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親餵母乳‧寶寶吃飽沒?

親餵母乳‧寶寶吃飽沒?#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耕莘健康管理專校護理科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如 無論是出生前或出生後,媽媽最在意的就是寶寶健康,親餵母乳,對營養的提供安心了,卻無法確定寶寶究竟吃飽沒,其實,透過觀察,寶寶是否吃得足夠可以輕易發現,媽媽也能因此逐漸感到輕鬆與放心。 確認飽足‧放心親餵 哺育母乳期間,親餵的方式不僅容易給予新生兒更多安全感、有助穩定寶寶情緒,對於母乳的供應,也容易與寶寶之間輕鬆建立供需平衡的默契,然而,因為擔憂孩子可能沒吃飽,寧願辛苦擠出奶水的媽媽大有人在,事實上,親餵母乳能透過觀察寶寶的尿布量與觀察寶寶的行為來確認孩子是否吃飽。 耕莘健康管理專校護理科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如表示,全親餵母乳建議按寶寶需求哺餵,以母乳容易消化吸收的特性來說,哺餵新生兒的間隔不應超過3小時,尤其初期新生兒尚未習慣吸吮與被餵食的模式(在子宮中可隨時吞嚥羊水,以及靠胎盤供應養分及營養),加上此時期希望寶寶頻繁吸吮刺激母乳量,若寶寶睡眠已達3小時,應確認寶寶是否有餵食的需要,可以用打開包巾檢查尿布、擾動他的睡眠等動作進行確認,避免寶寶在睡覺過程中血糖降低。日後等到寶寶已建立餓了、被哺餵的規律及胃容量逐漸增大後,即可依其飢餓表徵及線索來哺乳。 全親餵時,可透過下列方式確認寶寶是否吃飽: 1.尿布確認法 出生6天內,每增加1天需多一片尿布量,例如:出生第1天需有1包重重的尿布、第2天2包、第3天3包,直到第6天,需有6包,之後持續維持每日6包重重的小便尿布。新生兒的1次尿量(滿月前)約50g~100g重,家長可拿一罐養樂多瓶子裝水倒在尿布上,感受其大致的重量,隨著月齡增加,每包小便的尿布重量會漸漸增加,因此親餵母乳時,只要寶寶一天有6包正常小便的尿布量,就表示有喝到足夠的奶量。 2.體重計算法 寶寶出生後,因為水分與胎便的排出,體重會持續下降,約於出生後第4~5天,體重會下降到最低點(下降的幅度不要超過出生體重的10%,若下降至出生體重的7%~10%,可以請專業人員評估哺乳狀況並給予適切的建議),一般到第7天,寶寶體重應開始增加,不應該仍在下降,足夠的奶量會讓寶寶在出生後10~14天恢復到出生體重,之後平均1個月需增加至少600g(6個月前),透過觀察寶寶體重的變化,家長可依此判斷寶寶的喝奶量是否足夠,或腸胃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3.生長曲線比對法 家長也可以比對孩子的生長曲線,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如強調,是指孩子「自己的生長曲線」,亦即孩子的生長只要持續位於同樣的百分比上即可(例如:總是位於50%的位置,就一直沿著50%的那條線生長),不要擔心孩子沒有每次進步,因為先天條件不同,只要孩子每階段都有等速成長,就無須跟別人比較或強求孩子要超越,只要數值不低於3百分位或不要掉落2條線,都算正常。 4.飽足特徵辨識 寶寶飢餓時,出於天生的反射動作,無須家長手指置於嘴邊,寶寶就會出現左右轉頭張嘴、搜尋乳頭或肢體動作變多、吸吮等反應,而吃飽時,寶寶也會出現自然地放開乳頭、手掌鬆開、全身放鬆滿足地睡著等特徵,且隨著母嬰之間的默契增加,媽媽會慢慢知道孩子真的吃飽時大約須吸吮多久時間,並能依時間、次數的突然增加或減少,輕易掌握寶寶今天的食欲與需求量。 寶寶奶量 寶寶的奶量從出生後逐漸增加,以4公斤的寶寶來說,奶量約可達一天600~700c.c.,但隨著寶寶的不同特質、身體狀況與環境影響,每個寶寶的奶量會有些許的差異,例如:比較缺乏安全感的寶寶,透過吸吮比較能平靜下來,被餵食的機會就會增加,奶量也可能比較多;有時為了達到所謂定時定量或醫療的需求,胃容量可能會被撐大。 依據嬰兒體重與所需熱量比(30c.c.約供應20卡熱量)的計算方式,在未添加副食品的情況下,每階段寶寶的奶量需求大致如下(副食品的添加會影響寶寶對奶量的需求,添加副食品後可能讓奶量需求持續持平或減少): 體重(單位:公斤) 一天所需奶量(單位:c.c.) 3 450~550 4 600~700 5 750~850 6 900~1,000 7 1,050~1,150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4367-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會保護自已PART2一起成長DADDY、MUMMYTOGETHER!

