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愛說話家長放輕鬆,不心急

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愛說話家長放輕鬆,不心急#媽媽寶寶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許多家長經常會詢問治療師:「寶寶不喜歡說話,該怎麼辦?」經過專業語言治療師的評估後,卻又找不到任何語言發展的相關問題,因此家長經常摸不著頭緒而心急如焚,而家長越心急,寶寶也越有可能不想說話。如果不是語言發展的問題,那究竟寶寶不愛說話的原因是什麼呢? 家長省思題 先檢視自己與寶寶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 「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將自己的刮乾淨」這句話也很適用在家長的教養行為上,我們總是覺得是「寶寶出了什麼問題」卻忽略了檢視「自己是否才是問題的根源」,以下提供幾個寶寶不愛說話的原因,家長們先檢視一下自己與寶寶之間的互動模式是否出了問題。 認為自己對於寶寶的一舉一動瞭若指掌,只要寶寶做出一個動作或發出一個簡單的聲音,就直接斷定寶寶的需求,並立即給予關心與協助;或者,寶寶只要使出「一指神功」就可以獲得完善的服務。然而這些是否讓寶寶產生過度依賴的行為呢? 平時因為忙碌而陪伴寶寶的時間過少,因此無法吸引寶寶主動與您互動,更別提寶寶願意開口跟您說話。 家長因忙碌經常利用電視、手機、平板等3C產品來安撫寶寶或成為他們的主要玩伴,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相關的語音回饋,何必花費口舌呢? 給予寶寶過大的壓力,無時無刻都逼迫寶寶要能夠開口說話,無論是打招呼、教學式問答(例如看到蘋果就問寶寶是什麼顏色)。 經常請寶寶要向其他喜歡說話的人學習,例如跟寶寶說:「你要學哥哥說」或者刻意要求寶寶模仿您說話,例如「跟著媽媽一起唸」 與寶寶的對話大多使用封閉性的問句,例如「要不要?」「餓不餓?」「想不想睡?」等,寶寶只要搖搖頭或點點頭就可以回應。 選錯時機與寶寶說話,例如寶寶專心玩著自己的玩具並自得其樂時、肚子餓時、想睡覺時或心情不好時。此時,如果家長因得不到預期中的回應而逼迫說話或對寶寶動怒,他們就更加不可能開口說話。 有時與寶寶之間良好社交互動會比說話來得重要 開口說話只是溝通的其中一種方式,溝通還包括眼神接觸、肢體動作、利用各種方式發出聲音等。1歲至2歲的寶寶,因認知能力已大幅提升,所以更會主動與他人互動。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邏輯概念與口語表達能力尚不足,因此仰賴較多的肢體互動,例如擁抱、親吻、揮手、點頭或搖頭等,寶寶高興時即會親吻他人的臉頰,難過時會向父母索討安慰的擁抱等;父母也可以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示讚賞或鼓勵,如寶寶表現良好時,賞以愛的抱抱、摸頭或擊掌等方式做為回應。因此,如果寶寶不說話,但可以透過其他溝通方式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並藉此展現人際互動的意願時,或許家長暫時可以先鬆口氣,不用過度擔心。 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與寶寶互動,不預設一定要寶寶開口說話的立場,有時家長過於有目的性的互動反而會讓寶寶提高警覺性,進而降低互動的主動性與意願,就更別提開口說話囉! 鼓勵互動(口語或非口語皆可),但不是逼迫,寶寶也會有心情不好不想理人、打招呼或說再見的時候。 必須多跟寶寶聊天,無論他們聽不聽得懂,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試著向寶寶說明,但不一定要求口語上的回應。 每天可以安排固定的「聲音遊戲」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家長可以盡情地與寶寶玩聲音相關的遊戲,並善用繪本、玩偶、音樂等有趣的元素,增加寶寶的學習動機。例如,唸故事書時可以融入各種動物、交通工具的聲音,善用這些有趣的聲音與寶寶互動,例如寶寶扮演三隻小豬中的大野狼,要發出「呼!」的聲音將茅草屋吹倒。 當寶寶在互動中發出聲音時,先別急著猜測寶寶想表達的意思,趁機跟寶寶玩聲音互動的遊戲,例如模仿寶寶的聲音做為回應,或者發出另外一種聲音,有時「雞同鴨講」也能培養出另一番互動上的默契唷! 儘管寶寶已經可以開口說話,但不代表他們可以準確表達想法,尤其是當寶寶生氣或不開心時。