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聞腸癌色變!少吃燒烤紅肉多蔬果吧

聞腸癌色變!少吃燒烤紅肉多蔬果吧#化療

最近很多名人相繼驚傳罹患大腸癌,讓不少人聞「腸癌」色變,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表示,飲食西化、嗜吃燒烤紅肉、高油脂食物,加上少食用高纖的蔬菜水果等,讓國內每年新增的大腸癌人數持續攀升。在台灣,每年的癌症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為第一名,而台南市立醫院每年診斷的癌症病人中,目前以也大腸直腸癌估第一位,李楊成醫師強調,初期腸癌不需化療,開刀後定期追蹤即可;第二期開刀後,醫師將依照癌症風險高低,決定是否需要化療及電療等輔助治療;第三期開刀後最好要接受化療,若直腸癌也要接受局部電療;第四期以化療為主,但患者可做基因檢測,根據基因是否突變,搭配不同的標靶藥物。李楊成醫師指出,個人化醫療是目前的治療趨勢,選擇適合自的「標靶治療」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是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新趨勢,兩者結合治療大大提昇治療反應率和完全手術切除率,進而提高存活率。

影音/MIT! 中藥能改善化療副作用

影音/MIT! 中藥能改善化療副作用#化療

癌症化療的病人,有八成以上都會有疲勞、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嘔吐等副作用,造成病患極大的痛苦。國內業者現在利用有機大豆,以特殊的酵母菌和乳酸菌發酵製成萃取液,歷時14年的研發,投入了十多億的經費,終於通過臨床三期的測試,取得了國內第一張中藥新成藥的許可證。這項新藥在台北榮總和新光醫院癌症中心進行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證實了服用口服液的病人,在疲倦感和食慾,比沒有輔助療法的化療病人有明顯改善。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表示,這是第一件國人研發、核可上市的中藥新成藥,意義重大。衛生署表示這項化療輔助新成藥,不用受限醫師處方,一般藥房通路就買得到,但半年藥價大約四萬五千元,並不便宜。

首件國人研發中藥成藥!改善化療副作用

首件國人研發中藥成藥!改善化療副作用#化療

國人研發中藥新藥有成,第一件由國人自行研發的中藥新成藥將於21日核發藥品許可證。此中藥新藥為有機大豆發酵的內服液,由國內藥商委託國內GMP藥廠製造,並經教學醫院依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GCP)進行臨床試驗療效評估,歷經數年時間終獲完成。該中藥新藥查驗登記申請,經提交衛生署中藥藥物諮詢委員會決議,同意核發藥品許可證,適應症為改善癌患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出現的疲勞及食慾不振等症狀。此中藥新藥為國內第二件經由中藥新藥臨床試驗(IND)及中藥新藥查驗登記(NDA)通過的新藥,除代表國內生技產業具有研發中藥新藥的能力,更顯示我國中藥的審查品質,已能依照現代化及科學化方式進行,有助於激勵國內業者,開創中草藥新紀元。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指出,業者經過14年時間、投入超過10億元經費研發,研發出有機大豆發酵內服液,且經人體臨床試驗,可改善化療後疲勞與食慾不振等情況。

轉移性胃癌 邁入個人化醫療時代

轉移性胃癌 邁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化療

臺灣為胃癌的高罹患率地區之一,根據我國97年度癌登資料顯示,胃癌的發生率佔第7位,是國人主要的好發癌症之一。胃癌的症狀包括上腹部脹痛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與一般的消化性潰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故較難僅由症狀來斷定胃癌,容易被輕忽,導致許多患者被確診時已形成轉移性胃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陳明晃醫師表示,確診時已為轉移性胃癌比例約占5成,因為已形成遠端轉移而無法手術,在治療上多以化學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發現約16%的轉移性胃癌患者具有HER2基因呈陽性反應的特性,研究顯示,若在治療這些患者時能將化療合併單株抗體標靶治療,患者的預後狀況與整體存活期,都較單純化療來的好。陳醫師提到其自身在臨床上,以標靶藥物治療轉移性胃癌的經驗,曾有一位患者的胃癌再度復發,且轉移至肝臟,經檢測後發現其HER2基因為陽性,故在化療外輔以標靶治療,經過6個月的多次療程,竟發現患者的腫瘤消失,且原本有的腸阻塞現象也得到舒緩,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陳醫師也表示,轉移性胃癌在整體存活期與生活品質提升後,患者的生命延長,預後照護更顯重要,特別是應如何補充營養,是臨床上很重要的課題。台灣癌症基金會近來也針對胃癌飲食推出「胃癌飲食呵護手冊」,免費提供給民眾參考,請向全省各大醫院癌症資源窗口,或電洽(02)8787-9907索取。