我會保護自已PART2一起成長DADDY、MUMMYTOGETHER!#媽媽寶寶

文/媽媽寶寶 面對年幼的孩子,家長必須要知道,他們天生就是脆弱的個體,保護自己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適當的觀察並給予保護,是家長的責任;然而,很多時候過度的保護,卻是扼殺孩子探索世界的殺手。陪著孩子成長並不難,「適時的放手、花時間陪伴孩子」,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必須一起成長的課題。 FIVE POINT! 仔細觀察‧培養耐心‧減少傷害 認知能力 認知是抽象而且廣泛的,必須經由外在行為去觀察,長時間的學習才會歸納出定義。例如:當沒看過的人出現在孩子眼前,在他們僅有的認知中,統稱這些人為陌生人,而當大人告訴他們,穿著綠色衣服送信的人稱為郵差,在他們的腦中,才會建立起「郵差」這個詞彙。 判斷能力 判斷力是經由認知能力所衍伸出來的,孩子的判斷力並非與生俱來,他們會透過從小建立的認知能力,判斷過往是否有類似經驗。但往往學齡前的孩子往往因為經驗不足,所以無法判斷當下的行為是否危險。在居家安全當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對於冒煙感到好奇,而嘗試觸摸燒開的熱水壺,造成燙傷的問題,這時候家長就必須主動將熱水壺放到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減少孩子受傷的可能性。 應變能力 良好的應變能力所指的是,面對不同環境遇到的狀況,能做出將風險降到最低的情況,而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是需要透過家長長時間的引導,慢慢培養出來的。例如:當孩子在過馬路的時候,儘管是綠燈,也要記得提醒孩子,一定要先確認沒有來車再行走,並且提高警覺注意是否有車子要右轉,如果有也不應強行通過。如此一來,不僅能教導孩子正確的交通安全規則,也能加強孩子的應變能力。 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語言發展上,7、8個月大的孩子,會開始發出一連串的聲音,1歲6個月左右的孩子,大約會說6-7個單字,而到了2歲時,開始會有簡短的句子。因此在語言溝通上,學齡前的孩子常常頭腦想的卻和嘴巴傳達出來的意思不同,出現詞不達意的狀況,家長若沒有仔細觀察,這時候,孩子很可能因為家長無法理解,心急之下產生不開心的負面情緒。 動作協調能力 學齡前的孩子雖然在動作協調上比起前幾項容易有進展,但在穩定度以及協調性上仍明顯不足。而家長也應該透過平常與孩子的互動從旁觀察。在上下樓梯的時候,建議家長可以牽著較幼齡的孩子一起走,或是以嘴巴數數的方式,一方面培養專注力,讓小孩養成好習慣;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降低踩空的機率。 孩子的選擇‧要尊重! 針對身體自我保護這一塊,專家建議應該從三歲開始做起。透過情境模擬的方式教導他們,除此之外,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例如:家長帶孩子到公園玩,陌生的叔叔阿姨看到孩子很可愛想伸手碰觸,而孩子很抗拒時,家長應對孩子建立一個概念是「除了親人以外的陌生人,都不應該輕易的觸碰自己的身體,如果不喜歡就拒絕對方」,林宜正醫師提醒,當下應尊重孩子的決定,且不需要反過來告訴孩子,這樣的舉止不大方;他也特別強調,讓陌生人輕易的觸碰孩子,這樣的做法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認知上的混淆。 重要觀念‧要訓練! 在自我保護的學習中,「防止傷人」的教育一直都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當孩子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知道怎麼控制力道,往往不經意的一個舉動打到對方,這時候被打的另一方,多半也會還手,最後從開心的遊戲演變成打架的場面。 事實上,這樣的意外是可以避免的,家長們可以透過引導的方式教導孩子,當面臨這樣的狀況時該如何應對。例如:教導孩子,如果在玩耍的過程中,被同學推打甚至被咬,都應該明確的告訴對方我不喜歡這樣,接著離開那位同學去找老師;若是狀況相反過來,家長也不要急著處罰孩子,可以先聽聽看孩子自己怎麼說,並以適當的處罰和嚴肅的態度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所以要被處罰。 「斥責‧教訓」要適當! 當孩子若出現危險的動作,會立即導致自己或是他人受傷時,家長必須要先大聲制止。但若是小朋友常常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除了以「斥責、教訓」的口吻糾正他們之外,建議家長也可以另尋其他處理的方式。家長期待孩子能遵守規則是正確的,但若只單一使用「斥責、教訓」的方式而不對孩子進行引導,效果有限且無法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教導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得使用打罵教育來達到目的;如果小朋友當下哭鬧不休,林宜正醫師建議可以採取「帶離現場」的方式,帶離現場之後,再向他強調這樣的行為不適當、會讓自己受傷,若孩子年齡比較大,也建議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去思考。 「堅持‧嚴肅」必須要! 