凝血功能不佳、無法配合姿勢施打藥劑或患有腰椎結構異常的產婦,以及有嚴重出血休克或各種產科急症的媽媽,都不適合採用減痛分娩。阮仲豪醫師也特別提醒,有時對於減痛分娩的恐懼,是來自於不了解,因此建議可提前入院檢查,與自己的婦產科醫師進行討論或參加媽媽教室,讓自己能有個愉快又安全的分娩過程。   ※原文刊載於2018年7月號《媽媽寶寶》377期。 ※延伸閱讀:我要如何解決生產的痛? ※延伸閱讀:減痛分娩到底需不需要?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客座總編輯高山峰:夫妻相處之道!

客座總編輯高山峰:夫妻相處之道!#媽媽寶寶

文.圖╱高山峰 各位媽媽寶寶的讀者大家好,我是高山峰,擔任本期客座總編輯,2天前,我正為這一期的文章主題傷透腦筋,就在我陷入不知從何下筆的囧境時,我那聰慧明理萬事好商量的太太開金口了:「何不寫寫你的夫妻相處之道?」 我頓時雙掌畫圓猛擊雙膝,恍然大呼:「太座英明啊!我這就著手進行!」 ………… 是的,這就是小弟我的「夫妻相處之道」。 ………… 不過由於字數的關係,我還是主動加碼一下,就寫寫今年四月底,我們全家第一次(4個成員都到齊)的海外旅行(沖繩)吧!一點簡單的心得報告,除了留念,也期許下一次這樣的旅行,能儘快再度到來。 好囉!選擇了沖繩為目的地有好幾個原因: 1.怕6歲的過動兒子及3歲的小小娃女兒耐不住過長的飛行。 2.之前到過沖繩4、5次,雖然都是因為工作,不過印象真的挺好。 3.市面上有關沖繩的GuideBook真的多不勝數,也真的都可以給大家很多好的旅行規劃與建議。(感謝媒體與自媒體朋友們的幫助) 4.我有新的旅行箱贊助商,我非出門好好的玩一趟、買一趟不可!(哈哈哈哈) 所以,我們出發了!這一次我們選擇了自駕遊,在當地,租車真的很方便,就像到小7買個口香糖一樣,雖然是右駕,但是因為每個人都遵守交通規則,路線規劃簡單明瞭,所以駕車的體驗是很舒服的。只是我一上車面臨第一個路口時就犯了超級經典的一個錯:「打方向燈時,啟動了雨刷開關」。(囧)至於行程,5天的假期則是以南--》中--》北--》南的方式進行,先從那霸出發前往中部的美國村,再往北部的名護,最後再回到那霸市。 帶著孩子們,我和太太把行程排得很鬆,因為想把遊戲歡樂的時光都留給他們,畢竟這才是帶他們旅行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在美國村的sunsetbeach就待了兩個下午,然後在沖繩縣綜合運動公園也消磨了半天的時光,甚至在逛完北部的水族館後,恩恩和小花在本部町的海邊玩了一早上的沙。(感想:小朋友們真~的很愛玩沙) 成為父母後第一次帶孩子們出國玩,難免手忙腳亂,不過在沖繩,很多對旅客開放的環境裡,廁所的設備真的令我印象深刻,好幾個親子廁所,用地之寬敞,對比日本人對於土地利用的錙銖必較,實在稱得上是大放送的程度,廁所內的設施除了有免治親子馬桶,洗手,換尿布之外,甚至有一個桶型的直立式座椅(方便父母親把必須隨時環抱的寶貝暫時放下來,讓自己好好上個廁所),更酷的是,還有「洗屁屁」,是的,你沒看錯!一個專門用來清洗嬰幼兒屁屁的瓷製盥洗。各位媽媽,各位寶寶,你們說說是不是hen厲害? 至於會選擇「公園」去玩,一開始是旅行書推薦的,因為書上說:「在沖繩,沒有一個公園的遊樂設施是一樣的。」這句話乍聽之下沒什麼特別,可如果你是「台灣囡仔的父母」,你就會發現事有蹊蹺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全台灣都這樣啦!但我帶孩子們去過的公園,幾乎每一處遊樂設施都千篇一律是塑膠製的。 有次問6歲的過動恩為什麼在公園玩得意興闌珊,他竟然回答我:「太沒挑戰性了。」我當時真的是很心疼他的有志難伸……。(哈)當然旅行書上的10幾個不同特色公園沒有一一玩遍,但是這次實際去到的其中2個(另一個是浦添大公園),真的讓恩恩及小花流連忘返,玩得非常開心,甚至讓我有一種「就算花錢搭飛機出遠門玩公園」也值得的心情呀!(而且,當然,公園對所有人都是免費開放的。) 關於沖繩的氣候宜人、風景美麗、空氣清新,在此就不多做描述了,這是單身時的我就可領會的。至於沖繩對親子旅行的友善,抑或是對於全年齡照護的同理心,則是我升格為人夫、人父後才發現的。真心謝謝Okinawa帶給我們的美好時光。 文章的最後,再把主題帶回「夫妻相處之道」吧。 「老婆,我跟妳說,台灣的很多outlet都是假凹累,這裡的outlet值得您一逛,而且我租的車是大旅行車,夠放。」 「 ❤ 」! ※原文刊載於2018年6月號《媽媽寶寶》376期。 ※延伸閱讀:丁寧:原來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黃小柔:三寶媽的滿滿幸福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