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媽媽寶寶

文/Ting 若人生可以幸運地活到70歲,那35歲也算是正式走完人生的一半,準備開始邁入人生的下半場。短短的35年裡,我旅居英國的日子就佔了將近10年,自己更沒想過,明明嫁給臺灣人卻要經歷異鄉媽媽的生活,而且,現在仍持續進行中。 檢視自己的生活 今年的生日讓我特別有感觸,一方面是滿滿的感恩,感謝上帝賜給我一雙兒女,讓我可以體驗兒子的充沛精力,也可以享受女兒的撒嬌任性。另一方面,我也開始好好看待自己的生活現況,深怕自己全職媽媽的生活,會慢慢栽入永無止境的深淵,最後演變成慢性疲倦媽媽症。於是,我做了一些以往不曾嘗試過的事情。 迎接下半場的人生 首先,我將自己的衣服做了「斷、捨、離」的整理。令人驚訝的是,當我翻開衣櫃後才發現,我的衣服有90%都是孕婦裝跟哺乳衣!然而,我已經沒有在哺乳,也打算封肚。因此,我將所有與哺乳、懷孕相關的衣物全部捐出去或送人。這讓我有機會好好面對自己,跟過去整整5年的我說再見,同時也是個整頓自己儀態的好機會。 除此之外,我還添購了可以記錄運動量的apple watch,甚至準備加入健身房,期許自己可以正視自我的健康,也希望能擁有更好的體力跟體態來迎接人生的下半場。除了善待自己外,我還想盡一點心力幫助弱勢族群,於是我加入了英國教會的義工團隊,帶著孩子一起參加 Shoes box(在乾淨鞋盒裡裝入指定的禮物,包裝後送給偏遠地區的老人、小孩)以及food bank(食物銀行)慈善捐贈的活動。 知足是無價的禮物 結婚之後,每年無論是我或孩子的生日,老公一定會提前請假,帶全家一起出門慶祝,或共同做一件事來紀念。尤其自從小吐司3歲生日那次,我們全家立下一個願望,希望每年生日都可以一起烤蛋糕。於是這次,我們一家四口就一起去超市採買,再回家一起烤蛋糕。雖然過程花了很多時間,但看到孩子們快樂又可愛的笑容,就是當全職媽媽最棒的成就和成績單! 生日,不是只有華麗的派對、禮物。我期望能透過今年的生日當做一個開端,帶著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更期許自己應時時感恩。當我們隨時都抱著感恩的心,就會知足常樂。在價值觀混亂、利益至上的社會,知足,會成為你最奢侈的享受。最後我想對孩子說:「謝謝你們,給媽媽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蛋糕;就跟你們一樣,是上帝給我最獨一無二的禮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6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媽媽寶寶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食育」是近年來相當夯的一個議題,簡單來說即是飲食相關的教育,然而它所傳達的不僅是營養相關的議題,還包括飲食知識、飲食安全、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近年來一波接著一波的「食安風暴」無疑重挫了台灣素有美食天堂的形象,更傷害家長們對於食品的信心,也擔憂寶寶吃了不安全的食物造成發育與發展上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可能在積年累月之下產生無法預期的嚴重後果,這才是最令人擔心與無奈的。 或許,身為家長的您正在為過去幾年來食安問題是否已經嚴重影響到寶寶的身體健康而感到不安,但這都已成為難以挽救的既定事實,而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我們要開始注重「食育」,為下一代的健康人生嚴格把關。 透過自己動手做,學習珍惜 想必大家對於媽媽或爸爸下廚所烹煮的美味佳餚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不過,當您長大成人出門在外或為人父母後,也開始為自己或孩子準備餐點時,才體會到原來烹煮餐點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以前只要一回到家洗好手就可以開動吃飯,吃完飯後只要將碗筷往洗碗槽一丟,就可以立刻享用到已經洗好、削好、切好的水果,這一切原來都是父母的辛勞所帶給我們的幸福,20分鐘的晚餐,父母可能需要準備1個半小時,如果將購買食材的時間也列入計算,那就更不得了囉! 因此,如果我們能從小就帶著寶寶一起準備餐點,或許也能讓他們提早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哲理,長大後對於其他事物也會懷著感恩與珍惜的心。 點心DIY,寶寶玩出樂趣、興趣與成就感 「手作點心」是近期許多家長們都非常感到興趣的話題,同時也發現許多家長都會帶著手作點心做為鼓勵寶寶們有良好表現時的獎勵品,也儘量減少寶寶們接觸「機器點心」的機會(註:是減少,並非極端杜絕),看得出來家長們的用心。 