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醫談養生

關鍵三問 終結腳抽筋煩惱

關鍵三問 終結腳抽筋煩惱#民醫談養生

運動前吃香蕉、睡前做拉筋運動很多人都有小腿抽筋僵硬、疼痛的經驗, 尤其是睡到半夜或是運動時的抽筋,最讓人困擾不已。到底經常抽筋,怎麼辦?哪一類型的抽筋,得要特別注意?運動、睡覺時,突然抽筋是生活中常見的不適。抽筋其實是骨骼肌快速強烈的收縮,造成局部肌肉的僵硬與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肚。大多數的抽筋,在幾分鐘內,也會逐漸自行紓解,不需要過度擔心。骨骼肌,又稱橫紋肌,是以肌腱固定在骨骼的兩端,骨骼肌要順利收縮,靠的是運動神經來傳導神經訊號。這些神經纖維,在人體內,就像複雜的電線系統,而神經外緣包裹著髓鞘,可加速神經訊號的傳導,並且具有絕緣體的功能,避免電線因漏電而短路。骨骼肌會快速強烈收縮,有許多生理及病理的原因,尤其是在某些姿勢下,肌肉的縮短較會引發抽筋,例如:游泳或平躺睡覺時。當人體出現電解質不平衡、或運動神經有病變時,也會導致神經訊號不穩定,造成不正常的放電,就像電線三不五時頻頻漏電、秀逗,而讓骨骼肌抽筋頻繁。若程度或頻率高到令人困擾,建議要到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到底抽筋時,該怎麼處理最恰當?經常半夜抽筋,有哪些方式,可以降低發生的頻率?哪一類的抽筋不可輕忽?本期由專精神經肌肉疾病鑑別診斷與治療的楊智超醫師,分享減少抽筋的關鍵養生之道。何時易發生?游泳、仰睡、運動後大流汗生理性的抽筋,好發於高溫炎熱、運動中及運動後,這種抽筋可能與大量流汗後,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有關。而會引起鈉、鉀、鈣、鎂不平衡的疾病,也都可能引起抽筋。此外,也常會因姿勢而引發抽筋,像游泳時,腳掌往後踢,小腿肚的骨骼肌會縮短,同樣的仰睡時,腳掌會往下,小腿肚的骨骼肌,也是呈現縮短的狀態,便容易有小腿肚的抽筋,包括小腿肚,甚至腳掌,都有可能會僵硬、疼痛、無法動彈。如何預防?運動前熱身十至二十分鐘該如何預防抽筋?建議高溫、運動時,宜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也可吃香蕉來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及熱量。而姿勢引起的小腿肚抽筋,運動前充分熱身十到二十分鐘,以及,睡前的拉筋體操,都會有幫助。拉筋體操的方法是站好,面對牆壁,腳尖距離牆壁約八十公分,雙腿張開與肩同寬,指尖朝上,雙掌平貼在牆壁上與肩同寬,身體慢慢往前傾,貼向牆壁,注意維持腳掌貼地。此時,應可感覺到小腿肚的肌肉群被伸展,停十秒,再恢復站立姿勢,每晚睡前可做幾次。如何舒緩?把腳掌向上扳比按摩有用容易在睡覺時小腿抽筋的人,可在小腿肚下墊被子,不要讓腳掌往下壓,減少小腿肚的收縮。若睡覺吹冷氣容易小腿肚抽筋,則可在小腿上,蓋件薄被保溫。因為冷對神經,也是種刺激。同樣的,進入冷水池游泳,容易抽筋的民眾,最好在岸邊先暖身,並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不要突然跳進冷水裡,可降低水中抽筋的機率。抽筋時,直接按摩不見得有幫助,可以運用拮抗肌的力量來降低不適。以最常見的小腿肚抽筋為例,可握住腳尖,把腳掌慢慢往上扳來伸展小腿肚,讓過度收縮的肌肉群逐漸放鬆。儘管抽筋,大多與生理性因素有關,不須過於憂慮,但若抽筋頻率太高,或影響的肌肉群範圍太大時,還是應該就醫。因為,腎功能不好、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不足時,也有可能會導致神經的穩定度不佳,出現易抽筋的症狀,不宜輕忽。頻繁出現抽筋症狀 可能是神經病變、受損動不動就抽筋,有時也與神經炎、中樞神經或周邊神經病變等神經受損疾病有關。舉例來說,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好發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是因運動神經元有病變,骨骼肌會逐漸萎縮。漸凍人也可能有抽筋症狀,發病通常是漸進性的,通常先有單側肌肉抽動、無力或易抽筋的現象。患者原來運動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像打高爾夫球,原本可以輕鬆走完十八洞,但卻出現越來越難走完或疲倦的現象。而與周邊神經病變、缺鐵性貧血、巴金森氏病有關,會干擾睡眠的是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在躺下時,往往會覺得腿好像有蟲在爬,會抽動,但起來走一走會覺得比較舒服,少數患者,則是在睡覺中,腳會抽動。有些疾病也易引起肢體的收縮,有時會誤以為是抽筋。像是好發在青壯年的多發性硬化症,則是因神經纖維的髓鞘被破壞,腳有可能出現一陣一陣的收縮,並有痙攣、僵硬的症狀。較大群的肌肉收縮,常與中樞神經病變造成的痙攣或肌張力失調有關。此外,中年人常會服用的慢性病藥物,如:降血壓、改善下肢水腫的利尿劑類藥物、降血脂的斯達汀(Statins)類藥物。若服藥後,出現抽筋的副作用,也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要更換其他的藥物。總之,抽筋頻繁而困擾時,建議可看神經內科,必要時可藉由檢測鈉、鉀、鈣、鎂等電解質、肝功能、甲狀腺、肌肉酵素、肌電圖等檢查,做進一步的診斷。【延伸閱讀】日常3招預防抽筋抽筋時,骨骼肌會因突然的強烈收縮而僵硬、疼痛,即使不處理,多半也會在幾分鐘內逐漸復原。較擾人的是運動及半夜抽筋,會使運動中斷,和影響睡眠品質。1)運動時,吃香蕉及適度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可降低抽筋的發生。2)睡覺時,易有小腿肚抽筋的民眾,可在睡前做扶牆拉小腿的體操。3)小腿肚抽筋時,可握住腳尖,把腳掌慢慢往上扳來放鬆過度收縮的肌肉群。小檔案_值班醫師楊智超經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現職:台大醫院神經部神經肌病科主任專長:神經肌肉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罕見疾病•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臉上不明斑點 怎麼看良性還是癌?