在教導的過程中,除了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外,家長應該扮演聆聽者的角色,且應該建立親子間良好的關係,這樣才能讓小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願意表達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孩子鼓勵並且有耐心的反覆教導,雖然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台北私立浩恩幼稚園馬文華園長特別強調,平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適時的放點水是沒關係的,但只要是攸關於「安全」的問題,家長「堅持與嚴肅」的態度很重要,才能讓孩子了解事情的重要,也可以讓他們深知其中的嚴重性。 訂定規則‧不能少! 台北私立浩恩幼稚園馬文華園長建議,家長在家中要明確的立下「家規」!舉例而言,「吃飯前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收好」,明確的告訴孩子規則有哪些需要遵守;如果擔心孩子不聽話,她也建議,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不遵守規則可能會造成摔跤、受傷等後果。而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家長特別要注意的是,避免過當地利用孩子的憐憫心,以免往後孩子只要遇到一點問題,便以哭鬧的方式,希望求得大人的關注,造成反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1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育兒日記‧母嬰依戀關係發展

育兒日記‧母嬰依戀關係發展#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周滋靜 採訪諮詢/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暨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 初次與寶寶相見,感覺既陌生又熟悉,迎接新生命的經驗不只讓人難忘,育兒之路的開展也讓爸媽印象深刻,寶寶的身心發展隨著時間悄悄變化、逐漸成熟,成長中的每個里程碑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記憶著親子間每次互動的甜美紀錄。 第一階段:身心發展起步走 母嬰依戀關係-前依戀期(the preattachment phase) 時期:0至6周 寶寶出生後,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多數時候是母親)之間的相處,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雛型與安全感的奠定基礎。人類求生存的本能讓寶寶在0~6周間,雖然無行為能力,卻能以微笑、抓握與凝視等行為來回應照顧者,此階段的寶寶雖然視覺尚未發展成熟,但是能透過情境、嗅覺與聽覺辨認出母親與他人,且還不會對特定對象發展出依戀的情感,因此此時能夠接受來自不同人的照顧,並給予相似的回應。 雖然在寶寶0~6周的前依戀階段中,可以接受來自任何人的擁抱與餵食,但為了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照顧者適時回應仍然非常重要,可以讓寶寶在初期感受「環境能回應我的需求,並感受環境是友善的,進而逐漸對這個世界建立初步信任」。 第二階段:區分陌生與熟悉 母嬰依戀關係-依戀建立期(the attachment-in-the making phase) 時期:6周至6~8個月 約從寶寶6周起,開始能夠記憶與辨識主要照顧者、熟悉的人與陌生人,並給予不同的回應,約至月齡6~8個月時,寶寶會對主要照顧者會表現較多正向回應,並對陌生人有較多的警戒、戒備,呂信慧臨床心理師指出,在此階段,寶寶會出現明顯的陌生焦慮,即見到陌生人會展現不安情緒,並準備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更深的關係,這是孩子認知成熟的展現,也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 呂信慧臨床心理師也強調,寶寶的依戀關係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性,每個寶寶的時程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寶寶對熟悉者與不熟悉者的認知區辨較早發展出來,因此陌生焦慮發生的較早,有些寶寶可能延至8個月後才發生,但是依據臨床上的觀察,依戀關係的發展次序尤重於年齡上的絕對區隔,建議家長無須拘泥於寶寶到了某年齡是否有該年齡階段的表現,只要觀察孩子的發展正位於哪個進程即可。 寶寶若出現陌生焦慮,例如:看到陌生人就哭,建議家長不要苛責孩子,也無須因為孩子的反應覺得難為情,這是寶寶在身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屬於正常的發展表現,也是寶寶準備與媽媽建立明確依戀關係的開始。 第三階段:世上只有媽媽好 母嬰依戀關係-明確依戀期(the 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 時期:6~8個月至18~24個月 在此階段,寶寶開始將主要照顧者視為安全堡壘或後盾,支持他以主要照顧者為圓心向外探索環境,並時時確認他在遇到挫折時,能回到主要照顧者的懷裡獲得安慰,呂信慧臨床心理師表示,依據每個家庭照顧寶寶的模式,孩子的安全堡壘可能不只1位,例如:白天是托嬰中心的老師,晚上是媽媽與爸爸。 