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美國兒科醫學界持續呼籲成人不要讓未滿兩歲的孩子看電視,但似乎只在父母心中起了小小漣漪,現在仍然有近90%的美國小孩2歲之前每天看電視一到二小時,臺灣的現象也差不多。近日澳洲政府釋出將制訂法律限制兩歲以下孩子看電視的訊息,雖然尚未定案,各方阻力也是重重,但我仍然十分敬佩澳洲政府對國家幼苗的重視。看電視可能減少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2009年澳洲政府委託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手冊,是一本鉅細靡遺的育兒指引,其中有關看電視的問題只是諸多內容當中的一小部分。手冊中提出禁止幼兒看電視的原因,包括可能減少他們從事遊戲、社交接觸與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視線定焦於平面螢幕會影響視力發展,以及減少專注力的時間。在先進國家,看電視成了孩子除睡覺外花費最多時間的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已建議(沒有禁止,只是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孩子每天不得超過2小時,且只看優質兒童節目。不同的是,澳洲政府因使用「禁止」的字眼,引起較多關注。看電視解決問題 只會惡性循環為何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勸導父母別讓小小孩看電視,卻起不了作用?實在是現代父母太過忙碌,為了得到喘息的時間,只好將孩子交給電視保母。也有些父母抱怨,空氣汙染嚴重、社會事件頻仍,家長還能帶孩子去哪裡?藉此合理化幼童看電視的行為。更有父母認為自己也是看電視長大的,也沒有變笨。父母的這些想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問題,照顧者的無能為力,雖然情有可原,但以看電視來解決問題,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當孩子從不當的電視節目中養成暴力、攻擊行為,再想管教孩子就事倍功半了。到底看電視對幼兒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從3個面向分析:• 電視影像本身的影響1) 聲光刺激/電視螢幕的閃爍光影、變換畫面、快速剪接等聲光效果,對幼兒正在發育的大腦不利。2) 影響視力發育/嬰幼兒時期視力還未發育良好,他們需要東看西看,獲得全視野的發展,而看電視會讓幼童的視線集中在一個框框內。另外,幼兒事實上是有點「遠視」,因此無法看清楚電視上的內容,當然就無法吸收所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資訊,反而會影響視力的正常發育。• 節目內容的影響1) 語言發展遲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電視學語言,但是孩子從生活環境裡學語言會更快。電視是單向的「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對談與互動,反而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2) 無法專注/當孩子適應了電視的過度刺激,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就顯得平淡,也就引不起他的興趣和投入。根據研究,三歲以下的孩子電視看得越多,到七歲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衝動的機率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在其他房間遊戲,電視的背景聲音也會影響孩子遊戲的專注力,增加衝動行為的機率。3) 認知或閱讀障礙/雖然有實驗證明《芝麻街》(Sesame Street)之類的兒童節目對三歲以上的孩子是有幫助的,但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效果卻恰恰相反。研究顯示,三歲以下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力也越差。看到一串數字,能夠記住的長度也不如同齡孩子,這些能力的下降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和成就。4) 價值觀扭曲/卡通中的暴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充滿商業行為的廣告,也會誘惑孩子消費,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電視造成間接的影響1) 親子關係疏離/幼兒花費過多時間看電視會大幅減少與家人的言語互動。研究顯示,打開電視會讓家庭減少80%以上的語言溝通。雖然有些父母會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但此時的父母多數是為了休息,而很少和孩子互動、學習,處於「人在心不在」的狀態,不但無法增進孩子的身心成長,反而錯過孩子重要的發展階段,虛擲寶貴的親子時光。2) 運動不足/全世界的肥胖兒都在增加,電視與垃圾食物難辭其咎。長期看電視的孩子運動不足,容易肥胖,也容易懶散、被動。研究證明,肥胖兒中除了10%是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遺傳,剩下的80%皆屬單純性肥胖,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愛看電視。剝奪其他活動的時間:嬰幼兒階段是腦功能發育階段,需要均衡的腦部刺激,才能衍生更多的腦神經迴路與連結,如果長時間看電視,相對的就減少了玩沙、溜滑梯、扮家家酒、玩黏土、畫圖等活動的時間,而這些活動對孩子的全面性發展很重要。有些父母會想提供教學光碟讓孩子觀看,是誤以為這些影片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益。然而根據研究,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論觀看哪種教學光碟,皆無法使孩子更聰明,反而增加上述所提及的不良影響。多數研究還是建議,幼兒三歲以上才可以看電視,傷害較小,但仍需注意每天應以一小時為限。(本文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夜間運動30分 有效解除疲勞

