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A型肝炎‧年紀越小越要注意!

A型肝炎‧年紀越小越要注意!#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 根據2004~2014年期間的數據,每年的A型肝炎病例平均約100~200例;2015年起略增,但不會偏離平均值太多。 然而,從2016年開始,A型肝炎疫情大爆發,高達1,133例,幾乎是往年的10倍。至於2017年的狀況,截至9月為止,已有319例;縱使疫情趨緩,也比往年偏高許多。 近年疫情‧可能原因 戴季珊醫師表示,A型肝炎主要為「糞口傳染」所致,而數十年前的臺灣衛生環境不佳,民眾食用到受汙染食物或水源的機率較高,因此,孩童時期自環境中感染A型肝炎而獲得終身抗體保護的比例也較高。 時至今日,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大多在公衛條件良好的環境下成長,幾乎不曾受A肝病毒感染,因而也沒有A肝抗體。因此,只要誤食了遭受A肝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罹患A肝,甚至還有爆發群聚感染(如:家庭、朋友)的風險。 「吃」是主要傳染方式 A型肝炎,即是人體受A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肝臟急性發炎的疾病,不會帶原,且得過1次後,終生免疫。 「糞口」是主要傳染途徑,尤其是「吃」的動作(如:飲食),最容易造成A型肝炎病毒的傳播。從感染到發病,A型肝炎的潛伏期約2~7星期,並且還未發病前,就已經有傳染力。 相關症狀 一般來說,A型肝炎病毒對青少年及成人的影響較大,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主要落在20~40歲左右的年齡層。戴季珊醫師表示,患者的常見症狀有:突然發燒、全身疲倦、食欲不振、肚子痛、拉肚子、噁心、嘔吐、數天後黃疸等,但由於大部分疾病都有類似症狀,因此一開始不易察覺患者是否罹患A型肝炎,通常都是在看到出現黃疸症狀後,才比較能確定病情。 年紀愈小‧症狀愈不明顯 至於在嬰幼兒、兒童方面,戴季珊醫師說明,以6歲為基準,常見有2種狀況。 6歲以下嬰幼兒 若受到A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約只有30%的患者會有症狀,而這30%中僅部分的患者可能出現黃疸,且黃疸約持續2週。但只要妥善照護,大約2~3個月後,患者就會逐漸恢復健康,肝指數恢復正常。 6歲以上兒童 若受到病毒感染,約有70%病患會出現嚴重的黃疸症狀、肝指數破千(正常肝指數為20~40 U/L),會持續一段時間,最短6週至2個月,最長達半年。如果好好照顧,多數病童能順利痊癒;但若狀況惡化,可能會造成急性肝臟衰竭(如:凝血功能不足)的併發症。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了解B型肝炎 ※延伸閱讀:子宮腔病變,不怕不怕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照顧生病的孩子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預防腸病毒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預防諾羅病毒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常見3大肌膚困擾

孕期常見3大肌膚困擾#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王昱澔 懷孕期間,有些變化是妊娠結束即可恢復,也有些變化會在媽咪身體上留下甜蜜的印記,無論如何,正確的認識與處置,都能讓媽咪的孕期有更多安心。 孕期常見肌膚困擾 1.黑色素細胞活躍 妊娠期間,孕期所分泌的荷爾蒙通常會讓媽咪體內的黑色素細胞活性增加,使特定部位的黑色素沉澱變得較明顯,如:乳頭乳暈、腋下、生殖器周遭、身體原有的痣或斑點等,尤其是懷孕前即有肝斑的女性,懷孕後更會變得明顯,且產後也不容易消退,唯影響的程度每個人都不太相同,也有少數的孕媽咪並沒有遭遇此類困擾。 雖然無法阻止黑色素細胞變得活躍,但外出時認真防曬,也有助減少黑色素沉澱的影響,建議孕媽咪外出時,可選擇以衣物、帽子、陽傘與墨鏡阻隔日曬,若需使用防曬乳,則建議考慮物理性防曬產品,並避免來路不明、標示不清與過度宣稱效果的產品。 2.惱人妊娠紋 幾乎所有的孕期皮膚狀況都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獲得緩解,唯有黑色素沉澱與妊娠紋的發生,不會完全隨著妊娠結束而消失。當皮膚組織因為胎兒的生長被撐大,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纖維與彈性蛋白纖維就可能因為承受不了拉扯而發生斷裂,造成妊娠紋的生成。