2歲以前寶寶的情緒受限於語言發展與邏輯思考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更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此時,家長應該更有耐心地去聆聽寶寶的訴求,並給予正向回應與關心,切勿跟著寶寶動怒。 當寶寶獨處玩玩具時,家長可以試著「徵求他們的同意」,先與他們一起玩。如果寶寶願意接納一起玩樂,並玩得開心時,可以在遊戲中與寶寶試著聊天或引導說話。 結語 如果您對於寶寶不說話的問題仍感到憂心忡忡,建議可以到當地的語言治療所、醫療院所的復健科或兒童發展中心,尋求專業「語言治療師」進一步的評估與諮詢。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注重「食育」‧為下一代把關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和bobo一起探索神祕的海洋世界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春暖花開,帶著bobo踏青去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幼兒園先修課程,您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出生開始學教養-傳統藝術真有趣‧認識民俗童玩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西西Q米玩樂趣

西西Q米玩樂趣#媽媽寶寶

文‧圖/西西Q米 芬奇斯民宿 久久來一次花蓮,火車站地下道也變得與眾不同!除了兩旁有迷人的花蓮美景圖,天花板還有藍天白雲的天幕,從頭走到底彷彿已經將花蓮逛完一圈了! 位在花蓮市的芬奇斯民宿,是一間以親子家庭設想,以「親子」為主的民宿!民宿內免不了童趣的卡通主題房,房間及客廳還有著各式各樣的玩具,甚至還有小朋友最愛的決明子沙坑,受到不少親子家庭的熱烈歡迎! 小小空間‧五臟俱全 外觀看似平凡的芬奇斯民宿,其實一點也不平凡!民宿特地幫小朋友準備了超可愛的卡通拖鞋,而且還分成小童、中童和大童,可以看出民宿主人的用心!進到大廳雖然空間不大,不過可以讓人感受到充滿歡樂的氛圍! 除了有許多滑步車以及小朋友專用的桌椅、扭蛋機,一旁還有兒童遊戲區,設置了小朋友最愛的櫥具組、積木、溜滑梯、翹翹板、童書等。更令人訝異的是,竟然還有決明子沙坑,甚至連玩沙工具都幫大家準備好了,真是太貼心了! 主題房間‧童趣可愛 來到這裡,最讓人期待的當然就是超童趣卡通主題房!主題房中包含了綠野仙蹤、愛麗絲夢遊仙境、粉紅甜心、浩瀚無垠、芬妮公主等,房間牆壁上有可愛的卡通壁畫,讓人彷彿來到童話王國,更值得一提的是,房間內設有兒童遊戲區,遊戲帳、廚具組、積木、翹翹板、小桌椅、溜滑梯、盪鞦韆等,讓孩子光是在房間內就玩得不亦樂乎! 用具齊全‧設想周到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宿主人準備許多貼心的物品,例如:角落的小桌椅,都有設置防撞護角,插座也都加設防護,避免小朋友誤觸,就連小小孩的防踢被都替你準備好! 而浴室中舉凡大家所想得到的兒童用品,這裡統統都有!像是澡盆、小椅子、兒童牙刷、兒童沐浴乳、可愛口杯、兒童馬桶墊、兒童浴巾、洗手乳、擦手巾等等,甚至連洗澡玩具都應有盡有,為所有住客設想周全!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雙寶親子料理-鯛魚燒/鐵板牛肉 ※延伸閱讀:雙寶親子料理-蒸地瓜絞肉/蓮藕蓮子雞湯 ※延伸閱讀:雙寶親子料理-黑芝麻豆腐餅乾/鮭魚炒飯 ※延伸閱讀:雙寶親子料理-香煎迷迭香馬鈴薯塊/鮮奶小餐包 ※延伸閱讀:雙寶親子料理-繽紛披薩/蒜味海鮮義大利麵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培養口語表達力‧人際溝通沒問題

培養口語表達力‧人際溝通沒問題#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幼兒園園長王金蓮‧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王麗婷 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力,可說是具有無往而不利的優勢!只是這樣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從小培養,讓孩子從理解父母的話語開始,到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反覆不斷地練習。當自身需求被清楚了解、滿足,幼兒的自信心於焉而生,更能主動探索學習,為豐富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大家都知道,不論何種場合,會說話的人就是比較佔優勢,贏得眾人讚嘆的目光,而缺少這能力的人往往只能暗自羨慕,事實上,口語表達能力不但可以透過訓練而成,而且愈小開始,效果愈好! 