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 不讓孩子當低頭族

王以路蛋妹教養經 不讓孩子當低頭族#媽媽寶寶

文‧圖/王以路 還沒當媽時,跟有孩子的朋友一起聚餐,當時看到同桌一歲半的孩子沈迷於平板的世界,我相當意外,我以爲孩子應該要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當然父母的說法不外乎就是,看平板才能安靜下來,才願意吃飯。 健康的休閒娛樂 有了蛋妹後,我試著成為不給孩子3C的媽媽,心想至少愈晚接觸愈好。蛋妹現在2歲2個月,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主動給她平板或手機,不過這樣真的很累啊!要幫孩子找很多娛樂,在家當然就是看書、畫畫、玩積木、辦家家酒,好天氣絕對帶出門去公園溜滑梯、盪鞦韆、玩滑步車,有多一點時間的話,我們就會去動物園帶她認識動物,希望她能夠親眼認識,而不是透過平板,另外,當我帶著蛋妹出門跟朋友聚會用餐時,也會準備貼紙書、小繪本或著她最愛的玩具車,讓她吃完飯、我們在聊天時,也不會感到無聊。 不當低頭族‧增加互動 這些日子下來我發現沒有當低頭族的蛋妹很會觀察周遭環境,例如:她會注意到餐廳的魚缸,會開心地跟我分享她看到的魚,或者她會發現店家有招財貓,就會說有貓咪,她也會跟我的朋友有眼神接觸、會跟長輩問好,甚至跟服務人員打招呼、說再見,然後自已找東西玩、關心上的菜有什麼東西,看到愛吃的就會立刻開心的說:要吃! 探索世界 當然也有吵鬧的時候,因為這就是孩子啊!吵鬧時我會先看蛋妹有什麽需求,如果是坐不住,再拿出準備的小玩具、繪本。沒有3C保母帶孩子真的很累人,所以我也不反對等孩子長大些,爸媽也可以放鬆一下,尤其辛苦的全職媽媽忙不過來時,可以讓孩子看一下經由父母篩選過的兒童影片,但是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等孩子長大些再接觸會比較好,因為比起當低頭族的孩子,我更愛看著蛋妹抬著頭,用那雙發光、發亮的雙眼,好奇的環顧四周,以及看著她用雙手探索這世界。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5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0~1歲寶寶五官發育與啟蒙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bobo動一動・肢體發展放大鏡

bobo動一動・肢體發展放大鏡#媽媽寶寶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新北市私立日光幼兒園園長廖繼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 孩子的發展動作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為大肢體粗動作,另一則是小肢體細動作;在不同的年紀會發展出不同階段性的肢體語言,且動作發展與骨骼肌肉、大腦認知,及心理成熟度等相關,因此,每個孩子可以做到的動作不大相同,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順序,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給予刺激‧奠定基礎 俗話說「七坐八爬」意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肢體動作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新北市私立日光幼兒園園長廖繼薇指出,很多人會在孩子1歲的時候,開始規範孩子要好好坐著吃飯,在大腦及生心理上便會開始奠定良好的肢體發展基礎,透過不同時期的肢體發展,給予孩子不同的刺激。 先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整天喜歡跑跑跳跳,非常好動,很難帶。」不過仔細觀察,仍會發現寶寶的體力其實有限,有時候活動過量,反而會讓他們因為過累而吵鬧。廖繼薇園長建議,家長可以先透過「滿足」孩子想要跑跳的需求,安排適量的動態活動,接著再規劃一些靜態活動。 0~4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新生兒受到原始反射影響,許多動作屬於非自主行為;在0~4個月年齡區間的孩子發展重點為「頭控能力」及「軀幹控制能力」,在粗動作上最明顯的指標為翻身。 ★細動作:孩子在0~4個月大時,小肢體細動作的指標動作為「伸手抓自己想要的東西」,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提到,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伸手去抓想要的東西,若孩子抓不到是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5~8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最明顯的表現是不需要大人扶著可以自己坐好、貼著地上往前爬行、扶著站等;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提到孩子可以透過這個動作去探索、取得他想要的東西,因此「爬行」被視為一個功能性的動作。 ★細動作:觀察發展的進程是從遠端(軀幹)再到近端(細動作);孩子5~8個月時,可以發現他們逐漸發展出運用大拇指及食指「捏」的方式拿取物品。而8個月大的孩子會拍手、拿著積木以雙手敲的方式發出聲音,或將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 9~12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9~12個月的孩子,會運用愈發成熟的肢體做出各種動作,只為了達到某些目的;雖然完成度不高,但這些過程會累積在孩子學習的經驗當中,幫助其未來的肢體發展,最明顯的表現是—獨立站到放手走路。 ★細動作:孩子在9~12個月齡時,手指會發展出可以「比1」的分化動作,當看到想要的東西或想去某一個地方,會朝著那個方向指,彭可佳職能治療師特別提到,在孩子12個月大以前,孩子的各項發展並非只有單一面向,而是會藉由不同發展,逐一往前進展,才能再進階到下一個發展歷程。 18~30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此階段可以完成兩步一階到一步一階上樓梯的肢體發展動作,接著孩子會開始出現運用到四肢軀幹中,更具協調性的「跑步」、「丟球」兩大動作;;寶寶30個月大時,基本上可以完成雙腳「同時」離地往上跳的動作,這些動作發展可確認,孩子在此階段的平衡感以及軀幹(腳)的力氣是否足夠。 ★細動作:當孩子玩小積木時,留意拿起積木的同時,物品是否都有碰到孩子掌心,月齡18個月時,基本上已經可以發展出兩隻手做不一樣的事情,稱之為「雙側動作」。 3~6歲的發展 ★粗動作:在3歲這個階段最具指標性的動作為騎腳踏車,此為發展雙側協調和平衡的重要階段,且孩子會日漸發展出各種具順序性的高階動作。 基本上就是將3歲以前必須做到的各項指標,在動作完成度及正確性上更要求。例如: 4歲的孩子上下階梯時,可放手以一步一階的方式進行;5歲的孩子可以在奔跑時,煞住步伐不致撞上物品讓自己受傷;6歲的孩子可以學會跳繩、將球踢高離地或丟接較小的球等,這些對他們而言都是正常的發展。 ★細動作:孩子在3~6歲時,可以從掌內控制,進階到將同一隻手掌心的物品由內往外推出去,在這個發展階段中,每一隻手指頭都必須完成不一樣的事情。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5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0~1歲寶寶五官發育與啟蒙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打鼾要注意!慎防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孕婦打鼾要注意!慎防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鄭立享 打鼾,不只是男人的專利,連女人也會打鼾。本來不會打鼾,但懷孕之後卻開始出現了鼾聲雷動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打鼾呢?若是打鼾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更是要小心才是! 會打鼾的人通常不會知道自己的鼾聲有多麼驚人!因為鼾聲干擾到的不是自己,但即使深受其擾的枕邊人有所反應,打鼾的人也多抱持懷疑態度,不相信自己會打鼾,更不相信自己會發出如雷的鼾聲!感謝有智慧型手機,枕邊人直接錄影存證,不容打鼾者否認。 鼾聲來自呼吸道之氣道受阻 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鄭立享解釋,打鼾是上呼吸道的氣道阻塞所致,由於在睡眠時,神經興奮性下降,全身肌肉放鬆,連呼吸道的肌肉也不例外,因舌頭、軟顎、懸雍垂、扁桃腺柱及咽壁處,一旦放鬆就會塌陷,因此,讓呼吸道的空間變小,當氣流通過狹窄部位時,空氣和呼吸道黏膜之間發生摩擦產生渦流並引起振動,從而出現鼾聲,吸氣時尤其明顯。 其實,大部分的人在比較疲勞、感冒、鼻塞或喝酒後,或多或少都會有微微的鼾聲,不過,偶爾發生並無大礙。如果經常性(每週超過3晚)打鼾就需要特別注意。 