臉上不明斑點 怎麼看良性還是癌?#民醫談養生

中年細胞老化,易產生各種皮膚病變氣溫下降,逐漸進入雷射除斑的季節,中年過後,臉上的斑斑點點,特別是老人斑最礙眼,到底對不愛撐傘又不化妝的男性來說,怎麼保持面子的光鮮?主演《X戰警》中強悍金鋼狼的澳洲知名演員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今年才46歲,2013年11月,因鼻側長出不明斑點,在太太的建議下就醫,證實罹患了皮膚癌中的基底細胞癌。最近又接受第三次皮膚癌切除手術。罹癌後,他不只一次以自身長期曝曬於陽光下,又沒做好防曬措施的錯誤經驗為例,呼籲民眾要多注意做好防曬工作,並隨時留意皮膚上的不明斑點。事實上,從中年開始,皮膚的細胞開始老化,細胞分裂與分化的穩定性變差,就可能產生各種良性或惡性的皮膚腫瘤。若是良性病變,最常見的就是老人斑、微細血管擴張;倘若是惡性的腫瘤,就是皮膚癌。而臉部的皮膚不像身體或四肢,可以用衣服來遮蔽,可說是人體皮膚當中最容易整個暴露在外的位置。如果沒有特別做好防曬措施,就會因紫外線持續傷害,加速皮膚老化,更易有斑斑點點、血管擴張而影響到儀容。到底臉上的斑點該怎麼處理比較恰當?皮膚癌跟良性的斑點又有何不同?本週由專精皮膚癌診斷與雷射除斑的曾忠仁醫師,分享中年人保面子的關鍵養生之道。惡性腫瘤:有奇怪丘疹或腫塊,轉移快紅痣、黑痣、珍珠痣,有的痣平,有的痣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用雷射通通把這些臉上的違章建築打掉,就可以解決斑斑點點的困擾?其實,痣的處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一般來說,血管長多了,外觀會出現像紅痣的血管瘤或是像蜘蛛絲般的血管擴張;若單純是皮膚的黑色素細胞增生,就是俗稱「平的老人斑」的日光性小痣,合併有皮膚的角質細胞增生,則是脂漏性角化症,外觀是凸的老人斑。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產生的肝斑,其實與肝臟功能無關,而是易在兩頰出現大面積類似肝臟色澤的斑塊。至於最讓人擔心的皮膚癌,最常見的有三種:第一名是表面有著珍珠般亮亮光澤的丘疹或腫塊,這就是讓金鋼狼三度動刀的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因長得特別快、容易轉移,惡性更重大,外觀上常是奇形怪狀的皮膚斑塊腫瘤或潰瘍。建議只要皮膚上短時間內出現不明的斑點或腫瘤,不管是任何顏色、大小、形狀,最好先讓皮膚專科醫師做檢查,確定診斷之後,再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不是隨意到醫美中心用雷射打掉。尤其是致命性高的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雖然東方人的罹患率不高,但若診斷錯誤,有可能會延誤治療。良性斑點:老人斑、肝斑,雷射這樣做即使是良性的斑斑點點,也必須謹慎做適當的治療。以老人斑為例,若希望短時間迅速有效去除斑點,同時可以接受治療後,皮膚上會有一週左右的結痂,雷射除斑是首選。不過,由於東方人種的體質關係,皮膚接受高熱能的雷射除斑治療後會有三到六個月的局部返黑現象,看起來灰灰黑黑的,這是一種發炎後的色素沉澱,隨著時間會逐漸淡化。若希望以溫和方式慢慢淡化斑點,避免結痂與返黑等煩人的復原過程,則可考慮以數次的脈衝光、柔膚雷射等來治療。大部分有斑點困擾的患者,偏好在涼爽的秋冬做雷射治療,優點是傷口會比炎熱的夏天容易照顧,但即使是秋天的陽光,感覺上遠不如夏天強烈,易造成皮膚老化的長波紫外線,還是會穿透雲層,對皮膚造成累積性的傷害,所以持續防曬仍是皮膚保養最重要的基本功。若是肝斑的患者,做好防曬即可改善五成左右。這是因為肝斑是一種慢性發炎後的色素沉澱,與女性荷爾蒙、長期紫外線照射所引起的黑色素細胞過度活化有關。絕大多數肝斑患者,在更年期後的幾年內後,由於荷爾蒙濃度的降低,肝斑自然會不藥而癒。然而在更年期前,即使集合目前所有的治療方法,也只能達到部分淡化成效,沒有辦法完全治癒。以淡斑的藥物,搭配很溫和的換膚保養,比較能維持長期的淡斑效果。若運用雷射或光線治療肝斑,要注意絕對不可以過度治療,以免皮膚變得黑白斑駁。不管再溫和的光療,都不建議當成皮膚保養來打,同一部位的治療次數,不建議每月超過一次。防曬基本功:擦防曬霜,量和次數都要夠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能少曬一些紫外線,就是少累積一層傷害,而每天擦防曬霜的量跟次數要夠,也是關鍵。舉例來說:打高爾夫時撐傘,雖然可擋掉正上方直射下來的紫外線,但從草地折射上來的紫外線,還是會傷害皮膚。下場打球前,還是先要擦SPF50左右的防曬霜,每打九洞後,至少要補擦一次,如果流汗多,還要增加補擦次數。若怕額頭流汗時防曬霜會流到眼睛裡,造成眼睛的刺激,額頭可用戴帽子來取代擦防曬乳。擦防曬霜皮膚會過敏的民眾,外出時,可考慮額頭用戴帽子來取代擦防曬乳,眼睛可戴著大大的太陽眼鏡,再戴上口罩,即可遮避大部分的臉部皮膚,達到物理性防曬的效果。芹菜、香菜、九層塔這些會增加皮膚對光敏感度的食物,最好改在晚餐吃。【延伸閱讀】防曬保養3要訣皮膚上的老人斑、肝斑、常見的皮膚癌,都跟紫外線持續傷害有密切關係。所以愛面子一族,不管晴雨、四季,都要注意日常防曬。1)防曬霜不是有擦就好,每隔2小時或流汗後應再補擦,才能維持效果。2)額頭易出汗,擦防曬霜會流進眼睛裡,可利用戴有帽緣的帽子來遮陽。3)有些香料類食物會增加皮膚對光敏感度,建議曝曬前少吃,改晚餐吃。值班營養師_曾忠仁經歷:台大醫院皮膚外科主治醫師、中心診所醫院雷射美容中心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現職:美麗境界診所院長、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專長:皮膚癌、雷射醫學美容、微整形注射•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流感、皮蛇好發期 這樣做最有免疫力

流感、皮蛇好發期 這樣做最有免疫力#民醫談養生