口語表達能力好,不只讓成人無往不利,就以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也能從中受益! 能與外人溝通‧需求可被滿足 即使孩子不開口說任何話,父母仍能從一個眼神或動作知道他的需求,進而給予滿足。不過,出了家門,父母又不在身邊時,不開口的孩子若有需求時,很難有人能跟父母一樣了解他想要做什麼,當有需求卻無法被滿足,孩子往往就只能用哭鬧表達。有的小孩走失,對於外人詢問父母的名字時,能清楚回答,相對也較快找到父母;有的小孩一問三不知,只會不斷哭泣,旁人想幫也愛莫能助。 三軍幼兒園園長王金蓮指出,每逢小班新生入學時,總會發生有些孩子在學校明明有需求或需協助,但沒讓老師知道。孩子回到家說給父母聽,讓父母以為老師不處理孩子的狀況,而有所誤會的事情,「孩子初到一個新環境,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本來就沒有安全感,若再加上口語表達能力不足,不敢跟老師說要『上廁所』、『喝水』等,的確很容易被忽略。回到家後,跟父母轉述的內容可能又與事實有所出入,的確容易令父母對老師產生誤解」。 給孩子練習機會 若與口語表達能力發展不錯的孩子相比,這類孩子發生狀況的機會相對較多,往往需要老師與父母有更密切的交流溝通,才不致讓父母對老師產生誤會。通常老師會請這類孩子「有事舉手」,先讓老師看到孩子有需求,再進一步了解其需求為何並給予適當處置。 王金蓮園長提醒,父母應該試著讓孩子開口說出自身需求,不要僅憑一個眼神或小手指一指,就給予滿足,給孩子動口的機會練習說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為日後離開父母,進入團體生活做準備! 打下人際關係的基礎 王麗婷治療師指出,「幼兒可以使用口語表達自身需求、拒絕、情緒,可以使用口語進行詢問、傳遞訊息、與他人進行社交性互動並建立情感,進而打下建立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但在幼兒語言發展未成熟時,常常因無法用語言精確地表達自己,讓別人理解自己的需求,心一急,就自然地「動手動腳」,王金蓮園長說,「肢體語言也是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不過,在孩子彼此不熟悉又不擅表達時,很容易產生爭執,所以要教孩子有事要用說的,不能動手,學習合宜的語言表達,才能讓自己的需求清楚被理解且被滿足」。 孩子透過一次又一次地以口語與他人互動,有了好的學習經驗與成就感,更願意與他人互動,將從中學會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並讓表現更加得體,為人際關係加分!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口語表達力‧讓孩子侃侃而談 ※延伸閱讀:教導幼兒正確表達情緒 ※延伸閱讀:有情緒問題時.主動求援+積極治療 ※延伸閱讀:幫助寶寶情緒平穩發展 ※延伸閱讀:掌握4大心法.打造好情緒寶寶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型肝炎‧年紀越小越要注意!

A型肝炎‧年紀越小越要注意!#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 根據2004~2014年期間的數據,每年的A型肝炎病例平均約100~200例;2015年起略增,但不會偏離平均值太多。 然而,從2016年開始,A型肝炎疫情大爆發,高達1,133例,幾乎是往年的10倍。至於2017年的狀況,截至9月為止,已有319例;縱使疫情趨緩,也比往年偏高許多。 近年疫情‧可能原因 戴季珊醫師表示,A型肝炎主要為「糞口傳染」所致,而數十年前的臺灣衛生環境不佳,民眾食用到受汙染食物或水源的機率較高,因此,孩童時期自環境中感染A型肝炎而獲得終身抗體保護的比例也較高。 時至今日,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大多在公衛條件良好的環境下成長,幾乎不曾受A肝病毒感染,因而也沒有A肝抗體。因此,只要誤食了遭受A肝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罹患A肝,甚至還有爆發群聚感染(如:家庭、朋友)的風險。 「吃」是主要傳染方式 A型肝炎,即是人體受A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肝臟急性發炎的疾病,不會帶原,且得過1次後,終生免疫。 「糞口」是主要傳染途徑,尤其是「吃」的動作(如:飲食),最容易造成A型肝炎病毒的傳播。從感染到發病,A型肝炎的潛伏期約2~7星期,並且還未發病前,就已經有傳染力。 