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37歲面臨乳癌復發 CDK4/6為晚期患者爭取新生

37歲面臨乳癌復發 CDK4/6為晚期患者爭取新生#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儘管多數國人對於乳癌防治均具備「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觀念,但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逐年下修,好發年齡相比歐美國家年輕了十歲!經過確診後辛苦療程,卻又再次面臨乳癌轉移或復發的病患來說,更是承受相當大的衝擊、挫敗感,甚至陷入生活品質與經濟問題的焦慮中!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分享,一位30歲即罹患乳癌的診間年輕女性病患,經過標準的手術及輔助性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後,直到37歲時卻面臨乳癌復發。身為女強人的她,仍期望持續在事業上打拼,經與醫師溝通後,採用了CDK4/6抑制劑配合抗荷爾蒙治療,搭配每個月的停經針,現在已經控制得當,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同時保有積極、勇敢的治療態度,讓她能實踐更多理想與工作目標。乳癌定期回診是關鍵!新型標靶助力與『癌』和平共存「在罹患過乳癌的病患身上,即使經過手術、化療、放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我們仍會擔心病患身上還躲有微小的癌細胞,而這些微小不容易查覺的癌細胞,也是造成復發的來源。」謝佩穎醫師表示。由於復發初期通常自身無法察覺,建議一定要規律回診,並針對常見復發部位定期進行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另一方面,同時密切注意身體其他狀況,如果是身體反覆發生的不適症狀 (如:持續性的頭痛、骨痛),就需要回診和醫師討檢是否需要檢查,排除或確認病灶。乳癌經確診後,依照生物標記區分為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等不同亞型,復發風險各異,甚至部分病患恐面臨三成復發轉移風險。在面對二次罹癌或治療副作用陰影下,年輕乳癌病友的心裡掙扎與恐懼可以想見。拜醫藥研發進步所賜,近年CDK4/6抑制劑、免疫療法等迎來新突破,不論停經前或停經後病患的整體存活期與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改善!CDK4/6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選擇多樣化,延長新生有希望!謝佩穎醫師以高達七成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說明,一旦癌症復發會以傳統型CDK4/6抑制劑來治療,而以往荷爾蒙陽性通常會施打停經針,或評估是否要手術摘除卵巢。對於正值事業衝刺、結婚生子年紀的患者來說,這樣的方式衝擊較大。隨著藥物持續進步,目前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對復發或轉移性病患有明顯治療效用,整體存活期、無疾病惡化時間皆有大幅提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與其陷入時好時壞的擔憂心情,病患更要培養與疾病共存的心態,不要過度恐慌。醫師能夠協助病友執行最適當用藥並有效管理副作用,病友用日常的心態來調整生活,更可以透過加入病友團體讓彼此心情有交流的管道,增加正面心態。遵照醫囑平常心 維持生活品質、實踐夢想非難事!謝佩穎醫師提醒,生活作息的平常心也很重要,比方在飲食上,有些病友擔心是否不能吃山藥、豆漿等會影響荷爾蒙治療成效。但倘若不是過度攝取,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其次就是做好自身保護,戴好口罩、勤洗手,事實上與防疫觀念也是相同。另外維持良好運動習慣,也相當重要。CDK4/6抑制劑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停經後的乳癌病患,減緩許多癌友的經濟壓力。期盼日後也能嘉惠更多停經前病友。以往第一線臨床治療選擇有限,治療伴隨的副作用常讓患者苦不堪言,現今隨著新藥物持續革新,對年輕患者來說,也是人生前進的動力。圖說: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謝佩穎醫師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包著頭巾的患者來看診,臉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需要人攙扶,她慢慢地坐下來。「我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越來越嚴重、白血球也不足,打造血針改善不多。上個月回診時醫師說,紅血球生成素暫時不能打了,一方面是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怕繼續打會出現血管栓塞,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貧血嚴重時療程須暫緩 影響預後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會抑制骨髓細胞,讓骨髓造血能力變差;另外惡性腫瘤會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也會影響造血;癌症治療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足,也會影響造血;還有時常抽血追蹤檢驗,也會造成血色素流失過多,這都會讓腫瘤患者出現貧血。貧血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或相關症狀,也是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當貧血太過嚴重時,必須暫緩或延後整個治療療程,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體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皮質部間質細胞來合成,是一種醣蛋白類的荷爾蒙,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生成及分化,增加紅血球數量,簡單講就是幫助造血。