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早產因素多.「安胎」要注意什麼?

早產因素多.「安胎」要注意什麼?#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 在婦產科醫學上,懷孕滿20周、不滿37周分娩稱為早產。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表示,有很多原因可能造成早產,但什麼狀況下必須安胎?安胎有哪些方式,本文為你一一道來。 出現早產徵兆要安胎嗎? 安胎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降低早產風險,延長胎兒待在子宮內的時間,讓胎兒發育更加健全。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說明,在出現早產徵兆的狀況下,如不影響母胎安全,可進行安胎;懷孕34~37周時,胎兒器官發育皆已具備可於子宮以外的環境生存,此階段出現產兆則可安心待產。依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懷孕24~34周合併早產現象,生產前建議施打類固醇刺激寶寶肺部成熟,務求減少寶寶肺部併發症、提高存活率;超過34周合併早產現象,則可依宮縮強度與子宮頸變化,評估是否進入產程。她提醒,並非所有狀況都可以透過安胎來預防早產,如:破水、子癇前症患者血壓無法有效下降或使用安胎藥物出現嚴重副作用等。 安胎方式 安胎方式,有些狀況只需要多休息、規律服用藥物,但也有些情況必須住院治療,蔡亞倫醫師表示,採取何種方式安胎,婦產科醫師會依照妊娠周數與母胎狀況評估,例如:懷孕不滿20周,能使用口服或針劑黃體素;懷孕20周後至足月生產前,則給予可抑制子宮收縮藥物。她進一步說明,抑制宮縮、預防早產的藥物有很多選擇,且每一種藥物都會有不同的適應症與副作用,像是作用於全身交感神經的β受體阻斷劑Yutopar、僅作用於子宮上的催產素受體Atosiban、屬於鈣離子阻斷劑的Nifedipine等,需依懷孕周數、孕媽咪的健康狀況及病史,評估用藥方式、劑量等細節。 安胎.注重居家生活照護 通常不需住院安胎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要注意哪些細節呢?蔡亞倫醫師表示,當婦產科醫師建議在家安胎休養時,有工作者最好能請假在家休息,居家生活也要注意,儘量不要四處走動,能躺著休息最好,同時應避免從事增加腹壓的家事活動。不過如廁、起身伸展、用餐等,仍可維持正常動作;如僅需服用安胎藥物,除了在家多休息之外,也要留意工作不宜過度勞累、四處奔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儘量坐著,她提醒,必須安胎的狀況下,性行為也需要暫停,盡可能避免進行誘發宮縮的行為。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善用檢測掌握母胎狀況.察覺早產傾向 ※延伸閱讀:好好安胎這樣做…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女兒Tammy來報到!嚴立婷湊足「好」字.讓人生更完整

女兒Tammy來報到!嚴立婷湊足「好」字.讓人生更完整#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在經歷了3次流產後,內心已經放棄生第二胎時,女兒就突然來了!」從嚴立婷生兒子的慘烈經驗至好不容易有了女兒的這段過程中,所面臨的身心考驗,令人深感不捨。歷經近6個年頭,「好」字終究如願湊足。 最重視「品格教育」 嚴立婷自認從小是個很叛逆的小孩,讓爸媽相當頭痛,但現在的她對父母的關心絕對不亞於其他兄弟姐妹,她和老公一致認為,學業成績絕對無法評斷一個孩子的好壞,而是「人品」最重要,如果要讓孩子懂得對身邊的人有禮貌,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而不是強迫。 她以自己小時候面臨的狀況為例:「以前逢年過節回鄉的時候,大人總會要求孩子看到人要打招呼問候,但自己可能根本不認識某些人,無形中會變得很抗拒這件事。」她教導孩子的方式是,自己先和對方打招呼,然後再告訴孩子「這個人是誰」,或是與每天都會碰面的警衛寒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懂得,碰到認識的人要如何與對方打招呼。 男孩女孩大不同 談起才5個多月大的Tammy和Willson有什麼最像的地方時,嚴立婷張著大眼,毫不猶豫地說:「長相,他們根本就是雙胞胎」,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竟有著如此相似的外表,不難想像小萌娃Tammy,未來一定也是個小美女。