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運動健走3好處 輕鬆消耗10倍脂肪

運動健走3好處 輕鬆消耗10倍脂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目前健康危險因子之一,基隆市衛生局表示,有多數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與高血壓等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國人最常做的運動為散步與健走,其次依序為慢跑與爬山。健走好處多 走出健康的自我然而,有專家指出,健走的技巧很容易學,不易造成運動傷害,加上沒有年齡限制,很適合當做固定的運動,且它的好處也很多,建議民眾可透過健走達到身體健康的功效:1)減緩老化/常言道:「老化從腿開始」,所以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就是鍛鍊雙腿肌肉,因為運動全靠大腿、小腿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退化,不僅無法維持正確姿勢,而且易有疲勞、膝痛、腰痛等現象發生。2)走出健康、走出好身材/即使輕鬆地走,也能消耗平常10倍以上的脂肪,此外,健走還可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力量,解除緊張、控制體重,維持健康好身體。3)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運動前要注意地點、服裝最後,衛生局表示,民眾在健走的過程中應以方便為主,選擇一個適合的場地,最好是平坦、沒有車輛干擾的平地。至於服裝方面的要求,與一般運動時的要求一樣,須選穿起來舒適、透氣、吸汗或排汗功能佳的服裝或運動衫為理想,在鞋子方面,最重要的是鞋子一定要合腳,不過要預留一點空間,因為健走之後,腳會稍稍腫脹變大,慢跑鞋、多功能鞋承受力量較大,為比較理想的選擇。

不吃炸物、愛吃蔬果 婦人仍罹腸癌

不吃炸物、愛吃蔬果 婦人仍罹腸癌#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歐姓婦人平時非常注重健康、不吃炸物、愛吃蔬果,且生活作息正常,並長年保持每天晨泳的習慣,排便也相當規律,沒想到大腸直腸癌還是找上門。但在5年前,因出現輕微腹痛、排便不正常、有鉛筆便,原不以為意,直到看了新聞報導,才發現自己的狀況與大腸直腸癌症狀類似,因此趕緊就醫,原本醫師還說是因為吃乳酸菌的關係,請她不要太大驚小怪,但在她堅持下還是做大腸鏡檢查,此時,才發現自己竟罹患大腸直腸癌第3期,且在這段期間內,癌細胞更多次轉移至腹腔、輸尿管、直腸、甚至是兩側肺部。治療組合 提升存活率至30個月台北榮民總醫院藥物放射治療科趙毅醫師表示,化療、標靶藥物的發展,即使是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病患整體存活已有顯著的延長,從過去只有一種化療武器,到現在有多種、多線標靶及化療治療組合,讓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平均存活期從過去的5個月提升至30個月。治療用對方法 民眾最多省百萬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王照元醫師表示,原本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二線治療僅有化療,但衛生福利部在今年已核准血管新生抑制劑可作為二線治療使用,讓病患們可以在全線標靶不中斷的治療策略下存活更久。此外,趙毅醫師也表示,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健保已有給付2種標靶藥物,只要在治療過程中用對順序,最多可省百萬,讓病患們能享有更好的治療機會,也能降低治療的經濟負擔。選對治療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最後,提醒各位民眾,雖然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但隨著治療方法的增加,使得醫師與病患都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且在標靶藥物以及健保政策的支持下,已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效果以及更低的經濟負擔,因此,呼籲病患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女性做激烈運動 恐不孕!

女性做激烈運動 恐不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運動雖健康,但若女性朋友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恐怕會導致不孕!台中就有一名張姓女子,年輕時是游泳好手,雖近年來不再參賽,但還是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享受游在泳池裡的快感,但結婚兩年的她,卻不見肚皮有任何動靜,經婦產科醫師的檢查後,建議運動可以緩緩,別太「給力」,可另做較為緩和的活動,才半年過後,就喜傳「好孕」。丹麥研究 苗條婦女激烈運動易不孕婦產科醫師蔡鋒博指出,丹麥曾有一份研究調查,3,628名育齡婦女平常的運動習慣、方式及時數,統計其運動量和生育能力的關係,發現,從事激烈運動,如跑步、競速腳踏車等,雖然行房次數比一般人多,但月經容易不規則,因此受孕相對困難。而且隨著每週劇烈運動的時數增加,生育能力呈現線性下滑的趨勢。但研究也指出,儘管看起來劇烈運動會導致月經不規則或排卵障礙不孕症,可是研究顯示如果女性若過重,建議做些劇烈運動,除了有減重的效果外,對生育能力反而有些許改善。然而,過瘦或苗條的婦女則建議以適度運動取代劇烈運動,如此比較容易懷孕。蔡鋒博醫師就建議育齡婦女,想生小孩就要多活動,適度運動有助生育;過重婦女不妨選擇運動量較大的運動,減重健身外,還可幫助懷孕!