夜間運動30分 有效解除疲勞#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30分鐘放空自己 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4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夜間輕微運動 可以解除肌肉僵硬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2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血液循環變好 自律神經的活動會改善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大家總認為早上運動比較好,不過就結論來看,晚間運動的效果比早上來得好,因為早上運動可是伴隨著許多風險呢!早上是交感神經較活躍的時刻,此時血管收縮、肌肉較僵硬,因此比較容易受傷,以前很多運動部門都喜歡在早上練習,但是因為受傷的風險很大,目前多數的案例顯示,最早至少也要超過早上10點,才開始展開晨間練習。早上運動 容易變得焦慮早上是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的時刻,跟醫療有關的人應該都知道,早上運動是相當危險的,早上做運動還有一個缺點,到了開始工作時身體也開始感到疲累,我過去也曾試過早上運動,但是因為在疲倦的狀態下上工,明顯感覺到工作的精準度下滑了,因為疲勞,所以也容易變得焦慮,我認為早上運動對工作絕對沒有幫助。(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餐前做運動 有效降低食量!

餐前做運動 有效降低食量!#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1小時才消耗7大卡。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輕運動可鍛煉體力 加速新陳代謝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減輕經期疼痛 先遵守8守則

減輕經期疼痛 先遵守8守則#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康的飲食是孩子吃對正確營養、養成好體質的關鍵,而要讓女孩在生理期間擁有好情緒、減輕疼痛,良好的生活保養更是密切相關,青春期少女注意做好經期保健,避開不該做的事,既能減少月經時的小麻煩,還能降低未來罹患婦女病的機率。•     1)生理期也要運動/平時培養運動習慣對增加骨質密度,刺激骨骼生長很有幫助,而經期間適當、輕鬆的運動也能促進青少女的血液循環,讓經血排出更順暢。•  2) 正常作息、不熬夜/睡眠充足能使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過度勞累也是引發經期不順的原因。而且大部分的成長激素都是在晚間睡覺時分泌的,尤其在深度睡眠的時段分泌得更好。因此發育成長中的少女,每天睡覺至少要達到8小時,且最好在晚上10點左右就寢最佳。不過,學子們難免因為課業壓力而有必需夜讀的狀況,那麼就盡量不要超過11點才上床睡覺。因為晚上11點至半夜3點是身體肝經、膽經運行的時間。尤其是肝的經絡環繞子宮,肝的氣血虛耗會讓子宮機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下,不但容易經痛,也提供了陰道細菌孳生的環境,引發陰道炎或尿道感染。•  3) 壓力要適當排解/在升上國中之後,孩子必須面臨比過去生活更嚴峻的讀書與考試壓力,加上青春期「轉大人」的心理變化,讓這些緊張、焦慮的情緒容易產生「肝氣鬱結」(情緒鬱悶與肌肉緊繃)、「肝鬱化火」(情緒起伏大,加上火氣大與發炎)的現象,導致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素亂,出現經痛或經期不規則情形。•  4) 動手寫月經日記/從女兒第一次來經之後,可教導她們自我記錄生理狀況。由於該階段的月經可能較不穩定,可以透過月經記錄了解有無異常,例如經期過長或是經血量過多等特殊狀況,以提早考慮是否就醫。•  5) 陰部避免過度清潔/經期時外陰部以溫水擦洗即可,千萬不可以清洗陰道;更要避免使用鹼性清潔用品過度清潔,破壞在經期已非弱酸性的陰道環境,否則抗菌能力低的行經期陰道,將有搔癢不適或細菌感染現象。•  6) 洗頭一定要立即吹乾/剛洗完頭時,頭皮毛細孔是打開的,沒有立即吹乾的話,水分會很快冷卻並停留在頭皮表面,產生寒濕停滯的狀況。行經期間免疫力相對低下,萬一再加上氣候不穩定、吹風之後,風寒就因此入侵,便容易發生感冒、頭痛現象了(少部分女性則會常態性的發生經行感冒與頭痛症狀)。另外,也要注意保暖,即使天氣炎熱也千萬不可用冷水洗頭、洗澡。•  7) 經期洗澡採淋浴式/有人可能會想月經來時,躺在浴缸裡泡澡多舒服啊!但其實生理期的時候,子宮頸比平時呈現較為開放的狀態,髒污一旦進入子宮內,便會增加感染機率,所以洗澡還是採用淋浴方式為佳。•  8) 不要縱容自己胡亂發脾氣/女孩子在碰到大姨媽來訪時,因為荷爾蒙的波動及身體變化,難免有情緒不佳的時候。不過青春少女可別因此放縱自己太過情緒化的反應,過於憤怒、抑鬱將會導致「肝氣鬱滯」氣滯脹痛的症狀,「怒傷肝」造成血行不暢、血瘀刺痛的病況,對經期不順反倒有推波助瀾的效果!(本文摘自/10秒有感,按對穴位立即甩掉生理痛/台灣廣廈出版)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健康排毒 深呼吸多運動就對了

