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醫談養生

補充葡萄糖胺關節勇健、鈣有力!

補充葡萄糖胺關節勇健、鈣有力!#民醫談養生

避免提早退化 儘早保養是良方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經常有關節方面的問題而造成疼痛或活動受限!其實,關節問題並不只侷限於老人,一般白領上班族、體重過重及運動愛好者等,都是好發族群。要避免關節提早勞損而影響日後活動與健康,儘早保養絕對有其必要!不同族群可能引起的關節問題 現代人為了健康與活力,早已將運動當做每個人生活中的必要活動,然而在運動過程中,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運動損傷,若是強度運動愛好者,還可能有關節過度使用的疑慮!除此之外,體重超標者也容易使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長時間久坐辦公室的白領上班族,經常維持同一姿勢坐在椅子上打電腦,導致脖子僵硬、造成肩頸痠痛;更不用說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而肌肉骨頭漸漸開始退化,活動力大不如前。白領運動愛好者的親身體驗 身為白領上班族的張先生,雖然已過中年、上班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也很長,但所幸平時就有運動習慣,讓他至今仍保持良好的體態與活力。「我很喜歡慢跑,但隨著年紀增長,發現體力各方面都不如年輕時旺盛,有時會感覺較為吃力,尤其是跑步常需要用到膝蓋、關節,會有點擔心負荷過重。」張先生說,當他在跑步時或跑完步後,偶爾會膝蓋不舒服的情況,身邊有在跑步的朋友告訴他,身體的保養很重要,膝蓋使用過度或有退化現象而產生的疼痛時,可以補充葡萄糖胺來緩解症狀並建議他可以到各通路挑選. 跟太太細心比較後,就選了美國大品牌跟朋友推薦的Move Free,並買了兩瓶回家,之後就陸續固定購買,至今食用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吃了一陣子之後,就發現很少再發生之前膝蓋不舒服的現象,所以才會繼續食用;再加上在網路上有看到關於產品的討論,因此對它的效用還滿有信心的。」張先生說,年過50歲確實需要適時保養一下,否則身體就會陸續出現狀況,而他身邊也經常有些長輩、親友,和他之前一樣有關節方面的問題,他也會推薦給親友們食用。想要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就要維持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體能不讓各種因素而影響行動力,提早保養確實有其必要!葡萄糖胺小知識不管是廣告還是生活之中,你一定常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如果關節不好就要補充葡萄糖胺(glucosamine),它能讓膝蓋等關節軟骨有較多的潤滑液,緩解疼痛...。到底為何要補充葡萄糖胺?補充後會有什麼好處或作用呢?在了解葡萄糖胺之前,先來介紹一下「關節」。骨與骨之間連接的部位稱為關節,關節若不健康,足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工作、運動及社交等!而葡萄糖胺是一種身體自然產生的潤滑劑,在體內會被分解成為胺基酸,也可以轉換成半乳糖或軟骨素;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自行合成葡萄糖胺的速度會變慢、變少,趕不上分解的速度,於是就會發生體內及關節缺乏葡萄糖胺的現象,進而影響關節內細胞的新陳代謝,關節因而出現僵硬、發炎甚至疼痛等狀況。•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先下哪樣火鍋料 決定這餐有多肥