孕期生理變化讓鼾聲大作 很多女性在懷孕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會打鼾,鄭立享醫師指出,原因出在懷孕之後的生理變化,因孕婦體內的雌激素增高,循環血量也增加了,導致鼻黏膜充血而腫脹,同時,鼻腺體分泌也會增多,影響鼻腔通暢度,造成上呼吸道阻力增加,加上睡覺時的上呼吸道塌陷,進而導致打鼾的發生。 懷孕後期,隨著胎兒變大,造成腹壓增加,引起橫膈肌上抬,若再加上體重不斷增加等因素,也會讓孕婦的上呼吸道阻力增加,從而加劇打鼾和孕婦對氧的供需平衡。打鼾時,孕婦會因深層睡眠減少而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睡眠質量,而且若睡眠時發生呼吸暫停,還可能導致孕婦血壓升高,增加妊娠高血壓的風險。 他提醒,當孕婦長時間處於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狀態時,還可導致胎兒生長發育受限、胎心音異常、胎兒呼吸窘迫或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妊娠的發生率增高。鄭立享醫師建議,可用鼻帶或鼻條貼來改善鼻塞;並控制飲食和適度運動,不讓體重失控;另可注意睡姿,通常只有在懷孕後期的時候,才會建議採取左側睡姿,「但無論是在哪個孕期,只要發現打鼾,可儘量採左側臥的姿勢睡覺,以減少打鼾的症狀」。 打鼾對健康大有影響 打鼾,並不代表睡得熟,反而對健康大有影響。鄭立享醫師表示,打鼾對身體最基本的影響就是睡眠品質不好,打鼾者雖然睡眠時數可能不算少,但醒來後卻不好受,不是有口乾舌燥、疲倦不堪的感覺,就是出現頭痛、白天嗜睡的狀況,連帶的就會有精神不好、記憶力減退,甚至脾氣暴躁的情形。狀況嚴重時,對工作與日常生活將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例如:精神不濟可能影響行車安全、做重要決策時無法全心思考而判斷錯誤。 打鼾者不知自己的鼾聲多麼擾人,可是睡在打鼾者旁邊的人,不免飽受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不少夫妻因此分房,甚至釀成離婚導火線,可以說打鼾不只有害健康,更容易傷及感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項最重要的表徵,在打鼾的人當中,有部分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研究指出,會打鼾及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比起沒有睡眠呼吸疾病的人,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比率都較高」,他解釋,因打鼾引起氣流不斷震動,導致心血管中的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增加動脈硬化之機會,宛如健康的「隱形殺手」。 鄭立享醫師表示,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包括:體重過重(BMI大於24)、脖子較粗(男性大於43公分、女性大於38公分)、呼吸道較狹窄、顎部結構異常、鼻阻塞、高血壓、抽菸、有喝酒、服用安眠藥與鎮靜劑習慣等族群,另外,男性、年長者出現比率也較高。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5期。 ※延伸閱讀: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延伸閱讀:睡姿不正確 恐影響胎兒安全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識胎位不正

認識胎位不正#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奐樺 懷孕後期胎兒會在子宮內翻轉,使得胎頭朝向子宮下方,以利分娩,不過若是胎位不正該怎麼辦?胎位又分為哪幾種? 正常胎位 子宮呈現上寬下窄的梨形,因此在懷孕後期,多數胎兒會頭部朝下,手腳則可以在空間比較大的子宮上方活動,所以正常的胎位為頭位,頭位又分為下列4種: 枕骨前位 最順產的姿勢,枕骨前位指的是胎兒後腦杓靠在孕媽咪的肚皮,而臉部面向孕媽咪的尾椎,這樣的姿勢能夠順應產道的曲線,因此為最佳的分娩姿勢。 枕骨後位 枕骨後位的姿勢與枕骨前位相反,指的是胎兒後腦杓靠在孕媽咪的尾椎,而臉部面向孕媽咪的肚皮,枕骨後位也算是胎位不正的其中之一,雖然可以嘗試自然生產,但可能還是會有因產程遲滯,而須改成剖腹生產的機會。 顏面位 @內:若是分娩時胎兒的臉部先露出,就稱為顏面位,也是屬於胎位不正的情況,會有產程遲滯的風險,自然產的成功率為60至70%。 額位 與顏面位相似,額位為分娩時,寶寶的額頭先行露出,同樣為胎頭仰伸不完全導致,也是屬於胎位不正的情況,產程遲滯的可能性非常高,除非胎兒小或骨盆腔夠寬,否則多數時候都得剖腹生產。 