樂閱讀/善用零碎時間運動 燃脂量加倍

樂閱讀/善用零碎時間運動 燃脂量加倍#運動

隨時可做!或選作息中這1分鐘做操,燃脂量更加倍  想照顧身材和健康,不要小看每天用零碎時間做運動的效果。美國醫界研究發現,生活中有意識的活動身體,和你半年來每週5天、每天做20~60分鐘有氧運動來比較(游泳或騎單車等),所減的體重和體脂肪幾乎一樣多。作息當中,你可以隨時藉用毛巾操來瘦身,而且選擇某些特殊時段當中的1分鐘做操,更能讓終極瘦身操的功效加倍!1)飯後30分鐘後:有效減掉「體脂肪」,尤其晚餐後。吃完飯30分鐘後,用1分鐘伸展動動身體,或倒垃圾、刷浴室,都有助身體分配熱量。尤其吃完晚餐,不要就坐躺著看電視或睡覺;因為飯後30分鐘起,小腸開始吸收養份,血糖濃度隨即上升,此時讓身體活動,或多做「手腳體操」,就不會囤積體脂肪。2)下午4~6點間:每天身體「燃脂率」最高的時段。每天下午4點,是一天中最適合減肥健身的時間。因為下丘腦的生理週期節律指揮,此時體溫達最高點(脈搏、血壓則最低),肌肉最溫暖、最有彈性,反應最快,力氣最大,運動燃脂率最棒。可多做「蹲抬動停、間隔強度高的操式」。3)沖洗熱水澡時:提高體溫促進代謝,軟化脂肪。洗熱水澡時,適合一邊做「拉筋伸展操式」,在溫度較高的空間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有效軟化脂肪。4)準備睡覺之前:提高並在睡眠中延續「基礎代謝」。就寢前,以下腹丹田調息,搭配幾個「大關節伸展操」,有鬆筋助眠效果。多做「腹部、肋骨鼓縮動作」,能帶動睡眠中臟腑繼續代謝,「睡覺也能瘦!」5)早起未下床時:伸展活氧、拉長體態的好時機。每天早上按下鬧鐘後,不要馬上起床,趁此時全身肌肉關節最鬆長的狀態,大字平躺在床上,「深緩的呼吸,一邊伸展全身筋骨」,只要1分鐘,就能喚醒細胞活躍,讓燃脂力暖機開工!6)月經完後7天:選難度高的操式,塑身效果更棒。女性「行經期」身體會消耗比平常多的能量,不宜過度運動減肥,可以初級的毛巾伸展操為主。最適當又有效的瘦身時間在月經後的黃金7天,因為身體代謝會變快,這幾天選擇「高難度的核心+手腳體操」,有助排油、排生理期水腫,體重可下降1~3公斤。(本文作者/呂紹達)(摘自/1天只要1分鐘1個動作!瘦腰平腹提拉臀/蘋果屋出版)

研究:每周運動三小時 65歲膚齡能回到20歲!

研究:每周運動三小時 65歲膚齡能回到20歲!#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保養品買買買抹抹抹,但其實最能夠保養肌膚的方式,根本不用花任何一毛錢,只要出門跑跑步健健身,每周累積三小時,不知不覺你的膚質很可能就會返老還童!運動組別 膚質明顯變好根據美國麥瑪士達大學的最新研究報告表示,研究找了29位受測者,分為兩組進行實驗,一組每周運動三小時,另一組則什麼事情都不做,結果出現驚人的差異,每周運動的組別,膚質與膚齡明顯變好,更有65歲的受測者,膚質逆齡成長,回到20歲的皮膚!隨著年紀逐漸變大,身體的新陳代謝減緩,除了讓肌膚逐漸老化,變得粗糙,長斑長皺紋,更可能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讓肥胖纏身,而為了打擊脂肪肥肉,民眾都知道,運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但美國的新研究更表示,還能夠讓肌膚回春,可見運動對於人體的好處。《優活》提醒/研究雖證實運動能夠使肌膚逆齡成長,但肌膚老化的最主要原因為紫外線,平日做好肌膚的防曬,才能夠避免肌膚快速老化。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年紀一大,因為肌肉力量逐漸減少,導致做許多事情終將緩如蝸行,其中,肌力減少,最主要就是影響到行走的速度,而根據國外資料研究指出,女性到五十歲,男性到七十歲後,行走速度會大幅減緩,對此,書田診所物理治療師蔡佩玲說,人的肌肉力量,到了二十歲後就會逐漸衰退,若年輕時不加以運動,訓練肌肉耐力,到了老年,走路速度不超過每秒1.2公尺,恐怕連過馬路都有問題!3成國人肥胖不運動 老年恐罹肌少症蔡佩玲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力量會逐漸減少,走路速度會逐漸變慢。然而,隨著現代人無運動習慣,肌肉耐力將會逐年下降,而根據統計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高達3成以上,另一份資料顯示,國人肌少正盛行率落在15%以上,恐怕成為老年之後的重大隱憂。蔡佩玲指出,若是長輩無法在17秒內順利完成連續5次的起立坐下、走路速度小於0.8公尺/秒,就應儘早就醫檢查是否有老年衰弱的問題。對此,蔡佩玲建議,每週進行至少2天的「循環式肌肉適能訓練」,每次進行四項活動:1) 起立坐下/雙手抱胸,背打直,坐椅子的前1/2。維持雙手抱胸,緩慢起立至腳站直,再坐下,重複10次。2) 抬左、右腳/保持站姿,若怕不穩手可扶牆,輪流將左右腳抬起至腰際,各做10次。3) 墊腳尖走路/手扶牆壁、墊腳尖前、後走路10公尺,重複3次。4) 抬手握力訓練/雙手握緊海綿或彈力球,手臂向前伸直,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手臂向兩側伸展,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藉由增加重複次數、漸進性的阻力、上下肢肌肉群交替訓練可有效達到訓練效果。有助於強化肌力、提升走路速度、達到健康維持與促進。《優活》提醒/人體肌力,在三十歲後,將逐年下滑1%~2%,提醒民眾平日最好養成運動習慣,維持333計畫,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心跳維持130下,才能夠避免肌力衰退,老年生活受到影響!