健康排毒 深呼吸多運動就對了#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基本上,所有的排毒書籍和計劃都會表示,清潔身體最主要的就是清潔2個系統─腸道和肝臟,但是事實上,這2個器官系統並無法囊括全身,而淋巴系統雖然重要,但常被人們忽略。體重過重婦女 淋巴系統效果都不彰淋巴系統是身體排除毒素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當我們談論肝臟時,一般人都還具有一些概念,了解肝臟器官的基本功能,但是,當我們談論淋巴系統時,絕大部分的人往往無言以對,不過無論你是否了解淋巴系統,都無法否定它的重要性,因為淋巴系統與健康習習相關。淋巴系統是一種由充滿液體的淋巴結(node)、淋巴腺(gland)、淋巴管(tube)所組成非常複雜的網狀系統,在浸濕身體細胞、帶走組織「污穢」後,讓身體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百分之80的體重過重婦女,她們的淋巴系統效果都不彰,淋巴系統流動順暢不但可以減輕體重,同時也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淋巴能把細胞裡的廢棄物帶到血液中淋巴系統包括淋巴腺、淋巴結、脾臟、胸腺、扁桃腺以及血管和輸送管,靠著上述這些元素,能把細胞裡的廢棄物帶到血液中,淋巴系統不但可以處理外部進入身體的毒素(如食物、空氣污染),同時也可以應付身體內部產生的毒素(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例如,在身體出現發炎狀況時,可以將發炎的廢棄物帶到血液中,進而清除這些廢棄物質。淋巴液在進入心臟附近的血管後,可以由此進入循環全身的血液,當淋巴系統清掃乾淨身體內的毒素,並且將這些毒素丟棄到血液中,腎臟立刻會開始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深呼吸和增加運動 才能使淋巴液流動淋巴液需要呼吸、運動、按摩才能保持流動,對於大部分經常坐著或呼吸很淺的人來說,保持淋巴液流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此外,即使你經常運動,淋巴液還是有可能功能不彰,在人體裡,淋巴液要比血液多出3倍,但是並沒有其他器官可以像心臟般不斷抽送淋巴液,因此唯有依靠深呼吸和增加運動量才能促使淋巴液流動。壓力也是影響淋巴液流動的因素之一,因為人在壓力的情境中,呼吸通常都會變得比較淺,在第2階段排毒過程中,你會學習各種呼吸的技巧─在第六章時已討論過,即使在排毒計畫結束後,也應該把這種呼吸技巧融入每天的日常生活裡,因為這種呼吸技巧的好處不勝枚舉。(本文摘自:米謝爾醫師四週排毒聖經,由山岳出版社發行) 