胎位不正的姿勢 研究顯示,約有3成的孕媽咪在懷孕7個月時是屬於胎位不正,不過到第8個月後降低至2成,而到第9個月則僅剩1成的孕媽咪有胎位不正的狀況,最常見的胎位不正即為臀位。 胎位不正原因 母體因素 孕媽咪若有子宮異常現象,例如:雙角子宮(子宮下方呈現兩個角,類似兔子耳朵的形狀)、子宮內隔膜(子宮內被分為兩個腔室)、子宮肌瘤等狀況,也會導致胎位不正,尤其子宮內隔膜以及子宮肌瘤,皆是因為胎兒活動空間受限所導致的胎位不正;另外也可能與胎盤位置相關。 胎兒因素 若是胎兒有先天性異常,例如:染色體異常、中樞神經異常、水腦或者某個部位肢體比較大等狀況,也會因為身體的重心與一般胎兒不同,所以容易導致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只能剖腹產嗎? 陳奐樺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胎位不正仍然建議以剖腹產的方式生產,若選擇自然產,則產程遲滯的風險高,並且生產過程也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例如:臀位為屁股先行露出,但若胎兒手部位置不佳,就可能會卡在產道,進而導致胎兒手部神經叢受傷。除此之外,陳奐樺醫師指出,臀位的孕媽咪如果想要自然產,也需要符合一些條件,例如:胎兒應該儘量保持在2,500至3,500公克之間,並且經產婦又比初產婦適合,因為經產婦的子宮較初產婦鬆弛。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5期。 ※延伸閱讀:我能有不一樣的生產選擇嗎? ※延伸閱讀:入院待產後,我會歷經哪些處置?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急中生「事」‧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

急中生「事」‧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吳婦產科院長吳瑞文 關於生產這件事,如果可以按著正常程序來,總是穩當一點。萬一寶寶急著要出來,可能會發生一些「麻煩事」,不過,若能做對一些事,仍可降低母胎所承受的風險。 關於早產‧要知道的事 若不滿37週就出生,稱為「早產」。吳瑞文醫師指出,由於早產的發生率約占所有懷孕的5%~10%,但卻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的80%。早產兒除了面臨死亡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困境。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更是成為家庭,甚至社會的沉重負擔。 處置‧母體轉診至合適醫院 吳瑞文醫師表示,由於早產兒面臨許多健康問題,身為開業醫師有責任確保母胎平安,因此,當孕媽咪因密集的子宮收縮來院就醫時,會積極安排母體轉診。讓寶寶一生下來,就能接受新生兒科醫師的照護,相信對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最理想的狀況是,可依週數選擇適合的醫院轉送,妊娠34週、32週與不滿30週的產婦各有不同的選擇考量,為不同週數出生的早產兒選擇有能力照顧他的醫院,降低寶寶受到早產併發症影響的程度。 關於急產‧要知道的事 從產痛開始到寶寶出生,整個產程小於3小時,為廣義的「急產」,至於狹義的「急產」,則是以子宮頸擴張的速度來看,初產婦每小時擴張5公分以上,經產婦每小時擴張10公分以上,就算是急產。吳瑞文醫師表示,急產讓媽媽與寶寶都面臨風險! 應變處置5原則 出現急產警訊時,建議呼叫救護車,並就近送醫。若未能撐到救護人員抵達,寶寶就急著蹦出來了,產婦與家人又該如何應變呢?可掌握以下5原則: 1)採取平躺姿勢: ​當產婦一有急產警訊時,應儘快讓媽媽躺下,避免胎兒有掉落危險,並準備隨時生產。 2)輕抵寶寶頭部,減少產道撕裂傷: 當寶寶已下降至媽媽的陰道口,一旁的家人應先將雙手洗淨(如能藥用酒精擦拭消毒更好),再用手掌輕輕抵住陰道口、扶著寶寶的頭部,以避免寶寶快速衝出產道而造成嚴重撕裂傷。 3)不必急著剪斷臍帶: 避免沒處理好會增加失血量,而且家中沒有無菌設備也可能會引發感染,等專業救護人員到場再處理會比較安全。 4)胎盤娩出後可由腹部按摩子宮: 胎盤若未立即娩出,可以到生產醫院後再處理。若胎盤伴隨後續的子宮收縮而娩出,此時救護人員如尚未抵達現場,陪伴家屬可幫產婦做子宮按摩,幫助子宮收縮,以降低產後大出血的發生機率。 5)幫新生兒保暖: 只需稍微把新生寶寶的體表胎脂、黏液擦掉,再用乾淨的毛巾或衣物包裹寶寶。如來不及準備包巾,也無乾淨剪刀可剪斷臍帶時,可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胸腹部,讓媽媽幫寶寶保暖,避免出現失溫現象。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新生兒轉診外接服務.搶救小生命即刻行動 ※延伸閱讀:急產‧對母體與新生兒的影響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 與大寶一起幸福迎接二寶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 與大寶一起幸福迎接二寶#媽媽寶寶