• 運動維持骨骼肌+補充優質蛋白秋冬氣溫下降,免疫力也隨著年齡下滑,易感疲勞、肌力流失的中年人,該如何保健?施打相關病毒疫苗,又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有效預防?邁入中年,是骨骼肌、骨質、免疫功能,開始逐漸衰退的轉折點,這與年長後是否會體力衰弱、行動受限,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可說是對抗老化最具價值的關鍵時刻。即便是看起來健康的中年人,若有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一定要未雨綢繆、嚴格控制,以減少未來發生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機率。面對老化,還有兩個講起來很簡單,執行卻很困難的重點:一是運動、二是營養。中年人的運動重點,須針對流失快速的骨骼肌、骨質進行鍛鍊,因為骨骼肌與骨質的量,將會決定以後是老態龍鍾、舉步維艱,還是生龍活虎、步態沉穩。而中年過後,很容易缺乏的的營養,竟是優質蛋白。優質蛋白與肌肉量的維持、體能有密切相關;而中年人常因三高疾病被提醒要少吃肉、少吃蛋,才導致優質蛋白攝取量不足。正值秋冬,氣溫下降且氣候變化較大,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好發的季節。當免疫力隨著年齡下滑時,也會發現,以前得流行性感冒,發燒個兩、三天,就會逐漸康復,現在常一拖就是一星期。免疫差的糖尿病患者、腎病患者或年長者,有時還會長出疼痛難忍的帶狀皰疹。• 勤做運動:做低阻抗運動,加強肌耐力到底中年人該怎麼運動、怎麼吃,才能做好抗病毒的秋冬保健?本期由專精抗老與逆齡醫學的陳亮恭醫師,分享從中年開始儲存抗老資本的養生之道。老化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但身體組成的變化是相當顯著的一部分,即使體重沒變,但肌肉、骨質、水分都逐漸減少,只有脂肪比例增加,會使得肌耐力與心肺功能逐漸下降,很容易動不動就覺得疲倦,這與骨骼肌減少且肌耐力下降有很大關係。提供人體活動能量來源的肝醣、粒線體,很大比例是位在骨骼肌裡面。四十歲過後,骨骼肌流失速度加劇,當骨骼肌的量太少,身體能量的儲備就容易不足,稍微活動就累到不行,易體力不支,而由於肌耐力不足,無法維持關節的穩定,會逐漸出現駝背彎腰、站不直、膝蓋痠軟無力的「老態」。不想未老先衰,須勤做低阻抗運動,維持足夠的骨骼肌。尤其是肩頸部、手臂、背部、腰部、腿部等大肌肉群是重點。首先,雙手下垂,肩膀上提,往耳朵靠近後再放鬆,可鍛鍊肩頸部。手握寶特瓶、啞鈴,往前舉可練上臂的二頭肌、往後拉可練上臂的三頭肌。持續做這些輕微負重的低阻抗無氧運動,對肌肉量、肌力和骨質,都有益處,也可與一般常做的有氧運動結合,同時加強心肺功能、肌力與肌耐力。另外,背對牆壁站好,腳後跟離牆約十公分,把雙肩、後腦勺貼在牆壁上,再慢慢往下蹲,則可訓練肩頸、背部及大腿的股四頭肌,維持住這些大肌肉群的強健,才能神清氣爽、行走自如,較不會讓膝關節提早退化,是維持不衰老的關鍵。• 補充營養:在適當熱量中,提升蛋白質飲食中含有足量的優質蛋白,對於肌肉量的維持很重要。若是有三高疾病,飲食原則第一要件,就是要維持適當的熱量,並在同樣的熱量中,提升蛋白質比例,對於心血管疾病控制有助益。一般可從豆類、乳清蛋白、白肉來攝取優質蛋白;同時可適量攝取新鮮蔬果與不飽和脂肪酸,減緩認知功能退化。而整體免疫力下滑,也是年紀漸長後,容易出現的變化。尤其是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侵襲的T細胞,最容易隨著老化而急降,所以中年後較易被病毒感染,年長者甚至受病毒感染時,病情容易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在秋冬易盛行的流行性感冒及帶狀皰疹,即是如此。而肺炎鏈球菌,則常趁著感冒、流行性感冒後,人體的免疫力急遽下滑時侵襲,有可能讓年長者罹患肺炎,甚至,併發敗血症、腦膜炎、多重器官衰竭。• 加強免疫力:可施打流感、帶狀皰疹疫苗人在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疾病風險,而為了對抗這些疾病或是降低疾病所引發的殺傷力,世界衛生組織便極為重視疫苗的施打,把病原體毒性減輕(如:流行性感冒、帶狀皰疹疫苗),或是使用病原體的部分抗原(如:肺炎鏈球菌疫苗)來製成疫苗,打入人體內來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是重要的保健措施。目前,全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針對國內的高齡民眾,較建議施打的是流感疫苗、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但在使用上,也有些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像是秋冬的流行性感冒疫苗,可以與肺炎鏈球菌或者帶狀皰疹疫苗一起施打,但是肺炎鏈球菌與帶狀皰疹疫苗,則不建議一起施打,以免降低疫苗的有效性。此外,還要特別提醒的是,像流行性感冒、帶狀皰疹,這類把病原體毒性減輕的「活性減毒疫苗」施打對象,基本上,並不建議打在有先天或控制不佳的後天性免疫不全疾病,正在進行化療、放射治療,或者使用較高量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身上。【延伸閱讀】3要訣抗老保健康強健骨骼肌、骨質,維持免疫力,是中年人維持好體力、不易老、保健康的關鍵,除了好好控制三高疾病,中年人的運動、營養及免疫打造,有3大實用竅門。1)阻抗運動/雙肩、後腦勺貼牆,往下蹲,訓練人體大肌肉群的強健。2)優質營養/吃適量豆腐、豆漿、奶製品、雞肉、魚肉來維持足夠肌肉量。3)施打疫苗/遵循醫囑,施打疫苗來誘發免疫力,對抗病原體或強化抵抗力。小檔案_值班醫師陳亮恭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專長:高齡醫學、長期照護、末期照護•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愛喝下午茶 加重缺鐵性貧血