穿太緊、便秘 竟致胃食道逆流

穿太緊、便秘 竟致胃食道逆流#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生活繁忙,壓力大,常常忽略飲食,加上飲食不規律造成的生活緊張、腸胃狀況,胃食道逆流漸漸成為文明病,其實這樣的疾病出現,是一種警訊,告訴民眾務必要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避免病情嚴重,造成其他無可挽回的問題。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 減少刺激粘膜胃食道逆流常與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改變相關,下食道括約肌位於食道下方,正常情況下可以防止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降低,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因此,飲食上應避免一些容易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食物種類,在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下,也要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減少刺激粘膜。預防胃食道逆流飲食原則1) 維持適當合理的體重 /肥胖會增加腹壓、導致胃部排空緩慢,容易加重症狀,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Index;BMI)=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理想 BMI 數值為18.5~24。2) 三餐定時不過飽、少吃宵夜 /一次吃太多食物胃部壓力會增加,另外,研究發現,長時間未進食,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因此定時定量很重要,吃的時候也不能過飽,僅量維持每餐7~8分飽。3) 適量的蛋白質食物攝取 /胃酸主要消化蛋白質,蛋白質食物過多,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維持適當蛋白質攝取(4~5份的豆、魚、肉、蛋類),雖然研究指出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但過多蛋白質,刺激胃酸分泌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患者不適。4) 避免高油食物攝取 /高油食物會減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拉長胃排空時間,也就是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甜食或是蛋糕大多為高油、高糖食物,應該避免,再者簡單醣類也就是高甜味的食物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精緻糖類食物須看個人接受程度選擇,若吃甜食易感到脹氣或胃酸者,則應少吃。5) 減少茶鹼攝取 /研究指出茶鹼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且刺激胃酸分泌,可可粉、巧克力、濃茶、咖啡、可樂等富含咖啡因的食物,都有較高的茶鹼含量,若有為食道逆流者,須酌量攝取。6)  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 /嚴重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會有黏膜組織發炎,應避免辣椒、咖哩、胡椒等辛辣的食物及調味料,有些酸味較重的水果,如檸檬、柳橙汁等,尤其要避免酒精性飲料及碳酸汽水飲料等。7)  戒除菸、酒 /吸菸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會加重症狀,酒精在身體中會優先代謝,反而減少胃的排空,增加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加上酒精直接刺激胃酸分泌,戒除菸、酒則是較理想的方式。8) 維持適當的排便習慣 /便秘者因如廁習慣,易瞬間增加腹壓,也會加重胃食道逆流,每天適當飲水1500~2000cc以上,可減少便秘的機會。9) 每日3蔬2果 /每天3份蔬菜、2份水果,一份蔬菜為100g重,煮熟約半碗的量,一天加起來,理想為1.5碗,水果平平的2碗,視為2份,或是以棒球大小計算,每天2顆,不建議空腹攝取水果,因水果的簡單糖類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10) 維持適當的運動 /運動能有效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消除壓力及疲勞,但過度運動可能降低食道收縮的能力,因此適當合理的活動即可。11) 勿穿過緊的衣服 /有些女性因為愛美,常穿著緊身衣物,緊身衣會增加腹部壓力,造成胃酸難往下排空,也會相對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溫經散寒 快吃8種暖心食材

溫經散寒 快吃8種暖心食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冷暖身,你可以吃這些食材!進入秋冬,許多女性最困擾的就是手腳容易冰冷,影響日常與睡眠,透過簡單營養湯品,不僅可以改善症狀,更能溫暖身心輕鬆度過寒冷天氣,吃補氣補血食物,還要搭配運動,才能達到改善手腳冰冷的功效。早晚氣候開始變涼 消除體寒痛經過了中秋之後,已經可以感受到早晚氣候開始變涼的趨勢,天冷就會想吃些熱熱的食物來暖身,尤其很多女性朋友容易有體寒痛經的問題,對於攝取哪些食物能夠緩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陳穎提出以下說明:1)     羊肉 /羊肉為優質蛋白質也富含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素,當歸羊肉湯可益氣補虛,搭配薑絲一起食用,不僅暖身更適合氣血循環差且手腳冰冷的女性,不過對於慢性腎臟疾病需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患者,需酌量食用。2)     薑 /生薑可溫中止嘔、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可活絡氣血、溫暖四肢。3)     黑糖 /含有豐富的鈣、鉀、鐵、鎂,可暖肝脾、補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惡露。4)     堅果 /中醫認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禦寒的作用,以營養而言,堅果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磷脂質是有益健康的食物。 5)     桂圓 /含有豐富的鐵、鋅,味甘性溫、滋補氣血、能助火化燥,屬溫熱性食物。6)     紅棗 /具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有滋養調理的作用。7)     枸杞 /一般認為是冬季進補的好選擇,是上乘的滋補藥,《藥性論》也認為,枸杞子能「補益精諸不足」。8)     葛根 /在日本認為葛根粉有去寒、解毒的功能,葛根為豆科草本植物,用葛根精製的澱粉稱為「葛粉」,沖滾開水如同勾芡狀有保溫的效果,葛粉可在烘焙材料店或日系百貨公司的超巿購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