先下哪樣火鍋料 決定這餐有多肥#民醫談養生

肉片最後涮,才不會滿鍋普林、脂肪一到冬季,就是親朋好友相聚吃火鍋的熱季,不管是麻辣鍋、牛奶鍋、藥膳鍋、酸菜白肉鍋,都很受歡迎,冬天吃火鍋,要怎麼吃出健康,不發胖?明明是有大量蔬菜,又有營養的暖呼呼火鍋,為什麼常常吃到胃腸不適?但如果連吃個火鍋,都無法盡興,這也不能吃,那也不建議吃,實在很掃興。尤其台灣的火鍋,種類繁多。不管是加了花椒辣油的麻辣鍋,還是口感香醇的牛奶鍋、感覺很補身的藥膳鍋、羊肉爐,熬了許多酸白菜的白肉鍋,各有風味,無不讓人在冷颼颼的寒冬裡忍不住大快朵頤,常會飽到晚上睡覺時會胃酸逆流而睡不好。美味好吃的火鍋,不免要有好湯頭、新鮮衛生的肉品或海鮮,以及豐盛的火鍋料及菜盤,沾醬也是一大要角。主食,常有白飯、麵、冬粉,可供選擇。只要能視個人的健康狀況,掌握點菜的技巧,留意進食的順序及分量,菜色豐富的火鍋,也能吃出美味,不留下負擔。歡聚吃火鍋,想吃出安心、健康,要從點菜開始。本週由懂吃又專精營養指導的營養師夏子雯,分享秋冬吃火鍋,美食兼顧健康的關鍵養生之道。踏進火鍋店,菜單上,台式大骨、日式清湯、藥膳、牛奶、味噌、泡菜、番茄、酸白菜、麻辣等琳瑯滿目的湯底,讓人眼花撩亂,更別提各式各樣的海陸肉盤、隨餐附贈的菜盤,以及可任意加點的火鍋料、滷燙類,無限供應的醬料區、甜品、飲料。番茄湯底不是人人適合 鉀離子高,腎臟患者不宜火鍋要吃得健康,從點菜開始就是關鍵,須視個人口味及健康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湯底。擔心湯底熱量高,可優先考慮昆布熬煮的日式清湯或是以蔬菜為底的泡菜、番茄或白菜。若真的很想嘗一嘗牛奶湯底,可把加在牛奶鍋裡,用來增香、增濃用的奶油塊,先撈起來或請店家不要加進去。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不管是磷離子高的大骨湯、牛奶鍋或是鉀離子高的藥膳鍋,都不太適合,可以考慮點鉀離子較低的白菜所煮出來的酸白菜鍋或是味噌鍋,但須注意鹽分及攝取量。容易泛胃酸或有腸胃潰瘍疾病,又嗜吃麻辣鍋的民眾,若非吃又鹹又油又辣的麻辣鍋不可,可考慮點鴛鴦鍋,淺嘗即止。自己在家煮火鍋,不一定要熬大骨湯,用少量的油爆香青蔥,再加番茄、白菜煮成的番茄白菜湯底,很適合大眾食用。但因番茄的鉀離子較高,飲食中,須控制鉀離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則建議煮湯底時,別加番茄。組合肉能避就避 不慎踩雷,務必全熟才入口點肉品,最怕點到組合肉。組合肉因為需要加工,利用蛋白或食品黏著劑,將碎肉黏合在一起,因此會使用到較多食品添加劑。如果肉片的形狀太規則、油花分布很不均勻,比較有可能是組合肉。涮肉片時,黏結的蛋白容易遇熱散開,一下鍋會肉片四散,口感不如新鮮肉般有彈性跟嚼勁。萬一,不小心點到組合肉,建議要煮到全熟再食用。有瘦身、控制脂肪需求的民眾,只要是吃肉片,不管是牛、羊、豬、雞,最好挑選可去掉脂肪的肉片。舉例來說:脂肪與瘦肉分明的五花牛,可以去掉白色脂肪,只吃瘦肉的部分,比起油花均勻分布在肌肉中的牛小排,更容易控制入口的脂肪量。喜歡吃海鮮類的民眾,先去掉頭部、卵、內臟再吃,不管是蝦、花枝、魚片的熱量跟膽固醇,都比肉片低,也是不錯的主菜選擇。滷燙類的大腸、牛肚,多屬於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品。若是有瘦身、補鐵需求,倒是可以加點含鐵量較高且低熱量的豬血塊,一大塊只約有一片白吐司的熱量。菜盤部分,加工的丸類、餃類跟組合肉一樣,易有食品添加劑多的疑慮,且含脂肪量較高,多吃無益,可請店家換成蔬菜或菇類。主餐的白飯、烏龍麵、王子麵、冬粉中,以冬粉的熱量最低,且蛋白質幾近於零,不管是想瘦身或是需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很適合食用,須注意勿再添加高熱量的沙茶醬調味。而油炸的泡麵,一包熱量約二百二十大卡,相當於吃進了八分滿的白飯或三碗的冬粉,熱量不容小覷。下鍋順序攸關健康 先喝湯再涮肉,痛風少發作煮火鍋時,建議先煮蔬菜及菇類,再喝湯,可配飯、麵、冬粉吃,最後再涮熱量高的肉類、加工食品。醬料,可用天然食材、辛香料,如:蘿蔔泥、大蒜、蔥、薑;油脂及鈉含量高的沙茶醬、豆瓣醬,宜酌量。火鍋的營養非常均衡,可補足現代飲食中,較易缺乏的大量蔬菜。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青菜裡的鉀離子,或是可能殘留的農藥、重金屬,還是肉品裡的脂肪、普林,經過涮燙後,都容易溶在火鍋的湯頭裡,變得又油又鹹。須嚴格控制鉀離子、水分的腎臟病患者,除慎選湯底外,可在青菜下鍋前先喝一小碗湯;有痛風病史、血壓高、血脂肪異常及減重需求的民眾,則要把握肉品下鍋前,普林、脂肪,尚未大量溶出時,先喝湯。搭配火鍋喝的飲料,以能去油解膩的無糖茶或不含糖的麥茶較推薦。【延伸閱讀】3要訣吃火鍋少負擔久煮的火鍋湯,常被饕客視為精華,卻溶有較高油脂、普林、鹽分,若喜歡喝湯,建議下肉片、加工食品前先喝,或大火煮開,撈掉表面油花再喝,並適量飲水,排除過多普林、鹽分。1)青菜代替加工品/丸類、餃類等,可請店家換健康高纖的蔬菜或菇類。2)先燙菜後煮肉/先燙青菜、菇類,再煮冬粉、麵,肉跟加工品最後。3)少用沙茶醬/豆瓣醬、辣油等,可用蘿蔔泥、大蒜、蔥、薑來替代。值班營養師_夏子雯經歷:財團法人康寧醫院營養科營養師、代理組長現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專長:營養指導•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不見的油脂 藏在兩種飲食法中