也因為對照顧者有明確的依戀,加上還不明白「媽媽若離開視線,還會再回來」這件事,寶寶會在此時同時出現分離焦慮,亦即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範圍,就會焦慮哭泣,因此家長可能會發現,在「明確依戀階段」之前,早上離家去上班,孩子都不曾哭泣,卻在某個時間點之後,對於媽媽去上班變得超級敏感。 第四階段:建立穩固而安全的親子關係 母嬰依戀關係-相互關係階段(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phase) 時期:18~24個月以上 寶寶已了解與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鏈結會持續存在,媽媽(安全堡壘)不會不見,因此可以離開更久的時間、到更遠的地方去探險,例如:上幼兒園,並且在探險後,樂於與媽媽分享與交流所經驗到的各種事情。依戀關係發展至此,孩子內在的運作模型已初步形成,他會開始了解如何與人建立關係,並複製與爸媽(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做為與同儕及未來另一半的互動基礎。 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有助提升孩子的耐挫力,對人際關係的經營也比較容易有正向發展,例如:若孩子從與父母的相處中感受到受挫時會被安慰、做不好時仍可被接納、有爸媽支持我不孤單、不會被遺棄等,那在與同儕相處時,就會複製這樣的經驗與人互動,或是遭受拒絕時,也比較不容易立即出現挫折感;反之,若是童年時期遭受到暴力對待或忽略,孩子對成人會發展出不信任感,在人際互動中也比較容易出現不安全感。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40-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觀念

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觀念#媽媽寶寶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宜正‧台北市私立浩恩幼稚園園長馬文華 小朋友的成長過程裡處處充滿危險,而從6個月大開始,他們漸漸有了感知能力,而到了一歲之後,開始會說話、走路,對身邊的人事物更是充滿好奇心,然而面對危險許多孩子們往往卻一無所知,因此,從小建立自我保護的觀念,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課題。 找對方法-DADDY、MUMMY DON’T WORRY!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宜正表示,自我保護與認知概念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若是要讓小朋友產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必須先讓他們和這個世界建立連結。 但以嬰幼兒而言,他們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比較弱,尤其是1歲以前的寶寶更是沒有辦法做到自我保護,因此,在這階段「家長」顯得特別重要,與其教導小朋友如何自我保護,家長更應該負起責任,循序漸進耐心並反覆引導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除了家長的責任外,孩子也應該在不同的年齡層漸漸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概念,例如:當陌生人靠近想要碰觸自己的身體時,這時候要勇敢說不,甚至是大聲呼叫;或是當過馬路的時候要記得左右察看是否有來車,必須謹慎、注意安全;而在家中,除了家長要避免讓孩子接觸危險物品外,也應該設下規矩讓孩子知道,在家中不能奔跑嬉戲,以免撞到桌角。雖然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由於隨著孩子長大,活動範圍也變更廣,這背後的危險性卻不容小覷。 刺激感官‧探索世界 在新生兒的階段,寶寶只能透過聽覺與觸覺感受身旁的事物。漸漸的會開始透過把東西抓在手中或是放入口中等方式,開始擴張探索的範圍。林宜正醫師也提到,隨著發展的年紀去觸發他們對於環境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2至3個月大的寶寶,是透過抓握和接收聲音的方式感受外在環境,因此家長可以透過不同材質的觸覺遊戲、玩聲音的遊戲和寶寶互動;4至6個月則是可以透過口腔刺激的方式,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逐漸嘗試多樣化的副食品,避免口腔敏感的問題發生;而在1歲的階段則是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詞彙,增加認知能力,加深對周遭人事物的記憶。從孩子2歲開始,他們開始會透過簡短的字句表達想法,但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口語、記憶發展上才正逐漸成熟,也因此他們只能記得部份發生過的事情。3、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他人溝通,但在這個階段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較不懂該如何與人分享互動。除此之外,孩子也有強烈的模仿能力,但在對於自身身體的認知上,也已經處於可以明確學習並且描述器官的階段,孩子對於男女的性別會有不同的認知。建議家長可以從這個階段開始,帶孩子學習對於身體以及周遭環境安全的認知,或是學習對於熟人、陌生人、環境的警覺性。