除了外表之外,嚴立婷表示,男孩女孩真的不一樣:「Tammy是個很穩定的孩子,很少哭鬧,也很容易安撫,有時候還會突然來個天使般的笑容,讓你的心瞬間融化,再煩、再累也都不重要了。」雖然相較之下,嬰兒時期的Willson較磨人,但或許也是因為有了收服小磨娘精的經驗,才讓嚴立婷照顧雙寶更顯游刃有餘。 有了女兒讓嚴父也失去威信? 人總常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嚴立婷在有了女兒之後也非常認同,她擔心未來老公會被女兒吃死死,星座專家唐綺陽老師曾經告訴她:「你們夫妻兩個土象星座,生了兩個風向星座的孩子就注定要被吃死死,妳只要記得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要學會早點放手!」 她笑說:「有了女兒之後,真心覺得我老公有人格分裂症,他可以一臉嚴肅的指責我,下一秒面對女兒卻又充滿愛意。不過,以我自己目前的狀況來說,也是對女兒完全沒有抵抗力。」 過去的荒唐.造就現在的成熟 「經歷過3次流產的經驗後,我告訴自己,或許命中注定就只有1個孩子,但當發現自然懷孕,而且又是個女孩,那種從地獄回到天堂的感覺真的難以言喻。」嚴立婷認為有了女兒後,勢必要更努力,雖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這卻也是她的動力來源。 她說:「父母對我非常疼愛,但自己卻很叛逆,15、16歲時就開始外出賺錢,就此也不曾拿過家裡的零用錢。或許,從小過得比較辛苦,加上在演藝圈的生活,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且面對危機處理的應變態度更為成熟。」 為此,她以自己為出發點,期許可以給孩子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讓他們能更勇敢活出自已的人生,她說:「感謝過去的荒唐,讓成為雙寶媽咪的我,可以在打拚工作與照顧家庭中取得平衡,造就現在成熟的自己。」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有一種友情叫做「林志傑和田壘」,直擊男孩.奶爸蛻變史! ※延伸閱讀:Egan來了!Janet&George全面接招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了解孕期超音波‧感受新生命的到來

了解孕期超音波‧感受新生命的到來#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譚舜仁 孕期中,不同階段的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出胎兒不同階段的成長狀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譚舜仁提醒,雖然超音波的準確度可達到60%~80%左右,但它並不是萬能的工具,胎兒的一些功能性問題仍無法透過超音波診斷。 超音波‧確認胎兒結構問題 超音波依探頭不同可分為陰道超音波和腹部超音波,醫師會根據不同的檢查目的來使用,譚舜仁醫師補充說明,產檢時的超音波檢查,重點在於觀察胎兒的構造,確認是否正常,若是功能上的問題,像是寶寶未來聰不聰明、聽力是否正常等,就無法透過超音波診斷出來;等到胎兒越長越大,骨頭密度越來越高,超音波回波反射就會受到干擾,會看不清楚部分構造,對於醫師來說,要發現問題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不代表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之後生下來的寶寶就會沒問題。但醫師強調,超音波是孕婦產檢重要的篩檢工具,即使準確度不到100%,還是能檢查出很多胎兒異常。 不同類型‧針對不同檢查目的 產檢超音波依使用的探頭不同,可分為陰道及腹部超音波。譚舜仁醫師表示,懷孕8週前,懷孕囊較小,利用陰道超音波較容易觀察,之後的孕期大多都使用腹部超音波。到了懷孕後期,醫師建議若要檢查子宮頸長度和確認是否有前置胎盤,使用陰道超音波準確度會較高。 依照超音波成像立體程度,可分為2D、3D、4D超音波,但譚舜仁醫師提醒,並不是越多D越好,3D超音波只是將許多平面2D影像用軟體重組起來,而4D超音波則是可以錄下胎兒活動,其中2D超音波準確度最高。 超音波可再依照顏色分為黑白超音波及彩色超音波。彩色超音波也就是都卜勒超音波,主要是用來觀察血流狀態、胎盤功能,以及臍動脈的阻力分析。 超音波‧不是萬能工具 總是會有準媽媽擔心,超音波檢查對於胎兒會不會有影響,譚舜仁醫師表示,超音波是個安全的檢查工具,對於胎兒本身沒有影響,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懷孕初期流產可能還是胚胎本身不健康所導致。 