看不見的油脂 藏在兩種飲食法中#民醫談養生

不吃豬油少油炸,膽固醇還是超高?血脂異常通常不痛不癢,卻與腦血管、心血管健康有密切關係, 當健康檢查有紅字時,該怎麼從飲食中做調整是一大重點,吃植物油真的比動物油不易塞血管?升膽固醇指數,又是什麼意思?明明很少吃油炸食品,平常也不用豬油煮菜,為什麼健康檢查時膽固醇仍然有紅字?其實,人體血中的膽固醇不只來自食物,而且飲食中的油脂,很多是屬於隱藏式的油脂,讓人不小心就吃下了過量的油脂及膽固醇而不自知。舉例來說:體內的膽固醇,只有部分來自食物,由肝臟自行合成的膽固醇約占五○%,腸道自行合成的膽固醇約占一五%,這些內生性的膽固醇,至少占了六五%。當從飲食中吃了較多膽固醇時,肝臟會自動調控減少膽固醇的合成,讓血中膽固醇濃度維持在較正常的範圍,但若飲食中的膽固醇太過量,仍會使血中膽固醇升高,逐漸沉積在動脈血管內。相反的,當有肝臟疾病,如肝硬化時,肝臟合成膽固醇的能力有可能受影響,讓血中的膽固醇濃度偏低。由於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的原料,在人體荷爾蒙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缺少時,也有損健康。我們做健康檢查時,常在血液中檢驗的血脂肪有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酸甘油酯(TG)的濃度。到底這些不同的血脂肪,代表什麼意義?哪些跟腦血管、心血管健康的關係較密切?本週由專精膳食營養保健的楊雀戀營養師分享血脂異常時,該怎麼做好飲食及生活調整的關鍵養生之道。膽固醇、血脂越低越好? 提高「好膽固醇」有益健康膽固醇是一種不溶於水的白色蠟狀物質,沒辦法在血液中自由移動,必須有親水性的脂蛋白當載體,做膽固醇的運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負責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動脈血管供身體各組織細胞運用,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太多,就會讓動脈血管塞了過多膽固醇,常被冠上「壞的膽固醇」惡名。飲食中過多飽和脂肪、膽固醇會讓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增加、氧化,對動脈血管造成傷害。高密度脂蛋白,則可以把沉積在動脈血壁上的膽固醇,帶回肝臟處理、代謝,讓血液清澈,才有「好的膽固醇」的美稱,經常運動、不抽菸的民眾,通常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較高,對動脈血管具有保護作用。而俗稱中性脂肪的三酸甘油酯,與近期的飲食相關性高,當三酸甘油酯濃度高,合併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較低時,有較高的機會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對動脈血管來說,血脂肪並不是越低越好,能擁有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也非常重要。嗜吃甜食和烘焙麵點? 無形中多嗑奶油、棕櫚油當低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時,最需要注意的是油脂及醣類的攝取與吸收。飲食中的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最容易升高血中的膽固醇,也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大眾常常覺得豬油的飽和脂肪高,不宜多吃,這是正確的觀念,但是又拚命在吐司上塗上厚厚的奶油、大口品嘗香噴噴的蛋糕,吃著一支又一支的高脂霜淇淋,無意中,又吃下了不少的飽和脂肪。事實上,在營養學上有個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升膽固醇指數(CSI),是以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做計算,升膽固醇指數越高,對心血管的危害越大。若是以同等分量每一百公克的椰子油、固態奶油、精煉牛油、純棕櫚油、豬油做比較,升膽固醇指數分別是七十四、五十五、五十四、四十九、四十四,代表同等分量的油脂,椰子油、奶油、牛油、棕櫚油對心血管的危害,不亞於豬油,而且容易被使用在甜點、烘焙及加工食品中,不宜多吃。膽固醇高不能吃海鮮? 除卵、內臟,適量吃無妨而傳統認為膽固醇不低的海鮮,只要不要吃卵、內臟,雞蛋不要吃蛋黃,雞肉不要吃雞皮,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跟黃豆一樣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可在控制膽固醇時,提供足夠的蛋白質,維持身體的肌肉量。來自植物性食物的植物固醇,在腸道中會與膽固醇競爭,減少膽固醇的吸收。而植物性食品中的纖維質,尤其是水溶性纖維,則可吸收腸道裡的膽汁,避免消化道裡的膽汁再被肝臟回收,可刺激肝臟,把血中的膽固醇拿來製造新的膽汁,也可間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天然食物中的芝麻、杏仁、黃豆、哈密瓜、青花菜、菠菜、海藻裡,都有較多的植物固醇,像是燕麥、木耳、豆莢類,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適量攝取。但在水果、果汁的攝取上,一杯柳橙汁約用四顆到六顆柳橙,而五顆柳橙的熱量約等於一碗白飯,再加上水果所含的醣類為簡單醣類,容易吸收,刺激胰島素分泌,而促進三酸甘油酯合成。臨床上若有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的困擾,除建議少吃甜食之外,宜挑選升糖指數低的水果吃,如:櫻桃、葡萄柚、梨、蘋果、李子,但分量上仍宜有節制,且最好吃整顆水果、少喝去渣的果汁。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飯,可改吃升糖指數低的全穀類,均衡的營養,對膽固醇控制也有好處。用餐時,可以吃一點發酵性食品,如:泡菜、納豆、優酪乳,可讓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吸收慢一點,調控胰島素的分泌及血糖平穩。【延伸閱讀】3招維持正常血脂血脂肪是動態的,做好生活調整約4到6週可看到改變。除了看得見的肥肉、蛋黃、內臟外,許多隱藏性的油脂,也會讓壞的膽固醇拉警報,要特別留意。1)運動可提高好的膽固醇,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如看新聞時,跑跑步機。2)烘焙食品常會使用飽和脂肪高的奶油、棕櫚油,血脂異常時,盡量少吃。3)優酪乳可讓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吸收慢,讓血糖較為平穩,還可降低血脂肪。值班營養師_楊雀戀經歷: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主任、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專長:重症營養、代謝症候群預防飲食、癌症營養與保健•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脊椎側彎 3C成癮恐是幫兇