愛喝下午茶 加重缺鐵性貧血#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98期  整理者黃秀美)  熱量夠但營養不均,易缺鐵和B12臉色蒼白、體力差,多爬幾層樓梯,就上氣不接下氣,平躺時,又不見得像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會心悸、喘到睡不著,這些是貧血患者常見的困擾。貧血時,該如何做好日常保健?貧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血液疾病。就因為實在太過平凡無奇,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完全不當一回事,自然也不會放在心上。事實上,貧血代表的是血液太少,紅血球的血色素含量不足,長期會造成心肌肥大。血色素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氧氣帶到身體的組織內,一旦血色素過低,組織就會面臨缺氧的狀態,覺得很疲累,爬幾層樓梯,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常被誤以為是肺臟亮紅燈、得了心臟病,而跑到胸腔科、心臟科就診。有些多發性骨髓瘤引起的貧血,可能會產生過多的球蛋白,堆積在腎臟裡導致腎功能惡化,患者會到腎臟科求醫,甚至接受洗腎治療。另外,也有部分貧血患者,因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常有頭疼、全身肌肉痠痛到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就醫;或因肺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有骨髓轉移,腰痠背痛到非得掛急診不可。貧血原因百百種,該怎麼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知不覺惡化貧血的凶手?本期由專精血液疾病的張明志醫師,分享改善貧血的關鍵養生之道。紅血球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所製造,過程中需要有腎臟所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來促進紅血球的製造,而鐵質是維持紅血球中血色素含量的主要元素,維生素B12及葉酸,則扮演讓紅血球成熟的重要角色。破除迷思:吃鐵劑非萬能,恐腎病作祟一旦有貧血,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就醫時,會從病史、藥物、抽血檢驗、血液抹片,甚至骨髓切片、基因檢測(如海洋性貧血)來抽絲剝繭。臨床上常有患者抗議,「我明明已經貧血,血液都太少了,幹麼還得抽血做檢驗、抹片?為什麼不能直接開鐵劑補血就好?」事實上,「貧血,就吃個鐵劑試試看,」是目前貧血診斷上,最大的隱憂。舉例來說: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常有貧血困擾,這是因為促進紅血球的製造所需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臟分泌,腎功能差會影響此功能。這類患者,就算吃鐵劑,也無法改善貧血,須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才有幫助。罹患原因:年輕人挑食,老人恐是癌症檢查血液,目的是為了找貧血的原因。以血液抹片為例,可以讓血液科的醫師,看到紅血球的形態。若是缺鐵時,紅血球的數目會太少,形狀很多變;地中海貧血,紅血球數目大多正常或增加,但品質不好,紅血球會特別小而圓,這樣的紅血球,容易提早陣亡。骨髓造血不良的貧血,紅血球的數量少,紅血球會特別大。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的貧血,要先考慮營養、減肥、挑食、遺傳(如海洋性貧血)的問題;中壯年的貧血,可從痔瘡、消化性潰瘍著手,女性要注意是否有子宮疾病(如子宮肌瘤所導致的經血流失過多),接下來要考慮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貧血(如腎臟、心臟、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六十歲以上年長者,若有不明原因貧血,就算是原來身體都很健康,首要考量,就是癌症,如大腸癌、胃癌。以右側的大腸癌為例,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就是以貧血來表現,強烈建議要做腸胃道的內視鏡篩檢。但為什麼現代人明明熱量過剩,常有肥胖的困擾,卻常有缺鐵、缺維生素B12及葉酸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飲食不均衡。以鐵質為例:健康的成年男性及青少年,每天要吃二兩肉(約是成年男人三個指幅大小的紅肉),以及五份蔬菜(一份蔬菜的分量,約是生菜一碗或是熟菜半碗),才能攝食到足夠的鐵質。若是長期外食,少吃蔬果,就容易缺乏。再加上不少年輕人,很愛喝下午茶,茶葉裡的單寧酸(鞣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也會加重缺鐵性貧血。而牙口不好的年長者,吃肉會塞牙縫,肉自然吃得少,蔬菜常煮得很爛熟,維他命B12、葉酸損耗多,又很少吃水果,怎能不貧血?自我檢測:從舌頭顏色辨別缺鐵或B12要知道自己的貧血跟缺鐵、缺維他命B12有沒有關係,可從關心自己的身體做起。缺鐵會讓指甲變薄、易斷裂,舌頭像被燙過的豬肉,色澤偏白,會有一點點白白的舌苔;若是缺維他命B12,則舌頭的色澤會像生牛肉般的鮮紅、易有裂痕、很光滑、缺乏味蕾的現象,且易有嘴角發炎。若是同時缺鐵又缺維他命B12,就無法從舌頭分辨,須從肢體動作是否有末梢神經病變來判斷,看患者是否會走路顛顛倒倒、走不穩,且有本體感受差的現象,當站立閉眼時,輕輕一推就會跌倒。假使血色素接近正常值,可從改變飲食習慣下手,適度吃紅肉、蔬菜。像洗菜時,洗菜水會變得黑黑的莧菜、菠菜、地瓜葉,都屬於含鐵質較高的蔬菜,可以多樣化攝取。