不過,在我心中曾有個疑問,趁著偶然的機會我好奇地詢問其中一位家長:「媽媽,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做點心給寶寶吃,那製作的過程中寶寶有實際參與嗎?」然而絕大部分的媽媽都表示寶寶還小不會做,何況讓他們參與其中,說不定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或收拾殘局。 這樣的想法對於寶寶的成長歷程或許會帶來些許遺憾,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們參與製作的過程對於他們小小的心靈而言,說不定是大大的驚喜與體驗,所獲得的成就感會比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更加滋潤心靈成長;此外,參與製作也有助於寶寶的感覺統合、精細動作與認知等面向的發展唷! 從做餅乾獲得正向幫助 以最常見的做餅乾為例子,一起來看看在參與製作的過程中,寶寶們會獲得什麼正向幫助: 觸摸各種質感的食材(主要為麵粉和麵團),有助於增加觸覺刺激的經驗。 用力攪拌麵糊、雙手用力搓揉或擠壓麵團、用麵團切刀將麵團分成小塊或自大麵團上捏起一小塊等,都有助於掌內肌肉力量的提升。 完成大麵糰後,可將麵團當做是黏土般來做出各種造型,激發寶寶的創意,也有助於促進本體覺、掌握操作能力與雙手協調能力。 裁切各種形狀的麵餅或許對於寶寶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建議可以參考以下適合寶寶的方法: (1) 利用圓柱形杯子的邊緣將麵餅壓、切成餅乾形狀,因為圓柱形的杯子方     (2) 利用市售餅乾模具,壓出吸引孩子的卡通圖案。 (3) 家長先利用牙籤在麵餅上勾勒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然後請寶寶利用塑膠切刀(如蛋糕切刀等)沿著輪廓切割。      對於寶寶而言,做餅乾最大的樂趣之一,莫過於可以在餅乾上盡情發揮畫圖的天分,有幾個簡單的方式家長們可以參考,並帶著寶寶們一起試試看: (1) 利用自製巧克力醬做為「顏料」,利用棉花棒沾巧克力醬中來作畫,會比傳統利用錶花袋來作畫容易許多。此外,寶寶較容易上手的圖案莫過於將餅乾當做娃娃的臉,畫上眼睛、鼻子與嘴巴。 (2) 市售的無毒食用顏料筆也是不錯的考量之一,但購買前請家長千萬要留意產地與安全標章唷! 完成自製的餅乾麵餅後,接著放進烤箱等待烤好的那段等待期間,寶寶的內心一定會充滿了期待感。不過這段時間可別白白浪費囉!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教導寶寶們養成收拾環境的好習慣,通常內心充滿期待與愉悅心情的寶寶,配合度都會比平時來得好唷! 最後,熱騰騰香噴噴的餅乾烤好後,試吃成功時必定會充滿成就感與無限喜悅。除此之外,家長們也可以帶著寶寶將餅乾跟鄰居、班上同學、公園玩伴們一起分享,或者藉機邀請朋友們來家中作客辦個小小派對。當「好吃!」、「你好棒!」這些稱讚的字句從他人的口中發出時,那種成就感絕對是其他事情無法相比擬的,也可以為寶寶帶來好人緣唷!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55-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詹雅雯 懷孕期間,身體會隨著荷爾蒙產生變化,除了生理造成睡眠困擾,心理壓力也會有所影響,因此適當地放鬆心情,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8原因‧造成孕期睡眠困擾 在漫長的懷孕期間,孕媽咪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尤其是睡眠困擾,許多孕媽咪常常在半夜有睡眠異常的狀況,其實孕媽咪的夜間睡眠障礙可以預防,只要知道原因,再對症下藥即可減輕問題的嚴重程度。 1.嗜睡 懷孕初期隨著荷爾蒙的改變,有些媽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心理師建議若媽咪有嗜睡的狀況,應多預留一些休息時間給自己,一天當中避免安排過多的行程。 2.戒斷症狀 若是孕媽咪懷孕前有抽菸的習慣(一天一包以上),或是習慣飲用咖啡,通常在得知懷孕時怕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因此會倉促地戒掉,也可能會造成反彈效應,惡化睡眠品質。 3.脹氣孕吐 懷孕前期的脹氣、噁心,同樣也是荷爾蒙變化導致,飲食上儘量避免讓自己反胃的食物,若睡前孕吐嚴重、不舒服,也可適量食用蘇打餅乾,可以中和胃酸,減少噁心、反胃、睡不著的狀況。 4.胎動 懷孕中期這時候孕媽媽會開始感覺到明顯的胎動,第一次懷孕的準媽咪往往比較緊張,詹雅雯心理師提醒,這是正常的胎兒活動,孕婦應減少焦慮,無需太過掛心,才能幫助入眠。 5.頻尿 頻尿也可能發生在懷孕初期,因為荷爾蒙的因素,與懷孕後期原因不同。後期主要是胎兒長大壓迫到膀胱所致,改善辦法是水分儘量分散在白天攝取。 6.