文‧圖/伊萊媽  很多人都問過我,迎接二寶前,要怎麼樣幫大寶做心理建設?以及為什麼伊萊會那麼疼愛妹妹? 伊萊的心理建設 懷妹妹時,伊萊四歲,不過在伊萊三歲慶生會上,他就很清楚表明他的願望是希望有個弟弟或妹妹來陪他作伴,這也讓我跟伊萊爸覺得,我們與伊萊都準備好迎接二寶到我們的生活了,當然說是這樣說,但他畢竟也還只是個小孩,面臨媽媽懷孕時的種種變化,我們也是花了一陣子才幫他做好心理建設。 讓伊萊與妹妹互動 我們告訴他,有了弟弟或妹妹後,家裡多了一個人可以陪他一起玩,而且只要有好吃、好玩的,我們都會提醒他,以後可以跟妹妹一起分享;另外,懷孕時生理上的變化,我也會適時請伊萊協助幫忙,並且讓伊萊參與我的產檢,這讓他有自己即將要成為哥哥的認知,同時也變得很有使命感;我也會製造伊萊跟妹妹互動的機會,例如:隔著肚皮請他對妹妹說話或唱歌,並告訴他妹妹因為聽到他的聲音很開心,所以也會有胎動。上述的原因,讓伊萊在整個孕期中愈來愈有要當哥哥的自覺,也愈來愈期待妹妹出生,他不僅會幫忙我綁鞋帶、提重物,甚至還會提醒我不要吃不該吃的垃圾食物! 伊萊與妹妹的相處 現在妹妹已經一個多月大,雖然能做的事情還不多,但伊萊每天下課都很期待回家看看妹妹,他會幫妹妹推搖籃、跟她說說話、唱歌給她聽,雖然等妹妹長大後,無可避免還是一定會出現相處上的問題,但我相信有了這段過程,他們日後的相處應該不會太難才是。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Q力伊萊 英國爹地臺灣娘的雙語生活頻道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家長不心急,bobo愛英文

出生開始學教養:家長不心急,bobo愛英文#媽媽寶寶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近年來因國際化趨勢,在教育方面比以往更著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尤其是英文。也因此,英文的學習已經成為全民運動,這股熱潮似乎也逐漸延燒到幼兒教育。不過有家長們擔憂寶寶太早學習英文,會不會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但也擔憂如果沒有學習英文,將來會不會跟不上其他孩子?心中充滿了矛盾。 寶寶是否適合開始學習英文? 其實,寶寶在學習英文之前,家長們可以先檢視寶寶是否適合開始接觸英文。以下將列出幾項寶寶尚不適合學習英文的情況,建議先請專業人員評估後再擬定英文學習的方向與目標。 1.寶寶的認知能力經專業評估後,顯示有認知遲緩相關的問題。 2.寶寶經語言治療專業評估後,經醫師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 3.寶寶雖無語言發展遲緩,但在學習母語的部分經常遇到挫折,學得會但較慢。 4.寶寶在社交互動方面較退縮,不太喜歡說話,尤其是面對外人時。 5.寶寶接觸英文時顯得焦躁不安或出現排斥的行為。 家長準備好了嗎? 除了檢視寶寶的狀況外,家長也需要詢問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也需留意自己是否出現「NG行為」。 1.心態須正確,以不逼迫寶寶學習為第一優先原則。 2.確保能讓寶寶在自然的情境下學習英文,而不會變得太過於刻意。 3.能提供適當的英文學習環境。除了在家裡,也提供機會讓寶寶接觸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群。 4.先不以「增加長大後的競爭力」為前提讓寶寶學習英文,這樣會徒增寶寶的壓力,就算一開始有興趣,也會逐漸失去熱情。 5.不設定學習目標,也不刻意糾正寶寶的口音。 6.寶寶如果學得不好,無須過於擔心、著急、自責,或想盡辦法補救。 7.不可隨時都想考驗寶寶的英文,例如:外出看到某樣物品時,就逼問寶寶怎麼唸。 8.無論使用什麼教材,家長的陪伴才是關鍵。 寶寶學習英文的關鍵 1.社交互動良好,喜歡與人群相處與對話。 2.寶寶自身對於英文感到興趣,例如:平時玩玩具時,特別喜歡聆聽英文發音的按鈕等。 3.須有自然使用英文的情境,將英文自然融入於日常生活與遊戲之中。 4.創造有適當聆聽英文的自然環境,增加寶寶自然接觸英文的機會。 5.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幼兒階段先以大量的聽與說為主軸。 善用遊戲方式‧自然愛上英文 1.透過歌謠、繪本與玩具,讓寶寶在玩樂中學習英文 A.建議可以先找幾本寶寶感興趣的繪本,通常寶寶會先對繪本的圖片感興趣,接著帶著寶寶一起看圖說故事,進而讓寶寶對於繪本故事內容也感到興趣。