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樂閱讀/3技巧!增加熱量輸出

樂閱讀/3技巧!增加熱量輸出#運動

破除BMI迷思,熱量平衡才是王道!  每天吃進來的食物,是我們身體唯一得到熱量的途徑(熱量攝取),而吃進來的熱量則在身體透過三種方式來把熱量燃燒掉(熱量輸出)。我們人體內的第一大燃燒鍋爐就是「新陳代謝率」,第二大的燃燒鍋爐是「平日的活動及運動」,而第三大的燃燒鍋爐則是「攝食生熱效應」。若想要維持健康有型的身材,就必須做到熱量攝取與熱量輸出的平衡,這是體重蹺蹺板的熱量平衡概念。當熱量攝取大於輸出,就會胖;熱量輸出大於攝取,就會瘦。多數人並不清楚要如何減少食物攝取,也不知如何增加熱量輸出,常常用了不對方法產生很多副作用,經常是不吃某一類食物,或是應該多吃的食物卻不知如何多吃,結果造成熱量蹺蹺板的不平衡。我所設計的「逆轉餐盤」飲食法非常重視熱量平衡,用均衡又健康的方式來降低熱量攝取,也希望藉由「逆轉餐盤」來幫助你如何增加熱量輸出。• 增加基礎代謝率/想要增加基礎代謝率,最重要的方法是增加運動量和肌肉量。人體即使坐著一整天都不動,熱量消耗的動作也不會停,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提高基礎代謝率的話,躺著不動也可能會變瘦。但是,天下沒有如此完美的事,若我們整天都躺著不動,基礎代謝率一定會下降,想要瘦下來也是天方夜譚,我們平時還是要多運動,才有可能「躺著都會瘦」。• 增加平日的活動及運動量/我們每天走路、跑步、說話、喝水等身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輸出約占15%至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因此減重當然也不能夠忽略掉運動的重要性。「逆轉餐盤」不會只重視食物而已,也重視身體的活動量,特別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運動是減重的關鍵,可以消耗熱量,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尤其是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增加肌肉量又可加速新陳代謝率,連「睡覺都會瘦」這句話,才有可能不是玩笑話。• 增加「攝食生熱效應」/在我們每天所使用掉的能量中,有10%是用來消化、吸收、運送排出所吃進去的食物,如果可以增加特定種類食物的份量,就可以增加食物的攝食生熱效應,這也是可以達成減重目標的。在「有熱量的營養素」中,食物生熱效應是蛋白質大於脂肪,而脂肪大於醣類。換句話說,我們身體吃進這三大類營養素,扣除「食物生熱效應」,身體最容易得到的淨熱量是來自於醣類,其次是脂肪,最不會得到熱量的是蛋白質。(本文作者/吳映蓉)(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樂閱讀/如何度過理想的早上?

樂閱讀/如何度過理想的早上?#運動

經常聽到許多人主張「早餐一定要盡量多吃,才能為一天帶來活力」,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阿育吠陀將一天分為6個時段,其中早上的6~10時,是水能居於優勢的時段。既然早上的這段時間是水能時間,那麼負責掌控消化力的火能當然會比較弱,所以在早上起床後的這段時間裡,由於身體裡的火還沒有正式燃燒起來,如果吃太多食物,根本無法消化。由此可見,基本上早餐的量不應該過多,不過當然也有體質別的差異。若是風體質和火體質的人,就可以稍微吃一點,但水體質的人,應該盡量少吃,其實就算只喝開水或溫牛奶,也絕對足夠。若是風體質的人,可以喝溫熱的湯或味噌湯,並吃點飯和炒菜,或吃用全麥麵粉作成的印度烤餅,或吃用全麥麵粉作成,並塗有酥油或果醬的麵包。若是火體質的人,可以將一杯牛奶裡加入二大匙葡萄乾、數顆海棗、一小匙酥油,並充分溫熱過後喝,或是吃一、二碗飯,並配加有綠色蔬菜和豆腐的味噌湯,以及溫蔬菜。只要是這類食物,就可以稍微吃一點。不只是早餐而已,只要懂得好好度過早上的時間,就能讓自己整天的行動都變得輕盈又爽朗,因為早上是最佳的排毒時間,也是一天當中最容易淨化身心的時間。理想的早上應以下列方式度過,務必從自己辦得到的事開始嘗試。早上的理想度過方式/1)上午六時前起床。2)漱口並去除舌苔。3)啜飲一杯確實煮沸的開水。4)做瑜珈或冥想。5)洗臉。6)排泄。7)油壓按摩。8)淋溫熱浴並換衣服。9)上午八時之前簡單吃點早餐。10)進行輕度散步或運動。(本文作者/蓮村誠)(摘自/無毒外食革命/三采文化出版)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運動