而處於5、6歲階段的孩子,則是個性養成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也會開始接納旁人不同的意見,這時,建議父母可以用不同的教養策略,來慢慢引導孩子。 分層教育‧很重要! 事實上,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能力強,模仿力也高。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耐心教導,也必須以身作則當榜樣,以防孩子仿效,留下不好的習慣。而當家長在對小朋友進行危機概念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長必須依據他們的身心發展以及特性,才能夠設身處地的替孩子建立正確且適合的自我保護概念。 2歲以前 孩子在2歲以前,他們已經開始學走路、探索世界,雖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但事實上他們可以大致聽懂禁止的指令,台北市私立浩恩幼稚園園長馬文華表示,建議可以在危險的地方貼上禁止的符號,讓他們建立危機意識,而家長除了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也可以搭配嚴肅的表情,既可以有效讓他們了解其中的危險性,也可以讓他們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3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於身邊的事物容易感到好奇,遇到新鮮、沒看過的物品會想直接動手,這時候家長除了要時時刻刻跟在一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時,可以先帶離現場,並以嚴肅的口氣,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危險性。此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相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外出時很難約束規範他們,常常在大人轉身不注意的時候,突然被玩具或是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溜走,因此,建議家長在外出時隨時叮嚀孩子,務必要緊跟父母不可以單獨行動。 3~4歲 3~4歲的孩子在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上,已經可以透過句子來描述,這個時候醫生建議,當危險行為發生的當下,除了要以嚴肅的態度制止他們當下的行為並帶離現場外,也必須透過引導的方式教導,避免下次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相較於2~3歲的孩子,3~4歲孩子理解能力漸強,平時,家長可以透過繪本以及說故事的方式(例如:小紅帽與大野狼)教導孩子,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告訴他們事情的前因後果,替孩子以有系統的邏輯方式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 4~6歲 隨著孩子年齡漸漸變大,表達能力越來越好,這時候的他們會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出現哭鬧、生氣、反抗、難以溝通的現象,這時候家長的態度顯得更加重要,必需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孩子的行為狀況。有時,適時以「冷處理」的方式,等他們先冷靜下來,再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告訴他們事情的嚴重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建議家長平時在家可以透過拋出問題,或是以情境劇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提出遇到危險時的解決辦法,家長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將更好的方式補充教導孩子,以溝通對話的方式一起討論。 CHECK!小地方開始 孩子對於抽象的警告,有時可能較難理解。建議家長可以在家中製作警告標誌,並帶孩子實際操作讓孩子了解,以便強化他們的印象。例如:在熱水壺貼上紅色的警告標誌貼紙,或者讓孩子實際看到熱水冒煙的情況,並告訴孩子「燒開的熱水壺很燙」、「熱水會冒煙,不能碰!」,接著可以再邀請孩子自己重複說一遍,這樣也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CHEER UP!拒當溫室裡的花朵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面對困難、危險,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必須讓孩子透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家長若是一昧擔心受怕,阻止孩子接觸外在環境,亦或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降低孩子對於外在環境的警覺心,不僅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忍耐力也會降低,甚至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長不大。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19-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流感高峰又來到‧接種疫苗保護好