抽筋 懷孕中後期,孕媽咪幾乎都有抽筋的情況,尤其在半夜,因為腿部活動減少、循環變差而造成抽筋,建議媽咪要多補充鈣質。 7.打呼 懷孕後期,伴隨水腫與體重增加,子宮頂到橫隔膜而開始出現打呼。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增加的幅度、墊高枕頭以暢通呼吸道來減輕症狀。 8.薦髂關節炎 妊娠後期,為了讓胎兒能順利從產道出生,子宮會分泌鬆弛素,讓骨盆張開,但也因此可能導致其他部分關節、韌帶鬆弛的疾病,例如薦髂關節炎。雖然薦髂關節炎在產後會自動恢復,建議購買骨盆帶以幫助穩定骨盆位置,減緩疼痛。 3方法‧減輕孕期睡眠困擾 詹雅雯心理師表示,孕媽咪調整心態最重要,建議放低對睡眠品質的期待,且不要太過焦慮,反而導致更難入眠。她建議可用以下方法改善: 1.調整臥室環境溫度 懷孕使體溫升高,因此室內溫度涼爽一點對孕婦較為舒適,冬天要避免怕冷而把門窗緊閉,應保持空氣可對流通風,棉被不宜過厚,不致產生流汗黏膩感。 2.適量吃助眠食物 睡前可以喝一點溫熱牛奶有助於睡眠,若孕媽媽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可改吃其他含有色胺酸、有助於睡眠的食物,例如:香蕉、堅果,但應避免過量。 3.面向左側睡 建議媽媽向左側睡,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造成隔天起床雙腳浮腫,倘若孕媽媽半夜起床後睡不著,應立即培養睡意。 紓壓助眠 造成孕期的睡眠困擾不僅是身理的不適,孕媽咪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提早培養睡意、不要將煩惱帶上床、做一些紓壓的活動都是很好助眠的辦法。 1.腹式呼吸 懷孕因為供氧需求增大,比孕前更容易喘,建議採用腹式呼吸放鬆身體,降低焦慮而產生的呼吸不順,每次持續十到十五分鐘,即可達到放鬆效果。 2.運動放鬆 準媽媽可以藉由孕婦瑜伽放鬆身體,若先前沒有接觸過孕婦瑜伽,詹雅雯心理師建議,準爸爸一起陪同,上課後才能自行在家練習。 3.做自己享受的事 聽音樂或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儘可能放慢步調,專注一到兩件事就好,不然無法達到放鬆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讓孩子在愛中自然而然培養獨立性格

讓孩子在愛中自然而然培養獨立性格#媽媽寶寶

文/林語荷  採訪諮詢/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國際認證導師暨《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作者羅寶鴻 依附與依賴不相同,健全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孩子培養獨立,而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則能確實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性格的發展。 依附與依賴不相同 寶寶出生後,抱與不抱的問題經常困擾著爸媽,深怕寶寶被抱習慣了,就會整天賴著爸媽不肯自己睡、不肯自己玩,事實上,依附從來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安全的依附反而能成就孩子的獨立。 生命是一連串的分離與依附,從卵子離開卵巢、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依附於子宮中,待胎兒成熟、離開子宮、與母體分離;出生後,孩子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直到約月齡8個月時,孩子對世界出現更多好奇,開始爬離媽媽的懷中,再一次分離,並開始在環境中探險;1歲後,單獨行走的能力逐漸建立,孩子探險的範圍開始以媽媽為圓心向外擴大,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孩子每階段的依附與分離持續發生,形成一個自然的生命歷程,且每個階段孩子的依附,都在汲取供應下一階段繼續成長與發展的養分與能量,讓他能在下一個人生階段適應得更好。 因此,依附與依賴大不相同,所謂依附,指的是孩子因為身體與心理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只是嬰幼兒還不會說話,總是靠哭泣來表達需求),是自然的生命歷程;而依賴,指的是當孩子已具備能力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卻仰賴父母協助完成,此狀況通常是在嬰幼兒時期,成人不允許孩子在環境中發展獨立行為而形成的依賴。 