當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會不想活動身體,好像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可是,積極活動身體卻能有效脫離低潮狀態。只要動動身體,心情也會跟著改變。根據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ät Bern)精神學科的齊格弗里德.福雷教授研究顯示,「憂鬱狀態」與「身體活動」具有相關性。福雷教授錄下憂鬱症患者們的日常生活,調查他們「身體活動狀況」與「脫離憂鬱狀態」的相互關係。結果發現,不太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為31.04%。相較於這個數字,經常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可高達43.74%。由此可知,只要多多活動身體,就能消除掉大半的憂鬱狀態。可是,往往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都不會想活動身體。或是遇到煩惱時,感覺身體似乎也會跟著虛弱,體力變差。不是有很多心理疲憊的人,假日時都只想躲在家裡,或是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哪裡也不想去嗎?其實,只要試著積極活動身體,很快就能度過低潮狀態。藉由活動身體,就能為心情帶來明顯改變。但要是持續躲著不動的話,可是會一直低潮下去的喔!所以,下次如果面臨工作困擾,或是與客戶交涉不順時,千萬不要把這種情緒帶回公司或家裡。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想要趕緊攔輛計程車,逃回公司或家裡,但這時更應該要活動身體。建議你不妨試著快走,或者跑步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往後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就先跑步去吧!(本文作者/內藤誼人)(摘自/3秒搞定!圖解職場心理全事典/商周出版)

樂閱讀/運動可以幫你記憶

樂閱讀/運動可以幫你記憶#運動

身體上的運動能夠為心靈帶來好處,這裡還有一個可以說服你的理由。有一個研究刊登在2009年《Hippocampus》期刊裡,內容提到該研究發現,老年人身體健康與大腦海馬體的尺寸,有正面的關係。大腦海馬體被認為是記憶與學習的中央處理中心。神經科學家們說,與其他大腦部位不同的是,大腦海馬體具有「可塑性」,可以展延, 也是一個動態的組織。雖然當你年紀漸增時,大腦的海馬體開始退化(在55歲過後, 它的容量每一年就會縮小1%),但它依然對正面的刺激會產生回應,這代表海馬體是一個「使用它,否則就會失去它」的器官。在這個研究當中,匹茨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柯克.艾瑞克森(Kirk Erickson)想要了解身體運動,是否對海馬體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他的團隊們,追蹤了165位55歲以上的成人的健康狀況,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並且進行記憶的空間測量。結果發現:「身體較健康的受測者之大腦海馬體,比習慣久坐的人的大腦海馬體,尺寸大了35%~40%左右。」艾瑞克森說,這個結果令他很驚訝,「我沒有預料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他說。要為了讓大腦好,得有多少運動量才算足夠呢?儘管受測者的健康範圍分布從久坐型乃至於一般正常體態都有,艾瑞克森說,「他們並沒有人是運動員類型的人」。換句話說, 你毋須為了維持大腦的尺寸去跑馬拉松,只要規律運動就好。這個發現,呼應了近期另一個類似的研究。2008年有一項研究刊登在《神經學》 期刊上,該研究發現,「定期健走」的老年人們,罹患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較低,這種疾病, 主要是記憶流失與血液不正常流入大腦有關(這是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種常見的癡呆症型態)。這個研究是在義大利進行的,研究人員主要花四年的時間追蹤750位老年人, 他們發現比較活躍的人──前1/3,比起較少走路運動的人,罹患血管型癡呆症的機率低了27%左右。上述的研究結果,與其他探討適量運動與大腦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一致。有一個2004年在夏威夷進行的研究,主要以超過2200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 很少走路的老年人(每天走不到四分之一英里路程),比起每天走路超過兩英里的人,有兩倍高的風險罹患阿滋海默症或其它類型的癡呆症。同樣2004年,哈佛大學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結果發現,70幾歲的女性如果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例如走路,在記憶測試上,比起不太運動的女性表現較出色。這些研究發現,對老年人們而言確實是一大鼓勵,不過,仍要注意的是,走路運動的好處,也適用於年輕人以及記憶在幾年內退步很多的人身上。「花20分鐘走路,讓你的心臟跳動,讓血液流入大腦中,這對你的大腦非常有好處」,帕辛斯基說。這也讓帕辛斯基提出了另一項建議,這個建議不僅比我在廣播中聽到的那個令人懷疑的方法還要健康,而且便宜。「如果你的腦筋又開始混沌了」,帕辛斯基說,「起身,走到戶外。只要變換一下眼前的景色,就可以驅走你的心智混沌,並且讓你的記憶更清晰。」(本文作者/保羅.哈默納斯醫師、瑪格麗特.摩爾、約翰.漢克)(摘自/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大寫出版)