妊娠紋初期形成的樣貌為平行排列的紅紋,此階段類似受傷後的發炎反應,隨著時間推移,突起的紅紋會逐漸退紅、紋路會逐漸萎縮,直到成為凹陷的銀白色疤痕。 懷孕期間的妊娠紋,目前沒有確實可以預防或杜絕的方法,但在妊娠紋發生前,經常按摩皮膚與做好孕期體重控制,都有助於減少妊娠紋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度,王昱澔醫師強調,為了預防妊娠紋,媽咪從懷孕前期開始以乳液按摩肌膚,通常是「按摩」的效果大於乳液的效果,因為透過對膠原纖維按摩,可以讓膠原纖維增加延展性,進而比較能夠對抗腹部肌膚被拉扯的力道;而進行體重控制,則有助於緩和腹部被撐大的幅度與速度,讓膠原纖維不至於因為過快的皮膚擴張及延展而斷裂。 3.孕期肌膚搔癢 懷孕期間的肌膚搔癢原因,除了荷爾蒙波動的影響之外,還可能是乾燥所引起,當皮膚保水度不夠時,皮膚敏感度上升,此時不但容易出現搔癢,更會因為外在刺激如:摩擦或冷風,造成微血管破裂,使組織胺釋出而加重搔癢的情況,王昱澔醫師建議,當皮膚出現搔癢時,優先給予滋潤的乳液或凡士林緩解肌膚保水度不夠的問題,看是否能讓搔癢緩解,若不行,搔癢的起因可能就與荷爾蒙波動有關,如果真的難以忍耐,可尋求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的抗組織胺藥物,或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外用的類固醇藥物。 病理性肌膚搔癢症 除了因為乾燥或荷爾蒙所引起的搔癢之外,有些病理性的搔癢也可能會在妊娠期間發生。 妊娠異位性皮疹:患處貌似濕疹或毛囊炎的樣子,亦可能呈現如一顆顆的癢疹分布在四肢與身體,如果媽咪孕前即有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搔癢與出疹的狀況會更嚴重,而若是懷孕前並無異位性皮膚炎,則通常疾病症狀較輕微,但都對胎兒健康無影響。 妊娠性蕁麻疹性丘疹:外觀如蕁麻疹,但只沿著妊娠紋長,不會出現在臉部,通常在產後1~2周左右會獲得緩解,不會影響胎兒健康。 妊娠皰疹:患處不僅搔癢亦會長出水泡,只於妊娠時期出現,發生率不高,但有部分研究發現該疾病有可能導致胎兒早產或寶寶出生後體重不足,目前發生原因不明,亦無從預防。妊娠皰疹與一般熟知的帶狀型皰疹不同,非因免疫力低落而發生,特徵是劇烈搔癢,但不太痛,通常於第二或第三孕期出現。 孕期出現病理性皮膚搔癢症狀,有時搔癢的程度可能讓孕媽咪寢食難安,王昱澔醫師建議媽咪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安全的口服抗組織胺或外用的類固醇藥物,以幫助緩解孕期的搔癢難耐,否則若過度搔抓使患處出現傷口,反而有細菌感染的風險,不利孕期安全。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找到了!原來肌膚搔癢就是這個原因 ※延伸閱讀:只要作好1件事,寶寶肌膚就會白嫩可愛 ※延伸閱讀:過年帶寶寶寶出門玩,不怕寶寶肌膚鬧情緒 ※延伸閱讀:冬天冷的不要不要,寶寶保暖該注意什麼 ※延伸閱讀:孕期肌膚出狀況該如何防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發現感染HIV

孕期發現感染HIV#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 透過規律服藥,持續接受追蹤與治療,HIV孕媽咪也能安然度過孕期,並使母子垂直感染機率有效降低。 案例 小珍去年因為心臟手術接受輸血,痊癒後不久,便開心地發現自己已懷孕,然而,懷孕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產檢時,醫師告知感染HIV,夫妻倆便雙雙陷入傷心與絕望,同時亦非常擔心胎兒的未來健康與安危……。 HIV帶原須積極維護免疫系統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中文名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此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攻擊體內免疫系統,讓維護人體健康、防禦病毒與細菌侵擾的淋巴球CD4數量減少,一旦CD4數量減少,人體免疫力便會持續下降,使人體容易遭受其他病原體入侵,進而導致伺機性感染與出現免疫相關的腫瘤。因此,免疫系統的維護,是HIV帶原者預防病發的積極措施,其方法有:確實配合服用藥物,以及妥善照顧身體、避免壓力。 HIV的傳染途徑主要為透過血液與體液(通常是精液、陰道分泌物與前列腺液),唾液、汗水、尿液與眼淚則不會導致傳染,且HIV只要離開人體就不易存活,即便是被相同的蚊蟲叮咬,也不具傳染的危險性。常見造成傳染的方式有: 沒有防護措施的性行為:與HIV感染者進行性行為(口交、肛交與陰道性交)。 