獨立‧從支持孩子的「想做」開始 嬰幼兒時期,孩子為了身心的需求依附爸媽,並總是獲得回應時,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此時,安全感亦是有助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反之,若0~3歲時,因為需求所產生的哭泣總是得不到回應,則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日後,即便行為能力已相較成熟,仍有可能出現較多的依賴行為。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國際認證導師羅寶鴻老師認為,所謂獨立,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不是讓孩子習慣與父母分離(被擁抱是寶寶的基本依附需求,孩子不會因為被經常擁抱就無法培養行為上的獨立,許多家長經常被誤導)。若要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照顧自己,從0~3歲開始,就要儘量支持孩子任何「想做」的渴望,即便是大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把抽屜中的衣服全部拿出來、拖著水桶到處走或是把水從這個杯子倒到另一個杯子等,這些動作不單是寶寶現階段「想完成」與「想嘗試」的渴望,透過反覆動作,還可加深寶寶大腦對整個動作過程的熟悉與刺激身體肌肉發展,同時讓他在動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自信與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 因此,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替代物品或環境,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讓他完成「想做」的欲望,可強化孩子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家長應避免怕麻煩而予以制止或剝奪孩子學習獨立完成動作的機會。 孩子的行為,有時看在家長眼中像調皮行為,實際上卻能讓孩子藉由「完成」來感受自我能力、體驗成就感與培養自信心,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大有助益。 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同時發展 羅寶鴻老師引述蒙特梭利博士的一句話:「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0~3歲是培養孩子日後人格樣貌的關鍵期,在這段期間,孩子的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會同時發展,家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自發性的活動,並給予他重複練習的機會。 多數的家長通常不明白寶寶簡單的動作行為對人格的影響,羅寶鴻老師解釋:即便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如:轉動好神拖,對孩子來說,他因為想玩而持續動作(轉動手腕),會幫助他發展出意志力,藉由熟練動作,感覺到信心;當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則會發展出自尊,然後自然的培養孩子相信可以照顧自己的能力與獨立。但若是家長總以髒、麻煩處理為理由制止孩子探索,孩子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能力,日後就比較容易沒自信與畏縮。 3歲前,孩子探索的活動多半是模仿家長的行為,對玩具的興趣不明顯,所以玩的東西經常是遙控器、清潔用品或是居家常見的物品,建議家長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不強行以玩具取代孩子對生活物品的興趣,滿足他現階段的探索需求。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84-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告別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