如果非常喜歡喝茶,在喝茶時,可加含維他命C的水果,如檸檬片,維他命C有搬運鐵質的機制,可減緩單寧酸對鐵質的負面作用。但若男性的血色素低於十三毫克/百毫升,女性低於十一毫克/百毫升,就應考慮接受治療,視情況補充鐵劑、維生素B12及葉酸,約一到兩週,貧血情況就會改善。若仍未改善,代表有其他隱藏問題。【延伸閱讀】貧血日常保健3要訣貧血、血液過少時,不但組織會缺氧,心臟也常常得多跳幾下,才能應付身體所需的血液循環,長期會造成心肌肥大,宜多注意日常養生技巧。1)健康的成年男性,每天要吃2兩肉、5份蔬菜,才能攝取到足夠的鐵質。2)喝茶時,可加富含維他命C的檸檬片,減緩茶中單寧酸對鐵質的負面作用。3)運動是為強身,若貧血未改善,不可做激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小檔案_值班醫師張明志經歷: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現職: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常務監事專長:良性血液疾病、血液腫瘤疾病、腫瘤內科※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皮肉傷擦優碘 小心越擦越慢好

皮肉傷擦優碘 小心越擦越慢好#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95期  整理者黃秀美)  急救、清理、保養,醫藥箱必備品體檢夏天戶外活動多,不管是出門跑跑跳跳或騎自行車,難免因不小心碰撞跌倒,出現腫脹、瘀血、破皮等皮肉傷,若外傷較大時,可能還須縫上幾針,應該如何做好傷口護理呢?「哇、哇、哇,」活動力十足的小娃兒,趁著家長不留神瞬間,不知何時爬到沙發上,一不小心跌了下來,正好額頭著地,哭得呼天搶地,碰撞處馬上腫起鴿蛋大的黑青,讓媽媽又急又氣。而專注在滑手機的路人,完全沒注意到路上坑洞,走著走著在馬路上跌了一跤,膝蓋受了點擦傷。剛從交通事故現場,被救護車送來的機車騎士,雖然沒有發生什麼重大傷害,但髒兮兮的沙石、塵土,全混在血淋淋、尚在滲血的傷口上。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皮肉傷,絕大多數不至於致命,但當皮膚受到破壞時,也等同打開人體的天然防護罩,給予病菌可乘之機。一旦出現傷口分泌物越來越多,或有發燒紅腫熱痛的現象時,代表傷口已有感染的可能性,必須馬上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到底這些外傷,該怎麼適當處理,才能減少感染的可能性,不至於留下難看的疤痕?本週由專精美容整形手術的蒲啟明醫師,分享居家外傷該如何照護的關鍵養生之道。皮膚,由內而外可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位於皮膚最外層的表皮層,薄如紙張,厚度僅約有0.1到0.2公釐,卻具有保護功能,可阻絕外來物質的侵害,同時維持人體的水分及體液不散失。急救:先加壓止血 動物抓咬,宜打針防感染真皮層中,有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脂線、汗腺及毛囊,可維持皮膚的生理功能。當真皮層受傷時,會導致纖維母細胞的增生,形成疤痕。而皮下組織,則是脂肪形成及儲存之處,可提供防震及能量。當發生意外碰撞時,不管有沒有形成傷口,都有可能讓真皮層的血管破裂,開始出血。此時,最重要的第一個動作,不是檢視傷口,而是以乾淨的紗布加壓止血三到五分鐘,之後,再開始冷敷,可冰個十分鐘,休息五分鐘,以免凍傷。以撞傷瘀血為例,會腫成一包,往往是受傷時,撞破比較粗大的血管,又沒有立即在出血點上,加壓止血所導致。倘若是從較高的地方,直接以頭著地受傷,或是受傷後血流不止、傷口很髒或很深、被動物咬傷或抓傷,緊急處置後,建議馬上就醫,讓專業人員做腦傷評估,以及傷口的處理,必要時,須施打破傷風疫苗。舉例來說:台灣的摩托車騎士很多,因「犁田」(台語指騎車摔傷)受傷時,即使只是擦傷的皮肉傷,因傷口往往夾雜著砂粒、塵土等異物,若先不上麻藥止痛,很難忍受用生理食鹽水及乾淨的刷子,把這些髒東西刷掉的過程,但若沒清乾淨,易有感染,形成外傷性刺青的機會,對皮膚的美觀會有影響。而傷到皮膚真皮層的撕裂傷,往往會在癒合的過程中,形成難看的疤痕,若能夠接受外科的縫合手術,把真皮層、表皮,一層一層縫好,避免皮膚底部的血腫,在適當的時間拆線,可讓疤痕長得比較好、比較平順。一般建議在受傷的二十四小時內,進行精細的縫合手術。如果超過一天再處理,因傷口已經開始癒合,會讓縫合效果打折扣,須等傷口三到六個月成熟後,再修疤。不過,若是動物咬傷的傷口,不管是人或貓狗,由於口腔的病菌很多,用再多的生理食鹽水沖刷,都很難完全洗乾淨。除非是傷口在臉上或傷口很大血流不止,否則並不建議縫合,以免病菌被包覆在傷口內,增加未來清創的難度。清理:不建議用優碘 生理食鹽水清潔才是王道一般來說,清潔傷口最好的用品,是無菌的生理食鹽水,必要時,再擦一些抗菌的藥膏。以往居家所使用的雙氧水,化學成分是過氧化氫,易形成化學性的灼傷,讓傷口更深,癒合更慢,更易留疤,優碘消毒也會抑制傷口的修復,影響皮膚的癒合能力,除非是傷口需要清創或傷口很髒,否則,都不建議使用。居家的醫藥箱,可常備生理食鹽水、無菌棉棒及紗布、酒精棉、醫療用的鑷子及剪刀、冷熱敷袋;鑷子及剪刀使用前,須先用酒精棉片消毒,待乾燥後,才可達到消毒的目的。至於目前傷口護理,用於保持傷口溼潤及加速復原的人工敷料,因功能多樣,有的訴求可吸收傷口的分泌物、有些可防傷口沾黏,也有些是止血功能,建議遵循醫師的指示,再選購適合的人工敷料來使用。保養:三天別碰水 矽膠貼片有助復原保溼當皮膚有傷口時,到底能不能洗澡?建議受傷三天後,確定傷口沒有感染且表皮已經開始癒合,再來洗澡。萬一不小心弄溼傷口,可用生理食鹽水稍微清洗,用乾風機吹乾。傷口的防曬很重要,可使用防曬係數25左右的防曬霜,避免黑色素沉積而暗沉。當傷口表皮長好、拆完線後,可擦含矽膠成分,具有保溼功能的凝膠或貼片,幫助傷口復原,矽膠貼片還有加壓的功能,可減少傷口的張力,但若是關節活動處或是小朋友,往往貼不住矽膠貼片,則可早晚擦一層薄薄的矽膠凝膠,建議使用到傷口成熟,觸感變軟、疤痕顏色由紅變白即可。若是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一旦發現傷口逐漸變紅、突出,要趕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療傷養護3要訣皮肉傷從受傷到復原,約需3到6個月,越早成熟的傷口,疤痕越不明顯。做好受傷時的立即處置,以及受傷後的傷口保溼,可減少疤痕形成。1)一碰撞,先以乾淨的紗布局部加壓止血3到5分鐘後,再冷敷減少血腫。2)避免使用雙氧水、優碘,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無菌棉把傷口清洗乾淨。3)早晚各擦1次矽膠凝膠或貼矽膠片,可幫助傷口保溼,加速疤痕復原。小檔案_值班醫師蒲啟明經歷:國泰醫院手術室主任現職: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專長:顯微重建手術、隆乳及乳癌重建手術、眼周手術