暖身不足!假日運動族當心造成傷害

暖身不足!假日運動族當心造成傷害#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陳先生是一名上班族,為彌補平時沒時間運動的缺憾,假日最愛長途騎自行車,以放鬆心情,上個月騎到半途,膝蓋外側開始不適,騎愈遠愈痛,疼痛延續到回家,隔天連走路都會痛,只得趕緊就醫。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邱偉峰主任從他的症狀與運動習慣,診斷陳先生因為長途騎乘自行車,罹患「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醫師提醒,愛好運動,也需注意運動強度與頻率及正確伸展暖身,才不會適得其反,造成運動傷害。「陳先生的股骨外踝發現有壓痛點,擴筋膜張肌相當緊。」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邱偉峰主任初步檢查後,進一步詢問,陳先生跟著自行車隊往返苗栗、台北,一天一百五十公里的「長征」是最可能的病因。邱偉峰指出,長時間騎自行車,膝蓋在過程中不斷伸直、彎曲,伸直、彎曲,擴筋膜張肌反覆摩擦股骨上踝,很容易導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運動傷害找上身邱偉峰指出,病患通常會感覺膝關節外側隨運動時間越長疼痛或燒灼感加劇,有時停止運動後症狀會消失。陳先生經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加上口服藥並在局部擴筋膜張肌下方股骨外上踝注射類固醇消炎,病情已獲舒緩。邱偉峰提醒,自行車運動傷害在復健科較常見的還有不少,像一般被稱為路跑車的公路車,車首龍頭很低,騎乘者姿勢後高前低,跟平時坐姿或站姿不同,車友為看清楚馬路上的動態,頸椎角度往後伸展的角度非常大,建議出發前與途中都要常伸展,注意正確姿勢的重要性,避免運動傷害,頸椎已出現磨損的自行車騎士,更不適合這類車款。

樂閱讀/寵物有運動才健康

樂閱讀/寵物有運動才健康#運動

狗的長期健康和適當的活動量有絕對關係,尤其過了8 歲之後,全身的問題就會慢慢浮現。適度的活動量,長期對狗狗來說,可活絡全身肌肉、韌帶、關節與骨頭,也能刺激消化道的血液循環,維持消化道比較正常穩定的運作,避免脹氣、消化不良、便祕等問題。在年輕、壯年、老年各階段,有適度的活動量,心血管功能會安全很多。如果狗狗大部分的生活範圍是在室外,足夠空間運動,主人就不用憂心狗狗的運動量不足。如同這幾年人們所推行的「每日健走一萬步」,狗每日在室內或室外如有起身走動近二個小時,應該就有足夠的活動量了。小提醒/帶狗散步、跑步或與狗玩丟球遊戲,足夠的活動讓人與狗都健康。(本文作者/楊清容)(摘自/家有健狗/本事文化出版)