告別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媽媽寶寶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林耿立、 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 對於產後媽咪而言,歷經懷孕到生產的整個過程中,身體都承受了很大的轉變和挑戰,尤其是孕期所伴隨的痔瘡,甚至於產後出現的尿失禁,都讓媽咪羞於啟齒,甚至因為不好意思就醫而加重症狀,本篇提醒孕媽咪如何預防與治療,幫助遠離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困擾。 痔瘡篇 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林耿立表示,痔瘡其實不是病,但目前卻已普遍成為現代人經常出現的困擾,幾乎九成的人都曾罹患過痔瘡,只是有些不見得嚴重到需要就醫。大部分罹患痔瘡的原因皆與生活壓力或工作型態、飲食有關,尤其是20~50歲的族群最容易發生。 發生原因 林耿立醫師表示,懷孕中後期,隨著子宮逐漸脹大、腹壓增高,下腔靜脈受到壓力日漸沉重,也會直接壓迫到直腸下方、肛門的靜脈回流,導致痔靜脈擴張,不斷充血就容易形成痔瘡。另一方面,有些孕媽咪生活與飲食型態改變,懷孕期間胃口變好,體重增加太多,加上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變慢,使得大便在大腸內停留的時間更長,造成排便困難,因而導致便祕;當大便乾硬時,會擦破痔黏膜導致出血,造成肛門劇烈疼痛。 產後痔瘡的治療方式 林耿立醫師表示,一般痔瘡不是很嚴重的孕媽咪,大部分都會在產後半年至一年內漸漸復原。通常產後媽咪因為疼痛不適至醫院就診,醫師會先以藥物治療,且坐月子期間媽咪身體較虛弱,不建議開刀,除非已造成出血不止且疼痛藥物已無法控制,或是嚴重痔瘡脫垂已影響日常生活,才會進一步考慮是否需要以手術治療。 尿失禁篇 除了痔瘡之外,突如其來的漏尿也會讓媽咪非常惶恐,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一般來說,自然產媽咪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出現尿失禁,但大部分在2個月內就會恢復正常,若是懷孕與產後有輕微漏尿症狀,可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肉,都能得到良好改善,媽咪們不用太過擔心。 如何預防產後尿失禁 洪峻澤醫師表示,有些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就有漏尿症狀,雖然大部分可在產後漸漸復原,但仍有3%還是會經常性漏尿,因此,建議孕媽咪從懷孕開始就採取預防措施: 懷孕中期開始做凱格爾運動 媽咪若是感覺有尿失禁症狀,建議從懷孕20週開始,即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加強骨盆腔肌力,加強尿道肌肉力量達到禁尿的效果,可相對減少並改善懷孕後期或產後6週內的尿失禁狀況。 孕期控制體重 懷孕後維持均衡飲食不攝取過多熱量,整個孕期體重增加應控制在12公斤以內。此外,也不要讓胎兒體重過重,不宜超過4,000克,因胎兒越大,腹壓也會增大,骨盆乘載力過重將導致漏尿發生。 養成定時上廁所習慣 不少女性常有急尿或一想要尿就必須立刻上廁所的狀況,此症狀稱為「膀胱急躁症」或「急尿症」,常與尿失禁合併發生。可藉由定時上廁所,如從原本15至30分鐘跑一次廁所延長到2小時一次,可減少急尿所造成的尿失禁困擾。 減少攝取咖啡因 咖啡因會刺激膀胱使尿肌收縮而產生漏尿。平時減少攝取咖啡、茶,以水、豆漿、果汁等不含咖啡因的飲料代替,也能減少尿失禁發生。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8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小廚師part2

寶寶小廚師part2#媽媽寶寶

文/媽媽寶寶 飲食教育從小扎根,到了孩子逐漸長大,對食物的認識可以進階到烹飪的參與,透過實際操作烘焙或料理食材,可培養孩子的自信與能力,更能進一步了解食材特性與體驗食物在烹調過程中的有趣變化。 在烹飪中發展能力 親子料理藍帶主廚雙爸,本身擁有中餐及藍帶廚藝證照,現年6歲的女兒雙雙,自2歲半即跟著雙爸在廚房中探險,雙爸認為,如果想讓孩子體會料理的樂趣,約於孩子2歲半就可以開始,在充裕的時間內,邀請孩子一同參與烘焙或準備菜餚的過程,不但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食材,也能滿足孩子此階段的探索需求。 同時,料理上桌前,從備料到烹調完成的過程中,需要許多手部動作的參與,因此,若能讓寶寶參與下廚,能充分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並提供觸覺、味覺、視覺等感官刺激,雙爸觀察女兒這些年的成長,很明顯感受女兒的手指動作較同年紀的孩子靈巧,且藉由不斷的參與烹飪,孩子也因為能從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能力,而有較多的自信心。 帶孩子正確認識廚房 傳統觀念中,一般認為讓幼兒進廚房具危險性,建議家長可以教育取代禁止,一方面讓孩子因為了解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滿足孩子對環境的好奇心。