研究:年輕養成運動習慣 中年擁有靈活腦袋

研究:年輕養成運動習慣 中年擁有靈活腦袋#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早期若能養成運動好習慣,中年渴望擁有靈活的頭腦及良好的健康狀態,日前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心肺功能在20幾歲時較佳者,經過25年後,他的語言記憶、手眼協調、知覺等大腦運作的功能都也會處於較理想的狀態。養成運動好習慣 維護良好身體狀況該項研究,主要是要求受試者在自己能承受的速度下儘可能的跑,能跑多久就跑多久,並在20及25年後分別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排除所有外在條件及生活習慣後,年輕時在跑步機上測試表驗越佳者,在25年後的各項認知神經通能測驗中,都較有良好的表現。此外,體能維持程度越佳者,在20年後不僅是心肺功能退化程度較少者,也是在認知神經功能中表現最好的人 器官間的連動 是相互呼應的且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員大衛雅各表示,中年心肺功能較佳的人,通常都有有氧運動的習慣,因為在長時間的訓練下,身體的器官包括腦部及細胞內的粒線體,在使用氧氣的效率都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保留住了大腦運作的靈活性。不僅如此,該項研究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在於證實器官間是彼此牽動的,例如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心臟的健康狀況會影響腦部運作。此外,若是在年輕時後就能保持著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習慣的話,不但可以維持身材,還對腦袋有實際上的幫助,這不剛好一舉兩得,除了擁有健康的身狀況外體,也擁有靈活的腦袋。

跑步傷膝蓋?把握4原則有益膝關節

跑步傷膝蓋?把握4原則有益膝關節#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跑跑跑…向前跑!」台灣人愛運動,尤其是近年來路跑風氣盛行,儼然成為一種全民運動。然而,許多民眾擔心,跑步可能對於膝蓋害很大,特別是本身關節不適的民眾更是不敢過度運動。對此,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林政宜醫師表示,只要把握:跑前做好暖身、穿著合適運動鞋,同時在有合格的PU跑道上慢跑,以及不要一次長跑超過3000公尺等4項原則,其實跑步反而有助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此外,本身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民眾,也應時常活動身體,像是站立、健走等活動,都可舒緩關節不適的作用。跑步到底會不會傷膝蓋?林政宜醫師說明,任何運動只要過度、姿勢不對、在不合適的場合,都可能造成運動傷害。以跑步這項運動來講,本身就是一種負重運動,但是當人的膝蓋在負重承受壓力時會分泌關節液,幫助達到潤滑膝蓋的作用;同時,有運動習慣的人,本身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也會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也較小,以這個角度來看,跑步對膝蓋是有好處的。然而,為何有人說跑步會傷膝蓋?他接著說明,有些人跑步不僅跑前沒有暖身,又喜歡長跑、穿著不對的慢跑鞋,又或者喜歡在沒有吸震效果的柏油路上跑,當然會造成膝蓋的壓力,時間久了,當然會傷膝蓋。因此,醫師建議若喜歡慢跑的民眾,應盡量把握以下4原則:1) 跑前確實暖身。2) 穿著吸震的慢跑鞋。3) 在設有PU跑道的場地慢跑。4) 沒有受過正規訓練者,不宜長跑(一次超過3000公尺)。退化性關節炎應做何種運動?「已經有膝關節退化的民眾可以慢跑嗎?」林政宜醫師建議,若是輕度的患者還是可以慢跑,但應同時搭配正確的復健運動,增加大腿肌肉的強度;而中重度的患者,除了正規的復健運動外,就不大建議慢跑,可以選擇健走或站立的運動,千萬不能因為疼痛就不動,否則退化可是會越來越嚴重。以下整理醫師推薦膝關節退化患者可從事的復健運動:1) 坐在椅子上,大腿與小腿成90度角。2) 小腿往前舉至雙腿與地板平行,停留約30秒,可重複數次,如此可強化大腿肌肉,舒緩膝關節退化的不適。至於退化性關節炎在用藥選擇上,研究指出患者可服用葡萄醣胺來改善疼痛表現。根據臨床上資訊顯示,部分患者服用葡萄醣胺確實可以降低膝蓋疼痛,但除此之外,仍建議患者還是應遵循醫囑治療,並透過正確的復健運動,透過強化膝蓋周邊肌肉,給膝蓋支持的力量,才是治標的做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