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焦慮情緒歸咎生活不順,是對,但也不完全正確,怎麼說?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享2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指出「焦慮」源於「恐懼感」,惟有「自我關懷」並培養「安全感」才有助於擺脫膠著的心理壓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把焦慮情緒歸咎生活不順,是對,但也不完全正確,怎麼說?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享2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指出「焦慮」源於「恐懼感」,惟有「自我關懷」並培養「安全感」才有助於擺脫膠著的心理壓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期待一份穩定關係,卻總是在真正進入關係時感到徬徨不安?既害怕受傷,也擔心自己不被愛?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書中解析,唯有正確認識你心中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並練習自我療癒,才能健康成熟地面對生命中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即使在2021年東京實現了奧運舉重項目前所未有的紀錄,讓全台為之沸騰。舉重選手郭婞淳卻在《舉重若輕的婞念》書中分享,在挑戰世界紀錄失敗後,那個被攝影機捕捉到的經典微笑之下,一秒決定要繼續參戰2024巴黎奧運。早已是世界公認頂尖運動員的她,為何依然有如此執著?以下為原書摘文:
接觸過許多體育項目的奧運金牌得主郭婞淳,如何在輸贏中調適心情,卻不丟失對勝利的渴望?新書《郭婞淳:舉重若輕的婞念》中,揭露屬於她的「分心」魔法,除了能夠轉移注意力、適當放鬆,還意外發現接觸其他運動時,反而更能幫助自己體能更上一層樓。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上總有些人存在感濃厚但似乎毫無實力,還經常把大小事分攤給他人幫忙。小心別被他捕獲!根據人氣部落客阿發在《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分析,這種人可能用含金量低的好聽話讓善良同事被迫幫忙。小心公親變事主,承擔了不屬於你的工作。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上是否偶爾會與到某類同事,成天抱怨,每天製造各種對職場不滿的情緒,卻不肯親自解決,反而到處散播負能量,慫恿他人去爭取什麼、做點什麼。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書中提醒,有人可能正在「煽動人心」,不妨深入了解對方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以免自己做出「被誤導」的決定。以下為原書摘文:
感覺孤單並非弱者的表現,人類是群體動物,歸屬感其實是攸關生死的重要感受,諮商心理師楊雅筑在《關係的刻意練習》中提醒,與其否定自己對群體歸屬的渴望,你可以學習面對孤單、處理孤單,藉此更加認識自己,從而改善每一段你在乎的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奧運場上屢破紀錄的舉重天后郭婞淳,即使已確定拿到金牌,仍試圖挑戰、超越自己,勇往直前的態度,感動了全世界。在《郭婞淳:舉重若輕的婞念》書中,揭露了這位世界頂尖運動員如何在反覆練習中淬煉出堅韌的信念,也分享在訓練中一步步突破身體弱點的踏實歷程。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