拔智齒難度高 術前必看三關鍵

拔智齒難度高 術前必看三關鍵#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94期  整理者黃秀美)長歪危害鄰牙,最好18歲就拔除  「智齒」是最晚萌發的恆牙,因智齒引發不適的患者不在少數。 臨床上,多因智齒水平生長、長不出來、長歪、發炎疼痛而求診, 長智齒,非拔不可嗎?拔智齒,為什麼特別困難?俗稱「智齒」的第三大臼齒,大多是在十六到十八歲後,才逐漸萌發出來。但有別於其他二十八顆恆牙飽受呵護,智齒常被視為不必要的存在。不管是長得出來,還是長不出來的智齒,經常被視為令人頭痛的禍害,必除之而後快。事實上,近兩年來,不管是網球高手盧彥勳、職業籃球選手林書豪,還是極地馬拉松選手陳彥博,都曾在臉書上主動提及比賽時,因智齒蛀牙或萌發方向不佳引起的牙齒困擾,多少影響到賽事的進行。而這些智齒引起的牙痛,在一般牙科門診裡也相當常見,有些患者會疼到掛急診處置不可。正由於智齒是最後才萌發出來的牙齒,現代人的飲食內容又較精緻,較少吃到需要費勁咀嚼、研磨的食材,往往會使得上下顎的牙弓較為狹窄、空間不足。若把牙弓視為停車場,牙齒視為車輛,那智齒就像最後開進狹小停車場的新車,常會面臨找不到空位可停的窘境,當硬要停進車位有限的停車場時,便會推擠到其他已停好的車輛,影響到車輛排列的整齊度,有時更因空間過於擁擠而只好橫著亂停,造成智齒長歪或是橫在齒槽骨上,呈水平生長。到底智齒是不是非拔不可?什麼時候才是拔智齒的最佳時機?為什麼拔智齒得要特別當心?本期由專精口腔外科手術的顏明良醫師,分享智齒該如何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關鍵一:是否拔?若壓迫鄰牙牙根則應拔除位於齒列深處的智齒,本身比較沒有研磨食物的功能,地位有如牙齒界的闌尾(俗稱盲腸),在口腔的解剖位置上,又緊鄰著神經、血管,以及第二大臼齒的牙根。萬一因清潔不易形成死角,而導致蛀牙、牙周病時,難免會危害到鄰牙、牙周的健康,有時會因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而有些橫躺在齒槽骨上的水平智齒,就算是一直沒長出來,若壓迫到第二大臼齒的牙根,也有可能導致第二大臼齒的牙根因壓迫吸收,出現第二大臼齒搖晃的現象。因此,若是長歪、會影響鄰牙的牙根或干擾牙齒排列、長不出來的水平智齒,站在防患未然的立場,應予以拔除。倘若是牙弓夠大,也長得很正,有功能的智齒,則終生要注意做好潔牙的動作,尤其是與第二大臼齒間的牙縫,經常必須要用牙線仔細清潔,才不致藏污納垢而發炎、蛀牙、牙周病。關鍵二:何時拔?十八歲前拔可減少後遺症須拔除的智齒,建議最好能在智齒剛萌發,約十八歲左右拔除,此時,智齒牙根約只發育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比完全長好後,長度約十公釐的智齒牙根短,比較容易拔,也因牙根尚未完全成型,牙根與神經、血管貼近的情況較少,術後出現後遺症的機率較低。由於拔牙可能會有短暫性的菌血症,若是曾經做過心臟瓣膜手術或曾有心內膜炎病史的患者,必須在拔牙前先吃預防性抗生素,以降低細菌性心內膜炎的風險。如果是等到三十五歲以後,智齒的牙根往往又長又深,齒槽骨也變得很硬,這時才要拔除,拔牙治療的困難度將大大提高,建議應找比較常執行口腔手術的口腔外科專科醫師來做這類困難智齒的拔除。關鍵三:如何拔?二階段拔牙避免神經受損同時,因中年過後,智齒的牙根又長又深,齒顎骨又硬,在做智齒的拔除時,須更注意術前的檢查,除做例行性的環口X光檢查外,必要時,亦可做電腦斷層檢查來確認智齒在口腔中的解剖位置。若智齒的牙根又深又彎,一次要拔好幾顆,可考慮是否要動用到全身麻醉來拔牙。上顎智齒往往與鼻竇中的上頷竇很貼近,手術後須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噴嚏,以免上頷竇黏膜組織出現破損、穿孔,這會使得口鼻相通,一旦喝水時水會從鼻孔流出來,就須馬上回診。下顎智齒的內側面,有舌神經;牙根下,則有下齒槽神經。舌神經若受損,舌頭會麻麻的,可能常會不小心咬到舌頭而不自覺,讓舌頭受傷。因此,手術時要特別當心。若智齒的牙根緊貼或橫跨在下齒槽神經上,直接拔除時,有可能會讓下齒槽神經受損,而出現拔牙後口腔麻痺、顏面感覺異常的風險,建議可運用二階段拔智齒的技術來降低下齒槽神經的受傷機率。第一階段,先把智齒的牙冠部分切除,挪出空間。第二階段,再運用齒顎矯正的技術及裝置做牙根的牽引,緩緩移動智齒牙根的位置,視個人牙根移動的速度,以三週到三個月的時間,逐漸拉開牙根與下齒槽神經的距離,再進行智齒牙根的拔除,對於減少下齒槽神經損傷有幫助。在一般的狀況下,拔智齒並不需要再額外放骨粉或做補骨的處置。拔完智齒,會明顯腫脹二到三天左右,宜避開重要的行程,這段期間建議適當的冰敷,可減少腫脹。若有口水,盡量吞進肚子裡,並避免吐口水、大力漱口及用吸管喝東西等會讓口腔用力的動作,可降低傷口的疼痛及持續滲血。【延伸閱讀】3招不再犯智齒痛長得正,具有功能的智齒,要特別注意清潔,該用牙刷、牙線潔牙時,都不能忽略,也要定期洗牙,避免牙結石、牙周病。中年後拔智齒,因牙根長、傷口大,適度冰敷及手術後的保健,不可或缺。1)可以留下的智齒,與第二大臼齒間的牙縫,要用牙線仔細做好清潔。2)必須拔除的智齒,手術後2到3天內,可適當冰敷,減少腫脹。3)拔牙後,要先避免用力打噴嚏、擤鼻涕、吐口水或用吸管喝東西。小檔案_值班醫師顏明良經歷: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專科醫師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專任主治醫師專長:拔牙手術、顎面矯正手術、口腔顎顏面腫瘤手術處理