當癌症患者出現貧血時,多會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但是,它的使用並不是無止盡的。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有可能會加速惡性腫瘤的生長,惡化癌症病情,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血壓增高,增加腦中風機率。所以,當使用6~8周後依舊貧血無改善,這時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骨髓抑制的貧血,在中醫方面是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中醫調理助攻 癌友得以繼續療程中醫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病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幾周的調理,患者精神改善了,貧血也減輕很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腫瘤科說我的檢查數字已經合格了,可以繼續原先的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過多次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然而這幾年來時常感到疲累,即使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疲累感仍然不減,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表現,因此求診中醫。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癌因性疲憊症是長時間感到疲累或筋疲力竭的感受,不會因睡眠或休息而改善,根據研究調查,有高達92%的癌症患者有疲憊的問題,在藥物治療上西醫有精神刺激藥物、類固醇藥物等。中醫則可依患者體質調配藥物以及針灸穴位。另外,非藥物處置可透過運動、營養、心理社會和認知行為層面等來改善。藥物搭配運動、飲食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指數也變穩定患者經過中醫診察後,給予補氣健脾藥物,如人參、黃耆、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也酌加調整腸胃道和體質的藥物,並針灸合谷、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平時配合規律的運動,以及高纖低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飲食。經過三個月的調養,林先生除解決疲憊問題,連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跟著穩定下來。劉家蓁提醒,癌症患者的疲憊感,大多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來恢復,建議有癌因性疲憊的患者就醫尋求協助,並透過運動、營養的補充,來解決疲憊問題,減輕對生活帶來的衝擊。

肺癌喘咳又水腫 中醫助攻她得以繼續化療

肺癌喘咳又水腫 中醫助攻她得以繼續化療#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牽著媽媽的手,緩緩地來看診,媽媽看起來有80幾歲了,明顯的臉部水腫,短短的幾步路就顯得呼吸喘促。兒子說,媽媽罹患肺癌一段時間了,總是水腫、喘、咳,做過標靶治療,利尿劑效果不好,常常因為貧血或白血球不足就延後化療,大約3到4周做一次化療,腫瘤大小沒什麼變化,水腫也沒改變,但體力越來越差,食欲不好,呼吸越來越喘,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肺癌治療選擇多 有體力挺過療程是關鍵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超過7千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的總合還多,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至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癌治療方式複雜且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而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差異甚大,最重要的還是患者體力的保存,身體能撐過治療才算是成功,中醫這時候扮演關鍵角色。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在這種肺癌呼吸喘促的情形,是屬於中醫「息賁」、「息積」、「肺積」的範疇。「息賁」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皇帝經‧靈樞‧經筋篇》,到了相傳是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著的《難經》中進一步提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並稱為五積病之一。唐代醫家楊玄操所著的《黃帝八十一難經注》解釋「息,長也。賁,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氣不行,漸長而通於膈,故曰息賁。一曰:賁,聚也,言其漸長而聚蓄」就是描寫因為腫瘤積聚造成喘促的情形,這是肺氣鬱結,痰熱壅遏所致。腫瘤期數越後面 「痰結」調理更重要而肺癌的病因病機,在古籍《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邪積胸中,阻塞氣逆,氣不得通,為痰、為食、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有清楚的描述,正氣內虛,加上肺氣賁郁、積聚成痰,痰凝毒聚、臟腑陰陽失調,久積痰結而致胸中有形結塊。