孩子脊椎側彎 3C成癮恐是幫兇#民醫談養生

沉溺靜態活動,造成背、腹肌無力孩子總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寫字姿勢老歪一邊,兩肩高度也不平均,這些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現象,如何改善?站立時,很難保持抬頭挺胸的良好姿勢,容易聳肩、凸腹;平常走路沒幾分鐘,就開始腳軟、走不動;能坐著、就不想站著,能趴著、就不想坐著;寫功課時,肩膀一高一低,兩肩高度不平均⋯⋯。這些都是現代家長常擔心小孩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問題。事實上,直立行走的人類,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點脊椎側彎的情況,統計上,約有一○%的人口有脊椎側彎,相當於每十人,就有一人有程度不同的脊椎側彎。而現代的生活環境,原本就比較缺乏鍛鍊體能的機會,再加上靜態的坐式活動太多,家具都設計得太舒服,時常坐在缺乏支撐力的軟沙發,也容易會讓孩子坐姿不良。到底孩子的姿勢不好、脊椎不正,該怎麼辦?本期由專精小兒復健的曾頌惠醫師,分享兒童脊椎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徵兆:孩子姿勢不良 肩胛骨歪一邊、背肌不對稱現代父母很關心孩子的脊椎問題,在小兒復健科門診,小到二、三歲的幼兒、正值學齡的小學生,以及國中、高中的青少年,都有憂心忡忡的家長會帶孩子來就診。有的是幫孩子洗澡時意外發現,有的則是學生健康檢查時,被篩檢出來。家長要怎麼觀察孩子有沒有脊椎側彎問題?幫幼童洗澡時,可以觀察背部的肩胛骨,有沒有哪一邊特別高?骨盆的位置,有沒有一高一低?腰椎旁的肌肉群,有沒有單側明顯突出?此外,讓孩子站好、往前彎腰,家長也可以從孩子正後方,看背部兩邊的肌肉,有沒有一樣高或一高一低?脊椎的中線,是否有歪斜或脊椎兩側的肌肉發展不一樣?臨床上,嚴重的脊椎側彎,的確會造成關節不舒服,但如果是輕度的脊椎側彎,不見得會對生活品質有影響。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脊椎問題時,往往有過度緊張的情況,也常因此產生一些親子關係的摩擦。以輕微的脊椎側彎為例,較常發生在高瘦的女孩身上,在復健科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輕微的脊椎側彎,會不會影響以後生小孩?」然而,會影響生小孩的變數太多了,脊椎側彎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實上,有些因小兒痲痹而脊椎歪得不得了的女性,還是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若確定只是輕微的脊椎側彎,能持續追蹤檢查,不要再繼續惡化,並不是那麼需要擔心的事情。預防:幫助骨骼發展 玩3C別超時,多戶外活動當孩子有輕微的脊椎側彎時,家長更應該要思考的是自己有沒有時間陪小孩?願不願意花心思,引導孩子去注意身體骨骼的發展,以及問題解決、自我負責的能力?還是常常為了節省時間、精力,當孩子哭鬧時,就趕緊塞一台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給他,習慣拿3C當奶嘴陪小孩?當孩子坐在軟沙發、躺在床上刷手機、滑平板時,身體必定東靠西倒。因此,家長宜限制兩歲以下孩子,不要接觸這些有觸控螢幕的3C產品。除非是為了課程訓練需要,若是為了玩樂,二到四歲以下的孩子,每天不宜使用超過一小時。四到六歲的兒童觀看螢幕的時間,則每天不要超過兩小時。對學齡前後的兒童來說,只要是屬於靜態式,且以固定、不正姿勢從事的活動,不管是打電動、做功課、玩樂器,都建議每天盡量不宜超過兩小時。而動態活動,像是跑跑跳跳、戶外運動的時間,則盡量多過兩個小時,尤其是屬於中等(如:騎腳踏車、公園跑跳)到重等強度(如:跑步、游泳)的運動或活動,每天至少六十分鐘,對這些成長中的兒童,才有幫助。矯正:加強背肌與腹肌 練習貼牆站立,床墊別太軟因為有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孩子,普遍有背肌、腹肌的力量不夠的問題,而孩子的脊椎有可塑性,要維持肌肉的健康,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交錯的運動,不管是跑步、游泳、打籃球、跳舞,都可把肌肉練起來,或者是吊單槓,利用體重來拉直、拉長身體,對輕微的側彎也很有幫助。當課業太繁忙時,可利用家中的牆面做訓練。背對牆壁,站好,腳後跟離牆壁約十公分,把雙肩、後腦杓貼在牆壁上,每次持續站十分鐘,有空多做幾次,可訓練良好的姿勢。趴在床上,頭腳同時離地,向上拱起,也可讓過於虛弱的背部伸肌群得到適當訓練。睡覺時,床墊的軟硬度,也很重要。小小孩的脊椎有弧度,等脊椎越來越挺,弧度會逐漸消失,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一直睡太軟、沒有支撐力的床墊,背部陷在床墊裡,弧度不太會消失,建議應睡比較有硬度的彈簧床,硬度約是在硬板床上鋪棉被的那種感覺。此外,有些孩子的脊椎側彎跟兩腳不等長有關,像是扁平足,常有功能性的長短腳,站立時,若習慣用其中一隻腳當主要支點,另一隻腳的力量又不足時,身體比較容易傾斜,骨盆易有高低差,造成上半身的脊椎側彎。如果兩腳的落差在一公分的範圍內,可考慮穿功能性的鞋墊調整姿勢,避免側彎越來越厲害,再根據側彎的情況,適當做肌肉的收縮訓練,並密切觀察與追蹤側彎的程度。【延伸閱讀】脊椎保健3重點台灣孩子靜態的坐式活動太多,不只背肌、腹肌的力量不夠,易有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困擾。經常維持不動的肌肉,也會僵硬,太僵硬就會疼痛,造成不適。1)游泳、跑步、跳舞,這些交錯性運動,可有效訓練背肌、腹肌的力量。2)每次10分鐘,背對牆壁,雙肩、後腦杓貼在牆上,可訓練良好的姿勢。3)避免蹺二郎腳,兩腳平踩在地上,肩胛骨靠著椅背,較易維持好姿勢。小檔案_值班醫師曾頌惠經歷:實健復健科診所院長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小兒復健與兒童發展評估、減重•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久坐族必學!三動作甩體脂肪

