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癌症化療腸胃不適、便祕樣樣來⋯中醫教按壓「2穴道」促進腸胃蠕動

癌症化療腸胃不適、便祕樣樣來⋯中醫教按壓「2穴道」促進腸胃蠕動#化療

52歲張小姐在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患者於1周後回診,各項症狀得到改善。

她脖子腫痛誤以為疫苗反應,竟是甲狀腺癌!醫揭「這些症狀」得小心

她脖子腫痛誤以為疫苗反應,竟是甲狀腺癌!醫揭「這些症狀」得小心#化療

67歲阿香姐前年脖子開始腫痛,當初以為是注射疫苗所致,沒有太多理會,腫痛持續了1年半,直到家人提醒「不可輕忽」,她才開始積極就醫。經醫院檢查之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並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今年1月底入住同位素碘-131輻射隔離病房治療。日前,患者已康復出院,只須定期回診追蹤治療。

愛女患重症⋯幸福家庭一夕巨變!勇敢夫妻用「這些方式」重拾希望

愛女患重症⋯幸福家庭一夕巨變!勇敢夫妻用「這些方式」重拾希望#化療

失去摯愛後,是否還有幸福的可能?其實,失去孩子的傷口永遠不會好起來,一輩子都會隱隱作痛;但只要鼓起勇氣敞開心房,就能把悲傷化成力量,而這份愛就能無限蔓延。SMOK老宅甜所於《時間帶不走悲傷,但可以把悲傷化為力量》一書中,分享失去愛女的故事,幫助類似經驗的家庭走出傷痛。以下為原書摘文:

標靶藥救命!75歲急性血癌患者不住院治療也能成功抗癌

標靶藥救命!75歲急性血癌患者不住院治療也能成功抗癌#化療

發燒與貧血是常見的疾病徵兆,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症狀,但這些症狀卻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引起。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分享,1名75歲婦人因貧血到社區診所就診,醫生抽血檢驗發現不尋常,立刻轉診至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今日已有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可用,經過口服標靶藥BCL-2抑制劑合併低劑量化療,婦人病程已獲得良好控制,體內也無殘存癌細胞。 長輩、身體機能差者難承受高劑量化療 健保給付標靶藥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李典錕說明,台灣每10萬人中,約2至3人會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尤其60至79歲族群病患數最多。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很頑強,傳統上必須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副作用強烈,除了嘴破、掉髮外,也容易損害心、肝、腎等內臟功能。治療期間,因患者免疫力驟降,容易病菌感染,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李典錕指出,許多患者得知需要接受高強度化療後,擔心自身無法承受副作用,可能消極面對治療。不過今日臨床上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使用,在降低治療副作用的同時,能維持甚至提升治療的成效。 相較單用低劑量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可將反應率拉高至近50% 治療有望不住院 李典錕強調,不同以往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只有化學治療單一武器,如今可藉由標靶藥物的協助,降低化療劑量,治療效果也大幅提昇,且已有部分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健保2020年開始給付FLT-3抑制劑外,2021年開放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用於75歲以上,或心臟或肝臟或肺臟功能不佳的75歲以下的患者。 李典錕進一步指出,不適合標準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往僅能調降化療強度,但治療反應率僅13%,但現在標靶藥物配合低劑量化療,反應率可提升至近50%,副作用也僅約標準化療的十分之一。病人可以在最低副作用影響下,有效去除體內癌細胞,最好結果就是達到治癒目標。 李典錕分享,該75歲婦人是自己的臨床個案,起初同樣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化療伴隨的副作用,有鑑於其符合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的健保給付條件,透過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合併低劑量針劑化療期間都沒有住院,標靶藥物都是口服,配合低劑量針劑化療藥物,個案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也已穩定控制病程至今。 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不要害怕 積極面對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 李典錕呼籲,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就算是長輩或身體機能較差的患者,也能獲得妥善且可負擔的治療。鼓勵患者一旦發現有疑似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檢查。即便確診也不要膽怯,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治療,有機會獲得良好治療成果。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化療