癌思停治療乳癌 日本仍核准使用

癌思停治療乳癌 日本仍核准使用#化療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1月18日宣布撤銷癌思停治療轉移性乳癌的適應症,為這場漫長的爭執暫時畫下一個句點。這個與世界其他重要藥物審核機構大相逕庭的決定,引起各界的關注,因為包括負責制定美國乳癌治療準則的組織NCCN和歐盟藥物管理局皆持續認同癌思停做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選擇,同時日本厚生署也於不久前的9月26日開放癌思停治療晚期轉移性乳癌,這些重要乳癌研究及國家藥物審核單位對癌思停的看法,似乎都在對FDA的判斷表達疑惑。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郭集慶醫師表示,針對日本厚生省核准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停治療晚期轉移性乳癌的決定,其核准是基於承認之前三個癌思停治療乳癌的大型第三期跨國研究,並且加上在日本國內進行的一項第二期的實驗,綜合結果證實在化療外合併使用癌思停治療乳癌,在腫瘤反應率與無疾病進展存活期都可增加約兩倍,且造成的副作用亦可使用藥物加以控制,故核准癌思停使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乳癌。郭集慶醫師說,癌思停不僅可搭配化療做為第一線治療,根據11月10日最新發表在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一項名為RIBBON-2的第三期大型研究,證實以癌思停合併化療做為第二線治療,腫瘤反應率可由29.6%提升至39.5%,無疾病進展存活期則由5.1個月增加到7.2個月,結果顯示癌思停亦可做為第二線治療使用。針對美國FDA將癌思停由乳癌治療適應症中移除的爭議,郭集慶醫師指出,過去美國FDA也曾做出獨立於世界各國的決議,其中有些是受制於人為的因素,這次是否還有醫療成本的考量就不得而知,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目前美國已有部分保險公司開始不提供癌思停保險給付,未來患者將背負沉重的藥價,恐有損其用藥權益。參考紐約時報外電請見:http://www.nytimes.com/2011/11/19/business/fda-revokes-approval-of-avastin-as-breast-cancer-drug.html?_r=2

腹痛、食慾差 胃癌易輕忽而致轉移

腹痛、食慾差 胃癌易輕忽而致轉移#化療

臺灣為胃癌的高罹患率地區之一,根據我國97年度癌登資料顯示,胃癌的發生率佔第7位,是國人主要的好發癌症之一。胃癌的症狀包括上腹部脹痛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與一般的消化性潰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故較難僅由症狀來斷定胃癌,容易被輕忽,導致許多患者被確診時已形成轉移性胃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陳明晃醫師表示,確診時已為轉移性胃癌比例約占5成,因為已形成遠端轉移而無法手術,在治療上多以化學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發現約16%的轉移性胃癌患者具有HER2基因呈陽性反應的特性,研究顯示,若在治療這些患者時能將化療合併單株抗體標靶治療,患者的預後狀況與整體存活期,都較單純化療來的好。陳醫師提到其自身在臨床上,以標靶藥物治療轉移性胃癌的經驗,曾有一位患者的胃癌再度復發,且轉移至肝臟,經檢測後發現其HER2基因為陽性,故在化療外輔以標靶治療,經過6個月的多次療程,竟發現患者的腫瘤消失,且原本有的腸阻塞現象也得到舒緩,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轉移性胃癌在整體存活期與生活品質提升後,患者的生命延長,預後照護更顯重要,特別是應如何補充營養,是臨床上很重要的課題。

標靶藥搭化療 治轉移性胃癌效果不錯

標靶藥搭化療 治轉移性胃癌效果不錯#化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為胃癌發生的高危險區,根據衛生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97年各有男性1571人與女性827人因胃癌死亡,99年胃癌佔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六位,全台約有一萬八千多名胃癌患者,其中約四成為轉移性胃癌。(圖:胃癌手術之後的切片,翻攝自維基百科)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正雄醫師表示,過去轉移性胃癌患者僅能依靠化療來控制病情,存活期通常不超過一年,且因為癌細胞轉移,多會造成嚴重腹水、吞嚥困難與腸阻塞,嚴重時無法進食,只能進行管灌飲食、或是經由腸造口灌食。張正雄醫師也表示,經歷過手術或化學治療之後,臨床上常見病人的體重減輕10公斤以上,而在醫學上體重減輕10%,即代表有需要接受營養照護。隨著醫療的進步,轉移性胃癌也早邁入個人化醫療時代,臨床統計約有16%的轉移性胃癌患者為HER2陽性基因,張正雄醫師提出,一項名為ToGA的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報告已經證實,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療,針對HER2蛋白質過度表現的族群,大幅延長中位存活期達35%,由11.8個月提升至16個月,突破過去轉移性胃癌治療上,中位存活期不超過一年的瓶頸,且部分經治療達緩解的病人,將可因病情改善或暫停化療,而部分解除疲倦、噁心、疼痛、吞嚥困難、嘔吐、厭食與腹水的症狀,患者生活品質得以提升。

懷孕媽媽得乳癌 化療仍可產下健康BABY

懷孕媽媽得乳癌 化療仍可產下健康BABY#化療

台灣罹患乳癌比率漸趨年輕化,三軍總醫院曾有一案例,一名34歲且已懷孕五個月的婦女,突然摸到自己右乳房有異常腫塊,接受醫師檢查發現,罹患乳癌,且由於此婦女的乳癌屬於風險較高的三陰性乳癌,不能等產後再治療,經過醫師團隊的建議,全身麻醉進行乳房部分切除,並進行4次化學治療,最後在足月懷孕下,自然產出健康BABY,而這項研究也獲刊在今年12月的國際婦產科醫學期刊中。(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Ernest F)根據媒體報導表示,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醫師黃貴帥表示,只要懷孕超過十二周,準媽媽可在不影響胎兒健康下同時進行治療,但是對於懷孕不到十二周的準媽媽,因為胎兒還尚處在重要器官的發育期,恐受小紅莓等化療藥物影響,加上胎兒尚小,多半建議重心放在母親的治療上。黃貴帥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去年總生育率只有0.9人,成為全球生育率最少的國家,因此每個寶寶和媽媽都值得被搶救,以挽救台灣的出生率,另外與國外相比,國內乳癌患者明顯年輕化,四十歲以前罹患乳癌就占了三成,加上晚婚、晚生育,使近幾年孕婦罹癌案例明顯增加,不過即使在懷孕期的媽媽罹乳癌只要經專業評估調整用藥、治療方式,也可產下健康BABY,準媽媽與家人不必過於灰心。優活推薦: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 不生小孩、不餵母乳是主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57忍受3秒鐘乳房攝影不適 換來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56乳癌發生年齡逐年增 嚴重威脅熟女健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6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