喝溫水、洗溫水澡 比衝冷氣房消暑

喝溫水、洗溫水澡 比衝冷氣房消暑#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92期/整理者黃秀美)  吹冷氣、喝冰飲,熱氣反被鎖在體內熱浪一波波,醫院湧入不少因天熱不適而掛急診的患者,到底炎炎夏日,如何避免因過熱引起的身體異常?為什麼在冷氣房進進出出、狂灌冰水反而會招致不適呢?近年,台灣的夏天越來越熱,除了高海拔的中央山脈外,全台的溫度分布圖,皆呈現超過攝氏35度的高溫,全島有如「烤番薯」,這種又熱又悶的氣候,容易出現疲憊、虛脫、暈眩、體力差、吃不太下飯的倦怠不適。天熱時,血管擴張,許多血液會滯流在四肢,加上大量流汗後,血液會減少,讓血壓降低,可能使腦部的血液供應量不足,導致頭暈、沒有力氣的情況更明顯。就算是從室外動輒超過攝氏35、36度的高溫,進到攝氏26、27度左右的冷氣房裡,也會因室外、室內的溫差問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像是打噴嚏、頭痛、流鼻水、咳嗽、眼睛乾等,都很常見。而溫差達十度以上,其實也會讓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忽冷忽熱易罹患感冒,也使得一感冒很不易痊癒。到底炎熱的夏天,該怎麼做,才能在高溫、冷氣交替的現代環境中,保有滿滿的元氣?本週由專精生活預防保健的余文瑞醫師,分享與酷夏共處的關鍵養生之道。流汗沒補充水分會脫水 水須喝到讓尿液變淡為止人體約有七成是水分,高溫的環境中,體溫微微上升,身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位於腦部的下視丘會啟動排汗來調節。而夏天會揮汗如雨、汗流浹背,也都是為了降低體內的溫度,因此,在陰涼、不曝曬、空氣流動的通風環境中,一邊流汗、一邊適度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例如運動飲料)是最自然、有效的散熱方式。但若是光流汗,沒有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便會開始出現口乾、倦怠、虛脫不舒服、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頭痛等脫水現象。建議健康的成人,在剛起床時,就要先喝一杯水,大量流汗、感覺到口乾時,也要適時的止渴,建議可以喝到不再口渴或尿液變淡為止。水喝得足夠,才能在有效流汗排熱之餘,產生足夠的尿液來沖洗泌尿道,避免泌尿道感染及結石。因天氣太熱引起的體溫微微上升,正常情況下,不應超過攝氏38度,若超過38度以上,甚至達到39度,代表身體已有較嚴重脫水的熱中暑現象。此時,反而不太會流汗,皮膚摸起來很燙、呼吸很喘、心跳很快,每分鐘超過120下,因有可能造成組織器官的傷害,甚至進展到意識混亂或昏迷、有生命危險,要馬上送醫掛急診,不可輕忽。送醫前,要特別留意患者可能會嘔吐,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室外衝進冷氣房會昏沉 應在陰涼處待10分鐘降體溫平常若有運動的習慣,有助身體建立良好的排汗機制,預防熱傷害;但若已經熱到不舒服,就不適合再做激烈的運動,應該好好休息,以免加重症狀。當熱到體溫上升時,也不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來退燒,這種發燒是因為體溫的調節中樞無法順利散熱,並不是身體發炎引起,即使吃消炎止痛藥,也無法有效退燒。在皮膚感覺到很灼熱、口渴的炎夏,從室外回到室內,不適合一下子衝進涼快的冷氣房裡,或者狂灌冰水解渴。因為體內熱度高時,馬上進到冷氣房,會讓皮膚的毛細孔及血管很快收縮,汗排不出去,皮膚雖然是涼的,但身體的內部還是很熱,就會出現易疲倦、昏沉、沒有胃口的「冷氣症候群」。應要特別注意冷、熱間的瞬間溫差,最好能在陰涼、通風的走道或走廊,待個五到十分鐘,讓身體稍微適應。而以溫開水或室溫的運動飲料來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才是對身體及腸胃最友善的夏日解渴飲品。沖冷水澡會使血管收縮 水溫40度才能排汗散熱如果時間、環境許可,可沖個溫水澡(攝氏四十度左右即可),換套寬鬆、透氣、排汗的衣服,幫助身體把汗流出來,達到散熱效果。但不建議洗冷水澡,因為冷水澡同樣會讓皮膚的毛細孔及血管收縮,雖然馬上會覺得很涼快,卻反而不利排汗,讓體熱無法有效散發。沒辦法沖澡時,也可改用溫的濕毛巾擦澡來散熱。室內的冷氣,不要調太強,無法調整溫度且過冷的中央空調,最好能準備薄襯衫來禦寒。若要在家使用刮痧這類非侵入性的民俗療法來解熱,要注意使用方法,如果找不到瓷製的湯匙,可用不銳利的刮痧板,且要刮痧的部位,不能有開放性的傷口,以免加重感染。一般人最常刮痧的部位是既平又面積大的背頸部,通常只要輕輕刮,經過這類被動性的刺激,就會促使皮膚表面的血管擴張,幫助散熱,同時會出現一大片紫紅色的斑痕,不可太過用力或不斷重複刮,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非得要在日正當中外出時,建議出門前30分鐘,在沒有衣物覆蓋的皮膚塗抹防曬乳,並且善用陽傘、帽子保護,盡量走有遮陽的區域,以降低曬傷機率。延伸閱讀/炎夏解熱3要訣累積在體內的熱氣,靠身體來排汗散熱是最健康有效的方式;一旦排汗機制失靈,就會導致熱傷害,甚至熱中暑。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才能健健康康過炎夏。1)避免穿過度合身悶熱的衣物,盡量穿寬鬆、透氣、排汗的舒適衣著。2)進入冷氣房前,先在陰涼通風的走道待5到10分鐘,讓身體適應。3)身體因高溫微微發熱時,可沖溫水澡把汗流出來,有效散熱、降溫。小檔案/值班醫師余文瑞經歷: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新北市石碇鄉衛生所主任、新店市衛生所主任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專長: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檢查、戒菸門診※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夏日海邊光腳丫 四大保養關鍵