怎麼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答案是勤運動

怎麼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答案是勤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暑假快到了,作為父母的你,打算替你的寶貝孩子安排哪些活動呢?還是只是讓他們整天打電動看電視,當個每天待在家裡懶得動的小小宅男宅女呢?根據許多研究指出,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學習或閱讀能力比缺乏運動的孩子表現較佳,建議運動才是活化身體機能與腦神經功能的最好方式,而你的小孩有運動習慣嗎?多數孩子不想運動 原因是沒人陪根據董氏基金會「台灣五都國、高中生運動狀況之相關性調查」(2011)有80.1%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需要運動,但卻有近半數的人沒有運動習慣,學子不想運動的主因包括「找不出時間運動」及「沒人陪我一起運動」。另外有高達92.7%的受訪者表示,若有人邀請會較願意去運動。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就要勤運動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認為,許多學子暑假沒有進行規律的體育活動,不是上補習班,就是看電視、玩3C產品,容易變成肢體僵化、精神活力不足,而許多研究也指出,缺少運動的小孩,其閱讀能力比起有運動的小孩來得差,有運動習慣的小孩腦神經功能也較佳。因此,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呼籲家長暑假即將來到,應該主動帶領孩子一起運動,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別讓小孩宅在家都不動,而壞了健康!

樂閱讀/愛運動的女人 身心最健康

樂閱讀/愛運動的女人 身心最健康#運動

身為忙碌的女人,我們都知道女性無法開始或堅守運動的種種障礙,太忙了、太累了、要照顧小孩、陪小孩寫功課、及做不完的家事等。許多女性都曾計劃運動,卻未能付諸實行,或只運動個幾週就半途而廢。因為運動對人的精神和情緒影響很大,而且正因為女性憂鬱是男性的兩倍,罹患焦慮症及身心症的比例也很高,女性更要注意,人生各階段體能訓練對於靈活性及未來老年獨立性的重要性。規律運動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妙方,也是成功減肥計畫的基礎。運動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使妳更喜歡妳的身體,還可以給妳新的人生觀。適度的運動能達到以上種種的效果。我們要再次強調,運動對身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運動曾經被視為對戒菸、戒酒的良方,體能訓練也漸漸被用為治療憂鬱、焦慮等心理情緒問題的輔助療法。一九九六年美國公共衛生局提出體育活動與健康的報告指出,規律的運動有下列的好處:• 改善妳的心情。• 減少焦慮。• 減少沮喪。• 增加自尊及自我控制感。• 藉幫助減重、增加肌肉張力,改善妳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體育活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可以回溯至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就認為體能活動是與天地調和、陰陽和諧不可或缺的環節;印度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就慢慢發展出瑜伽這種以身心哲學為基礎的活動;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及蓋倫,也常常描述體育活動和精神健康的關係。而現代科學家和醫師也做了數百項大大小小的研究,描述體育活動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這些研究顯示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治療輕度憂鬱症狀,而且運動愈多、憂鬱愈少。運動能使焦慮的人變得比較不焦慮,如果妳即將為開不完的會議、截稿日期、與醫師約診感到焦慮,運動可以協助妳驅散這些壓力。運動能大幅增進自尊、改善心情。開始從事運動後,許多人指出身心及人際關係都跟著改善。運動也能改善睡眠,增加我們深度睡眠期和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等待入眠的時間,晨間運動對失眠的人,更有幫助。運動能減輕壓力,是和增加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有關,分別是血清素及多巴胺,這兩種傳導物質都和情緒有關。另外,運動也會增加我們身體本有的內生嗎啡及腦啡等天然鎮靜劑的量。這些化學變化,可以持續到運動後二到四小時。因此,運動對於慢性疼痛及我們在本書卷一提到的女人四大身心症,都有不錯的療效。(本文作者/蕭美君)(摘自/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天下雜誌出版)

Menu