共用針頭與針筒:血液直接輸入,讓病毒可直接侵入。 母子垂直感染:非關遺傳,但若未接受治療,懷孕、分娩和哺乳的過程,病毒容易直接感染胎兒。 孕期發現HIV‧仍有機會生下健康寶寶 懷孕後發現感染HIV,通常會是在妊娠第8~12周時,醫療院所為孕媽咪進行血液常規檢查中被發現,此時,產科醫師會協同感染專科的醫師協助媽咪進行孕期的治療與防護,臨床上,若孕媽咪確實配合用藥,的確可有效降低胎兒的感染率。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表示,孕媽咪若有HIV帶原,除了懷孕期間比較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之外,寶寶的出生體重會較輕,而且身高也會較矮小,而搭配HIV治療的藥物,雖會提高早產或出現新生兒體重過輕的風險,但若能於孕期妥善防護,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仍然很高。 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透過治療有效控制 懷孕期間,HIV孕媽咪除了常規的產檢之外,尚需在感染科醫師的照顧下,追蹤並控制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病毒量(viral load)與T淋巴球(CD4+T lymphocyst)數目,並約於第12周開始服用Zidovudine(ZDV),ZDV作用有三,包含:分娩前儘可能減少媽媽體內的病毒量、抑制HIV在胎盤的複製,以及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同時,若懷孕前即已持續服用雞尾酒療法的藥物,則懷孕後須視狀況評估是否調整藥物內容。 臨床發現,若HIV孕媽咪從未接受治療,寶寶出生後感染HIV的機率高達25%~30%,反之,若孕期至產後都積極接受治療,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降至2%~3%。 出生後持續接受追蹤 黃本湘醫師指出,HIV孕媽咪的生產方式,通常採取剖腹生產,以完成標準化流程與防護措施,剖腹產可確保醫師在短時間內將胎兒抱出子宮,減少因接觸媽媽血液或分泌物所導致的感染風險;然而生產前1個月,若測得媽媽血液中病毒量小於1,000copies/毫升,則可在醫師與產婦討論之後,選擇自然分娩,當然生產過程中需要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而寶寶出生後,除了隨即接受檢測確認是否感染外,也必須立即投予藥物至少6周,並持續接受追蹤,直到排除HIV感染為止。 HIV媽咪生下寶寶後,須以配方奶粉餵食,禁止哺餵母乳,避免HIV出現於乳汁中直接傳染孩子。若寶寶感染HIV,家長在照顧上難以避免會較為辛苦,且兒童感染HIV的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不單CD4淋巴球會隨著年齡變動,藥物分布與代謝也會隨孩子的營養狀況與年紀而有所改變,家長必須謹遵醫囑,以利後續照顧。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10大準備

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10大準備#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洪郁鈞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楊于萱、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 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林秀怡 預產期一天天接近,新手爸媽也愈來愈期待寶寶的到來。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必須做好10大準備,才能避免生產時的焦慮情緒以及產後照顧新生兒時手忙腳亂的情況發生。 1.產檢項目 漫長的10個月孕期,終於來到產前30天,產檢頻率也從每週2次改為每週1次,密集觀察胎兒狀況,除了基本產檢項目,還有乙型鏈球菌檢查、胎盤功能監測,都是很重要的指標。 2.日常生活 越接近生產時刻,媽媽總是越期待與寶寶見面,然而產前30天,仍有許多事前準備須仔細規劃,先掌握交通規劃路線以及均衡飲食,留意胎動還有勤做順產運動都不可馬虎。 3.懷孕後期不適 懷孕後期,容易開始出現因子宮變大壓迫而導致的不適症狀,常見的有腰痠背痛、應力性尿失禁、胃食道逆流,先行瞭解因應策略,減緩孕期不適感。 4.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產前對生產過程有概略的了解,可幫助孕媽咪於待產時減少對生產的未知恐懼。