雙爸建議家長除了在視線內看著孩子操作器具外,一一介紹廚房內的所有用具也非常重要,因為當孩子正確認識每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後,就能夠減少因錯誤使用工具傷到自己的狀況,也不會因為好奇心驅使而隨便觸碰會傷害自己的物品。 此外,親子共廚時的安全,非常仰賴家長的細心,對於邊邊角角的防護、與爐火的距離、刀具的收納等,都需要家長份外留心,同時,給予孩子的安全叮嚀也要不厭其煩,讓孩子明白安全與保護自己的重要性。雙爸建議,如果親子共廚的頻率夠高,建議可以為孩子準備專屬的兒童廚具,讓孩子在使用器具時,能夠掌握正確施力,也相對安全;考量為大人高度設計的流理台與爐台,替孩子準備穩固的椅子,使孩子的身高能夠輕易企及,也是維護孩子安全的做法(例如:平底鍋的鍋柄高度需在孩子肚臍下方比較安全)。 培養孩子面對生命的正確態度 3歲之前的寶寶參與下廚,從洗菜、洗米、壓模、揉捏麵團到攪拌,孩子應該都能輕鬆勝任,3歲後,也可以協助寶寶進行簡單的切麵團工作,可先從塑膠刀具,慢慢隨著孩子的熟練度與年紀進階到較不利的牛排刀,最後才給予兒童刀具。6歲之前可學習到的廚房技巧包含:以正確的姿勢使用菜刀及切菜方式、刨刀、打蛋器、乾麵棍等廚房工具使用、為菜餚調味與觀察食材的熟度等。 親子共廚中,孩子參與的部分依能力從簡單到複雜,看似平凡,但完整的烹調過程卻可能對孩子形塑重要的教育意義,例如:讓孩子在過程中經驗「努力付出與收穫」,可讓孩子從中認可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心,遇到挫折時,透過家長的鼓勵與引導,也能讓孩子學著克服挫折與不輕易放棄的生命態度;同時,親子料理能促進親子關係,透過肢體上的接觸,例如:大手握小手,孩子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一起下廚培養默契,聊天的話題也更豐富,雙爸分享女兒不開心時,透過共廚與她聊天,女兒多半就會敞開心房傾訴,有益於與孩子更親密。 想像力‧讓孩子愛上秋葵 與孩子一起下廚,除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深具意義之外,其實也包含可能的廚房混亂與時間拖延,雙爸不諱言,剛開始與幼兒共廚時,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完成每個小廚師挑戰,但其中的收穫一定會大大超過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麻煩,例如:對於挑菜、拔除老葉的動作,對3歲孩子來說,掌握力道或辨識老葉,需要足夠次數的練習,但看著孩子一次次進步與自我挑戰成功,喜悅也會加倍。 讓孩子參與料理的過程,雖然可降低孩子偏食的比例,但面對各式各樣的食材,每個小孩有不同的偏好,難免會對某些食物表現不喜歡,雙爸建議家長可在共廚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想像力或繪本情節,讓共廚不但變得有趣,還可能偷偷地讓孩子愛上原本不喜歡的食物。 因著對食物特性的了解,雙爸在親子烹飪課程中,總喜歡帶入1~2樣孩子經常拒絕的食材,讓他們透過解說,改變對食材的印象,例如:對於秋葵,雙爸善用秋葵的特徵,告訴孩子們秋葵中的許多小星星,可以在吃下肚後,照亮孩子的胃,讓肚子得到保護;或是告訴孩子洋蔥其實是個憂鬱的男孩(所以切開他就有想哭的感覺),但只要給他一點點的溫暖(小火慢煮),他就會因為感受到溫暖而融化、變得透明,口味也會由辛辣轉為甘甜。藉由生動活潑的介紹,孩子經常得以開始接納原本不喜歡的食材,也會對此次的烹飪經驗印象深刻。 給予鼓勵‧不強迫 幼兒專注的時間不比成人,有時準備家人的三餐,若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為寶寶換動作或增加動作的趣味性,可以拉長孩子參與共廚的時間,例如:在孩子對洗菜感到無聊前,請他轉換任務幫忙洗碗,或是洗米時,放入幾顆紅豆,請孩子協助挑出,當做任務完成的破關遊戲等,讓孩子在參與中感到更多樂趣。但雙爸也提醒,若孩子在過程中想離開廚房,家長也無須強迫留在廚房,以避免讓孩子對下廚感到受逼迫而失去所有興趣。 從料理失敗中學到勇氣 當孩子逐漸長大,嘗試越來越多的料理後,難免會遇到結果不如預期的情況,例如:口味不對、塑形失敗、燒焦或烤過頭等烹飪挫折,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可能會選擇逃離或放棄,雙爸認為,遭遇挫折想放棄是人之常情,此時,家長必須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同理孩子對挫折的感受,允許他暫時離開現場,待孩子心情逐漸平復後,分享過往經驗,並鼓勵他與陪伴他重新嘗試。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雙爸認為是重要的體驗,在孩子年紀尚輕的時候,給予他機會經驗挫折並克服,能培養孩子的耐挫力,也能給予孩子相信自己能力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耐挫力的小撇步: 給予時間,不著急著要孩子當天馬上克服。 