相關症狀 一般來說,A型肝炎病毒對青少年及成人的影響較大,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主要落在20~40歲左右的年齡層。戴季珊醫師表示,患者的常見症狀有:突然發燒、全身疲倦、食欲不振、肚子痛、拉肚子、噁心、嘔吐、數天後黃疸等,但由於大部分疾病都有類似症狀,因此一開始不易察覺患者是否罹患A型肝炎,通常都是在看到出現黃疸症狀後,才比較能確定病情。 年紀愈小‧症狀愈不明顯 至於在嬰幼兒、兒童方面,戴季珊醫師說明,以6歲為基準,常見有2種狀況。 6歲以下嬰幼兒 若受到A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約只有30%的患者會有症狀,而這30%中僅部分的患者可能出現黃疸,且黃疸約持續2週。但只要妥善照護,大約2~3個月後,患者就會逐漸恢復健康,肝指數恢復正常。 6歲以上兒童 若受到病毒感染,約有70%病患會出現嚴重的黃疸症狀、肝指數破千(正常肝指數為20~40 U/L),會持續一段時間,最短6週至2個月,最長達半年。如果好好照顧,多數病童能順利痊癒;但若狀況惡化,可能會造成急性肝臟衰竭(如:凝血功能不足)的併發症。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了解B型肝炎 ※延伸閱讀:子宮腔病變,不怕不怕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照顧生病的孩子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預防腸病毒 ※延伸閱讀:馬偕兒童醫生教妳如何預防諾羅病毒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常見3大肌膚困擾

孕期常見3大肌膚困擾#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王昱澔 懷孕期間,有些變化是妊娠結束即可恢復,也有些變化會在媽咪身體上留下甜蜜的印記,無論如何,正確的認識與處置,都能讓媽咪的孕期有更多安心。 孕期常見肌膚困擾 1.黑色素細胞活躍 妊娠期間,孕期所分泌的荷爾蒙通常會讓媽咪體內的黑色素細胞活性增加,使特定部位的黑色素沉澱變得較明顯,如:乳頭乳暈、腋下、生殖器周遭、身體原有的痣或斑點等,尤其是懷孕前即有肝斑的女性,懷孕後更會變得明顯,且產後也不容易消退,唯影響的程度每個人都不太相同,也有少數的孕媽咪並沒有遭遇此類困擾。 雖然無法阻止黑色素細胞變得活躍,但外出時認真防曬,也有助減少黑色素沉澱的影響,建議孕媽咪外出時,可選擇以衣物、帽子、陽傘與墨鏡阻隔日曬,若需使用防曬乳,則建議考慮物理性防曬產品,並避免來路不明、標示不清與過度宣稱效果的產品。 2.惱人妊娠紋 幾乎所有的孕期皮膚狀況都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獲得緩解,唯有黑色素沉澱與妊娠紋的發生,不會完全隨著妊娠結束而消失。當皮膚組織因為胎兒的生長被撐大,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纖維與彈性蛋白纖維就可能因為承受不了拉扯而發生斷裂,造成妊娠紋的生成。妊娠紋初期形成的樣貌為平行排列的紅紋,此階段類似受傷後的發炎反應,隨著時間推移,突起的紅紋會逐漸退紅、紋路會逐漸萎縮,直到成為凹陷的銀白色疤痕。 懷孕期間的妊娠紋,目前沒有確實可以預防或杜絕的方法,但在妊娠紋發生前,經常按摩皮膚與做好孕期體重控制,都有助於減少妊娠紋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度,王昱澔醫師強調,為了預防妊娠紋,媽咪從懷孕前期開始以乳液按摩肌膚,通常是「按摩」的效果大於乳液的效果,因為透過對膠原纖維按摩,可以讓膠原纖維增加延展性,進而比較能夠對抗腹部肌膚被拉扯的力道;而進行體重控制,則有助於緩和腹部被撐大的幅度與速度,讓膠原纖維不至於因為過快的皮膚擴張及延展而斷裂。 3.孕期肌膚搔癢 懷孕期間的肌膚搔癢原因,除了荷爾蒙波動的影響之外,還可能是乾燥所引起,當皮膚保水度不夠時,皮膚敏感度上升,此時不但容易出現搔癢,更會因為外在刺激如:摩擦或冷風,造成微血管破裂,使組織胺釋出而加重搔癢的情況,王昱澔醫師建議,當皮膚出現搔癢時,優先給予滋潤的乳液或凡士林緩解肌膚保水度不夠的問題,看是否能讓搔癢緩解,若不行,搔癢的起因可能就與荷爾蒙波動有關,如果真的難以忍耐,可尋求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的抗組織胺藥物,或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外用的類固醇藥物。 病理性肌膚搔癢症 除了因為乾燥或荷爾蒙所引起的搔癢之外,有些病理性的搔癢也可能會在妊娠期間發生。 