其中包括:瞭解特殊情況須改剖腹生產、自然分娩產程、剖腹生產時機,都是產前可以先做功課的。 5.認識產兆 產兆的出現,意味著寶寶即將出生,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咪對產兆都應有基本的認識。如:規則陣痛、落紅與破水。 6.待產包 產前30天,隨時都有臨盆的可能,因此,應提前將生產所需用品備齊,避免到時手足無措。重要的物品有:孕婦手冊、健保卡、產婦及配偶身分證、手機皮夾、產褥墊、哺乳內衣、溢乳墊、乳頭護理霜、沖洗器換洗衣物、寶寶出院衣服、盥洗用具。 7.高危險妊娠 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除了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留意之外,若是醫師評估後認為胎兒狀況良好,則分娩是解決這些症狀的最佳治療方法。例如: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 8.月子期照護 懷孕時,多數的媽媽都關注在母胎的照顧上,事實上,產前先了解產後可能遇到的狀況,可以讓媽咪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其中包括:產褥期的母體變化、觀察惡露、傷口照護。 9.產前哺乳諮詢 哺乳,並非產後才學習,懷孕20週後,初乳開始分泌,就可以及早為哺乳做準備,事先瞭解,產後哺乳之路才能更順暢。像是:乳房護理、按摩,以及尋求正確管道以獲取支持。 10.請假權益 性別工作平等法保障女性受雇者懷孕期間的安產到生產、產後育嬰,以及男性受雇者陪產、育嬰等假期,千萬不要忽視自身的權益!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新手媽媽必看待產包清單 ※延伸閱讀:產前哺乳諮詢 ※延伸閱讀:教妳如何請產假才能請好請滿 ※延伸閱讀: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延伸閱讀:解決懷孕後期不舒適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肌膚止癢.先確認問題根本

孕期肌膚止癢.先確認問題根本#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 懷孕期間沒來由地感到肌膚發癢,該如何舒緩搔癢不適,以及避免過度搔抓造成肌膚受傷或感染呢? 有關孕期肌膚搔癢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約有20%的孕婦深受其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指出,搔癢反應是相當複雜的機制,原因不盡相同,甚至不只有一種,因此若要談及「止癢」方法無法一概而論,首要任務應該是「找出癢的原因」! 肌膚無病灶.單純搔癢 楊庭驊醫師說,當肌膚無任何病灶只是純粹出現搔癢感覺,此種情況較常見的原因與「肌膚缺水乾燥」有關,而在懷孕時期,因體內荷爾蒙變化以及一連串驟變的生理反應,使得孕期肌膚相對較容易缺水,如果合併孕吐或排尿量增加,更會加重此現象,他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從紋路增加、微小脫屑、魚鱗狀脫屑等反應,初步自我檢測肌膚是否太乾燥了。 除了肌膚缺水乾燥之外,其他會造成懷孕相關無病灶搔癢的原因,還包括妊娠紋生成前期以及妊娠肝內膽汁淤積,也就是說,當搔癢範圍侷限於妊娠紋好發部位,例如:腹部、臂部、乳房、上臂、大腿等,就要考慮搔癢反應為妊娠紋生成前所致,此外,懷孕後期才出現無法解釋及無法控制的癢、手腳掌發癢,可能是妊娠肝內膽汁淤積所造成,他叮囑,「妊娠肝內膽汁淤積很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及生命,千萬不要因為孕期不想用藥的迷思,而延誤就醫」。 肌膚病灶伴隨搔癢 「懷孕期間若是有肌膚搔癢拌隨濕疹、丘疹、蕁麻疹、水泡或大範圍膿皰等狀況,可能就要考慮是懷孕期間特有的皮膚疾病,如:妊娠異位性皮膚炎、搔癢性蕁麻疹狀丘疹以及妊娠斑、妊娠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等疾病」。雖這些疾病在孕期並不常見,但因為是「疾病」,所以需要「治療」,無法單靠保養就能痊癒,像是妊娠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還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不得輕忽。 而會讓孕媽咪感到搔癢難耐的搔癢性蕁麻疹狀丘疹及妊娠斑,以及妊娠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但臨床上很多孕媽咪會因為這類的肌膚疾病伴隨的搔癢,影響日常作息,例如:半夜因搔癢感而無法入睡、無意識搔抓導致破皮流血、無法集中精神等,他提醒,只要是皮膚上出現病灶就要就診!