流感高峰又來到‧接種疫苗保護好#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張馨宇 每到10月,流感疫苗開打,無非是為即將來到的流感季節做好預防準備。千萬不要小看流感的威力,萬一不幸併發重症,嚴重時,可是會致命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首度納入家有6個月以下寶寶的父母,提醒符合資格的父母,不要放棄權益,才能避免跟上這討人厭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威力究竟有多強?歌手蕭敬騰曾經因罹患A流而發高燒,並在後台昏倒送醫;6月間,一名2歲女童,從確診染上流感到死亡,僅僅4天的時間而已。最近更傳出藝人潘瑋柏因嚴重流感引爆肺炎,住進加護病房1星期。 面對流感高峰季即將來臨,其實每一個人都不應輕忽流感的威力! 最佳預防方式‧接種疫苗 若不想讓流感病毒在身上逞兇鬥狠,最佳的預防方式就是接種疫苗。張馨宇醫師指出,「接種疫苗後,需要兩週讓體內的抗體濃度上升以產生保護力,保護力約可維持4至6個月,提醒高危險群對象能早日接種,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高峰期,才能發揮保護力」。 不少人想問:接種疫苗後,就完全不會得流感嗎?她說,「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平均約可達3至8成。雖然仍有可能得流感,但症狀會比未接種來得輕,也降低成為重症的機會」。根據往年的統計數據可見,得到流感重症的患者,大部分並沒有接種疫苗。 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經於10月1日開打,與往常不一樣的是,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擴大了兩類:「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及「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提醒符合資格的對象,不只為了自己的健康,更為了保障小寶貝的健康,請積極接種疫苗。 張馨宇醫師補充,由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是流感的高危險群,但是6個月內嬰兒尚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必須靠周圍的人做好自保,以避免讓嬰兒被感染。其實6個月內嬰兒最常接觸的對象,除了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外,主要照顧者可能是保母或家中的長輩,「若這些人不符合50歲以上享公費接種的資格,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不妨考慮自費接種」。 另外,孕婦也屬於流感的高危險群,因懷孕時的免疫功能會下降,加上心臟以及呼吸系統的改變,使得流行性感冒的併發症和死亡的發生風險,較一般人來得高;同時,感染流感可能引起早產,而早產所衍生的問題更是令人煩惱,她提醒,「請孕婦做好預防流感的準備,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產生的抗體會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保護6個月以下的寶寶」。 流感疫苗Q&A 目前國內的流感疫苗有國外進口與本國自製,國外進口又分為「三價」與「四價」,公費疫苗採購的是三價疫苗,四價疫苗則需要自費。每到接種流感疫苗,醫師就常被問到下列問題: Q1:打進口疫苗比較好? 張馨宇醫師表示,不論是進口或是國產疫苗,「效果無差別」,因所使用的病毒株種類都一致且製程相似,其保護效果一樣,也無安全的疑慮。「不過,不免有家長對國產疫苗的副作用感到疑慮,而會問:什麼時候有進口疫苗?事實上,醫療院所會拿到什麼疫苗無法事先知道,因為都是由疾管署配統一配送」。 Q2:打三價好?還是打四價比較好? 公費接種使用的流感疫苗是三價,包含3種病毒株:A(H3N2)及A(H1N1)和1種B型,四價流感疫苗則涵蓋了2種A型與2種B型株。B型流感大致可分為山形株(Yamagata)與維多利亞株(Victoria),三價的B型是「二選一」,猜對與猜錯的機率各是二分之一,若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不符,就會有B型流感的流行;四價的B型則因「全包」,不用擔心猜錯,保護範圍與效果自然比三價來得大。如果經濟許可,自費施打四價是不錯的選擇。 張馨宇醫師指出,「四價疫苗並未對3歲以下提出使用規範適應症,換言之,3歲以下只能施打三價疫苗」。若是3歲以上,就可選擇接種三價或四價疫苗,她建議,「想自費接種四價疫苗得到多一點保護,但又想省一點錢的家長,若孩子是9歲以下且第一次接種者,必須施打兩劑(相隔一個月),第一劑接種公費的三價疫苗,第二劑再自費施打四價疫苗」。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媽媽寶寶