久坐族必學!三動作甩體脂肪#民醫談養生

四十歲後,肌肉量每十年少八%不管站起來、走路、彎腰,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強壯的肌肉力量,中年開始,肌肉量的流失速度加快,肌肉比例少,容易疲累,正確的肌肉鍛鍊,不只是保持身材,對維持體能及活力也很重要。人體的肌肉,可分為心肌、平滑肌、骨骼肌三種。心肌主要是在心臟,平滑肌則是分布在內臟,這兩種是「不隨意肌」,無法經由意識去控制心跳及腸胃蠕動。只有經肌腱連接到骨骼兩端的骨骼肌,是屬於「隨意肌」,可以經由骨骼肌的收縮,產生動作。所謂的肌肉鍛鍊或運動訓練,就是指骨骼肌的訓練。即使體重維持不變,骨骼肌從三十歲起,也會逐漸減少,四十歲後,每十年會平均自然減少八%的肌肉質量,導致肌肉量越來越少,體脂肪率越來越高,身型看起來比較臃腫。一旦肌肉流失過多,肌肉力量不足,不但會讓骨骼、關節的負擔增加,使得腰背容易痠痛,也會讓位於肌肉內的能量工廠粒線體,以及可提供身體能量的肝醣,數量都會減少,讓人容易感覺疲累不堪。及早做適度的肌肉鍛鍊,對減緩肌肉流失,相當重要;但若是久未運動的中年人,可能或多或少有些關節磨損,在做現在坊間非常流行、宣稱可練出人魚線的棒式(plank)或是健美臀腿的深蹲(squat)等健身運動時,若不留意動作要訣,反而有可能發生折腰傷膝的運動傷害。到底久久沒運動,該如何正確提升肌肉的質量?運動前後,怎麼吃比較恰當?本週由專精運動訓練的物理治療師張高華,分享中年人肌肉鍛鍊的關鍵養生之道。棒式:練人魚線 由簡入繁,才不會傷到腰「趴下,手肘彎成九十度,腳趾著地,收緊腹部、臀部,把身體整個撐起來,注意頭部、肩膀、背部、臀部要連成一直線。」這是目前健身房、瑜伽教室相當熱門的棒式運動,又稱平板式,常被塑造成鍛鍊人魚線、馬甲線的絕佳基本訓練。而把手部平舉,上半身挺直、挺胸、收小腹,腳張開與肩同寬,重心放在腳跟,臀部往後的深蹲,則被封為雕塑完美翹臀的最強重量訓練動作,但真是這樣嗎?對於久久沒運動的人來說,棒式的目的,主要是訓練腹部的核心肌群,提供人體脊椎的穩定度,減輕下背的壓力,讓四肢活動更有效率;對於塑造人魚線、馬甲線的表淺肌肉群,也有幫助。但因為腰部是有曲度的,若核心肌群虛弱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撐力及穩定度,又勉強做棒式時,反而容易折腰而讓腰部受傷。如果是頸部、肩關節、肘關節疼痛的患者,也不適合做。依復健的原則,建議先誘發核心肌群做簡易的棒式,再逐漸循序漸進到靜態棒式,甚至,進階的動態棒式,讓四肢的力量傳遞更有效能,對站立、走路、跑步等功能性動作有助益;另外,像是因肌肉力量不足而引起的走路較喘、上下樓梯很吃力,可隨著肌肉量的增加,自然有改善。深蹲:瘦臀部 前期可扶椅背,防止跌倒而深蹲,並不是直接彎曲膝關節做深蹲,同樣需要腹部的核心肌群微微收縮,由骨盆腔的髖關節開始啟動,搭配臀大肌、股四頭肌的收縮來帶動膝關節的自然彎曲。對於比較少運動的人來說,若使用到不正確的動作模式,膝關節承受壓力很大,有可能加重關節的磨損、肌肉拉傷,久而久之膝蓋的慢性痠痛問題也會逐漸浮現出來,這就是錯誤的代償性動作。所謂代償性動作,是指當肢體柔軟度不夠或肌力不平衡時,以其他部分的肢體動作來取代原有的動作。當鍛鍊肌力,產生錯誤的代償性動作時,不但無法達到原有的運動訓練目標,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必須小心。對久坐辦公室的靜態工作上班族來說,深蹲的確可以有效訓練臀部的臀大肌,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對下肢肌肉訓練很有幫助,但剛開始有可能因肌肉力量不夠、動作不正確、重心不穩而受傷,建議靠牆或是扶椅背來做,會比較安全;且宜量力而為,不必為了追求動作的持久度,冒著讓肌肉拉傷的危險。任何肌肉鍛鍊的首要條件是「能力所及」,久久不曾運動或曾有骨骼、肌肉不適的人,建議要找有運動訓練專長的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先做個人動作測試的精細評估,來了解關節活動角度、肌肉力量與穩定度。運動前後,注意飲食 前一小時吃麵包,後喝豆漿舉例來說,頸部會做低頭、後仰、旋轉;肩膀會做前屈、後伸、內旋、外旋等等動作,看看有沒有角度受限或疼痛;下肢會做單腳站立、深蹲來看肢體動作及肌肉的平衡,再安排適合個人的訓練動作及計畫。而在做肌肉訓練前一小時,建議可吃些碳水化合物且低脂、容易消化的醣類食物,如雜糧麵包、飯糰或香蕉,來補充運動時會消耗的肝醣。運動後,再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無糖豆漿,幫助修護運動後肌肉的微小撕裂傷。但不建議吃大量高蛋白質食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同時,過多蛋白質,也會轉換成脂肪,加重體脂肪的囤積。【延伸閱讀】安全鍛鍊肌肉3要訣久坐的工作形態,常讓腹部、背肌缺乏運動而無力,下肢肌肉易流失,可做3運動來強化肌肉。運動時,以避免產生代償性的動作且不會痠痛為最高原則。1)簡易棒式/手肘彎90度,腳呈跪姿,收小腹,頸肩背維持一直線,雙腿輪流往後划、膝蓋抬離地面,可訓練腹部核心肌群。2)俯身飛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保持腰部自然曲度,雙手握啞鈴,往後舉停3秒,避免聳肩,可訓練後背肌群。3)弓步深蹲/扶椅背,輪流單腳跨一步下蹲,前方膝蓋不超過腳尖,後方膝蓋彎曲近地面,保持軀幹直上直下來訓練下肢肌肉。值班營養師_物理治療師 張高華經歷:振興醫院復健科資深物理治療師現職:力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力康健康管理中心督導專長:運動訓練、術後復健、脊椎調整、徒手治療•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天涼失聲 吃喝保養三觀念