因為搔癢的感覺,或許可以短暫透過其他物理方式舒緩,但是肌膚上的病灶並不會無藥而癒。 先確認問題根本 楊庭驊醫師表示,若孕期肌膚搔癢原因為肌膚乾燥所引起,要注意外部環境、行為與內在因素。外部環境:身處乾燥或悶熱的環境,如冷氣房或機艙內。外部行為:使用過熱的水或過度鹼性的洗劑、肥皂清潔肌膚或用毛巾過度搓揉肌膚,都可能加重肌膚搔癢;內在因素則如同前述為荷爾蒙變化或水分攝取不足等所致,因此,改善非病理性肌膚搔癢,建議從環境與生活習慣改變做起。 至於,若肌膚有病灶,除了日常保養,必要時應使用醫師處方藥膏、口服藥治療,此外,預防妊娠紋形成,建議孕期可使用含有實證效果成分的妊娠霜,例如: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積雪草(Centella)等成分,還有就是別讓自己體重大幅度增加,可減少妊娠紋的發生率。他提醒,孕期造成肌膚搔癢的可能原因相當多,有些狀況甚至可能危害胎兒建康與生命,更需要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千萬別誤信偏方而延誤就醫。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29-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大徵狀‧小心產後憂鬱上身

3大徵狀‧小心產後憂鬱上身#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 寶寶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兩人生活,新手爸媽得在手忙腳亂裡逐漸習慣,同時更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精神壓力。 產後憂鬱原因 一般而言,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為曾罹患憂鬱症或有其他精神疾病者,還有生活中有重大壓力事件、家庭支持度不佳等原因,以及孕期即有焦慮或情緒低落狀況的媽咪,尤其在產後身心狀況改變的情形下,更提高產後憂鬱的風險。 生理因素 媽咪在產後會因荷爾蒙變化,造成開始出現類似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的狀況。另外,生產後傷口不適,再加上需日以繼夜地照顧新生兒,使得媽咪睡眠不足、身體疲累,這些情形都會令新手媽咪倍感挫折。 心理因素 產後迎接孩子的第一天起,內心充滿繁雜的情緒,例如:該如何照顧孩子、自己能不能成為好媽媽等。而若是孕前對體態要求甚高的媽咪,面對產後身材改變的困擾與夫妻間相處的變化,都讓媽咪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 產後憂鬱症狀 江惠綾醫師建議,媽咪可以觀察自己在產後與懷孕期、孕前的情緒改變,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可以做「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以了解自己是否有產後憂鬱症,以下為產後憂鬱症常見徵狀: 1.情緒差 在產後出現心情低落、情緒不穩,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覺得自己做什麼都無法完成、沒辦法將孩子照顧好,或者沒來由地流淚等狀況。 2.失眠 媽咪在產後常面臨到新生兒半夜哭鬧不睡覺的問題,造成媽咪睡眠品質低下,但是倘若媽咪在可以休息的時間內卻仍失眠、或者過度嗜睡,抑或是身心疲累、失去活力等,都很有可能為產後憂鬱的徵兆。 3.食欲改變 面對滿桌子的菜餚卻毫無食欲,或者因壓力過大而導致暴飲暴食,以及體重急速下降等狀況,皆是可能為產後憂鬱的指標。 治療產後憂鬱症 治療產後憂鬱症可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江惠綾醫師叮嚀,媽咪應先將自己照顧好,唯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給寶寶完善的照顧。 1.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治療產後憂鬱的藥品為抗憂鬱劑,有助於提升情緒,但倘若產後憂鬱還伴隨嚴重焦慮的症狀,會適度開立抗焦慮劑幫助媽咪。此外,若是哺餵母乳的媽咪,部分藥物可能進入母乳,為了審慎起見,可進一步與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 2.心理治療 心態調整和家人支持是改善產後憂鬱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憂鬱狀況較嚴重的媽咪,焦慮、沮喪的情緒,可能連帶影響身旁的伴侶,若身邊的人不知如何給媽咪心理上的支持,建議夫妻兩人一起接受心理治療,共同努力。 