之後,可以嘗試逐漸融入簡單的英文進入故事之中。例如「小白兔遇到了烏龜,原來這隻烏龜是從外國來的,他說的是英文!」此時即可以融入英文的語句。 B.可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融入繪本的劇情之中,帶著寶寶一起來「演」故事,例如:繪本中有出現車子時,挑選一台寶寶喜歡的玩具車進入故事情境之中,然後幫車子的名字取為「Car」。將來,當你要想要跟寶寶玩車子時,就可以向寶寶說「你還記得,上次我們說故事時,有一個Car先生,你可以幫我找到他嗎?」或「你還記得上次說故事時,跟我們一起玩的車子叫什麼名字?媽媽想找他一起玩,但忘了他的名字了。」 C.尋找可以搭配動作的英文歌謠,帶著寶寶一起唱唱跳跳學英文。例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就可以帶著寶寶搭配動作一起認識身體的部位。 2.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融入英文 A.在猜拳時融入英文的口訣。 B.進行遊戲倒數時,也可以將數字的英文融入。 C.遊戲中常使用到的簡單指令,如「Stop!」、「Shoot!」、「Fire!」等。 D.在遊戲中表現好時,可以嘗試用英文的口語或肢體稱讚,例如「Give me five!」「Clap your hands!」等。 3.搭配常見的物品、動物來玩聲音 其實有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反其道而行,不用急著要寶寶說出來,先讓寶寶聆聽英文單字,然後請他發出他熟悉且能掌握的聲音,例如:媽媽在遊戲中拿著小狗圖片,詢問孩子「dog怎麼叫?」或「dog是汪汪叫還是喵喵叫?」當寶寶答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與鼓勵,也可以提升他們接觸英文的動機唷!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領袖養成班: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親子共學EASYGO 跟bobo一起玩英文

親子共學EASYGO 跟bobo一起玩英文#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如果英語學習充滿壓力、不能讓孩子感覺有趣,就可能埋下孩子心中抗拒的種子,可能成為日後學習英文的絆腳石;但若學習能像母語般自然,將奠定孩子雙語學習的扎實基礎。 掌握關鍵‧輕鬆培養英語力 英語是全球國際通用語言,多數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從小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以備未來所需,事實上,語言的學習如同其他技能的學習,必須持續保有興趣,才有機會讓學習持續不斷,並逐步進階。語言學習的能力養成,依據對應的程度,由淺而深,在實際應用上,從日常家庭對話到職場應用,能力的進階會持續擴充孩子未來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因此若能從小培養,有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將英語納為生活的一部分,並輕而易舉拓展國際視野與對世界的嚮往,然而,幼兒學習需要家長的用心陪伴,若能保有適當的教養態度與善用學習媒介,會讓孩子的英語養成更簡單易行。 方法錦囊 1.零壓力學習 如母語學習般自然,須避免規範學習進度,且幼兒專注時間短,若孩子想離開此時的學習,不強迫停留,才不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語言能力是累積的結果,讓孩子保有樂趣、慢慢學習,終究會有所成果。 2.專心陪伴 無論是一起聽英語CD、DVD或閱讀繪本,陪伴孩子應儘量避免分心滑手機或進行其他工作,與孩子一起探索遊戲或劇情,親子間的互動能加深孩子的學習印象。 3.加強應用 安排雙語活動讓孩子有機會輸出外語,使學習的成果有效應用、加深記憶,若活動中有年齡相近的玩伴,更可以讓孩子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投其所好 依照每個孩子對教具的喜愛程度安排學習,例如:喜歡唱跳活動,不愛讀繪本,就讓英語的學習媒介以音樂或動畫的形式為主,不強迫閱讀英文繪本。 5.善用教材 若家長的英語發音能力有限,善用朗讀媒介與孩子共學是可行的方法,可讓孩子的仿說有正確的模仿對象,避免台式英語發音。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領袖養成班: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