天涼失聲 吃喝保養三觀念#民醫談養生

胃酸逆流、感冒發炎,易沙啞倒嗓三天兩頭,喉嚨經常疼痛、聲音沙啞,連好好說幾句話、跟朋友唱個歌,都上氣不接下氣,嗓音到底該怎麼保養?常常喉嚨發炎要注意什麼?天氣漸涼,逐漸進入感冒病毒活躍的季節。一感冒,就喉嚨痛、聲音沙啞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特別是感冒後,還需要持續說話的人,更容易有「失聲」的困擾。這是因為發聲是一種精準而快速的運動,須靠呼氣來推動兩側聲帶的振動以發出嗓音,聲帶的振動頻率,每秒可高達一百到三百次。而聲帶又是很敏感的組織,一旦感冒發炎,聲帶的組織會腫脹,讓聲帶無法有效的振動和閉合,導致聲音嘶啞、發聲吃力。若勉強繼續說話,就像投手在手臂痠痛時,仍繼續賣力快速投球,當然會有傷害,易導致急性聲帶炎而失聲。由於,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或特效藥,可以立即消除聲帶的發炎腫脹,當發聲吃力時,最重要且有效的保養方式,就是減少說話,讓聲帶充分休息。若感冒休息一週到兩週,聲帶還是沒有痊癒,或是明明沒感冒,在說話、唱KTV時,卻依然有發聲吃力、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就表示可能還有其他影響發聲的問題,須就醫做進一步的診斷。以動不動就覺得喉嚨很痛、聲音沙啞,不斷想要清喉嚨為例,常要考慮是否合併咽喉胃酸逆流的問題,這是影響現代人嗓音相當常見的原因。人類的咽喉比食道更敏感,但有咽喉胃酸逆流的患者,大部分不見得會有嘔酸水、心灼熱的胃食道逆流症狀,而是以喉痛聲啞、喉嚨卡卡、感覺喉嚨有痰,想要清喉嚨最為常見。到底經常講話吃力、嗓音粗糙、吞口水有異物感,該怎麼辦?本週由專精咽喉嗓音鑑別診斷與治療的張學逸醫師,分享嗓音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喉嚨卡卡,跟酸有關 胃酸流到咽喉,使聲帶發炎「什麼?我有咽喉胃酸逆流?」相對於耳熟能詳的胃食道逆流,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咽喉胃酸逆流,相當陌生;一聽到經常聲音沙啞與咽喉胃酸逆流有密切關係,常會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胃酸逆流的情況,但可經由吞嚥的動作,把逆流而上的胃酸排空。但有咽喉胃酸逆流問題的患者,常因蠕動機能不好,讓隨著胃酸逆流而來的胃蛋白酶(編按:Pepsin,一種消化性蛋白酶,功能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殘留在咽喉裡。當咽喉組織有胃蛋白酶時,只要遇到有點酸性的食物或胃酸,就會被活化,引起聲帶發炎和破壞,而有聲音沙啞、喉嚨卡卡、有痰、咳嗽不容易好的現象;患者常會因為咽喉敏感、有黏液而不自主想要清喉嚨。一旦感冒,喉嚨的疼痛,也會更加被凸顯出來。護嗓養聲,控制飲食 少喝可樂,飲水少量多次若運用咽喉內視鏡檢查,可以清楚看到聲帶發炎、腫脹且有一些黏液,黏附在聲帶上,必須有耐心治療兩到三個月,把咽喉組織的胃蛋白酶排除後,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飲食上,除了避免吃消夜,吃完飯勿直接平躺,睡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平時要少吃會誘發胃酸逆流的食物(如甜食、高油脂食物)之外,還要注意避免吃會活化胃蛋白酶的酸性食物(如可樂、柑橘、酸辣醬)。而一些容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食物,如麻油雞料理、酒精、咖啡,不只會讓胃酸逆流,也會讓聲帶的黏膜更乾燥。如果是容易嗓音嘶啞的民眾,也應盡量少吃。當覺得咽喉乾癢、有痰或吞口水有異物感時,要克制住清喉嚨的欲望,可適度喝水來滋潤喉嚨,減少刺激感。但喝水一樣要有技巧,不要等到喉嚨太乾、太渴才狂喝水,最好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式,因為一口氣灌太多水,會占據胃很大的體積,讓胃上方的賁門括約肌不容易關緊,反而會讓胃酸逆流更厲害。此外,腹壓太大,也易加重胃酸逆流,若能注意腰圍,適度的減重,衣著寬鬆,避免穿太緊會增加腹壓的衣服及褲子,也會有些幫助。說話放慢,定時休息 每天三次,噤聲半小時希望嗓音好,除了要留意胃酸逆流的控制外,還有哪些日常保健也很重要?首先,就是良好的睡眠及情緒,可讓聲帶的肌肉有彈性,發聲順暢;反之,當睡眠或情緒不好時,肌肉易僵硬、無法放鬆而覺得聲音緊緊的,此時,就要少說點話,並且避免大吼大叫或飆高音,以減少聲帶發炎、長息肉的可能。同樣的,當發現周遭環境過於嘈雜(如KTV、活動會場)時,往往得拉開嗓門大聲嘶吼,也容易讓聲帶過度使用而喉痛沙啞,建議少在這些喧鬧的場所中聊天,才可以保護喉嚨的健康。平時講話的速度,不要又快又急,可配合呼吸,放慢說話速度,當發現氣不太夠時,就停下來呼氣,才不會越講越快、越吃力,引起聲帶肌肉的緊張。而就像運動員,不能無止境的魔鬼訓練,每秒振動頻率高達上百次的聲帶,也同樣需要足夠的休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兩到三次,每次二十到三十分鐘的噤聲,讓聲帶有完全休息的機會。【延伸閱讀】3招維持清亮嗓音發聲是一種精準而複雜的運動,除了要有足夠睡眠及良好的情緒外,生活中避免誘發咽喉胃酸逆流,以減少聲帶發炎、腫脹,對嗓音的日常保健,也很關鍵。1)喝水可滋潤喉嚨,宜採少量、多次飲用,絕不可牛飲,以免胃酸逆流。2)少吃麻油雞料理、飲酒,以避免胃酸逆流,讓聲帶的黏膜更乾燥。3)適度減重、衣著寬鬆,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衣物,也能減輕胃酸逆流。小檔案_值班醫師張學逸經歷:台北榮總耳鼻喉部部主任、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現職:振興醫院咽喉嗓音特別門診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耳鼻喉科教授專長:咽喉嗓音、頸部腫瘤•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連滑鼠都握不住 手麻究竟是不是病?