文/Ting 若人生可以幸運地活到70歲,那35歲也算是正式走完人生的一半,準備開始邁入人生的下半場。短短的35年裡,我旅居英國的日子就佔了將近10年,自己更沒想過,明明嫁給臺灣人卻要經歷異鄉媽媽的生活,而且,現在仍持續進行中。 檢視自己的生活 今年的生日讓我特別有感觸,一方面是滿滿的感恩,感謝上帝賜給我一雙兒女,讓我可以體驗兒子的充沛精力,也可以享受女兒的撒嬌任性。另一方面,我也開始好好看待自己的生活現況,深怕自己全職媽媽的生活,會慢慢栽入永無止境的深淵,最後演變成慢性疲倦媽媽症。於是,我做了一些以往不曾嘗試過的事情。 迎接下半場的人生 首先,我將自己的衣服做了「斷、捨、離」的整理。令人驚訝的是,當我翻開衣櫃後才發現,我的衣服有90%都是孕婦裝跟哺乳衣!然而,我已經沒有在哺乳,也打算封肚。因此,我將所有與哺乳、懷孕相關的衣物全部捐出去或送人。這讓我有機會好好面對自己,跟過去整整5年的我說再見,同時也是個整頓自己儀態的好機會。 除此之外,我還添購了可以記錄運動量的apple watch,甚至準備加入健身房,期許自己可以正視自我的健康,也希望能擁有更好的體力跟體態來迎接人生的下半場。除了善待自己外,我還想盡一點心力幫助弱勢族群,於是我加入了英國教會的義工團隊,帶著孩子一起參加 Shoes box(在乾淨鞋盒裡裝入指定的禮物,包裝後送給偏遠地區的老人、小孩)以及food bank(食物銀行)慈善捐贈的活動。 知足是無價的禮物 結婚之後,每年無論是我或孩子的生日,老公一定會提前請假,帶全家一起出門慶祝,或共同做一件事來紀念。尤其自從小吐司3歲生日那次,我們全家立下一個願望,希望每年生日都可以一起烤蛋糕。於是這次,我們一家四口就一起去超市採買,再回家一起烤蛋糕。雖然過程花了很多時間,但看到孩子們快樂又可愛的笑容,就是當全職媽媽最棒的成就和成績單! 生日,不是只有華麗的派對、禮物。我期望能透過今年的生日當做一個開端,帶著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更期許自己應時時感恩。當我們隨時都抱著感恩的心,就會知足常樂。在價值觀混亂、利益至上的社會,知足,會成為你最奢侈的享受。最後我想對孩子說:「謝謝你們,給媽媽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蛋糕;就跟你們一樣,是上帝給我最獨一無二的禮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6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媽媽寶寶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食育」是近年來相當夯的一個議題,簡單來說即是飲食相關的教育,然而它所傳達的不僅是營養相關的議題,還包括飲食知識、飲食安全、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近年來一波接著一波的「食安風暴」無疑重挫了台灣素有美食天堂的形象,更傷害家長們對於食品的信心,也擔憂寶寶吃了不安全的食物造成發育與發展上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可能在積年累月之下產生無法預期的嚴重後果,這才是最令人擔心與無奈的。 或許,身為家長的您正在為過去幾年來食安問題是否已經嚴重影響到寶寶的身體健康而感到不安,但這都已成為難以挽救的既定事實,而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我們要開始注重「食育」,為下一代的健康人生嚴格把關。 透過自己動手做,學習珍惜 想必大家對於媽媽或爸爸下廚所烹煮的美味佳餚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不過,當您長大成人出門在外或為人父母後,也開始為自己或孩子準備餐點時,才體會到原來烹煮餐點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以前只要一回到家洗好手就可以開動吃飯,吃完飯後只要將碗筷往洗碗槽一丟,就可以立刻享用到已經洗好、削好、切好的水果,這一切原來都是父母的辛勞所帶給我們的幸福,20分鐘的晚餐,父母可能需要準備1個半小時,如果將購買食材的時間也列入計算,那就更不得了囉! 因此,如果我們能從小就帶著寶寶一起準備餐點,或許也能讓他們提早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哲理,長大後對於其他事物也會懷著感恩與珍惜的心。 點心DIY,寶寶玩出樂趣、興趣與成就感 「手作點心」是近期許多家長們都非常感到興趣的話題,同時也發現許多家長都會帶著手作點心做為鼓勵寶寶們有良好表現時的獎勵品,也儘量減少寶寶們接觸「機器點心」的機會(註:是減少,並非極端杜絕),看得出來家長們的用心。 不過,在我心中曾有個疑問,趁著偶然的機會我好奇地詢問其中一位家長:「媽媽,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做點心給寶寶吃,那製作的過程中寶寶有實際參與嗎?」然而絕大部分的媽媽都表示寶寶還小不會做,何況讓他們參與其中,說不定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或收拾殘局。 這樣的想法對於寶寶的成長歷程或許會帶來些許遺憾,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們參與製作的過程對於他們小小的心靈而言,說不定是大大的驚喜與體驗,所獲得的成就感會比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更加滋潤心靈成長;此外,參與製作也有助於寶寶的感覺統合、精細動作與認知等面向的發展唷! 從做餅乾獲得正向幫助 以最常見的做餅乾為例子,一起來看看在參與製作的過程中,寶寶們會獲得什麼正向幫助: 觸摸各種質感的食材(主要為麵粉和麵團),有助於增加觸覺刺激的經驗。 用力攪拌麵糊、雙手用力搓揉或擠壓麵團、用麵團切刀將麵團分成小塊或自大麵團上捏起一小塊等,都有助於掌內肌肉力量的提升。 完成大麵糰後,可將麵團當做是黏土般來做出各種造型,激發寶寶的創意,也有助於促進本體覺、掌握操作能力與雙手協調能力。 