有時陰道超音波會比腹部超音波來的準確,但許多人心中難免有些恐懼,譚舜仁醫師表示,陰道超音波所使用的探頭比較小,檢查過程中並不會造成太多不適,懷孕初期能清楚地觀察胚胎著床的狀況。另外,譚舜仁醫師也特別提醒,超音波並非萬能的工具,不同週數、胎兒姿勢、羊水量多寡等因素都會影響判斷,但儘管如此,對於婦產科醫師來說,超音波還是最重要的檢查工具,可以透過每次的產檢超音波,早期發現胎兒可能有的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貝童彤曬寶寶超音波照,分享為人母的喜悅!但「生長密碼」你都看懂了嗎? ※延伸閱讀:【Doctors call in】需要照高層次超音波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旅行豐富孩子人生‧也豐富父母的心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旅行豐富孩子人生‧也豐富父母的心#媽媽寶寶

文‧圖/王以路 有了蛋妹後,有機會我都會帶著女兒一起旅行,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我也非常喜歡帶她來個台灣小旅行,讓蛋妹了解台灣的美好。 旅行是生活‧也是人生 每次的旅行就跟生活一樣,你準備的再周全,有時就是會來場意外,破壞大家旅遊的興致,可能是一場雨或突然的病痛,也許是不小心掉了東西、遇上了扒手等。 但旅行就是生活也是人生呀!可能一場雨阻擋了去處,卻可以讓我跟孩子穿上雨衣,在雨中玩水、踩水,還看到了彩虹,有時突然的病痛卻可以讓我放慢腳步,更珍惜自己的健康,掉了東西、遇到扒手,讓我知道自己要更小心謹慎,凡事都有兩面,就看我們怎麼看不是嗎? 不經意的感動 常常在旅行時讓我感動的都是不經意的路程,可能是走在香港街道時,蛋妹突然吊起單槓,在澳門的餐廳裡,蛋妹跟爸爸玩起Peekaboo的甜笑,還有去花蓮時,路邊轉個彎突然出現的美麗海景,又或是在無人的沙灘盪鞦韆,可以讓母女不限時間玩得笑呵呵,還有路邊巧遇的黃牛在大叫,蛋妹第一次聽牛叫的表情,以及台東的熱氣球升空,讓我們家人都興奮不已。 反思旅行的意義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不等孩子大了再出國,為什麼不等孩子懂事後再去旅行呢?又說孩子那麼小沒有記憶、孩子旅行又累她又記不住、她長大後就會忘了,帶孩子旅行沒必要啦! 這些都對,帶孩子旅行是不輕鬆,但帶孩子本身就不輕鬆,不管是不是去旅行。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379期。 ※延伸閱讀: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堅持」的重要 ※延伸閱讀:王以路蛋妹教養經.媽媽心好累之「吃飯」怎麼這麼難!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Weareateam!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Weareateam!#媽媽寶寶

文‧圖/伊萊媽  五年後的第二胎,老實說,真的輕鬆許多!除了伊菲跟哥哥一樣,滿月開始能睡過夜,伊萊爸和我從上一胎培養出的育兒默契,加上這次還有伊萊可以幫忙,剛滿五個月的第二胎育兒之路,一路走來算是十分順遂! 出發點相同‧愛孩子也愛對方 回想起第一胎的心情跟這次截然不同,雖然伊萊已經是大家傳說中的好帶天使寶寶,但是當時我跟伊萊爸卻常因為不同的育兒小事而爭吵(老實說就是我對爸爸發脾氣。)他幫忙做的任何事我都看不順眼,例如:拍嗝的姿勢、包尿布的手勢、餵奶的方式等,在我看來都是錯誤百出! 直到有一天,我看著沮喪的伊萊爸坐在旁邊,一臉想幫忙卻又害怕的樣子。我突然想通了,一直以來是我太過於緊張,才剛當上新手媽媽,加上剛生產完的身體跟荷爾蒙都變化太大,對於一切的改變都還不適應。 伊萊爸非常有心想要跟我一起在育兒路途上攜手共進,即使他無法做得很完美,即使偶爾會犯錯,但是我要相信他已經盡了全力,想要學習如何照顧伊萊,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We are a team!」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我們很愛孩子、愛對方!有了這幾個認知,我突然豁然開朗了。 相互扶持‧走在育兒之路 孩子的爸在我眼中再也不是那笨手笨腳的絆腳石,有了我的鼓勵,他也開始越做越順手、越來越厲害。到現在伊萊五歲了,看起來在育兒路上,我跟伊萊爸攜手共進得蠻不錯的,哈哈哈!前陣子因為我工作的關係,伊萊爸也獨自帶了伊菲好幾天,小妞被養得白白胖胖的,每天也都是笑口常開,看來第二次的新手奶爸,現在已經相當幹練! 「We are a team.」不是隨口說說,在生活跟心靈上,我們隨時相互扶持、支持對方,育兒路走起來也輕鬆許多。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兩胎孕期比一比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小孩才藝課選擇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頭好壯壯!寶寶健康體質從小調養