連滑鼠都握不住 手麻究竟是不是病?#民醫談養生

三個小動作,改善腕隧道症候群秋冬氣溫下降是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睡到半夜,出現手麻症狀時,常讓人擔心是不是急性腦中風?到底時常有惱人的手麻,該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坐在電腦前,工作一段時間後,手部大拇指、食指、中指,一路麻到無名指;騎摩托車時,不管是緊握把手或催油門,手麻的症狀特別明顯;晚上睡得正沉,手指、手掌傳來一陣痠麻、不舒服,半夜還會麻到醒過來,這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若遲遲沒有改善,有時候嚴重起來,出現肢體無力的現象,可能連右手好好拿筷子夾食物,左手把碗端穩,都會出現困難。為什麼現代人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困擾?主要是因為我們手掌腕骨的骨頭排列,就像英文字的「U」,上面覆蓋著橫腕韌帶,形成一個有如小隧道的空間,腕隧道內有血管、控制手指活動的肌腱,以及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拇指側半部感覺的正中神經。當手持續做伸展、彎曲等過度使用動作時,常造成橫腕韌帶增厚,也會使得腕隧道內的空間變窄、壓力增加,而壓迫到血管、肌腱、正中神經。因血管、肌腱的結構比較強健,常是結構脆弱的正中神經,率先出現所掌管三個半指頭的痠、麻、痛。不過,由於人體的神經,就像一條從頸椎一路連接到手掌的電線,只要中間有任何一段神經被壓迫到,也會出現手麻的異常症狀。舉例來說:頸椎第六節、第七節的脊椎神經掌管的區域,也與腕隧道的正中神經相同,當因有骨刺、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而被壓迫到神經根時,也會出現雷同的症狀。到底容易手麻,該怎麼做好日常的保健,才能避免症狀一再發生,越來越嚴重?哪一類手麻要提高警覺?為什麼手麻,應及早重視?本週由專精人體復健的李林鍵醫師,分享減緩惱人手麻的關鍵養生之道。市售裝備改善有限 不如放鬆肌腱、吃B群修護手腕握著滑鼠的姿勢,最容易讓手腕的伸展弧度變大,使得腕隧道的空間更狹小,讓血管、肌腱、正中神經受到擠壓,對正中神經造成更大的壓力而引起神經的發炎。即便是改用較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觸控板等周邊設備,只要持續不停對腕隧道輕微加壓,仍然會累積出一定的傷害。與其仰賴這些宣稱可紓解腕隧道的工具,還不如適時讓手腕休息,常做肌腱放鬆訓練來得實際而重要。當剛開始有正中神經的急性壓迫,引起發炎不適時,消炎止痛藥跟及時復健的效果,都很好。飲食中,可適度補充富含補充B群的全穀類食物,幫助神經修護。低頭族是好發族群 弓背滑手機,頸椎提早衰退以往,因頸椎退化性疾病壓迫到神經根,出現手麻症狀的患者,大多是年長者,但自從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大為風行後,門診中已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因長期以低頭弓背的姿勢滑螢幕,而使得頸椎早期退化,同樣會出現手麻的症狀,痠麻痛的症狀會隨神經根壓迫的區域不同,從大拇指到小指,都有可能。常讓患者在低下頭來洗頭,或直接往後仰時,痠痛到無法忍受。除了節制3C的使用,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外,建議可在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下,勤做頸部肌肉的拉筋運動,減緩肩頸肌肉的僵硬不適。同時,游泳也是很好的復健運動,但若是有頸椎問題時,不建議游仰式,以免頭持續往後仰加重不適。有這類困擾的患者,不管是在辦公桌上趴睡,或是躺在床上趴睡,都不是很建議,尤其是躺在床上趴睡,特別會讓頸椎過度後仰,對於頸椎、腰椎,都是很大的壓力。睡覺時,宜採側躺或平躺,要注意枕頭的高度,要能維持頸椎正常的弧度。側睡時,頸部後方的頸椎棘突連線,須與床面平行。平躺時的額頭跟下巴的連線,則應與床面平行。若額頭高於下巴,代表枕頭太高,額頭低於下巴,則表示枕頭過低。臨床上,常可觀察到許多習慣睡高枕的手麻患者,其實是因為平躺時,無法好好入睡。像是胃食道逆流或是心臟衰竭的患者,若不墊高枕頭會容易胃酸逆流上來或喘到睡不好。另外,最近季節轉變,有些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若有鼻涕倒流的情況時,容易咳到醒過來,也會習慣把枕頭墊得很高。但若因此長期睡姿不良,遲早會讓頸椎健康拉警報,即使做再多的復健,也不會有太明顯的成效,須下定決心,好好控制原有的病情,才不會讓健康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若是肢體麻木的情況,不局限在手部,而是先從腳的腳趾頭往上麻,再從手指頭往手指、手掌麻,肢體麻到像一直穿著襪子、戴著手套的感覺異常,要再考慮是否會是糖尿病、甲狀腺不足或亢進等疾病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半身麻痺、眼花、嘴歪 最怕是急性腦中風發作秋冬氣候多變,如果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且有單眼突然看不見或看東西有兩個影像的複視、表情不太能控制、不自主流口水、語無倫次,身體半邊較無力,則不能排除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建議勿延遲就醫,可就近前往有腦中風急救能力的醫院掛急診,以免錯過中風急救的黃金三小時內。【延伸閱讀】減緩手麻3步驟經常使用3C,可常做手腕伸展、彎曲的拉筋運動,每套動作可重複做10到20次,手腕會比較舒服。睡姿勿趴睡,須注意枕頭高度,須能維持頸椎正常弧度。1)先做伸展/手肘伸直,以一手輔助,把另一手的手指往上壓,數10到15秒。2)再做彎曲/同樣手肘伸直,以一手輔助,把另一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3)調整睡姿/平躺時,枕頭高度,要能讓額頭跟下巴的連線,剛好與床面平行。值班醫師_李林鍵現職: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肩頸痠痛、下背痛、骨質疏鬆症•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痛風患者應酬 該怎麼吃才對?