妊娠異位性皮疹:患處貌似濕疹或毛囊炎的樣子,亦可能呈現如一顆顆的癢疹分布在四肢與身體,如果媽咪孕前即有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搔癢與出疹的狀況會更嚴重,而若是懷孕前並無異位性皮膚炎,則通常疾病症狀較輕微,但都對胎兒健康無影響。 妊娠性蕁麻疹性丘疹:外觀如蕁麻疹,但只沿著妊娠紋長,不會出現在臉部,通常在產後1~2周左右會獲得緩解,不會影響胎兒健康。 妊娠皰疹:患處不僅搔癢亦會長出水泡,只於妊娠時期出現,發生率不高,但有部分研究發現該疾病有可能導致胎兒早產或寶寶出生後體重不足,目前發生原因不明,亦無從預防。妊娠皰疹與一般熟知的帶狀型皰疹不同,非因免疫力低落而發生,特徵是劇烈搔癢,但不太痛,通常於第二或第三孕期出現。 孕期出現病理性皮膚搔癢症狀,有時搔癢的程度可能讓孕媽咪寢食難安,王昱澔醫師建議媽咪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安全的口服抗組織胺或外用的類固醇藥物,以幫助緩解孕期的搔癢難耐,否則若過度搔抓使患處出現傷口,反而有細菌感染的風險,不利孕期安全。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找到了!原來肌膚搔癢就是這個原因 ※延伸閱讀:只要作好1件事,寶寶肌膚就會白嫩可愛 ※延伸閱讀:過年帶寶寶寶出門玩,不怕寶寶肌膚鬧情緒 ※延伸閱讀:冬天冷的不要不要,寶寶保暖該注意什麼 ※延伸閱讀:孕期肌膚出狀況該如何防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發現感染HIV

孕期發現感染HIV#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 透過規律服藥,持續接受追蹤與治療,HIV孕媽咪也能安然度過孕期,並使母子垂直感染機率有效降低。 案例 小珍去年因為心臟手術接受輸血,痊癒後不久,便開心地發現自己已懷孕,然而,懷孕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產檢時,醫師告知感染HIV,夫妻倆便雙雙陷入傷心與絕望,同時亦非常擔心胎兒的未來健康與安危……。 HIV帶原須積極維護免疫系統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中文名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此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攻擊體內免疫系統,讓維護人體健康、防禦病毒與細菌侵擾的淋巴球CD4數量減少,一旦CD4數量減少,人體免疫力便會持續下降,使人體容易遭受其他病原體入侵,進而導致伺機性感染與出現免疫相關的腫瘤。因此,免疫系統的維護,是HIV帶原者預防病發的積極措施,其方法有:確實配合服用藥物,以及妥善照顧身體、避免壓力。 HIV的傳染途徑主要為透過血液與體液(通常是精液、陰道分泌物與前列腺液),唾液、汗水、尿液與眼淚則不會導致傳染,且HIV只要離開人體就不易存活,即便是被相同的蚊蟲叮咬,也不具傳染的危險性。常見造成傳染的方式有: 沒有防護措施的性行為:與HIV感染者進行性行為(口交、肛交與陰道性交)。 共用針頭與針筒:血液直接輸入,讓病毒可直接侵入。 母子垂直感染:非關遺傳,但若未接受治療,懷孕、分娩和哺乳的過程,病毒容易直接感染胎兒。 孕期發現HIV‧仍有機會生下健康寶寶 懷孕後發現感染HIV,通常會是在妊娠第8~12周時,醫療院所為孕媽咪進行血液常規檢查中被發現,此時,產科醫師會協同感染專科的醫師協助媽咪進行孕期的治療與防護,臨床上,若孕媽咪確實配合用藥,的確可有效降低胎兒的感染率。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表示,孕媽咪若有HIV帶原,除了懷孕期間比較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之外,寶寶的出生體重會較輕,而且身高也會較矮小,而搭配HIV治療的藥物,雖會提高早產或出現新生兒體重過輕的風險,但若能於孕期妥善防護,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仍然很高。 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透過治療有效控制 懷孕期間,HIV孕媽咪除了常規的產檢之外,尚需在感染科醫師的照顧下,追蹤並控制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病毒量(viral load)與T淋巴球(CD4+T lymphocyst)數目,並約於第12周開始服用Zidovudine(ZDV),ZDV作用有三,包含:分娩前儘可能減少媽媽體內的病毒量、抑制HIV在胎盤的複製,以及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同時,若懷孕前即已持續服用雞尾酒療法的藥物,則懷孕後須視狀況評估是否調整藥物內容。 