頭好壯壯!寶寶健康體質從小調養#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全德中醫診所中醫師暨《跟著中醫爸爸調小兒體質》作者劉宗翰 從孕期到孩子青春期之前,體質變化深受許多因素影響,雖然寶寶的先天體質在出生前已大致決定,但後天的培養與累積,仍有機會為寶寶未來的基礎體質加分。 孕媽咪自我照顧方式將影響胎兒體質 寶寶的體質在精卵結合的那一刻即決定了一半,另一半則可在孕期、甚至出生後到青春期之前,持續加強。因此,除了均衡飲食、作息規律、時常散步或運動對胎兒體質打造有幫助之外,媽咪保持愉快與輕鬆的心情,也會比充滿壓力與憂慮的心情,更有助於胎兒健康。 體質虛弱出生後易觀察 寶寶出生後,若體質狀況較虛弱,有些症狀會比較容易在早期顯露,例如:若是呼吸系統較敏弱,可能才剛出生沒多久就有流鼻涕或比較容易喘的徵狀;或是若腸胃系統(中醫所指的脾胃)比較弱,可能食欲不佳或吐溢奶的情況比較嚴重等,都可在出生後輕易觀察出來。 若寶寶出生後的不適症狀影響到飲食與作息,建議爸媽可以先接受西醫的診斷與治療,若需要中醫輔助強化體質改善,可於寶寶4~6個月大左右,開始吃副食品後再讓中藥介入。4個月之前,若想積極協助寶寶改善症狀,也可透過由媽媽服用中藥,經由哺乳使藥效影響寶寶來調整,或是藉由讓嬰兒床周邊充滿蒸煮相關中藥的蒸氣等方式溫和達成。 穴位按摩‧舒緩不適 月齡4個月之前,為寶寶進行穴位按摩,也有助改善不適症狀或加強體質,例如:針對脾胃問題,可按摩寶寶膝蓋外側下方的足三里穴道,或是呼吸道問題,可按摩寶寶的上背部。 劉宗翰醫師解釋,因為孩子的經絡反應非常敏銳,因此每種症狀大多只需要針對一個主要穴道按摩即可。且因為寶寶的身體比較嬌小,爸媽的手掌幾乎可涵蓋寶寶背部的大部分穴位(背部穴位幾乎為所有內臟的投影),若能經常按摩寶寶的背部,也有助促進孩子的健康與內臟發育。 心情愉快‧助發育無阻礙 除了透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當的運動與充足睡眠照顧寶寶的體質之外,心情愉快也是孩子成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劉宗翰醫師解釋,心情愉快與孩子的肝氣有關,肝氣一方面主宰情緒,另一方面也與生長發育相關,如果孩子情緒總是不好,體內用於生長的能量會分配到情緒發作上,便會干擾身體的發育,因此應儘量避免親子關係緊張。 如果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希望能透過中藥額外強化孩子的體質,建議要把握第二性徵發育前的時間,合格中醫師會依據孩子當前的體質狀況、體弱徵狀給予合適的中藥搭配,調理的時間視孩子的體質基礎,從3周至數年不等,且仍必須與生活習慣相搭配。 針對小兒的中醫治療,科學中藥粉通常已能協助緩解多數症狀,而為了確保服用藥物的安全,建議可選擇信賴的中藥鋪、醫療院所,或善用檢驗機構送檢購買的中藥材,讓中藥服用更安心。 強健寶寶體質‧從生活做起 1)飲食均衡:讓孩子多元攝取不同種類的食材、每日顧及6大類食物的供給。同時,農作物在符合條件的季節與產地生長,能量最為豐沛、農藥最少、也最能對應人體該季節之所需(如:夏季解熱、冬季溫補)、價格也最便宜,建議可為寶寶增加更多當季與當地生產的農作物選擇。 2)規律作息:中醫認為人體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與早晚節律、四季節氣相呼應,寶寶出生後,雖然睡眠時間長,仍必須儘早讓他熟悉早上與晚上的分別,早晨打開窗簾讓陽光灑進,晚上睡覺時則保持室內昏暗,讓寶寶盡可能在夜間持續睡眠。 3)充足睡眠:睡眠是人體以自然方式,「養陰」的最重要程序,睡覺時,體內能量會對身體臟腑進行調養,若長期睡不夠,養陰不足,就容易讓體內產生火氣,影響情緒、睡眠、注意力與排便,甚至導致發育問題,不可不慎。 4)適度運動:避開中午的豔陽時段,帶著孩子經常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活動大肢體與運動,有助強壯孩子的體格,且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助安定孩子睡眠、促進食欲,也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寶寶看中醫.中西併用最周全 ※延伸閱讀:媽媽有過敏體質就一定生出「過敏兒」?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孩慎防中暑‧更要小心另一種熱傷害!