痛風患者應酬 該怎麼吃才對?#民醫談養生

天冷易發作,忌口、保暖皆不可少例行健康檢查,尿酸值偏高,出現紅字的異常,大吃大喝後,痛風發作,也常與尿酸值異常有關,到底尿酸高,代表什麼?該如何做好日常保健呢?氣溫驟降,許多曾痛風發作的患者,即便只有喝些火鍋湯、小酌取暖,總會擔心因一時的貪嘴,而在半夜時,付出腳拇趾關節大痛的慘痛代價。一旦罹患痛風,也常被告誡,要避免吃高普林(purine,亦稱嘌呤)的食物,並且注意血中尿酸值的高低。之所以要限制普林的攝取,是因為普林在肝臟會被代謝成尿酸,增加了血液中的尿酸含量,當超過飽和點,就有機會形成尿酸鹽的結晶,這與痛風發作有密切關係。但是普林不只來自食物,也是身體新陳代謝時會產生的物質。事實上,經人體製造出來的普林,約占三分之二左右,竟比從食物中攝取而來的普林還多。而血中尿酸多,不僅僅是體內尿酸生成過多,也常與尿酸無法有效自腎臟排泄有關。到底沒有症狀的尿酸值偏高,該怎麼辦?當有痛風病史時,該怎麼避免痛風再次發作?本期由專精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的林英欽醫師,分享尿酸偏高的關鍵養生之道。當抽血做健康檢查,發現尿酸值是超標的紅字,最重要的,並不是馬上吃藥治療,而是著手研究尿酸多,究竟是來自尿酸生成過多?還是腎臟功能不好,導致尿酸無法有效排泄出體外?特別是無肉不歡、中廣身材的人,更要多注意會不會因高脂飲食而增加未來罹患痛風、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健康風險。須嚴控尿酸值 多喝水,用藥、飲食合併調整同時,尿酸鹽結晶也有可能會堆積在腎臟裡,刮傷無法再生的腎元,造成腎臟損傷、腎結石,甚至,嚴重到要洗腎。即使冬天氣溫低、不口渴,依然要適量的飲水,增加排尿量,減少泌尿系統的尿酸鹽沉積。若尿酸值偏高,建議每三個月到六個月,該做一次尿液及血液檢查來監控腎功能的變化。一旦痛風發作,就必須更正視尿酸值的高低,並且留意嚴格監控。若尿酸值仍然居高不下,即須考慮長期用藥三個月到六個月,並且合併飲食調整,來控制尿酸值。因痛風的疼痛,每發作一次,對身體、腎臟的健康,就是一次重擊,且發作時,在滿分十分的疼痛指數中,會高達八、九分,與生產時的劇痛,無分軒輊,肯定坐立難安、寸步難行,不太可能不吞止痛藥。而這些止痛藥物,對腎臟也是額外的負擔。在治療上,光止痛只解了燃眉之急,須把痛風發作次數,減少到沒有,才算治療成功,真正降低腎臟損傷、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潛在威脅。即使是嚴重到關節破壞、有痛風石、易皮膚潰瘍的患者,若願意配合好好治療,讓尿酸值降低,痛風石也可有機會融解、剝落,慢慢縮小,關節的活動度會增加。由於痛風患者的傷口癒合力普遍不佳,若非必要,並不建議積極開刀治療痛風石。冬天保暖措施 穿襪子睡覺,防血管收縮而天冷會讓痛風發作,腳拇趾的關節有急性的紅腫熱痛,主要原因是天冷時,血管會收縮,血液循環原本就會比較差,位於肢端的腳部,尤其是腳拇趾的血液循環更差,更容易讓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腔而引起急性痛風的發作。但又為什麼很多痛風患者是在酒後、凌晨,痛風大發作?也跟酒後血管急速收縮、凌晨一到三點的低溫,導致血管較狹窄、血流速慢有關係。酒精代謝時所產生的乳酸,會影響尿酸的排泄,但許多企業人士在商務聚會時,要做到滴酒不沾,確實會有難度,建議盡量少喝發酵的酒類,如:啤酒。痛風患者可以在應酬前,先吃含澱粉的飯、麵,不要空腹喝酒,可以減少酒精的吸收。喝酒的同時,要喝足量的白開水,有助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此外,千萬也別忽略肢體末端的保暖,不管是喝酒後、睡覺前,都可以戴上厚厚的手套跟襪子,保持手腳不冰冷,也可減緩痛風的發作機會。避開飲食地雷 久煮燉滷、含糖飲料別碰如果是容易在運動後痛風發作的患者,在運動中的水分補充,以及運動前、後的暖身,還有運動後的局部加強保暖,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運動後,絕對不可沖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腳,襪子濕了要立刻換掉,不要讓手腳有挨冷受凍的機會。罹患痛風的患者,就算有肥胖的問題,需要減重,也要掌握不可急速減重的大原則,因肌肉在崩解時,會產生肌酸酐、尿酸,有可能引起痛風發作,建議每個月減重,以一公斤到兩公斤左右為宜。在飲食上,由於普林易溶於水,熬煮的湯頭、肉汁,最容易溶入大量的普林,久煮燉滷也會讓普林分解成容易被腸胃吸收的細小分子,宜避免食用。此外,最常被一般民眾忽略的含糖飲料,如:汽水、果汁,常含很高的高果糖糖漿,喝到肚子裡會讓血糖升高,易口渴,相對來說,當組織內的水分減少,一樣會讓體液的尿酸升高。若已經盡量避免吃高普林食物(如:火鍋湯、內臟、筍類、酒類),痛風依然會不時發作,不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建議可寫飲食日記,交由營養師做評估與指導。【延伸閱讀】3要訣避免痛風發作痛風好發在腳趾、腳踝等關節。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較差,一旦血中尿酸高,尿酸鹽的結晶,掉到關節腔裡,便會造成激烈發炎。避免尿酸高、做好腳的保暖很重要。1)不要空腹喝酒,應酬前,先吃含澱粉的飯、麵,同時,要喝足量的白開水。2)有痛風病史的患者,不宜喝含果糖的汽水及果汁,因會讓尿酸升高。3)運動後、飲酒後、睡覺時,建議穿較厚的襪子保暖,維持腳部不冰冷。值班醫師_林英欽經歷:萬芳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現職: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專長: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家庭醫學、老人醫學•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