「五年前,王阿姨因為背痛來看醫師,輾轉來到腫瘤內科,確診時就有肝臟轉移。她對於罹癌坦然接受,但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能看到小兒子成家立業;為兼顧療效及生活品質,接受組合化療,讓她成功在三年後參與小兒子的結婚典禮……」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林欣辰醫師娓娓道來。 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明,胰臟癌治療照護包含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疼痛管理和營養支持,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015 年 7 月成立胰臟癌團隊,納入多專科團隊照護,致力提升病友的診療照護品質。同時,臺中榮民總醫院亦不斷精進胰臟癌的治療與照護,在多專科整合照護的基礎下,陳適安院長指示應該依據每位病友的診斷期別、生理狀況,訂定治療計劃,透過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甚至是最新的細胞治療,來提高病人治療的反應率及存活率。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即便有腹脹、悶痛等情形出現*1,也易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延誤最佳就醫時機。為幫助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及其風險因子,臺灣胰臟醫學會與臺中榮民總醫院攜手合作,於 2 月 3 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石宇軒醫師及林欣辰醫師均指出,目前已有許多藥物可選擇,而許多民眾十分畏懼化療的副作用,也都能夠透過調整劑量以及其他方式進行症狀治療、榮總院內也設有心理諮商師、社工等醫療團隊可以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癌王」奪命! 八成以上患者為晚期個案 誤判為腸胃道疾病誤就醫時機 平均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已連續兩年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約 2,500人性命。「胰臟癌每年新增個案數約為 2,000 人*2,雖人數不多,但 85%以上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僅有 5%*1,因此胰臟癌又有『癌王」之稱。」林肇堂理事長沉痛的表示。此外,由於胰臟癌病程快速,若出現劇烈疼痛、黃疸等明顯症狀時,通常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這時就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存活時間也大幅下降。   林欣辰醫師說明,若患者在早期、未發生遠端轉移前就已發現疾病,通常會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後續視患者狀況搭配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然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發生遠端轉移,無法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切除乾淨,主要治療方式將以化療為主,其中組合式化療是晚期、轉移性患者重要的治療方式。 六旬婦人罹「癌王」 組合式化療提昇治療成效兼顧生活品質 六旬蔡女士家庭美滿,退休後本以為可以跟家人共享天倫、含飴弄孫,不料去年七月確診晚期胰臟癌,且轉移至肝臟。一開始家人擔心蔡女士的身心狀況,不願意透漏病情,蔡女士仍猜到自己的病情並不樂觀,深夜偷偷躲起來哭泣、查找相關資料並詢問醫師;蔡女士希望可以兼顧生活品質,與醫師及家人討論後,選擇能在門診就完成的組合式化療治療,治療後至今已逾一年,病情穩定,時常與家人一起去旅遊,珍惜得來不易的時光。 石宇軒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式化療意即多個化療藥組合而成,相較單一化療的方式,組合式化療已被證實可提昇胰臟癌的治療效果,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組合式化療為胰臟癌治療首選。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儘量來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醫籲:切勿輕忽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 2/3 於臺中榮民總醫院開跑 林肇堂理事長提醒,民眾若有家族史、胰臟發炎、糖尿病等,需要有高風險者之自覺;如出現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務必要立即就醫診斷,切勿延誤了治療時機。而若是晚期的患者,現在的化療方式多元,透過組合式的化療能延長總體生存期,且也有治療便利性佳的選擇,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合用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 月 3 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藉由胰臟癌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提升大眾對於疾病的瞭解;同時,展覽中包含胰臟癌治療流程,以及病友的治療經歷故事。期盼病友們能更加掌握現有治療選擇,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罹癌4成竟非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恐引發「這種病」反成致死元凶

罹癌4成竟非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恐引發「這種病」反成致死元凶#化療

癌症、心臟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的前兩名,許多癌症病患在接受癌症治療時,常因化療、放療或免疫標靶藥物具有心毒性,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發生或變嚴重,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特別成立「腫瘤心臟」跨團隊照護,就是要將潛藏在癌症的「隱形殺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併發症降至最低,讓癌症治療不卡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