如果到了喘促息賁的階段,肺氣鬱結、痰熱壅遏,就必須在對肺癌的治療上,加上清降肺氣、滌痰洩熱的處置,尤其是腫瘤期數越後面的,與「痰結」的調理更是重要。中醫會按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證型、不同的病程,加上搭配目前正在接受的西醫治療,給予每個人不同的調理,可以降低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的不舒服,提高整體的治療成效。「蔡醫師,我媽媽的水腫比較消了,醫院的檢查也不錯,腫瘤科醫師說接下來可以繼續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我覺得接下來還是要中西醫一起治療,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一向令女性聞之色變,疾病本身、治療過程的種種不適症狀,給予病患和家屬極大壓力。一名40多歲的王媽媽,家中小孩正值最活潑的年紀,卻於此時確診乳癌第四期,無法陪伴家人,加上化療引起的極度疲憊,讓她與家人都身心俱疲;所幸醫師針對疲憊症狀進行治療,進而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現健康狀況恢復良好。根據最新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年增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新增1人,是國人第三大常見癌症,也蟬聯女性最易罹患的癌種;然而,只要早期發現與治療,乳癌病友擁有相當高的存活率,也讓醫界與國健署持續積極呼籲,乳癌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癌因性疲憊症 化放療最常見不適症狀然而癌症治療常伴隨著相當多的不適症狀,當中,已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化放療過程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包含乳癌在內,我國高達9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的症狀,其中更有1/4已達需要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程度。未妥善處理,很容易導致癌症療程被迫中斷。極度疲累 不願/無法完成治療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包括癌症的疾病本身以及治療過程,都會給病患帶來極大的疲憊,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出現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導致無法繼續治療等狀況,進而降低治療效果。由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編訂的《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內容以疲憊量表來評估癌症疲憊:小於4分屬於輕度疲憊,可透過運動、能量分配、營養飲食等「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我國自行研發適應症藥物 增添抗癌新利器然而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也就是中重度疲憊以上程度,該治療指引便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醫師表示,過往並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所幸現在我國自行研發出適應症藥物,並經臨床證實效果,讓癌友有了新的抗癌利器。收治王媽媽的王正旭醫師表示,王媽媽的小孩正值最活潑的階段,在學校的體能活動中表現傑出,她也時常陪著小孩到處比賽,在旁加油吶喊;但在確診罹病後,便承受著化療帶來的極度疲憊不適,體力大幅衰弱,進食意願降低,連血球數值都低下到無法再接受治療,相當辛苦。在某次接觸到媒體報導的衛教資訊後,王媽媽主動提出接受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要求,希望能改善自身狀況;經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後,疲憊狀況確實大幅緩解,血球數值也回到可接受治療的標準,連帶著也改善了胃口、情緒與生活品質,在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之後,現在身體健康狀況恢復良好。納入健保給付 嘉惠病友與家屬王正旭醫師表示,該治療癌疲憊的藥物,近期獲健保署核准,納入健保給付,嘉惠乳癌四期患者;他強調,多數乳癌患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一旦罹病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大受影響,此藥物納入健保後,不僅有助於讓更多病患獲得治療需求,也減輕了許多病人與整個家庭各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對病友家庭與社會幫助很大。

化療後手麻難扣鈕釦 靠這招恢復感覺

化療後手麻難扣鈕釦 靠這招恢復感覺#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5歲楊先生罹患大腸癌一年,治療過程順利,並穩定追蹤,本應是值得欣慰的事,但化療後造成的手腳麻木,讓他煩惱不已,除了皮膚總是覺得刺痛不舒服外,也因無法感受手指的感覺,連拿杯子、扣釦子都出現困難,所幸透過針灸與中藥治療,四肢感覺逐漸恢復,也讓癌後生活品質獲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表示,門診遇到許多與楊先生相同處境的抗癌患者,雖然抗癌成功,但藥物副作用造成生活品質不佳,即便他們嘗試各種方法,卻都不見效,往往抱持最後一絲希望尋求中醫協助。化療藥物嚴重副作用 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王崧指出,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是一種因化療部分藥物引起的嚴重副作用,常見於乳癌、大腸癌、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部分病患會隨著時間推移,症狀逐漸減輕,卻也有很多人無法痊癒,造成24小時肢體不間斷麻木、緊繃,甚至疼痛,進而影響睡眠、心情及日常作息,令他們相當困擾。