臨床發現,若HIV孕媽咪從未接受治療,寶寶出生後感染HIV的機率高達25%~30%,反之,若孕期至產後都積極接受治療,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降至2%~3%。 出生後持續接受追蹤 黃本湘醫師指出,HIV孕媽咪的生產方式,通常採取剖腹生產,以完成標準化流程與防護措施,剖腹產可確保醫師在短時間內將胎兒抱出子宮,減少因接觸媽媽血液或分泌物所導致的感染風險;然而生產前1個月,若測得媽媽血液中病毒量小於1,000copies/毫升,則可在醫師與產婦討論之後,選擇自然分娩,當然生產過程中需要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而寶寶出生後,除了隨即接受檢測確認是否感染外,也必須立即投予藥物至少6周,並持續接受追蹤,直到排除HIV感染為止。 HIV媽咪生下寶寶後,須以配方奶粉餵食,禁止哺餵母乳,避免HIV出現於乳汁中直接傳染孩子。若寶寶感染HIV,家長在照顧上難以避免會較為辛苦,且兒童感染HIV的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不單CD4淋巴球會隨著年齡變動,藥物分布與代謝也會隨孩子的營養狀況與年紀而有所改變,家長必須謹遵醫囑,以利後續照顧。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10大準備

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10大準備#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洪郁鈞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楊于萱、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 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林秀怡 預產期一天天接近,新手爸媽也愈來愈期待寶寶的到來。產前30天,迎接新生命必須做好10大準備,才能避免生產時的焦慮情緒以及產後照顧新生兒時手忙腳亂的情況發生。 1.產檢項目 漫長的10個月孕期,終於來到產前30天,產檢頻率也從每週2次改為每週1次,密集觀察胎兒狀況,除了基本產檢項目,還有乙型鏈球菌檢查、胎盤功能監測,都是很重要的指標。 2.日常生活 越接近生產時刻,媽媽總是越期待與寶寶見面,然而產前30天,仍有許多事前準備須仔細規劃,先掌握交通規劃路線以及均衡飲食,留意胎動還有勤做順產運動都不可馬虎。 3.懷孕後期不適 懷孕後期,容易開始出現因子宮變大壓迫而導致的不適症狀,常見的有腰痠背痛、應力性尿失禁、胃食道逆流,先行瞭解因應策略,減緩孕期不適感。 4.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產前對生產過程有概略的了解,可幫助孕媽咪於待產時減少對生產的未知恐懼。其中包括:瞭解特殊情況須改剖腹生產、自然分娩產程、剖腹生產時機,都是產前可以先做功課的。 5.認識產兆 產兆的出現,意味著寶寶即將出生,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咪對產兆都應有基本的認識。如:規則陣痛、落紅與破水。 6.待產包 產前30天,隨時都有臨盆的可能,因此,應提前將生產所需用品備齊,避免到時手足無措。重要的物品有:孕婦手冊、健保卡、產婦及配偶身分證、手機皮夾、產褥墊、哺乳內衣、溢乳墊、乳頭護理霜、沖洗器換洗衣物、寶寶出院衣服、盥洗用具。 7.高危險妊娠 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除了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留意之外,若是醫師評估後認為胎兒狀況良好,則分娩是解決這些症狀的最佳治療方法。例如: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 8.月子期照護 懷孕時,多數的媽媽都關注在母胎的照顧上,事實上,產前先了解產後可能遇到的狀況,可以讓媽咪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其中包括:產褥期的母體變化、觀察惡露、傷口照護。 9.產前哺乳諮詢 哺乳,並非產後才學習,懷孕20週後,初乳開始分泌,就可以及早為哺乳做準備,事先瞭解,產後哺乳之路才能更順暢。像是:乳房護理、按摩,以及尋求正確管道以獲取支持。 10.請假權益 性別工作平等法保障女性受雇者懷孕期間的安產到生產、產後育嬰,以及男性受雇者陪產、育嬰等假期,千萬不要忽視自身的權益!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延伸閱讀:新手媽媽必看待產包清單 ※延伸閱讀:產前哺乳諮詢 ※延伸閱讀:教妳如何請產假才能請好請滿 ※延伸閱讀: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延伸閱讀:解決懷孕後期不舒適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肌膚止癢.先確認問題根本