3.情緒調適 江惠綾醫師表示,媽咪的心情調適最重要,建議避免將照顧孩子這件事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可適時請求家人幫忙,或者分擔其他家務事。另外,也可藉由長輩幫忙照顧孩子之餘,從事能令自己放鬆的活動,幫助紓壓,例如:運動、聽音樂、出遊等。 4.傾聽訴苦 學會將內心的困難及鬱悶與家人、朋友分享。此外,江惠綾醫師表示,男性通常不會主動求助於他人,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又須體恤妻子產後脾氣易怒,也常會導致自己情緒低落,因此,建議夫妻可多安排獨處的時間,一同分享育兒碰到的問題、互相關心彼此情緒。 5.規律的生活作息 注重體態的媽咪在產後可能會減少飲食量,希望恢復孕前的苗條身材,然而,醫師建議應攝取充足飲食,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哺餵母乳及照顧孩子。另外,也應利用白天或孩子睡著後,休息片刻,避免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55-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廁訓練不心急

如廁訓練不心急#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杰星親子工作室職能治療師洪凡倫 當寶寶兩歲多的時候,父母可能常被外人問道:「還在包尿布喔?」「會自己上廁所了嗎?」若寶寶還在包尿布,可能立刻感受到「你怎麼還沒訓練寶寶如廁」的壓力。其實何時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每個寶寶的狀況不一樣,請父母不用心急,也要講求方法,才能讓寶寶順利養成自行如廁的能力! 杰星親子工作室職能治療師洪凡倫指出,「如廁能力可被視為幼兒的發展里程碑,如果能做到,代表已是獨立的個體,且自我對身體的掌控能力趨於成熟」,因為孩子要能自行上廁所,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語彙先於行動,才能將想上廁所的需求向大人預告,有漲尿感覺時,會拉著大人說『要尿尿』,而不是等尿濕了才說」,且可完成流程中的諸多步驟,包括穿、脫褲子與清潔等,「每一種能力都是慢慢累積而成,前後至少約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當孩子養成如廁能力後,在有意識或清醒的情況下,不需要包尿布,「再從午休開始訓練不用包,逐步進階到晚上不包,然後,完全戒除尿布」。當孩子不用再包尿布,可增加外出的方便性,若要進幼兒園小班就讀,也不需要特別麻煩老師。洪凡倫治療師建議,「大約自2歲起可以開始訓練」。 訓練前應有正確心態 究竟該從何時開始訓練,其實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太一樣,但打算幫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前,父母該建立哪些心態,卻是共通原則,洪凡倫治療師提出建議如下: 1.觀察記錄孩子狀況 「先觀察孩子包尿布的狀況,是一換新尿布後,很快就濕了?或是沒有馬上濕,但之後才有一大泡尿?」如果是後者,表示孩子可以憋尿一段時間,適合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了。又或者孩子會主動要求換下已濕的尿布,因為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這也代表孩子適合接受訓練的時機到了。 2.不用嚴肅態度說話 建議採輕鬆的態度,使孩子在有安全感的氛圍下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孩子覺得尿布濕濕的才有安全感,對大便小便離開身體感到失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熟悉自行如廁的方式並化解這種失落感。轉換如廁的方式,對孩子而言,都是一項挑戰,只是有的孩子能夠接受,有的則會視為大挑戰! 3.以正面並充滿愛的感情引導 讓孩子捨棄尿布,學習如廁的過程,是一項大改變,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甚至成功達標,就應給予肯定讚美;即使進步幅度很小,也要適時給予安慰鼓勵,不讓孩子覺得有壓力或焦慮。 4.訓練要有耐心 畢竟每個孩子的適應速度不一樣,請父母不宜預設時間表,需要陪著孩子反覆嘗試,並抱持有耐心與鼓勵的態度,等待達標的結果出現即可。千萬不要跟其他的孩子比較,徒增孩子的心理壓力。 5.