夏日海邊光腳丫 四大保養關鍵#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90期  整理者黃秀美)  高溫易出汗,可預防搽抗黴菌製劑夏天一到,戶外水上活動多,光腳丫、搭涼鞋、穿人字拖機會增加,不管是脫皮的香港腳、灰灰的趾甲,還是粗粗的厚腳跟,都有礙觀瞻,到底有哪些足部的健康問題值得重視?平日又該怎麼保養?人體站立時,不管是走路、跑步或爬樓梯,雙腳必須承接所有的重力,但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一下自己的腳丫、腳縫,或腳底了呢?其實,足部的保健並不難,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可以趁每天洗好澡後,用毛巾擦乾時,順便花幾分鐘時間,稍微看一下:趾甲是否適度修剪,表面有沒有保持光滑,還是有黃黃灰灰變厚的情況?趾頭與趾頭間的趾縫,尤其是第3、第4或第4、第5腳趾間,最容易有香港腳,也可以輕輕拉開來,看看有沒有脫皮、長水泡?當然,每天踩在地上的腳底,也不能忽略,不論是突出的雞眼、硬硬的厚皮,粗而乾裂的腳後跟,還有大於0.5公分以上的痣,都是需要特別留意的足部問題。為什麼夏天一來,香港腳就容易一再復發?從事水上活動,該如何避免被感染?香港腳:搭配口服藥,不能見好停藥本期由專攻皮膚感染性疾病的廖怡華醫師,分享夏日足部健康的關鍵養生之道。香港腳是黴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罹患香港腳會造成足部皮膚的紅、癢、脫皮、起水泡,甚至破皮、潰瘍。事實上,在藥房就可買到各種專治香港腳的抗黴菌乳膏、凝膠或噴液,但為什麼香港腳明明搽了藥,還是成效有限、一來再來?主要原因是,黴菌會深入皮膚的角質層,若患者是屬於免疫較差的厚皮型香港腳,角質層會變得很厚、有厚繭,或合併有灰趾甲。光是外用抗黴菌藥物,滲透效果有限,常須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才能夠徹底治療。此外,患者在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時,若只塗抹有明顯症狀的部位,或塗抹的時間不夠久,也會讓治療效果打折。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不管癢不癢,有沒有症狀,雙腳的腳趾、趾縫、腳底、腳側的皮膚(編按:約是女性穿包鞋時,會包裹到的位置),都要全面搽藥,而且就算症狀有改善,也不能馬上停藥,而是要用到建議的治療時間,才能避免香港腳一再復發。在春夏交際,常見的汗疱疹,也會讓腳趾出現明顯小水泡,有可能被誤認為是香港腳,但因汗疱疹並非黴菌感染引起,若以抗黴菌藥物治療,也無法奏效。如果是腳部很容易出汗、潮溼,或經常出入三溫暖、游泳池,有時候難免會增加接觸黴菌的機會,可以考慮回家後,預防性的搽上抗黴菌製劑,如凝膠或薄膜液,避免香港腳復發。平常則可穿著透氣性佳的涼鞋,或是幾雙鞋交替穿,鞋內比較不會有溼氣,較不會讓黴菌有機可乘。灰趾甲:療程半年,搽藥前磨掉趾甲灰趾甲同樣是黴菌引起的疾病,但由於趾甲的角質層較厚、生長速度慢,動輒6個月到1年的療程,都很常見。若是灰趾甲的甲面面積低於2/3,沒有侵犯到趾甲根部,可塗抹類似指甲油形態的抗黴菌外用藥。使用前,需將較黃、較厚且含黴菌的趾甲磨掉,約可有4到5成的治療效果,較一般外用抗黴菌藥物的1到2成高,但還是不如口服抗黴菌藥物7到8成的治癒率。趾甲出血:運動鞋楦頭過窄,引起摩擦近年很流行跑馬拉松,有些跑者,長跑後會發現大拇趾整個變黑、疼痛,這常常是跑步時,大拇趾不斷撞擊鞋面,導致趾甲下甲床急性出血產生血腫。治療時,可用雷射或針,在趾甲面打一個洞,讓瘀血引流出來,就可有效減緩疼痛。習慣穿過窄楦頭運動鞋的跑者,有時在第4、第5趾的趾甲外側,也會有慢性摩擦引起的趾甲變黑、變厚、暗沉、出血現象。若有這些狀況,要多注意跑步時穿的鞋、襪選擇,以免這些急慢性傷害一再發生。如果是趾甲、腳縫或腳底有痣,該怎麼辦?東方人有大於0.5公分以上的痣,建議一定要切除,0.1到0.2公分的痣,可以再觀察看看;倘若有長得很快、形狀不規則、顏色有變化,不管是變深或變淺的痣,建議早日切除,以避免惡性化的可能。這是因為有一種外觀看起來像痣的「黑色素細胞瘤」,在東方人身上,最好發在腳部,是少數,太晚發現可能會致命的皮膚癌。腳跟乾裂:洗澡後搽水楊酸加強保溼而雞眼,也是常見的足部問題,易發生在腳底受力壓迫的部位,出現厚厚的角質層,就算用外科手術削薄,也很容易在同一部位,再次出現。由於雞眼的發生,是足部的自我保護機制,建議協同復健科醫師,配合鞋子或鞋墊,找出站立、走路時,較佳的鞋款及姿勢。腳跟乾裂,是中老年常見的困擾,嚴重時,像乾裂的大地,穿涼鞋不好看,穿包鞋又容易刮破絲襪,也有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症狀。若此現象是單純乾燥引起,可在洗澡後,搽濃度約10%的水楊酸或尿素藥膏來去角質,加強保溼,即有治療兼保養的功能。而有些慢性溼疹引起的角質變厚,則須再加上一些抗發炎的藥物,合併治療。【延伸閱讀】3招讓你輕鬆美足發癢、脫皮的香港腳,粗得像菜瓜布的粗腳跟,很難光腳見人。若有黴菌感染,更怕會傳染給家人,除了接受正確治療外,平日的足部保養,也很重要。1)洗澡後,以毛巾擦乾足部再檢查,尤其是腳底,以及腳趾間的腳縫。2)腳跟易乾裂者,可先搽濃度較高的水楊酸藥膏,再包上保鮮膜加強療效。3)腳部易出汗、潮溼者,可用止汗劑,襪子應常更換,好幾雙鞋交替穿。小檔案_值班醫師 廖怡華經歷: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現職:台大醫學院皮膚科副教授、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專長:皮膚黴菌及感染性疾病、皮膚外科、雷射美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