由於治療神經病變尚未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僅能藉由降低化療劑量或調整化療頻率,來降低神經病變發生率,或經由復健改善動作失能,加上僅有少數藥物能減輕不適感,使得嚴重病變的患者經常處於極度焦慮而絕望的心情。治療現曙光 針灸搭配中藥改善生活品質王崧強調,目前有少部分的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改善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而且幾乎無副作用,使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出現一道曙光,再搭配補益氣血、通經活絡並輔以清利濕熱的中藥治療,楊先生恢復罹癌前的生活品質,也相當珍惜重生後的生活。王崧提醒,抗癌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吃得下、睡得著,生活作息能自主控制,並回歸正常生活,建議癌症患者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經由西醫評估治療後,若合併出現周邊神經病變、體力差、疲倦、焦慮等症狀,可配合中醫治療,調理氣血、降低復發率,並減緩癌症治療相關症狀。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老是沒胃口,可能是胃癌警訊!72歲的苗媽媽一向胃口很好,但去年突然食欲下降,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3個月,家人驚覺有異,就醫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隨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很快復發,嚇得苗媽媽不敢再接受治療。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健保口服化療藥,讓她重拾治療勇氣。十大癌症常客!每天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不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每年胃癌新增人數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過去台灣胃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30年來降幅超過四成,十大癌症排名也從30年前第五,降至最新統計的第九位。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莫名變瘦別高興!6成確診已是晚期除了正確飲食和衛生習慣,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胃癌早期症狀,例如食欲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主要靠化療續命。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慶幸的是,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健保 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化療後想吐令人卻步 有方法安度療程

化療後想吐令人卻步 有方法安度療程#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化療後最常見的三個副作用,疲倦、噁心嘔吐、落髮,都會讓病患對於治療卻步,或是無法順利完成療程。其中最難受的莫過於噁心嘔吐,不僅休息無法改善,還會連帶影響食欲,生活品質極差。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止吐或改善噁心,是病患是否願意持續治療的關鍵,口服、注射和貼片等藥物的止吐措施也是治療計畫重點。化療仍為治療主軸 副作用常見嘔吐、落髮隨著醫療進步,出現許多新的治療方式,但並非所有病患都適用,僅有20%左右的病患可以接受免疫療法,且要有特殊基因標記的癌症才用得上標靶藥物,也非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因此化療目前仍為癌症治療的主軸。楊慕華主任說明,化學治療的藥物特性,是針對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作用,因此連帶影響新陳代謝快速的黏膜組織與毛髮,造成落髮及黏膜炎等;化療及放射治療,會刺激腦內嘔吐中樞神經,進而感到噁心和嘔吐。治療藥物分為低、中、高致吐性,有部分藥物屬於高致吐性,也就是高達九成的使用者都會嘔吐,大部分的化療藥物屬中致吐性,大概有三成以上的使用者會嘔吐,這種無可避免的副作用,會降低病患的治療意願,因此止吐措施也成為治療計畫重點。止吐藥物根據給藥途徑分為經皮、口服與點滴,楊慕華主任說藥物的成分無太大差異,因為嘔吐分為24小時內發生的急性嘔吐,及治療24小時後的延遲性嘔吐,根據嘔吐的發生時間,選擇適合的劑型。頭頸癌、口腔黏膜破損者 可選擇改良式止吐貼片楊慕華主任說明,口服或注射的止吐藥物,可以降低噁心嘔吐,但對於年紀大、頭頸癌、治療時口腔狀況不好無法吞嚥者,止吐效果較不明顯;或是放射治療階段需要每天接受治療者,則可以選擇改良式的止吐貼片,可提供穩定、持續的血中濃度,有效預防治療引起的嘔吐感,效果可達7天。門診中就曾有50多歲的口腔癌男性,進行放療到最後兩周時,口腔破損連水都無法喝,幾乎要放棄治療,但加上針劑和貼片止吐後,便可以開始進食獲取營養,順利將療程走完。癌症治療除了成效外,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同等重要,只要能維持原本的生活步調,可以進食,都能大大提升治療的順從性及耐受性,避免病患放棄。楊慕華主任提醒,止吐貼片不可貼在過敏、發紅的皮膚上,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時需撕下,腸阻塞患者使用也要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