支持孩子主動嘗試 如果孩子主動表示嘗試之意,請父母全力支持,不要怕麻煩,即使在外出的車程上,可能有所不便,也務必視情況與孩子溝通,不要直接拒絕。當然,事先多準備幾套備用衣褲是必要之舉。 若孩子沉浸於玩玩具而不願嘗試,可適時提醒他,「我們先去尿尿,玩具會等你回來」,讓他願意先放下玩具去上廁所。 6.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練習之初,父母難免不放心,習慣跟進廁所「監督」,看著孩子執行所有流程,不過,有的孩子喜歡自己來,不要父母跟在旁邊,這時,就請父母放手,先讓他自己來,如廁後,再幫孩子檢查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 觀察以適時開啟練習大門 如廁能力的養成,是自然而然的發展,急不來,洪凡倫治療師指出,根據嬰幼兒心智能力發展歷程來看,15個月大起,會意識到自己尿尿或便便了;18至24個月會注意到尿布髒了,並分辨尿尿和便便的差異;24個月會表達大小便的需求;30至36個月會主動要求大小便;48個月,如廁模式與大人接近。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盡相同,這些時間點可供做參考,「請父母多加觀察孩子的狀況,再評估何時適合開始訓練」。 她指出,除了觀察換尿布後的尿濕狀況,也可觀察喝水後的排尿情形,還有其他行為能力可供觀察: ‧模仿:如果出現模仿的動作,表示有能力學習他人的動作。 ‧能否獨立走進廁所:廁所多有門檻,如廁需要孩子可自行跨過門檻,有利後續的過程學習。 ‧理解兩個步驟的指令並執行成功:如廁訓練需要歷經好幾個步驟,確認孩子有能力記下兩個步驟並成功執行,對於後續的如廁練習有相當的幫助。 ‧會把玩具歸位:表示具有連結關係的能力,可了解尿尿便便與廁所或馬桶的關係。 ‧會正確表示「要、不要」或「好、不好」:面對大人詢問意願時,若孩子可依實際狀況正確表達「要、不要」或「好、不好」,不致讓大人誤判情況,如:口要心不要(不想尿)或是口不要心要(要尿尿),而影響了學習意願。 洪凡倫治療師表示,「關於這些能力,若孩子都準備好了,即是利於訓練的時機」!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3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布布教養日記:準備過聖誕囉!

布布教養日記:準備過聖誕囉!#媽媽寶寶

文‧圖/布布媽 有關布布媽 我是布布媽,目前育有一對每天都讓我生活充滿歡(噪)樂(音)的四歲半&兩歲半姐弟。我不是育兒專家,更不是所謂的完美媽媽,我一直深信「Happy Mom,happy Family.」,做個開心的媽媽,才是育兒的長久之路。(FB粉絲團:I’m布布媽咪) 轉眼即將要進入一年之中我最喜歡的12月,12月有大人小孩都愛的聖誕節,剛好也是我本人的生日,所以這個節日除了家人的團聚之外,對我們家來說也是格外的有意義。 用心創造聖誕回憶 記得小時候每到12月,我跟弟弟就會非常期待&乖巧,盼望著聖誕老人能送給我們禮物。我爸媽也很用心,在我長大認得他們字跡、開始懷疑聖誕老公公就是他們時,還會想盡辦法請阿姨們輪流寫聖誕卡片給我。印象中某一年,我在平安夜跟他們說:「我今晚不睡覺了,要等著聖誕老公公來我們家放禮物」,結果爸媽也就只好跟著我撐著眼皮到凌晨,才偷偷跑去放禮物(他們應該覺得我很麻煩吧哈哈)。小學四年級時,曾經因為還相信聖誕老公公,被同學取笑說我很傻,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謝謝爸媽的用心,讓我持續這個美夢好多年… 守住孩子的美夢 轉眼間,我們成為父母了。當媽媽的這些年,覺得小孩最珍貴的,就是他們的單純、童心,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盡力幫他們守住「聖誕老公公」這個美好的夢。從布叮懂事開始,我們就跟她一起組裝聖誕樹,把家裡佈置得很有過節氣氛。現在布叮會寫一些單字,所以今年他跟小布一起寫了要寄給聖誕老公公的信,神聖的把它交到我們手上說:「麻煩爸比幫我們寄給聖誕老公公」,看到他們這麼期待,我也覺得很開心。 期許保有單純的心靈 親愛的布叮&小布:雖然不知道你們會相信這個美麗的童話到幾歲,但只要你們相信的一天,我跟爸比都會盡力扮演好你們生命中的聖誕老公公。或許某天會被你們拆穿(拆穿就沒有禮物了喔哈哈),但除了收禮物之外,我們更希望的是,你們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保有孩提時期的善良&單純,也希望你們長大後回憶起小時候的聖誕節,會發自內心的微笑。最後要祝所有的讀者聖誕節快樂&Happy New Year!2018年見囉。 本專欄「布布教養日記」已告一段落,全新的育兒分享專欄即將登場,敬請期待!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2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