允許孩子沉澱心情。 與孩子聊聊挫折的感受與放棄的原因。 同理孩子,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不否認、不批判他任何天馬行空的理由。 一起討論克服這些理由的方法。 分享過往挫折與克服的經驗,或找到適合的繪本情節陪孩子度過挫折感受。 鼓勵並陪伴孩子重新嘗試,直到完成。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5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前調養•迎接好孕到

孕前調養•迎接好孕到#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婦科主任 謝瓊慧 為了懷孕,許多人會用盡各種不同的方式。其中中醫觀點強調調養體質,待身體健康後,自然容易受孕。 求子之法,莫先調經 謝瓊慧主任表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去協調,是女性不孕的基本原因,因此,疏肝(養肝)、健脾、益腎,使體質平衡、月經正常是主要的調養原則。 宮寒證 謝瓊慧主任表示,這種體質好發於愛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經較易延後、經血量較少或顏色暗,且經期時會有小腹疼痛、四肢冰冷的症狀。治療的方式常以溫經湯等方溫經散寒。 血熱型 血熱型體質常見症狀為月經易提前、經血量較多且質地黏稠。此種體質多因遺傳或者長期熬夜、睡眠不足,以及愛吃辛辣的食物而造成。謝瓊慧主任臨床多以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的龍膽瀉肝湯使用。 氣血虛型 氣血虛兩種證型時常合併出現,臨床治療上常使用益氣養血的八珍湯加以調養。氣虛、血虛不同處: ‧氣虛型:常有臉色蒼白、食欲不振,伴隨腸胃消化功能差或易腹瀉的情形。謝瓊慧主任建議可食用健脾益氣的四神湯調理,且平時應鍛鍊身體、加強體能。 ‧血虛型:此種體質的女性多患有貧血,且經血顏色淡、質地稀薄,容易疲倦、頭暈、心悸。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四物湯即適用於這種體質。另外須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例如:紅肉、深綠色蔬菜、紅鳳菜、紫菜、櫻桃等。 腎陰虛型 謝瓊慧主任表示,此種體質的女性,經血量少或顏色較為鮮紅,且手足心熱、易便祕。臨床多以益腎滋陰的六味地黃丸治療。可多攝取白木耳、秋葵以及蜂蜜等較滋潤的食物。 腎陽虛型 常見於先天體質虛弱,有經期繁亂、畏寒、手腳冰冷,以及頻尿且夜間尿多等情形。謝瓊慧主任常用補陽益腎的八味地黃丸治療。也可多食用溫熱性食物,例如:韭菜、胡桃等。 肝鬱型 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女性若有經前緊張症候群,多屬於此種體質。月經周期較不規則,且經期前易煩躁易怒或情緒不穩定、伴隨乳房易脹痛。常使用逍遙散疏肝解鬱,建議生活作息要正常。 痰濕型 體質為痰濕型的女性,體態通常較為肥胖,常見於患有多囊性卵巢囊腫的症狀。謝瓊慧主任建議以溼袪痰消脂的蒼附導痰湯等方治療。此外,可多攝取有助於去痰消脂的食物,且應適度運動,減輕體重。 血瘀型 謝瓊慧主任表示,此種體質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症狀為月經週期不規則,或經血顏色暗黑、有血塊,嚴重者甚至不孕。臨床上採用活血化瘀為治療方式,常用方有桂枝茯苓丸等。 飲食助孕 均衡飲食是首要條件,且儘量從新鮮的食材中攝取,可多吃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雞肉、魚、蛋、豆類等,因蛋白質對生殖功能、內分泌、激素相當重要。或者適度攝取富含植物性荷爾蒙的食物,例如:山藥、蜂蜜、豆漿等。另外,男性與女性可增加攝取有助於懷孕的營養素。 ‧男性 謝瓊慧主任建議,男性可適量食用含鋅、錳、硒的食物增加精蟲活動力。含有鋅的食物像是瘦肉、魚類等,其中含鋅相當高的食物:牡蠣、蛤。含有錳的食物則有,粗糧、糙米、大豆、芝麻、木耳、蓮子等。而蛋、豬肉、大蒜、蝦、牡蠣、苜蓿、紅蘿蔔等則富含硒。 ‧女姓 女性可多食用富含葉酸、鈣、鐵的食物,其中綠色葉菜是這三種營養素很好的來源,可多食用。富含葉酸的食材還有:酵母、燕麥、蛋黃、紅蘿蔔、奇異果、蘆筍、豆類等。謝瓊慧主任建議,富含鈣的食物可攝取如牛奶、乳酪、優酪乳、沙丁魚、鮭魚、小蝦、甘藍菜、綠花椰菜、綠色葉菜、黑芝麻、髪菜、昆布、小魚乾、魚脯等。最後含有鐵質的食物有:豬牛羊肉、豆類、乾果、綠色蔬菜、紅鳳菜、櫻桃、葡萄、蘋果等。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5-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育兒最怕「豬隊友」,有效溝通‧搞定老公