小孩慎防中暑‧更要小心另一種熱傷害!#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 夏日高溫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因此,外出千萬要注意預防中暑,同時,留意中暑的徵兆,感覺不舒服時,可別硬ㄍㄧㄥ,避免熱出問題來!特別是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千萬別讓孩子置身在高溫環境中。 雖然環境溫度是導致中暑的危險因子,但也取決每個人對高溫的忍受能力,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在夏天應避免接觸熱的環境」,這些易發生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心肺功能不佳者、BMI大於28或體重超過80公斤者、老人、孕婦、急性病患者與來自寒冷地區國家者。另外,他提醒,水喝不夠者,從事劇烈運動超過體能負荷者,也要小心容易中暑。 小孩更容易中暑 朱柏齡醫師強調,「孩童比大人容易中暑」,原因如下: 1)基礎代謝率較大人高,單位公斤體重產熱量比大人多。 2)體表面積╱身體質量比率比大人高,同樣熱之環境由皮膚吸收之熱比大人多。 3)全身絕對血量比大人少,將體能由身體核心運送至體表的能力較大人差。 4)小孩排汗率較大人低,散熱速率較大人差。 5)小孩熱適應期比大人長。 因此,家有小孩的父母,務必了解嬰幼兒中暑有哪些徵候,避免出現狀況卻不自知,延誤處置時間。若察覺有異樣時,應先幫孩子進行降溫措施,並同時安排就醫,進一步釐清是疾病或是中暑所致。 另一種熱傷害‧父母要小心! 還有一種「熱傷害」,需要父母提高警覺!一直以來,在夏天,總不時傳出大人將小孩遺忘在車上,隨著車內溫度的快速升高,而把孩子活活熱死的悲劇。朱柏齡醫師提出一個驚人卻也真實的數據,「美國自1997年起,平均每10天有一位兒童在車內中暑死亡,其中有54%為父母或照顧者將其遺忘在車上」。他也曾經實測車子熄火後,車內溫度升高的情形,「停20分鐘後,車內溫度可上升至50℃」,這也足以說明為何小孩會被熱死了。他不捨地說,「想像發燒時的不舒服,再想想被遺忘在車內的小孩,如何在高溫環境下受盡煎熬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正值炎炎夏日,朱柏齡醫師提醒父母或照顧者,為避免讓兒童在車內中暑,甚至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下車時,務必關心孩子是否也已經下車了,他指出,可透過以下事項加以防範: 1)當汽車不使用時,務必上鎖,以免兒童獨自進入車內後意外上鎖。 2)勿將兒童單獨留在車內,即使一下下也不能,往往事情就在父母以為的「一下下」,其實是比預期還久的時間發生。 3)兒童走失時,先從汽車內找起。 4)必須讓孩子清楚知道,車內不是用來玩躲貓貓、遊戲或睡午覺的地方。 5)沒有開冷氣的車內,很容易達到「溫室效應」,造成短時間內溫度升高。 6)父母要有提醒自己「小孩在仍在汽車後座」之方式:如擋風玻璃下放洋娃娃時,代表小孩在車後座,若先送完小孩才去上班,可先把公事包放在後座小孩旁邊,才會記得打開後車門;下車上鎖前,養成先看後座是否有小孩(Look before you lock.)的習慣。 7)建立托育機構缺席兒童標準作業程序:當兒童未按時送到托育機構時,老師必須打電話與父母確認。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小心!熱過頭會出人命 ※延伸閱讀:防曬五大法寶!熱天外出別忘帶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帶bobo律動‧動出好腦力與好活力#媽媽寶寶

文/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少動」似乎是現代幼兒所面臨的「文明症」之一。在台灣,發現3~5歲兒童過重的比率高達 23.9%(與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標準相比較)。 「少動」的問題不僅引起健康方面的隱憂,也可能對幼兒的感覺統合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並衍生出相關的動作問題,例如:兩側肢體動作不協調、肌肉力量與張力偏低、平衡能力不佳、力道掌控不佳等問題。其中肢體動作不協調更容易影響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校活動表現,例如:體操、帶動唱、丟接球、跳繩或跑步等。 