孕期肌膚止癢.先確認問題根本#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 懷孕期間沒來由地感到肌膚發癢,該如何舒緩搔癢不適,以及避免過度搔抓造成肌膚受傷或感染呢? 有關孕期肌膚搔癢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約有20%的孕婦深受其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指出,搔癢反應是相當複雜的機制,原因不盡相同,甚至不只有一種,因此若要談及「止癢」方法無法一概而論,首要任務應該是「找出癢的原因」! 肌膚無病灶.單純搔癢 楊庭驊醫師說,當肌膚無任何病灶只是純粹出現搔癢感覺,此種情況較常見的原因與「肌膚缺水乾燥」有關,而在懷孕時期,因體內荷爾蒙變化以及一連串驟變的生理反應,使得孕期肌膚相對較容易缺水,如果合併孕吐或排尿量增加,更會加重此現象,他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從紋路增加、微小脫屑、魚鱗狀脫屑等反應,初步自我檢測肌膚是否太乾燥了。 除了肌膚缺水乾燥之外,其他會造成懷孕相關無病灶搔癢的原因,還包括妊娠紋生成前期以及妊娠肝內膽汁淤積,也就是說,當搔癢範圍侷限於妊娠紋好發部位,例如:腹部、臂部、乳房、上臂、大腿等,就要考慮搔癢反應為妊娠紋生成前所致,此外,懷孕後期才出現無法解釋及無法控制的癢、手腳掌發癢,可能是妊娠肝內膽汁淤積所造成,他叮囑,「妊娠肝內膽汁淤積很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及生命,千萬不要因為孕期不想用藥的迷思,而延誤就醫」。 肌膚病灶伴隨搔癢 「懷孕期間若是有肌膚搔癢拌隨濕疹、丘疹、蕁麻疹、水泡或大範圍膿皰等狀況,可能就要考慮是懷孕期間特有的皮膚疾病,如:妊娠異位性皮膚炎、搔癢性蕁麻疹狀丘疹以及妊娠斑、妊娠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等疾病」。雖這些疾病在孕期並不常見,但因為是「疾病」,所以需要「治療」,無法單靠保養就能痊癒,像是妊娠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還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不得輕忽。 而會讓孕媽咪感到搔癢難耐的搔癢性蕁麻疹狀丘疹及妊娠斑,以及妊娠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但臨床上很多孕媽咪會因為這類的肌膚疾病伴隨的搔癢,影響日常作息,例如:半夜因搔癢感而無法入睡、無意識搔抓導致破皮流血、無法集中精神等,他提醒,只要是皮膚上出現病灶就要就診!因為搔癢的感覺,或許可以短暫透過其他物理方式舒緩,但是肌膚上的病灶並不會無藥而癒。 先確認問題根本 楊庭驊醫師表示,若孕期肌膚搔癢原因為肌膚乾燥所引起,要注意外部環境、行為與內在因素。外部環境:身處乾燥或悶熱的環境,如冷氣房或機艙內。外部行為:使用過熱的水或過度鹼性的洗劑、肥皂清潔肌膚或用毛巾過度搓揉肌膚,都可能加重肌膚搔癢;內在因素則如同前述為荷爾蒙變化或水分攝取不足等所致,因此,改善非病理性肌膚搔癢,建議從環境與生活習慣改變做起。 至於,若肌膚有病灶,除了日常保養,必要時應使用醫師處方藥膏、口服藥治療,此外,預防妊娠紋形成,建議孕期可使用含有實證效果成分的妊娠霜,例如: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積雪草(Centella)等成分,還有就是別讓自己體重大幅度增加,可減少妊娠紋的發生率。他提醒,孕期造成肌膚搔癢的可能原因相當多,有些狀況甚至可能危害胎兒建康與生命,更需要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千萬別誤信偏方而延誤就醫。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29-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