育兒最怕「豬隊友」,有效溝通‧搞定老公#媽媽寶寶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鄭翔好 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雙薪夫妻共同賺錢養家,但也有不少女性為了育兒先暫時離開職場。夫妻擔任的角色看似不同,然而於育兒路上若能彼此互相分擔,建立共識,育兒的重擔將不會完全落在一個人身上,媽媽或爸爸獨力育兒的辛苦感受也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增加夫妻共同照顧寶寶的樂趣。 新手爸媽需重新調整心態 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鄭翔好提到,通常新手媽咪面臨產後荷爾蒙變化加上迎接新生命所帶來的衝擊,容易產生失眠、沮喪等憂鬱症狀,情緒也容易敏感,有些本來樂觀開朗的媽咪,都可能因許多育兒狀況、睡眠不足而影響心情,如哺乳的挫折、對新生兒夜哭的無助,若還加上身旁長輩在一旁不斷給意見,很容易造成新手媽咪極大的壓力。她也建議媽咪敞開心房鼓勵爸爸參與育兒照顧,並給予信心,不要太完美苛求,相信爸爸也很樂意參與育兒工作。 讓對方參與育兒 新手爸媽在迎接第一個寶寶後,就要視彼此為緊密的「團隊」,儘管多數夫妻在產前對於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和技巧,準備得比較少,實際面對新生兒時,難免對許多狀況不知所措、手忙腳亂,但還是可以互相幫助。 事先清楚家事分配 婚後如果家事分配模糊很容易造成摩擦,尤其是又有了寶寶之後。因此,在家事責任上對於要做什麼、誰來做、什麼時候做這件事,最好都要事先溝通清楚,以免每天都花時間在這些事上彼此討價還價,讓雙方都困在這疲憊的循環當中,一直重複著「要求和推託」,讓彼此更易起口角。家庭中要和諧,必須清楚計畫:這個家中誰該做什麼。  鄭翔好心理師提到,寶寶出生後,家務的需求會比只有兩人時增加許多,除了家務量與家務時間變多,與子女互動的時間也會擠壓到夫妻共處的時間,並造成大量的體力耗損。建議有了寶寶後,「家務分工」可以事先討論,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期待,是否有些整潔的要求需要適度調整,有共識渡過忙碌的過渡期,避免當伴侶已竭盡所能、分身乏術時,另一方還堅持要求,大動干戈,彼此也覺得氣餒。 保有妥協的空間 照顧寶寶又要工作、做家事,若長期觀念不一致或經常為此爭吵,雙方容易陷入難以溝通的瓶頸,對孩子及夫妻關係都會有不良影響。許多夫妻總不斷地看到對方做不好的地方,忍不住指責,但有了寶寶後的夫妻關係,真正需要的並不是誰取得主導權,而是心意相通、協力合作,如果能保有妥協的空間,彼此討論調整,就能找到讓彼此放鬆的空間。 找出共識以修復彼此關係 承認夫妻之間出了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許多新手爸媽都因為照顧小孩而精疲力竭,無力也無心經營彼此的關係,但夫妻關係的溫度需要雙方共同維護才能持續加溫,建議夫妻倆可以設定專屬對方的約會時間,不妨請長輩每週或每個月撥出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幫忙照顧寶寶,在這段夫妻獨處時間裡,把注意力與關心都聚焦在對方身上,吃個燭光晚餐或看場電影,也順便和對方討論最近碰到的問題,以建立共識。 鄭翔好心理師指出,孩子幼小時也是婚姻關係容易影響的一段時間,照顧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婚姻是一生的投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衝突與情緒容易成為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自信,成為孩子的羈絆;如果看到父母感情和睦,孩子會更有安全感,較有信心勇於探索成長與冒險。因此,持續經營夫妻的親密感與美好關係,會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即便一開始嘗試溝通可能有挫折感,但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冷落久了,彼此關係只會更陌生、疏離。寶寶的出生,雖然短期間可能帶來許多新的問題,但只要願意好好面對與處理,相信彼此就會是最親密的戰友。 ※原文刊載於2017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8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29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