裁切各種形狀的麵餅或許對於寶寶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建議可以參考以下適合寶寶的方法: (1) 利用圓柱形杯子的邊緣將麵餅壓、切成餅乾形狀,因為圓柱形的杯子方     (2) 利用市售餅乾模具,壓出吸引孩子的卡通圖案。 (3) 家長先利用牙籤在麵餅上勾勒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然後請寶寶利用塑膠切刀(如蛋糕切刀等)沿著輪廓切割。      對於寶寶而言,做餅乾最大的樂趣之一,莫過於可以在餅乾上盡情發揮畫圖的天分,有幾個簡單的方式家長們可以參考,並帶著寶寶們一起試試看: (1) 利用自製巧克力醬做為「顏料」,利用棉花棒沾巧克力醬中來作畫,會比傳統利用錶花袋來作畫容易許多。此外,寶寶較容易上手的圖案莫過於將餅乾當做娃娃的臉,畫上眼睛、鼻子與嘴巴。 (2) 市售的無毒食用顏料筆也是不錯的考量之一,但購買前請家長千萬要留意產地與安全標章唷! 完成自製的餅乾麵餅後,接著放進烤箱等待烤好的那段等待期間,寶寶的內心一定會充滿了期待感。不過這段時間可別白白浪費囉!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教導寶寶們養成收拾環境的好習慣,通常內心充滿期待與愉悅心情的寶寶,配合度都會比平時來得好唷! 最後,熱騰騰香噴噴的餅乾烤好後,試吃成功時必定會充滿成就感與無限喜悅。除此之外,家長們也可以帶著寶寶將餅乾跟鄰居、班上同學、公園玩伴們一起分享,或者藉機邀請朋友們來家中作客辦個小小派對。當「好吃!」、「你好棒!」這些稱讚的字句從他人的口中發出時,那種成就感絕對是其他事情無法相比擬的,也可以為寶寶帶來好人緣唷!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55-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詹雅雯 懷孕期間,身體會隨著荷爾蒙產生變化,除了生理造成睡眠困擾,心理壓力也會有所影響,因此適當地放鬆心情,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8原因‧造成孕期睡眠困擾 在漫長的懷孕期間,孕媽咪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尤其是睡眠困擾,許多孕媽咪常常在半夜有睡眠異常的狀況,其實孕媽咪的夜間睡眠障礙可以預防,只要知道原因,再對症下藥即可減輕問題的嚴重程度。 1.嗜睡 懷孕初期隨著荷爾蒙的改變,有些媽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心理師建議若媽咪有嗜睡的狀況,應多預留一些休息時間給自己,一天當中避免安排過多的行程。 2.戒斷症狀 若是孕媽咪懷孕前有抽菸的習慣(一天一包以上),或是習慣飲用咖啡,通常在得知懷孕時怕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因此會倉促地戒掉,也可能會造成反彈效應,惡化睡眠品質。 3.脹氣孕吐 懷孕前期的脹氣、噁心,同樣也是荷爾蒙變化導致,飲食上儘量避免讓自己反胃的食物,若睡前孕吐嚴重、不舒服,也可適量食用蘇打餅乾,可以中和胃酸,減少噁心、反胃、睡不著的狀況。 4.胎動 懷孕中期這時候孕媽媽會開始感覺到明顯的胎動,第一次懷孕的準媽咪往往比較緊張,詹雅雯心理師提醒,這是正常的胎兒活動,孕婦應減少焦慮,無需太過掛心,才能幫助入眠。 5.頻尿 頻尿也可能發生在懷孕初期,因為荷爾蒙的因素,與懷孕後期原因不同。後期主要是胎兒長大壓迫到膀胱所致,改善辦法是水分儘量分散在白天攝取。 6.抽筋 懷孕中後期,孕媽咪幾乎都有抽筋的情況,尤其在半夜,因為腿部活動減少、循環變差而造成抽筋,建議媽咪要多補充鈣質。 7.打呼 懷孕後期,伴隨水腫與體重增加,子宮頂到橫隔膜而開始出現打呼。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增加的幅度、墊高枕頭以暢通呼吸道來減輕症狀。 8.薦髂關節炎 妊娠後期,為了讓胎兒能順利從產道出生,子宮會分泌鬆弛素,讓骨盆張開,但也因此可能導致其他部分關節、韌帶鬆弛的疾病,例如薦髂關節炎。雖然薦髂關節炎在產後會自動恢復,建議購買骨盆帶以幫助穩定骨盆位置,減緩疼痛。 3方法‧減輕孕期睡眠困擾 詹雅雯心理師表示,孕媽咪調整心態最重要,建議放低對睡眠品質的期待,且不要太過焦慮,反而導致更難入眠。她建議可用以下方法改善: 1.調整臥室環境溫度 懷孕使體溫升高,因此室內溫度涼爽一點對孕婦較為舒適,冬天要避免怕冷而把門窗緊閉,應保持空氣可對流通風,棉被不宜過厚,不致產生流汗黏膩感。 2.適量吃助眠食物 睡前可以喝一點溫熱牛奶有助於睡眠,若孕媽媽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可改吃其他含有色胺酸、有助於睡眠的食物,例如:香蕉、堅果,但應避免過量。 3.面向左側睡 建議媽媽向左側睡,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造成隔天起床雙腳浮腫,倘若孕媽媽半夜起床後睡不著,應立即培養睡意。 紓壓助眠 造成孕期的睡眠困擾不僅是身理的不適,孕媽咪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提早培養睡意、不要將煩惱帶上床、做一些紓壓的活動都是很好助眠的辦法。 1.腹式呼吸 懷孕因為供氧需求增大,比孕前更容易喘,建議採用腹式呼吸放鬆身體,降低焦慮而產生的呼吸不順,每次持續十到十五分鐘,即可達到放鬆效果。 2.運動放鬆 準媽媽可以藉由孕婦瑜伽放鬆身體,若先前沒有接觸過孕婦瑜伽,詹雅雯心理師建議,準爸爸一起陪同,上課後才能自行在家練習。 3.做自己享受的事 聽音樂或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儘可能放慢步調,專注一到兩件事就好,不然無法達到放鬆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