律動對於幼兒的好處 親子律動是當前最熱門的親子活動之一。透過親子律動可以對幼兒帶來許多正向的效益,包括: 1.促進感覺統合發展,例如:兩側肢體動作的協調性、平衡能力、動作力道的控制能力等。 2.能促進體適能,提升肌肉力量、肌耐力、柔軟度與心肺功能。 3.培養幼兒的肢體動作表達能力,可促進社交互動。 4.透過肢體動作,也可以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例如:模仿動物的動作可以更容易記住動物的特徵、運用身體表演數字或英文字母,也可以提升對於字形的記憶。 5.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身體圖像概念,更能準確掌握肢體動作,並建立良好的空間概念(身體與周遭環境相對位置的掌控度與方向感等)。 6.有許多臨床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增加大腦中與專注力相關區域的血流量,並促進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7.搭配音樂或樂器伴奏,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8.親子律動的過程中,藉由肢體的接觸可以促進親子更親密的連結,也可以透過合作性的律動活動培養彼此的默契。 「律動」並非「訓練課程」.遊戲結合幼兒律動效果加倍 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3個條件:(1)內在動機;(2)能自我控制;(3)富涵想像。 ‧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融入律動活動之中,例如:卡通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 ‧「正向」且明確的回饋,可以讓幼兒了解自己表現得如何,進而自我進行調整。 ‧盡可能增加幼兒成功與快樂的經驗,讓他們有自信可以決定如何參與律動,不用過度擔心失敗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律動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將他們自己、環境、夥伴或整個活動都融入自己的想像。 ‧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多閱讀繪本、接受多媒體刺激或外出旅遊皆可以增加幼兒的想像力,貼近現實生活的想像更能讓幼兒在律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動作元素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促進雙側肢體動作協調能力.善用「律動」活動設計原則 身體兩側的協調並正確表現動作的順序,簡單來說,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跨中線動作的能力 跨中線動作即是身體一側的眼睛、手或腳,跨過人體的中線,在身體另一側做動作。人體主要有三條中線,分別將人體分為對稱的左右、前後和上下。 (1)跨左右兩側的動作:例如:左手摸右邊的肩膀、以右手碰觸左側膝蓋等。 (2)跨前後兩側的動作:例如:走路時手腳前後擺盪、將身體重心往前或往後移動等(如向前或後跳、向前撲或向後倒等)。 (3)跨上下兩端的動作:例如:彎腰用手去抓腳指頭或撿東西等。 2.兩側肢體不對稱動作的能力 兩側肢體同時分別從事不同型式的動作,例如:一手放頭上,另一手插腰、單腳站立時,一腳屈起,另一腳站立或一手趴在地上撐起身體,另一手做動作等。 3.兩側肢體對稱動作的能力 即兩側肢體同時從事相同型式的動作,例如:用雙手將衣服甩乾、划雙槳的船、跳繩時雙手甩動繩子或游蛙式時手腳的動作等。 4.兩側肢體交替式動作的能力 即兩側肢體分別做相反、不對稱的動作,且具有規律性,例如:雙手交替打鼓、踩腳踏車、走路時手與腳的擺動或雙腳交替打拍子等。   ※原文刊載於2018年8月號《媽媽寶寶》378期。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掌握如廁要領.寶寶放心上學去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守護你我的未來!bobo地球防衛隊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